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數學教學小故事(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23W

數學教學小故事(新版多篇)

數學教學小故事 篇一

我在教學正方體有8個頂點、6個面、12條稜這個知識時,設計了這樣的教學環節。首先是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要求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學具(小棒和一些橡皮泥小球)搭一個正方體。於是學生就紛紛動手搭了起來。但是一段時間過去了,問題也就出現了,有些小組搭出了“漂亮”的正方體,可是有的小組搭出正方體就是不像樣,還有的小組就連一個完整的正方體也搭不成,這是為什麼呢?這時我就向學生提出了問題:“為什麼這些小組搭的正方體不漂亮?”然後讓學生帶着問題去觀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很快就得出了“正方體12條稜長度相等”這一結論。

其實,國小數學中的許多知識,只要我們教師去認真地分析教材,精心地設計問題,充分相信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探索,絕大部分知識都是可以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掌握的,教師沒有必要通過傳授的方法將這些知識教給學生。學生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不僅學到的基礎知識得到了應用,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了到培養,更主要的是擺脱了長期依賴教師傳授的學習模式,自主學習,積極探究,不斷創新的精神得到充分的培養,從而漸漸形成了創新的能力。

英語課堂教學小故事 篇二

英語課堂教學小故事

興趣是學習的重要動力。 如果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就會導致教師講課,無人聽講;上課提問,無人回答;課堂氣氛死氣沉沉;還會使原本複雜的英語知識更難學,學生不知所謂,而厭學,不學。那麼,在英語教學中應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學、會學、善學、並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的習慣呢?

本週我們在上unit10 It's a nice day,isn't it?時,為了提高學英語熱情 我編了些口訣來幫助學生記憶,降低學習難度,使學英語的熱情升温。 對學生講“be”的用法,記口訣:I用am,you用are;is跟着他, 她,它。要問複數用什麼?其後全部都用are,又如,基數詞變序數 詞:八 減 t,九去e,字母f代 ve,ty 變成tie,然後再加th.等等。 教師只要常收納,多積累,勤總結,教學也定會趣味橫生。

學生對這些口訣很感興趣。就連我們班的張志東,李永景都説這樣記很簡單,我們很喜歡。還有學生提議用英語開展文娛活動,如組織學生唱唱英語歌曲,做做英語遊戲,用英語講故事和編演文娛節目等,我覺得學生的想法別具一格,新奇好玩,有力於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也能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輕鬆愉快,既陶治了身心,又促進了學習,特別是編演文娛節目的活動,還培養了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創新精神,效果奇強。

國中數學課堂教學小故事 篇三

國中數學課堂教學小故事

走進心靈”有時候並不是教師針對學生頻繁的談心,更多的時候是通過賦予智慧的教育,去感染、觸動、影響學生的心靈,這當然需要技巧。

蘇霍姆林斯基曾有這樣一句話:“我們的教育對象的心靈決不是一塊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經生長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田地。因此,教師的責任首先在於發生並扶持學生心靈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讓他們不斷壯大,最後排擠掉自己缺點的雜草。”因此面對這樣的心靈,教師首先要做心靈發現而不是灌輸----教育者在系統地實施自己預定教育步驟的同時,還應敏鋭地發現並細心扶持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平凡小事,從他們的失誤挫折中挖掘其潛在的積極的教育因素。有些學生,他們的求知慾較旺盛,性格活潑好動,思想比較純正,行為舉止文明,但在學習上,成績不穩定,學習態度也是時好時壞。這類學生的轉化是很關鍵的,若引導的正確,他們就會很快樹立信心趕上來;若引導不好,則會比一般學生更容易掉隊。王剛就是這樣的學生,他很聰明,課內學習較為輕鬆但常容易自滿不求上進,並且常受表揚處於順境中,自尊心極強,而這學期剛開始,他的學習成績就很不穩定,忽上忽下,作業也是時好時壞。在他的期中總結中也出現這樣的話:“我知道我能學好,只要稍用點心就可以。”這是個不好的苗頭。他在前半學期有很大的進步,曾代表班級在國旗下演講,被評為三好學生,而進入後半學期,他有些“飄飄然”了。面對這種心態的萌芽需及時發現及早除掉,不能等它發展成“雜草”,但是處理的方法不能太生硬,必須巧妙的解決。

在學習乘方時,王剛的作業完成的很不好。雖然佈置作業的內容很簡單,他也基本能掌握但作業中總有一些小問題,不是丟了這就是錯了那,提醒他,他的話又是“只要我用心,一定會全對的,我考試的時候肯定都能答對。”於是我想是時候要幫他排擠掉思想中這樣的“雜草”了。

上數學課時,講完一道關於乘方的例題,我叫了四位同學上黑板練習,當然其中有王剛。在練習時,他最早做完題目,高興的下去坐在位子,看着沒做完的同學,可不一會兒他卻跑了上去拿起板擦開始修改,修改好坐在位置上,一會兒又跑上去改了,最後着急了,竟用小手直接擦了粉筆字開始修改。台下的學生也笑出了聲,看得我又生氣又想笑。我知道這時不能直接生硬地進行批評,如果直接批評反而會產生壞的效果,只能“智取”。

等四位學生都下去了,點評完四道題之後,我站在講台上對學生説:“好!現在大家來共同完成一道題”。

於是我在黑板上寫下: 90%×90%×90%×90%×90%=?

