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池上 白居易【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2.14W

池上 白居易【精品多篇】

鑑賞 篇一

這首古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古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古詩人在古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古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古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古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敍事古詩的大古詩人。他的長篇敍事古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古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古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古詩。古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作品風格 篇二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後遷下邽(今天的陝西省渭南市臨渭區)。白居易父親後來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唐代宗大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白居易出生於新鄭縣(今河南新鄭)東郭宅,在新鄭生活到12歲,後為躲避中原戰亂轉移到江南。遷居卒於武宗會昌六年。是另一文學家白行簡的兄長。

白居易自幼聰穎,讀書十分刻苦,讀得口都生出了瘡,手都磨破了繭,年紀輕輕的,頭髮全白了。至今還有他出生七個月“略識之無”和初到長安“顧況戲白居易”等典故。他的詩不僅在中國,在日本和朝鮮等國都有廣泛影響,他還與元稹共同發起了“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

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故號“香山居士”。武宗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於洛陽,葬於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李忱寫詩悼念他説:“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繫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著有《白氏長慶集》,共有七十一卷。白居易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諡號“文”,世稱白傅、白文公。在文學上積極倡導新樂府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寫下了不少感歎時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詩篇,對後世頗有影響,是我國文學史上相當重要的詩人。元和時曾任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因得罪權貴,貶為江州司馬,晚年好佛。他一生作詩很多,以諷喻詩最為有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老嫗能解”。敍事詩中《琵琶行》《長恨歌》《賣炭翁》等極為有名。其中《琵琶行》中的“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較為有名。鄧肖達曾説:“正是因為白樂天的詩老嫗能解,才確立了他的詩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石像白居易的詩在當時流傳廣泛,上自宮廷,下至民間,處處皆是,其聲名還遠播新疆和朝鮮、日本。白詩對後世文學影響巨大,晚唐皮日休、宋代陸游及清代吳偉業、黃遵憲等,都受到白居易的詩的啟示。白居易的詩歌在日本的影響最大,他是日本最喜歡的唐代詩人,在日本的古典小説中常常可以見到引用他的詩文,可以説在日本人的心中白居易才是中國唐代詩歌的風雲人物。

晚年與“詩豪”劉禹錫友善,稱劉白,提倡歌詩發揮美刺諷喻作用。其詞極有特色,以風格明麗見長,為後世詞人所推崇。

白居易《池上》古詩 篇三

池上

白居易

其一

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

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

其二

小娃撐小艇,偷採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註釋

1、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2、白蓮:白色的蓮花。

3、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4、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譯文

其一

兩個僧人坐着下圍棋,竹樹樹陰遮蓋了棋盤。

再無他人能在竹林外見到他們,人們在竹林外的話可以聽到兩位僧人微小的落子聲。

其二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第一首詩中寫山僧對弈,也是自己心態的一種反映。深山裏的和尚本來就是與世無爭,他們又在竹陰下下棋,那種不染一絲塵埃般的清淨,令白居易嚮往。“山僧對棋坐”,起碼有兩個和尚;“時聞下子聲”,有人在旁邊聽,那麼至少是三個人了。這首詩人物全都隱藏不露,所以雖有三人活動,也覺得清幽無比。尤其最後的'那句“時聞下子聲”更如天籟音樂,烘托了真正的寧靜。

第二首詩寫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比較擅長寫敍事詩的大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敍事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白居易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白居易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註釋 篇四

徐增《而庵説唐詩》:“‘不解藏蹤跡’,‘不解’妙。樂天心中正喜其不解,若解則不採蓮,浮萍中又安得有此一道天光哉!此種詩,着不得一些擬議,猶之西子面上着不得一些脂粉。今人胸中不乾淨,那有此好詩作出來?”

鄒弢《精選評註五朝詩學津樑》:“清新俊逸,見胸中壘塊全消。”

劉永濟《唐人絕句精華》:“此二十字寫小娃天真如在眼前,有畫筆所不到者。”

譯文及註釋 篇五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註釋

小娃:男孩兒或女孩兒。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鬚根,夏季開白花。

白居易《池上》古詩 篇六

池上

唐白居易

xiao wa cheng xiao ting,

小娃撐小艇,

tou cai bai lian hui。

偷採白蓮回。

bu jie cang zong ji,

不解藏蹤跡,

fu pin yi dao kai。

浮pin一道開。

譯文:

一個小孩撐着小船,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他不知道怎麼掩藏蹤跡,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條船兒劃過的痕跡。

賞析:

池塘中一個個大蓮蓬,新鮮清香,多麼誘人啊!一個小孩兒偷偷地撐着小船去摘了幾個又趕緊劃了回來。他還不懂得隱藏自己偷摘蓮蓬的蹤跡,自以為誰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駛過,水面原來平鋪着的密密的綠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顯的水線,這下子泄露了他的祕密。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潑淘氣的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創作主張 篇七

