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經開區如何在“人才爭奪戰”中搶得先機?

欄目: 調查報告 / 發佈於: / 人氣:5.37K

電影《天下無賊》有句膾炙人口的台詞:21世紀什麼最缺?人才。21世紀什麼最貴?人才。而近年來,從廣播電視、報紙雜誌到網絡自媒體,都在重點宣傳報道“人才爭奪戰”的這個話題,無論是北京、上海、鄭州、西安等大中城市,還是商丘、欒川等中小城市,都在以各種方式宣傳推介“招才引智”的各項利好政策,從購房補貼、租房補貼、落户條件、創業補貼、創業貸款等方面提供優惠與便利,以便在這次“人才爭奪戰”中搶得先機。

經開區如何在“人才爭奪戰”中搶得先機?

幾乎一夜之間,一場史無前例的人才爭奪戰,在全國各地全面爆發,人才已成為“兵家必爭之力”。“不但有一二線城市的角逐,更有三四線城市的湧入。可見,人才爭奪的難度有多高。”

第一部分 “搶人大戰”背後的真相究竟是什麼?

2018年春天頗不寧靜——

先是南京、武漢、成都、西安、長沙等二線城市放出“送户口”、“送房補”、“免費租借辦公區”等大招來吸引人才,再是力求控制人口規模的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分別出台針對高端和相關產業的人才引進辦法。不經意間,這場人才爭奪“大戰”已經在全國打響,戰火蔓延至20多個城市。

人才爭奪戰的實況

“人才爭奪戰”打得是如火如荼,我們首先看下從去年到現在部分城市的各項人才引進基本政策與方案:

南京,1月7日,南京政府發佈了《關於進一步加強人才安居工作的實施意見》,提出了2018年南京人才購房政策,高層次人才在南京買首套房,不再受户籍限制,且公積金最多可貸120萬元,高校畢業生租房補貼年限可延長至5年等。

廣州,2月27日,廣州市政府審核通過了《廣州市促進總部經濟發展暫行辦法》,明確了,廣州將對新引進的總部企業,最高連續3年每年給予5000萬元的高額獎勵,其中無住房的總部企業人才,還將每個人每月補助1000元房貼等一系列政策。

西安,3月1日,首次推出“三放四降”政策,放開普通大中專院校畢業生的落户限制,放寬設立集體户口的條件等一系列政策;從3月22日到24日的短短3天內,西安就共遷入落户人口15552人,其中研究生學歷332人、本科學歷6107人、大專學歷2443人;今年前3個月,西安遷入户口就已經到達21萬,直接逼近了去年全年的遷入户口總量。

上海,3月26日,在此前發佈的人才政策“30”條的基礎上,又出台了《上海加快實施人才高峯工程行動方案》。

武漢,4月11日,在武漢招才引資專題大會上,再次推動大學生留漢工程,推動各項政策及配套措施,加快建設“大學生最友好城市”,確保今年留漢大學生達到25萬人以上。

北京,4月16日,起接受最新積分落户政策,包括就業、住所、教育背景、職住區域、創新創業、納税、年齡等9項積分標準。

海口,5月13日,海南就發佈了“百萬人才進海南”的人才新政,並指示“簡化辦,馬上辦”!

天津,5月16日,推出“海河英才”行動計劃,徹底放寬人才落户條件,特別是對全日制的高校畢業生,本科不超過40週歲,就可直接落户,被稱為直轄市“史上最寬鬆落户政策”,一夜之間就引來了30多萬的申請數量,也是人才引進最火爆的城市之一。

西安,5月17日,在去年原有的基礎之上,再次發佈《人才引進新十三條》,大學生創業貸款額度提高至百萬。

呼市,5月21日,呼和浩特市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放寬户籍准入條件,從國外留學生到全日制高校、普通中等職業學校,都可以在呼和浩特市落户,創造了“最低的落户學歷條件”。

鄭州,11月23日鄭州是市委、政府主辦了“智匯鄭州”人才政策大型發佈會,面向全球發出了“招賢令”,正式公佈了“1+N”系列政策,也是鄭州史上“含金量”最高的人才新政。