教室裏立刻有學生喊道:“5×90%„”

可以看得出學生對於乘方還是不能很好的掌握,於是我順勢引導大家:

“是不是5×90%這樣計算?”

立刻有學生反駁:“是90%的5次方”。

我微笑着肯定:“很對,開始計算。”

一分鐘後,大家紛紛舉起手,看來已經算出來了,我一直等到王剛也舉起手,才叫他起來回答。

“90%×90%×90%×90%×90%=59%”

“很好,王剛你請坐,我們來一塊看看這道題。90%怎樣變成了59%?”看看一雙好奇而疑惑的眼睛,我知道孩子們已經進入到我所設置的情境中,於是我接着説:“在平時大家覺得,60分是及格線,100分比較難,而90分是一個可以引以為豪的分數了。但學習的過程是由一個一個的環節串聯而成的,每個環節卻又以上一個環節為基礎,每個環節之間相互影響的關係是以乘方為基準最終產生結果的,而不是百分比的簡單疊加。以這種掉以輕心‘很不錯’的90%的態度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因此,每一天的學習你只能做到90%,那麼5天之後,你的成績不是5個90%的平均值,而是59%----一個被淘汰的分數,那麼更多90%會怎樣呢?”

問題一出,孩子們紛紛舉起手,我知道在他們心中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王剛,你認為呢?”

王剛站起來,紅着臉説:“會比59%還要差,只有每天做到100%最後才能做到100%。”

我知道他明白了,看着孩子們的眼睛裏都閃着理解明白的光點,我繼續説,“這道數學題,除了教給我們怎樣進行百分數的乘方,同樣還教給我們怎樣學習。我希望大家將這個算式寫在課本最明顯的地方,天天提醒大家,每天堅持做到100%”。

孩子們動手開始寫了,我看着王剛也動手認真寫着的樣子,心中有一絲高興。

第二天,王剛的作業很認真,全對了。下面還有一句:“堅持100%”。在之後的學習中雖然王剛也有些小毛病,需要我常提醒,但經過90%的事件後,王剛已經向一個更優秀更認真的方向發展,心裏很欣慰。其實“90%×90%×90%×90%×90%=59%”源於現代化機械生產管理中的過程控制效應。工作過程是由一個一個細微的環節串聯而成的,每個環節都以上一個環節為基礎,各環節之間互相影響的關係是以乘法為基準最終產生結果,而不是百分比的簡單疊加。環環相扣的一系列過程結束後,“很不錯”的90分最終帶來的結果可能是59分——一個不及格的分數,這就是過程控制效應。過程控制效應在20世紀中期就廣泛應用於發達國家即spc (統計過程控制)。在20世紀20年代首先由美國休哈特 (w. a. shewhart) 提出。就是應用統計方法對過程中的各個階段進行監控,從而達到改進與保證質量的目的。一個集約化的現代經營過程需要經過構思、策劃、設計、討論、修改、實施、反饋、再修改等諸多環節,如果你不能在每個環節中認真對待,對每一個環節及時反饋和修正,不致力於每一個環節的完美,而是想當然地認為:“結果不會有太大問題”,那麼,最終的結局可能就是這個環節你做到了90%,下一個環節還是90%,在5個環節之後,你的工作成績就不是平均值90%了,而是59%------一個會被激烈的競爭環境淘汰的分數。在有些情況下,可能還會低於這個分數,甚至變成負數!到了這個時候,你再回過頭來按照100%的標準進行“檢修”就可能意味着整個項目、整個工程都需要“推倒重來”,意味着時間和資源的浪費,意味着效率低下和錯失時機,意味着先前的努力付諸東流。這個應運於現代生產管理中的概念,同樣適用於教師對學生的工作管理中以及學生的自我學習控制中。由此根據每一個過程的不同要求進行教師的全面管理以及學生的自我管理,並依照自身情況製作相關分數或百分比的量規,這樣不僅老師能根據每個環節對自身及學生進行過程控制,更重要的是學生也能進行自我控制。這也正是新課標中提倡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具體體現。

古希臘學者普羅塔戈説過:“頭腦不是一個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一個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同樣學生也是需要被點燃的,他們心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而我們要做的是要點燃這份美好,用美好燃燒排擠掉那些“長着缺點的雜草”。

經歷過“90%事件”,孩子們都更用心學習了,而在這個過程我不僅收穫了一個怎樣轉化學生的寶貴經驗,同時也更加明確了教師的責任與要求,面對工作也要堅持每天做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