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5W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多篇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一

一、課文簡介

這篇課文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讀後使我們也產生了探究的願望,激起我們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強烈興趣。

二、本文語言的訓練點:

(1)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敍述順序。

(2)能聯繫上下文或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文中詞句的含義。(3)積累課文中的精彩語段。

(4)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5)體會作者細緻、連續觀察事物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全文。

3、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的敍述順序。

4、引導學生採用“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

5、學習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四、教學建議

預習任務:學生自主讀書,初識生字詞語,把課文讀正確,簡單瞭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順序,質疑問難。

預習建議:

1、標出自然段,圈畫生字詞,把課文讀正確。

2、利用已有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詞。

3、藉助工具書或聯繫上下文或生活經驗理解新詞。

4、簡單瞭解課文主要內容。

5、提出不懂的問題,並加以標註。

6、觀察爬山虎。

第一課時建議

主要任務: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認識本課生字詞,重點指導書寫其中的6個生字,指導自學其餘生字;理清文章結構。讀懂課文內容,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建議:

一、導入新課

二、檢查預習。

三、整體感知、理清條理。

1、默讀課文,想一想每一段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2、學生讀文,説段意。教師簡單地書寫段意。

3、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同學們看一看黑板上板書的每一自然段的段意,把每一段的段意連起來就是主要內容。(板書:段意連接法)你能用“課文先介紹了?然後介紹了?最後介紹了?”這樣的句式來説一説嗎?

4、總結:同學們,我們剛才採取段意連接法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此基礎上還弄明白了文章的條理,也就是文章先寫了什麼,後寫了什麼。

四、質疑問難。

五、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葉子有怎樣的特點,畫出有關的句子,做批註。

2、學生彙報:

(1)嫩葉的特點及長大後的葉子的特點,並進行朗讀指導。(3)抓住“漾”字想象畫面,體會語言的形象生動(總結方法:抓住重點詞句,想象畫面)。有感情朗讀。

3、體會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葉聖陶爺爺怎麼能把爬山虎的葉子寫得這麼形象生動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

4、指導背誦。

六、識寫生字。

1、重點指導書寫其中的6個生字。

2、指導自學其餘生字。第二課時教學建議

主要任務:

1、引導學生利用“抓住重點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及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體會作者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表達具體事物的寫作方法。

2、學習作者細緻、連續觀察的方法,培養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意識。

教學建議:

一、複習導入

1、檢查背誦。

2、想想課文的三到五自然段圍繞爬山虎的腳分別寫了哪些內容?

二、利用“抓住重點語句,想象畫面”的方法理解

三、

四、五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爬山虎腳的樣子。

(1)默讀課文,畫出描寫爬山虎腳的樣子的有關句子,邊讀邊想象畫面。看看你讀懂了什麼?

(2)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談體會(爬山虎的腳長在哪、形狀及顏色),有感情朗讀。(3)指導背誦。

2、第四自然段: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

(1)讀文,畫出爬山虎是如何向上攀爬的句子,讀一讀,想象爬的過程。

(2)學生彙報,教師抓住重點詞語“觸、巴、彎、拉、緊貼、爬”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生動形象。

(3)有感情朗讀。(4)指導背誦。

3、第五自然段:腳的變化。

(1)思考:爬山虎的腳還有哪些特點呢?(2)學生彙報。(3)指導背誦。

三、討論交流,總結收穫。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

2、學生討論交流(預設:瞭解了爬山虎的特點,和怎樣爬的;按順序表達;體會到作者準確生動形象的表達;仔細觀察,連續觀察的方法等)。

3、結合“閲讀鏈接”,教師總結。

四、拓展閲讀:兩篇文章相同之處:

1、同為著名作家葉聖陶先生的作品,文風相似。

2、本組教材圍繞“觀察與發現”這一專題編排,都是關於觀察大自然景物和發現大自然奧祕的。《爬山虎的腳》寫了非常有特色的身邊常見的爬山虎的腳》同樣是作者是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下來的。

