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產業工作報告多篇

欄目: 彙報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2.57W

產業工作報告多篇

【第1篇】帶領黨員羣眾發展產業奔富路 --黨支部工作報告

xx鎮xx村位於xx鎮南部,地處華亭煤業集團馬蹄溝煤礦腹地,轄4社203户770口人,耕地面積2920.8畝,全村有黨員37人,人均純收入3994元。

近年來,xx村黨支部把帶領黨員羣眾發展產業,促進農民增收作為工作重點,在發展產業中堅持支部引導扶持,黨員帶頭示範,充分發揮了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成為了羣眾發展產業奔富路上的“主心骨”。主要做法有以下三點:

一、注重調查研究,選準發展路子。xx村地處馬蹄溝煤礦礦區,耕地面積少,加之山地多、川地少,惡劣的地理條件從根本上制約了種植業的發展,糧食產量偏低,農民增收緩慢。“如何發展產業,帶領羣眾早日致富”成了擺在黨支部一班人面前的一道難題。黨支部經過認真分析研究,堅持上門走訪,廣泛徵求幹部羣眾的意見建議,提出了利用地處礦區的優勢,支部扶持,黨員帶頭,大力發展勞務、運輸和養殖產業,帶領羣眾早日脱貧致富的新思路。新確定的思路,切合胡窯村實際,符合廣大幹部羣眾的意願,找準了加快發展的基點,成為了推動村域經濟快速全面發展的“引擎”。

二、加強地企合作,組織勞務輸轉。黨支部充分發揮地處馬礦的優勢,加強和礦上的聯繫溝通,積極為煤礦發展服務,做好協調溝通工作,建立了良好的地企關係。村黨支部積極和礦上協調,統一簽訂了農民協議工用工合同,一次性輸轉村上剩餘勞動力40多人到礦上就業,人均年收入接近4萬元,為黨員羣眾就業搭建了平台。

【第2篇】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對我們來説並不陌生,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避免篇幅過長。那麼報告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為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一、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為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為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為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啟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為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温18.1℃,≥10℃的有效積温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為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二、合川蔬菜產業發化展的市場基礎

從總體上來看,人們的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温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的熱潮,以“綠色食品”為對象的蔬菜業醖釀着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將在非關税貿易壁壘的基礎上以低關税或零關税進入農產品貿易,迫使各國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些工業化國家由於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機會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國的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正由解決温飽、滿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證總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轉變,蔬菜作為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多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特殊商品,對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增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謂“一是三餐不吃飯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別是隨着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蔬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第3篇】關於我縣中藥材產業化工作的調研報告

按照省、市局安排,近期對本縣中藥材產業發展開展了專題調研,現將基本情況和一些思考綜述如下:

一、基本現狀

(一)區位優勢明顯,經濟發展具有較大潛力。

_____縣地處大別山南麓、皖江之首,東與望江縣共抱泊湖,南與_____省湖口縣、_____縣隔江相望,西同_____省_____縣、_____縣接壤,北和_____縣毗鄰,是皖鄂贛三省八縣結合部,為皖西南門户。又處長江經濟開發帶和大京九經濟開發帶交匯地區,是_____省“一線兩點”率先開發開放佈局重點地區,也是“承東啟西”結合部。交通十分便捷,貫穿南北的105國道、橫穿東西的滬蓉高速公路、合九鐵路、63公里長江黃金水道穿境而過。

(二)自然條件優越,宜藥面積廣、品種多。

_____縣地跨東經115°52′~116°35′,北緯29°47′~30°26′,依山面湖臨江,由西北向東南依次地跨大別山山脈、丘陵崗地和平原、湖畈區,南北長約71公里,東西寬約67公里,自然條件差異形成資源多樣化,宜林宜藥山場達73萬畝,84萬畝水面;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温16.6℃,年平均降水量1307.2mm,山區降水多於丘陵、平原,年平均日照時數2023.7小時,無霜期254天。常年主導風向為東北風,年平均風速為3.1米/秒。

據《_____縣誌》記載:我縣中藥材歷史悠久,宋朝時期,中藥材行業就較為發達,野生中藥材資源十分豐富。調查統計:全縣中藥材種植品種705種,其中植物類638種,動物類57種,礦物類10種。產品較多中藥材有:夏枯草、土茯苓、葛根、益母草、陳皮、女貞子、竹葉、山枝子、地龍、連子、苦蔘、枇杷葉、杜仲、厚朴、天麻等。稀貴品種有:黃連、貝母、金銀花、全蟲、蜈蚣、香樟、龜板、鼈甲等。中藥材資源分佈廣:全縣22個鄉鎮都有分佈,其中5個山區鄉鎮佔70%,14個丘陵鄉鎮佔25%,3個沿湖鄉鎮佔5%。

(三)政府支持力度大,藥農積極性高,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1、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縣政府高度重視中藥材產業發展,成立了中藥材發展領導工作組,縣發改委、林業、農業、藥監、衞生、科技、財政、水產等部門參與;出台了專門文件,扶持藥材種植生產,明確藥農種植中藥材,政府給予貼息貸款和適當補助;各鄉鎮也成立相應機構,支持和鼓勵農民發展中藥材產業。

2、極大推動廣大農民發展中藥產業積極性

(1)種植面不斷擴大。以前主要集中在山區7個鄉鎮,現在在政府支持和號召下,從山區到丘陵到湖區都有發展,各取所長,各有特色,遍及全縣22個鄉鎮。

(2)種植方式不斷創新。以前以分散農户種植為主,現在出現了股份制企業、公司加農户等多種模式。

(3)種植品種不斷增加。如桔梗、天麻、杜仲、枳殼、三胡、黃連、瓜萎、白朮、山枝、茯苓、棗皮、連子、天南星等都有相當的規模,據不完全統計全年農民藥材生產年收入在3000萬以上,調查中得知有一户農民年連子收入近3萬元。

二、存在問題

(一)集約化程度不高

調查發現,全縣除長鋪鎮長康中藥材開發有限公司初具規模外,其他鄉鎮均以農户分散零星種植、自主經營為主,不利於資源綜合利用,也不利於產品加工、銷售,產品質量難以保證,市場競爭力差,也直接影響藥農經濟收入。

【第4篇】*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 切實增加農村居民收入

---天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調查報告

縣委、政府: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 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1)優質茶園建設:完成2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目前正在設計今年1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2)栽桑養蠶:完成了5000畝老桑園管護工作、1160畝新桑園的嫁接工作,已備齊了1500張養殖春蠶所需的物質和蠶種。

(3)訂單農業:全縣訂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全縣已實施訂單種植面積6800畝。主要訂單品種有食用玉米、魔芋、芋頭、辣椒等,涉及全縣5個鄉9個村866户農户。

(4)無公害產品:①山藥:全縣已完成800餘畝山藥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場鄉。②茶葉:全縣已完成15000畝茶葉的春季管護,並採春茶15000公斤,產值約60萬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畝西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及種子的準備工作。④油菜:全縣45000畝油菜長勢良好,防病治蟲工作已落實完畢。

2、畜牧業產業情況:

(1)畜牧業龍頭企業1---3月份情況:

①二郎山牧業:發展養羊聯產户25户,每户5只;羊場產純種波爾羊102只,產值102萬元。②四川隆生(天全)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二郎山山地雞1.5萬隻;發展養雞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飼養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業:已向全縣農户簽定養羊1000只的合同,現已發放170只。

(2)養豬情況:①全縣豬存欄77829頭,銷售33091頭,產值3102.3萬元。②仁義鄉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始陽鎮成立了養豬協會,運作都比較規範、正常。全縣新發展養豬大户100户,有效帶動全縣養豬業發展。

(3)養羊情況:全縣羊存欄116437只,銷售34717只,產值79.85萬元。

(4)禽類:全縣禽類存欄75.4萬餘隻,出欄30萬隻,產值860萬元;禽蛋產量280噸,產值240萬元。

(5)新發展人工種草面積5000畝,使全縣人工草場達6.38萬畝。

3、林竹業產業情況:

(1)1---3月份,天全縣林業局對全縣竹資源作了詳細調查,並組織編寫了《天全縣竹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為我縣竹產業開發提供了可行的依據。天全縣現有竹資源總面積36.8萬畝,成竹面積9.7萬畝,天然竹林面積2萬畝。從1996年以來新發展竹子面積28.3萬畝。

(2)今年1---3月份全縣竹材產量3000多噸,產值近100萬元;森林蔬菜800噸,產值40萬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對20多萬畝楠竹基地進行檢查補栽、管護等工作,正在組建股份制聯合林場,已經擬出了竹資源管理辦法。

4、加工營銷產業情況:

(1)龍頭企業: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挖基和主體工作,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編寫,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購、生產品種、生產量的計劃,銷售紅油鮮筍5噸、清水筍2噸、墨西哥泡椒2噸,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收購野生蕨菜20噸。

②天全縣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廠:已收購蕨菜50噸、青菜20噸、山蘆20噸;銷售山蘆30噸、紅油鮮筍20噸、蕨菜和薇菜2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③天全蜜園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蜂蜜4.5噸,銷售額15萬元,帶動養蜂大户12户。

④茶葉加工企業5個,其中1---3月份邊茶葉產量6000擔,銷售2000擔、銷售額23萬元;全縣春茶產量15噸,外銷鮮葉9噸、產值36萬元,縣內加工6噸鮮葉、成品1.5噸,已銷售0.5噸、銷售額13萬元。

5、今年一季度綠色食品產業開發情況:

(1)加強與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聯繫和服務,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商標的年檢和技術整改工作,新廠已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等工程。

(2)完成了1000畝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種、技術培訓。

(3)兩家森林蔬菜加工企業擬出了今年的收購和產品加工計劃。

(4)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編寫出了天全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初稿,提出了我縣綠色食品開發的思路和目標任務。

(5)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的編寫和填報。

6、協會和基地:

隨着產業的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有各類協會33個(種植業協會16個、畜牧業協會16個、加工協會1個),多數運作正常;產業基地52個(優質瓜果蔬菜基地7個、蠶桑基地7個、茶葉基地6個、畜禽基地11個、林竹基地21個)。

(二)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調查情況:

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

6、女532人)。按收入情況分: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來源分:種植業7户,養殖業25户,加工營銷業38户,開採業23户,運輸業99户,其它59户。

(三)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情況:

1.2003年:全縣農村居民123881人,純收入30289.58萬元,人均純收入2445.0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養殖業收入佔25%,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0%,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6%,運輸業收入佔10%,其它收入佔7%。

2.1季度:全縣農村居民119775人,純收入6385.24萬元,人均純收入5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12%,養殖業收入佔38%,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6%,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2%,運輸業收入佔7%,其它收入佔7%。

(四)全縣土地和草資源情況:

據調查,全縣有耕地102357.3畝,其中:耕田55276.6畝,旱地32357.5畝,自留地13235.2畝,開荒地1488畝;撂荒地102畝。草資源:天然草場14726.5畝,人工草場13986畝,青貯2955噸。

二、存在的問題:

1.整體上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夠,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風險意識。

2.工作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於農業產業化工作似乎只是應付了事。

3.產業佈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基地建設分散,除林竹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不大,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帶農户、連市場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運作不夠規範。

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農户和基地的作用還不明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6. 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在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建議和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浩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必須要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針對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領導參考:

1.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含義,確定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農業產業化的含義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專合組織、協會)+農户”為基本組織形式,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實行科學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2. 建立健全以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的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個鄉鎮。縣、鄉鎮黨、政領導每年必須親自抓一個產業或一片基地的建設,真抓實幹,連續抓幾年,抓出成效。這一條可以作為鄉鎮年終考核指標的一項內容。

3.採取多種方式培訓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縣上提出的“八個一”工作要求,每個鄉都必須至少落實其中的“一鄉一校”,建立起培訓農民的教育基地,提高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意識以及市場誠信意識。

4.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讓市場需求説了算,我們要到市場上去選產品,要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首先搞好市場調查、選好產品。具體講,茶葉產業化、林竹產業化、畜禽產業化等怎麼搞,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市場需求決定。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要充分估計市場供求的變化。總之,不能用今天的價格去論證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要動態觀察市場走向。

5.大力發展規範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不觸動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重要鏈條。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有利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場風險;有利於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用利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保護和增加農民的利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户的重要紐帶,是形成“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關鍵環節(公司+農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利益”,沒有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企業與農户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就會出現鬆散關係。處於產業化中間環節的企業與下聯農户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關係,是一種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緊密關係,是一種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被動的關係,或者是一種非理性的契約關係,這樣經常使企業與農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與現實利益對立性發生矛盾,因為他們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當市場價格高於雙方預約價格時,農户就會想方設法把產品銷售給市場,企業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顧一切提高收購價格,市場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走勢,給政府造成一種假象,這時政府在引導農户發展生產上可能出現誤導。當市場價格低於雙方預約價格時,企業會找很多借口違約、毀約,不遺餘力地從市場收購,在農民向當地政府投訴時,也有可能採取象徵性、苛刻刁難手法,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很少一點,來應付農民,敷衍政府,少數農户也會把產品挑到當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購。這些現象,導致政府要麼號召農民大力發展某種產業,要麼政府與農户之間矛盾激化,使企業、農户都受損失,導致產業失敗。

7. 搞好基地建設,強化“規模效益”觀。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物質基礎,如何加強基地建設,可以用16個字概括:“政府引導、利益驅動、品質優先、規模效益”。過去政府總是要求農民做什麼,不做什麼,這些都是市場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和農户會自發地有機結合。政府通過“以點帶面”的示範引導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使廣大農户看到可獲得的實際利益。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勞動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就沒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8.對外加大宣傳力度。我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污染小,氣候條件也比較適宜生態農產品生產。現在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各種各樣的產品浩瀚如海,數也數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過去,不作宣傳,就沒有人知道我們這樣一個山區小縣的兩個綠色食品、九個無公害產品。我們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宣傳煤體(包括網絡)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態天全”這個品牌,依託這個品牌發展產業。

