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05W

【導語】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優選20篇) 由本站會員“生活面包”整理投稿精心推薦,小編希望對你的學習工作能帶來參考借鑑作用。

【目錄】

篇1: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2: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4: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5: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6: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7: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8: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9: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0: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1: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2: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4: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5: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6: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7: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8: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19: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篇20: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正文】

篇1: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認識了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這也是一節操作課應注重學生的動手操作本事。因為這部分資料數學概念多,知識點多,操作的要求比較高。其中量角器的中心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以及度數是看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都是本節課的重難點。所以在講授新課時注重培養學生認真、細緻觀察和有序操作的良好習慣,同時也激發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本事。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此刻兩個地方學生理解掌握比較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怎樣看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為突出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我在教學設計時凸顯以下特點:

一、在活動中感受知識,構建新知

首先我出示了兩個自制的活動角讓學生觀察,一方面複習角的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打好基礎,另一方面經過觀察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長短無關,從而順其自然的引出本節課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的進取性。然後我還出示了教師的教學三角板與學生的三角尺比較同一個角,讓學生摸一摸、比一比這兩個角的大小,經過學生動手操作感受我們生活中的角,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更喜歡自我動手操作,發現新知識。知識的獲取不僅僅用耳朵去聽,要讓學生自我去感受體會知識的構成過程,這樣的印象才會更加深刻。

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認識量角器的環節中,我讓學生先觀察自我思考,再與同桌合作交流,讓學生自主探究量角器的相關知識。如學生髮現量角器中有兩圈刻度,有兩個0刻度線,讓學生自我發現知識比教師直接告訴他知識要重要得多。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尊重學生的想法,多巡視,多引導,與學生一齊發現討論問題。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這次教研活動中教研組長也多次強調教師在課堂中是起主導作用,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我們要不斷的反思怎樣才能真正將課堂還給學生。

經過本節課的教學,我認為自我做的比較成功的地方有:

一、首先我在導入新課部分利用我們身邊熟悉的事物作比較引出新知,激發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起學生學習的進取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喜歡自我動手操作。

二、在歸納量角器的使用步驟時,我總結概括出學生更容易讀記的短句(點對點、線對邊、再看另一邊)讓學生讀起來郎朗上口,記起來印象深刻,為後續畫角奠定基礎。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

1.少數學生對於內圈刻度、外圈刻度不理解,所以就給量角帶來致命的漏洞。

2.由於角的畫法的變換性以及量角器的擺放的不確定性,導致部分學生讀錯數。

3.講解時間過多,實際操作訓練時間不足,學生沒有充分熟悉量角的過程。

4.對於學生的掌握情景不能面面俱到,異常是基礎較差的學生應當個別指導

5.由於學生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不足,拓展訓練部分練習沒有完成。

最終,應對新課程標準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夠在不斷的自我反省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篇2: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屬於“圖形與幾何”知識,是人教版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課時資料,它是在二年級上冊初步認識了角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與二年級直觀認識角相比,本單元資料則更加註重從數學概念本質的層面上學習理解相關知識。在這個單元的第一課時,學生學習課線段、直線和射線,明白了角是由兩條射線組成的圖形。這節課是學生在此基礎上認識量角器,進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本節課是精確量角、畫角及角的分類等後續知識的基礎。

量出指定角的度數和畫出指定角的度數都屬於操作技能知識,對於學生來説量角器是一個陌生的測量工具,大部分學生都無法運用已有經驗來度量角的度數。異常是在度量斜放的角或開口朝右或者開口朝上、下的角時,因不清楚量角器的構造與使用方法導致不明白該怎樣放量角器;還有什麼時候看內圈,什麼時候看外圈也是學習難點。

基於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孫常軍教師精心設計了三個驅動任務,分別是:角1比角2大多少、仔細觀察,看看量角器上都有什麼和你能用量角器比較角1比角2到底大多少嗎?在教學中,孫教師以學生髮展為立足點,以自主探究為主線,以求異創新為宗旨,引導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每個任務的研究和交流中。學生們在本節課的研究性學習中,實現了真探究、真交流、真收穫,教學效果顯著。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個亮點:

