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論語中的成語(精品多篇)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1.52W

論語中的成語(精品多篇)

論語中的成語 篇一

1、暴虎憑河 《論語。述而》暴虎憑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赤手空拳與猛虎相搏鬥,泅手渡河,死了也毫不悔悟,我不能和這種胡作非為有勇無謀的人同進同出。

2、舉一反三 《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用一個四角形作譬喻,列舉一個角而不能推想其餘三個角的人,我是沒有興趣再教導他了。) 3.巧言令色 《論語。學而》巧言令色,鮮矣仁。(口頭上説些甜言蜜語奉承諂媚的話,是缺乏德性修養的人。

4、過勿憚改 《論語。學而》賢者勇於認錯勇於改進,並時時警惕自己不再犯同樣的過錯。

5、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十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言他三十歲的時候,不論在精神或物質上都能獨立自主,且合乎禮節的要求。)

6、温故知新 《論語。為政》追溯過去並研討當時的情狀,作為發掘將來新思想、新方式的基石。

7、君子不器 《論語。為政》立志成為偉大人物,應避免自己變成像器皿一般只有單一用途的人。

8、周而不比 《論語。為政》與人交際應酬,應該一視同仁公正無私,不偏袒一方或結成黨派樹立敵人。

9、見義勇為 《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被利益所誘感或為保護自己而畏縮不前是沒有勇氣的人。)

10、既往不咎 《論語。八佾》對於己經成為過去的事,不要再苦苦追究、或説些悔不當初的話。

11、不恥下問 《論語。公冶長》遇到困惑難解的事情,恭敬地請教比自己年輕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並不是不件可恥的事。

12、聞一知十 《論語。公冶長》回也聞一以知十。(形容顏回十分地聰慧,有推演事理的`能力。)

13、文質彬彬 《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後天修養的文彩與天生樸 素的本質,兩相調和適當的人,才是名符其實的君子。)

14、先難後獲《論語。雍也》有仁德的人凡事總比別人先嚐苦頭,而對於應得的利益從不斤斤計較,這便是仁者的風度。

15、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16、仁者樂山《論語。雍也》仁者的心如同山嶽的萬古堅貞,絕不因一時的利害和榮辱,而動搖自己的意志。

17、行不由徑《論語。雍也》選擇快捷方式的人,往往因操之過急而走頭無路。

18、簞食瓢飲《論語。雍也》子曰: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形容顏回飲食簡單安貧樂道。)

19、任重道遠《論語。泰伯》揹負沉重使命,邁向遙不可及的旅程,以貫徹仁道作為自己終身的任務。

20、後生可畏《論語。子罕》年輕人只要肯發憤苦讀努力工作,將來的前途無可限量,是令人敬畏的。

21、苗而不秀《論語。子罕》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幼苗雖然發芽,不抽穗不開花,有的雖已抽穗但卻不結果實。喻人人稱其神童的人,長大成人後,可能變得平庸無能)

22、功虧一簣《論語。子罕》未成一簣,止,吾止也?(堆聚一座山只差一籠土沙即可完成,但半途而廢,則前功盡棄。)

23、過猶不及《論語。先進》道理應該力求中庸,不偏不倚,過與不及,同樣不合理。

24、非禮勿視《論語。顏淵》對待沒有禮貌的人,應當避免接近他,一但人適應了非禮的事,便會漸漸失去坦白公正的心,不能主持公道。

25、克己復禮《論語。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盡力克服私慾的誘惑,放棄以自我為中心的作法,凡事保持適度與社會民眾的精神合一,這就是實踐仁道的善政

26、成仁之美《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君子不發掘別人的缺陷,反會表揚別人的優點和善行,成全別人的好事,不成全別人的壞事。)27.察言觀色《論語。顏淵》洞悉對方的言談,並考察他的動機原由,才有深入的瞭解。

28、風行草偃《論語。顏淵》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在上位者的德政好比是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加諸於草上,草必定會隨風仆倒。)

29、以文會友

30、以友輔仁《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君子交友以詩書、禮樂的修養做為朋友情誼的基礎。以朋友的學問道德作為自己的榜樣。)