天全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

5月25日

【第5篇】對產業協會中建立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調研報告

對產業協會中建立基層黨組織工作的調研報告

高度重視。因此,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就是把一部分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和經營的縣內流動黨員剝離出來,使之有效地凝聚起來,進而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有必要進行大膽探索和實踐。一是黨章有規定。《黨章》第二十九條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按照這個規定,農村產業協會根據工作需要,凡符合條件的都應該成立黨的基層組織。二是十七大有要求。十七大提出,“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全面推進農村、企業、城市社區和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因此,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既是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的有力舉措,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三是現實工作有需要。今年是組織系統改革創新年,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要實現創新突破,必須拿出改革舉措。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既是加強我縣黨建工作薄弱環節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落實組織工作改革創新的一項具體內容,因此,搞好此項工作有其現實意義。

(三)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作用突出

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夠進一步激活黨員隊伍。由於農村客觀存在的外出流動黨員多、黨員老化現象較為突出的問題,黨員難以參加組織生活,嚴重影響了黨組織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在產業協會上建立支部後,能夠打破農村基層黨組織單純按地域設置和黨員只能參加一個支部生活的傳統模式,黨組織架構由過去的垂直式變為網絡式,黨組織開展活動更加方便快捷,黨員分類教育管理也更加靈活高效,有利於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調動黨員隊伍的積極性。

二是能夠進一步發揮黨員作用。發揮農村黨員作用,必須依靠一定的組織形式,為他們提供發揮作用的舞台。否則,在農村黨員獨立分散的情況下,單純強調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在產業協會建立黨支部,黨組織能夠把從事不同行業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編入相應的專業黨支部,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產業鏈上黨員的優勢資源,並通過“能人效應”、“示範效應”,把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的技術和經驗直接、快速、有效地傳播到羣眾中去,很快形成“以户帶村、以村帶片、以片帶業”的局面,使基層專業黨組織成為內聯農户、外聯市場的紐帶和培植農村優勢產業的戰鬥堡壘,使基層黨員成為產業前沿的先鋒隊,帶領羣眾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是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一方面,為把產業做大做強,將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建到產業協會上,組織羣眾開展聯片種養,能夠推動產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另一方面,通過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使“兩新”組織擁有的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經營管理優勢與黨組織具有的動員組織千家萬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實現最佳配置,使兩者在生產、銷售、管理、服務上得到優勢互補,為基層黨組織指導和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組織保證。

四是能夠進一步強化黨組織服務職能。通過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可以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村級黨員幹部的特長,把黨員幹部聯合搭配到產業鏈條上,讓他們能夠騰出精力謀發展。同時,通過積極開展黨員幫、幹部扶、能人帶和互幫互助活動,使農村產業發展中一家一户的實際困難得到有效克服,實現黨員幹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工作範圍由專抓一方向專抓一業、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產業包項目的轉變,不斷增強黨組織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功能。

二、在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和建議

(一)農村產業協會發展情況

據統計,我縣目前各類農村經濟產業協會已發展到14個,大體形成了龍頭帶動型、技術服務型、市場集散型、產銷協作型等合作模式。14個專業協會分別是:新縣板栗銀杏協會、陡山河林果業協會、陡山河淮南豬養殖協會、八里畈茶葉協會、卡房天麻種植協會、新縣畜牧業協會、新縣中藥材協會、新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新縣農民經紀人協會、新縣綠色食品協會、滸灣鄉香菇種植協會、陳店鄉茶葉協會、吳陳河鎮蔬菜種植者協會和新縣養殖業協會。14個專業經濟協會共有會員510人,其中黨員121人,平均年齡43歲。黨員人數在10人以上的協會有11個。14個產業協會中,跨鄉鎮的有7個,分別是新縣板栗銀杏協會、新縣畜牧業協會、新縣中藥材協會、新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新縣農民經紀人協會、新縣綠色食品協會、新縣養殖業協會;其餘7個協會皆為本鄉鎮跨村組的協會。目前,7個鄉鎮協會中黨員人數均在3人以上,通過加強協會監管和引導,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都具備組建黨組織的條件;另外7個跨鄉鎮的產業協會,雖然具備組建黨組織的條件,但鑑於過去沒 有在跨鄉社會組織中組建黨組織的先例,考慮到黨員構成及管理上的複雜性,應暫時緩建,待條件成熟後再建。

(二)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面臨的問題

多年來,各類協會積極投身於服務羣眾、促進發展的各項事務中,在發展產業、致富農民、推進黨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據目前的狀況,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協會作用不很明顯。目前全縣正式註冊的協會共有34個,其中產業協會14個,它們大多數處於初始創建階段,會員管理鬆散;有部分協會僅僅是掛名而已,無辦公場所,無工作機構,沒有真正發揮協會的作用。

二是會員管理難度較大。14個產業協會中,有7個協會的會員分佈在科技、衞生、文化、商業等多個社會領域,會員流動性大,隸屬關係複雜;大多數會員參加協會活動是臨時的,他們的主要精力還是以原有單位和行業為主。如板栗銀杏、天麻中藥材、茶葉等協會,會員只是在產品上市期間開展一些促銷活動,在其它季節很少有聯繫;產業協會大多是羣眾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對會員的管理不能像其它組織或行業那樣有很強的約束力,目前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是缺少活動經費。目前大多數協會都存在缺少活動經費的現象,如何籌措必要的活動經費,創造必要的辦公環境和辦公條件是各協會組織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是思想認識不夠。有的人認為協會的作用主要是發展經濟,促進產業發展,在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沒有必要”;有的人認為在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會與協會的“獨立自主”相沖突,會給協會發展帶來約束和障礙。

(三)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工作建議

經濟發展到哪裏,黨組織就延伸到哪裏。在產業協會建立黨組織,優化農村基層組織設置,可以使基層黨組織始終站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沿,達到“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域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標。現就在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宣傳,統一思想。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是順應農村發展的現實要求,各級黨組織要通過召開會議、走訪座談、展開討論等形式,大力宣傳在協會建立黨組織的方式、目的和意義,統一基層黨員幹部思想,消除顧慮,引導協會中的黨員和廣大會員積極參與支持。

二是深入調研,摸清底數。按照產業協會類型、產業規模、協會數量、會員數、黨員數等內容設置調查表,對產業協會組建情況進行調查。針對有的協會是鄉鎮主管,有的是縣級農業部門主管等實際,綜合考慮目前是否應建立黨組織,並確定其歸屬。

三是引導扶持,規範管理。鄉鎮黨委和涉農部門黨組織要積極幫助協會發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範協會的組織管理;引導協會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維護會員正當權益;支持協會實行民主決策,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引導協會黨組織充分發揮骨幹帶頭作用,增強黨在協會組織中的影響力。

四是典型引路,適時推進。目前,有的產業協會機制比較健全、活動比較規範,可把這些協會作為組建黨支部或黨小組的工作試點。通過先行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待時機成熟,逐步擴大黨組織組建範圍。同時,還要本着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產業協會黨組織組建工作,可在具備組建條件的7個鄉鎮協會中率先組建。這7個協會屬於鄉鎮主管,協會會員大多來自同一鄉鎮,主要身份是村組幹部和農民,黨員人數佔有相當的比例,相對而言易於操作。

五是結合實際,科學組建。對協會主管部門人員、協會骨幹和黨員進行培訓,明確組建方法和目標要求,使大家對黨組織組建工作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可通過向協會下派熟悉黨務、作風紮實的黨建指導員,幫助抓好黨組織組建工作;對一些規模較小且黨員數少的產業協會可以建立黨小組,跨村經營的協會可以直接建立黨支部;對於跨鄉鎮、分佈多行業、具有發展潛力的協會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黨支部或總支,隸屬縣級涉農黨委。

三、幾點思考

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是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創造,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與規範、引導與服務等方面的關係,不斷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要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力求組織構架科學化。在組建協會黨組織時慎重把握協會發展的前景,客觀分析實際工作的需要,在重新組建黨支部和劃分黨小組時切實尊重黨員個人的意願。同時,要處理好發展與規範的關係,做到邊發展、邊規範,以規範促發展,以質量保證數量,從而使基層黨組織設置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保持同步。

二是要力求組織運行高效率。要堅持以有利於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有利於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標準,變革黨員管理模式,使會員黨員在主要接受協會黨支部管理的同時,能參加居住地行政村黨組織的各項活動,實現“雙重”管理。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協會內部決策機制、經營機制、分配機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協會在合作方式、組織管理、經營項目和辦會宗旨上的引導和管理,正確處理對內服務與對外贏利的關係,切實把協會辦成聯結產業、創建品牌、善於經營、帶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確保基層組織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力求服務技術科學化。要提高協會黨組織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須在加強對協會黨組織負責人業務知識培訓的同時,認真指導好鄉村組織、協會組織對協會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培訓,不斷提高協會組織和黨員、致富帶頭人服務會員、服務羣眾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實施“雙強”工程,將協會中致富能人儘快培養成為“雙強”黨員,不斷壯大協會黨組織中“雙強”黨員隊伍。通過“雙強”黨員示範帶動,促進協會更好發揮科技服務作用,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要力求農民收入最大化。建立農民專業協會黨組織必須立足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支柱產業,突出以科技和經濟為紐帶,謀求勞動力、土地資源與科技、資本的優化配置,切實做好技術指導、信息提供、物資供應、產品加工、貯藏、銷售等服務工作,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黨員和羣眾致富步伐。只有把發展和富民放在首位,不斷幫助協會發展壯大,才能有效增強產業協會黨組織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第6篇】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範文

縣委、政府: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1)優質茶園建設:完成xx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目前正在設計今年1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2)栽桑養蠶:完成了5000畝老桑園管護工作、1160畝新桑園的嫁接工作,已備齊了1500張養殖春蠶所需的物質和蠶種。

(3)訂單農業:全縣訂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全縣已實施訂單種植面積6800畝。主要訂單品種有食用玉米、魔芋、芋頭、辣椒等,涉及全縣5個鄉9個村866户農户。

(4)無公害產品:①山藥:全縣已完成800餘畝山藥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場鄉。②茶葉:全縣已完成15000畝茶葉的春季管護,並採春茶15000公斤,產值約60萬元。③西瓜:已完成3000畝西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及種子的準備工作。④油菜:全縣45000畝油菜長勢良好,防病治蟲工作已落實完畢。

2、畜牧業產業情況:

(1)畜牧業龍頭企業1---3月份情況:

①二郎山牧業:發展養羊聯產户25户,每户5只;羊場產純種波爾羊102只,產值102萬元。②四川隆生(天全)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二郎山山地雞1.5萬隻;發展養雞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飼養1000只以上)。③帝豪羊業:已向全縣農户簽定養羊1000只的合同,現已發放170只。

(2)養豬情況:①全縣豬存欄77829頭,銷售33091頭,產值3102.3萬元。②仁義鄉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始陽鎮成立了養豬協會,運作都比較規範、正常。全縣新發展養豬大户100户,有效帶動全縣養豬業發展。

(3)養羊情況:全縣羊存欄116437只,銷售34717只,產值79.85萬元。

(4)禽類:全縣禽類存欄75.4萬餘隻,出欄30萬隻,產值860萬元;禽蛋產量280噸,產值240萬元。

(5)新發展人工種草面積5000畝,使全縣人工草場達6.38萬畝。

3、林竹業產業情況:

(1)1---3月份,天全縣林業局對全縣竹資源作了詳細調查,並組織編寫了《天全縣竹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為我縣竹產業開發提供了可行的依據。天全縣現有竹資源總面積36.8萬畝,成竹面積9.7萬畝,天然竹林面積2萬畝。從1996年以來新發展竹子面積28.3萬畝。

(2)今年1---3月份全縣竹材產量3000多噸,產值近100萬元;森林蔬菜800噸,產值40萬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對20多萬畝楠竹基地進行檢查補栽、管護等工作,正在組建股份制聯合林場,已經擬出了竹資源管理辦法。

4、加工營銷產業情況:

(1)龍頭企業:

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挖基和主體工作,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編寫,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購、生產品種、生產量的計劃,銷售紅油鮮筍5噸、清水筍2噸、墨西哥泡椒2噸,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收購野生蕨菜20噸。

②天全縣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廠:已收購蕨菜50噸、青菜20噸、山蘆20噸;銷售山蘆30噸、紅油鮮筍20噸、蕨菜和薇菜2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③天全蜜園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蜂蜜4.5噸,銷售額15萬元,帶動養蜂大户12户。

④茶葉加工企業5個,其中1---3月份邊茶葉產量6000擔,銷售xx擔、銷售額23萬元;全縣春茶產量15噸,外銷鮮葉9噸、產值36萬元,縣內加工6噸鮮葉、成品1.5噸,已銷售0.5噸、銷售額13萬元。

5、今年一季度綠色食品產業開發情況:

(1)加強與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聯繫和服務,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商標的年檢和技術整改工作,新廠已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等工程。

(2)完成了1000畝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種、技術培訓。

(3)兩家森林蔬菜加工企業擬出了今年的收購和產品加工計劃。

(4)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編寫出了天全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初稿,提出了我縣綠色食品開發的思路和目標任務。

(5)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的編寫和填報。

6、協會和基地:

隨着產業的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迅猛發展,截止目前,有各類協會33個(種植業協會16個、畜牧業協會16個、加工協會1個),多數運作正常;產業基地52個(優質瓜果蔬菜基地7個、蠶桑基地7個、茶葉基地6個、畜禽基地11個、林竹基地21個)。

(二)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調查情況:

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6、女532人)。按收入情況分: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6户。按主要收入來源分:種植業7户,養殖業25户,加工營銷業38户,開採業23户,運輸業99户,其它59户。

(三)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情況:

