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如何邁過“工作經驗”的門檻(精選多篇)

欄目: 經驗交流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8.08K

第一篇:如何邁過“工作經驗”的門檻

如何邁過“工作經驗”的門檻(精選多篇)

現在許多用人單位要求求職者有“工作經驗”。“工作經驗”就成了一道橫在初涉職場的求職者面前的“門檻”。

現在招聘市場是買方市場,誰都希望使用現成的人才。對於用人單位看重工作經驗、不肯給初出茅廬者太多機會這一現象,抱怨是沒有用的,與其抱怨不如多琢磨如何跨過求職時經常遇到的“工作經驗”這道門檻。我的表弟的經歷也許能給大家一些啟示。

大學一畢業生就雄心勃勃地到深圳求職,應聘了幾家自己看好的單位,卻都以“沒工作經驗”被拒。心灰意冷的大學生覺得不公,準備打道回府。這時,他的父親給了他很好的建議,説他為什麼不試試那些不需要“工作經驗”的工作呢?他試了,果然被聘上了。二年後,有了“工作經驗”的他如願地謀到了一份好工作。談及積累“工作經驗”的體會,他感觸頗深,説要跨過“工作經驗”的“門檻”,最簡單有效的辦法就是從“低處”做起。

現在雖説不少單位對“工作經驗”要求得很嚴,但社會上同樣也不缺少願用新手的公司和企業,只是這些願用新手的往往發展機遇和待遇不如那些要求有“工作經驗”的,所以就難得納入求職者的求職視線,不少求職者寧肯閒着也不肯“低就”。

初涉職場的求職者,不妨降低就業的預期目標,有機會就不要怕從“低處”做起,畢竟這是個積累工作經驗的好辦法。

第二篇:企業國際化須邁過“綠色門檻”

企業國際化須邁過“綠色門檻”在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已不是一個選擇,而是一個必然。當前,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當務之急早已不是企業該不該國際化的問題,而是在於這條國際化之路該怎麼走,如何走得更穩健更從容。

梳理對外開放30多年來的發展軌跡,不難發現,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市場的步伐從未停歇過。從傳統的加工貿易到新興的服務貿易,從自主品牌商品的出口到直接“走出去”投資建廠、兼併收購等,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之路既豐富多元,又充滿着荊棘艱辛,甚至不乏失敗的教訓。但無論是哪種方式,綠色發展終將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必由之路。之所以這麼判斷,是基於這樣一個事實:當今世界發展正迎來第四次產業革命,即以低碳、生態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綠色經濟。目前,中國經濟已深度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經濟,如果不順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綠色趨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努力實現綠色增長,未來中國經濟在國際市場上的發展空間可能會受到進一步擠壓,甚至會拖經濟長期持續平穩發展的後腿。同樣,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中國企業更應當審時度勢,努力成為在綠色經濟大潮中乘風破浪的合格舵手。

一個不容迴避的現實是,隨着全球經濟綠色低碳趨勢的逐步明朗,中國企業傳統的製造優勢正慢慢減弱。如不及時摒棄過去那種高污染、高耗能、粗放的發展方式,轉向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發

展方式上來,如不善於抓住綠色經濟帶來的發展新商機,培育市場新優勢,中國企業在未來國際市場格局中必將處於被動位置,這也意味着對經濟話語權的放棄。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綠色壁壘”正讓眾多國際化道路上的中國企業感到了隱隱陣痛。

作為一種市場準入的門檻,“綠色壁壘”是一些發達國家以保護環境和人類健康為目的,通過立法、制定標準和規則等形式對國外商品進行准入限制的一種措施。在實際操作上,這一“綠色門檻”成了這些發達國家以生態保護之名行貿易保護之實的藉口,給國際金融危機下的國際貿易蒙上一層厚厚的陰影。

衝擊之下,化“綠色壁壘”為“綠色增長”,繼而實現可持續的“綠色發展”,既是中國企業沉着應對挑戰的利器,也是其邁向國際化的有力助推器。

中國企業要想成功跨越“綠色壁壘”,首先要從製造環節入手,改變傳統生產思維,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提升、改造傳統制造業,真正實現綠色製造。

發展綠色製造,一方面要加快新技術新材料在產品研發、加工製造、銷售服務及回收利用等產品全生命週期中的應用,形成環保、節能、高效、可循環的新型製造工業;另一方面,要通過對企業價值鏈條的梳理與優化,推動建立高效、規範、可持續的綠色供給鏈,實現

整個產業鏈的綠色運行。只有用綠色武裝起來的中國企業,才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企業,這樣的企業多起來了,中國才可能真正成為世界製造中心。

不僅要用綠色製造武裝自己,中國企業還要學會用綠色營銷開拓國際市場。樹立綠色營銷觀念,開拓綠色市場,已成為當前企業營銷發展的新趨勢,也給企業創造了新的機遇。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注重經濟與生態的協調發展,要在強調消費者利益、企業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統一的基礎上,更加註重對生態環境利益的保障。

