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新版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86W

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新版多篇)

章 農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篇一

3.1農業的區位選擇

1、農業的概念:[記憶]

人類利用土地的自然生產力,栽培植物或飼養動物,以獲得所需要的產品。

2、農業區位的含義:[理解記憶]

1農業生產的位置 ○2農業與地理環境各因素的聯繫 ○

3、農業的主要區位因素:[記憶]

自然因素: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因素:市場、勞動力、交通、政策、機械、科技

決定農業活動的類型和規模的重要因素是市場因素。

4、農業區位選擇的實質:對農業土地的合理利用[記憶]

5、對農業活動主導區位因素的判斷[理解]

水稻主要分佈在季風區、“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氣候因素)

千煙洲立體農業(地形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亞熱帶沿海農業景觀的變遷(市場和政策)

茶葉宜在南方酸性紅壤種植(土壤因素)

大城市公路邊的乳畜業、園藝業(交通因素)

6、農業區位因素的變化[理解記憶]

自然因素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因素髮展變化較快。

利用科技改造自然因素例子:培育良種促進農業發展(袁隆平雜交水稻、橡膠樹種植範圍的擴大);改善局部自然條件發展農業(大棚農業生產反季節蔬菜) 交通運輸的發展和冷藏技術的進步使世界農業出現專業化和地域化

7、農業地域的含義:[記憶]

在一定的歷史發展階段,在社會、經濟、科技、文化和自然條件的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農業生產地區。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合理利用農業土地的結果。

8、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自然區位條件:氣候温和,光熱充足,降水適中;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

社會經濟條件:市場廣闊(世界主要小麥、畜產品產地);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生產方式、技術先進;政策支持。

9、澳大利亞混合農業的主要特徵:[記憶]

生產結構:種植業與畜牧業結合的混合農業(小麥—牧羊)

經營方式:家庭大農場

科技應用:劃區輪牧、種植優質牧草、輪作制

農業專業化、地域化水平較高

發展措施:東水西調

3.2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季風水田農業分佈及作物[記憶]

分佈:亞洲的季風區(東亞、東南亞、南亞都有分佈)

作物:水稻為主(水稻的習性:好暖喜濕)

2、季風水田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以季風為主,高温多雨適合水稻生長 ○2地勢平坦,適宜水田管理 ○3人口稠密,○

4稻米是當地人們喜愛的主要食糧 ○5水稻生產的歷史悠久勞動力豐富 ○(7000年曆史)

傳統經驗豐富。3、季風水田農業的特點[記憶] 1小農經營(生產規模小) ○2單產高,商品率低(精耕細作,人多地少,消費量大) ○

3機械化和科學水平低 ○4水利工程量大(季風氣候區,水旱災害頻繁) ○

4、措施:適度規模經營、提高機械化水平,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商品率。 4、商品穀物農業分佈及作物[記憶]

分佈: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阿根廷、俄羅斯、烏克蘭 作物:小麥、玉米

5、商品穀物農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温和、降水豐富、地形平坦開闊、土壤肥沃) ○2交通運輸便利 ○

3市場廣闊 ○4地廣人稀 ○5機械化程度高 ○6農業科技先進 ○

6、商品穀物農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機械化和科技水平高,專業化程度高

3.3以畜牧業為主的農業地域類型

1、大牧場放牧業分佈及生產對象[記憶]

分佈: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阿根廷、南非(乾旱、半乾旱氣候區) 生產對象:牛、羊

2、大牧場放牧業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温暖,草類茂盛 ○2地廣人稀,地價低 ○3距離海港近,交通便利 ○

3、大牧場放牧業特點[記憶]

生產規模大,商品率高,專業化程度高 4、阿根廷大牧場放牧業的發展措施[記憶] 1圍欄放牧、劃區輪牧、種植飼料、開闢水源 ○2培育良種牛,加強對牛羣病害研究 ○

5、乳畜業的分佈及農產品[記憶]

分佈:北美洲五大湖地區、西歐、中歐、澳大利亞、新西蘭 農產品:牛奶及乳製品

6、乳畜業的區位條件[記憶]

1氣候温涼、潮濕,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 ○2城市化水平高,生活習慣影響,對乳畜產○

品需求量大

7、乳畜業的主要特點[記憶]

商品率高;機械化程度高;集約化程度高;多分佈在大城市周圍

. 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 篇二

(1)能夠從題目的文字表述中獲取地理信息,包括讀取題目的要求和各種有關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2)能夠快速、全面、準確地獲取圖、表語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讀和分析各種地理圖表所承載的信息

(3)能夠準確和完整地理解所獲取的地理信息

那這四大能力怎樣培養形成呢? 篇三

首先要掌握好課本的主幹知識(大綱列出的考試內容);其次,要做較多的題目(培養大綱列出的四大能力);第三,做完題目後要進行回顧總結,特別要注意找到題目與主幹知識和四大能力之間的聯繫,要清楚題目考核的是什麼知識點和能力點。