年:全縣農村居民123881人,純收入30289.58萬元,人均純收入2445.0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養殖業收入佔25%,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0%,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6%,運輸業收入佔10%,其它收入佔7%。

年1季度:全縣農村居民119775人,純收入6385.24萬元,人均純收入5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12%,養殖業收入佔38%,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6%,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2%,運輸業收入佔7%,其它收入佔7%。

(四)全縣土地和草資源情況:

據調查,全縣有耕地102357.3畝,其中:耕田55276.6畝,旱地32357.5畝,自留地13235.2畝,開荒地1488畝;撂荒地102畝。草資源:天然草場14726.5畝,人工草場13986畝,青貯2955噸。

二、存在的問題:

1.整體上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夠,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風險意識。

2.工作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於農業產業化工作似乎只是應付了事。

3.產業佈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基地建設分散,除林竹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不大,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帶農户、連市場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運作不夠規範。

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孝帶動農户和基地的作用還不明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6.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在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建議和對策:

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浩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必須要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針對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領導參考:

1.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含義,確定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農業產業化的含義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專合組織、協會)+農户”為基本組織形式,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實行科學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2.建立健全以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的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個鄉鎮。縣、鄉鎮黨、政領導每年必須親自抓一個產業或一片基地的建設,真抓實幹,連續抓幾年,抓出成效。這一條可以作為鄉鎮年終考核指標的一項內容。

3.採取多種方式培訓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縣上提出的“八個一”工作要求,每個鄉都必須至少落實其中的“一鄉一校”,建立起培訓農民的教育基地,提高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意識以及市場誠信意識。

4.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讓市場需求説了算,我們要到市場上去選產品,要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首先搞好市場調查、選好產品。具體講,茶葉產業化、林竹產業化、畜禽產業化等怎麼搞,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市場需求決定。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要充分估計市場供求的變化。總之,不能用今天的價格去論證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要動態觀察市場走向。

5.大力發展規範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不觸動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重要鏈條。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有利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場風險;有利於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用利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保護和增加農民的利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户的重要紐帶,是形成“公司(龍頭企業)+基地+專合組織+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關鍵環節(公司+農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利益”,沒有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嘗企業與農户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就會出現鬆散關係。處於產業化中間環節的企業與下聯農户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關係,是一種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緊密關係,是一種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被動的關係,或者是一種非理性的契約關係,這樣經常使企業與農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與現實利益對立性發生矛盾,因為他們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當市場價格高於雙方預約價格時,農户就會想方設法把產品銷售給市場,企業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顧一切提高收購價格,市場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走勢,給政府造成一種假象,這時政府在引導農户發展生產上可能出現誤導。當市場價格低於雙方預約價格時,企業會找很多借口違約、毀約,不遺餘力地從市場收購,在農民向當地政府投訴時,也有可能採取象徵性、苛刻刁難手法,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很少一點,來應付農民,敷衍政府,少數農户也會把產品挑到當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購。這些現象,導致政府要麼號召農民大力發展某種產業,要麼政府與農户之間矛盾激化,使企業、農户都受損失,導致產業失敗。

7.搞好基地建設,強化“規模效益”觀。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物質基礎,如何加強基地建設,可以用16個字概括:“政府引導、利益驅動、品質優先、規模效益”。過去政府總是要求農民做什麼,不做什麼,這些都是市場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和農户會自發地有機結合。政府通過“以點帶面”的示範引導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使廣大農户看到可獲得的實際利益。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勞動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就沒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8.對外加大宣傳力度。我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污染小,氣候條件也比較適宜生態農產品生產。現在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各種各樣的產品浩瀚如海,數也數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過去,不作宣傳,就沒有人知道我們這樣一個山區小縣的兩個綠色食品、九個無公害產品。我們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宣傳煤體(包括網絡)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態天全”這個品牌,依託這個品牌發展產業。

【第7篇】增收致富和產業培育工作報告

一是農民增收致富和主導產業現狀分析。

二、農民增收致富存在的困難

1、觀念上創新意識淡薄。大多數農民在思想上還是比較保守。雖然他們想富願望強烈,但一旦遇到挫折便易產生退縮的想法,缺乏敢衝、敢幹、敢冒風險、敢於拼搏的發展勁頭。從而在思想觀念上束縛了農民增收致富。

2、機制上扶持力度不夠。儘管近年來各級政府出台了許多支農惠農政策,給農民發放了一些補貼,增加了一部分收入,但沒有從機制上促進農民大幅度增收致富。農業生產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而農產品價格仍然低落,導致農業經濟效益不高。

3、要素上制約發展較重。主要表現為資金、技術等方面。大部分農民在創業的起步階段最缺的是資金,而農村金融組織在給農民房貸款條件上過於嚴格,致使大多數農民難以貸到款。

三、農民增收致富的對策

1、積極培育主導產業

充分發揮鎮山地資源豐富的優勢,大力發展生態特色農業,積極培育主導產業。致力培育以白銀耳黃雞為主、烏豬為輔的生態效益農業。重點突出發展土雞養殖產業。依託專業合作社,做好“土”字文章,發展“禮品經濟”,打好“生態品牌”。通過主導產業的培育,讓更多的農民參與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努力發展現代農業

要積極發展現代農業,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便讓更多的農民從農業生產中脱離出來,讓剩餘農村勞動力繼續走入工廠,不僅可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可為工業發展提供人力保障,擴大農民增收致富的門路。

3、不斷提高農民素質

要通過農民素質培訓、科技宣傳服務、專題講座、外出考察學習等形式,進一步轉變農民的發展觀念,不斷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新型農民,從而提高農民增收致富的本事和能力。

4、完善助農增收機制

一是發展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服務公司、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經紀人、龍頭企業等經營性農業服務組織。從而為農民增收致富提供服務。

二是積極完善農業企業與農民的聯結機制。在發展農業企業的同時,要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農户”、“合作社+基地+農户”的農業企業,通過農業企業、龍頭企業、合作社的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三是完善農村金融支農體制

充分發揮農村金融的核心作用。放寬準貸門檻,加快建立商業性、合作性、政策性金融服務體系。積極建立農民創業小額貸款、農村扶貧小額貸款、農村擔保等制度。為農民創業致富提供資金保障。

四是出台支農惠農政策。結合本鎮實際推進主導產業培育,制定出台一些激勵政策,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業企業、發展主導產業的專業户在資金、技術、服務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和獎勵。從而“推動”主導產業的培育,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第8篇】市農業產業化情況工作報告

目前,農業產業化已作為新階段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點,已成為農村經濟一大新的增長點,對於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村經濟效益,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省委、省政府決定在“十五”期間,重點實施農業“三項工程”,把農業產業化經營作為發展農村經濟的戰略工程來抓,我市各級黨委和政府都把農業產業化經營工作擺上了重要的戰略位置,總結經驗,創新機制,制定政策,積極引導,有力地推進了我市農業產業化的發展。現將我們的主要做法和下一步的打算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經過近幾年的不斷努力和實踐,我市的農業產業化初具規模,主導產業全面形成,主導產品已經確定,生產基地不斷擴大,龍頭企業不斷壯大,中介組織不斷髮展,名特優新產品不斷增加,產業類型多頭並舉。據不完全統計,xx年底,全市共有一定規模的農副產品基地300多個,其中5萬畝以上的50多個,生產基地面積400萬畝,佔全市耕地總面積的67%,全市成規模畜、禽養殖場200多處,牲畜飼養量302.6萬頭,佔全市牲畜總飼養量48.2%,禽類飼養量2651.2萬隻,佔全市禽類總飼養的35.3%。全市成規模水產養殖近100萬畝,佔全市可養水面60%以上。林果基地100多個,佔林業總面積的10%以上。具有龍頭作用的集貿市場360多個,年交易額20億元以上,其中專業市場150多個,年交易額10億元以上。全市共有各類產業化龍頭企業組織300多個,從事產業化組織4萬多人,帶動農户近70萬户。其中全市龍頭企業90多個,固定資產6億多元,年銷售收入20多億元,淨利潤1.5億元以上,創匯xx多萬美元,中介組織40多個,年銷售收入5億多元,專業農協140多個,會員數1.3萬人,固定資產xx多萬元,興辦150多個實體。財税金融部門幾年來對龍頭企業有了很大的扶持,銀行貸款5億多元,財政扶持資金2600多萬元,税收減免400多萬元。創立各類名牌農產品20多個,綠色產品18個。

二、主要做法

(一)面向市場,調整和優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隨着農業和農村經濟進入新階段,我市在認真理清調整思路的前提下,因地制宜,依託資源優勢,發展特色農業,在優質化上做文章。在種植業上,以種子工程為突破口,大力推進農產品優質化工程在過去佔大頭的水稻雜交組合上汕優63已由1998年的80%以上,降低到現今的20%以上;小麥老品種揚麥158面積由1998年的240萬畝下降到不足100萬畝。油菜品種實現了秦油系列向油研系列的轉變。全市大宗農作物基本上改名換姓,被優質品種所取代。在養殖業上,生豬生產由“三化養豬”向“三元雜交豬”轉變,年出欄三元雜交豬100萬頭以上,佔年出欄生豬的總量的35%以上。水產品由青、草、鰱、鱅“四大家族”向螃蟹、鱖魚、甲魚、青蝦“四大貴族”轉變。全市以河蟹為龍頭的名特優新水產養殖面積達70萬畝,其中河蟹養殖面積59萬畝,產量近萬噸,比1997年增長2.8倍。尤其是“五早”生產已成為我市農業最具特色。近年來,全市“五早”作物面積已由1993年的91.5畝,發展到今年的288.7萬畝。其中地膜覆蓋保護地面積達232萬畝,僅花生一項就接近100萬畝。

(二)確立主導產業,狠抓基地建設,促進上規模上水平。根據我市的資源優勢條件和區位條件,我們選擇確立了一大基礎產業和五大主導產業。一大基礎產業即優質糧油,五大主導產業即蔬菜、雜糧、林果、蝦蟹、畜禽業。圍繞基礎產業和主導產業,我們重點開發和發展與之相適應的主導產品和生產基地。一是以xx等四縣(市、區)為主體的優質水稻基地,xx等三縣市優質小麥基地。二是重點發展xx等五縣(市、區)優質油菜基地。三是以xx等三縣市為主體的脱毒山芋、鮮食飼用玉米基地。四是各縣城郊區蔬菜基地和xx等地的瓜類基地。五是加快發展全市的工業原料林和經果林基地,以及新建100萬畝農田林網,千里綠色長廊,在江淮分水嶺新建100萬畝水土保持林等基地。六是以xx等縣市為重點的三元雜交豬基地;在xx等縣(市、區)波爾山羊基地和肉用牛基地,以及水禽飼養基地。

【第9篇】產業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產業化扶貧是國務院扶貧辦“一體兩翼”戰略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新一輪扶貧開發工作的重點,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建立貧困羣眾增收長效機制,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幫助貧困地區逐步培育支柱產業,促進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穩定增收的一項重要舉措。按照州承接東部產業轉移規劃領導小組的要求,州扶貧開發辦公室組織各縣扶貧開發辦公室、各科室對“十一五”以來的產業扶貧項目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重大意義

產業扶貧是我州全面推進扶貧開發工作,從根本上解決農民增收和“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我州扶貧開發工作在堅持原有各項扶貧措施的基礎上,不斷拓寬扶貧思路、探索扶貧途徑、創新扶貧機制,圍繞整村推進、整鄉推進、連片開發,以產業扶貧資金、貧困村互助資金、小額信貸資金等,通過扶持農户、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和龍頭企業等方式實施產業扶貧,對穩定增加農民收入,從根本上構築起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長效機制奠定了基礎。

實施產業化扶貧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

1、實施產業扶貧,是實現新綱要奮鬥目標的必然要求。實現新綱要提出的“兩不愁、三保障”的奮鬥目標,必須以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貧困人口收入增加為前提。新綱要明確把產業扶貧作為專項扶貧的一項重點工作,將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作為工作任務之一,要求“到,力爭實現1户1項增收項目,到初步構建特色支柱產業體系”。從我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實際情況看,完成這樣的目標任務仍然需要大力發展產業,建立貧困地區貧困羣眾穩定的增收長效機制。

2、實施產業扶貧,以增加貧困羣眾收入和提高貧困人口生活水平為目標,既是一項重要的扶貧手段,更是黨委、政府關心“三農”最現實最具體的體現。

3、實施產業扶貧,是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客觀要求。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是國民經濟和全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大扶貧開發工作力度,加快產業化扶貧進程,發展農村經濟,解決貧困人口温飽,提高貧困人口生活質量,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客觀要求。

4、實施產業扶貧,是貧困羣眾脱貧致富的迫切需要。按照國家2300元扶貧標準,全州還有貧困人口72.24萬人,有低於785元深度貧困人口11.56萬人。加快產業發展,千方百計增加羣眾收入,實現貧困地區經濟持續發展任務緊迫而又艱鉅。

目前,我州產業扶貧的重點主要集中在種植、養殖和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基礎項目上,包括三七、辣椒、草果、咖啡、香蕉、八角、茶葉、甘蔗、蔬菜、馬鈴薯、木本油料、中藥材和畜牧業等產業。通過近幾年的扶持和發展,這些產業正在由“散、亂、小、低效”向“集中、有序、規模、高效”轉變。