一、基於學情,退回到學生認知基礎的起點,以適宜的方法引入概念。

學生能否熟練地掌握度量的基本技能,較大程度上取決於是否理解操作程序和步驟的道理。“角的度量”雖然是一節操作技能課,但單純的動作技能教學容易降低學生的思維水平,在操作中缺少思考與探究,更缺少猜想與創造。“角的度量”,是學生的空間觀念從一維到二維的跨越,對“角”從定性認識到定量刻畫的一次飛躍。在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備了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和用直角分辨鋭角和鈍角的學習經驗,如何幫忙讓學生建立並理解1度的概念呢?教師充分站在學生的認知起點,引導學生把就經驗進行遷移。上課伊始,教師利用教1和角2誰大?大多少的問題,吸引學生把兩個角進行比較,學生自然地用比較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和擺同樣的角等方法進行比較,教師順勢引入1度的概念。這一環節,退回到學生的認知起點,為引出測量單位和測量工具的產生做了必要的鋪墊。

二、順應文本,退回到基本技能的起點,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凸顯知識本質,落實為理解而教的教學理念。

量角器的本質是“單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質是看被測對象中包含多少個“單位小角”,促使學生對這兩個本質充分而深刻地理解是上好這節課的邏輯基礎。為此,孫教師設計了多層次的操作活動,層層抽象出兩個知識資料的本質。首先,經過擺大小不一樣的角來比較角1比角2大多少,學生感悟到統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之後,經過不斷對摺小角進行比較的情景,教師不斷的追問:如果這個角再小點呢?需要在對摺,繼續對摺,引發學生對測量單位,即1度角產生的需要的體驗;然後,教師用多媒體演示角的單位產生過程,引導學生觀察並體會角的動態構成過程,為理解1度和量角器的構造原理建立聯繫。最終根據1度角產生的遠離呈現了量角器,讓學生獨立觀察量角器,幫忙學生理解量角器的構成要素,為學生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供給幫忙。

學生在經歷這些活動的過程中,瞭解了單位產生的過程,理解了量角器的構成要件和工作原理。用量角器度量角便會水到渠成。俗話説,磨刀不誤砍柴功。同樣,識“器”不誤量角功,僅有熟知量角的工具才能在量角時做到遊刃有餘。“角的度量”不僅僅要關注操作技能的訓練,更要體現知識技能習得與數學活動經驗積累共同生長的教學理念。

三、着眼有效,按學生需求供給學具,保證了研究學習的效率。

根據昨日跟翟主任的交流,瞭解了我們學校的校情,也得知我們學校的這些孩子是第一次上這種小課題課型,所以就在佈置研究任務後給學生介紹了教師為學生準備的學習材料,以保證學生的研究有思路和方向。這些學習材料是經過試講時瞭解了孩子們的想法後確定。每一種類型的學習材料,對提升學生學習的效率都有不一樣程度的影響。根據學生的特點,應按需給予相應的學習材料,會讓每種材料發揮其最大的成效。同時,能幫忙每一位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理解知識,獲得數學學習上的成就感。

可能有教師感覺在這節課中沒有讓學生充分的去量不一樣大小、不一樣開口方向的角,懷疑學生是否熟練掌握了量角的基本技能。可是,經過這節課的課堂觀察,發現學生能獨立嘗試量角,並且能正確使用內、外圈進行讀數,度量∠1和∠2的度數只用了不到2分鐘,我想接下來精確度量和畫開口不一樣方向的角學生是能夠做到的。

我十分喜歡在今日的課堂中,看到孩子們的那種有效的失敗,我也十分喜歡孩子在小組研究和全班展講時激烈的討論,我更喜歡孩子在交流中被激活的那種活性思維,因為這些有可能給他們這個單元乃至今後的學習帶來更多的思考力和學習的遷移。這種小課題課開啟後,是對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一個整體的改變,這樣的改變,這樣的開啟,是用另外一種視野,用另外一種智慧,引導學生用更深的思維深入探究,用更高的學習興趣去進行交流,孩子也將會帶着我們打開數學學習的更趣味的一扇窗户!

