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中生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作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2W

國中生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作文

每一個孩子,都如植物一樣,需要充足的陽光給予温暖,這樣才能健康的成長。爸爸媽媽就是支持孩子們成長的那一縷陽光。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供大家參考。

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1

今天下午,迎着和煦的春光,邁着輕盈的步伐,我跟隨九華晨刊的小記者團來到了風景如畫的裏山。我們要去看望俞河國小的留守兒童。

留守兒童,顧名思義是指這些孩子的爸爸媽媽遠在他鄉打工,只剩下孩子和他們的祖父母留在家中。我想,衣食無憂的我們,整天如藤蔓生枝般依賴着我們的爸爸媽媽。在我們的心目中,爸爸媽媽是保護傘,是避風港,是温暖的依靠……我們即使羽翼豐滿,也是離不開父母的。可是,這些留守兒童,從呀呀學語到蹣跚學步再到學海求知,都沒有爸爸媽媽的陪伴。他們該多麼思念自己的爸爸媽媽,希望遠在千里之外的爸爸媽媽能陪在身邊呀……想到這裏,我心裏不禁為他們難過。

不一會兒,滿載小記者的大巴車就到了俞河國小。俞河國小坐落在一幅山清水秀、水光接天的美麗畫卷中。古樸的校門前,十個留守孩子一邊目不轉睛地凝視着我們,一邊拍着手,説着:“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我心頭熱熱的,像一股暖流湧進心田。我們好奇地走進這個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片空闊地,這就是他們的操場了。看着這樣的操場,比起我們的操場,真的是太小了,只有我們操場的十分之一大,而且地面坑坑窪窪的,不像我們操場地面是塑膠的,踩在上面非常舒服。我又把目光轉視着正前方,那是一幢教學樓。一位叔叔帶我們參觀了整個教學樓:所有的教室都是複式的,平均一個年級僅有十餘人。我們一邊感歎着這一切,一邊走進了“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之家”的後面掛了一塊大黑板,上面,娟秀的字跡和五彩斑斕的圖畫令我拍案叫絕,也讓很多小記者嘖嘖讚歎。但是,這五彩繽紛的畫面中,卻刻着令人心酸的內容:“爸爸,媽媽,你們在外放心工作吧,知道你們離開我有許多無奈。請不要為我擔心,請不要為我牽掛……”這一劃一筆,讓很多人忍不住潸然淚下。

接下來,老師讓我們和留守孩子一起玩了很多互動遊戲。小小的教室快被一浪高一浪的笑聲擠破了,這些精彩紛呈的遊戲,彷彿在我們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樑。我們在歡笑中互相認識,成為了好朋友。

快樂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的,轉眼間我們就要和他們道別了。港華公司的義工準備了學習用品,讓我們一人拎一袋,鄭重地贈給這些留守兒童們。已是下午三點多,我們乘上了返途的大巴車,與留守孩子們依依不捨地道了聲“再見”。

雖然這次相處的時間十分的短暫,但是,我們也在這次活動中明白了很多道理:不能歧視留守兒童,要關愛他們,要給予他們温暖;我們要平等地看待他們,不要讓他們心中存留着陰影。在此,我呼籲全社會:關愛留守兒童,從我做起!

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2

現在,農村的留守兒童越來越多了,而他們大部分都是因為經濟條件緊迫,父母被迫進城打工。

然而,面對記者“想不想爸爸媽媽”這個問題時,大多數兒童的回答都是“不想”。其實,產生這種想法並不為怪,因為有的父母在外打工,連孩子的學習、生活都不管不顧,甚至6年不回家一次!面對留守兒童的只有孤獨......

2007年3月12日,我認識了一位叫劉瑩瑩的女孩,她告訴我,她也是留守兒童,不過還好,她的朋友不少。當我有點兒為她感到慶幸的時候,她卻又補充了一句:“我的朋友和我一樣,也都是留守兒童。”我聽了,愣住了。

不!除了孤獨,還有貧困圍繞着他們。我在網上的視頻資料上看到,一羣志願者隨着記者來到了龍山國小,那裏百分之七十八的學生是留守兒童,他們吃的是白米飯,沒有任何菜。食堂裏賣的唯一的菜就是一元錢一份的燒豆腐,可是,這個東西也不是所有人都吃得起的。當記者拿起他們保存已久不捨得吃的黑麪包時才發現,那些麪包已經變得僵硬了,不過孩子們還是留着那些黑麪包。看到這兒,一位記者急忙掏出錢包,去給那些貧困的留守兒童買吃的。但是,那些孩子們沒有吃,只是在記者們走後,才把東西藏進了書包裏......

當我看到這些資料時,感到了一絲傷感,他們太可憐了!沒有朋友,也沒有好的生活條件,這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苦日子!

讓我們獻出自己的愛心,共同幫助那些窮苦的留守兒童吧!其實,他們並不孤獨,因為還有我們!(

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3

我曾經在電視上播放的紀錄片中看到過這樣的身影:清早起牀做飯的身影、在大山深處為家裏背水的身影、在田裏幹農活的身影……這些身影的爸爸媽媽都外出掙錢,這些身影在家度日如年的盼着自己的爸爸媽媽回來。我想,你們也像這些身影一樣。

