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柳宗元生平介紹簡介【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02W

柳宗元生平介紹簡介【精品多篇】

籍貫之謎 篇一

大文豪柳宗元到底是哪裏人?他是“河東人”(河東即今山西省運城市)這點為學界共識,至於具體為河東地區哪裏人卻長期眾説紛紜,莫衷一是。2013年,運城市名專家張號立在查閲了當地各縣市地方誌並實地考察後得出準確結論:“柳宗元為運城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人。”至此,柳宗元籍貫之爭終於塵埃落定,“唐宋八大家‘中的一大家有了自己確切的家鄉。

張號立在考證時態度十分嚴謹,他曾在永濟虞鄉鎮學習工作過兩年,還曾去過柳家墳塋看過柳家先祖墓碑。他先後查閲了柳宗元本人寫的《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清代的《虞鄉縣誌》等可靠文獻,指出:

①柳宗元在《全唐文·卷五百八十八·故殿中侍御史柳公墓表》文中,談到他的父親(柳鎮,曾任殿中侍御史)時説:“唐貞元十二年十二月庚寅,葬我殿中侍御史河東柳公於萬年縣(在今西安市)之少陵原。公諱某字某,邑居虞鄉。”

②清光緒年間《虞鄉縣誌》:“柳子厚堡,在縣北二里劉家營南,頹垣尚存。今呼為城廂……唐柳子厚先塋,在縣北陽朝村東南有數大冢,今其地猶稱柳家墺。”

因此,柳宗元的故鄉準確的來説,是今天的運城(地級)市永濟(縣級)市虞鄉鎮。

至於曾有資料稱柳宗元為”解人“、”運城縣人“、”解州鎮人“等説法,張號立也從河東演變史入手解釋了這些説法的來源和妥當程度。

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3頁載,北魏時期,河東郡轄北解(臨猗縣西南)、南解(永濟虞鄉)、安定(今解州鎮一帶)等五縣。這裏的北解、南解就是歷史上的“解樑”(其中包括解州),這個時期“解”的外延遠大於當前“解州鎮”的外延。從這個角度講,可以説柳宗元是“解人”。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鹽湖區前身縣級市)志》第5頁載“秦置郡縣,安邑為河東郡治所,解樑屬之。西漢安邑為河東郡首縣,始置解縣。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先後更名安定、南解、綏化、虞鄉。”從此注知,在秦時,柳宗元的故鄉河東郡管轄過解樑,在北魏、西魏(時期),解縣叫過南解、虞鄉幾個名字。説他是“解人”情通理順。

再説柳宗元“今山西運城縣”人,亦有據可查。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第86頁載,1954年7月,虞鄉縣和解縣合併為解虞縣,1959年又撤掉解虞縣劃歸新設的運城縣,這是柳宗元為“運城縣人”説法的原因。

至於説柳宗元是“運城縣解州鎮人”,屬於誤解。1999年海潮出版社上冊《運城地區志》P84載,唐朝時期,河中府(河東郡)管轄河東(永濟西)、解(運城解州)、虞鄉(永濟虞鄉)等11縣。按北魏時期區劃建制,柳宗元故居在“南解”,也叫“南解樑”,亦即秦時的“解樑”。這是人們説他為解人的歷史依據。有些不知真情的人就按北魏時期及秦時區劃建制的説法(即柳宗元為解人),把唐朝時的柳宗元誤説為“解人”,因為唐朝時“解”主管現今“解州鎮”,進而又誤説是“今山西運城縣解州鎮人”,其實他是唐時河中府(河東郡)虞鄉人,並非唐時河東解人。概括説他是唐河東人是可以的。

1994年三聯書店《運城市志》第8頁載,1960年之前,解州是歷史上解州的治所和解縣、解虞縣政府所在地,名叫解縣城。《鹽湖區新志》:“解州1945年駐閻錫山第七行政專員公署,1947年4月26日解放,設解縣民主縣政府。1954年7月1日與虞鄉縣合併為解虞縣,縣政府駐解州。1958年合併於運城縣,設前進人民公社,1961年更名為解州人民公社,1983年10月為撤縣設市的需要,分出五龍峪鄉政府成立解州辦事處。1997年4月,撤辦建鎮,成立解州鎮人民政府。2001年撤鄉並鎮後,車盤鄉、常平鄉、五龍峪鄉、解州鎮組成新的解州鎮。”

