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二歷史必修三大學聯考的複習提綱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29W

高二歷史必修三大學聯考的複習提綱精品多篇

課物理學的重大進展 篇一

一、經典力學

1、伽利略力學

①背景:文藝復興運動解放了思想,推動了科學研究。

②成就:創立科學的研究方法:進行系統的觀察和實驗。物理學:通過實驗證明外力與運動狀態的關係,發現自由落體定律等物理學定律。天文學:自制望遠鏡觀察天體並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證明了哥白尼“日心説”的正確性。

③意義:改變了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以來有關運動的觀念,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並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為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牛頓經典力學

①標誌:1687年《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提出物體運動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等。

②特點:以實驗為基礎,以數學為表達形式。

③意義: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着近代科學的形成;經典力學體系具有科學性和預見性,對解釋和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意義,根據萬有引力定律人們發現了海王星等。

二、相對論的創立

1、背景:19世紀,隨着物理學研究的進展,經典力學無法解釋研究中遇到的一些新問題,面臨着挑戰。

2、內容:①提出:20世紀初,提出相對論。②內容:包含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

3、意義:①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它否定了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深刻地揭示了時間和空間的本質屬性。②也發展了牛頓力學,將其概括在相對論力學之中,推動物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量子論:

1、背景:①19世紀末20世紀初,電子和放射性的發現,打開了原子的大門,人們對物質的認識深入到了原子內部。②大量的實驗表明,微觀的粒子運動不能用經典力學的理論來説明。

2、量子論的誕生、發展和量子力學

①誕生:1900年,德國物理學家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説。

②發展:愛因斯坦利用量子論成功地解釋了光電效應;丹麥物理學家玻爾提出了有關原子的量子理論;20世紀30年代,量子力學建立起來。

3、影響①量子論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取得革命性的進步,成為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②與相對論一起構成現代物理學的基礎,並彌補了經典力學在認識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方面的不足。③推動了物理學自身的進步,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歷史必修三問答題知識點 篇二

一、專制主義的發展歷程

專制主義是指中央的決策方式,具體説就是皇帝的個人專斷獨裁;中央集權指全國各種軍、政、財權歸屬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充分執行中央的政令。

1、戰國時期初步形成法家代表韓非提出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國家的主張。新興地主階級從加強專政和保護封建經濟發展的需要,初步確立了君主集權的政治體制。

2、秦朝正式建立秦始皇統一中國後,把專制主義的決策方式和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正式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

3、西漢鞏固漢景帝、漢武帝解決了王國分權割據的問題。漢武帝又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化政策,找到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論基礎。從此封建專制主義政治制度基本定型並得以鞏固。

4、隋唐完善實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權與相權的矛盾;實行科舉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擴大了統治基礎,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北宋加強北宋初年,大力加強中央集權,解決了藩鎮割據和武將爭權的問題,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

6、元朝新發展為了加強封建統治和對遼闊疆域的管轄,在中央設中書省,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這是加強中央集權的新舉措。

7、明清達到頂峯明朝中央廢丞相,權分六部;地方廢行省,設三司;還設立特務機構,實行八股取士。清朝沿用明制,增設軍機處,大興文字獄。明清時期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達到了頂峯。

二、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係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鬥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禹死後,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並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繫,從而維繫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3、軍功授爵: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於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秦統一六國後,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裏,政事無論大小最後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於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隋朝採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並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於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科舉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後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僕。

三、古代著名的改革

古代歷史上無數次革新與變法實踐表明,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也可以説人類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

1、春秋時期齊國管仲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使齊國強盛,齊桓公確立霸業。公元前356年,秦國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特權,獎勵耕戰;建立縣制。秦國封建經濟得到發展,國家實力增強,為秦統一全國創造了條件。

2、北魏孝文帝改革:公元485年頒佈均田令,實行漢化政策。改革促進了北方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加速了北方少數民族封建化進程,促進了北方民族融合。

3、王安石變法:青苗法、募役法、農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興修水利,發展了農業,政府的收入也增加了一些,軍事力量也有所增強。但是新法觸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反對而失敗。