由於同學們的爸爸媽媽為了掙錢,都外出打工。你們一年中見不到幾次他們,肯定都非常想念他們,一想到他們就會非常傷心。有些同學,非常理解自己的爸爸媽媽,知道爸爸媽媽外出掙錢都是為了自己能有一個好的生活,所以自己在爸爸媽媽不在的時候好好學習,讓父母在難得回來一次之際非常開心;可是,有些同學可不這樣,他們認為自己的爸爸媽媽不愛他們了,所以他們曠課、逃學……各種不良現象出現。甚至有的還會走向犯罪的道路。我們都是祖國的花朵,可是你們就要這樣自甘墮落,放棄自己嗎?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感恩,學會孝順父母。你仔細想想,父母本可以在家裏種地,可他們為什麼要離開你們去別處打工呢?還不是希望你能有個幸福,美滿的生活。他們長時間無法見到你,你心中很痛苦,可他們心中的痛苦比你多一百倍。這世界上哪有父母不想和孩子在一起生活呢?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呢?他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健康康、平平安安的生活。他們為了你,到處奔波,你這樣,如何對得起他們的一片苦心呢?“子欲養而親不待”千萬不要等到孝順不成父母了才去孝順。所以,從現在開始,我們應該好好學習,長大後做國家的棟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相信同學們都有。既然你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麼,那麼你就要為自己的夢想負責,你要去努力完成它,要麼它永遠是遙不可及的。

同學們,讓我們一起為着我們的夢想而奮鬥吧!

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4

對於社會上存在較多的留守兒童,人們通常會想到他們生活貧困,物質生活貧乏,於是許多志願者對他們實施物質上的援助。“精準扶貧”“送愛下鄉”。然而,留守兒童缺乏的又豈僅僅是物質,他們需要的更多是觀念的轉變,精神的滋養。

有一則這樣的報道:當慰問留守兒童的志願者把書本和玩具交到孩子們手中時,意外收到了一個孩子的紙條:不喜歡送來的書和文具,寧願要錢,或者是一部可以打遊戲的手機。這個孩子的想法雖然不能代表留守兒童的普遍觀點,但也不得不引人深思。留守兒童的父母親外出打工,與年邁的親屬一起生活,物質和精神世界都極度匱乏。甚至可以説,他們唯一的出路就是不辜負父母在外辛勞打工,努力上學,最終真正走出自己留守之地,與父母團聚。然而,為什麼他們不願接受書本,卻選擇手機?我認為,留守兒童真正需要慰問和關注的,應該是他們的精神世界。

在當代社會,一窮窮好幾代,一富也能富好幾代的現象越來越多。在學習和事業上取得成功的,也更多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説,好的環境對於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留守兒童所面對的,是無人監管,無人引導,所以很難在他們心中種下努力拼搏、重視教育的種子。他們需要的,不是爺爺奶奶的放縱,不是無人問津的冷漠。如果遊戲和犯罪趁虛而入,填滿了他們的生活,那麼他們的人生才真正悲哀。

對於留守兒童,與其送書本,不如送知識、傳道理。每年全國各地都有大學生支教活動。那些大學生們,在留守兒童的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幫助他們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才能使他們的心靈不再“留守”。只有讓留守兒童意識到讀書才能不再留守,才能生活得更好,再通過適當的外力幫助,才能改善他們的現狀。

曾有一個新聞記者,通過一組鏡頭將留守兒童生活狀況照下來,讓社會了解,讓孩子們自己明白留守的傷感和困窘。後來,孩子們努力學習,外界人士廣泛關注,終究改變了一批留守兒童的人生道路。

對於留守兒童,不要只將眼光停留在物質援助。真正要關注的,是他們的心。身雖留守,心不荒蕪。社會上的人盡我們所能,留守兒童自身奮發圖強,終能助他們走出留守,擁抱美好天空。

關愛留守兒童觀後感5

兒童是祖國的花朵,也是祖國末來的接班人。兒童在父母和老師的照料下以及培育下,這朵花兒才能綻放,才能為廣大人民作出貢獻,而那些沒有受到正規教育的孩子和留守兒童,他們誤入歧途,給廣大的人民帶來了許多不便。

這些留守兒童,他們為什麼誤入歧途?那是因為他們幼小的心靈缺乏生活經驗,不能準確判斷什麼是美什麼是醜,什麼是真什麼假,什麼是善什麼惡。所以才被不法分子帶壞了。

有一天,我正大街上散步,突然,一個婦女大罵起來:“混小子,你敢偷我的手機,走,我帶你去公安局,”那個約有八、九歲的孩子,一聽嚇壞了,趕緊掙脱了那個中年婦女的手,飛快地向一個拐彎處跑去,那位正準備追去的婦女見那孩子無蹤影了,這才停住了腳步,我當時就被那情景驚呆了,一個八、九歲的孩子竟然成了一個偷雞摸狗的扒手,原因誤入歧途。

當然,沒受過正規教育的孩童,並非都是會誤入歧途。有的留守兒童看到其他兒童揹着小書包向學堂走去時,他們此時的上學渴望是可想而知的啊。

也許,當你看到一個渴望上學的孩子,把偷來的知識整理時,你那時的心情一定會非常地傷心。現在,有的孩子上學就是胡鬧,看似身體在教室內可不知他們的心跑到了哪裏。但如果把我們上學的機會轉讓給那些渴望知識的留守兒童。不用説,那些孩子肯定會萬分珍惜這實屬不易的機會。

作為有能力幫助他們的人,為何不去關注一下他們呢?得到你的關注,他們只會説聲謝謝,但這聲謝卻藴含着那孩子對你的無限感激以及自身的喜悦。

在正規的教育下,他們也能夠綻放了。他們開放來自大多數人們的關注,可他們也有了準確的判斷力,他們可能也會給我們的祖國帶來一個奇蹟。

藉此之機,我十分想讓更多的愛心給予留守兒童,讓他們也能擁有常人的機會,為將來的社會貢獻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