從上述可以看出,在1997年之前根本不存在“解州鎮”。解州鎮建置後,也根本沒有與柳宗元故居永濟市虞鄉鎮在區劃方面發生過聯繫,至於《辭海》和《唐詩鑑賞辭典》分別在1980年和1983年注柳宗元是“解州鎮人”這些情況,均屬對河東演變史的誤解,應糾正為”山西永濟市虞鄉鎮人““。

柳宗元生平簡介 篇二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河東(現在山西運城永濟一帶)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稱“柳河東” “河東先生”,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柳宗元與韓愈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

柳宗元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説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有《河東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漁翁》 。

拓展:柳宗元名句 篇三

1、久為簪組束,幸此南夷謫。閒依農圃鄰,偶似山林客。曉耕翻露草,夜榜響溪石。來往不逢人,長歌楚天碧。

2、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山雪。

3、溪路千里曲,哀猿何處鳴?孤臣淚已盡,虛作斷腸聲。

4、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5、言而無實,罪也。

6、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煙銷日出不見人,唉乃一聲山水綠。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7、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

8、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9、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

10、君子在下位則多謗,在上位則多譽;小人在下位則多譽,在上位則多謗。

11、聰明正直者為神。

12、早梅發高樹,回映楚天碧。朔吹飄夜香,繁霜滋曉白。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寒英坐銷落,何用慰遠客?

13、問春從此去,幾日到秦原?憑寄還鄉夢,殷勤入故園。

14、二十年來萬事同,今朝岐路忽西東。皇恩若許歸田去,晚歲當為鄰舍翁。

柳宗元人物簡介 篇四

柳宗元(773819),字予厚,河東(今山西省永濟縣)人,以下是柳宗元人物簡介,請考生學習。

貞元九年(793)中進士第,十四年登博學宏詞科,授集賢殿正字。十七年任藍田縣尉,十九年為監察御史裏行(見習御史)。二十一年正月,順宗(李誦)即位,柳宗元積極協同王叔文等人進行政治改革,時為禮部員外郎。改革觸犯了保守官僚、宦官、藩鎮的利益,遭到反對,不到八個月就以失敗告終。九月,王叔文等革新人物受到迫害,柳宗元始貶為邵州剌史,十一月又被加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直到元和十年(815)春,才奉召至京師,三月又出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頗有政績,四年後死在那裏。

柳宗元是政治改革家,也是中唐時期的思想家和文學家。他和韓愈尊儒學、力斥佛、老不同,他尊儒學(最看重《春秋》,主張取聖人大中之道以為理),卻統合佛、道之長而棄其短,並認為韓愈闢佛是忿其外而遺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韞玉也(《送僧浩初序》)。他能從勢的發展來看待社會歷史的進化,能從安民的角度來談論吏治之道,這些在當時都是有進步意義的。

柳宗元的古文理論比較完備,重要的有三點。一是認為文章要表現正確的思想內容,要能為時所用。他講文者以明道,並要以輔時及物為道,且一再中言:文之用,辭令褒貶、導揚諷諭而已。二是主張文章的內容、形式要統一起來,二者不能有所偏廢。他既反對無乎內而飾乎外,也反對有乎內而不飾乎外。三是強調作家要有好的道德修養和嚴肅認真的寫作態度。他説大都文以行為本,在先誠其中,又講作文切不町出以輕心、怠心、昏氣、矜氣。此外,他對古代文化遺產並不一概否定,而是主張參用其長,既吸收可取的思想資料,也利用各種文體(包括駢文、辭賦)的藝術形式。柳宗元這些觀點對當列的青年習作者產生過一定的影響。他雖不像韓愈那樣公開和一些青年建立師生關係,但受他指教的人卻相當多。他在長安,每日登門求教者幾十人,到了南方,不少人還從千里以外到永州向他求教。柳宗元熱心幫助他們,或口講指畫,或用函授方法解決疑難,大大推動了古文運動的發展。