3、本文同樣植物爬山虎的特點。而《牽牛花》也是我們身邊常見到的植物本文與《運用了準確、生動的語言寫出了牽牛花的特點。

《爬山虎的腳》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卷鬚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它長在“莖上長葉柄的地方”,它的形狀是“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顏色如新葉。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過“觸、變、巴、拉、緊貼”等一系列動詞,清楚地寫出了爬山虎爬牆的過程。作者對爬山虎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

而《牽牛花》一文作者也形象的描述了牽牛花向上攀爬的藤蔓以及葉子,以及是怎樣向上攀爬的。“那藤蔓纏着麻線捲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開始朝這邊,過一會兒再看,它便朝那邊了。”同時也運用和與前文一樣的比喻的修辭手法“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同時與課文一樣作者也通過一些動詞的描述,清楚地寫出了牽牛花生長的過程“纏、卷、迴旋向上、透出、綴等。作者對牽牛花的觀察細緻入微,而且是連續觀察了很長時間的結果。

如何使用:

利用《爬√本站★√山虎的腳》一課習得的方法,重點閲讀本文重點段,品味富有情趣的詩句,從而形成積累。

《牽牛花》

葉聖陶

手種牽牛花,接連有三四年了。水泥地沒法下種,種在十來個瓦盆裏。泥是今年又明年反覆用着的,無從取得新的泥來加入,曾與鐵路軌道旁種地的那個北方人商量,願出錢向他買一點兒,他不肯。從城隍廟的花店裏買了一包過磷酸骨粉,攙和在每一盆泥裏,這算代替了新泥。瓦盆排列在牆腳,從牆頭垂下十條麻線,每條距離七八寸,讓牽牛的藤蔓纏繞上去。這是今年的新計劃,往年瓦盆是擺在三尺光景高的木架子上的,藤蔓很容易爬到了牆頭;隨後長出來的互相糾纏着,因自身的重量倒垂下來,末稍的嫩條又蛇頭一般仰起,向上伸,與別組的嫩條糾纏,等承受不了重量時重演那老把戲;因此牆頭往往堆積着繁密的葉和花,與牆腰的部分不相稱。今年從牆腳爬起,沿牆多了三尺左右的路程,或者會好一點兒;而且,這樣一來,將有一垛完全是葉和花的牆。

藤蔓從兩瓣子葉中間伸出來以後,不到一個月,爬得最快的幾株將要齊牆頭了,每一個葉柄處生一個花蕾,像穀粒那麼大,便轉黃萎去。據幾年來的經驗,知道起頭的一批花蕾是開不出來的;到後來發育更見旺盛,新的葉蔓比近根部的肥大,花蕾才開得成。

今年的葉格外綠,綠得鮮明;又格外厚,彷彿絲絨剪成的。這自然是過磷酸骨粉的功效。將來花開,可以想象會比往年的盛大。但興趣並不專在看花,種了這小東西,庭中就成為系人心情的所在,早上起牀或工畢回來,不覺總要在那裏小立一會兒。那藤蔓纏着麻線捲上去,嫩綠的頭看似靜止的,並不動彈;實際卻無時不迴旋向上,開始朝這邊,過一會兒再看,它便朝那邊了。前一晚只是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早起時,已透出兩三寸長的新條,綴一兩張長滿細白絨毛的小葉子,葉柄處是僅能辨認形狀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綠豆般大小的一粒嫩頭。有時看着牆上斑剝痕跡想,明天未必便爬到那裏吧;但出乎意外,第二天竟爬到了更上面;好努力的一夜功夫!“生命的力量”是看不見的;在這樣小立靜觀的當兒,卻感受到了。

即使沒有花,也會興味盎然;何況將來花開,會比往年盛大呢。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二

一、課堂教學形式靈活多樣

課堂教學形式是連接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橋樑,對理論和實踐起着承上啟下的作用。姚老師的這堂課,教學形式靈活多樣,主要體現在:

1、成功運用情境教學法。上課伊始,通過播放課件,緊抓兒童年齡特點,通過感官刺激,鋪墊搭橋引路,把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結合起來,激發了學生探究課文內容的學習興趣。

2、把活動引進課堂。表演式教學發揮得淋漓盡致。通過讓學生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全面交流互動,達到了“以情煽情,有感而發”的教學效果。

