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什麼(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8W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是什麼(精品多篇)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一

出自:《論語·顏淵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

《論語·衞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解釋 就是説自己知道好的東西 一定要告訴大家或者身邊的朋友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東西,切勿強加給別人。孔子所強調的是,人應該寬恕待人,應提倡“恕”道,唯有如此才是仁的表現。“恕”道是“仁”的消極表現,而其積極表現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所闡釋的仁以“愛人”為中心,而愛人這種行為當然就包括着寬恕待人這一方面。《論語》中提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這句話所揭曉的是處理人際關係的重要原則。孔子所言是指人應當以對待自身的行為為參照物來對待他人。人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待人處事之時切勿心胸狹窄,而應寬宏大量,寬恕待人。倘若自己所討厭的事物,硬推給他人,不僅會破壞與他人的關係,也會將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確實應該堅持這種原則,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體現。人生在世除了關注自身的存在以外,還得關注他人的存在,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切勿將己所不欲施於人。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二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人民傳統的元宵節。每逢這一天,家家户户要掛彩燈、放焰火;大街上高掛千萬盞琳琅滿目的花燈,東北和新疆等寒冷地區,還要製作千姿百態的冰燈,到了晚上,一家老小圍坐在一起,品嚐各種元宵的風味。那麼,這個有趣的節日,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元宵節起源於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古時候,人們稱元宵節為燈節、上元、燈夕或者燈期。因為上元之夜,又稱為元夜或元宵,因此後人才管正月十五又叫元宵節。其實正月十五這個節日,起初是由燈引出來的。

西漢以前,皇帝的宮殿裏到處是花花綠綠的宮燈,漢武帝在創造《太初曆》時,就把正月十五日作為一重大的節日。每逢這一天,皇宮裏的所有燈盞,都要大放光明。當時,元宵節玩燈、賞燈,還僅僅侷限於皇宮,並沒有形成一種民間風俗。元宵節成為萬民同慶的燈節,是以後的事。

過去每逢正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皇帝還要大宴羣臣,酣歌曼舞,徹夜遊樂。因此,當時的玩燈、賞燈,是一種獨特的享樂。當時,首都長安規定,每天夜晚街鼓鳴響之後,所有人不許在街道上走動。但是,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夜晚,長安城內卻允許人們上街觀遊,盡情歡娛,直至天光大亮。這樣一來,元宵節的玩燈、制燈、觀燈,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民間的風俗。

傳統文化組成 篇三

古文、詩、詞、曲、賦、民族音樂、民族戲劇、曲藝、國畫、書法、對聯、燈謎、射覆、酒令、歇後語等;

傳統節日(均按農曆)有:正月七年級春節(農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四月五日清明節、五月五日端午節、七月七七夕節、八月十五中秋節、臘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種民俗等;

包括傳統曆法在內的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以及生活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區、各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傳統文化的開發方法 篇四

據報道,近年來各地紛紛掀起傳統文化發掘、開發的新熱潮。一時間,補天女媧,遍地“開花”;諸葛孔明,“四海為家”。名人、歷史遺蹟乃至民間故事和古代小説都被競相搬了出來,打上各式各樣的“名頭”,你方唱罷我登場,讓人目不暇接。傳統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一定程度上給予科學合理的發掘、傳承與開發,不僅能夠增強鄉土凝聚力,促進區域文化發展,也能提高地區知名度,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但是放眼當前的“文化開發熱潮”,不少地方只是將傳統文化當作一種符號和手段,借“文化”之名,行“生財”之實,甚至將傳統文化當成搖錢樹,期望在短期之內大獲經濟或政績上的收益。在這樣的心態下,傳統文化開發出現了不少短期行為和失序現象。

一些地方對於文化資源不加分析和選擇,但凡與本地區扯上一絲半縷關係的古人、古蹟、古語,都大力美化張揚,粉墨登場,就連一些神話傳説和文學作品中的蛛絲馬跡也不肯放過,捕風捉影,生搬硬套,甚至杜撰傳説,人造古蹟,肆意製造假文化。與這種哄搶伴生的,是一些文化開發在內容和形式上的漫不經心,無意研究文化資源的歷史和現代價值,完全以商業炒作和一些時髦套路來玩弄概念,大肆“忽悠”。一些項目儘管規格愈攀愈高,投資動輒千萬,標榜所謂“亞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但卻掩不住創意的平庸俗套、內容的空洞乖謬,形式的不倫不類,結果文化價值被淹沒在喧囂奢華的商業氣息之中,名曰傳統文化開發,實則全無文化品位。

