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當前位置:蒙田範文網 > 論文 > 論文精選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多篇

欄目: 論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31W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論文多篇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一

悠悠中華五千年,先輩們給我們留下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 然而,我們大部分的國中生對祖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卻是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嚴重不足,在弘揚傳統美德上也不盡如人意,對傳承下來的社會公德處於一知半解的狀態。他們以自我為中心,沒有集體觀念,只會指責別人,不會反省自己,只會索取,不講奉獻,道德意識薄弱,理想、前途觀念淡薄。這些現象揭示出當代中學生缺乏傳統文化積澱,只能迅速的消化當代的一些快餐文化,做人缺少主心骨,精神上缺乏信仰和寄託。正所謂觀乎人文,天下化成,我們中華民族歷來重視文以載道,注重文明教化,在樹德務滋中化民俗,在潤物無聲中春風化人。因此,面對這種現狀,語文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肩負起改變這一現狀的歷史使命,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實施人文素質教育的特殊功能,通過祖國的山川之美,民俗之美,歷史之美,文化之美和傳統之美,讓學生在祖國燦爛的文化長河中游弋,在學生的靈魂深處夯築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礎。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提高教師人文素養,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在新型的課堂中,師生的角色已經發生了質性的改變,學生的思想被進一步解放,質疑生問的方向更廣,學習方式也發生了改變,隨之而來的問題便是如何調節教學方式,讓教師遊刃有餘地駕馭新的課堂。而教學方法有效與否就取決於師生雙方的人文素養的高低,而人文素養的提高則是通過教育來實現的。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首要的便是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以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涵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品位,真正做到潤物細無聲。如何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呢?筆者認為教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對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學史有一定的瞭解,對其中的經典文化著作如四書五經瞭如指掌。從而在讀書史中構建自己的成長史。其次,語文老師要通過開設一些專題課程,增加傳統文化學習篇目,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有利於增強學生對中華民族數千年所負載的精神價值的理性認同,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再次,教師每教授一篇傳統文章,必須先鑽研教材,援疑質理,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然後深情投入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舉手投足間感受到真正的傳統文化的薰陶和感染。

二、深化傳統文本情感,挖掘傳統文化的深度

(一)設文化課堂情境。語文是民族文化的載體,凝聚着中華民族的人文情感,飽含着豐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藴藏着深厚的文化積澱,閃耀着理性思維的光輝,是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材料。因此,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就應該努力營造語文課堂的文化氛圍,創設適合語文課堂的教學情境,在教學過程中藥進一步重視環境的影響力,要通過內引、外聯、與生活的對比三種方式綜合運用,為教學創設物理環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教學需要,創設多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情意。

(二)挖傳統文化內涵。中國是詩文的國度,古典詩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所在。因此,語文教師在傳授語言文字的同時,應該深度挖掘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以適當的方式將其中的合理內核與真正價值傳遞個當代中學生。其實,語文的大部分篇目都洋溢着文化精神氣息,值得我們去探索、挖掘。因此,在教學中,我與學生一起查閲相關資料,瞭解詩人的生平事蹟,初步感悟詩人寫這首詩時的心境。學生不但瞭解了一些作者相關的作品,拓展了知識,更為理解這首詩奠定了正確的情感基調,有利於更深入的理解詩境體會詩情。漸漸的學生喜歡上了古詩詞,自覺進行課外閲讀,認識了許多著名詩人,積累許多好詞佳句,成為他們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品傳統文化意藴。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大都是文情並茂,詞豐意美的作品,承載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傳達着古代仁人志士的生活情趣,泛着人文色彩的光芒。因此,當我們走進文本,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着眼於對文學語言、形象和審美情趣作個性化地解讀和品味。古人説得好,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而入情。而現代教育家們也都提倡語文課要上出語文味,我覺得所謂的語文味,最主要的就是從語言文字生髮出來的人文色彩。

(四)建傳統文化平台。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因此語文教材出現的不過是滄海一粟罷了,為了進一步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必須為學生創設一個研究傳統文化的平台,以求加厚學生們的文化底藴,拓展學生們的文化視野。為此,我充分運用語文綜合活動,滲透傳統文化意識。綜合性學習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新課程語文教學的一個亮點,也是一種全新的課型。語文綜合性學習充分體現了語文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學習途徑的多樣性、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目標的綜合性等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二