二、我州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現狀

“十一五”期間,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州高度重視貧困地區產業發展,提出了基地化、規模化、標準化、商品化和組織化的“五化”目標。針對不同類型的區域,制定了不同的產業扶貧措施。山區圍繞“山”字做文章,突出特色,做大做強畜牧、林果、中藥材等產業;半山區加強結構調整,培育特色產業,突出抓好糧、畜及經濟林果發展;壩區以市場為導向,狠抓名、特、新、優品種發展,突出規模效益,發展精品農業;邊境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特色農業、熱區產業和邊境貿易、生態旅遊等產業。圍繞開發式扶貧的方針,扶貧開發重心已從夯實農村基礎設施,逐步轉向抓產業開發並舉,特別是建立貧困地區貧困羣眾穩定的增收長效機制,已成為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據統計,“十一五”以來,累計投入各類產業扶貧項目資金16.79億元,其中:產業扶貧專項資金6861萬元,上海對口幫扶產業資金3585萬元,易地扶貧產業資金799.35萬元,信貸扶貧項目資金1229.8萬元,小額扶貧到户貸款資金15.39億元,互助資金1500萬元。在整村推進、整鄉推進、縣為單位連片開發項目中用20—30%的資金髮展產業。扶持發展了三七、辣椒、蔬菜、草果、咖啡、香蕉、甘蔗、木漆、劍麻、水果、茶葉、木本油料和母豬、肉牛、山羊、蛋雞等一批種植、養殖特色產業項目。到目前,基地建設步伐加大,截止,全州三七在地種植面積16.06萬畝,累計總產值達166.57億元;辣椒種植面積145萬畝,預計產值達23.2億元;茶葉種植面積48萬畝,預計產值達4.56億元;核桃種植191.99萬畝,產量200萬公斤,產值2.64億元;油茶種植156.89萬畝,產量937.5萬公斤,產值7.1億元。存欄生豬、大牲畜、出羊和家禽分別達356.79萬頭、149.86萬頭、39.99萬隻和1246.92萬隻,分別比上年同期增6.12%、4.25%、5.21%、5.77%。出欄肉豬、肉牛、肉羊和家禽分別達507.86萬頭、56.12萬頭、40.60萬隻和1694.96萬隻,分別比上年同期增11.04%、4.25%、15.77%、7.61%。畜牧業產值達60.4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25.76%,人均畜牧業純收入達696.7元,比上年同期增31.48%,畜牧產業已成為我州廣大農民羣眾增收致富和加快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途徑。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得到全面發展,全州有重點龍頭企業72户,其中國家級1户、省級26户、州級65户,有國家扶貧龍頭企業4個,有農民專業合作社547個。形成了特安吶、苗鄉三七系列產品;一吃福、彝品香等辣椒系列產品;凱鑫企業生產的源升茶葉系列產品;豐林花生油等特色產業。通過產業扶持和龍頭企業及農民專業合作社帶動,增強了羣眾的造血功能,促進了貧困村羣眾穩定、持續增收。

三、存在困難和問題

一是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投量不足,需要與可能差距大。整村推進項目村中用於產業發展的資金僅為財政投入資金15萬元的10%,產業發展資金偏少。每年的互助資金投量僅為100萬元,僅僅只能安排10個項目村,而產業扶貧專項資金每年只安排1600萬元左右,每年每縣(市)只能實施2~3個產業項目。產業資金安排與貧困羣眾發展產業需要矛盾突出,遠遠滿足不了生產發展的需要,受益的農户相對較少,帶動和輻射的面不大。

二是羣眾認識有偏差,產業培育難度大,羣眾增收緩慢。在整村推進項目中,個別村對基礎設施比較重視,對優勢主導產業的發展思路和規劃不夠清晰,加之部分農民受傳統小農意識的影響,雖然資源比較豐富,但由於經營粗放,科技運用率低,產業開發規模小、結構不合理,嚴重製約着支柱產業的培育和發展。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明顯,專業合作組織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特色經濟優勢沒有得到很好的發發,產業培育難度大羣眾增收緩慢。

三是產業化水平依然十分滯後。產業佈局分散、產業鏈短,產品附加值低、市場規模較小、龍頭企業自我發展能力弱,帶動面小,服務體系不完善、合作組織發育不足等問題突出。

四是產業項目週期長,扶貧效益難以顯現。產業扶貧項目投向重點大多是種植、養殖業項目,生產週期較長,抗自然災害、抗市場風險能力較弱,效益短期內難以顯現。

四、~主要工作目標任務

緊緊圍繞貧困村和貧困户,以羣眾增收和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要目標,立足資源優勢,以“公司+基地+農户”,“合作社+基地+農户”,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模式,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企業帶動、羣眾參與”的方式,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突出特色產業培植,提高農村生產經營的組織化、協作化、規模化程度,提升扶貧開發工作層次,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

力爭到,全州實施6000個貧困村的整村推進、開展10萬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於全省平均水平,貧困人口大幅減少,實現扶貧對象有飯吃、有水喝、有房住、有學上、有醫療、有產業。到,解決深度貧困問題,基本解決石漠化連片特困地區貧困問題,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

五、主要措施及建議

1、加強領導,做大產業。要發展產業,要明確抓領導,領導抓。要成立產業化扶貧發展領導小組,實行領導親自抓產業,掛鈎產業,一抓到底,抓出成效。要強化引導,各級各有關部門要緊緊圍繞培育產業、促農增收核心,引導貧困羣眾轉變傳統種植模式,積極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種植業。要抓住農民外出務工多,農村土地閒置新特點,引導羣眾招商引資,發展規模種養殖業。要加大政策宣傳,抓住國家退耕還林政策,引導羣眾發展種草養畜,發展優質水果、木本油料等,增加羣眾收入。

2、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按照州委、州政府的安排和部署,緊緊圍繞“三農”發展大規劃,在各縣(市)選擇交通、區位、資源、合作基礎良好的鄉(鎮)、村作為試點,探索建立具有法人主體資格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做到實施一個整村推進項目,着力培植一項支柱產業,組建一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發揮產業扶貧的作用,結合全州“十二五”加快建設“四大基地”的發展規劃,充分利用小額信貸扶貧資金、互助資金、信貸扶貧項目和整村推進等扶貧項目優勢,加快貧困農村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着力推進“一鄉一業”和“一村一品”,培育、引導一批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並通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帶動貧困羣眾增收致富。要抓好能人帶動。由於貧困羣眾市場意識、創業意識淡薄,難以形成闖市場合力,所以要培養一批能人來推動。

3、立足資源,科學規劃。產業扶貧怎麼抓,首先要有思路,有規劃。要做好規劃就是要圍繞基礎產業培育、基礎設施改善、基本素質提升、基本保障構建、基本隊伍建設,把安居温飽、產業發展、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改善、農民素質提高、農業服務體系建設作為主攻方向,採取多種形式,對各縣(市)已實施或正在組織實施的整村推進項目村、整鄉推進試點、邊境地區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安置、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產業項目等各類項目,結合實際,遵循羣眾意願,認真進行產業規劃。加強對扶貧項目的備選,做好可行性研究和項目實施的前期工作,不斷強化項目儲備。按照國家和省的安排部署,依據片區規劃及國家和省的要求,高標準、高質量抓緊編制完成好我州8縣(市)的縣級產業規劃(~)報省審定,並提前做好組織實施工作。

4、打造亮點抓好示範帶動。各縣(市)要在產業扶貧建設中,選擇1~2個增收項目明顯,輻射帶動能力強,覆蓋面廣,羣眾易接受,龍頭企業參與的種、養、加項目,作為縣級特色支柱產業或主導產業,扶持做強做大,做出成效。

5、注重整合,加大投入。建議州設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財政、審計、監察部門加大資金監管,確保發揮效益。要積極整合財政、扶貧、發改、農、林部門及金融機構資金,合力扶持產業做大。鼓勵民間企業投入產業發展。各縣、各部門要按照國家和省批覆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實施規劃(~)》規劃提出的產業發展目標任務認真組織實施。

6、加大培訓,提高素質。以提高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開展種植、養殖實用技術和農業產業化技能培訓,圍繞產業發展開展各類技術推廣應用,建立實用技術推廣基地。積極推進農村勞動力轉移,調整就業結構,拓寬就業渠道。通過項目、資金、培訓等方式扶持致富帶頭人、技術能人、農村經紀人創業興業,扶持他們參與當地特色產業發展的能力。

產業扶貧調研報告範文

【第10篇】對產業協會中建立基層黨組織工作調研報告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科學合理地設置好黨的基層組織,是適應新形勢發展需要,推進農村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和基本保障。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以專業化、規模化、產業化為特點的協會型新經濟組織不斷湧現,農村黨員從業的流動性、多樣性、分散性問題日益突顯,以行政組織為單位設置黨組織的傳統模式,已很難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如何創新農村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探索基層黨建工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最佳結合點,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推動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做大做強,全面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已成為基層黨建工作需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圍繞此課題,9月中旬至10月上旬,我們着重在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工作開展了一次調研,並形成本調研報告。

一、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的必要性

(一)傳統基層黨組織設置存在侷限性

近年來,隨着農村税費改革的實施,村級黨組織功能、黨員思想觀念以及從業範圍、內容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在新形勢下,傳統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已與時代發展要求不相適應。就我縣而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基層黨組織設置模式過於單一,農村基本上都是以行政村為單位設立黨組織,縱向層級少,橫向覆蓋面不寬,與當前社會多元化的形勢不相適應,尤其是對一些新經濟組織的輻射力、滲透力不強。二是由於黨組織設置模式不活,導致黨組織對黨員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手段,使得不少從事第三產業、經常流動、居住分散的黨員遊離於黨組織之外,難以進行正常的教育管理。三是大多數村黨支部書記年齡老化,工作方式習慣於計劃經濟體制下管理和命令式的手段,市場經濟觀念不濃,服務意識不強,缺乏專業技能,完全不能滿足新農村建設的需要和羣眾發展致富的迫切要求。

(二)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有現實需求

根據農村目前現狀,黨員隊伍可劃分為三個類型,分別是以傳統農業為主的農村留守黨員、以從事勞務為主的外出流動黨員、以個體經營或以產業開發為主的縣內流動黨員。在這三個類型的黨員隊伍中,目前第三種類型的黨員在管理上比較薄弱,應該予以高度重視。因此,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就是把一部分從事農業產業開發和經營的縣內流動黨員剝離出來,使之有效地凝聚起來,進而更好地發揮作用,這是當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一項基礎性的工作,有必要進行大膽探索和實踐。一是黨章有規定。《黨章》第二十九條規定,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按照這個規定,農村產業協會根據工作需要,凡符合條件的都應該成立黨的基層組織。二是xx大有要求。xx大提出,“要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全面推進農村、企業、城市社區和機關、學校、新社會組織等的基層黨組織建設,優化組織設置,擴大組織覆蓋,創新活動方式,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推動發展、服務羣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因此,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既是貫徹落實xx大精神的有力舉措,同時也是促進農村發展、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三是現實工作有需要。今年是組織系統改革創新年,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要實現創新突破,必須拿出改革舉措。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既是加強我縣黨建工作薄弱環節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落實組織工作改革創新的一項具體內容,因此,搞好此項工作有其現實意義。

(三)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作用突出

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能夠進一步激活黨員隊伍。由於農村客觀存在的外出流動黨員多、黨員老化現象較為突出的問題,黨員難以參加組織生活,嚴重影響了黨組織活動的質量和效果。在產業協會上建立支部後,能夠打破農村基層黨組織單純按地域設置和黨員只能參加一個支部生活的傳統模式,黨組織架構由過去的垂直式變為網絡式,黨組織開展活動更加方便快捷,黨員分類教育管理也更加靈活高效,有利於增強黨組織的吸引力,調動黨員隊伍的積極性。

二是能夠進一步發揮黨員作用。發揮農村黨員作用,必須依靠一定的組織形式,為他們提供發揮作用的舞台。否則,在農村黨員獨立分散的情況下,單純強調發揮農村無職黨員的作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通過在產業協會建立黨支部,黨組織能夠把從事不同行業的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編入相應的專業黨支部,最大限度地聚合同一產業鏈上黨員的優勢資源,並通過“能人效應”、“示範效應”,把看得見、信得過、學得會的技術和經驗直接、快速、有效地傳播到羣眾中去,很快形成“以户帶村、以村帶片、以片帶業”的局面,使基層專業黨組織成為內聯農户、外聯市場的紐帶和培植農村優勢產業的戰鬥堡壘,使基層黨員成為產業前沿的先鋒隊,帶領羣眾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三是能夠進一步促進產業發展。一方面,為把產業做大做強,將黨總支、黨支部、黨小組建到產業協會上,組織羣眾開展聯片種養,能夠推動產業形成規模化、集約化;另一方面,通過在產業鏈上建立黨支部,使“兩新”組織擁有的信息、技術、專業人才等經營管理優勢與黨組織具有的動員組織千家萬户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政治優勢實現最佳配置,使兩者在生產、銷售、管理、服務上得到優勢互補,為基層黨組織指導和組織農業產業化經營提供了組織保證。

四是能夠進一步強化黨組織服務職能。通過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可以根據農村產業發展的需要和村級黨員幹部的特長,把黨員幹部聯合搭配到產業鏈條上,讓他們能夠騰出精力謀發展。同時,通過積極開展黨員幫、幹部扶、能人帶和互幫互助活動,使農村產業發展中一家一户的實際困難得到有效克服,實現黨員幹部工作方式由管理型向服務型、工作範圍由專抓一方向專抓一業、工作模式由包片包村向包產業包項目的轉變,不斷增強黨組織服務新農村建設的功能。

二、在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的條件和建議

(一)農村產業協會發展情況

據統計,我縣目前各類農村經濟產業協會已發展到14個,大體形成了龍頭帶動型、技術服務型、市場集散型、產銷協作型等合作模式。14個專業協會分別是:新縣板栗銀杏協會、陡山河林果業協會、陡山河淮南豬養殖協會、八里畈茶葉協會、卡房天麻種植協會、新縣畜牧業協會、新縣中藥材協會、新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新縣農民經紀人協會、新縣綠色食品協會、滸灣鄉香菇種植協會、陳店鄉茶葉協會、吳陳河鎮蔬菜種植者協會和新縣養殖業協會。14個專業經濟協會共有會員510人,其中黨員121人,平均年齡43歲。黨員人數在10人以上的協會有11個。14個產業協會中,跨鄉鎮的有7個,分別是新縣板栗銀杏協會、新縣畜牧業協會、新縣中藥材協會、新縣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聯合會、新縣農民經紀人協會、新縣綠色食品協會、新縣養殖業協會;其餘7個協會皆為本鄉鎮跨村組的協會。目前,7個鄉鎮協會中黨員人數均在3人以上,通過加強協會監管和引導,能夠正常發揮作用,都具備組建黨組織的條件;另外7個跨鄉鎮的產業協會,雖然具備組建黨組織的條件,但鑑於過去沒有在跨鄉社會組織中組建黨組織的先例,考慮到黨員構成及管理上的複雜性,應暫時緩建,待條件成熟後再建。