3、把評價引進課堂。教師鼓勵學生之間互評,小組之間賽評,加上老師的導評,使課堂教學一次次推上高潮。這樣,既激發了學生的高昂的學習興趣,又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

此外,還運用了“討論法”、“比較法”等,讓學生不斷參與實踐。多種形式的交叉、合理運用,增加了課堂教學容量,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貫穿始終

課堂上,老師安排了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議一議,畫一畫,如“爬山虎的腳有什麼特點呢?”、“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向上爬的呢?”“一腳一腳能換成別的詞嗎?”,對於這些問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真正體現了對學生的尊重;老師還特別注意學生的參與形式,如畫一畫爬山虎的腳、給影片配音、演一演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等等,讓學生參與面更廣,使每個學生都能體會到參與的滿足感、成就感,調動了他們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充分體現了教為學的思想,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

合作、探究是實現有效學習的重要方式。這堂課,姚老師以小組學習為主的合作學習把個人學習、小組交流、全班討論、教師點撥等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生生互動,又在師生交流。在探究學習方面,老師設計了幾個啟迪思維、質量很高的問題讓學生研討,進而畫畫、配音、表演。這些問題,注意了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要求,讓學生的個性特長有了發揮的機會,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課程意識得到明顯加強。

過去,不少教師把課程僅僅理解為教科書,理解為教師教的材料。其實,課程是教師、學生、教材、環境四個因素的整合。這姚老師通過安排情境創設,畫一畫、演一演、給影片配音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帶着自己的經驗背景,帶着自己的獨特感受,在課堂上進行交流,這就是對課程的創新的開發,一定程度上加強了課程建設,學生從同學身上、教師身上學到了不少教科書上沒有的東西。

除此之外,這堂課從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難點突破、多媒體的運用等方面都是做得較為合理和到位的,在此不再一一贅述。

記得有位哲學家説過:“因為缺陷而完美。”也就是説,姚教師這堂課也並非完全無可挑剔。假如給影片配音時多給些時間讓學生邊看影片邊練習,這樣效果會珧好一些;讓學生畫了爬山虎的腳之後,多讓些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這堂課就更加完美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姚老師執教的《爬山虎的腳》是一堂成功的、優秀的、典型的閲讀教學課。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正確讀寫“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等詞語。

2、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理清課文敍述順序的基礎上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

3、學習作者細心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具有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同時增強他們具有愛自然保環境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作者是怎樣用生動準確的語言描寫出爬山虎葉子和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爬山虎是怎樣向上爬的。

突破方法:要讓學生知道“一腳一腳向上爬”的意思,就好像登山隊員一樣一腳就一腳牢地往上爬。由於大多數學生對爬山虎這一植物沒有過直觀的認識,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和重難點的突破我遵循直觀性教學原則,利用實物觀察教學法進行教學。

教學準備:爬山虎實物,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台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大自然是神奇的,你們曾跟隨老師一起領略了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感受了雅魯藏布大峽谷的神祕,還欣賞了變化多端的火燒雲。今天,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觀賞一種奇怪的生物——爬山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後説説通過初讀課文對爬山虎都有哪些瞭解。

生自由讀文後交流:

①爬山虎是一種植物而不是動物。

②爬山虎有腳。

③爬山虎是靠腳向上爬的。……

2、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洪亮,讀準字音。其他同學認真聽,看他們是否讀得正確。

三、學習生字新詞

1、學習生字

①開火車讀生字表中的生字,口頭組詞。(師生共同糾正易讀錯的字音:“均、勻”要讀準前鼻音;“重疊”的“重”是多音字,在這裏應讀作chóng;“觸着牆”的“着”不讀zhe,應讀zháo)

②分析字形結構,抽生説每個字的特點及部首。

③分四人小組討論生字易錯的地方及如何記憶字形。

④交流討論結果:“逐”是半包圍結構,要注意裏面沒有一點;“疊”的結構比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橫;“莖”的第四筆是橫撇,不能分成兩筆寫;“隙”字右邊上面的小字沒有勾。

2、出示詞語:引人注意、均勻、重疊、空隙、葉柄、觸角、痕跡、逐漸、休想

①抽生讀

②開火車讀

③齊讀

(詞語的理解在分析課文中解決。)

四、再讀課文,理清課文的順序

1、生自讀課文,思考:這篇課文寫了爬山虎的哪兩個部分?

