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高三作文道德綁架(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2.79W

高三作文道德綁架(精品多篇)

道德綁架作文 篇一

就在一小時前看到這個新聞標題時就覺得有些訝異,這到底是受到了多大的委屈需要使用如此這般式的方式表達抗議呢?不知道這是否也算得上是這幾年特別流行的詞——道德綁架?

具體從什麼時候開始不得而知,只是突然間發覺到伴隨着個人主義意識的愈來愈強,一部分人的行為在一部分人看來似乎是越來越不能被理解,而同時,這些事件的主角反而越演越烈。就個人所記得的這幾年類似此類新聞的有:廣場舞,到此一遊,地鐵佔座,地鐵飲食,公共場合情侶行為等等,有人説是素質問題,(真的只是素質問題麼?我不是社會學家,正確答案我不知道。)看到這類新聞的相關評語更是讓人覺得人類思維邏輯的強大,具體不願也不必細説,畢竟人人都有説話的權利。只是很多時候在我們行使我們權利的時候最好也能記得相應的義務——尊重他人。畢竟,權利和義務是並存的,倘若人人只履行義務而失了權利那是體制問題,人人只顧行使自己權利而忘記相應義務那你所謂的行使的權利並非權利而是赤裸裸的傷害,這種傷害的對象可能是自己也可能是別人,更可能是雙方。

道德綁架作文 篇二

1、道德,非綁架工具

道德在生活中可以起到約束自我而使這個社會朝着更好的方向發展的作用。可是也有了一些不和諧的現象,有部分人會以道德的名義去脅迫或攻擊他人,左右他人的行為,被稱作“道德綁架”。

道德是用來約束自我的,絕不是用來“綁架”的工具。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道德綁架的例子,比如之前的老人子女沒有買到全程的高鐵坐票,中途被座位的主人請起來,老人女兒想擠着坐被拒,之後一位中年男子給老人讓位,老人女兒卻指責道:“年輕人應該多學學。”座位主人表示很委屈。在高鐵上的座位都是大家花錢買的,讓座是一個人道德高尚,有愛心的一種表現,但座位主人沒有一定要讓座的義務。她完全有自我選擇讓或不讓的權益。而老人的子女既然是帶老人去看病,買票的時候就應該注意一下這一點。高鐵上是對號入座的,這與公交車是不一樣的。如果對方讓座就應該誠心感謝,對方若是不願意,也不應該去指責對方,咄咄逼人。

公交車上讓座的例子也不少,想一想我們從小就被教育要給需要的人讓座,這是美德的宣揚,是傳統美德的延續,我相信很多人都會願意讓座。我也是,在我小的時候別人給我讓座,現在我長大了,我也常常給別人讓座。可我們現在也聽到過一些老人要求年輕人給自己讓座的新聞。事件中有些年輕人確實是因為身體上的不適,而拒絕了讓座。我認為這是可以被認同的,如果老人真的需要位子坐,也可以問問旁邊其他的乘客願不願意讓座。真的沒有必要出現對方拒絕讓座而扇對方耳光的事件。道德可以讓社會更美好,但它若是成為了“綁架”的工具,就只會宣傳負能量,還把“道德”這個美好的詞和“綁架”給綁在了一起,道德綁架若是盛行,只會讓人心愈發愈冷,消耗他人的善良,最後只會讓善良的人心被掩埋。所以我們要堅決拒絕道德綁架,要維護好自己的權益。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楚什麼是道德綁架,什麼不是道德綁架。我們還在讓位這個事情上説説吧,我們不能夠因為有關讓位的道德綁架事件聽多了,而覺得讓位就是道德綁架,而再也不去讓位,認為凡是告訴我要讓位的人都是在道德綁架。那我便在這説,當你見到有需要座位的人時,而你又正好可以讓位時,請你不要吝嗇你的善良。因為這個世界的黑暗永遠不佔主流,你若把愛心善良帶給他人,你也會被他人以善良對待。就像我之前説的,小時候我被別人讓位,現在我讓位給別人,我相信未來我老了的那一天,在公交車上,一樣會有年輕人像從前那樣給我讓位。當然,我們也不能認為所有老人都會要求年輕人給自己讓位,這樣的老人還是佔少數的。記得有一次我在公交車上給一位老奶奶讓位,雖然我離目的地很遠。誰知我卻遭到了老奶奶的拒絕,她告訴我:“我沒兩站就下車了,你們學生學習也辛苦,坐着休息會吧!”我本來就是腦子反應慢的人,奶奶的這句話我也是好久才回味過來,記得當時我執意要給奶奶讓位,因為看她真的提了不少菜,有些重量。奶奶見我堅持讓座,便坐下了。沒兩站奶奶就要下車了,同時又有一大波人上車,我想等等還會有很多人上車吧,算了,不坐了,多站一會也無妨。誰知奶奶剛站起來就拉着我,要我在原來的位置上坐下,她不想讓我一直站着,同時她還表示感謝我的好心。她笑着,提着她的菜下車了。我愣愣的坐在位置上,彷彿剛才發生的一切與我無關一樣。遇到這麼好的一個奶奶,心裏是暖的,也讓我堅定善良是正確的。人與人之間互相理解,所傳遞的温暖,足以抵禦未來的每一場風雪。道德不一定要有多高尚,但若是努力無限去靠近,你會變得更好。而道德綁架只會讓那些在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人在路上就心灰意冷,在路上就被擊敗。不是他們的內心不夠強大,而是社會的輿論若不辨清明時特別可怕。