(二)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面臨的問題

多年來,各類協會積極投身於服務羣眾、促進發展的各項事務中,在發展產業、致富農民、推進黨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根據目前的狀況,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還面臨一些問題:

一是協會作用不很明顯。目前全縣正式註冊的協會共有34個,其中產業協會14個,它們大多數處於初始創建階段,會員管理鬆散;有部分協會僅僅是掛名而已,無辦公場所,無工作機構,沒有真正發揮協會的作用。

二是會員管理難度較大。14個產業協會中,有7個協會的會員分佈在科技、衞生、文化、商業等多個社會領域,會員流動性大,隸屬關係複雜;大多數會員參加協會活動是臨時的,他們的主要精力還是以原有單位和行業為主。如板栗銀杏、天麻中藥材、茶葉等協會,會員只是在產品上市期間開展一些促銷活動,在其它季節很少有聯繫;產業協會大多是羣眾自發成立的民間組織,對會員的管理不能像其它組織或行業那樣有很強的約束力,目前還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

三是缺少活動經費。目前大多數協會都存在缺少活動經費的現象,如何籌措必要的活動經費,創造必要的辦公環境和辦公條件是各協會組織急需解決的問題。

四是思想認識不夠。有的人認為協會的作用主要是發展經濟,促進產業發展,在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沒有必要”;有的人認為在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會與協會的“獨立自主”相沖突,會給協會發展帶來約束和障礙。

(三)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工作建議

經濟發展到哪裏,黨組織就延伸到哪裏。在產業協會建立黨組織,優化農村基層組織設置,可以使基層黨組織始終站在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沿,達到“建一個組織,興一項產業,活一域經濟,富一方百姓”的目標。現就在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宣傳,統一思想。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方式,在農村產業協會中建立黨組織是順應農村發展的現實要求,各級黨組織要通過召開會議、走訪座談、展開討論等形式,大力宣傳在協會建立黨組織的方式、目的和意義,統一基層黨員幹部思想,消除顧慮,引導協會中的黨員和廣大會員積極參與支持。

二是深入調研,摸清底數。按照產業協會類型、產業規模、協會數量、會員數、黨員數等內容設置調查表,對產業協會組建情況進行調查。針對有的協會是鄉鎮主管,有的是縣級農業部門主管等實際,綜合考慮目前是否應建立黨組織,並確定其歸屬。

三是引導扶持,規範管理。鄉鎮黨委和涉農部門黨組織要積極幫助協會發展,建立健全規章制度,規範協會的組織管理;引導協會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中心任務,協調各方面的關係,維護會員正當權益;支持協會實行民主決策,不斷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引導協會黨組織充分發揮骨幹帶頭作用,增強黨在協會組織中的影響力。

四是典型引路,適時推進。目前,有的產業協會機制比較健全、活動比較規範,可把這些協會作為組建黨支部或黨小組的工作試點。通過先行試點,不斷總結經驗,待時機成熟,逐步擴大黨組織組建範圍。同時,還要本着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原則開展產業協會黨組織組建工作,可在具備組建條件的7個鄉鎮協會中率先組建。這7個協會屬於鄉鎮主管,協會會員大多來自同一鄉鎮,主要身份是村組幹部和農民,黨員人數佔有相當的比例,相對而言易於操作。

五是結合實際,科學組建。對協會主管部門人員、協會骨幹和黨員進行培訓,明確組建方法和目標要求,使大家對黨組織組建工作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概念;可通過向協會下派熟悉黨務、作風紮實的黨建指導員,幫助抓好黨組織組建工作;對一些規模較小且黨員數少的產業協會可以建立黨小組,跨村經營的協會可以直接建立黨支部;對於跨鄉鎮、分佈多行業、具有發展潛力的協會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黨支部或總支,隸屬縣級涉農黨委。

三、幾點思考

創新基層黨組織設置是新形勢下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的新創造,必須正確處理好發展與規範、引導與服務等方面的關係,不斷提高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更好地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因此,在產業協會上建立黨組織,要力求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要力求組織構架科學化。在組建協會黨組織時慎重把握協會發展的前景,客觀分析實際工作的需要,在重新組建黨支部和劃分黨小組時切實尊重黨員個人的意願。同時,要處理好發展與規範的關係,做到邊發展、邊規範,以規範促發展,以質量保證數量,從而使基層黨組織設置與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保持同步。

二是要力求組織運行高效率。要堅持以有利於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有利於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有利於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為標準,變革黨員管理模式,使會員黨員在主要接受協會黨支部管理的同時,能參加居住地行政村黨組織的各項活動,實現“雙重”管理。同時,還要進一步完善協會內部決策機制、經營機制、分配機制和運行機制,加強協會在合作方式、組織管理、經營項目和辦會宗旨上的引導和管理,正確處理對內服務與對外贏利的關係,切實把協會辦成聯結產業、創建品牌、善於經營、帶領農民參與市場競爭的主體,確保基層組織設置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三是要力求服務技術科學化。要提高協會黨組織領導發展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須在加強對協會黨組織負責人業務知識培訓的同時,認真指導好鄉村組織、協會組織對協會黨員、致富帶頭人的培訓,不斷提高協會組織和黨員、致富帶頭人服務會員、服務羣眾的能力和水平。同時,要進一步實施“雙強”工程,將協會中致富能人儘快培養成為“雙強”黨員,不斷壯大協會黨組織中“雙強”黨員隊伍。通過“雙強”黨員示範帶動,促進協會更好發揮科技服務作用,有效推動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

四是要力求農民收入最大化。建立農民專業協會黨組織必須立足於產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支柱產業,突出以科技和經濟為紐帶,謀求勞動力、土地資源與科技、資本的優化配置,切實做好技術指導、信息提供、物資供應、產品加工、貯藏、銷售等服務工作,努力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加快黨員和羣眾致富步伐。只有把發展和富民放在首位,不斷幫助協會發展壯大,才能有效增強產業協會黨組織的吸引力和輻射力,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程。

【第11篇】水電產業開發工作的調查報告參考

我縣小水電資源豐富,縣委、縣政府特別是xxx書記等黨政領導對加快小水電開發十分關注和重視。為此,縣委辦、縣政府辦、縣水利局組成專題調查組,在 xxx副縣長帶領下,就全縣小水電產業發展進行了一次比較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先後調查了xx等4個鄉鎮的17家電站和縣水利局所屬的xx、xxx電站,考察了新化、桃源、汝城、桂東等地的小水電開發情況,到縣水利局、縣電力局、縣國税局、縣發展計劃物價局等單位瞭解了相關情況。結果表明:我縣小水電資源十分豐富,開發潛力巨大,但由於市場格局不利和政府主導不夠等原因,現有小水電企業效益低下,小水電開發進展緩慢。建議縣委、縣政府引起高度重視,明確思路,完善政策,規範管理,推動小水電產業快速有序高效發展。

現 狀

——資源豐富。我縣南北兩個方向相對資水河谷的高差很大,地形複雜多樣,境內溪河眾多。共有幹流長度大於5公里或集雨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河流163 條,流域面積佔全縣總面積的98%。境內雨量充沛,由西往東自然坡降為27%,溪河徑流穩定,冬季不凍。特定的地理和氣候條件決定了我縣水能資源十分豐富。據縣水利局初步勘查統計,除xx電站外,全縣還有可開發水能資源43.71萬千瓦(其中資江干流22.5萬千瓦、支流21.21萬千瓦),比“湖南小水電開發第一縣”汝城縣的19.8萬千瓦多23.91萬千瓦,是桂東縣的2.24倍。全縣可建電站519處,年發電17.5億度。除已開發的2.2萬千瓦和即將建設的xx電站4.5萬千瓦外,尚有37萬千瓦沒有開發。我縣極為豐富的小水電資源受到上級行業主管部門和外界的高度關注,xx被視為水電資源開發的“處女地”。

?開發緩慢。1957年我縣在原東華鄉道觀村建成第一個小水電站,裝機12千瓦,小水電發展開始起步。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全縣出現小水電建設高潮,先後建成小水電站141處,總裝機188台22491千瓦。之後,我縣小水電開發基本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1994年以來的10年時間內沒有新建一處小水電站,開發總量僅為可開發量的5%。已經具備深度前期工作基礎的長塘羅溪電站、將軍壩後電站、南金枳木電站、仙溪山口電站、洞市梓樹坪電站、江南思賢溪電站、田莊華園電站等電源點也至今未能動工興建。在這10年裏,省內一些基礎比我縣弱,以前的開發速度比我縣慢的地方,小水電資源開發快速發展。新化縣在上世紀80年代末來我縣考察小水電發展情況之後,把小水電作為一大支柱產業來抓,10多年來新建電站46個,總裝機5萬千瓦,年發電量1.8億度,年創税收700多萬元。桂東縣是一個僅有14萬人口的山區縣,水能可開發量19萬千瓦,1998年以來新建已投產的電站61座,裝機6.65萬千瓦,是 1997年以前的7.4倍;在建小水電站54座,裝機4.13萬千瓦;XX年發、供、用三個環節提供税收3090萬元,佔全縣財政收入的三分之一。與廣東、江西兩省交界的汝城縣,總人口36萬,已建成電站119座,裝機214台15.6萬千瓦,佔可開發量的78.8%,XX年產值過億元,實現税收和利潤3100萬元,佔全縣地方財政收入的四分之一。

我縣與汝城等四縣小水電資源開發情況比較

單 位 可開發量 已開發量 開發率

汝 城 19.80萬kw 15.60萬kw 78.8%

桂 東 19.10萬kw 7.54萬kw 39.5%

新 化 8.00萬kw 5.00萬kw 62.5%

桃 源 12.00萬kw 3.59萬kw 29.9%

x x 43.7萬kw 2.2萬kw 5.0%

?效益低下。全縣併入大電網的48家小水電站中,虧損的有31家,佔64.5%;保本的10家,佔20.8%;盈利僅7家,佔14.7%。XX年底各電站負債總額達3800萬元,資產負債率為68%左右。調查的19個電站XX年電費總收入860萬元,總成本1200萬元,當年虧損340萬元,歷年累計虧損2400萬元。洞市鄉9家小水電站年產值僅70多萬元,而負債高達260萬元。小水電的社會貢獻率也比較低,XX年僅上繳税收60萬元。

原 因

我縣水能資源如此豐富,小水電開發卻如此緩慢,資源優勢難以轉化成為產業優勢,原因何在?

1.市場格局單一

我縣沒有獨立的地方小水電網,國家電力部門壟斷經營,同時這種壟斷經營的市場缺乏有效監督和約束,導致小水電站與電網之間嚴重不平等,成為我縣小水電發展的“瓶頸”。當前,小水電上網售電受到三個方面的嚴重限制:

一是上網電價嚴重偏低。目前,除將軍、寶安、上豐3家電站實行新電新價外,其餘電站均執行省物價局、省電力工業局1997年規定的電價(湘價重字〔1997〕第128號),即豐水期每度電0.106元、枯水期0.171元。上世紀90年代末,縣物價部門對我縣小水電的生產成本進行過一次調查,表明當時每千瓦時成本達0.273元,比上網電價高出0.143元。“湘政辦發〔XX〕29號”《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計委關於加快發展農村水電意見的通知》規定:電網企業的互供電量,實行同月同時段互抵,當月互抵後結算,而廖家坪、將軍兩處電站的上網電價與下網電價相差0.40元左右。大福電站上網均價為每千瓦時0.13元,但在下游架設電排回購大網電量每千瓦時電價0.57元。

二是結算電量被大量扣減。調查的19家電站中廖家坪水庫上網電量扣減結算比例為15%,將軍電站為25%,其餘小水電站均為30%或近30%。將軍電站為實行新電新價的電站,每年可發電1500萬度左右,而上網電量指標只有800萬度,實際結算還要下浮10%只結算720萬度,按總量扣減25%後,720 萬度按新電新價結算,其餘部分只能按豐水期0.106元、枯水期0.171元結算。調查組根據各電站提供的數據推算,全縣現有小水電站年發電量約7500 萬度、平均扣減約25%、上網均價0.13元,每年因電量扣減減少收入240多萬元。而鄰近的新化縣對上網電量一律只扣減7.5%的線損,桂東縣國家電網與地方電網之間實行電量互抵後結算。調查過程中縣電力部門沒有提供具體的計算依據,但表示將採取措施適當降低扣減比例。

三是電費不能及時結算。上網電量每月抄表一次,但電力部門一律延後三個月結算,電站的電費收入不能及時回籠。《財政部、國家税務總局關於調整農業產品增值税和若干項目徵免增值税的通知》(財税〔1994〕4號)規定:縣以下小型水力發電單位生產的電力,依照6%徵收率計算繳納增值税。過去國税部門允許小水電開具17%增值税率的發票,但只按6%的税率繳納税款,XX年6月起實行“金税工程”後,不再允許“高開低徵”,而電力部門拒收6%增值税率的發票,導致小水電站上網電費半年多來一直無法結算。所調查的19家電站已有1370.8萬度電量沒有結算,電費款計152.9萬元。