篇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後面還有多篇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由本站網友投稿]

角的度量,一向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0°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1、不斷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帶着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中進行學習,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數學探索本事,使學習過程成為問題解決的過程;

2、立足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數學活動經驗,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呈現學習資料,使學生經歷在現實生活中抽象出數學模型的過程。問題情境的創設,需要教師進行教學法的加工,以及必須程度的創造。既能夠充分利用教材的題材,也能夠創設更貼合學生現實的、趣味的情境,使學生充分體會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的道理。

3、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初步學習將簡單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4、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數學思想隱含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中,是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

篇4: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一課一向是我感到難以教學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必須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把教學過程設計成四個層次來進行。

第一層是感知角的度量的必要性。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

第二層是結合之前所學的度量知識,發現度量其實就是找到需要度量的對象包含多少個“度量單位”,那麼角的度量單位是什麼呢從而引出後續資料。

第三層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我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較好的觀察、總結本事的。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頭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頭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

第四層是實際動手測量角的大小。這個環節出現問題較多的是,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明明量對了卻讀錯讀數。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我要求學生量角前先觀察這個角是鈍角還是鋭角,這樣就能很多程度上避免這類錯誤了。

篇5: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一、本節課主要包括以下知識點:

1、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明白量角器的刻度結構,能按不一樣的方向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排列順序;2、明白量角器的擺放;3、明白角的計量單位是度;4、讓學生初步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讀數方法。在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學生在兩個地方掌握理解的有些困難: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1)認識量角器;(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4)培養動手操作本事和空間想象本事。

二、主要設想

1、在活動中探索,感受數學知識。

我首先從學生比較喜歡的美術課中的人物簡筆畫入手,不僅僅複習了上節課中有關角的知識,並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資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我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教師告訴他的,但更願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我注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經過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驗證而得出的結論。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在合作學習中,我自始自終都是作為配角,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經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評價,取得正確的結論,完成知識網絡

的構建。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多巡視,和學生一齊活動,一齊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我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遊戲練習中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這節課後,設計了勇奪智慧星的環節,把本節課的知識融入到生動趣味的遊戲中,不僅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經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景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景。還應當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確定是鈍角還是鋭角,再讀度數,這樣就能夠避免錯誤。

不管是缺點還是優點,在應對課堂的時候,我都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篇6: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一課,要求學生能到達會用量角器正確量出角的度數的目標.具體説來,就是會把量角器的中心點對準角的頂點,並能根據角開口方向的不一樣,確定一條邊為0度,選擇量角器內圈(或外圈)數據,按正確的方向讀出另一條邊所指的度數.

這對於許多孩子來説是比較困難的,因為量角器中有兩圈數字,且順序相反,學生往往分不清該讀哪圈,往哪邊數.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過整十幾度還是差幾度未到,方向不一樣則數法不一樣.過去的教案手冊中有提議用兒歌幫忙學生讀過難關的,如:"中心對頂點,底邊對0線,他邊看度數,分清內外圈."這種兒歌能朗朗上口,但對於難點問題並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分清內外圈"只是目標,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決難點的策略,必須分析造成難點的原因.我認為學生之所以分不清內外圈,找不對數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靜止的圖形而非動態的過程,他們將角的兩邊孤立地量度,以為像量線段,看鐘表一樣,只要把一邊對準0度,另一條指着幾就讀幾.如果學生能把靜態的角想象成從0度開始,慢慢打開,而度數隨之增加的動態過程,我想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認為應採取"變靜態為動態"的教學策略,並經過三個層次的活動來實現.具體實施如下:

活動一:伸展運動.我帶着學生把兩手臂伸開,當作角的兩條邊,把身體當作角的頂點.他們跟着我從兩臂重合開始,一臂不動,另一臂慢慢展開,並一齊讀: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時停下來感受一下.然後繼續: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後我引導説:我們能夠這樣想象,所有的角都是從0度慢慢張開的.

這個活動學生很感興趣,經過自我的肢體語言感受到角從0度張開的過程.雖然所指度數並不精確,但為後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動態變化奠定了最直觀的基礎.

活動二:穿針引線.剛才的肢體動作只是粗線條的感受,而第二個活動則開始進入精細化的認識了.學生已經在課前預習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徵,彙報後我拿出一張白紙,在上頭畫出一條射線,再用一根帶黑線的針從射線的端點處穿出.這樣,紙上的射線和穿出來的黑線就能構成動態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擺在上方,在實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來.從0度開始,師問:"這時角的邊所對應的刻度有兩個:0度和180度,該讀哪一個往下數的時候數內圈還是外圈"學生很聰明,立即回答説"讀0度,該讀外圈."隨着教師緩慢地拉動針線,學生從外圈0度開始,也逐一讀出了相應的數據,一向讀到180度.之後,我又換了一個方向,從另一邊的0度開始,這回學生反應可快了,"讀內圈,因為這次的0度在裏面!"……

學生在動態中進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數的變化過程,並明白了當選擇不一樣方向為0度時,讀數方向也隨之改變的原理.這一活動為學生度量靜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礎.