四、歷代疆域的變遷

中國疆域變遷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疆域的變化也從一個重要的方面反映了歷史的進程。因此瞭解歷代疆域變遷的歷史,能使我們進一步瞭解中華民族祖先的光輝業績。

1、商朝:東到大海,西到陝西西部,東北到遼寧,南到長江流域。

2、秦朝:東到大海,西到隴西,北到長城,南到南海。

3、唐朝:東到大海,西到鹹海,東北到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南到南海。

4、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的範圍之內。

5、清朝:西跨葱嶺,西北達巴爾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亞,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台灣及其附屬的島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南至南海諸島,成為亞洲最大的國家。

縱觀中國歷史,統一的中國疆域的形成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在其形成過程中,漢族作出了主要的貢獻,而少數民族為統一疆域的形成也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歷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統一疆域的形成。歷代統治者順應歷史潮流的政策,鞏固了中國的疆域。封建社會的後期,落後腐敗導致了大塊中國國土的淪喪。

五、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

發展經濟繁榮社會,這是從古至今歷史發展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在不同歷史時期,經濟發展的原因雖不盡相同,但我們探析古代經濟發展的共性因素,對今天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仍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古代經濟發展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政策:歷代統治者制定的有利於經濟發展的土地政策、賦税政策,或者一定時期對統治政策進行調整的變法、改革。

2、科技:勞動人民改進工具,提高生產技術;興修水利,免除水旱災害;政府推廣優良品種;歷代總結生產經驗的著作可以指導人們直接把先進的技術轉化為生產力。

3、人民羣眾辛勤勞動:各族人民互相融合,共同勞動,相互學習,提高生產技術。

課啟蒙運動(17、18世紀 篇三

一、啟蒙運動的興起

1、含義: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給處在黑暗中的人們帶來光明和希望。

2、背景:

(1)根本原因:封建制度和教會特權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對平等自由的追求。

(2)條件:①經濟: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②階級:新興資產階級壯大。③思想: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為資本主義發展清除了精神枷鎖。

3、核心思想:理性主義(即強調人的思考和判斷)理性就是人自己的思考和判斷理解,啟蒙思想家號召人們用理性的力量構建更符合理性和人性的社會,使歷史進入“理性時代”。提倡用理性主義判斷一切事物,批判封建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

4、啟蒙運動在法國達到原因。(1)18世紀,法國資本主義發展程度較高,資產階級力量強大。(2)法國是歐洲大陸封建勢力的堡壘,主義、等級制度盛行,封建統治陷入全面危機。

二、代表人物及其觀點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學説,權力的制約與平衡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2、伏爾泰:《哲學通信》否定天主教會,批判封建制度,歌頌理性,倡導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君主立憲制。是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其思想對18世紀的歐洲產生了巨大影響,後世有人評論:“18世紀是伏爾泰的世紀。”

3、盧梭:《社會契約論》闡述“天賦人權”,提出“人民主權”,“社會契約論”,主張民主共和國。是最激進的啟蒙思想家,為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理論。

4、康德:《純粹的理性批判》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提出尊重他人的原則。是近代西方哲學劃時代的哲學家,其理性批判哲學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三。性質和影響

1、性質:是歐洲歷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是資產階級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反封建鬥爭。

2、影響: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提供了思想條件,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它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學推進到反對封建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按照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具有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3、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①理性主義不僅繼續追求自由和個性解放,而且要根本變革國家體制,實行法治和—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主義則基本不涉及整個國家制度。②理性主義用無神論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與神學,而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還披着神的外衣。③理性主義為未來的理性社會即思想家們的理想社會描繪了一幅藍圖,而且實踐性強。

4、比較明清之際反封建思想與歐洲啟蒙思想的不同

(1)產生條件:①政治條件:中國封建制度雖然衰落,封建卻空前強化,封建統治仍十分穩固,資產階級還未形成,而西歐已進入早期資產階級革命時代,封建統治風雨飄搖,資產階級力量逐步強大。

②經濟條件:明清之際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制度的嚴重阻礙;而歐洲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

③文化條件:中國封建傳統文化仍佔統治地位;歐洲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使資產階級文化迅速傳播,封建文化受到很大沖擊。