生自讀課文,交流: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2、放多媒體課件(一牆的爬山虎隨風擺動的畫面),請學生欣賞,並用自己的話説説看到了什麼?(生自由發言)

3、剛才你看到的畫面上是怎樣描述的?

(爬山虎剛長出來的葉子是嫩紅的,不幾天葉子長大,就變成嫩綠的。爬山虎的嫩葉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長大了的葉子。那此葉子綠得那麼新鮮,看着非常舒服,葉尖一順兒朝下,在牆上鋪得那麼均勻,沒有重疊起來的,也不留一點兒空隙。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

4、自己讀這一段話,看有什麼感受。(美)

5、自己再一邊讀,一邊感受一下風吹時爬山虎葉子的美。用手做一做拂過、漾起的動作。

6、再放多媒體課件,男女生分組讀,一組讀另一組就看畫面,圖文結合來體會葉子的動態美。

7、作者怎麼把葉子寫得這麼美呢?(認真觀察)

8、再放剛才的課件,提問: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這個問題我們在下節課再解決。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欣賞到了爬山虎的葉子均勻地鋪在牆上,風一吹過美麗極了,那麼光光的牆上為什麼能鋪滿生機勃勃的葉子呢?(因為它有腳)爬山虎的葉子之所以生機勃勃地鋪滿牆,這跟它的腳有密切的聯繫,爬山虎的腳又是什麼樣的呢?

二、認識爬山虎的腳

拿出準備好的爬山虎實物讓學生觀察,指導從腳的樣子,形狀,色三個方面去觀察。

1、交流觀察的結果。(只要學生認真觀察,這個結果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因為實物具有很強的直觀性)

2、書上又是怎樣描寫它的腳的呢?用自己喜歡的符號劃出有關的句子。

“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細絲跟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這就是爬山虎的腳。”

3、自己讀這些句子,讀懂了用筆畫一畫爬山虎的腳。(教師巡視指導,並選擇一份畫得較好的用實物展示台展示出來)

4、爬山虎的腳如此細小,而且還藏在葉子的下面,為什麼作者還是描寫得如此細緻呢?

(因為作者對爬山虎的腳進行了十分仔細的觀察)哪個詞説明了作者進行了仔細的觀察呢?(注意)

三、瞭解爬山虎是怎樣一步一步向上爬的

爬山虎既然有腳,那它一定有自己獨特的爬的本領,那它究竟是怎樣爬的呢?

1、分小組學習4自然段,自學要求為:

①找出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來;

②找出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

③在小組裏演示一下它是怎樣向上爬的。

(生分組學習討論,師指導)

2、彙報交流自學情況:

①爬山虎向上爬的句子:爬山虎的腳觸着牆的時候,六七根細絲的頭上就變成小圓片,巴住牆。細絲原先是直的,現在彎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莖拉一把,使它緊貼在牆上。

②表示向上爬的動作的詞:觸、巴、拉、貼 (板書)

③抽小組演示爬的過程,師生共同評價,糾正。(要讓學生明白爬山虎並不像動物那樣用腳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長一隻腳,巴住牆,再長出另一隻腳,再巴住牆,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斷的長出新腳來,所以葉聖陶爺爺説,“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3、再放多媒體課件爬山虎的腳向上爬的這一段,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

4、齊讀勾畫的句子,想想它是不是隻是往上爬的?你是如何知道的呢?