當然,柳宗元對古文運動的最大貢獻,是他創作的許多優秀的古文。這些優秀作品大都產生在他被貶以後。原因是長期謫居南方,使他對社會弊病有了更深刻的認識,而形同囚犯的憂患生活使得他悲憤填胸,抑鬱難平。再加上他這時有意識地研究了先秦兩漢的古文,便使他有可能寫出好的作品。總的看,柳文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備,而又言暢而意美,顯出俊傑廉悍、詞氣峻厲或幽鬱隱微、峭麗精潔的審美特徵。韓愈説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馬子長,崔、蔡不足多也(即含蓄不露,見《詩人玉屑》引《漫齋語錄》),劉熙載言柳文如奇峯異嶂,層見疊出,都説明它們具有內、外兼善的特點。他的論説文雄辯滔滔,凌厲峭折,大小政論無不筆鋒犀利,論證精確。他的傳記文善於刻劃人物性格,有的是學習《史記》、《漢書》中人物傳記的表現手法,有的則是自有創造。比如他的《梓人傳》、《宋清傳》,明顯地吸取了唐傳奇的特點,但又不是純傳奇。作者善於借立傳來闡發道理。柳宗元是第一個使寓言成為獨立文學形式的作家。他的寓言多以人、禽獸、草木的小故事為題材,有的反映作者的政治見解,有的宣揚人生哲理,寓意深遠。山水遊記是柳宗元對古代散文最出色的貢獻,它們不但再現了南方自然山水的美,還寫出了作者感情的微妙變化。這種借寫被遺棄的山水以吐胸中之氣的做法,把古代山水遊記的寫作推向了一個新階段。柳文中還有不少騷賦,它們從風格到體制都受到屈賦的影響,在唐人中是不多見的。總之,柳文眾體兼備,無論記山水、狀人物、談文章、議論政事、闡述哲理,皆能形容盡致,辯析入微,真是漱滌萬物,牢籠百態,而無所避之。

柳宗元有詩一百四十餘首。其詩雅淡味深,和陶淵明、王維、韋應物並稱。蘇軾説柳子厚詩在陶淵明下、韋蘇州上(《評韓柳詩》)。又説詩到李、杜以後,獨韋應物、柳宗元發纖稱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予思詩集後》)。

劉禹錫曾為柳宗元編《河東先生集》三十卷,原奉已佚,現存宋人輯本多種。今人吳文治等參校眾本,編有《柳宗元集》四十五卷、外集兩卷,另有外集補遺一卷。

作者簡介 篇五

柳宗元(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漢族,唐代河東郡(今山西運城永濟)人,祖上世代為官,七世祖柳慶為北魏侍中,封濟陰公。世人稱之為“柳河東”、“河東先生”。是我國唐朝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王維、孟浩然、韋應物並稱“王孟韋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並稱“唐宋八大家”,為唐宋八大家之二。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駢文有近百篇,散文論説性強,筆鋒犀利,諷刺辛辣。遊記寫景狀物,多所寄託。其詩多抒寫抑鬱悲憤、思鄉懷友之情,幽峭峻鬱,自成一路。最為世人稱道者,是那些清深意遠、疏淡峻潔的山水閒適之作。

柳宗元與親戚的交往及後事 篇六

柳宗元重親情,一生都與親戚有密切的交往。至元和十四年死前,他姐姐崔氏諸外甥喪亡已盡,他寫的這類祭文和墓誌凸顯於《柳集》同類文字裏,讓人不忍落眼。柳宗元在《又祭崔簡旅櫬歸上都文》説:“君死而還,我生而留。”你死,還能回到老家去;我活着卻只能留在這荒蠻的地方。他又在《祭外甥崔駢文》裏説:“我自得罪,無望還都。”這是一種多麼悽苦的心境。乾隆《御選唐宋文醇》説,這是“樂死而哀生”。柳宗元為自己生不如死而悲哀。