2019年伊始,新一輪“搶人大戰”再次升級,據統計全國已有16市升級人才政策,從人才落户、購房補貼、生活補貼、配套保障等方面激勵更多人才前往本地就業。山東省作為人才大省,人才流動情況無疑是各方關注的焦點。齊魯人才網利用平台大數據優勢,發佈了《2019年一季度山東省人才流動報告》,(本報告樣本數據包含正在發生流動的16地市人才數據)對山東省人才流動做出詳細分析,為廣大求職者及企業HR提供參考。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動報告》,報告顯示,上海企業平均支付月薪是9723元,排名全國第一,北上廣深依舊是求職需求最旺盛的城市。與此同時,杭州、成都等新一線城市求職熱度上升迅速、薪資漲幅也較快,其中,杭州企業支付薪資為8684元,僅次於上海排名第二,成為熱門求職城市。

新一線城市招聘需求漲幅旺盛,深圳是最熱門求職城市。

據58同城招聘研究院《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動報告》顯示,今年一季度,企業招聘需求前十城市依次為廣州、成都、深圳、北京、上海、重慶、杭州、武漢、鄭州、東莞,與去年同期相比,招聘需求前十城市未變,一線城市仍是招聘需求最大的市場。其中,企業招聘需求最大的城市為廣州,同比2018年一季度增長24.95%,受到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政策影響,廣州城市建設加快,企業招聘需求大。

值得注意的是,新一線城市招聘需求增幅明顯,這與國家深化結構性改革和區域發展政策關係較大。就在一季度,成都市政府確立2019年為“國際化營商環境建設年”,城市的國際化進程大力激勵了企業招聘,成都成為一季度招聘需求第二旺盛的城市。鄭州招聘需求較2018年一季度增長29.05%,同比增幅最高。2018年鄭州上榜“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首次進入“世界城市100強”、“亞洲城市50強”、榮登潛在國家重要中心七項榜單,這些城市榮譽顯示,鄭州已經進入城市發展快車道,招聘就業的蓄水池不斷擴容,人才需求自然快速增長。

2019年一季度,各城市求職活躍度均有所上升,在求職熱門城市中,北上廣深依然是求職首選,其中,深圳成為求職者最關注的城市,北京排名第二。新一線城市的求職熱度增幅顯著,近年來,新一線城市大力推進人才戰略,給出了落户、就業支持、安家優惠等系列政策,對人才的吸引力持續擴大。報告顯示,杭州求職者人數同比增幅達到35.1%,成為2019年第一季度求職熱度增幅排名第一的城市。長沙求職數同比增長34.25%,躋身最熱門求職城市前十,增幅排名第二。

上海企業薪資最高,杭州薪資漲幅最快。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動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上海企業支付薪資依然穩居第一,平均支付薪資9723元/月。相比2018年,新一線城市杭州2019年一季度企業支付薪資同比增長25.77%,增長率最高,企業平均支付薪資8684元/月,排名第二,較去年上升一位。從付薪能力來看,不少新一線城市與一線城市已經沒有顯著差距,同時,由於新一線城市生活成本相對更低,就業政策更好,也吸引了大量人才關注和選擇。

新一線城市的“受寵”也體現在求職者期望薪資上,數據顯示,2019年一季度,求職者期望薪資整體上漲,上海成為支付薪資、期望薪資雙第一城市,北京排名第二。其中,杭州超越深圳和廣州,成為求職者期望薪資水平第三位,武漢、長沙、成都、重慶等城市也均上榜。而在一季度報告中,西安的求職期望薪資同比增長最高,達8.91%,備受矚目。

作為國家西部重鎮,國家“一帶一路”戰略重要節點城市,西安近年來大力發展雙創產業,2018年,西安推出多項措施引進、培養高端科研人才、稀缺管理人才和技能型、實用型人才,全年共引進培養各類人才38.6萬人,大量優秀人才拉高了全市平均期望薪資。同時,報告數據還顯示,西安企業平均支付薪資一定程度上也有所提升,2019年一季度西安企業平均支付薪資同比增長10.58%,超過求職者期望薪資漲幅,達到6615元/月,這也側面印證了西安企業發展勢頭良好。

《2019年一季度人才流動報告》不僅反映了市場人才需求走向,也反映出各城市產業景氣程度和發展趨勢,為企業招聘和人才就業提供了有效指導,可以幫助供需雙方更精準地滿足自身需求。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還有更多的城市,從購房優惠、租房補貼、落户條件、創業補貼、創業貸款等方法與手段,以便在這次“人才爭奪戰”中搶得先機。

究竟是什麼原因讓一二線城市求才若渴呢?