有些同學“一聽就懂,一做就懵”,往往就是後面兩點沒有做好。

.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 篇四

(1)能夠發現或提出科學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地理問題

(2)能夠提出必要的論據,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

(3)能夠用科學的語言、正確的邏輯關係,表達出論證和解決地理問題的過程與結果。

(4)能夠運用正確的地理觀念,探討、評價現實中的地理問題。

以上四大能力要求是大學聯考要求,高一不可能就完全到達了這個要求。但因能力需要逐漸培養,所以高一的命題也一定會體現上述四大能力的。

高中人教版地理必修二複習提綱 篇五

學習目標

1、説出人口遷移、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的含義。

2、據相關資料,分析説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及原因。

3、對比分析、説明我國1949至改革開發前與改革開發後,我國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

4、根據案例,分析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主要因素,影響人口遷移的決定性因素。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

1、人口遷移的概念、主要類型

2、人口遷移的意義

3、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難點: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內容安排

知識結構:

教學思路:

學時建議:2學時

教學資源建議

1、本節教材中的表格數據、圖像及文字資料;以及中圖版教材、地圖冊、影像資料

2、《人文地理學》王恩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中國文化地理概述》胡兆量等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4、相關網站:

5、生活經驗:

1、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

2、調查本區(縣)近幾年人口遷移狀況。

教法與學法策略

1、人口的遷移

(1)讀圖分析法:引導學生閲讀圖、相關圖片,根據圖説明人口的遷移狀況,閲讀教材,瞭解人口遷移的概念;説出人口遷移的類型即國際人口遷移、國內人口遷移及其含義。

(2)社會調查法:聯繫學生生活體驗,組織學生調查自己家族中每個人的出生地、遷移經歷及原因,得出人口遷移的概念。

2、人口遷移的因素:

(1)講授法:指導學生閲讀課文和圖像,對比分析講授國內及國際人口遷移的原因和意義。

(2)讀圖分析探究法:閲讀相關歷史資料及圖像,分析、説明我國、美國各主要歷史時期中,國內人口的遷移規模、特點、原因以及因此而產生的影響,歸納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教學評價建議:

1、調查、收集並整理本市或本區(縣)有關人口遷移的資料,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及原因,並寫出調查報告或小論文。

2、根據視頻資料討論:“民工潮”討論:民工流動的方向、原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篇六

(1)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2)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內涵;協調人地關係的主要途徑

(4)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注意:必修2以人文地理為主,不像必修1自然地理那麼難,但要考高分卻不容易。必修2與現實中的生產生活聯繫非常緊密,現實是非常複雜的,往往沒有現成可套用的標準答案,必修2的學習也是這樣,非常強調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章: 篇七

2.2不同等級城市的服務功能

1、城市等級劃分及依據:[記憶]

城市等級一般分為:集鎮、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我國的劃分:特大城市(100萬以上)、大城市(50~100萬)、中等城市(20~50萬)、小城市(20萬以下)、以下為縣城、建制鎮等

依據:城市人口規模

2、城市等級與服務範圍的關係[理解]

城市等級低,服務種類少,服務範圍比較小;城市等級高,服務種類多,服務範圍比較大。

3、上海城市等級和服務範圍變化的影響因素[理解記憶]

上海位於我國南北海岸線的中點以及長江的出海口

上海市有發達的鐵路網,使得上海有充足的原材料、勞動力、農產品以及巨大的市場

上海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開闊。

4、城市等()級體系:[記憶]

城市的服務種類、服務範圍是與城市的等級相對應的,在同一個區域中,城市的空間分佈也與城市的等級密切相關,這些不同級別的城市空間組合,構成了一個地區的城市等級系統。

5、城市等級與城市數目、相互距離的關係[理解]

等級較高的城市數目較少,相距較遠;等級較低的城市數目較多,相距較近。(德國南部為例)

6、中心地理論[理解]

理想狀態下城市的服務範圍呈正六邊形,同一等級城市的服務範圍相互排斥,不同等級的城市的服務範圍的相互重疊、層層嵌套。

2.3城市化

1、城市化的含義[理解]

土地的城市化(鄉村用地變為城市用地)

人口的城市化(鄉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

2、人口向城市遷移的動力:[記憶]

推力:人口增長快對土地壓力大,自然災害,收入低、社會服務短缺

拉力:就業機會多,社會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設施全,交通便利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標誌: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記憶]

4、城市化的意義:[記憶]

1城市市區域發展的經濟中心,能夠帶動區域經濟發展,而區域經濟水平的提高又促進○

城市的發展

2促使聚落形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的變化

發達國家:起步早(第一次產業革命後);水平高(平均70%);出現逆城市化現象;處於後期階段

發展中國家:起步晚(二戰後),發展快;水平低(平均33%);發展不合理(出現畸形發展);處於初期和中期階段

7、城市化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記憶]

生物圈:生物多樣性減少;巖石圈:城市土地質量下降;水圈:水質、水量和地下水運動發生變化;大氣圈:城市熱島。同時使城市環境質量下降:大氣污染、水污染、噪聲8、如何建設“生態城市”:[記憶]

1在城市建設中,要發展低污染的節能建築和綠色交通,減少環境污染 ○

2使城市景觀儘可能與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觀保持協調,建立一種良性循環○(“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