(2)內容差異:中國的思想家抨擊君主,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沒有提出建立新社會制度的主張,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歐洲啟蒙運動批判封建主義、教權主義、貴族特權,為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一整套政治構想,並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理論體系。

(3)影響:明清之際的民主思想對當時的封建制度起了一定的衝擊作用,但無法動搖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歐洲啟蒙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動員,極大地推動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對亞洲革命運動也起了促進作用。

課三民主義的形成和發展 篇四

一、三民主義的提出

1、背景

①鴉片戰爭以後,民族危機不斷加深。許多先進的中國人提出不同的救國主張。在無情的社會現實面前,這些方案屢屢碰壁。

②19世紀末,當中國面臨瓜分危機的時刻,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登上歷史舞台。

③1895年,孫中山發動廣州起義。失敗後,在英國,他一邊學習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論,一邊考察西方社會政治,大大豐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提出

①1905年,孫中山同黃興、宋教仁等在日本東京組建了中國同盟會。在《中國同盟會總章》中,孫中山提出同盟會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②在《民報?發刊詞》上,將這個綱領進一步闡發為以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目標的“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作為革命的指導思想。

3、內容

①民族主義即“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就是用革命手段帝國主義支持的清朝封建統治;

②民權主義指“創立民國”,就是通過政治革命,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③民生主義即“平均地權”,主張核定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後因社會進步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

4、評價

①“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受到美國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思想啟迪,實地考察西方政治制度、經濟生活和社會現狀後,提出的民主革命綱領。

②帶有明顯的時代侷限和階級侷限。

③表達了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實現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願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論指導。

二、三民主義的實踐

1、辛亥革命的成功: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建立了中華民國,了清朝的封建統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孫中山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實踐。

2、頒佈《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1912年,孫中山根據三民主義思想原則,領導制定並頒佈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確認國家主權屬於全體國民,國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③對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反對封建制度具有進步意義。

3、捍衞民主共和的鬥爭

①袁世凱竊取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職位後,實行統治,企圖復辟帝制。②孫中山他先後領導發動了“二次革命”“護國運動”和兩次“運動”,但都以失敗告終。

③孫中山逐漸認識到,過去的辦法行不通了,為救國必須尋求新途徑、新力量。

三、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勝利,使處於苦悶與彷徨中的孫中山看到希望。

②在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影響與幫助下,孫中山決定吸收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改組國民黨。

2、提出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宣言,接受中國共產黨的反帝反封建主張,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

3、內容

①新三民主義的民族主義,有兩方面含義:一為中華民族自求解放;二為中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民權主義則指民權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對帝國主義之個人及團體,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權利。

③民生主義指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評價

①在內容上仍屬於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範疇。

②和中國共產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標,即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反對封建軍閥統治,這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和國民革命時期的旗幟。此後,國民革命在全國展開。

課古代中國的發明和發現 篇五

一、四大發明

1、造紙術,西漢已經有了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人稱“蔡侯紙”。

2、印刷術,隋唐出現雕版印刷術。11世紀中葉,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宋代彩色套印技術,宋刻本被後世藏書家視為珍品。

3、,中國古代煉丹家在煉製丹藥時發明,唐末,開始用於軍事,最早的武器有突火槍、火箭、火炮等。宋朝為了抵禦遼、西夏和金的進攻,軍事上廣泛使用。

4、指南針,最早的指南儀器是戰國時發明的司南,北宋時,指南針用於航海。

5、世界影響

(1)造紙術很快取代了歐洲長期使用的書寫材料,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

(2)傳入歐洲,推動了歐洲武器的發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擊,騎士階層日益衰落。

(3)指南針的使用,促進了遠洋航行,迎來了地理大發現的時代。

(4)歐洲人借鑑後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促進了思想解放和社會進步。

二、《九章算術》和珠算

1、《九章算術》約成書於東漢。採用十進位值制計數法。採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運算方法,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應用數學著作。標誌着中國以計算為中心的數學形成了完整的體系。