一、搶人大戰的背景。

各個城市展開搶人大戰的大背景,是人口增長的放緩和青壯勞動力的減少。改革開放之初,人口紅利的釋放使得經濟社會得到快速發展,但是計劃生育一代成為社會中堅力量以後,人口年齡構成出現倒掛,能夠作為主要勞動力的青年人因計劃生育而數量減少,原來規模龐大的勞動力人口進入老齡。

與此同時,城市化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大量資源集中到一二線發達城市,而普通二線城市及三四線城市吸引人口流入變得越來越困難,所以各地紛紛推出優惠政策,開啟了搶人大戰。

二、搶人大戰的利弊。

搶人大戰的出現,説明各個地方開始意識到人口、人才的重要性,客觀上對於畢業生就業、農村人口融入城市、解決一線城市大城市病、實現資源優化配置、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都有着積極的作用。

但是也必須看到,有的城市推出的搶人政策,都是與購買房產掛鈎的,這讓人不得不懷疑:搶人到底是重視人才,還是僅僅為了招徠“接盤俠”,為房地產去庫存???

如果是搶人的城市真正重視人才,致力於為人才創造就業創業機會,並且能夠解決好人的就醫、就學、社會保障等問題,那麼搶人大戰無疑是城市之幸、人才之幸!

如果搶人的城市僅僅是為了拯救自己那面臨絕境的房地產經濟、土地財政,把搶來的人才當做去庫存的接盤俠,那對於城市和人才來説,都是災難!城市前途無望、人才前景黯淡!

“搶人大戰”背後是人口紅利的衰減

之所以要“搶人”,正是因為“人”變得稀缺了,而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全國範圍內人口紅利的衰減。

按照經濟發展的邏輯,一個國家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將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撫養負擔輕、於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這便是人口經濟學家口中的“人口紅利”。

對我國來説,之所以會發生改革開放至今的經濟增長奇蹟,人口紅利的作用可謂居功至偉。

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要素驅動模式特徵顯著,其中以投資居首。按照經濟學“邊際報酬遞減”的有關理論,在勞動力供給不變的前提下,不斷擴大投資,一定程度之後,資本的邊際報酬就會呈現出遞減趨勢——即投入等量的資本,從中獲得的回報卻越來越少。事實上,我國經濟增長之所以能夠保持長期的強勁勢頭,關鍵原因之一便是人口紅利的存在延緩了資本回報率的降低速度。

《中國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2013年以前,我國勞動適齡人口(16-64歲)的數量始終呈現逐年遞增態勢,從1982年的6.25億人增至2013年的10.06億人,從而確保了國民經濟每年新增勞動力超過1200萬,由此也形成了“勞動力無限供給”的格局。

這不僅幫助資本維持了長期的高回報率,還讓更多的勞動力從老人小孩的贍養等非生產性活動中脱離出來,將多的時間和精力配置於生產性活動中,間接成就了我國世界工廠和世界經濟增長引擎的角色。據世界銀行估計,人口紅利因素能夠解釋中國經濟增長的33%,其重要意義由此可見一斑。

然而,2014年我國16-64週歲的適齡勞動人口首次出現下降,較2013年減少了113萬人,此後更是連年下降。倘若縮小年齡範圍,我國16-59週歲的人口規模早在2012年便出現了減少,由前一年的92543萬人減至92198萬人,減少了345萬,此後更是每年都有減少——2013年減少244萬,2014年減少371萬,2015年減少487萬,2016年減少349萬。這也標誌着我國“劉易斯拐點”的到來與人口紅利的衰減。

與此同時,我們所處的社會正呈現出日漸嚴重的老齡化態勢。2016年,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所佔比重已經達到10.8%。而當前參與“人才爭奪戰”的一二線城市的不少地方均已呈現出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的人口老齡化特徵:2016年,北京65歲以上老年人佔比超過24%,上海為20.6%,廣州為11.9%,南京為11%,武漢為13.7%,成都為14.5%。

因而,適齡勞動力便成了支撐未來經濟發展的珍貴資源,對全國來説如此,對城市來説亦如此。

三、破解人口紅利消失的關鍵是什麼?