道德,約束自己,讓自己更優秀,讓温暖在社會上傳遞。道德不是綁架的工具,拒絕道德綁架,保護自己,守護道德的一篇純淨。

2、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顧名思義就是用自己的道德觀強迫他人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而在如今的中國,這種荒謬的事居然屢見不止。

例如,某富豪因為沒有捐款,被極端網友罵的狗血淋頭,甚至還説:“你有那麼多錢,應該捐出去一份,反正那些錢對你來説不值一提。”“一點善心都沒有,捐點錢怎麼了!”“你不捐就是不善良”等等瘋狂的言論。

不僅僅是這些,還有關於孝方面的“兒子就應該把父母接過去住,女兒就應該老實在家裏做一個家庭主婦。”“賺來的錢就應該全給父母。”等。也有關於其它方面的“年輕人就應該給老人讓座、不讓座就是不道德”“遇到乞丐就要發善心給錢,給少了就不道德”“小孩子還小不懂事,讓着他點哈。”“歌唱節目自爆家裏窮苦,希望評委老師通過比賽。”“你弱的人就應該被照顧,有能力的人無需幫忙”“我年紀大,插個隊怎麼啦?”等等,數不勝數。

我只想説,只要不違法,不違背自己的道德線,你該怎麼做就怎麼做,無需在意少數的瘋狂言論,相信在這個文明的時代 ,還是正常人居多。

3、拒絕道德綁架

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道德通過社會的或一定階級的輿論對社會生活起約束作用。道德也是我國流轉至今的美好品德,有時候也會被當作評判一個人的標準。追求道德,本是一種良好品質,可是隨着時代的變遷,漸漸衍生出一個新詞: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在公交車上時“現在的年輕人啊,越來越不懂事了,看到老人都不會讓座了”,親戚帶着孩子來家裏玩時“不就是一塊表嗎?摔壞就算了,他只是個孩子,不懂事,你和他較什麼勁”,路邊看到乞丐給了點零錢時“看你穿得那麼好,怎麼只給這麼點啊,我那麼窮,你不應該多給點嗎”,在明星微博下的評論“這麼有錢還不如捐給山區,只會貪圖享樂”

他們自以為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一旦不一致就會出言諷刺,彷彿別人做了什麼罪大惡極的事。道德綁架便是以道德作利刃,當為人提倡的道德變成了束縛人的枷鎖,它便也成了導火索,只需一個火花就能將這個社會引爆。

道德應該是人們對自己行為的約束,是一種良好的意識形態。尊老愛幼,孝敬父母,尊師重道……這些都是優良的美德,為整個社會都增添幾分温暖人心的色調。可是,道德綁架讓原本的美德變了味,當禮讓從美德變成義務,當行善從主動變成被動,這個時代也像被顛倒過來一樣。這樣的綁架實在可怕,麻痺了人們的善良之心,挾持着大眾的選擇權利,這樣的行善早已成為壓在心中的負擔。當人們已經害怕厭倦了,道德也就隨之瓦解。

