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聯考必讀的文學名著資料

欄目: 實用文精選 / 發佈於: / 人氣:3.87K

大學聯考必讀的文學名著資料

讀書需要一種心境,不是什麼時候都可以讀的。只有靜下心來的時候,才適合閲讀。心無旁騖,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書卷上,唯有此時才能體會到讀書的樂趣。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大學聯考必讀的文學名著,供大家參考。

大學聯考必讀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

《紅樓夢》

《家》

《水滸傳》

《邊城》

《歐也妮.葛朗台》

《飄》

《論語》

《西廂記》

《吶喊》

《魯迅雜文精選》

《子夜》

《館》

《雷雨》

《邊城》

《女神》

《朱自清散文精選》

《圍城》

《談美書簡》

《平凡的世界》

《歷史的天空》

《二十世紀中國戲劇精選》

《二十世紀中國短篇小説精選》

《哈姆雷特》

《唐吉坷德》

《歌德談話錄》

《巴黎聖母院》

《匹克威克外傳》

《復活》

《普希金詩選》

《泰戈爾詩選》

《莫泊桑短篇小説精選》

《 契訶夫短篇小説精選》

《歐亨利短篇小説精選》

《二十世紀外國短篇小説精選》

《高中生必背古詩文40篇》

《文學名著導讀(高中版)》

《古文觀止》

《資治通鑑》

《史記》

提高閲讀能力的方法有哪些

方法: 一、重視對學生閲讀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是語文教師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我們在倡導學生自主閲讀的同時,更應教給他們閲讀方法,使其真正享受到閲讀的樂趣。

首先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據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閲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國小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説等感興趣,可以説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到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比如,指導學生閲讀《坐井觀天》一文時,我利用學生們好奇的年齡特點,準備了一幅相關故事情節的圖畫,首先出示圖畫讓學生們猜猜“小鳥和青蛙究竟説些什麼呢?”學生們議論紛紛,各抒己見,從而調動了學生們閲讀的興趣,急於想閲讀小鳥和青蛙的故事。

其次,充分利用課文中的插圖,激發閲讀興趣。低年級學生思維以直觀思維為主,對抽象思維的理解,需要以直觀形象來加以輔助,而語文教材中插圖豐富,畫面形象、鮮明,在閲讀教學中,根據學生形象思維特點,巧用這些插圖,有利於培養學生的閲讀興趣。比如,在學習《春天》一文時,我先讓學生觀察插圖,並按順序説出春天的特徵,接着鼓勵學生質疑,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問題,對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我又將其拋給學生們討論,並及時結合插圖,給予引導,再讀課文。讓學生在展開討論的過程中與同學之間進行對話練習,整個課堂充滿了活躍的氣氛,這樣的質疑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容易激發他們閲讀課文的興趣。

二、要重視對學生進行讀書方法的指導

在學生對閲讀已有所愛好的基礎上,要加強朗讀的指導和訓練。朗讀的形式應多樣化,如範讀、領讀、個別讀、分組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對於一篇文章也應採取多種形式朗讀,不應拘泥於一種方法,如果採用的形式過於單一,往往會抑制孩子們的創造力、表現力,但是,也不是每篇文章朗讀的形式越多越好,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善於選擇學生感興趣、易接受的形式進行朗讀教學,以提高學生在閲讀中的朗讀能力。同時,教師還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學生掌握了技巧,讀起文章才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讀出感情,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朗讀訓練的目的。比如在指導朗讀《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七自然段時,首先讓學生明確這一段主要寫了誰?他們都説了什麼?怎麼説的?然後讓學生根據這段內容和提示語採用適當的語調去讀。教師可指導學生想:媽媽為什麼笑着説?因為它聽了小壁虎講借尾巴的經過,感到孩子不懂得自己尾巴有再生的能力,不用借,同時別人的尾巴都各有用處是不能借給他的,心裏疼愛小壁虎所以笑着説,讀時語速要放慢,充滿感情地讀出關心疼愛。“小壁虎轉身一看,高興地叫起來。”他為什麼“高興地叫起來”?因為他歷盡艱辛都沒借到尾巴,這時候一轉身發現自己又有尾巴了,該多麼驚喜啊!小壁虎由不知道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到了解這一功能而喜出望外,讀的時候聲音要響亮,語速稍快,“新尾巴”要讀重音,讀出為自己尾巴有再生能力而興奮的語氣。再如《松鼠的尾巴》中“那條又輕又軟的大尾巴就像一頂降落傘”,要求在朗讀中,能表現出大尾巴的特點。我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哪些東西是又輕又軟的,喚起對“又輕又軟的大尾巴”的感受,於是學生不約而同地用細聲柔情的語調來讀這句話。