活動三:筆尖指路.這一活動則是測量完全靜止的角了,也是本節課最終要到達的目標.我在實物投影中呈現了一個完整的角,提出問題:"這個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樣展開的嗎"學生有兩種意見,一種是把右面的邊視為0度,慢慢展開;另一種是把左面的邊視為0度而慢慢展開,同學們認為都是能夠的.於是按不一樣的展開方向,我們共同確定了0度所在的圈,並從0度開始,用筆尖順着數據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動,邊移動邊讀出整十,整五的數,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條邊,將度數準確讀出.

結束了三個活動後,我問學生:量角的時候,要異常注意什麼學生回答説:"必須要從0度開始順着數下去."是的,這正是量角的關鍵,他們學會了.課後,經過對學生作業的檢查,發現雖然還是有些學生出錯,但為數不多,並且只要應對面稍作指導也就懂了.聰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後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進行加減;學習比較困難的學生則乖乖的從0開始,順着方向將可見的度數一一讀出.雖然速度會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練後就會快起來.

篇7: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一向是我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

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同時知識盲點也比較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有必須的難度。為了突破重點與難點,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是課題的引進。我先出示兩個角,讓學生去比較兩個角哪個角大?有人認為角1大,有人認為角2大。當他們在爭論不休時,引入課題,這就是我們今日要學習的“角的度量”從而產生學習需求。其次是讓學生認識量角器,採用的方法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我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研究,看看你有什麼發現”這種自主探究的方法。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是具備這種自主探索本事的。

課堂中學生的回答也很精彩,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個從左往右,一個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我發現量角器上90這個刻度與量角器上最下頭這個刻度交叉在一個小點上”;“我從最大的刻度數是180這個數上猜測到量角器是把半圓平均分成180份”;“我發現下頭有一個小半圓,最中間有一個點”。你看學生研究得多認真,觀察得多仔細!一節課下來我發現還是有學生會把內圈刻度和外圈刻度搞混,在畫角和讀角的大小的時候讀錯讀數。還應再加強畫角和讀角的練習。

篇8: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國小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資料,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必須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經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並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樣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樣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樣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我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經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能夠讓學生注意,不僅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並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樣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説如何量角的。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篇9: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1、創設問題情境,引起學生學習的慾望。

創設問題情境應注意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合知識背景出發,既要讓學生感覺到所面臨的問題是熟悉的,常見的,同時優勢新奇的,富有挑戰性的。一方面使學生有可能去進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要時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侷限性,從而處於一種想知而未知、欲罷而不能的心理狀態,引起強烈的探索慾望。這樣就把枯燥的知識變成了學生感興趣的、活生生的題目,使學生進取主動地投入學習生活中,讓學生髮現數學就在自我身邊,從而提高學生用數學思想來看待實際問題的本事。

2、充分利用多媒體,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

度的概念十分抽象,以往教師指着量角器比劃,學生聽的無趣,聽了半天還是一頭霧水。而經過課件演示:古希波來人認為一年360天,所以把一個圓,分成360份,然後分為二個半圓,把這樣的一個半圓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對的角度就是1度角……。學生聽得入神。動畫演示,並在不一樣位置着色閃動。這樣既使“度”的概念形象化,並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

篇10: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是課程標準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資料。這節課歷來是國小數學教學的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針對學生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我們教師常常抱着習以為常的心態,要求在熟記量角“點重合、邊重合、讀刻度”的三大步驟的前提下,組織學生進行很多的技能訓練。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必須的難度,異常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的較難,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可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可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為主要在於:

首先是教具量角器與學生的量角器有所不一樣,教具是木頭做的,中心點與零刻度線找起來在黑板上看不清,不能給學生以很好的示範;其次是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景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篇11: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直線、射線和線段資料相對來説概念較多,所以在教學中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掌握相關的概念,同時也能注重對學生的觀察和概括本事的培養,從作業情景來看,學生對數學語言的規範表達本事比較欠缺,要多注意這方面的培養。