(它不只往上爬,還往左爬,右爬,爬滿整個牆。因為前面二自然段説是一牆的葉子。)

5、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能爬,沒觸着牆的爬山虎的腳又怎麼樣呢?請生自讀5自然段,看讀了這段話你有什麼感受?生自讀這一段。

彙報自讀情況:

①爬山虎的腳要是沒觸着牆,不幾天就萎了,後來連痕跡也沒有了。觸着牆的,細絲和小圓片逐漸變成灰色。

②感受:生自由談 (師注意引導:“……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 可見爬山虎的腳具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③帶着對爬山虎的腳的這種精神再讀最後一段。

四、總結寫作方法

通過本文的學習,總結應該如何對周圍的事物進行觀察的方法。(結合具體的語句)

1、觀察要細緻,不能只看表面,要全方位的觀察。

2、要抓住事物的特點進行觀察。

3、要注意事物的細微變化,堅持長期觀察,而不是一時。

五、拓展延伸

仿照《爬山虎的腳》作者的觀察方法,觀察一種植物,先從遠處看,再從近處看,特別要仔細觀察它的莖、葉、花,看看有什麼特點,再把它具體寫下來。

板書設計:

爬 位置:莖上長葉柄的反面

山 特點 樣子:像……像……(細絲)

虎 顏色:嫩紅(灰色)

腳 爬 觸→巴→拉、貼(牢固)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四

《爬山虎的腳》細緻地描寫了爬山虎生長的地方,爬山虎的葉子,爬山虎腳的形狀和特點,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啟發人們留心細緻地觀察周圍事物。

一、課前觀察,奠定基礎

國小部的辦公樓和大學南區家屬區樓邊上都有爬山虎,為上好這一課,提供了實物觀察的便利。課前佈置學生去觀察,在課上我們交流了觀察的結果,有的説:“我發現到爬山虎新長出的葉子和長成的葉子顏色不一樣。”有的説:“爬山虎的葉子真和課本上説的一樣,一順兒朝下,沒有重疊,,密的不留一點縫隙。”有的説:“我發現爬山虎的的腳就和葉聖陶爺爺説的一樣,牢牢的吸在牆上,不用勁真的拉不下來。”還有的説:“我還發現爬山虎的種子了。”……學生説起來滔滔不絕,好像要把自己觀察的都統統告訴我。學生的學習興趣極高,學習本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重點段,品析交流

課文的重點部分是第3至5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莖上的細絲比作“腳”,非常生動地描寫了爬山虎的“腳”的樣子,以及它是怎樣向上攀爬的。讓學生找到爬山虎爬牆的過程的語句,然後圈畫出幾個表示動作的詞(觸、巴、拉、貼),這幾個詞作者用得非常精準,但學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所以,設計教學的時候,我分了三步:先是讓學生體會這幾個動作是按一定順序寫的,不能隨意調換;由於我不會繪畫,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體會爬牆的過程,我和學生一起運用肢體動作來教授,把手掌當爬山虎的葉子,手指當莖,通過這種簡單實用式讓那些基礎差的學生也都清楚地知道了爬山虎到底是怎麼往上爬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課堂上加點適當實用的形式會讓教學過程更加順利。

三、學文品句,學習寫作方法

在講爬山虎的葉子和腳,以及怎樣爬的時候,順帶提及作者怎樣觀察植物的,在教學中讓學生髮現寫作的祕密,這樣比平時上作文課時,單獨講怎樣觀察植物,怎樣寫植物要容易多,學生也不會覺得枯燥無味。

這一課上的非常成功,學生對爬山虎的瞭解更深刻。唯一不足就是朗讀的少些,對於連貫的動作描寫沒有進行語言點訓練。今後還要加強訓練

《爬山虎的腳》教案 篇五

教學內容:

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第二單元第六課,語文書第25-27頁。

教學目標:

1、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2、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培養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爬山虎腳的特點,學習作者的觀察方法和表達方法。

難點:知道爬山虎是怎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的

教學準備:

交互白板課件

教學過程:

一、猜謎導入

師:孩子們,你們喜歡猜謎語嗎,那我們就來猜兩個謎語吧!

出示課件

師:這兩種植物要想生長的好都需要搭架,而有一種和它們相類似的軟藤植物不需搭架,無論是在巖石上或牆上都能生長的很好,不信我們去看一看。

師:誰來説説看了圖片你有什感受?

茂盛的祕訣就在“腳”

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認識爬山虎的“腳”

二、整體感知,直奔重點

師:誰知道段落介紹的是爬山虎的腳?

