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白居易池上古詩以及譯文(通用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4.55K

白居易池上古詩以及譯文(通用多篇)

作者資料: 篇一

詩人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詩人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詩人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公元846年詩人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香山。

揣摩動作“招手” 篇二

師:你認為課文中的那個小孩做的是什麼手勢?是讓行人不要叫喊了?是讓行人走開?還是讓行人走近説話?

生:(做擺手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動作)

生:那個小孩是讓行人走近的手勢,行人走近後輕輕地回答他的問題,這樣就不會嚇跑魚兒。

生:我也認為這樣。小孩子

願意回答行人的問題,只不過不想驚嚇魚兒,所以讓行人走近説話。

生:我想那個小孩應該先擺手讓行人不要大聲叫喊,再招手讓他過來輕聲説話。這樣既幫助了別人,又不會把魚兒嚇跑。

師:大家説得非常對。這位鄉村小男孩十分機靈,他陶醉在垂釣樂趣之中的時候,還不忘幫助別人,真是十分可愛。

池上賞析: 篇三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後忍俊不禁、啞然失笑。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

夏天到了,村邊的池塘裏景色迷人。碧綠的荷葉,一片連一片,一片接一片,就像一把把大傘,撐在水中。雪白的荷花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已經開放,還有的花已經謝了,露出了一個個綠色的小蓮蓬。

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頭上扎兩個髻,穿一身紅衣褲,蹦蹦跳跳地從家中出來,他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高興地跳上一條小船,解開船繩,拿起船槳,划向池塘的深處。小男孩一邊欣賞美麗的荷花,一邊摘了幾個蓮蓬,划船回來。可是他不知道隱藏自己的行蹤,小船衝開浮萍留下了一道長長的痕跡。

這情景被詩人看在眼裏,他微微一笑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白居易池上古詩以及譯文 篇四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撐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採白蓮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蹤跡,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着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鋪着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祕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潑淘氣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白居易池上古詩以及譯文 篇五

池上二絕

原文

其一

山僧對棋坐⑴,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⑵。

其二

小娃撐小艇⑶,偷採白蓮回⑷。

不解藏蹤跡⑸,浮萍一道開⑹。

註釋

⑴山僧:指住在山寺的僧人。對棋:相對下棋。

⑵下子:是指放下棋子。

⑶小娃:指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⑷白蓮:是指白色的蓮花。

⑸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⑹浮萍:指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譯文

其一

兩個僧人坐着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其二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創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賞析

第一首詩寫山僧對弈,也就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深山裏的和尚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他們又在竹陰下下棋,那種不染一絲塵埃般的清淨,令作者神往。“山僧對棋坐”,起碼有兩個和尚;“時聞下子聲”,有人在旁邊聽,那麼至少就是三個人了。這首詩人物全都隱藏不露,所以雖有三人活動,也覺得清幽無比。尤其最後的那句“時聞下子聲”更如天籟音樂,烘托了真正的寧靜。

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就是一位擅長寫敍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敍事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白居易池上古詩以及譯文 篇六

池上

唐代:白居易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1、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2、白蓮:白色的蓮花。

3、蹤跡:是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4、浮萍:水生的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鑑賞

這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敍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敍事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寫作背景

據《白居易詩集校注》,這首詩作於大和九年(835年),時任太子少傅分司東都洛陽。一日遊於池邊,見山僧下棋、小娃撐船而作此組詩。

問:文中的“偷”應指偷家裏的還是別人家的? 篇七

生:小娃很天真的,不會去真偷人家的東西的。

生:不應該是偷別人家的,否則詩人就是在表揚偷竊行為了。這個“偷”應是假偷。

生:肯定是家裏種的的,因為他不但有小艇,而且他還會撐呢?説明他經常跟着父母出入這一片池塘。

生:絕對不是真的去“偷”人家的東西,因為他臉上看不出緊張和害怕嗎?

生:另外,農村有很多荷花和荷葉,小娃去摘不算“偷”。

二問:既然是自己家種的,家裏的孩子要的話應該是“拿”,為什麼詩人用“偷”這個字呢?

生:肯定是揹着父母乾的,説不定他父母正在午睡。

生:他回來一定不會告訴父母這件事的。

生:這是他的祕密,只有他一個人知道。

三問:小娃為什麼要去“偷採白蓮”呢?

生:也許他父母捨不得給家人吃,要留着賣錢呢!、可是他太想吃蓮子了,怕大人不同意才出此下策。

生:主要是去練習一下自己撐船的本領。可是父母擔心他單獨撐船有危險,已經禁止他撐船了。

生:也可能是想採摘一點送給自己的同學嚐嚐鮮的。可是蓮蓬還沒有成熟,明説父母不給採摘,只好“偷”了。

生:他很調皮,就想去玩一下,當然不能讓大人知道,還證明自己已經長大了。

四問:小娃“偷”的工作有疏忽嗎?

生:有疏忽,因為他沒有考慮到,浮萍竟然會暴露他的行蹤。

生:浮萍一道開,是有些疏忽,他畢竟是個小娃,顯示了他的自然、天真的個性,很有趣味。

生:雖然浮萍一道開,但是用不了多長時間,浮萍又會馬上合起來,而且會合得天衣無縫!所以小娃已經充分考慮到這個優勢,他還真聰明呢。

生:管他呢,只要能痛痛快快地玩一回,即使被發現,也無所謂了,不就打一頓嘛!

五問:你有過類似“偷”的事情和樂趣嗎?

…… ……

圍繞這五問,讓學生逐一探究,從而得知童年是有趣而難忘的。回想起童年“偷”的樂趣,童年的一天天,就是一幅幅的水墨畫。

《小兒垂釣》一詩充滿兒童情趣。孩子們學習的興頭很足,課堂上時時充滿歡聲笑語。

一讀:自學古詩。讓學生在小組內或、或看插圖(如“蓬頭”)、或揣摩詩句(如“草映身”)、或聯繫已知(如“借問”曾在《清明》一詩中接觸過),主動投入學習。

內化古詩。 篇八

這樣有趣的教學,你是否也有過呢?在教學中,如果能敏鋭的發現一個點,順勢而導,既能抓住教學的重點,又能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的興趣上來了,動腦的積極性就高了,思維就活躍起來,就能變被動的聽講為主動的參與,學生化物為我,入情入境,將古詩的內容轉化為有聲有色的情景,讓人如身臨其境。

課前多投入,讓我們一起徜徉在這樣的情境中來吧!

讀:理解。讓學生紛紛登台宣講自己的“自學所得”,師生互相補充、完善,完滿地實現了既定目標。 篇九

三看圖,糾錯。

師:老師發現這幅圖有幾處與詩句不符合的地方,請同學們仔細揣摩,看誰能最快發現。(一石激起前層浪,學生聽到書上竟然有錯,積極性空前高漲。)

生:“蓬頭稚子學垂綸”中的稚子頭髮應該是蓬亂的樣子,可是圖上的。小孩的頭髮竟然是一絲不亂,非常整齊!大錯呀!

生:“側坐莓苔草映身”講小孩子是側着身子坐着,可是圖上的小孩竟然正坐着,矛盾呀!

生:還有一處,“路人借問遙招手”的“遙”説的是很遠的地方就招手示意莫大聲,擔心會把魚兒嚇跑的,可是圖上小孩與路人的距離實在是太近了。

(在教學中,碰到了書本上有錯誤的題目或錯誤答案時,教師不要馬上下結論進行更正或否定,而是要靈活地進行處理“將錯就錯”就不失是一個好辦法,善於引導學生從錯誤中走向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