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老舍《濟南的冬天》原文閲讀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9.27K

老舍《濟南的冬天》原文閲讀新版多篇

引導學生感悟語言智慧 篇一

在課堂教學中,我一直強調個性閲讀,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從而讓學生髮現語言的美感與魅力。七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了對立的思維模式與語言的綜合感受能力,再加上正確的引導,學生對語言智慧的感悟會更加強烈。比如文章中“山坡卜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學生對於“卧”字的理解就有着獨到之處。這個字不僅寫出了雪的稀少,也寫出了一片寧靜祥和的氣氛。在品味的同時,學生們也能夠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相關場景,提出相關的見解。因為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建一個好的學習環境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有自由想象的空間,解放他們的心理給他們一片自主學習的空間,只有充分積累知識才能夠感悟到語言的真諦。

同時,通過朗讀讓學生感知文章中的精髓,讓學生悟出見解,充分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在探索中學到寫作手法。讓學生的腦海中留下感悟的烙印。教師只有善於引導,才能將語言藝術展現在學生的思維中,讓學生跟着文章的結構走進一個語言世界,讓文章中的人物抒發出來的情感走進學生的內心,只有使學生情感入境,豐富他們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才能讓他們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

1930年,老舍先生到齊魯大學任教,在這裏的生活和經歷是其一生中最温馨、難忘的時光。老舍先生曾經説過,濟南就是他的第二故鄉。所以他在《濟南的秋天》中這樣寫道:“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由此可以看到,濟南對於老舍先生來説有着多麼的特殊。此外,我們還能從中看到語言智慧就是文學創作的理念。對於文學來説,寫什麼遠遠不及怎麼寫重要。所以,只有瞭解文章背景,瞭解文學主張,才能夠感受到《濟南的冬天》中言語智慧帶給我們的教學價值。

老舍作品《濟南的冬天》原文: 篇二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着急,因為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裏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濟南的冬天》簡析 篇三

文題

標題是《濟南的冬天》,結句是“這就是冬天的濟南”,為何“濟南”與“冬天”位置互換?作者藝術匠心有三:

一、首尾呼應為多種文體採用的方法之一,作者為避免結尾使用標題的照錄,作了標題主詞與偏詞位置的互換。這一換,引起讀者關注,激起賞析者的興趣,有淺中匿深,平中藏奇之妙。

二、《濟南的冬天》因“冬天”為中心詞,見此馬上會生冬天之感:朔風撲面,大雪紛飛,厚雪冰稜,無一不透出一股襲人的寒氣。可讀過全文,響晴取代了暗晦,陰冷被煦暖替換,作者結穴為“冬天的濟南”,把中心詞換成了“濟南”,則突出了濟南的冬天特有的韻致,使讀者經歷了從切膚之冷到響睛之暖的轉化,確實勝八一籌。

三、《濟南的冬天》作為中心詞的“冬天”是一個時令,給人以籠統抽象之感。作者以抽象造成迷離的懸念(到底什麼樣?),接着以生花妙筆寫出具體的冬天的濟南。山是搖籃似的山,太秀氣的山,小水墨畫似的山;水是冒着熱氣的水,深得發藍的水,澄澈透明的水。結尾主詞與偏詞的互換,標誌着從無形寫到有形,從無色寫到有色,從迷離的虛寫到形、色俱佳的實,終以“這就是冬天的濟南”駐筆,真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過了!

“濟南的冬天”與“冬天的濟南”不同。“冬天的濟南”落在“濟南”這個地方,重在景象;“濟南的冬天”落在“冬天”這個時令,重在感覺(精神)。文章取題為“濟南的冬天”,表明作者縣從感覺(精神)的角度去寫的,而不是從景物的角度去寫的。

體裁

這是一篇寫景散文。散文都應作到形散而神不散。《濟南的冬天》具有這一特點。文章寫了濟南冬天的多種自然景象:有靜卧的小山,有澄清的河水;有古城,有小村;有青松垂柳,有綠色水藻;有雪前的景,有雪後的景;有映在水中的倒影,也有不映在水裏的“正影”,紅黃藍白黑色彩斑駁;山木水草天,多態多姿,都—一寫了進去。真是曲盡散文那個“散”字的妙處。但是它神不散。如許錯綜複雜的`描寫都環繞一個主旨,即冬天的濟南那温晴的天氣。“温晴”二字總領全文,使文章脈絡清楚,雜而不亂,多而不繁。