31、知者樂水《論語。雍也》有智慧的人欣賞流水悠然自得的姿態,他的心靈也如同水一般清瑩透澈。

32、近悦遠來《論語。子路》近者説,遠者來。(治理國家道先使周遭的人士,對您的政績滿意歡愉,遠方的民眾也會感佩您的仁政來歸順你。)

33、行己有恥《論語。子路》對自己的過失,有羞恥反悔的心,隨時自我警惕。34.剛毅木訥《論語。子路》剛毅木訥,近仁。(公正無慾、果敢堅忍、性情質樸、言談遲鈍,是接近仁者的風範。

35、怨天尤人《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對我苛薄,也不責怪別人不能體諒我。)

36、以德報怨《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應該以公正報答仇怨,以恩惠報答恩惠。)《老子三章》報怨以德。(對於自己有怨讎的人用德來回報他,最後也會被感化。)

37、言不及義《論語。衞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一羣人整天聚在一起,沒講一句正經的話,好賣弄小聰明,這種人不會有什麼成

38、當仁不讓《論語。衞靈公》當仁不讓於師。(在為仁的大道理上,雖然面對師長,也不必謙讓。)

39、駟不及舌《論語。顏淵》一旦失言犯了過錯,縱使鞭策四匹馬的快車去追,也追不上了。一言即出四馬難追,講話宜特別注意,免得禍從口出。

40、升堂入室《論語。先進》子曰:「由之瑟,奚為於丘之門?」門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升堂入室喻研究學問,已達高明精微的境界。但此句言子路未入室,即説明子路尚未達到孔子的理想境界。)(同豋堂入室)

41、六尺之孤 《論語。泰伯》可以託六尺之孤。(做人應該達到這種地步,把年幼的孤兒託附給你,而你能使對方放心完全信任你。)

42、戰戰兢兢 《論語。泰伯》曾子有疾,召門弟子曰:「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凡事小心謹慎。) 43.有教無類 《論語。衞靈公》受教育不分貴*、賢愚,機會都是均等的。 44.金聲玉振 《孟子。萬章下》 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也。(孟子稱讚孔子才德兼備,學識淵博,正如奏樂,以鍾發聲,以磬收樂,集眾音之大成。)

45、始作俑者 《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飢而死也。(俑者,古時製作用於殉葬的木偶,孔子覺得俑的面目與人非常相似,用以殉葬十分殘忍,故孔子厭惡創始者的不仁。)後引申以作俑指創先製造壞事、首開惡例。現今孔廟的神龕內不設偶像崇拜,亦無孔子塑像。台中孔廟正殿內有書寫雕刻的《大成至聖先師孔子神位》,神位牌為貼金箔九龍所蟠護,是民族藝術薪傳獎木雕大師李松林先生之作品。

46、萬仞宮牆 《論語。子張》子貢曰:“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室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快捷方式,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

47、道聽途説 《論語。陽貨》道聽而途説,德之棄也。(隨便聽來的話,又隨便傳説出去,那是不能修德的事。)

48、患得患失 《論語。陽貨》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未得到官位時,處心積慮謀取官位,得到官位則憂心失掉官位,那便什麼事都做得出來。)

49、里仁為美 《論語。里仁》選擇風俗淳樸的居所,人才會如沐春風,德行才會有進步。

50、見賢思齊 《論語。里仁》遇到比自己賢能的人不應嫉妒,學習對方的優點,使自己改進向善,成為賢能的人。

論語中的成語 篇二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

一天,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什麼樣的人,子路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事後孔子對子路説:“你為何不這樣説,他這個人,一發憤學習就忘記吃飯,內心一快樂就忘記憂愁,連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呢。”這個故事出自《論語述而》,原文是:

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正是有了這種勤奮不倦的為學精神,孔子才掌握了淵博的知識,並授徒講學,成為一位大教育家、大思想家。天道酬勤,一個人如果有了“發憤忘食,樂以忘憂”的精神,再配合科學的工作、學習方法,一定會取得成功。