角的度量是本單元的重點和難點,在教學能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來引導學生觀察量角器的組成部分,比較直觀,並能經過課件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學生的進取性較高,由於量角器的不統一,學生在測量角的大小時,還是有些誤差的,也有些學生在量角時內外刻度容易弄錯,還應多練習。

對於角的分類來説,學生並不陌生,只是在原先的基礎上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我在教學中經過形象的課件演示讓學生來明晰平角和周角的構成,學生易於理解,並且在經過平角和周角這兩個已有條件來解決角的讀數問題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較好,但有個別基礎差的學生不能靈活運用。

畫角對於學生來説並不難,經過教學學生能較好地掌握畫角的步驟,可是學生畫的時候還是會發生角度看錯的現象,內外刻度看錯。為了提高學生的進取性,我還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來讓學生拼不一樣的角,學生進取性很高,可是理解本事差的學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後進生的輔導。

篇12: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之後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創設一種和諧、愉快的教學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促使學生進取主動地發展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創設情境,問題探究生活化

本課教學,我給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動手實踐,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當學生經過操作體會到用對摺的方法來比較兩個角的大小有必須的誤差,比較麻煩,並且在實際生活中也不可能總是用對摺、撕等方法進行比較,我就提出:要明白生活中的角的大小都能用剛才所説的對摺、撕開的方法去比較去度量嗎?所以,就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我覺得這樣的設計既自然,又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最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分析事物。

二、讓學生在發現中學習數學

以往教學這一資料時,從度的引入到量角器的認識,教師必然有一大段的介紹與陳述,並且字字精練,講究數學語言的準確性。從教師的角度講,這説明教師對知識理解透徹,語言表述本事較強。但再看看學生吧,什麼度、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教師還沒講完已經要張冠李戴了。本節課是從學生的認識角度去教學概念的:先由比較角的大小着手,當兩個類似大小的角出現時,構成了第一個認知衝突,由此學生想出了很多比較大小的方案,從教師的角度,這些方案很平常甚至稚嫩,但如果從學生的角度想,這些方案就很有創意了。第二個認知衝突便是學生提出問題“很小很小的角到底是多小?學生想出的方法更奇特了,但不可否認,學生的思維在自然而流暢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雖然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本課所採用的讓學生自我發現的方法與“向兒童呈現學習的材料,強化正確的答案”的傳統學習方法相比,學習效果顯然優於後者。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2

本單元包括“直線、射線和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和|“畫角”四小節資料。其中用量角器量角和畫角是學生較難掌握和理解的資料。所以在教學本單元時要異常注意各個擊破,用學生樂於理解的形式讓學生掌握。我在教學中注意了以下幾點:

1、重視對“直線、射線和角”的認識

學生在空間觀念的認識上有必須的難度,所以在教學這一單元前必須要做好充足的準備,利用課件輔助學生理解,效果更好。對於直線、射線、線段的相同點和不一樣點,從能不能延長,端點個數來加以區別。由認識射線,引出角的概念。本知識點學生在學習時表現不錯,但在做練習題時,對於“經過任意一點畫直線”和“經過任意兩點畫直線”出現了疑點,有的學生把每個點都用上,不能正確理解要求。

2、重視對量角器的認識。

量角和畫角的前提是認識量角器。課前要讓學生準備齊量角器,讓每一個學生參與進來。課上經過學生觀察和教師提示,明確量角器的構造:一箇中心點、0—180度的刻度線(等分)內圈刻度、外圈刻度、0刻度線。要讓學生指着量角器,充分認識內圈刻度是從右邊讀數,外圈刻度是從左邊讀數。為量角和畫角做好充分的準備。

3、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索

對於量角和畫角,我都安排學生在課前預習。讓學生有一個自我認知的過程,課上經過組內交流,班內彙報,教師示範。學生基本都能掌握量角和畫角的基本方法。我提示學生在量角時,注意“點對點,邊對邊,另一邊看刻度”,學生在量角時,容易出現把內外圈刻度讀錯的情景,要及時指出錯因,及時糾正。學生會量了,畫角就很容易了。

