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當前,**農業農村工作正處在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關鍵時期,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就要堅持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新型組織體系發展農業,力促農業農村工作在新的起點實現大的跨越。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提升農業綜合效益

一、農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產品競爭力增強這一目標,積極培育特色產業,傾力打造農業品牌,深入挖掘發展潛力,農村經濟社會呈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一)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明顯提升。以興產業、富農民、增活力為目標,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各類種養基地發展到118處,規劃建設優質出口大花生基地10萬畝、土豆種植基地5萬畝、經濟林基地19萬畝、萬隻肉鴨養殖基地30處、綠色有機蔬菜基地5處,興建農產品交易市場24處,其中蔬菜批發市場12處、電子交易市場1處。按照每個優勢產業都有龍頭、每個龍頭都能帶動產業發展的工作思路,通過開展招商引資、加大資金投入、提供信貸支持、實施技能改造等措施,培大做強了金鵬食品、禾豐牧業、聖地源牧業等一批大型農業龍頭企業,規模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到126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濟寧市級農業龍頭企業44家,帶動發展種養殖基地32萬畝,連接農户8萬户。

(二)富民強市產業培植大見成效。堅持把食用菌產業作為富民強市的戰略工程來實施,通過政府推動、政策扶持、龍頭帶動等措施,全面建立了產加銷一體化經營、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食用菌產業體系。截止目前,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及合作組織達到46家,其中工廠化、智能化的生產加工企業17家,食用菌種植面積達到686萬平方米,年產鮮菇12萬噸,產值11億元。建成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126處,規模菇棚1.8萬個。培植了華源食品公司、常生源菌業公司等一批規模大、檔次高、輻射能力強的食用菌“航母羣”,其中集盛食品公司建成了亞洲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友和菌業公司投資1.2億建成的金針菇智能化、標準化生產設備和工藝流程,達到了省內第一、國內領先水平。3家食用菌生產加工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產品遠銷俄羅斯、美國等10餘個國家和地區,年創匯5000萬美元。2010年我市被納入山東省“十二五”果菜食用菌振興項目予以重點扶持,在2011年的項目實施中取得全省第一名的成績。

(三)品牌農業建設規範完善。按照現代農業、高端農業發展要求,重點推廣了測土配方施肥、頻振式殺蟲燈、秸稈生物反應堆等農業標準化生產技術,為擴張發展綠色、有機農業創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先後投入600萬元建設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與意大利國家食品研究委員會合作建設了中意農產品實驗室,投資300餘萬元在農業龍頭企業和生產基地建設了57個質量檢測站。2011年整合農業、質監、疾控等檢測資源,投資2200萬元建設了農產品質量檢測中心,加掛山東省農副產品質量檢測中心的牌子。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積極開展大規模的產地認定和產品認證,建成省級農業標準化基地3處、濟寧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11處、綠色標準化示範區14處、畜禽標準化養殖場40處、標準化水產養殖示範區9處,獲得無公害農產品認證125個、綠色食品認證17個、有機食品認證18個,創建國家地理標誌農產品5個、山東省名牌農產品3個、山東省著名商標1個,3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成功創建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

(四)農業發展活力持續增強。積極發展農村經濟合作組織,依法登記註冊經濟合作組織415個,輻射農户8萬户,帶動種植面積46.3萬畝、畜禽養殖792萬頭只、水產養殖7600畝。圍繞加快農業企業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引導農民有序實施土地經營權流轉,截止目前,共有596個村、3.97萬户農民進行了土地流轉,流轉面積14.21萬畝,佔耕地總面積的15.31%,流轉方式也由過去的一家一户間零星流轉,轉變為向龍頭企業、合作組織和種養大户規模流轉。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以及新品種、新農藝、新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啟動實施了花生良種快繁及高產栽培、秸稈高效產沼氣、食用菌高效種植、農產品綠色防控等一批具有重要推廣價值的農業科研項目,其中11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領先水平,6個科技項目取得國家專利,7項技術獲得濟寧科技進步一等獎。