君子成人之美

“君子”是古代文學作品中十分常見的一個詞語,如“君子一言,駟馬難追”等。在孔子心目中,“君子”是理想的人格標準,僅有兩萬餘字的《論語》中,“君子”這個詞就出現了一百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是“君子”呢?孔子曾經説過:“君子成全別人的好事,而不幫助別人做壞事,小人則與此相反。”這個典故出自《論語顏淵》,原文是: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關於君子的標準,孔子還有一些名言。如,《論語里仁》裏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意思是説,君子説話要謹慎,而行動要敏捷。《論語憲問》裏的“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意思是説,君子認為説得多而做得少是可恥的,不要做語言上的巨人、行動上的矮子。

過猶不及

子貢問老師説:“子張和子夏哪一個更賢德?”孔子説:“子張做事總是過頭,而子夏總是做得還不夠火候。”子貢説:“那麼是子張要好一些嗎?”孔子説:“過分與不夠是一樣的。”這段話出自《論語先進》:

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師”即子張,“商”指子夏,兩個人都是孔子的學生。成語“過猶不及”就出自此處。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了頭和沒有做到位效果都是不好的。“過猶不及”這個成語提醒我們,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要把握好“度”。比如在人際交往上,過於冷漠不行,過於親密也不行。保持一定的距離是對對方人格的尊重,這種尊重即便在親近的人中間也該保留。無論對待朋友還是對待親人,都應該把握好分寸,適度最好。

論語中的成語 篇三

1、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 語本《論語·衞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 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 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衞靈公》。

12、好行小惠 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衞靈公》:“羣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裏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 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户曉 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曉也。”

17、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 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 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説。《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佈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論語》中的成語及解釋: 篇四

1、【犯上作亂】犯:干犯。封建統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義。【出處】《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語;令色:討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語,虛偽討好。【出處】《尚書·皋陶謨》:“何遷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論語·學而》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出處】《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温故知新】温:温習;故:舊的。温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出處】《論語·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5、【見義勇為】看到正義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處】《論語·為政》:“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這個;孰:那個。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還有什麼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絕不能容忍。、【出處】《論語·八佾》:“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7、【盡善盡美】極其完善,極其美好。指完美到沒有一點缺點。【出處】《論語·八佾》:“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8、【朝聞夕死】早晨聞道,晚上死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出處】《論語·里仁》:“朝聞道,夕死可矣。”

9、【朽木不可雕】這個成語也稱“朽木糞土,比喻人已經敗壞到不可救藥的地步。【出處】《論語·公冶長》宰予晝寢。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10、【聽其言而觀其行】聽了他的話,還要看他的行動。指不要只聽言論,還要看實際行動。、【出處】《論語·公冶長》:“今吾於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11、【中道而廢】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處】《論語·雍也》中道而廢:冉求曰:“非不説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廢,今女畫。”

12、【文質彬彬】彬彬:配合諧調。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樸實,後形容人文雅有禮貌。【出處】《論語·雍也》:“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13、【見賢思齊】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學得與他一樣。【出處】《論語·里仁》:“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14、【舉一反三】反:類推。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它許多事情。比喻善於學習,能夠由此及彼。【出處】《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15、【暴虎馮河】暴虎:空手搏虎;馮:同憑,馮河,過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類),赤腳蹚水。比喻有勇無謀,魯莽冒險。【出處】《詩經·小雅·小旻(mín)》:“不敢暴虎,不敢馮河;人知其一,莫知其他。”《論語·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16、【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人到臨死,他説的話是真心話,是善意的。【出處】《論語·泰伯》:“曾子言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17、【任重道遠】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出處】《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18、【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這個職務,就不去過問這個職務範圍內的事情。【出處】:《論語·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滿足。後指每個人或事物都得到恰當的位置或安排。【出處】《周易·繫辭下》:“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論語·子罕》子曰:“吾自衞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

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陰如流水一去不返。【出處】《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

21、【華而不實】華:通花,開花;實:果實,結果。花開得好看,但不結果實。比喻外表好看,內容空虛。也指表面上很有學問,實際腹中空空的人。【出處】《左傳·文公五年》:“且華而不實,怨之所聚也。”《論語·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實者有矣夫!”