2、珠算,早期採用算籌;後來演變成為算盤;珠算運算法配合小九九和十進位值制計數法,運算如飛。明清商業繁榮,珠算普及。人們還可以用珠算法解決加減乘除和開平方、開立方等運算問題。明朝時,珠算法傳播到朝鮮、日本、東南亞以至世界其他地區。

三、天文曆法和農書成就

1、條件:祖先為了採集、狩獵和農牧業活動需要,與農業密切相關的天文學、曆法和農學著作成就突出。

2、天文,留下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太陽黑子哈雷彗星記錄。戰國天文學家石申,用赤道座標記錄了八百多顆恆星的位置。後人編輯成《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古代創制了渾儀、簡儀等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

3、曆法,夏朝《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元朝郭守敬《授時歷》,與今天世界通用的公曆基本相同。1281年頒行,比現行公曆的頒行早了三百年。

4、四大農書,氾勝之的《氾勝之書》、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元朝的王禎《農書》和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古達農業科學著作。記錄了東漢以後五百多年間,特別是北朝時期黃河中下游的農業生產經驗,還涉及林業、園藝、畜牧、農產品加工和其他手工業等。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係,強調要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他提倡精耕細作,防旱保墒,主張輪作、多施綠肥,創果樹栽培可通過培育實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優良品種。

四、醫學成就

1、戰國問世、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寫出了集大成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了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後世臨牀學的理論基礎,被後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明朝醫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課西方人文主義思想的起源 篇六

一、自然哲學。泰勒斯(公元前7世紀)。萬物皆由水生成又復歸於水。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被譽為西方“哲學之父”,體現了古希臘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標誌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二、認識社會。智者學派(公元前5世紀)

1、背景。(1)希臘城邦民主政治高度發展;(2)公民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思想活躍;(3)此前已經開始具有的自主意識和精神的覺醒。

2、代表: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認為正義、善德、真理等價值標準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認為知識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和演説能力的基礎。

3、評價。積極: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基本內涵;以培養兼顧公私利益的好公民為自己的任務;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的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消極:過分強調個人主觀的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性,認為沒有是非之別,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4、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認識社會,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三、認識人自身。蘇格拉底(與智者學派同時代)。人應去改造自己的靈魂,追求真理和智慧,成為道德完善的真正的人。強調知識的作用,知識即美德,提倡“知德合一”。影響(1)開創了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2)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後世西方哲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四、亞里士多德。真理高於一切,提出‘‘吾愛吾師,吾尤愛真理”。自然界是客觀的、真實的存在,人們的認識來自對客觀世界的感覺,沒有感覺就沒有認知。創立了邏輯學,經過嚴密的分析、概括、推理,最後才得出結論。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方法體現了人類不斷追求真理、瞭解未知的人文精神。

歷史必修三知識點 篇七

1、圓周率的精確度曾標誌着一個國家的數學水平。

2、《詩經》是中國成熟詩歌形成的重要標誌。

3、1894年興中會的成立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形成。

4、1898年9月21日的戊戌政變標誌着戊戌變法的失敗。

5、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誌》(後改名《新青年》)標誌着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6、《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

7、1992年南方談話。

8、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標誌着宗教改革的開始。

9、伽利略的發現以及他開始的科學研究方法標誌着物理學的真正開端。

10、牛頓力學體系的建立標誌着近代科學的形成。

11、量子力學標誌着人類對客觀規律是認識開始從宏觀世界深入到微觀世界。

12、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物種起源》一書出版標誌着生物進化論誕生。

13、1895年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在巴黎首次公映其拍攝的影片標誌着電影的誕生。

14、1929年英國倫敦首次播送了電視節目,標誌着電視藝術的誕生。

高二歷史必修三期中複習提綱 篇八

第1課百家爭鳴

一、背景。根本原因: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處於大變革時代。經濟:井田制崩潰,封建經濟正在形成。政治:分封制瓦解,新興封建階級正在形成。文化:禮賢下士,私學興起,學術下移。直接原因:不同階級代表著書立説,形成“爭鳴”局面。