綠色經濟對中國企業帶來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在這個過程中,綠色發展不只是企業有效破解貿易壁壘的手段和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的載體,更是其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

綠色經濟帶來的發展商機同樣是不能忽視的。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近期報告中指出,今後40年內,全球每年應計劃增加1.9萬億美元投資以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從總體上看,中國企業在綠色低碳領域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並不遙遠,在某些方面甚至還佔據主導地位,只要下定決心抓住機會,就一定會有更多的中國企業在國際舞台上贏得尊重。

第三篇:畢業 原本是二十年的征途中 要邁過的第一個門檻

畢業 原本是二十年的征途中 要邁過的第一個門檻不管我是哭泣着 或是微笑着離開

人生 原是一場難分悲喜的演出

而當燈火光點亮 我就必須要唱出那最最艱難的一幕幕那一年 我揹着行囊 走進金秋九月的林蔭道

新生乍到 第一堂課就像昨天

怎麼一眨眼 這就到了換上畢業裝的春光

東院 那一對永遠不分開的貓 又長了四歲 也不小了西院的海棠開了又謝 也已四個春秋

也好 也好 從今天開始

再也不用埋怨宿舍沒有空調

再也不用苦惱自習室太少

可是 可是

老師的花名冊裏再也沒有你的名字

教室裏 也再也找不到屬於我的抽屜

室友們也在不能一起熄了燈也不想睡 七嘴八舌 什麼都聊我想 從今天開始 儘管每個清晨依然會開窗探望每個夏季 依然會有茉莉的清香

可是 清晨的校園 淡淡書香 是什麼好像失去了我更惶恐着 日後擁擠的街頭

在蒼黃的暮色中 我年輕的心啊

還會不會有茉莉的清香

可我知道

日後的你我不管受到多大的委屈

回到北外 走進東院 台上那條林蔭道

心靜了 踏實了 回家了

我摯愛的你啊 曲終人散之後

記得揮揮手 記得這個校園和我們的情誼

地久天長

第四篇:且讓考生“故作沉思狀”邁過青春門檻

龍源期刊網

且讓考生“故作沉思狀”邁過青春門檻

作者:舒聖祥

來源:《教育與職業·綜合版》2014年第09期

編者按: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你怎麼看?——和往年一樣,大學聯考作文總是那樣吸引公眾的眼球。因為一篇作文背後,所反映出的不僅僅是一個科目的命題要求,更滲透着社會對青年學生成長的關注,乃至對教育改革的訴求。

人們關注大學聯考作文,其實滿足的也是一種追憶和懷舊的心理。就像《那些年》《致青春》等電影大賣,集體懷舊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文化和消費現象。懷舊不是因為曾經更美好,而是因為曾經更青春。對於那些年我們所經歷過的大學聯考,人們唯一能回憶起來的大概也就是大學聯考作文了。看看今年的大學聯考作文,回想當年的大學聯考作文,於是成為一種大學聯考作文情結。

有一種説法,“大學聯考作文就是政治常識、哲學原理、道德共識、名人逸事大雜燴”。甭管這種説法本身是否公允,但現實大抵如此,今年亦不例外。今年的作文題,除天津卷是“×而知之”外,其餘幾乎都是材料作文與命題作文。其中,全國卷的“同學關係”,讓人想到接連發生的校園命案;浙江卷的“三句話看青春”,讓人想到時髦的致青春;山東卷“為作家作品挑錯”,明顯涉及莫言獲諾獎;江西卷的“學生有三怕”,則緊扣學生生活。

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大學聯考作文則大多需要考生思考所謂哲理。上海卷考“更重要的事”,四川卷考“過一種平衡的生活”,北京卷考“愛迪生看手機”,新課標卷考“經驗與勇氣”,遼寧卷考“沙子與珍珠”,江蘇卷考“探險者與蝴蝶”,重慶卷考“大豆與豆腐”,湖北卷考“方與圓”,福建卷考“流星與樹根”,安徽卷考“為什麼會這樣與為什麼不能這樣”,湖南卷考“我願意”……這些作文題與當下的現實並沒有直接關係,着重考核的是學生的思辨能力。説白了,平日不習慣“故作沉思狀”,沒有讀過幾本課外書,沒有想過幾個哲理問題,是很難寫好這類作文的。作文出題迷失於詩意,不直面反映現實,大學聯考作文年年都會招致這樣的批評,今年大概也不會例外。但是筆者認為,在一個從未開設思辨課程的國度,通過大學聯考作文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做些思辨訓練,其實也挺好。“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對於思想桎梏的解脱?”“藝術品是否與其他物品一樣屬於現實?”“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的比較有什麼意義?”——據説這些是參加法國大學聯考的考生所要面對的作文題。相比之下,他們的作文題似乎更加“脱離現實”,更加“流於空談”。