2.政府主導不夠

一是利用機遇不夠。80年代初,國家水利部規劃建設100個農村電氣化試點縣,上級主管部門擬將xx列入計劃,但由於我縣沒有提交申請文件,錯失了發展良機,沒有進入計劃籠子,三年項目期內,每年失去400多萬元上級投資,隨後也失去了國家每年在農村電氣化縣建設一個電源點的投入資金。在農網改造期間,國家向每個農村電氣化縣投入1500萬元左右的農網改造資金,我縣也無緣得到這項投資,小水電近供區網改難以得到國家的支持。沒有上級的扶持,加上小水電 “撥改貸”政策的實施,省級財政小農水補助和小水電電價補貼逐年減少,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初期,我縣處於起步階段的小水電產業失去了支撐動力。而這次調查考察的汝城等四縣的小水電產業都是依靠電氣化試點縣項目資金打下一定基礎後發展起來的。

二是主動開發不夠。政府沒有把小水電作為一大產業來抓,沒有組織專門的班子抓小水電開發,也沒有出台相應的政策文件推動小水電的發展,現有小水電特別是鄉鎮小水電站基本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小水電開發的規劃和項目前期工作也比較薄弱。而新化縣小水電發展一開始就抓得主動,從1986年開始,就組建了專門的班子,明確由一名縣委副書記專抓小水電開發。汝城縣XX年為發展小水電出台了專門的政策文件,允許幹部職工入股參與小水電開發,對小水電開發實行縣級規費減收或免收。汝城縣縣級領導帶頭參股,縣政協主席兼任萬年橋水電站項目經理,縣直和鄉鎮有80%的幹部入股開發小水電。

三是協調關係不夠。小水電開發牽涉多個職能部門和不同的利益單位,同時電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電力市場需要政府進行監督、調控和協調各方關係。但我縣以及上級政府對電力市場的調控不夠,小水電站、電力部門、水利部門等相關單位之間的關係不規範,對小水電開發投資也缺乏應有的協調,投資者處理關係難,辦理手續難。

3.小水電站建設、管理和經營存在問題

我縣小水電站大部分為徑流式電站,水能調節功能差,引水渠大多采取一平二調方式修建,施工標準不高,沿途滲漏嚴重。因此,大部分電站年利用時間不足 4000小時,低的只有1000多小時。同時,發電機組超期服役,設備嚴重老化,難以發足功率。小水電站歷史包袱較重。部分電站既有銀行貸款,又有個人高息借款,利息成本很高。將軍電站現有債務900多萬元,每年需支付利息70多萬元,佔生產成本的49%。洞市鄉連環電站總裝機200千瓦,現在投資8萬元即可引來一處水源,發電量可增加一倍,但企業欠貸80多萬元,難以向銀行和社會籌資,技改項目難以實施。我縣小水電大都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建起來的,其土地徵用、利益分配、用電服務等不規範,企業每年要拿出一筆為數不小的資金用於補償或解決其他遺留問題。現有小水電站大都是國有、集體電站,體制不活,機制不新,直接影響了企業效益。將軍電站近5年來接受大中專畢業生和退伍軍人25人、內部招工22人,職工人數達205人,而企業正常定員只需30人。

建 議

第一,要確立小水電開發的戰略地位

水電資源是一種清潔能源,可再生利用,發展小水電產業符合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我縣水能可開發量達43.7萬千瓦,如果在10年內能開發70%,總裝機達到30萬千瓦,按年利用4000小時、年均發電量12.2億度、單位電量均價0.26元推算,電站年收入可達3億多元,按中小型電站電量各佔一半,綜合税率13%計算,可創税收4000萬元以上。如果利用小水電就近帶動高耗能企業發展,按汝城縣現有效益水平計算,高耗能企業年產值可達3.3億多元,年創税收XX萬元以上,兩項合計超過6000萬元。因此,我縣要把小水電作為一大支柱產業着力培植,堅持“以林養水、以水發電、以電興工、以工富農”的發展思路,在整體工作部署上突出發展小水電產業。要明確戰略目標,制定發展規劃,突出工作重點,促進小水電快速高效發展。

第二,要完善政策,規範管理

要儘快成立小水電產業開發領導小組,在全縣小水電產業建設中充分發揮組織協調作用。縣委、縣政府要儘快出台關於加快發展小水電產業的決定,對全縣小水電開發進行政策規範和引導。要統籌規劃,規範管理,確保資源有序開發。要簡化手續,減免規費,優化環境。要積極開展招商引資,鼓勵幹部職工參股開發小水電,協調引導金融部門加大信貸投入,形成小水電開發的多元投入機制。要積極推進現有小水電企業改制,鼓勵現有小水電站特別是國有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積極吸納民間資金,消化自身債務,加強管理和技改,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要加強協調,解決矛盾。政府可以就電價、税收等問題直接向省政府及有關部門彙報,爭取上級的重視和支持。同時要協調小水電和電網之間的矛盾,平衡利益關係。

第三,要加快電力市場建設

要推進小水電輸配電網絡建設,增加輸送電通道,實行跨區域交換電力電量,打破單一的電力市場格局,形成競價上網機制。要從根本上改變我縣小水電發展的被動局面,唯一的出路是打破壟斷,建立具有競爭條件的電力市場環境。目前,縣水利局提出了連接部分小水電站建立自有網絡向桃源等周邊縣輸送電量的設想,得到省水利廳的重視,是我縣電網建設和小水電開發的一個良好機遇。要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原則,建立開放的小水電開發機制。要明確政策,支持小水電就近供電,實行自發自供;允許小水電和電網實行互供、轉供和同月同時段電量互抵,公平結算。

【第12篇】關於優化木材產業結構工作的調研報告

根據我市開展科學發展觀學習活動的安排和市人大常委會年度工作計劃,主任會議決定,開展優化木材產業結構工作專題調研,組織了由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吳榮才任組長,常委會部分委員及有關部門領導為成員的調研組,於4月下旬開始對我市優化木材產業結構工作(未含竹業)進行調研。調研組聽取了市林業局、發改委、經貿委、環保局等部門的情況彙報;深入到延平、建甌、建陽、浦城等縣(市、區)調研,聽取了當地政府領導的情況彙報,並與相關部門、木業協會、部分企業負責人進行了座談;深入到福人木業、建陽六維等8家木材加工企業廣泛聽取意見,實地察看了解生產情況。現報告如下:

一、我市木材產業發展成效明顯

通過調研,我們認為,近年來市政府十分重視木材產業發展,出台優惠政策,採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鼓勵、扶持木材加工企業的發展,木材加工業發展迅速,取得明顯成效。

—— 出台政策措施,推進木材產業發展。近年來,市政府實施突出工業,突破工業戰略,在加快林產工業發展上,明確了培育發展產業集羣的思路,出台了《關於加快木竹製品產業集羣發展的實施意見》、《加快竹木加工企業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等政策措施,將木材產業發展納入我市重點發展的七大產業集羣之一,作為我市產業組團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產業培育發展。各縣(市、區)也分別出台了相關政策、措施,鼓勵木材資源加工增值,扶持木材產業和龍頭企業發展。建立產業集羣發展基金,重點扶持投資規模大,帶動效應強的新上項目。對企業建立原料林基地、品牌創優、科技創新、市場培育等方面給予適當的資金扶持,有力地促進木材產業的發展。

——木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據林業部門統計,截止xx年底,全市有木材加工企業1328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82家,佔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21.23%。木材加工完成工業產值686314萬元,佔林業工業產值的48.82%,同比增長14.43%。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79199萬元,佔林業工業產值的41.2%。一些優勢龍頭企業得到發展壯大,湧現出了象邵武王斌、杜氏木業、建甌萬木林、建陽六維、延平元僑木業等一批產品檔次較高、資源綜合利用較好、規模較大的龍頭骨幹企業。如:邵武王斌裝飾材料公司總投資3億多人民幣,以杉木中小徑材為原料生產相框、細木工板、刨花板等產品,木材綜合利用率高,木相框佔國內市場半壁江山,xx年實現產值2億元,税收2026 萬元。目前,市級以上木材加工龍頭企業16家,其中省級龍頭企業1家 ,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家 ,市級龍頭企業11家。木材產業已初具規模,形成了以木製建築構件與材料、人造板、特色傢俱、家裝材料和木竹工藝品等為主的木材製品加工體系。

—— 木材產業加工園區建設有進展。通過實施項目帶動和龍頭帶動戰略,推進木材產業加工園區建設,初步形成以森林資源為依託的建陽海西林產工貿城、建甌筍竹城、邵武城南工業園區、南平大洲工業園等林產工業加工園區。如,建陽海西林產工貿城作為閩北經濟開發區的啟動項目,第一期工程已經建設完成,現引進入園企業有37家,總投資24.5億元,總註冊資金9.56億元,其中註冊資金6000萬元以上的項目有森嵐、六維、鑫泉等8家企業。入駐企業總用地1820畝,約佔一期工業用地的60%。目前,已有30家企業動工建設,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0.5億元, 累計完成工業產值3.5億元。此外,園區木材交易中心市場也開始正式運營,入駐商户近20家。

—— 科技創新與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有成效。一是通過出台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引導企業加大創新投入,扶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開發。一些龍頭企業開發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產品,產品科技含量與檔次有了提升,市場佔有率逐步提高。如,建陽六維公司在當地政府引導與支持下,公司成立了專業的寵物文化研究中心和產品設計研發中心,擁有50多名設計和開發人員,具有自主研發和設計能力,成為我國專業的寵物用品供應商,產品遠銷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甌福人木業集團為省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技術改造,生產工藝和設備已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產品質量可與國內同行業進口設備生產的產品相媲美。二是加強項目對接,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近兩年來,我市積極向省上推薦產品技術含量較高,有一定附加值的木竹加工項目22個,計劃投資9億元。被納入省工業內涵技改提升工程計劃的有14個,計劃投資4億元多。三是積極引導實施產品升級和品牌戰略。通過設立創品牌獎勵基金,對被評為中國馳名商標、省著名商標的企業和被評為中國名牌產品、省名牌產品等稱號的木材加工企業,給予獎勵;幫助做好企業技術培訓、協助申報等服務工作,加大了產品品牌建設力度。截止xx年底,全市木材產業共獲福建省名牌產品11個,獲福建省著名商標2個。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我市木材產業迅速發展,但總體上產業水平還不高,特別是木材產業發展中出現的結構性矛盾,如:產業佈局不合理、加工業結構不合理,資源結構不合理,資源的培育與木材加工業發展不協調等結構性問題逐步凸顯,增加了森林生態保護的壓力,影響了木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木材加工業結構問題。企業結構上,規模企業少,生產終端產品的企業少。規模以上企業282家,僅佔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21.23%。產值上億元的企業只有17 家,僅佔木材加工企業總數的1.28%。企業規模偏小,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水平不高,在市場中的影響力比較薄弱。產品結構上,低值產品多。由於小企業比重大,大部分企業生產技術裝備落後,工藝陳舊,產品的差異化不大,同質化現象嚴重;上游初級產品多、下游終端產品少;粗加工多,精深加工少;科技創新差、知名品牌少,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產品附加值不高。資源配置上,市場機制不健全,資源利用效益低。木材加工業小企業多且分佈散,資源管理難到位,市場不規範,資源配置難以優化。如:xx區王台鎮就有60多家木材加工小企業,大部分小企業經營粗放,生產初級產品,資源被低效率地利用,影響了資源轉化和木材加工業的效益。

(二)森林資源結構與木材加工業需求矛盾問題。我市雖然有比較豐富的森林資源,但木材加工業的原料需求與森林資源的樹種結構存在矛盾。在商品林樹種結構上,杉木相對過剩,加工不足,供大與求,而鬆、闊葉樹種資源少,供給不足。據林業部門統計:xx年實際木材採伐蓄積量260萬立方米,其中杉:鬆:闊的所佔比例為:69.4 :23.8 :6.8 ,而我市已形成的杉木加工能力100萬立方米,馬尾松製漿造紙和膠合模板能力80萬立方米,闊葉小薪材及“三剩物” 纖維板加工能力90萬立方米。由此可見,按現有可利用資源結構,木材加工所需的杉木資源可滿足供應,而製漿造紙和膠合模板所需的馬尾松資源和纖維板加工項目所需的闊葉小薪材及“三剩物”卻無法滿足現有加工企業生產需求。資源結構不合理,闊葉樹資源有效供給不足,造成資源結構性矛盾進一步擴大,盜伐闊葉樹以及薪材的案件時有發生,增加了森林生態保護的難度。資源培育與加工需求脱節,工業原料林定向培育不足,工業原料林基地建設滯後,絕大多數木材加工企業沒有建設原料林基地,原料需求完全依靠市場供給,企業對原料無法自我調節,成為企業發展的原料瓶頸。

(三)木材產業佈局不合理問題。缺乏產業佈局規劃,建廠選址不科學,造成木材加工業佈局分散,山邊林邊小企業多。專業工業園區建設力度不夠,總量少,規模小。特別是我市受到自然地形地貌及土地成本高等因素的制約,加工園區建設十分困難,制約了產業做強做大。現有的一些工業園區,服務體系還不夠健全完善,基礎設施建設仍滯後,影響到關聯企業的進駐和產業的集聚。木材產業集中度和關聯度不高,企業與企業之間的聯繫不緊密,無法形成產業集羣優勢。同時,由於企業佈局分散,林政資源管理困難,一些山邊林邊小企業在獲得資源方面更具有“優勢”,在資源配置上出現不平等競爭。