可是,適齡勞動力的補充卻不容易。2018年年初,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一份生育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出生人口為1723萬人,比上年的1786萬人下降了63萬人,且遠低於國家衞計委的預測數值。這預示着,即便國家二胎政策已經全面放開,但老百姓生育的意願仍在不可避免地走低。

當生育率走低、適齡勞動人口數量趨於下降與老年人佔比逐漸提高同時出現時,人口年齡的結構性變動已經迫在眉睫。

此時,勞動力短缺現象日益加劇,企業用工成本顯著提高;而勞動力無限供給的終結,也會導致投資回報率的下降。這些變化意味着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的傳統優勢逐漸減弱,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多少會受到制約。

與我國一水之隔的日本就是受人口結構變動所累的典型案例。“少子高齡”是當前日本社會的重要特徵,該國15-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在20年間整整減少了1000萬,而全國人口總數為1.27億人。目前日本的建築、運輸以及護理等行業所需人員與求職人數之比已經達到了3:1,勞動人口告急,再配上不健康的的人口結構,令日本人口紅利幾乎喪失殆盡,經濟發展陷入泥潭。

四、破解人口紅利消失的良方是什麼呢?

當前人口結構的變化已是不可避免,但仍然可以挖掘一些有利於經濟增長的因素。尤其是隨着勞動人口的技能、知識、經驗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因勞動年齡人口占比、絕對數量下降、撫養比上升造成的人口結構缺陷將得到有效彌補,從而形成人口和勞動力“以質量換數量”的新的紅利機遇期。對此,人口經濟學家將其稱之為“人力資本紅利”,這在簡單的勞動人口統計數據中是無法體現的。

根據清華大學胡鞍鋼教授的觀點,人力資本紅利的根源在於教育的大發展。2010年以後,我國居民受教育程度較2000-2010年期間有了明顯的提高,大學與高中文化程度佔總人口的比重上升速度更快且幅度更大了。到2016年,我國擁有高中與大學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規模超過4億人,較2000年增加了近3億人。

國民受教育程度的快速提升,至少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助力我國人力資本紅利的增長,並延緩人口紅利衰減的負面影響:

第一,帶來“就業總量紅利”。勞動力素質的持續上升,會讓勞動者的就業參與率增加,就業人口與非就業人口之比會提高。而隨着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的增長、勞動力退休年齡的延遲以及對自主創業的支持與鼓勵,未來我國就業人口的比重還會繼續攀升。

第二,帶來“就業結構紅利”。按照國家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產業結構高端化已是大勢所趨。這也客觀上要求經濟發展必須從依賴勞動力驅動轉變為依託人力資本驅動,對於高素質人才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而隨着勞動力素質的提高,必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從業者從低生產效率部門向高生產效率部門轉移,由此重塑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

就此,當前已進入白熱化的城市搶人大戰也便不難理解了:表面上看大家是在搶人,實質上卻是劍指人力資本紅利的爭奪。畢竟,依託投資和房地產開發,帶來的只是城鎮短暫的繁榮,而人力資本與生俱來的創新性和創造性才是帶來更多可能並支持區域經濟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城市不僅要“搶人”,更要“留人”

有句老話説得好:“人是最可寶貴的,只要有了人,什麼人間奇蹟都可以創造出來”。對城市來説,人才更是其發展的核心資源。

特別是在國家“新型城鎮化道路”的戰略部署下,許多城市的建設突飛猛進,硬實力早已頗為雄厚,此時更加需要來自人口質量提高的“軟實力”補充。只有軟硬兩方面的齊頭並進,才能豐富城市原有的階層結構,併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但是,相比於“搶人”,“留人”的難度可能更大。

近年來,儘管許多二線城市拿出極其優惠的政策來吸引人才入駐,效果也確實立竿見影,但仍有不少年輕人正在向一線城市“迴流”。如此一來,非但沒有幫助二線城市形成長期穩定的人力資本紅利,到頭來,城市的未來發展還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這種反差不得不引人深思。