二、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問題

與當前“三農”工作的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市現代農業發展仍存有一些薄弱環節和差距。主要表現在:

(一)基地建設滯後,規模效益不明顯。由於受家庭為單位傳統生產經營模式的影響,並且缺乏大型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以及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農業產業基地普遍佈局零散、沒有規模優勢、缺乏區域特色,農業規模效益不高。各鎮街主導產業不明確,特色優勢不明顯,產業優勢不突出,小而全的生產經營模式,嚴重製約了農業產業規模集羣發展。

(二)產業結構不優,產品質量不高。農業產業結構普遍存在層次較低、結構不優的問題,各鎮街主導產業基本相似,多是糧油、瓜菜、果品等大眾化產品。種養殖品種不優、產品質量不高的問題也較為突出。

(三)加工能力不足,龍頭帶動乏力。中小農業企業大多以農產品粗加工為主,生產規模小,產業鏈條短,加工程度低。在全省全國範圍內行業影響力大、品牌知名度響、市場佔有率高的大型農業龍頭企業為數不多,龍頭企業在拉動行業發展、宣傳推介**等方面影響力較弱,大型農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已成為制約現代農業發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市場開拓不夠,服務體系不健全。集貿市場和批發市場仍是農產品銷售的主渠道,且普遍存在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完備、信息管理不先進、產品吞吐能力不足等問題,與農業生產集約化、商品化、信息化的要求極不相稱。品牌意識、商標意識淡薄,不注重產品包裝和品牌塑造,宣傳推介力度不大,一些在本地市場受歡迎的優質特色產品進入不了高端市場、賣不上好價錢。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尚處於初級階段,無論是總體數量、發展規模,還是規範程度、組織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和完善。

三、現代農業發展思路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現代農業產業發展要堅持把培育高產高效循環型農業作為工作基礎,把提升農業的工業化水平作為重中之重,把打響綠色有機農業品牌作為關鍵環節,把建立現代農業服務體系作為有效載體,全面推進種養加、產加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努力打造魯南農業新高地。

(一)良種+良法+科技化保障,打造高效農業。大力發展高產高效農業,千方百計保障糧油、果蔬、蛋肉等農產品供應是安民立命的根本和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一是調優農業產業結構。立足我市農業資源和區域優勢,按照穩糧油、強畜牧、優林果、重特色的原則,在鄒東重點擴張優質大花生和鮮食地瓜種植,在鄒西重點發展智能化食用菌栽培和無公害水產養殖,在東南片區重點發展無公害土豆、黃姜種植,在西南片區重點發展核桃種植,在城市近效區重點發展設施農業、有機瓜菜種植,力爭通過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進一步增強農產品的市場供應能力,提高農民的經濟收益水平。繼續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富民工程,兩年高標準發展經濟林示範園5萬畝,加速石牆薄皮核桃、香城長紅棗、金山大櫻桃、嶧山桃園等林果示範園建設,促進傳統林果生產向高檔果品生產和精深加工轉變。二是提升農業科技水平。依託各類農業科技推廣站,重點加強與農科院以及農業大專院校的深度技術合作,積極實驗並應用防災能力強、增產空間大、產品品質優的農業新品種。繼續發揚農業科技創新的優良傳統,積極承擔國家、省部級農業科研課題,加快農業科技新成果、新技術的轉化應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致富。不斷加大新農機、新農藝的研發、改進和推廣力度,農業機械重點向經濟作物、設施農業、畜禽養殖業傾斜,有效降低農民勞動強度和特色產業生產成本。加快農村經濟信息服務平台建設,為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快捷、及時、高效的信息服務,引導企業和農户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農產品。三是增強科技保障能力。探索建立農技人員一線工作法、1/2基地工作法和現場考核制度,科技幹部和農技人員一半以上的工作時間在鎮街和農業基地上班,靠上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全面提升農業生產科技水平。在鄒東山區組建抗旱服務隊和森林撫育隊,加強林木管護和農業抗風險能力建設。在鄒西糧食主產區組建機務服務隊,集中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和小麥玉米集中收穫作業,規範農業生產行為,提高農產品品質質量。