柳宗元死時,留有兩子兩女,長子週六,四歲;次子周七;女無名。柳宗元死前,曾遺書託孤給劉禹錫,並把他生前寫的全部文章和詩篇都交給劉禹錫,請他代編成冊。當劉禹錫接到好友病死的訃告後,“驚號大叫,如得狂病。良久問故,百哀攻中,涕淚並落,魂魄震越。”劉禹錫作《祭柳員外文》﹑《重祭柳員外文》悼念柳宗元,並把柳宗元詩文編纂成集,還在集前寫序言。

據《韓集》舊注説,柳告後登鹹通四年(八六三)進士,如柳告為週六,此時已四十八歲,入仕可為晚矣。此後柳氏子孫再不見史書有隻言片語。柳告或是劉禹錫撫育養大的。柳宗元一生窮困,死時無錢歸葬,是他上司裴行立出錢,由其舅弟廬遵把他靈柩送回長安的。柳宗元舅弟廬遵,性謹慎,學文不厭。柳宗元遭貶,他一直隨侍身邊,至死不去。柳宗元對親戚友善,眾戚弟也對柳宗元一生情重。這在歷史上是非常讓人敬佩和羨慕的事。

革新期間 篇七

805年(貞元二十一年)1月26日,唐德宗駕崩,皇太子李誦繼位,改元永貞,即順宗。順宗即位後,重用王伾、王叔文等人。柳宗元由於與王叔文等政見相同,也被提拔為禮部員外郎,掌管禮儀、享祭和貢舉。(此時,在王叔文周圍還有許多相同政見的政治人物,包括韓泰、韓曄、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陸質、呂温、李景儉、房啟等人,他們形成了一個政治集團)。[7] 王叔文等掌管朝政後,積極推行革新,採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稱永貞革新。 (主要採取的革新措施有,抑制藩鎮勢力,加強中央的權力;廢除宮市,罷黜雕坊、鶻坊、鷂坊、狗坊、鷹坊的宦官(稱為五坊小兒);貶斥貪官污吏;整頓税收,廢除地方官吏和地方鹽鐵使的額外進奉,並試圖收回在宦官和藩鎮手中的兵權。)隨着順宗的病情加重,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朝臣聯合外藩聯合反對改革派向朝廷施加壓力,要其引退。

805年(永貞元年)4月,宦官俱文珍、劉光琦、薛盈珍等立廣陵郡王李淳為太子,改名李純。5月,王叔文被削翰林學士一職。7月,宦官,大臣請太子監國。同月,王叔文因母喪回家守喪。八月五日,順宗被迫禪讓帝位給太子李純,史稱“永貞內禪”。李純即位,即憲宗。憲宗一即位就打擊以王叔文和王伾為首的政治集團。8月6日,貶王叔文為渝州司户,王伾為開州司馬,王伾到任不久後病死,王叔文不久也被賜死。永貞革新宣告失敗,前後共180多天。

柳宗元寓言故事 篇八

柳宗元,字子厚,祖籍蒲州解縣(今山西永濟縣),於唐代宗大曆八年(公元773年)出生於當時的京城長安。自北魏以來,柳宗元的祖先世代顯宦,到唐朝,河東柳氏作為“關隴集團”的一個有勢力的家族,在朝廷中據有顯赫的地位。柳宗元所處的年代,唐王朝正處在日益激化的階級鬥爭中急劇走向衰敗的時代,柳宗元積極參加了力圖改革的“永貞革新”,由於改革的失敗,柳中元、韓愈等人遭到“繫囚”待遇,被流放任永州司馬。雖然政治上遭到打擊,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配合韓愈開展“古文運動”,創作了大量的古文,以鍼砭時弊,作為鬥爭的武器。他的論説文中如《捕蛇者説》,雜文如《永州鐵壚步志》、《鞭賈》,傳記文如《宋清傳》等都有大量的寓言故事成分。創作了《負版傳》,塑造了一個小蟲的形象,是一篇藝術性很高的寓言故事。