需要指出的是,住房、户口等優惠政策確實能夠吸引人才,但是人才更加看重的,是有沒有才華用武之地與足夠的成長空間,而絕非區區一處安身立命的居所。

相比大城市來説,小城市裏人際關係的盤根錯節、競爭環境的不公平以及築夢空間的缺失,都是導致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只有讓人才真正擁有實現夢想的舞台、發揮價值的空間和公平公正的環境,才能形成城市對人才的“虹吸效應”,從而充分發揮人力資本紅利在城市發展中的關鍵作用。

因此,在搶人之餘,或許各個城市的決策者更應該深入思考的,是如何促使人才將自身成長與城市發展相結合,並獲得足以施展身手的舞台。比如,有針對性地依據人才的專業特性及擅長方向,及時合理地安排工作崗位,確保人才優勢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同時,要不斷優化城市社會的軟環境,增強產業基礎,等等。

栽好梧桐樹,自有鳳凰來

投資人才,就是投資城市的未來!人才已經成為城市發展與轉型升級的第一要素,並且已經得到了全社會的統一認可。從去年到今年,隨着“人口爭奪戰”的白熱化,讓我們也看到了全國從一線、準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對人才的渴望。人才是第一生產力,有了人才,有了高質量的人才,才是城市未來競爭力的根本。而現在仍有近2億的流動人口,哪個城市能夠瓜分這塊蛋糕,誰就能在這場“人才爭奪戰”搶得先機,所以,每個城市才會上演着不同的“搶人大戰”。

依靠人才的搶奪,直接帶動房產投資

從這次白熱化的“人才爭奪戰”中,我們發現許多城市都出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只要是在近期“人才爭奪戰”比較成功的城市,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樓市火爆。據國家統計局發佈的2019年4月70個大中城市新建商品房價格指數顯示,西安的房價暴漲11.2%,由於城市人口的激增,拉動了樓市的需求,房價大漲,在西安一開發區樓盤,曾經上演了千人“搶房的火爆”,出現了“房慌”。所以,在這次“人才爭奪戰”的最直接結果,就是對各地的“存量盤”的消化,直接拉動當地的經濟發展。

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了海南,由於海南2019年4月22日樓市調控,因為符合新政的購房者數量減少,一度重創了海南的樓市;但是隨着海南“人才新政”的發佈,不斷湧入的人才,成為樓市新的半邊天,取代了以前的投資客,逐漸成為了樓市的支撐力量。

五、產業轉型升級,急需各類高端人才。

隨着國內經濟的發展,從一線城市到二三線城市,都處於深化改革,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隨着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個轉變: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的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的轉變。為了發展高端製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人工智能、國際金融等;每一個城市既需要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瞭解國際規則的各類高端人才,也需要一大批金融、貿易、文化、教育等專業人才;更需要各類專業技工人才與各類社會服務人才。

提振消費,避免城市發展的“空心化”與“老齡化”

自改革開放以來,從南方到北方、從東部到西部,我國的各個城市,都取得了不錯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城市的發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於人口、資金、技術、管理等要素的大量流入。由於人口的紅利,我國富裕的勞動力不僅為各個城市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各類人才;同時,每個城市的各類年輕人才也是城市消費大軍的中堅力量。但隨着出生率的降低及城市發展的不均衡,我國的北部、西部部分城市逐漸呈現了“空心化”,城市的優秀人才逐漸在向發達區域轉移,城市的核心消費力量,也在逐漸向發達區域轉移。帶來的結果就是,部分城市逐漸“空心化”,城市的發展也隨之而來的就是“邊緣化”!

同時,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每個城市在爭奪人才的時候,都特別鍾情於大學畢業生,或者像武漢的政策,是5年內畢業的大學生也可以,如果不是大學生的話,基本上都規定在40歲以內,簡單來講,每個城市最歡迎的人才,除了學歷之外,最看重的就是年齡,要的就是年輕人。

因為,我國現階段,處於轉型階段,經濟的增長,已經從依靠投資、出口的拉動,逐漸向依靠消費、投資協調拉動轉變。隨着美國與歐洲保守主義的抬頭,全球貿易是紛爭不斷,剩下一條路就是靠消費來拉動。而我國各個城市的現狀是,不知不覺已經開始“老齡化”,那城市要發展,就要有消費,而消費能力的整體提升,還得靠年輕人。既然出生率短期內無法大幅度的提高,而國內的富裕勞動力就這麼多,蛋糕就這麼大,誰早放到自己盤裏,誰就擁有了城市發展的“優先權”!