4、重視學生學習習慣的養成。

作圖,要讓學生養成認真和細心的習慣。課前準備好作圖工具和紙,按部就班的進行,不能偷懶,慢慢地就會有一個好的習慣。

篇13: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一向是許多教師感到頭痛的一個知識點。數學概念多,(如中心點、零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尤其是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一次關於手與腦的挑戰。跟以前相比,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過程也用歌謠的形式教給學生。可對於大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仍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要把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卻非易事(度量不一樣方位角時更是如此),內外刻度要分清更是困難,(尤其是反向旋轉的和不一樣方位的角)。這些都是教學完新授後學生所反應出的問題。

課後反思,發現是教學設計不夠合理、美滿,沒注意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和知識經驗的差別。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景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那些歌謠也沒能指導學生構成技能,只可是是比傳統教法多一些花樣,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課後反思的結果是: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知識的源頭)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識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為此,我重新設定了教學環節,決心讓學生不光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篇14: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對學生來説一開始是個難點,確實,一節課下來,從學生的掌握情景來看,教學情景不太夢想,很多學生沒能夠掌握正確使用量角器測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課後反思,覺得問題主要有:

1、學校發的量角器的質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點也不是很明確,這樣學生在進行中心點對頂點這個步驟時也會出現偏差,這些量角器對學生正確測量角的.度數產生了必須的阻礙。

2、學生讀角的度數時沒有先估一估是鋭角還是鈍角,其次是確定看內圈刻度還是外圈刻度的意識,明明是一個鋭角,但度數讀出來卻大於九十度。

3、在教學方法上,沒有充分估計學生的本事,對學生測量時容易出現的問題想的不夠全面,因而在教學中沒有充分講解如何正確度量角的度數,避免測量的誤差,沒有及時講解測量方法錯誤的理由。課中儘管使用了多媒體演示量角過程並示範量角,量角步驟也再三強調,可對於有部分學生而言,量角的過程還是那麼艱難,頂點和中心重合簡單,而把零刻度線與角的一邊重合,另一邊在刻度內找刻度確非易事,內外刻度分清更是難,學生碰到角的邊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長的時候沒把射線畫好,造成誤差很大。

總之,在今後的《角的度量》的教學中,應時刻抓住學生薄弱的地方,進行錯例分析,反覆強調,個個過關。

篇15: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度量各種角的度數。

曾看見過學生拿着量角器手無足措的樣貌,用量角器的直邊和圓弧夾的角比在角上,原先學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找角,並讓學生在紙量角器上畫出各種不一樣大小的角,這樣在動手過程中認識了量角器的中心點、0度刻度線、內外圈刻度、1度的角,還掌握了度數的寫法。之後我讓學生觀察畫在紙量角器上的各種角,找找它們的共同點:角的頂點都在量角器的中心點、都有一條邊在0度刻度線上,從而讓學生明白量角的本質就是讓量角器上的角與要量的角重合,也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疊在要量的角上。怎樣重疊呢?我安排學生討論,並且動手操作。經過討論與操作,大部分學生都能説出;量角器的中心點與角的頂點重合、0度刻度線與角的一條邊重合,角的另一條邊所對的刻度線表示的度數就是這個角的大小。這樣量角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經過這節課我認識到教師的教怎樣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學。這節課的學習,學生不僅僅會量角,還理解了量角的本質。也正因為理解了量角的本質,學生變得“自能”“自得”了,真正實現了在技能教學中還學生一個獨立思考與創新的空間。

篇16: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大小基礎上進行的,是國小階段幾何初步知識的一個重要資料,也是操作性課題,感覺比較抽象、枯燥。這節課中數學概念教多,有1°的認識、中心點、零度刻度線、內刻度線、外刻度線都是一些抽象的純數學語言。量角對四年級學生而言,有必須的難度。

課堂上我首先經過故事講述、動態演示1度角的產生;還讓學生閉眼感知想象1°的角有多大,自我畫1°的角。使“度”的概念形象化,並且分解認識量角器上刻度的難點。剛開始我發現有些學生拿着量角器就想量角,但卻不知怎樣放在要量的角上。於是我及時讓學生