【摘要】隨着新課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教育教學中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的語文知識,還要求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領悟到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中國所獨有的文化。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國小生語文

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不僅讓學生學習相關知識,還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民族文化知識。國小階段是學生在智力以及生理方面比較關鍵的時期,在這階段傳授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以此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在國小語文教育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教學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習的知識,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在識字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

讓學生學習相應的漢字,在識字過程中進行文化滲透,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國小語文學習階段,學生要學習比較多的生字,在課文量上也比較多,關於傳統文化知識的閲讀內容有很多,例如《弟子規》《三字經》等,在教學中可以將這些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是知識的承載者,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模仿者,為此,教師一定要提升自身素質,在教學中要注重文字的書寫,只要教師能夠書寫比較好的文字,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夠認識到文字的美感。由於很多學生的文字書寫方式和教師的差不多,為此,國小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書寫的美觀、大方,讓學生感受到書寫的魅力,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書寫中,不僅能夠學習到相應的書寫知識,還能夠在書寫中感受傳統文化,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學習詩文時感受傳統文化

古詩詞的學習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傳統文化,對學生在寫作方面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誦讀也是重要的學習方法,通過誦讀可以讓學生積累很多的相關知識。李白“摧眉折腰事權貴”,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孔子認識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終生憂勞不悔;“憂道不憂貧”,屈原憂國不復興,君不明察,憂“世人皆濁我獨清,世人皆醉我獨醒”,杜甫也始終憂勞不輟,寫出了驚警後世的“三吏三別”,目的是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孫中山面臨“賊氛方熾”的混亂社會,痛感“予此行所負之責任,尤倍重於三十年前”……這些都構成了中華民族向前的動力,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也築成了中國人的精神風貌。以此在詩文的學習中更好地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三、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

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很多課本內容都是按照一些古典書籍進行學習的,然後再經過現代作家的改編成為教材。因此,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課本內容中感受傳統文化。例如《開天闢地》主要是講解萬事萬物的由來,讓學生更好地認識這個世界。又如在《司馬光砸缸》中主要講述的是七歲的孩子就已經有了成年人的思維,當別的孩子在玩時,他卻在讀書。當有個孩子玩耍掉進水缸裏時,別的孩子都比較緊張,只有司馬光想到用石頭救出落水的孩子。這個故事得到了廣泛的流傳,從這個故事的學習中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相關的知識,還能夠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

四、結語

新課程教育理念提出了在教育教學中更多地能夠促進學生髮展的要求。在國小語文教學過程中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知識。在教學中,可以將識字內容以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瞭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教師在講解詩文時可以將學生帶入到學習的情境中,以不同的視角來給學生講解相應的知識,讓學生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情感。另外,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也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房殊。怎樣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11)。

[2]童一峯。國小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思考[J]。求知導刊,2015(23)。

[3]於春霞。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J]。才智,2016(25)。

中國傳統文化論文 篇三

中國的許多傳統文化都藴含在繪畫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儒家思想。它的核心是中庸、和諧、內斂。這些傳統文化都可以在繪畫上得以充分的體現。中國的傳統則是講究平和的,如放風箏、太極等,講究的是自我完善的過程,是一種內在的修行。中國傳統文化在繪畫中表現出來,是一種神韻,不是某種色彩可以詮釋的。在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中與藝術產生直接關係的是莊子的思想與禪宗思想,這在中國畫及中國其他很多藝術形式中常見。在中國傳統文化歷史上,莊子以其深邃的哲學思想為基礎,給人們展現出一個全新的精神世界領域,他的思想包含着辯證法的因素,主要思想是“大道無為”,以天人合一、清靜無為為宗旨,他超越了任何知識體系和意識形態的限制,站在天道的環中和人生邊上來反思人生。莊子的人生觀是最為通達,束縛最少,同時也是最為接近藝術理想狀態的人生境界。中國藝術中的“氣韻生動”恰恰體現了莊子“通天下一氣耳”中所説的氣的精神世界,同時也是中國藝術在各方面展現的“道”無所不在的藝術境界與精神世界。中國的繪畫藝術是一個氣韻貫通的世界,在這樣的一個世界中,我們能夠感受到音樂式的流動起伏和舞蹈式的迴旋變化的節奏。氣因道而實現了人與萬物聚則有形有相,分則虛無飄渺。於是“知白守黑”、“虛實相生”便成為中國繪畫藝術創作的辯證法則。在中國畫的表現意境中“無畫處皆成妙境”、“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意境,無不充滿了道家“道法自然”哲學思想。“老莊”學説認為,人類最高的智慧不在於站在客觀事物之上去加以分別思考,只有消除物我對恃,天人合一,才會昭示出世界的本來面目。這便有了中國畫家的“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的深邃藝術追求。