而我們應該更加重視道德,理性反對道德綁架,讓道德綁架不再是行善的絆腳石,讓社會被善意和温暖擁簇着,這才是它該有的樣子。

4、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很多人打着道德的名義,去要求,脅迫或者攻擊別人。採用着聖人或者超人的標準去要求別人。我們周圍幾乎時刻都發生着道德綁架的事情,不論是電視上播報的新聞,還是身邊發生的事情,都讓人感到不舒服。

運動會上有項目沒人報,便強制讓誰去,不去就説是沒有集體意識。把自己感動的事情分享給朋友,別人沒什麼反應就説是冷血。動車上給老人讓座原本是一種美德,但現在卻形成了一種捆綁。這些事情屢見不鮮,給我們都造成了很大的困擾。

運動會原本就是讓人開心放鬆的時間,每個項目都是自願去參加,有能力的人也不會故意不報。所以為什麼一定要強制別人去參加他們並不擅長的項目?並且並不是沒有報名就是沒有集體意識,他們也會在其他方面為班級做出貢獻。分享感動原本是增進友誼的好方法,但卻經常結束一段友誼。不論感動與否都應該尊重別人的觀點,你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如果朋友被感動了只能説明你們很投緣,不感動也不代表連朋友都不能當了。而對於地鐵讓座這個富有爭議的話題,引用網絡上的一句話“讓座是情分,不讓是本分。”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責別人,每個人都有讓或者不讓的選擇。讓了給別人一句“謝謝”,不讓也不用去指責別人。

每個人都不容易,不綁架別人,不被別人綁架。道德綁架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能幫助人們擁有的道德意識,但同時也會寒了很多人心。因為總是有很多自以為熱血,實際上只是在湊熱鬧的人在“真情實感”的實施道德綁架。

5、道德綁架,危害你我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在當今社會,這種現象層出不窮,竟有愈演愈烈的傾向。利用他人善良為非作歹的行為應堅決抵制,否則危及你我!

曾人一人因其女的病向六位富豪索要錢財治病救人。卻只有兩位表示願意捐助。旁觀者迅速殂成兩在陣容,一邊指責此人“道德綁架”,一邊譴責富豪一毛不拔。明理人都十分清楚其中的是非對錯。不捐助的富豪有錯嗎?擁有鉅額財務的人一定要回報社會嗎?依我所見,富豪沒有錯,幫助他人只是一種義務,幫與不幫是自己的選擇。而此人利用他人的善良無理取鬧,卻是不對的。如若真的危機當頭,也應通過正確的渠道籌集錢財,而不是通過道德綁架逼迫他人就範。這樣於已不義,於他人不利。

更為離譜的是,一位老人因坐公交車沒被讓坐,竟堂而皇之的坐在一名乘客腿上破口大罵。這樣情景讓人心寒,年過花甲的老人無人讓坐,以道德的名義逼迫他人讓座。這個社會是怎麼了?我們應該深深的反思這種現象,難道“道德綁架”會讓你披荊斬棘,心想事成嗎?其實並不會,只會讓我們的心逐漸變冷,不再有愛,不敢再愛!

我們必須要向“道德綁架”説不!

道德綁架法律論文 篇三

道德綁架法律論文

道德綁架法律論文【1】

摘 要 道德綁架法律是指社會一部分民眾打着道德的旗號,通過強大的輿論力量來脅迫他人不得不履行或終止一定與道德的基本價值相悖的行為。

道德綁架法律的影響之深遠現在我們還無法估量,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道德綁架法律現象的不斷蔓延不僅僅對於法學理論界,甚至對於司法實踐領域都提出了新的挑戰,我們應予足夠的關注。

這一問題的合理解決不論對於社會的和諧發展還是對於實現司法公正都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 道德綁架 輿論壓力 司法公正

一、道德綁架法律問題的提出

近些年來,隨着傳統媒體和新型媒體的不斷更新發展,網絡平台的使用範圍不斷擴大,原來主要通過傳統媒體引發公眾輿論的社會熱點問題,現在卻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型網絡平台迅速傳播並影響愈加廣泛。