國內各城市“搶人大戰”、“人才爭奪戰”火爆的背後,讓我們思考更多的是,每個城市在“搶人”之後,如何的“留人”?是否有一系列的配套服務?是否真正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這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

第二部分 經開區如何在“人才爭奪戰”中搶得先機?

人才是第一生產力,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近年來,我國對人才政策始終持開放的態度,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強調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為院士讓座”“躬身為科學家頒獎”等愛才之舉,不僅獲無數網友點贊,更令各行各業創新人才競相湧現。

當前,人才範圍不斷擴大,工人、農民的知識化程度越來越高,新社會階層的職業化、專業化特徵越來越明顯。黨要長期執政,始終保持黨的生機與活力,必須最大限度把各方面優秀人才團結在黨的周圍,集聚到黨和人民的偉大奮鬥中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搶佔先機、贏得優勢的戰略選擇。綜合國力競爭,説到底是人才競爭,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搶得先機。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呈現出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為了搶佔制高點,贏得發展先機,世界各國都在搶抓新機遇。人才爭奪戰特別是國際人才爭奪日趨白熱化。面對這樣的新形勢,必須以更大力度吸引集聚各方面優秀人才,為創新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人才越多越好。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候都更加渴求人才。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都需要優化人才、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使經濟社會發展更多依靠人才素質提高、科技進步和管理創新,進一步釋放人才創新智慧和創新潛能,也都要通過集聚和發揮人才優勢來實現。

一是要加快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贏得國際人才競爭,要有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全面落實人才簽證、居留、户籍、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進一步提高我國在全球範圍內配置使用人才資源的能力。要堅持不懈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堅定不移為人才鬆綁。

二是要堅持以事業發展凝聚人才。要瞄準國家重大戰略,將人才規劃、政策、投入置於最前端。要針對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社會建設等需要,將人才發展嵌入經濟社會發展,將人才改革嵌入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動以優秀人才引領創新發展的進程。

三是要堅持黨管人才原則。圍繞團結引領服務,加強政治引領和政治吸納。要注重在政治導向上下功夫,着眼加強黨對人才工作的統一領導,為執政興國提供人才支撐把好政治方向。要在思想引領上下功夫,着眼最大限度聚才用才,加強人才思想教育和政治引領,使各類人才與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要在組織協調上下功夫,着力匯聚人才工作強大合力,抓統籌協調,充分調動各部門在職責範圍內大膽開展工作和社會力量參與人才工作的積極性。

四是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政策環境和發展環境好,優秀人才就會近悦遠來、紛至沓來。要加強輿論宣傳,大力營造尊重人才、見賢思齊的社會環境,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局面。要引導各級領導幹部樹立強烈人才意識,以識才的慧眼、愛才的誠意、用才的膽識、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自覺做好人才工作,在尊重、愛護、服務、成就人才方面發揮表率作用。

人才要與產業深度融合

人才工作要與產業、項目、資本、資源稟賦對接,與區域戰略佈局對接,才能顯現其工作價值和意義。硅谷的企業與大學人才互動機制,以色列遍佈全國的創新服務中介、技術轉移公司等,均有力推動了產業與人才的無縫對接。

人才工作不進則退,不改革就落後,不創新就落伍。儘管此次搶人大戰主要針對的是大學生,但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爭奪素來是最為激烈的。

面對中心城市人才集聚的“虹吸效應”,面對人才政策和投入比拼的白熱化,必須重視和把握人才競爭的新動向、新特點、新規律,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人才競爭策略。

高質量競爭的核心

人才生態環境競爭是高質量競爭的核心。健全完善區域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才是真正能夠留住人才、發揮人才作用的關鍵。打造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不僅強調高科技前沿企業、高校及研究機構、公共服務平台佈局,更強調創新創意社區、天使投資和創業金融、新型專業孵化器、專業協會與中介組織、休閒場所等建設,同時,要在落户、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為人才工作、生活、發展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