三、幾點建議

綜上所述,我市木材產業快速發展,促進了森林資源轉化利用和增值,為農民勞動力轉移提供了大量的就業崗位,增加了農民收入和地方財政收入,成為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在木材產業發展過程中,加工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源結構等結構性矛盾開始凸顯出來,影響到森林資源利用效率,增加了森林生態保護壓力,制約了木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現階段,我市木材產業走向何方?我們認為:只要堅持生態優先,轉變木材產業發展方式,即:變重外延擴大、重數量增長,為重內涵提升,重產業質量,調整優化加工業結構、產品結構、資源結構,木材產業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主要基於以下因素:一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林業是我市農民收入的重要的來源,林業收入佔農民純收入的30%左右,尤其是林改後,林地使用權得到落實,農民造林營林積極性高漲,生產的木材需要加工升值,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加工企業解決了農民轉移就業5萬人。二是資源轉化利用要求。我市是林業大市,林地面積3259萬畝,人工商品林面積1427萬畝,蓄積量9823.1萬立方米,實施森林分類經營後,國家下達的年採伐蓄積量433.5萬立方米,需要加工增值。去年有110萬立方米原木外運銷售。三是具有較好的工業基礎。木材產業是我市傳統產業,長期的發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基礎,是區域經濟重要組成部分。四是林地有很大潛力。我市集體林比重大,相對經營粗放,林地產出率比較低,通過提高經營水平,可以有效地提高木材產量。五是市場剛性需求。我國是個少林缺材的國家,隨着世界各產材國加強原木出口監管和提高關税,資源供應量相對減少,木材價格不斷上行,而且木材及其製品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戰略物資和大宗商品,市場剛性需求旺盛。六是實行生態公益林與商品林分類經營。全市劃分國家、省級生態公益林面積824萬畝。又實施“三線林”的保護,面積64萬畝。最近,市政府又提出三級以上河流的河岸生態地保護。分類經營以及有力的生態保護措施,為我市乃至全省的生態環境提供保障,為商品林資源利用創造了條件。為此,對優化木材產業結構,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堅持生態立市,科學規劃,確保森林資源利用的多樣性。我市實施生態立市,建設海西綠色腹地戰略,森林生態資源是重要的保障。木材產業是資源型產業,產業的發展,必然帶來資源的消耗。因此,要在建設海西綠色腹地,堅持生態優先的前提下,科學做好產業規劃,突出實現轉變木材產業發展方式、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協調、森林資源利用的多樣性、產業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措施等方面。一要加強森林資源消耗總量控制,適度下調採伐限額,嚴格控制實際採伐量,確保森林資源長大於消,提高森林的覆蓋率和森林質量。二要明確森林資源培育目標,不斷調整改善森林資源結構。要按林種的定位和市場需求,調整樹種結構,改善林分結構,確保森林資源利用的多樣性,如: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森林景觀等森林資源多功能的發揮。三要優化產業佈局,要科學規劃,優化佈局,加快加工園區建設。對生態脆弱地區,生態重點保護地區禁建木材加工企業。符合條件新辦的加工企業,都要安排進園區。四要明確木材加工企業的准入條件,粗加工,產品附加值低、消耗資源大、污染嚴重的木材加工企業要嚴格限制,逐步淘汰落後產能。特別是以闊葉樹及薪材為原料,對生態保護影響大的纖維板類項目一般不再新建擴建。五要明確鼓勵支持的項目和產品目錄,根據可利用森林資源杉木多的特點,提出重點發展項目和產品,如:重點發展杉木層集材、杉木建築構件、杉木特色傢俱、板式傢俱、工藝品等。

(二)實施“扶優扶強”,優化木材加工業結構,提升產業競爭力。一要堅持“扶優扶強”,培育龍頭企業,改變小企業多,規模企業少的現象,促進企業結構的優化。有針對性地繼續出台和落實扶優扶強的政策措施,綜合運用政策、資金、税收、技術等措施,加快培育一批龍頭企業。引導企業向集團化發展,實施企業重組,資源整合,實現強強聯合,向上市公司發展。同時,要依法依規清理整頓無加工許可、無營業執照、無繳税、無環評的加工企業,優化木材加工業結構。二要提升產品檔次,提高終端產品比重,增加產品附加值,提高促進產品結構的優化。要通過科技支持、項目帶動等措施,引導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改變產品粗加工,低附加值的現象,提高森林資源轉化的經濟效益。三要繼續加強品牌經濟建設,進一步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品牌戰略,提升我市木材製品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

(三)加強加工園區建設,優化產業佈局,提高產業集聚度。要在科學規劃下,籌劃加工園區選點佈局,加快新園區的工程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加工園區布點格局。對現有的加工園區,要搞好園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完善各類配套功能,健全服務體系,實行“一站式”服務,提高服務質量。通過優質服務、税費優惠、項目扶持、科技支持等措施,引導支持木材加工企業和關聯及配套的上下游企業進入園區,推進產業集羣培育,提高產業的集中度,延長產業鏈,提高資源轉化的附加值,儘快形成產業集羣效應。

(四)加強資源培育,優化資源結構,適應產業發展需要。一要加強“林農+企業”辦基地等模式的研究。我市集體林制度的改革基本結束,要重視發揮林農培育資源的積極性,鼓勵林農採取多種形式造林育林。特別要重視研究林改後,林地經營單位以家庭、聯户為主的生產經營形式與現代林業集約化規模化經營的矛盾,引導林農興辦林業專業合作社,鼓勵林農與企業聯合辦基地,推進“林紙林板一體化”項目等,發揮各自優勢,提高林地產出率,實現“雙贏”。二要繼續落實“四大基地”建設,重點加快工業原料林的定向培育,提高工業原料的供應量,改善人工商品林的樹種結構,使森林資源培育與加工生產原料需求相適應。同時,鼓勵支持企業外購森林資源、原料和半成品來廠加工,提高外來資源的比重。三要實施科技興林戰略,加大工業原料林培育的科技投入,努力提高單位林地面積產量。特別要針對市場的需求,加強對闊葉樹木材纖維利用的工業原料林樹種的篩選,加強種苗馴化、繁育、造林等措施,實施科學的營林技術,縮短輪伐期,提高林地產出率和經濟效益。通過加強資源培育,優化資源結構,為實現木材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資源保障。

(五)用好政策, 加強扶持,形成政策導向機制。要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以及《福建省促進閩台農業合作條例》為契機,加強對台林產工業的交流合作,建立產業優勢互補機制。將木材產業納入對台農業交流合作範疇,加快制定對台產業合作的實施方案,促進資源、技術、設備、種苗(速生、優質用材樹種)等生產要素的引進交流,暢通企業之間交流渠道,鼓勵台商、台企在閩北落户。要對接國家、省上的政策、措施、項目,加強木材產業項目籌劃,為產業發展提供平台。要強化政策導向作用,對出台的政策措施抓好落實,特別要對木材產業的產品自主創新,發展終端高端產品、創建品牌、建設原料基地和要素市場等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政策導向機制,促進木材產業更好更快發展。

【第13篇】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

縣農業產業化工作調查報告

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切實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天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情況調查報告縣委、政府: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為了及時、全面、準確地掌握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為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民增收提供參考依據,產業化辦公室對全縣第一季度農業產業化發展、經營情況及其它基本情況進行了一次專項調查,以進一步探索我縣加快農業結構調整,促進農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徑。

現將調查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狀:根據全縣23個鄉(鎮)摸底調查,全縣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呈上升趨勢,已實現總產值4711.15萬元。其中:

1、種植業產業化情況:

(1)優質茶園建設:完成20xx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已通過驗收,目前正在設計今年1000畝優質茶園建設項目的實施方案。

(2)栽桑養蠶:完成了5000畝老桑園管護工作、1160畝新桑園的嫁接工作,已備齊了1500張養殖春蠶所需的物質和蠶種。

(3)訂單農業:全縣訂單農業發展勢頭良好,目前全縣已實施訂單種植面積6800畝。主要訂單品種有食用玉米、魔芋、芋頭、辣椒等,涉及全縣5個鄉9個村866户農户。

(4)無公害產品:①山藥:全縣已完成800餘畝山藥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場鄉。②茶葉:全縣已完成15000畝茶葉的春季管護,並採春茶15000公斤,產值約60萬元。

③西瓜:已完成3000畝西瓜的種植技術培訓和生產資料及種子的準備工作。④油菜:全縣45000畝油菜長勢良好,防病治蟲工作已落實完畢。

2、畜牧業產業情況:

(1)畜牧業龍頭企業1---3月份情況:①二郎山牧業:發展養羊聯產户25户,每户5只;羊場產純種波爾羊102只,產值102萬元。②四川隆生(天全)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發展二郎山山地雞1.5萬隻;發展養雞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飼養1000只以上)。

③帝豪羊業:已向全縣農户簽定養羊1000只的合同,現已發放170只。

(2)養豬情況:①全縣豬存欄77829頭,銷售33091頭,產值3102.3萬元。②仁義鄉成立了生豬專業合作社,始陽鎮成立了養豬協會,運作都比較規範、正常。

全縣新發展養豬大户100户,有效帶動全縣養豬業發展。

(3)養羊情況:全縣羊存欄116437只,銷售34717只,產值79.85萬元。

(4)禽類:全縣禽類存欄75.4萬餘隻,出欄30萬隻,產值860萬元;禽蛋產量280噸,產值240萬元。

(5)新發展人工種草面積5000畝,使全縣人工草場達6.38萬畝。

3、林竹業產業情況:

(1)1---3月份,天全縣林業局對全縣竹資源作了詳細調查,並組織編寫了《天全縣竹資源現狀及開發利用前景》,為我縣竹產業開發提供了可行的依據。天全縣現有竹資源總面積36.8萬畝,成竹面積9.7萬畝,天然竹林面積2萬畝。

從1996年以來新發展竹子面積28.3萬畝。

(2)今年1---3月份全縣竹材產量3000多噸,產值近100萬元;森林蔬菜800噸,產值40萬元。

(3)大渡河造林局天全分公司今年1---3月份對20多萬畝楠竹基地進行檢查補栽、管護等工作,正在組建股份制聯合林場,已經擬出了竹資源管理辦法。

4、加工營銷產業情況:

(1)龍頭企業:①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有限公司: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挖基和主體工作,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編寫,完成了今年原料收購、生產品種、生產量的計劃,銷售紅油鮮筍5噸、清水筍2噸、墨西哥泡椒2噸,實現銷售收入10萬元,收購野生蕨菜20噸。②天全縣天蜀森林蔬菜食品廠:已收購蕨菜50噸、青菜20噸、山蘆20噸;銷售山蘆30噸、紅油鮮筍20噸、蕨菜和薇菜20噸,實現銷售收入30萬元。

③天全蜜園蜂業有限責任公司:銷售蜂蜜4.5噸,銷售額15萬元,帶動養蜂大户12户。④茶葉加工企業5個,其中1---3月份邊茶葉產量6000擔,銷售20xx擔、銷售額23萬元;全縣春茶產量15噸,外銷鮮葉9噸、產值36萬元,縣內加工6噸鮮葉、成品1.5噸,已銷售0.5噸、銷售額13萬元。

5、今年一季度綠色食品產業開發情況:

(1)加強與四川二郎山森林蔬菜食品責任有限公司的聯繫和服務,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商標的年檢和技術整改工作,新廠已完成了綜合樓、機修車間、庫房、門衞等工程。

(2)完成了1000畝辣椒基地的建立、育種、技術培訓。

(3)兩家森林蔬菜加工企業擬出了今年的收購和產品加工計劃。

(4)綠色食品管理辦公室結合我縣實際編寫出了天全縣綠色食品發展規劃初稿,提出了我縣綠色食品開發的思路和目標任務。

(5)完成了兩個綠色食品申報材料的編寫和填報。

6、協會和基地:隨着產業的形成、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和行業協會的迅猛發展, 截止目前,有各類協會33個(種植業協會16個、畜牧業協會16個、加工協會1個),多數運作正常;產業基地52個(優質瓜果蔬菜基地7個、蠶桑基地7個、茶葉基地6個、畜禽基地11個、林竹基地21個)。

(二)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調查情況:全縣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農業大户有251户,人口1138人(男60

6、女532人)。按收入情況分:年收入在5萬元—10萬元的有221户,年收入在10萬元--20萬元以上的有24户,年收入在20萬元以上的有6户。

按主要收入來源分:種植業7户,養殖業25户,加工營銷業38户,開採業23户,運輸業99户,其它59户。

(三)全縣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構成情況:1.20xx年:全縣農村居民123881人,純收入30289.58萬元,人均純收入2445.05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24,養殖業收入佔25,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0,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6,運輸業收入佔10,其它收入佔7。

2.20xx年1季度:全縣農村居民119775人,純收入6385.24萬元,人均純收入500元。其中:種植業收入佔12,養殖業收入佔38,林竹業收入佔3,勞務開發收入佔16,加工營銷業收入佔5,礦山開採業收入佔12,運輸業收入佔7,其它收入佔7。

(四)全縣土地和草資源情況:據調查,全縣有耕地102357.3畝,其中:耕田55276.6畝,旱地32357.5畝,自留地13235.2畝,開荒地1488畝;撂荒地102畝。草資源:天然草場14726.5畝,人工草場13986畝,青貯2955噸。

二、存在的問題:1.整體上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認識不夠,未能深入理解其含意。農民素質相對較低,市場經濟意識淡薄,只顧眼前利益,缺乏風險意識。

2.工作發展不平衡,個別鄉鎮對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不明確,措施不力,對於農業產業化工作似乎只是應付了事。3.產業佈局不夠合理,沒有完全做到因地制宜、科學規劃,產業基地建設分散,除林竹產業外,其它產業規模不大,形不成商品優勢,難以形成規模效益。

4.中介組織和行業協會帶農户、連市場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運作不夠規範。5.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規模小、帶動農户和基地的作用還不明顯,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

6.缺乏科學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利益機制不健全,農業產業化一體化的經營層次不高,企業與農户就會經受雙重風險。

在我縣農業產業化經營中,企業與農户與基地的利益連接,大多數還停留在鬆散的結合上,企業與農户之間沒有法律約束力,企業按市場價收購農户的產品,不與農户承擔風險,農户也沒有參與意願和合作要求,在賣方市場條件下一旦市場風吹草動,企業與農户將會雙雙受損。