結構

全文分兩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用自己過去住過的地方和濟南的冬天作對比,指出濟南是個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氣”的“寶地”。和北京的冬天比——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和倫敦的冬天比——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和熱帶地方比——濟南的冬天“有温晴的天氣”。得出結論:“濟南其得算個寶地”。(承上啟下,過渡到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先寫“理想境地”,再寫“古老的濟南”。寫“理想境地”(老城,有山有水,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又分兩層:

第一層:寫小山對濟南形成的特殊環境: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兒口,特別可愛。

第二層:寫下了小雪的小山。寫了有黑的矮鬆,白色的山光,陪着的草色。藍色的天空,微黃的落日光輝,被夕陽斜照的粉色的薄雪。

寫“古老的濟南”,又分三層:

第一層: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屋頂上卧着點雪——唐代名手畫的小水墨畫。

第二層:寫水、水藻、垂楊,重點在寫水。

第三層:寫澄清的河水,藍汪汪的天空,紅屋頂黃草山、心灰色的樹影。(整體感受)

主題

這篇文章看去似乎是客觀寫景,沒有思想寄託,其實它包孕着作者對祖國的愛。一個漂泊在異國他鄉達六、七年之久的知識分子,當他重新回到祖國,從內心迸發出這種愛國之情自在常理之中。而這種真情實感通過愛祖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來表露,就更覺親切、深沉。③

《濟南的冬天》主旨是:暖和、安適。

其點睛之筆是第2自然段的第二句:“請閉上眼睛想:……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一個老城,有山有水”説的是濟南,“……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説的是冬天,“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説的是特點;“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點出“暖和安適”的主要原因,“暖和安適”是效果。這句話基本意思就是濟南的冬天暖和安適。

作者從三個角度具體寫出濟南冬天暖和安適的特點。一是從地理環境方面直接説明(“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二是從人們的表現、感覺、幻想去描寫(“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三是以景襯托濟南冬天的暖和安適。劉熙載在《藝概》中説:“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本文即採用此法。冬天之精神寫不出,以民、日、山、水寫之。先以襯托之法寫濟南的冬天“沒有風聲”“響睛”“温晴”,突出了“暖和安適”的主旨,下面便重點寫了濟南的山水。以小山的秀氣、美景村其“暖和”,再以兩個“卧”字襯其“安適”。接下來寫水,“不結冰”“冒熱氣”“水藻真綠”“垂柳照影”襯出暖和安道之氣氛。最後“藍水晶”中包着“紅屋頂、黃草山。……”這一整體美集中襯出“暖和安適”這一“精神”。

創作背景

老舍1930年前後來到山東,先後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對山東產生了深厚的感情,山東被稱為他的“第二故鄉”。據老舍夫人胡絜青回憶,老舍生前“常常懷念的是從婚後到抗戰爆發,在山東度過的那幾年”。該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寫成的。原為一系列直接描寫濟南風景名勝的長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節,發表在《齊大月刊》歐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濟南的冬天》 篇四

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由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自然,在熱帶的地方,日光是永遠那麼毒,響亮的天氣,反有點叫人害怕。可是,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設若單單是有陽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暖和安適地睡着,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着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裏,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説:“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真的,濟南的人們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他們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有了依靠。他們由天上看到山上,便不知不覺地想起:“明天也許就是春天了吧?這樣的温暖,今天夜裏山草也許就綠起來了吧?”就是這點幻想不能一時實現,他們也並不着急,因為有這樣慈善的冬天,幹啥還希望別的呢!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鬆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着一髻兒白花,好像日本看護婦。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點,有的地方草色還露着;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看着看着,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古老的濟南,城內那麼狹窄,城外又那麼寬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莊,小村莊的房頂上卧着點雪,對,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