指名讀,評議讀的情況

三、分段學習

(一)學習第3自然段

師:請大家帶着問題默讀第三自然段(位置形狀 顏色)

學生自由回答

師:作者把腳的位置、形狀、顏色描寫的如此生動形象,想一想他靠的是什麼?

歸納:觀察細緻

(二)學習第4自然段

師: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地爬上去的呢?仔細默讀第4自然段,找一找作者運用十分貼切的動詞。

學生自由讀文,進行勾畫,教師巡視。

學生彙報、交流

師:也將就是説,細絲原來是直的,後來因為觸着牆後用力變彎,彎曲後有了拉力,使它在牆上貼的更緊。多麼神奇的植物,多麼細心的葉聖陶!此時此刻,你想説些什麼?(誇爬山虎、葉聖陶)

(三)學習第5自然段

師:如果爬山虎的腳沒有觸着牆,會有什麼情況發生?觸着牆的呢?

師:要是……休想……説明了什麼?

風能吹下它嗎?雨能阻擋它向上攀登嗎?

可見爬山虎有多麼不屈不撓的攀登精神!

四、拓展、昇華

1、師:現在你對爬山虎或它的腳有了什麼新感受,帶着這種感受再讀第3、4、5自然段。

2、師:讓我們再一次領略文學大家用詞的準確。

選詞填空(一)(二)

3、作業:像葉聖陶爺爺一樣觀察一種植物,並把你的觀察結果寫下來。

五、板書

爬山虎的腳  葉聖陶

觀察細緻、連續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六

足足準備了幾天的課,課件、教案設計、教材分析、磨課…到現在上完了這一堂課,覺得自己有收穫也有很多不足。因為想着既然是示範課,當然要比常規課做得更好,充分體現課堂教學的目標要求的完成。對於一些環節要設計合理又要結合本班學生的學習情況。現在,我將對這一堂課做以下反思。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腳》雖然是是一篇説明文,但文章的語言非常生動,文章結構非常清晰,層次很分明,文中先後介紹了爬山虎的生長位置、葉子、以及腳的特點和它是如何爬牆。內容篇幅不長,但卻足以表現作者葉聖陶對爬山虎的喜歡與細心的觀察,同時,本課的教學重點在於瞭解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和爬山虎是怎樣爬牆的,教學目標中也涉及到觀察方法的學習,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的興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容易把握課文內容,但由於孩子們的生活經歷太少,有很多的孩子沒有真正見過爬山虎,只能以各種圖片和視頻進行觀察,所以就很難有直觀的感受,在此,也為深入學習課文增加了一定的難度。

本節課的亮點:

還是比較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主要以學生的“學”為主體。同時,注重朗讀的多樣,有學生齊讀,個人讀,也有老師範讀。從讀中去感悟,也從讀中去想像,比如從寫爬山虎葉子的這一句中“一陣風拂過,一牆的葉子就漾起波紋,好看得很。”一次比一次讀得好,一次比一次有更深的感受。同時對於,過渡語的轉換也做了很多的功課,讓課堂更加連貫,學生聽來不會打斷思路。運用了多種教學手段,如此播放爬山虎如何爬牆的視頻以及讓學生做動作和畫圖,都進一步讓學生了解了爬山虎的特點以及如何爬牆的,這也更體現了本節課的課程目標。

當然,也存在不足:

如在討論環節,學生的討論度不夠。對於播放視頻時教師還可以進行關鍵詞的引導。除去其他的因素影響外,還要更精準的把握好節奏,控制時間。對於本課時的設計還存在對於重點內容的安排,可以在第一課時安排前面的一部分內容,後面對於爬山虎的腳的特點及它是如何爬牆的做重點分析。對於文中“一腳一腳”往上爬的這個地方,可以對比分析為何不能換成是“一步一步”往上爬,可以給學生進行分析。

在本次示範課中,我感覺自己對於課堂似乎又多了一些思考,精心備課,給學生給自己上好每一堂課,一定要付出時間和精力。同時,也更需要在課堂上更加關注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多引導,多啟發。其中,過渡語也是一堂課中非常重要的內容,每一次課都應該認真去準備。