22、【後生可畏】後生:青年人,後輩;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勢必超過前輩,令人敬畏。【出處】《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3、【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厭:滿足;膾:細切的肉。糧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細越好。形容食物要精製細做。、【出處】《論語·鄉黨》:“齋必變食,居必遷坐。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宮室,前面是堂,後面是室。登上廳堂,進入內室。比喻學問或技能從淺到深,循序漸進,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25、【過猶不及】過:過分;猶:象;不及:達不到。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都是不合適的。【出處】《論語·先進》:“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曰:‘然則師愈與?’子曰:‘過猶不及。’”

26、【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願意要的`,不要強加於人。【出處】《論語·顏淵》:“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27、【成人之美】成全別人的好事。【出處】《論語·顏淵》:“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28、【察言觀色】觀察別人的説話或臉色。多指揣摸別人的心意。【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29、【以文會友】指通過文字來結交朋友。古代文人交往、交友的禮俗。文人相交輕財物而重情誼、才學,故多以詩文相贈答,揚才露己,以表心態。唱酬是通行的方式,即以詩詞相酬答。在宴飲等聚會時,更是不可有酒無詩,流行盡觴賦詩之俗。、【出處】《論語·顏淵》:“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人。”

30、【一言興邦】指一句話可以興國。【出處】《論語·子路》:“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

31、【近悦遠來】使近處的人受到好處而高興,遠方的人聞風就會前來投奔。舊指當權者給人恩惠,以便籠絡人心。、【出處】《論語·子路》:“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説(悦),遠者來。’”

32、【欲速不達】欲:想要。想求快速,反而不能達到目的。【出處】《論語·子路》:“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33、【言必信,行必果】説話算數,行動要堅決。【出處】《論語·子路》: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34、【言過其實】實際。原指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後也指話説得過分,超過了實際情況。【出處】《論語·子路》: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

35、【以德報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出處】《論語·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運;尤:怨恨,歸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一味報怨天,責怪別人。【出處】《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37、【一以貫之】貫:貫穿。用一個根本性的事理貫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出處】《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鋒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準備工作非常重要。【出處】《論語·魏靈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

3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慮:考慮;憂:憂愁。人沒有長遠的考慮,一定會出現眼前的憂患。表示看事做事應該有遠大的眼光,周密的考慮。【出處】《論語·衞靈公》:“子曰:‘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40、【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積極主動去做,不推讓。【出處】《論語·衞靈公》:“當仁不讓於師。”

41、【有教無類】類:類別。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處】《論語·衞靈公》:“子曰:‘有教無類。’”

42、【禍起蕭牆】指禍亂髮生在家裏。比喻內部發生禍亂。蕭牆:古代宮室內當門的小牆。【出處】《論語·季氏》:“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而謀動干戈於邦內,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43、【血氣方剛】血氣:精力;方:正;剛:強勁。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處】《論語·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厲內荏】色:神色,樣子;厲:兇猛;荏:軟弱。外表強更,內心虛弱。【出處】《論語·陽貨》:“色厲而內荏,譬諸小人,其穿窬之盜也與。”

45、【道聽途説】道:道路;途:路途。路上聽來的又在路上傳播的話。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出處】《論語·陽貨》:“道聽而塗(途)説,德之棄也。

46、【飽食終日】終日:整天。整天吃飽飯,不動腦筋,不幹什麼正經事。【出處】《論語·陽貨》:“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

47、【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四體:指人的兩手兩足;五穀:通常指稻、黍、稷、麥、菽。指不參加勞動,不能辨別五穀。形容脱離生產勞動,缺乏生產知識,脱離勞動人民。【出處】《論語·微子》:“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

48、【無可無不可】表示怎樣辦都行,沒有一定的主見。、【出處】《論語·微子》:“我則異於是,是無可無不可。”

49、【見危致命】在危急關頭勇於獻出自己的生命。同“見危授命”。【出處】《論語·子張》:子張曰:“士見危致命,見得思義,祭思敬,喪思哀,其可已矣。”

50、【學而優則仕】優:有餘力,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後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後提拔當官。【出處】《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