需要樹立生態競爭意識,優化人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為人才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治本之策。當前,國內外創新創業高地的人才競爭,已從單靠優惠政策比拼,靠打“價格戰”“政策戰”,逐步演變為“人才生態環境”的競爭。

城市發展不僅要吸引人才,更重要的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現在很多城市只是關注到了前期的吸引階段,但究竟人才能不能用得好、留得住,得有後面的配套措施。城市對人才的爭奪需要理性,並不是什麼樣的人才都要積極爭搶,也不能不惜一切代價去吸引人才,而是要提供相應匹配條件去吸引人才。搶到人才並不是關鍵,留住人才才是城市發展的關鍵所在。

“搶”人並無更多良策,真正可持續的方法,就是建立一個人才可持續成長與增值的環境,以及各類人才得以生存與發展的社會生態,環境好了,“花香蜂自來”,何需“強搶”?再就是,人才關鍵還不是‘搶’來就算數了,而是需要使用好、‘保養’好,天下英才既需要‘聚’之,更需要‘用’之。在搶人的過程中,不能為了搶而搶,否則會造成人才浪費,既耽誤個人發展,也耽誤城市轉型。這個過程中,既需要‘理性’,也需要‘理才’。

高層次人才是流動的,除了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營商環境外,更重要的是建設適合高層次人才發展的“高精尖”產業體系,為人才提供可施展才華的舞台。因為人才不僅需要“票子”,也看中“台子”。最重要的是圍繞事業平台、環境文化、制度尊重這三個基礎,通過市場拉動和政策帶動把人才留下來。

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轉為創新驅動,創新依託的就是人才。全國各地大量的高校每年產出數以百萬計的大學生、碩士研究生,從前的人口紅利漸演變成人才紅利,抓住這一輪的人才機遇對城市謀篇佈局、積蓄後勁有着重要的推動作用。

火眼金睛“識才”。有位企業家曾説過:“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無才培養使用,有才無德限制錄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可見評判人才是否可用,德是第一位的,德就是愛國、責任和擔當,無德之人不可用。同時,也應綜合考慮人崗相適,什麼樣的崗位需要什麼樣的人才,什麼樣的人才適合什麼樣的崗位,“發揮最佳效果”,讓各類人才“人盡其才、各得其所”。

不拘一格“用才”。常格不破,人才難得。不拘一格用英才,各類優秀人才才能源源不斷湧現出來。各級組織人事部門和用人單位作為“伯樂”,要敢於破除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觀念,破除“惟學歷、惟職稱、惟資歷、惟身份”的用人思想和意識,不看資歷看能力、不看年齡看本領、不看文憑看水平,創新選人、育人理念,拓寬視野,廣開納賢之路,形成科學用人觀,才能廣納多納有用之才。

大張旗鼓“聚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對外開放,必須首先推進人的對外開放,特別是人才的對外開放。推進人才對外開放,要求各級黨委政府從實際出發、從大局考慮,把人才工作當作千秋大業,研究制定落實人才培養、引進、推薦、使用、評價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構建人才發展評價工作完備體系,大張旗鼓地對各類人才進行培育挖掘、招才引智、選樹典型、表彰獎勵,充分激發人才創新活力、維護人才切身利益,讓各類人才思想無憂、創新無慮、發展無阻。

感情牌來“留才”。需用奇招,人才需要事業平台來支撐的,需要環境來保護,需要制度來尊重。西部城市活力普遍不足,尤其是新興經濟、互聯網發展較慢,無法為從事計算機、互聯網產業、新媒體等專業工作的在籍大學生提供合適和足夠的崗位。經濟欠發達省市的財政實力不能和發達省市相比,只能通過打“感情牌”來留人。

主政者不要侷限於政策本身,應該圍繞事業平台、環境、制度三個支柱,用市場和政策兩種力量來解決人才問題。

優勢產業越做越強,品牌成為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後,自然有能力吸引到優質的人才。產業就像栽樹一樣,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圍,它的文化。要在一個行業或一個突破點上整羣移植,進而優化改變大環境,以此吸引整個產業鏈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人才活力在開放中迸發,人才激情因開放而活力四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了新時代,經開區已經進入了飛躍期,各類人才更應把握機遇、珍惜機會,勇做新時代創新創業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