然而,如果在毫無現實羈絆的青春歲月,都不去仰望星空、思考哲理,這一生又將何時才有這樣的閒暇與機緣呢?別怕大學聯考的考生們不會直面現實,不會關注社會,當他們走入社會的那一天,就自然而然必須“關心糧食和蔬菜”。

而現在,且讓考生們學着思考點不着邊際的問題,帶着思考邁過大學聯考這道青春門檻,這並沒有什麼不好,即便是“故作沉思狀”。

龍源期刊網

第五篇:畢業生 怎樣邁過經驗這道坎

畢業生 怎樣邁過經驗這道坎?

上週五,“相約成功”大型招聘會在武漢科技會展中心舉行。與以往招聘會相似的是,應屆畢業生仍是求職隊伍中的主力軍,佔進場求職者總數的80%以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就業準備,應屆畢業生在求職路上面臨的最大難題依然是:經驗不足。

在求職隊伍中,不時看到大學生們一雙雙急切的眼睛。用人單位也是擺開陣勢,招募良才。他們會有一次滿意的“相親”嗎?楚天都市報記者在現場隨機採訪了10餘名畢業生與部分招聘單位。求職心態面面觀

二手準備:實在不行就考研

小徐是武漢某商業學校經濟學專業應屆畢業生。不到一小時已經投出了三份簡歷。據小徐稱,經濟學專業理論性比較強,似乎什麼都包括,其實和哪一個行業聯繫都不是特別緊。他從去年下半年就開始找工作,先後參加了不下10次招聘會。“實在不行,就考研吧。”小徐有些無奈地説。

投石問路:投份簡歷試試看

在廈新電子公司的招聘展位前擠滿了應屆畢業生。雖然招聘細則上註明了要有4年以上工作經驗。可一些應屆生還是投了簡歷。他們稱,這家公司有些名氣,待遇也不錯,投份簡歷試試看。

降低標準:騎馬找馬 受訪者大部分表示目前就業競爭太激烈,不敢在專業對口上要求太執着。對薪金的要求也顯得十分保守,最低的只要求600元,最高的也不過1500元。他們邊找邊看,把第一份工作當作過渡,公司正規一點就行了,薪水少一點無所謂。

用人單位:門檻較高難招滿員

寧波市寧海縣此次組織了一個大型招聘團,38家單位提供了500-600個崗位,接受採訪的招聘團負責人稱,此次的招聘人數很有可能招不滿。

記者採訪瞭解到,寧海招聘團的部分崗位門檻頗高:機關事業單位都要求碩士以上學歷,且要求第一學歷是正規的本科生;醫學崗位全部要求高級職稱、碩士以上學歷;其它一些企業單位對學歷沒有要求,但大都要求有工作經驗。該負責人稱,以前招了不少應屆畢業生,但工作一段時間後,就會跳槽,對企業的穩定很不利,因此,他們儘量以有工作經驗為先。

用專業實力彌補經驗不足

採訪過程中,求職者幾乎有一個共同的抱怨:大多數公司都設了“工作經驗”這道門檻。

經驗都是從第一次開始積累的。如何邁過經驗這道坎,需(在好範 文 網搜索更多的文章)要畢業生自己正確處理,如在校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到正規的單位實習等等;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以實力與自信感染、打動對方。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廈門某電子公司在招聘時,對應聘畢業生提了幾個簡單的專業術語,對方都答不上來,其提供的畢業設計作品都是由老師指導完成的。對這樣的畢業生,用人單位自然是要多加考慮了。

現在,很多國內外著名的企業,如寶潔集團、華為公司等,更喜歡沒有工作經驗的應屆畢業生,因為不受“經驗”束縛的大學生,可塑性更強,更容易溶入他們的企業文化。

如何邁過經驗這道坎?説到底,還是要從畢業生自身實力開始做起。

平穩心態增強信心

針對目前應屆畢業生求職遇到的一些困惑,武漢大學畢業生就業指導處處長錢建國提了幾點建議:

1、應屆畢業生應選擇畢業生專場招聘會,這類招聘會的用人單位不會刻意要求有工作經驗。看見招聘會就參加,有時會挫傷自信心。

2、在求職前,畢業生應該對自身情況有一個正確的評估,對應聘崗位有一個大致瞭解,切忌這山望着那山高。

3、不苛求專業對口的做法值得肯定。如今社會上的行業五花八門,不可能每一個行業都能在高校找到對應的專業。先就業,後擇業。不要因專業而過分限制自己,從而失去了好的工作機會。

4、畢業生求職心切,降低薪水要求是無奈之舉。值得提醒的是,畢業生求職應該自信,對自己有一個正確的估價,好的公司不會因為你開價低就要你,甚至會使對方懷疑你的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