如此亂象的出現,與經濟利益的驅動和不正確的政績觀有極大關係。一些人將傳統文化當成搖錢樹或靈丹妙藥,急功近利,盲目跟風,不僅勞民傷財,而且混淆了歷史,褻瀆了傳統。誠然,長期以來,我們已經熟悉了“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的規則和運作模式,但文化台子搭不好,經濟又如何能夠唱好戲、唱大戲?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要對傳統文化多一份敬畏、珍惜之心,對區域文化懷一腔豁達之愛,對文化推動經濟的能效有一種客觀理性的估量。幻想一祭起文化的大旗,招商引資和經濟發展等就能迅速打開局面,是不切實際的。我們要擺正心態,反對浮躁,戒除功利思想和跟風心理,正確處理好文化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關係。

此外,還要在文化研究和鑑別上下一番真功夫,摸清文化的底藴,鑑別精粗和優劣,講求形式和方法,讓文化開發多一些文化的意藴和品位。傳統文化開發要把握好尺度,形式上要大氣而不鋪張、通俗而不媚俗、熱鬧而不胡鬧,講求文化含量,真正以文化的方式進行“文化開發”。

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 篇五

三國時期,天下大亂,北方的袁紹和曹操都想吞併對方,伺機一統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紹率十萬大軍攻打曹操,曹操率七萬兵馬迎敵。兩軍在官渡交戰,曹操親自率五千精兵燒掉袁軍的糧草,並趁亂一舉打敗了袁軍。接着,他又平定了遼西、遼東等地。得勝後,他躊躇滿志地班師回朝。路過河北碣石山時,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遼闊蒼茫的大海,不禁吟道:“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這首《觀滄海》通過對大海壯麗景象的描寫,展現出詩人博大的胸懷和積極進取的精神,成為千古佳作。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 篇六

年齡稱謂。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孩提:指2——3歲的兒童 垂髫:指幼年兒童(又叫“總角”) 豆蔻:指女子十三歲 及笄:指女子十五歲 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歲 不惑之年:指四十歲 知命之年:指五十歲(又“知天命”、“半百”) 花甲之年:指六十歲 古稀之年:指七十歲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歲 期頤之年:一百歲

古代主要節日。 元日:正月七年級,一年開始。 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上元:正月十五,張燈為戲,又叫“燈節” 社日:春分前後,祭祀祈禱農事。 寒食:清明前兩日,禁火三日(介子推) 清明:四月初,掃墓、祭祀。 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劃龍(屈原) 七夕:七月初七,婦女乞巧(牛郎織女) 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節” 中秋:八月十五,賞月,思鄉 重陽: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災 冬至:又叫“至日”,節氣的起點。 臘日:臘月初八,喝“臘八粥” 除夕:一年的最後一天的晚上,初舊迎新

婚姻週年

第1年§紙婚、第2年§棉婚、第3年§皮革婚、第4年§水果婚、第5年§木婚、第6年§鐵婚、第7年§銅婚、第8年§陶婚、第9年§柳婚、第10年§鋁婚、第11年§鋼婚、第12年§絲婚、第13年§絲帶婚、第14年§象牙婚、第15年§水晶婚、第20年§瓷婚、第25年§銀婚、第30年§珍珠婚、第35年§珊瑚婚、第40年§紅寶石婚、第45年§藍寶石婚、第50年§金婚、第55年§綠寶石婚、第60年§鑽石婚、第70年§白金婚

四書:

《論語》、《中庸》、《大學》、《孟子》

五經:

《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

六子全書:

《老子》、《莊子》、《列子》、《荀子》、《揚子法言》、《文中子中説》

十三經:

《易經》、《詩經》、《尚書》、《禮記》、《儀禮》、《公羊傳》、《榖樑傳》、《左傳》、《孝經》、《論語》、《爾雅》、《孟子》

五彩:

青、黃、赤、白、黑

五音:

宮、商、角、徵、羽

九宮:

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大面調、雙調、商調、越調

七寶:

金、銀、琉璃、珊瑚、硨磲、珍珠、瑪瑙

六禮:

冠、婚、喪、祭、鄉飲酒、相見

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

六義:

風、賦、比、興、雅、頌

十惡:

謀反、謀大逆、謀叛、謀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

九流:

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

五行:

金、木、水、火、土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風〗、坎〖水〗、離〖火〗、艮〖山〗、兑〖沼〗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