如何更好的讓孩子們去思考,去全身心的參與課堂?如何讓他們更有感情的去朗讀?如何讓他們積極的去討論?這一些都是我需要思考和努力的,雖然未來的路很遙遠,但我始終相信,現在的我必須要踏踏實實的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爬山虎的腳》教學反思 篇七

整堂課我的教學設計還是可以的,但是教學效果卻讓我感到很不滿意。

我想在這裏固然有學生的一些因素,可是我的因素還是佔主要比重的。學生在這堂課上表現出的積極性比平時低了一些,在開始讓他們“讀生字”的環節中只有四個同學舉手表示要試一下,這讓我很心寒,應該説預習了的學生對於生字沒有什麼問題的。課後從學生那裏得知來了幾位聽課老師有點害怕,所以才不舉手的。這讓我感到我平時應該在這方面做一些工作,讓學生知道他們才是課堂的的主人,而不要對聽課的老師有所顧忌。

(一)在這堂課中讓我覺得我的心理素質不是很好。

這可能是我剛踏上工作崗位的緣故,在課堂上我表現得很緊張(雖然別人可能不覺得),所以在學生表現的積極性不高時,我的激情也降低了,這是很不應該的,無論怎麼樣,上課一定要有激情。

(二)教師可以設計教學內容,但是不能設計學生的回答,只能是引導學生回答。

在這一點我表現出的教學行為就比較幼稚,想法太過於完美,總是想着讓學生的答案與我設計的差不多,結果學生就是答不到點子上,於是我就亂了方寸,出了教師不應該的行為(對學生的回答評價不夠),總是在等學生符合自己需要的答案。老師不應該這樣,要隨機應變,實在引導不過來的,自己説出來讓學生知道了也就夠了,這一點比起老教師經驗就差多了。

(三)問題一定要提得好,提得準確。

這一點是我這堂課的重要收穫之一。在課上我把“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粗心的問成“課文是從哪幾方面介紹爬山虎的腳的?”結果學生都回答到3、4、5段中去了,莖、細絲什麼樣的回答都有,叫學生答得越多,出現的亂七八糟的回答就越多,差點課都上不下去!在這裏我深深感到語文老師對於所提問題的準確性是極為重要的,特別是讓學生思考的問題,一定要讓學生知道讓他們做什麼,回答什麼!

(四)研究課程要細,不能只是研究表面上的一些內容。

研究課程細不細主要是在備課時備得充分與否,我覺得今天教學效果的不理想主要還是我備課這一塊做得不夠,我的備課知識內容浮在水面上,沒有更深層次的去進行挖掘教材中的資源,比如我在和學生交流第四自然段“爬的樣子”的教學中我只是簡單的讓學生找出有關的句子和與“爬”相關的動詞,然後讓他們讀一下就好了,沒有更深入的和同學去理解,這是遠遠不夠的,而事實上文中恰恰這些“動詞”是用得很美,可以説是很妙的,這裏是有順序與講究的,一點一點兒遞進,不能交換順序。在這些動詞上要研究得細一些。這主要是備課不夠,如果備課充分,那麼今天在教學中就不會有那麼多的問題了,正如一些老教師所説:“只有備課做好了,才能上好一堂課。”今天讓我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

(五)板書要簡單,佈局要合理,層次要清晰。

在這堂課上我的層次是蠻清晰的,但是簡單與合理就不夠了。首先一點是這個板書是不合理的,第一層中的三方面是介紹爬山虎的,而不是介紹爬山虎的腳的,後面的三方面才是寫爬山虎的腳的,這是我板書中的一個重要錯誤,以後要特別注意,板書的目的就是幫助學生理清順序或幫助理解,而錯誤的,不合理的板書只能帶給學生誤導!其次我的板書不夠簡單,我上課是學生邊講我邊寫的,我的板書就顯得字數多了點,很羅嗦,可以直接寫“生長的地方、葉子、腳”就可以了,不用再寫上“爬山虎”這三個字了,寫板書的時候字多了,時間就浪費了,在我寫的時候學生就乾等着。究其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備課不仔細,如果在備好課之後再好好推敲一下,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