二、概況

1、孔子。政治思想,核心“仁”和“禮”。“仁”反對苛政;調整好人際關係,維護社會穩定;遵循“忠恕”之道。“禮”符合西周名分等級制度。“為政以德”。哲學思想,“敬鬼神而遠之”。教育思想,辦私學,“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之為知之”、“當仁不讓於師”;“温故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文化典籍,整理《詩》、《書》、《禮》、《易》、《樂》、《春秋》等。評價,“仁者愛人”具有積極性,“克己復禮”具有保守性。為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礎,在世界文化也具有重要影響。

2、孟子。發展了孔子的學説,被尊為“亞聖”。“仁政”學説和民本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人性本善”説。倡導“養浩然之氣”,強調先義後利,捨生取義。評價,“仁政”、“民本”思想對約束、緩和階級矛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並不以維護人民利益為出發點的,是封建統治的一種策略。“重義”對今天的精神文明仍然有着重要的現實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深遠影響。

3、荀子。戰國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論);“性惡論”(但教育可使人由惡變善,認為環境和教育對人的成長非常重要。)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並施;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的觀點。雜取百家,但思想主體繼承了儒家學説。評價,基本繼承了儒家思想,但很長時間不為正統儒家重視。作為戰國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對中國哲學影響深遠。

4、儒家結論: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各國都致力於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手段實現統一;儒家學説倡導“仁”“仁政”,不符合統治階級的需要,故不受重視。

5、老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否定“天命論”;樸素辯證法思想(矛盾對立面及轉化)。“無為而治”、“小國寡民”。評價,中國第一個探討宇宙本源的哲學家;思想體系博大精深,對中國文化,包括哲學、學以及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道德人格產生了深遠影響。

6、莊子。(代表沒落奴隸主貴族的利益)。“齊物”(任何事物在本質上都是相同的);“消遙”(對事物變化要採取旁觀、超然的態度)。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從自然。

7、墨子。(代表小生產者的利益),“兼愛”、“非攻”、“尚賢”、“節儉”。評價:代表了下層勞動羣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戰國以後不再受重視。結論: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和封建生產方式的確立,出現大量小生產者,小農經濟的脆弱性,他們希望有一個和平環境來發展生產,故墨家學説一度成為戰國時期的顯學。

8、韓非。(代表新興地主的利益),主張法、術、勢結合,建立君主中央集權;認為歷史是發展的,主張變法革新。評價: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法家思想適應戰國後期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為新興地主階級所接受。

三、意義

1、儒家學説: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

2、道家學説:構成了2000多年傳統思想的哲學思想。

3、法家學説:其變革思想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

4、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是中國曆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歷史必修三複習提綱資料歸納 篇九

一、中央集權的發展

1、漢朝

漢初沿襲秦的郡縣制,同時分封諸侯,實行郡國並行制。

漢武帝頒佈“推恩令”,王國越分越小,列侯歸郡管轄,加強了中央集權。

3、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置節度使。

安史之亂後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中央集權。

4、北宋

軍事:主要將領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長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

財政:地方賦税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餘全由中央掌控

5、元朝

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邊遠民族地區由宣慰司管理,西藏由宣政院管理。行省長官擁有經濟軍事大權,但在行使時受中央節制。

行省制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二、君主專制的演進

1、漢朝——內朝(中朝)

漢初,丞相集決策、司法、行政大權於一身。

漢武帝時重用身邊侍從、祕書等工作的人,讓他們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軍國大事,削弱相權。

2、魏晉南北朝——三省體制

尚書省(最先擁有實權)、中書省、門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核);尚書省(執行)

(2)六部:吏、户、禮、兵、刑、工

(3)影響: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分散皇權獨尊;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創造,歷朝基本沿襲這種制度。

4、宋朝——分割相權

宋初,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

後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

5、元朝——中書省

中書省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行政機關,長官行使宰相職權。

元朝後期,宰相權勢擴大。

三、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

1、漢朝

察舉制——漢武帝令郡國每年舉薦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選拔制度

2、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舉制——隋文帝時分科選拔,隋煬帝時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繼承並完善科舉制——增加考試科目,武舉,殿試等。

科舉制的影響:科舉制是封建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它把讀書、考試與做官緊密聯繫起來,有利於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世家大族的手裏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