在他的文章中,大量的運用了寓言故事,以曲折隱晦的方式表達他的政治主張,反映現實黑暗的政治現狀。他的《三戒》、《負版傳》、《罵屍蟲文》《贈王孫文》都從不同程度抨擊了統治者的貪婪、狠毒、卑劣和虛偽;《辨伏神文》、《衰溺文》對當時的虛偽、自私的風氣進行了抨擊。柳宗元的`寓言故事,不僅是深刻的典型性和現實性的完美結合,還給人們提供了一些規律性的認知。像《黔之驢》就給人講了龐然大物並可怕的道理。

柳宗元運用敍事和描寫技巧來生動的描繪寓言形象取得很大的藝術成就。《勇謀氏之鼠》活畫出羣鼠猖獗橫行的形象。在《牛賦》中描寫了牛與驢兩個對立的形象,反映了柳宗元的人生理想和對現實的激憤。柳宗元的寓言故事結構和情節,複雜而清晰,如《黔之驢》就反映了老虎對驢的認識過程,層次分明,故事曲折。柳宗元的寓言故事語言簡潔而生動,意盡言止,不拖泥帶水。柳宗元是古文運動的支持者,十分注意發揮形象思維,寓言創作注意以生動的故事情節、鮮活的形象,充分運用散文技巧,確立了寓言故事在文學上的地位,他在寓言創作上的成就,是對中國文學史的卓越貢獻,給後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

河東柳氏的來源 篇九

我們先來説一下柳氏的祖籍。柳宗元唐大曆八年(公元773年)生於京城長安。長安是柳宗元的出生地,但不是祖居地。柳宗元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是一個是官宦的世家。河東,從地理範疇説,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黃河流經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省境內黃河以東的地區為河東。河東歷史上也為郡名,古稱蒲州,唐玄宗時曾改蒲州為河東郡,其治所在蒲阪(今山西永濟蒲州鎮),古時的河東縣也設在這個地方。

古人以封地為姓氏。據史料記載:柳氏先祖是魯孝公的兒子伯展,因封在柳下這個地方,死後得諡(shì)號“惠”,後人稱柳下惠。後來魯為楚滅,柳氏歸於楚國。秦統一天下,楚又被秦滅,柳氏這才遷到山西河東這個地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對此也有記載:説 “秦並天下,柳氏遷於河東。”柳宗元父親天寶年間避難的天屋山就在河東境內。柳宗元母親順宗時也是按河東縣人受封為“太君夫人”的。關於柳下惠,史書多有記載,説他是清高廉潔之士,為官時,曾三次被貶黜(chù罷免)。《論語·微子篇》孔子贊柳下惠為人做官,説他雖三次遭貶黜,也不誨其志。《孟子·萬章下》也贊“柳下惠之風”,説聞柳下惠之風節,胸襟狹小的人會寬大起來,刻薄的人會厚道起來。

柳下惠的事,《左傳》﹑《國語》﹑《戰國策》﹑《莊子》等都有記載。可《莊子·盜跖篇》卻把柳下惠的弟弟説成盜跖(zhí強盜),説他手下有從卒九千人,孔子因與柳下惠為友,還專門去勸説盜跖,結果讓盜跖羞辱的落荒而逃。據史料考證,盜跖實有其人,是春秋末﹑戰國七年級位農民起義領袖。柳宗元應對此事相當熟悉。他在永州作《謗譽》提到盜跖説:別人説我是盜跖不懼怕,説我是仲尼也不以為榮。任人誹謗議論,“必自善”其身而處之,坦然面對誹謗和讚譽。

柳氏是關中六郡姓之一,是地方上的望族,其權勢顯赫一方。柳宗元先人大都在朝中為官做將。柳宗元自己在《送澥序》裏説:他祖上“在高宗時並居尚書省二十二人。”遠祖有四代曾做過宰相。可見家氏之顯赫。

可到武則天時,柳氏的命運發生逆轉。柳宗元的高伯祖柳奭(shì),在高宗永徽二年(公元651年)為宰相,因事為武后所惡,被貶愛州刺史,途遭追殺,被籍沒全家。自此,柳氏一蹶不振,柳氏的後人都只能做些縣令類的小官。柳宗元貶在永州時曾在給岳父楊憑的信裏提到過這件事,説柳氏雖號為大族,但五六代以來再沒有人能在朝裏為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