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裏,包着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語言智慧是氣質與個性的凝聚物 篇五

情意表達的重要手段以及宣泄思想情感的主要載體是語言。但是能夠表現作者氣質與個性的凝聚物是語言智慧。老舍先生一直追求的是語言智慧,通過個性化的語言以及大雅大俗的色彩讓其每一部作品都閃爍着個性的光芒,讓每一位讀者都能感受到一種經久不衰的韻味。《濟南的冬天》一文中,語言智慧體現多元化,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看見其語言智慧。我們可以從語言的駕馭能力為切人點進行分析,也可以從其思想情感的需求度為切人點進行分析。下面從語言表現形式為切人點,對老舍先生的語言智慧進行簡單的闡述。

首先,文章主體的靈動性與規範性。任何文章在記錄一件事或者塑造一個人物的時候,都會注意語言的規範性。但是做到規範性遠遠不夠,還要讓文章具有一種美感。所以,文章的靈動性是淬鍊一篇文章的關鍵,只有讓文章的靈動性與規範性完美結合,才會讓讀者充滿閲讀的興趣,才會讓讀者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濟南的冬天》一文,其靈動性體現在這篇文章中的每一個語句中。比如文章中説冬季的濟南,水温依然適合植物生長,在文中老舍先生這樣寫到:“那水呢,不但不結冰,倒反在綠萍上冒着點熱氣,水藻真綠,把終年貯蓄的綠色全拿出來了。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裏照個影兒呢!”從這裏可以看出,作者賦予了植物人性化的情感,水藻綠了,感動了水,讓水也不忍心凍傷了水藻。同時,水也給垂柳帶來了照影的機會。幾句話就讓植物與水都有了生命感,也讓文章更加傳神,靈性也自然而然的躍然紙上。

老舍先生的語言魅力還表現在其規範性上。如文中的倒裝句就是最明顯的表現。我們都知道刻板的語言會讓文章變得生硬,但是《濟南的冬天》一文中在開篇就使用了倒裝句,“對於一個在北平住慣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颳風,便覺得是奇蹟;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對於一個剛從倫敦回來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見日光,便覺得是怪事;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在這裏一直強調“像我”,隨後又進行敍述,這種故意的錯位,讓語句變成了變化的規範性,讀者讀起來更是回昧無窮,它能夠讓讀者有一種既陌生又新奇的感覺。於是,語言的美感以及語言的擴張力就彰顯出來了。

其次,普通話與北京味兒的結合。祖居北京的老舍先生對於北京話自然是瞭然於心。作為語言藝術大師的老舍先生自然是不能讓京腔遍地,他將京腔改造,讓人不僅能夠欣賞到北京話的精髓,也讓人欣賞到了北京話的韻味。如在文章中寫濟南的山水是這樣寫的:“全在天底下曬着陽光。”寫濟南的人更是一種藝術的表現。“一看那些小山,心中便覺得有了着落。”尤其是文中“幹啥還希望別的呢?”以及“這兒準保暖和兒”等等,都是地道的京腔,這些帶着語言色彩的描寫,融人到文章中,給人一種親切温暖的感覺。同時,也給人一種生活氣息,讓人覺得文章中充滿了清新爽朗的韻味。

再次,大俗與大雅的相互映襯。老舍先生曾經説過:“老百姓口中説出來的話是有血有肉且又不失粗陋的。”所以,老舍先生也注重改造口語,將充滿鄉土氣息的口語進行修飾變得充滿文氣。而在文章中,老舍先生又摻雜進一些淡雅的詞語,讓文章更加的傳神。比如在文中,所有的景物描寫都搭配着一個“小”字,像“小山”、“小水墨畫”等,這些都給人一種可親的感覺,作者也是通過這樣的'描寫讓文章充滿温馨的情感。濟南的雪被老舍先生説成是一副小的水墨畫,這樣的比如不僅能夠看到口語也能看到典雅。我們在看看老舍先生對河水的描寫,“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麼清亮,那麼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句話使用了典雅精緻的詞彙,讓生硬的短句變得通俗易懂,這也是雅俗共賞的最完美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