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樣的角,並讀出量角器上大小不一樣的角。認識量角器時,我是讓學生仔細觀察自我的量角器,認真地研究,看看有什麼發現。從課堂上學生的表現來看,學生的回答很不錯,如:“我發現量角器上的有兩行數,這些數的排列有規律,一行從左往右,一行從右往左,中間正好是90度”“量角器上有很多刻度”等。但在讀角時學生卻容易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搞混淆,這時我讓學生在量角器上讀出內圈和外圈相對的兩個角的度數如(30°、150°),學生經過這兩個角的認讀,認識到讀角時要注意把內圈和外圈上的刻度看清楚。同時還要注意讀量角器上沒有標數的角如(75°)這樣能夠讓學生注意,不僅僅要會讀有標上刻度數的角,並且要會讀沒有標刻度數的角,要認真地看清楚量角器上的刻度,才能正確地讀出量角器上的角來。

有了以上讀角的經驗,再在量角器上找大小不一樣的角就容易了。然後再讓學生進行嘗試量角,探求量角的方法,並鼓勵學生説如何量角的。學生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掌握了量角的方法。

篇17: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節課是在學生認識角的基礎之上,學習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因為這部分資料數學概念多,知識盲點多,幾乎沒有舊知識作鋪墊,操作程序複雜:頂點和中心點重合,零刻度線和角的一邊重合,看另一邊在量角器上的刻度,還要分清內外刻度。所以這部分資料的學習對於動作不夠協調的四年級學生來説是個難點。學生學習這個知識常見的問題有二個: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

本課教學中,我給了很多的時間讓學生觀察、動手實踐,向他們供給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中交流的機會。首先,讓學生回憶測量線段的長短、物體質量分別需要什麼工具?角的大小用什麼測量?這樣引起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激活學生思維的有效問題。

教學時,先經過課前小研究讓學生自我認識量角器,讓學生觀察量角器,經過觀察你會發現什麼?課上開始,同桌之間相互説説,然後小組交流討論,每小組彙報討論結果後,我根據彙報結果進行歸納總結,教學測量角的大小時,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先讓學生試着量,然後説出測量度數及方法。測量結果不盡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準確,語言不如教材那般準確。但學生的思維在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然後讓學生實際操作,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經過動手操作訓練,學生基本上學會了量角的大小方法,教學效果不錯。

但在教學中也存在不足,由於學生的綜合素質不高,運用自主學習造成後面知識教學時間上比較緊迫。這就需要在今後的教學中,加強學生綜合本事的培養。

總之,應對新課程課堂教學的成功與失敗,我將真實地對待,坦然地看待,將在不斷地自我反思中加強“新理念”的再學習、再實踐,相信自我能在不斷的自我反思中成長,在不斷的自我實踐中發展,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創新。

篇18: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這是單元中的一個重點,是為後面利用量角器畫角作準備的。這節課中讓學生讀量角器上的度數是一個難點。根據本班的特點制定教學目標時擬訂了這樣四條:(1)認識量角器;(2)會讀出量角器上角的度數;(3)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4)培養動手操作本事和空間想象本事。

本節課我認為充分體現了數學課程標準的新理念,主要有如下幾個突出的特點。

1、在活動中探索,感受數學知識。

我首先從學生比較喜歡的美術課中的人物簡筆畫入手,不僅僅複習了上節課中有關角的知識,並且引出了本節課的教學資料,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學生的進取性。學習活動中,學生更願意自我去經歷、去實踐。學生或許會相信教師告訴他的,但更願意相信自我所看到的,親身經歷的事,這就是一種“體驗”。在教學中,我注重優化課堂教學過程與方法,經過學生的實際觀察——操作——驗證而得出的結論。

2、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

在合作學習中,我自始自終都是作為配角,起到引導的作用,學生才是主角,是學習的主體。經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組與組之間的相互啟發、相互評價,取得正確的結論,完成知識網絡的構建。我時刻注意尊重學生,多巡視,和學生一齊活動,一齊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的闡述自我的觀點,努力創設一個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

3、在遊戲練習中昇華,挖掘數學的應用價值,學以致用是現代素質教育的追求,也是成功學習的內在規律。這節課後,設計了勇奪智慧星的環節,把本節課的知識融入到生動趣味的遊戲中,不僅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進取性,更讓學生經歷了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