(二)龍頭+基地+標準化生產,打造現代農業。現代農業的核心內容是延長農業發展鏈條、提高農產品轉化增值效益,實現這一內容的必要條件則是增強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提高基地建設的標準化水平。一是突出抓好農業龍頭企業培育。實施龍頭企業培育提升工程,對禾豐牧業、友和菌業、玉晰麪粉、金鵬食品、十八趟工貿等一批有基礎、有優勢、有特色、成長性好的農業企業,從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予以重點扶持,加強對外聯合協作,用好專項資金和關鍵技術,促使現有骨幹龍頭企業增量提質,增強行業輻射帶動能力,並形成食用菌加工、畜禽養殖加工、糧油加工、林木果品加工四大產業集羣。規劃建設農業產業園,引導中小型農業企業退村進園,提高農產品加工集聚能力。立足優勢特色農業產業,圍繞生產、加工、包裝、貯藏、運銷等各環節,大力開展農業招商引資,有針對性地引進國內外知名行業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中國500強企業,參與我市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基地建設,做大做強一批與優勢特色產業相配套、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規模龍頭企業,以龍頭的“昂起”帶動產業的“掘起”。二是突出抓好產業基地擴張。按照依託龍頭建基地、突出特色強基地、建好基地興產業的發展思路,不斷優化種養殖空間佈局,擴大基地規模和標準檔次,促進零星基地向十萬畝大型基地發展,培育壯大食用菌、核桃、大棗、肉鴨等十大優勢農產品示範基地。用足用活土地經營權流轉政策,在鄒東山區重點引導農民集中土地資源,連片發展生態農業、觀光農業和高效農業,鄒西平原重點引導農户向龍頭企業、種養大户有償轉讓土地經營權,進一步擴張牛蒡、苗圃花卉等特色產業基地規模。扶持金瑞肉牛、聖地源牧業、呱呱鴨等重點畜牧龍頭企業通過“企業+基地”模式發展規模養殖小區,建設高標準屠宰、加工生產線和冷鏈物流體系,拓寬企業發展空間。三是突出抓好農業標準化生產。堅持走綠色路線、做品質農業、打品牌戰略,加快形成符合綠色、有機質量標準要求的種養加模式,逐步實現農業生產由粗放型向標準化生產的轉變。進一步鞏固擴大省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建設成果,嚴格執行農藥經營備案及高毒農藥定點經營制度,大力推行農資連鎖經營,規範農藥、化肥等農資經營市場,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藥物殘留問題。有計劃地在產業基地、農業企業、貿易市場建立質量安全檢測站或產品質量化驗室,並與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進行聯網,對農產品生產實施全過程監控、全過程管理,加快形成“三位一體”的無縫隙檢測網絡和質量可追溯體系,讓全市人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農產品。四是突出抓好食用菌產業培植。立足“食用菌之都”品牌優勢,依託省政府果菜產業振興食用菌項目,加快食用菌產業轉型升級,助推集盛食品、友和菌業、普泰貝爾、綠山園科技等企業,儘快成長為不同食用菌種類生產加工的行業龍頭,搶佔國內食用菌市場份額和“話語權”。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企業精細化、系列化開發食用菌產品,支持集盛食品與美國施爾豐公司聯合建設國際先進的菌種廠,加速“食用菌農業”向“食用菌工業”轉變。