三、建議和對策:農業產業化經營是一項牽涉面廣、政策性強、浩繁複雜的系統工程,它不只是一般的市場行為和企業行為,必須要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針對目前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一些突出問題,我們提出如下建議供領導參考:1.正確認識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本質和含義,確定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

農業產業化的含義就是以市場為導向,在農產品的生產和流通過程中實現生產、加工、銷售一條龍,在經濟利益上依據平均利潤率的產業化組織原則實施產加銷一體化,形成生產和流通利益共同體,把農户和市場聯繫在一起的一種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我縣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基本思路:以國內外市場需求為導向,以規模開發和基地建設為重點,以農副產品深加工為龍頭,以“龍頭企業+中介組織(農村專合組織、協會)+農户”為基本組織形式,優化配置各種生產要素,實行科學地區域化佈局,專業化生產、系列化加工、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企業化管理,使農業和農村經濟最終走上自我發展、自我積累、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產業化經營軌道,推進農業和農村產業化進程,最終實現全縣經濟快速發展。

2.建立健全以黨、政一把手直接負責的農業產業化目標管理責任制。圍繞全縣農業產業化的總體目標,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實際,調整和完善農業產業化的實施方案,將目標任務落實到各個鄉鎮。

縣、鄉鎮黨、政領導每年必須親自抓一個產業或一片基地的建設,真抓實幹,連續抓幾年,抓出成效。這一條可以作為鄉鎮年終考核指標的一項內容。

3.採取多種方式培訓農民,努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根據縣上提出的“八個一”工作要求,每個鄉都必須至少落實其中的“一鄉一校”,建立起培訓農民的教育基地,提高農民的科學種植、養殖技術和市場風險意識以及市場誠信意識。

4.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培育主導產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讓市場需求説了算,我們要到市場上去選產品,要總結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堅持在推進農業產業化中,首先搞好市場調查、選好產品。

具體講,茶葉產業化、林竹產業化、畜禽產業化等怎麼搞,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結合市場需求決定。商品的價格是由供求關係決定的,要充分估計市場供求的變化。

總之,不能用今天的價格去論證項目投產後的經濟效益,要動態觀察市場走向。5.大力發展規範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不觸動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財產所有權的前提下,按“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建立起來的新型合作經濟形式。它是農業產業化經營中的重要鏈條。

大力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專業協會),有利於提高農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降低和化解市場風險;有利於推廣和應用科學技術,推進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用利於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保護和增加農民的利益。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是連接龍頭企業和農户的重要紐帶,是形成“公司(龍頭企業) 基地 專合組織 農户”的產業化經營模式的關鍵環節(公司 農户的模式弊端很多)。

6.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經濟的核心就是“利益”,沒有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市場、企業與農户難以形成利益共同體,他們之間就會出現鬆散關係。

處於產業化中間環節的企業與下聯農户之間難以形成有效的利益共享關係,是一種自由的意向性的非緊密關係,是一種隨市場變化而變化的被動的關係,或者是一種非理性的契約關係,這樣經常使企業與農户的根本利益一致性與現實利益對立性發生矛盾,因為他們各自都有利益最大化的要求。當市場價格高於雙方預約價格時,農户就會想方設法把產品銷售給市場,企業收不到加工原材料,有可能不顧一切提高收購價格,市場出現產品供不應求的走勢,給政府造成一種假象,這時政府在引導農户發展生產上可能出現誤導。

當市場價格低於雙方預約價格時,企業會找很多借口違約、毀約,不遺餘力地從市場收購,在農民向當地政府投訴時,也有可能採取象徵性、苛刻刁難手法,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很少一點,來應付農民,敷衍政府,少數農户也會把產品挑到當地政府,要求政府收購。這些現象,導致政府要麼號召農民大力發展某種產業,要麼政府與農户之間矛盾激化,使企業、農户都受損失,導致產業失敗。

7.搞好基地建設,強化“規模效益”觀。基地建設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的物質基礎,如何加強基地建設,可以用16個字概括:“政府引導、利益驅動、品質優先、規模效益”。

過去政府總是要求農民做什麼,不做什麼,這些都是市場的功能。政府只要提供良好的產業政策和優質服務以及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企業和農户會自發地有機結合。

政府通過“以點帶面”的示範引導作用和“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使廣大農户看到可獲得的實際利益。通過優勢資源的轉移和優化品種品質結構,創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使大量的勞動產品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沒有規模,就沒有效益,就沒有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8.對外加大宣傳力度。

我縣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污染小,氣候條件也比較適宜生態農產品生產。現在的市場經濟大潮中,各種各樣的產品浩瀚如海,數也數不清,“好酒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經過去,不作宣傳,就沒有人知道我們這樣一個山區小縣的兩個綠色食品、九個無公害產品。

我們要千方百計利用各種宣傳煤體(包括網絡)推出“二郎山下的生態天全”這個品牌,依託這個品牌發展產業。天全縣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辦公室20xx年5月25日

【第14篇】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工作報告

__區的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是從20__年開始抓起的,在全省各縣區中起步較晚。幾年來,在省、市綠辦的指導和支持下,經過努力,先後培育、申報、認定、認證了一批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和產品,為發展全區高效種植業,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做出了一定貢獻。

回顧以往的工作,我們主要抓了以下幾點:

一、宣傳地方優勢,堅定發展信心

在20__年以前,由於我們對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宣傳不夠,致使全區對該項工作認識不足,認為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是高不可攀、可望不可及的事情。我們從宣傳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入手,爭取各級領導對發展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的重視,堅定了廣大羣眾發展綠色食品產業的信心。

我區地處__省中南部,境內山低崗緩,川闊谷坦、沿河兩岸土質肥沃。豐富的森林資源對淨化空氣、涵養水源、保持水土起着巨大作用,為人們營造了一個藍天碧水的生態條件。區內無客水注入,境內又無污染型工業企業,這一切對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態條件。省農業環保檢測部門對我區大氣、水體和土壤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完全符合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的環境要求。

因此,區委、區政府從“十五”開始,就把發展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作為發展高效種植業的重要途徑來抓,先後成立了區發展綠色食品產業領導小組,制定了區綠色食品產業十年發展規劃,區編委於20__年正式批准成立了__區綠色食品辦公室,專門負責組織、協調全區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各項工作。

二、科學規劃佈局,分批推薦申報

在各級領導認識得到提高、羣眾積極性調動起來以後,區綠辦依據__區“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和全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十年規劃所確定的發展目標,按照先易後難、分批申報和成熟一個申報一個、逐步推進的原則,先後申報、認定、認證了一批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

到目前為止,全區共認定了一個綠色水稻基地、__個無公害蔬菜基地,認證了*個綠色大米、*個綠色甜糯玉米和__個無公害蔬菜產品。幾年來,基地無公害蔬菜總面積達____畝,綠色水稻面積____畝,綠色甜糯玉米產量達__*噸。這些無公害、綠色品牌為企業增效、農民增收做出了很大貢獻。

三、加大監管力度,提升產品檔次

我區自20__年申報、認證、認定全區第一個綠色水稻基地,第一個無公害蔬菜基地以來,就從來沒有放鬆過對基地及其產品的監督管理工作,以確保產品質量,維護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在消費者心中的信譽和形象。

一是我們切實加大了對農業投入品的監管力度。區綠辦主動協調執法辦、工商、公安、食品藥品監督、技術監督等部門,從源頭上嚴控假劣農資、高毒、長殘留和無公害綠色農產品禁用、限用農資流入基地,切實保護生產企業和基地農户的合法權益。

二是我們切實加大了對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標準化栽培技術的培訓和指導力度。每年我們都結合冬春培訓和各主要農時環節的技術現場會,對基地農户進行面對面的技術培訓,並印發技術資料給每一個基地農户,使每個農户都至少有一名掌握生產無公害、綠色農產品標準化栽培技術的明白人。

三是加強對基地的監管力度。每個基地都成立了技術指導和質量監管組織,並對生產全過程實行檔案管理。我們還於去年4月,初步整合了農業、牧業、水利等產品監督檢驗資源。編制了__區農產品質量檢驗監測站,開展了部分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工作。其中無公害蔬菜市場質量檢測、農藥殘留檢測就進行了*次,抽樣__餘份,對促進全區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

四是切實加強對基地和產品的年檢、審查工作。20__年以來,我們嚴格按照省、市綠辦要求,對基地和產品及時進行年檢和審查工作,對不能按規定時間年檢,長時間拖延年檢的產品及時進行了除名處理。

幾年來,由於我們紮實、認真地狠抓了全區無公害綠色農產品基地建設工作,得到了各級幹部和廣大羣眾的支持和認可。今後,我們將在國家和省、市各級綠辦的指導和扶持下,創造性地做好本區無公害綠色食品產業發展各項工作,並採取一切有效措施,大力推進全區綠色食品產業朝着快速、有序、協調方向發展,爭取在不遠的將來,使我區綠色食品產業真正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讓全區農民從綠色食品產業發展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第15篇】合川市蔬菜產業調研工作報告

為進一步掌握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理清發展思路,我成立了蔬菜產業調研組,從8月18日至9月12日,先後到太和、香龍、碼頭、小沔等14個鎮街和加工企業進行了調研。

一、合川蔬菜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蔬菜是人們每天必不可少的主要副食品,其市場需求量大、週期短、見效快、比較效益高,市場前景廣,是許多地方農民致富首選的短、平、快項目之一,但並不是什麼地方都適宜發展蔬菜,其生產需要有一定的資源條件:其一,因為蔬菜對水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一定的水源保證;其二,因為蔬菜量大且要求新鮮,需要有較好的交通運輸條件;其三,不同蔬菜對土壤的適應性不同,加之其耕作要求較高,需要較好的土壤肥料條件,最好是壤土;其四,蔬菜種類多,技術性強,投入也較大,因此需要一定的蔬菜管理和技術條件,其中包括種植者對蔬菜先進技術接受的程度等方面;其五,從產業化角度來講,還必須要的龍頭企業為依託和一定的特色優勢產品為基礎。對照蔬菜業發展的五個必要條件,我市蔬菜產業發化展具有較好的資源基礎:

1.有突出的區位優勢:合川市是重慶北部地區的中心城市,也是一個縣級農業大市,幅員面積2356平方公里,現有耕地8萬公頃,總人口152萬,其中農業人口120萬。合川對重慶、成都等大城市和廣大農村腹地川及中北一帶具有承上啟下的強勁輻射作用,有較強的接納能力,是城鄉交換和貨物週轉的軸心。

2.水、陸交通十分方便:合川位於四川盆地東部,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匯流,襄渝鐵路、國道212線橫穿境內,渝合高速公路、遂渝快速鐵路,大大縮短了合川與周邊大中城市的距離,加之鄉鎮公路形成網絡,蔬菜產地的交通也十分方便,這為蔬菜產品的輸出創造了有利條件。便捷的交通,開明開放的環境,使合川具有強勁的中心輻射功能和多維接納能力。

3.自然氣候條件優越,生態環境良好:合川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境內耕地海拔主要在200-400米之間,年降雨量在1100-1400毫米之間,年均日照1316小時,年均氣温18.1℃,≥10℃的有效積温5903℃,無霜期331天,四季分明,氣候温和,適合多種蔬菜的生長,有發展蔬菜生產的良好自然氣候條件,產地生態環境較好,產地尚處於自然狀態,生存環境幾十年無變化,今後,相當長的時期也不會有大的變化,產地無污染,能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4.有良好的土壤和豐富的水利資源條件:土壤多以沙溪廟組母質發育而成,土質肥沃,熱量豐富;加之三江匯流,76條溪河交錯其間,有成片的江河衝擊壩地6萬多畝沙壤土,非常適合蔬菜種植。且水源豐富,灌溉方便,水利基礎設施基本配套,目前有效灌溉面積達到58萬畝,旱澇保收面積45萬畝。

5.可靠的技術和人才支撐:西南農業大學的專家為我市蔬菜發展進行了科學的規劃和選址,對發展出口蔬菜也有科學合理的建議;我市與重慶市農科所、西南農業大學等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6.良好的種植技術基礎和較大的生產規模:合川是歷史上有名的農業大縣,蔬菜種植面積已達到23萬餘畝,年產蔬菜46萬噸,是重慶市的重要蔬菜基地縣之一,有相當的生產技術和種植規模,其中合川絲瓜、瓠瓜、冬瓜、南瓜、糯玉米、蘿蔔、藠頭、大頭菜、胡蘿蔔、榨菜、萵筍等瓜菜類和根莖菜類極具特色優勢。近幾年來,合川市組織專門力量、加大了抓全市蔬菜產業的力度,我們在蔬菜產業化發展的管理方面也取得了較多的經驗

二、合川蔬菜產業發化展的市場基礎

從總體上來看,人們的消費理念大多遵循從温飽型-營養型-保健型-環保型的發展規律,目前正行成一股“綠色消費”、“綠色需求”的熱潮,以“綠色食品”為對象的蔬菜業醖釀着巨大的商機,特別是我國加入wto後,各國將在非關税貿易壁壘的基礎上以低關税或零關税進入農產品貿易,迫使各國將按照比較利益原則進行資源配置,進而引起全球產業佈局重新調整,蔬菜是勞動密集型產品,一些工業化國家由於土地資源價格、勞動力成本等機會成本上千而不得不放棄一部分市場,而我國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力價值也相對較低,因此我國的蔬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具有較強的競爭力。

另一方面,隨着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農業生產正由解決温飽、滿足量的需要向在保證總量的基礎上努力提高質量安全水平和效益上轉變,蔬菜作為富含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多糖、有機酸和芳香類物質的特殊商品,對維持人體的正常新陳代謝、增進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當今社會生活中,人們蔬菜的需求量大大增加,可謂“一是三餐不吃飯可以,不吃菜不行”;特別是隨着我國城市化水平提高,蔬菜的商品需求量進一步增加,蔬菜市場前景十分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