經過學生的練習反饋情景來看,大部分學生能正確地擺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也多次出現了內、外圈刻度看錯的情景。還應當進一步指導學生在量角之前先確定是鈍角還是鋭角,再讀度數,這樣就能夠避免錯誤

篇19: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這是一堂練習課,主要是鞏固昨日學習的度量角的知識,幫忙學生更好的掌握用量角器來測量角的度數的方法。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靠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鑑於此,本堂練習課,我摒棄了簡單重複的量角練習。從量角的基本方法複習、重現,到量不一樣方位角時量角器的擺放,以及內圈、外圈度數的確認,每個環節,力圖解決學生實際量角過程中出現的困難,鞏固量角的方法。

本堂課練習形式多樣,動手操作與理性辨析相結合,個人練習與他人合作,團體交流相結合。尤其是競賽量角和分工量角,學生表現進取。避免了練習課的枯燥,課堂教學環節順暢,氣氛活躍。本節課教學既注重對獲取知識過程的探究,又把握住對探究結果的理解。每個環節的教學活動,都有針對性,訓練落到實處。教學時,書中的每道習題都深入挖掘,將其價值最大化。雖然時間稍多些,但效果明顯。本堂課練習題目層次分明,從最基礎的量角器擺放、讀刻度的練習,到靈活量角訓練,再到拓展練習,在打好基礎的同時,力求提升學生的本事。經過練習,絕大部分同學掌握了量角的方法,並且熟悉了量角的一些技巧,比如有選擇的確定始邊,適當的延長所量角的邊的長度。

教學中,仍然存在少數學生對量角器的擺放不夠熟練,練習時還有個別學生對讀內外圈刻度把握不準的問題。學生量角時由於重合頂點與邊不夠精準,量出的角會出現些許誤差。解決這些問題,還需在後面的複習和作業時跟進,個別學生需課後輔導。

綜觀這堂練習課,總體上到達了預設的效果。大多數學生真正掌握了量角的方法。由於容量較大,學生速度還不夠快,後面拓展部分練習時間不夠充分。P20第7題可研究分工合作,為後面教學留出時間。

篇20: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角的度量》是蘇教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資料。學生學習這個知識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量角器的擺放,二是利用內外圈的刻度正確讀出角的度數。在教學角的度量中,覺得學生有必須的難度,異常是中下層的學生,掌握得較累。在課前,我也預設到了這節課學生的難度,可是課上了以後還是不盡人意,如量角器的度數分內圈和外圈,學生看量角器時,不論角的一邊對的是哪一圈的“0”刻度線,他們習慣看的是外圈的度數;有的即使外圈內圈看對了,可是在讀刻度的時候,有時把四十幾讀成五十幾,從哪邊讀過來在他們的頭腦中比較模糊。我認為主要在於學生對角的大小概念也不是很清楚,往哪個方向讀數容易受錯覺指引,再加上有兩排數據,有時分不清到底看哪一排,除了零刻度線沒找準外,視覺上產生的錯覺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另外,四年級的學生看到的只是一個靜態的、完整的角,還沒有認識到角是由一條射線繞端點旋轉而成,量角為什麼要“中心對頂點,零線對一邊,另邊看刻度”,對於角的旋轉過程、方向沒有建立表象,加以認識,自然讀度數也就茫茫然,弄不明白什麼情景下看外刻度線或內刻度線,儘管總結出量角方法,學生仍是不知所措。實踐證明,學生對文字的理解與把握遠遠遜於對形象的記憶。儘管也

有教師的示範,但對於四年級的學生來説仍然太抽象。

如何讓學生能夠正確地學會量角,掌握量角器的用法呢?我改變了策略,除了指名上來量角,團體指正方法以外,安排四人小組互相學習量角方法,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動手量,看看別人是怎樣量的,會的同學教教不會的同學。還有,讓學生全面認識量角器的構造和如何指導學生量角的方法的前提是,要讓學生參與到對量角器的產生過程中去,不能只讓學生對量角器的認識停留在中心點、內外圈、零刻度線、刻度等一些標誌性的靜止狀態,而無法用思維的連續性去指導量角行為的連貫性,“量角器為何能量角”這一問題解決了也就突破了量角這個難點。

【小編簡評】

角的度量教學反思 (優選20篇)如果還不能滿足你的要求,請在本站搜索更多其他角的度量教學反思範文。

【網友評價】

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