(三)品牌+市場+一體化營銷,打造品牌農業。農業效益提升的根本在於農業的品牌化建設和市場開拓,並通過“兩駕馬車”的拉動,加速從“賣產品”向“賣品牌”的轉變。一是打響**綠色有機品牌。大力實施農產品品牌戰略,引導企業牢固樹立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品牌意識,積極註冊商標,爭創名牌,開展品質認證,並通過質量保證和有效運作,不斷提升地方品牌、原產地品牌、區域品牌的知名度和競爭力,真正以過硬的品質開闢市場、以良好的口碑樹立品牌。嚴格品牌農產品的監督管理,鞏固並擴大農業品牌的含金量和美譽度。二是多渠道做好農產品推介。按照有形無形市場同開發、國內國際市場齊開拓的思路,積極開展農產品對外推介活動,適時在我市農產品已經進駐的濟南、青島、瀋陽、上海、深圳等城市召開特色農產品推介會,積極做好特色農產品與星級賓館、大型超市的產銷對接,更多地開辦**綠色有機農產品銷售專櫃,鞏固擴大**農業的品牌影響力和農產品市場佔有率。堅持把大宗農產品集中配送作為鞏固和開拓大中城市城鄉市場的重要舉措,在進一步完善沃爾瑪超市、銀座購物超市配送網絡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連鎖加盟、超市快運、訂單生產、冷鏈物流等多種經營形式,將更多優質安全的農產品供應到東北三省以及北京、上海、深圳的城鄉市場,提高品牌農產品銷售比例。積極開闢國外市場,擴大食用菌、出口大花生、牛蒡、板材等優勢農產品的海外銷售份額。依託聖地物華電子交易中心,發散式開展農產品電子貿易業務,切實把**打造成為“買全國、賣世界”的農產品網絡集散中心。三是突出一體化經營體系建設。引導農村種養殖大户、技術能人、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基層流通組織,大力發展生產合作型、包裝銷售型、中介服務型經濟合作組織,有效架起企業與農民、農民與市場之間的橋樑,建立“龍頭企業+基地+農户+市場”的一體化經營體系,提升對外營銷組織化水平,帶動農民獲取更多的經濟收益。鼓勵龍頭企業通過預付定金、提供生產貸款和信息技術服務、賒購種苗、建立風險基金、保護價收購等方式,與農户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將農業生產與市場開拓兩個環節有效銜接起來,從根本上解決企業沒有穩定的原料來源、農產品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等問題。

(四)機制+政策+社會化服務,打造潛質農業。不斷創新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構建強支撐、多功能、全方位的現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激發現代農業發展活力。一是建立現代農業發展機制。加快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和林權流轉服務平台建設,穩步推進林權制度配套改革,提高林地產權變現能力,引導農民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促進農業規模經營。加快農村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重點開展好水權制度改革,倡樹有償用水、節約用水、以水養水的發展理念,有效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水資源制約。支持集體經濟組織利用資金、資產和資源,以入股、合作、租賃、專業承包等形式,與農業龍頭企業、經濟合作組織、承包大户以及其他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聯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實力,提高開展農村公共事業的能力,更好地解決一家一户辦不好、辦不了的事情,為農業農村持續快速發展提供內在動力。二是強化政策服務支撐。制訂農業產業化扶持政策,從財政、信貸、科技、用地等方面,對龍頭企業、產業基地、合作組織予以重點扶持。實行重點農業項目推進包保責任制,對龍頭企業新上、擴建的項目,在水、電、路、訊、地、立項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務,保障項目順利實施。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對龍頭企業、專業市場、農業大户提供資金支持,有效破解現代農業發展的資金瓶頸。三是加快農業人才培養。有計劃地為基層補充更新新型實用人才,繼續做好人才下鄉、科教支農等工作,通過定向培訓、重點幫促、村支部書記到高校學習等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一批具有創新意識、能夠帶領羣眾共同致富的基層幹部和鄉土人才,並通過他們的區域影響力加快建設一批省內知名的富裕村、文明村。注重抓好農業幹部隊伍的思想教育和素質養成,努力造就一支懂政策、懂管理、懂業務的複合型農業管理幹部隊伍,加快培養一批註重科技、善於管理、勇於開拓、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專業技術人才和企業家隊伍,促進現代農業在新的起點實現更大的跨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