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

鑑賞 篇八

這首詩寫一個兒童兒偷採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兒童公撐船進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緻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兒童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詩人在詩中敍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採蓮圖。蓮花盛開的夏日裏,天真活潑的兒童,撐着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採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採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着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划着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盪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常可愛、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敍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敍事詩,將所敍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着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池上二絕》就是這樣一組描寫一種平凡生活的小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格,將兩個小景寫得可愛、可親、可信。

白居易詩歌評價 篇九

著名詩人白居易以淺切平易的語言風格寫成的詩歌,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流傳了下來,其中不乏膾炙人口的詩篇。對於他的詩歌不同的讀者給予了不同的評價。梅聖俞平:“狀難寫景,如在眼前;元微之雲,道得人心中事,此固樂天長處,然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略無餘藴,此之所短也。”(張戒《歲寒唐詩話》),“樂天之詩,情致曲盡,入人肝脾,隨物賦形,所在充滿,殆與元氣相俟。致長韻大篇,動數千言,而順當愜意,句句如一,無爭張牽強之態,此豈捻斷吟鬢,悲鳴吻物。吻者所能致哉?而世或以淺易輕之,蓋不足與言矣。”(張若虛《滹南詩話》)

面對這兩種截然不同的評價,我們不能論定誰是誰非,每個人欣賞事物的切入點不同,欣賞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對事物的評價也就不盡相同。我個人認為“情意失於太詳,景物失於太露,遂成淺近”的説法有失妥當。

我們知道白居易作詩的標準是“其辭質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而切,欲聞之者深戒也,其事核而實,使採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肆,可以播於樂章歌曲也。”即詩歌必須既寫得真實可信,又淺顯易懂,還便於採入詩歌唱。其全部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補察時政“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而白居易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創造了諷喻詩一百七十餘首,大體是對下層民眾苦難生活的深刻反映,對上層達官顯宦腐化生活和欺壓人民的惡行的尖鋭批判如《秦中吟》和《新樂府》這些詩用淺切平易的,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寫,觀點鮮明,而這些尖鋭的批判使達官門咬牙切齒。“有一田舍翁,偶來買花處。低頭獨長歎,此歎無人喻。一從深色花,十户中人賦。”白居易寫這首詩不是為了寫一首感天動地的好詩,而是要反映了人民為了滿足貴族門的生活所深受的苦難,要教育權貴們,不要為了滿足自己無聊的閒樂而把痛苦建立在百姓身上,要多為大眾着想,站在民眾階層想想他們的行為是多麼的不當。白居易就是這樣用他那淺顯易懂的語言寫出作品,讓自己的作品更易被人民接受,讓作品的時代主題和內容更易理解。所以他的詩歌的淺近語言是有利於文學發展的,不應該遭到那麼多人的質疑。

有人會説因為白居易是偉人,所以他寫出的詩歌無論怎樣看,怎樣評價都是好的。就比如《劉十九》“綠蟻新陪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首詩明明寫得毫無情調,一點文學色彩都沒有,但是後人們卻爭着傳誦硬説這首詩是一首好詩。説詩意很美,能聞見詩人親切相問的聲音,把與劉十九對飲清談的那種歡欣與温馨很好地表達了出來。如果這是一首出自平凡人的手的詩,那它所受到的待遇就不一樣了。有人會認為這是塗鴉之作,沒有一個詞是新的`,都是普通得不能在普通的字眼,語言很艱澀,根本就不是詩歌。但是“尋常之事,人人意中所有,而筆不能達者,得生花江管寫之,變成絕唱,此等是詩也。”(俞陛平《詩意淺説續編》)白居易信手拈出一首小詩,用口頭語把眼前的景物很自然的寫了出來令人讀後沁人心脾。一首好的詩歌不一定都是奇異的詞,只要用此詞,在此境,能夠最傳神地表達出你的情感就是好詞。所以白居易就是運用那些通俗易懂的詞語來表達出他的感情,使他易於被人接受,作品的內容易於為大眾接受,理解,吸引廣大讀者。只有這樣的文章才是雅俗共賞的好文章,才能流傳千古。據史料記載説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香山,整理自己一生的作品,深入農家田間地頭,徵求老嫗老夫的意見,力求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所以我們今天才能有幸讀到白居易這麼清新的文章。

白居易最著名的兩篇文章《長恨歌》和《琵琶行》就是作者以通俗語言接近時代方式開拓廣泛讀者的例子。《琵琶行》借琵琶女不幸的身世,表達自己遭受排擠,貶謫無奈的生活。當中兩句“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千百年來廣為流傳,成為人民常用警句。《長恨歌》中“在天願為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這蕩氣迴腸的愛情故事充滿了夢幻而悲涼的色彩。從人性的角度讚美他們無與倫比的愛情,成為古往今來的愛情詩經典作品,這兩篇詩歌都是為時為事而作的政治目的,而不是追求形式美。這樣就讓讓文學儘可能地與世俗日常生活和普通人的思想接近,引起更多俗人欣賞,正如唐宣宗在《吊白居易》所説那樣“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所以認為白居易的詩失於太詳太露的説法是有失妥當的。

譯文 篇十

一個兒童撐着小船,

偷偷地採了白蓮回來。

他不管怎樣隱藏,

都留下了划船的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