“老莊”的哲學思想是中國藝術的重要精神支柱。“老莊”的宇宙觀是混沌而神祕的,是難以琢磨的,是意像的。將中國傳統的審美意象和文化價值取向融入繪畫創作中,會使它成為富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因素。儒、釋、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三大精神支柱。它們共同的美學意義在於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這種影響正可以詮釋哲學與藝術間的相互滲透,歸根到底在於它們原本就是不同形式的對人生意義的詮釋。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儒家、佛家、道家三種不同的宗教形式都是在中庸的思想基礎上,開始其對人的自身精神世界的的探求。這種自身精神世界的探求過程出現在藝術表現形式中,從而淡化了宗教色彩,形成了一種自然藝術體現方式,一種內在的人格理想情操,一種收束心性的自我修養方式,一種恬淡清幽的審美情趣和空靈澄澈的藝術境界。隨着佛學在中國廣泛傳播及其在思想領域獲得的勝利,眾多藝術家更加強調作者本身的主觀作用,強調藝術作品內在的精神意境。在這種藝術追求思想的薰陶啟發下,唐代“意境説”隨着中國山水畫的發展而步入高峯。“意境説”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美學思想,它是中國藝術和哲學在高度成熟基礎上的產物,它是在不斷地吸中國傳統儒、釋、道家各種哲學思想砂斷給予藝術大量營養的情況下實現的。中國傳統文化哲學思想成為中國繪畫藝術最重要的理論基石。

中國藝術中的意境,其最高層次是禪境。“禪”,是在中國人學習了大乘佛法教義後,通過自身努力與實踐所認知的。禪既是動中的極靜,也是靜中的極動,二者合一,才能直達生命的本源。當其體現在藝術境界中,飛躍的生命與靜穆的觀照構成了藝術的兩元,這也構成“禪”的心靈狀態。用佛教的語言能夠詳實的描繪出中國繪畫意境的哲理意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境説的產生和發展,使主張“意”派的“文人畫”迅猛的發展起來,在宋元時期,成為了中國繪畫藝術的主流。經過中國傳統文化哲學的感染,中國繪畫藝術哲學的有了一個極大的轉變――即由繁變簡,反璞歸真,從而更加強調作品的空靈意境。由具體事物的寫實變為抽象的哲學意境的展現。老莊主張“五色令盲”,“無色而色始全”的色彩觀成為文人畫家們對中國繪畫的最好的表達,黑色成了斑斕色彩之後的平淡。追求墨色高度表現力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唐代王維把李思訓的金碧山水技法改變為水墨畫技法開始,水墨技法的地位得到的提升。在精神層面上是為達意的需要。中國山水畫以水墨為重要核心,這正是在以“老莊”、“禪”的哲學思想為內在基礎,以自然的審美觀念把作者的深層藝術哲學思想通過作品得以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美學思想展示出審美活動的另一種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深層意境。

作為一種文化,在中國流傳,其對繪畫藝術影響的更大一面,是它的哲學、藝術和審美。正如有位學者所概括的那樣:“中國哲學的趨向和頂峯不是宗教,而是美學。中國哲學思想的形成不是從認識到宗教,而是由它們到審美,達到審美式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境界。”當然,畫家要創造出來好的繪畫作品,更要有好的技藝與適當的媒介完美的結合,才能準確地在作品中表達內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