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

朱熹曾説:“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也就是説在採用形式多樣的朗讀時,還需要注意要求學生們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而不能有口無心地讀,這就需要培養學生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教師就要善於質疑,鼓勵學生探究,如果學生在學習中有疑問,就會引起學生的求知慾。設置問題可以誘發學生的思維,把學生的思維活動和言語活動吸引到問題情境中,使學生集中精神,思考問題。開始訓練時,可由老師提問,讓學生帶着問題有目的、有意識地讀,學生明白了讀課文時思考什麼,思維就有了明確的目的性,老師所提的問題要難易適度,要有層次性,對接受能力不同的學生要讓他們回答不同的問題。比如教學《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要解決“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裏”這個問題,就應該分層設問,先讓學生討論:“小葫蘆開始時為什麼長得好?後來為什麼會變黃並落下來?”繼而引導學生討論:“葉子和果實是什麼關係呢?”再進一步的提問:“葫蘆的葉子已經長蟲了,種葫蘆的人為什麼認為沒有必要除蟲呢?”最後解決問題:“種葫蘆的人錯在哪裏?”這樣,一問扣一問,使學生在邊讀邊想的過程中理解感悟了課文的內容。再如教學《坐井觀天》這則寓言時,課文最後只講到青蛙取笑小鳥,小鳥讓青蛙跳出井口看看外面的世界,而並沒講青蛙到底有沒有跳出井口,於是我針對這個問題,引導學生想象青蛙怎樣跳出井口,它跳出井口看到了什麼,它還會回到井底嗎?學生通過想象,既練習了説話,又懂得了課文藴含的道理。

四注重積累和培養語感

《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從整體上提高學生語文素養。”語感是人們對語言文字正確、靈敏、豐富的感受,是積累把握語言文字的一種能力。沒有積累,就談不上培養良好的語感,也不可能有真正的閲讀能力,當然就談不上學好語文。所以,學好語文,積累是一個關鍵環節。落實這一環節,要讓學生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收藏並與同學交流圖書資料,擴展閲讀面、擴大閲讀範圍、拓寬閲讀渠道,在閲讀中積累自己喜歡的成語、格言、優美詞句、精彩句段等語言材料。這些語言材料的積累,將成為學生的終身營養,它們一旦被激活,學生的閲讀能力將會大幅度上升。在學生大量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還要培養他們良好的語感。而培養語感,不外乎就是要指導學生好好讀書,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去領會作者的寫作意圖。離開了讀書就談不上培養語感,猶如離開了游泳池,就談不上學習游泳。比如《桂林山水》一文景美文美,它以優美的筆調,描寫了桂林山水的絢麗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學時,我讓學生配樂朗讀課文,讓學生觀看桂林山水的圖片資料,還讓親身遊覽過桂林山水的學生談談自己的真實感受,從而激發學生對桂林山水的熱愛嚮往之情。在此基礎上配樂讀、表演讀,反覆誦讀,在讀中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在讀中想象桂林的美景,在讀中欣賞美麗壯觀的圖畫,學生心通其意,必有身臨其境之感,將自己融入優美文字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和情感的品味,促進了語言的積累,從語感培養的角度來看,也訓練了學生豐富和擴展語言的能力,增加了對語言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