這種“影響”也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增加了公民行使監督權的方式方法,有利於我國司法監督機制的完善;但是,另一方面卻出現了道德綁架法律的現象,為我國新聞媒體的正常運行製造了不必要的障礙,為實現司法公正提出了更大的挑戰。

8月的某個上午,石家莊某公交車上,一位70多歲的老大爺拄着枴杖上了車。

老人不顧前邊乘客給讓出的座位卻徑直走到對着後門的一個座位前,要求座位上的女孩兒讓座。

因為當時女孩兒正戴着耳機聽音樂似乎並沒有注意到身邊的老人,這位大爺見女孩兒沒反應,便一邊推女孩兒一邊破口大罵。

被莫名推搡後,女孩兒很不滿意,後摘下耳機才明白怎麼回事。

見女孩兒無動於衷,老人居然一屁股坐在了女孩兒腿上。

女孩兒惱羞成怒,拿出手機準備撥打110。

司機見狀將車停靠在路邊,在同車乘客的紛紛勸解下,老人和女孩兒的爭論才得以罷休。

無獨有偶,3月13日,河南鄭州89路公交車上,一名約60歲左右的老人上車後站在一位年輕女孩兒身後暗示為其讓座,女孩兒沒有反應。

隨後情緒激動的老人便對女孩兒大暴粗口,進行語言攻擊,最後即將下車的老人居然拽着女孩兒的頭髮拳腳相加。

每每類似事件發生後都會在網絡微博上持續發酵,引來較高的關注度。

本來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這也僅僅是道德層面上的要求,道德與法律的重要區別之一就是不具有強制性。

不給老人讓座應該受到道德的譴責,其他一切個人以及組織機構都無權通過強制措施來迫使他人讓座,誰也沒有權力以暴力來要求別人遵守道德。

沒有讓座,並沒有侵犯任何人的權利,但對他人實施辱罵以及拳腳相加則是對他人合法權利的侵害,就應該受到法律的規制。

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應該是相互滲透、相輔相成的,而不是道德僭越於法律之上,道德一旦大於了法律就會呈現公民漠視法律的局面,道德還需要法律來監督,否則讓道德衍化成反常態的法律綁架行為就會使道德喪失其應有的社會作用。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一個“座上”的人,沒有注意到旁邊的老人則會惶恐,因為他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被冠以“不道德”的稱號出現在媒體上,成為廣大網友抨擊的對象。

而那些沒有被讓座的“老人”則會更加囂張,不僅要坐,而且還要挑座,一旦不滿意就會破口大罵,甚至大打出手。

這樣,道德似乎已凌駕於法律之上,社會秩序難免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擾。

二、道德綁架法律的深入影響

近年來,社會輿論對司法審判工作進行不正當干預的影響逐漸加深,社會公眾高漲的道德義憤以及廣大網民先入為主的直覺式價值判斷使得司法工作人員承受的社會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無形中給司法活動的正常運行秩序造成了負面干擾。

司法活動是司法工作者嚴格按照法律精神的指導進行的,不應該受到社會輿論和民眾道德判斷的左右。

本文基於道德輿論對司法審判工作的影響就下面案例切入進行探討。

事情發生在月某日深夜,行為人藥家鑫駕車不慎將被害人張妙撞傷,但其因為害怕承擔法律責任將受害人連刺數刀致其死亡。

隨後,行為人在父母的陪同下到當地公安機關投案自首。

次年4月,西安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該案進行開庭審理,最終行為人藥家鑫以故意殺人罪被判死。

之後提起上訴,但二審判決宣佈維持原判。

同年6月7日,藥家鑫被依法注射執行了死刑。

藥家鑫案是最為轟動的刑事案件之一,媒體關注度一直居高不下。

首先,就案情而言,涉及到了交通肇事,後又涉嫌故意殺人,其犯罪性質之惡劣、犯罪情節之嚴重大家有目共睹。

其次,就輿論焦點而言,肇事者大學生的身份引發了社會各界對高等教育的深度反思;同時,行為人與被害人的社會地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個是開着車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一個是社會服務行業的弱勢羣體,這樣的反差吸引人的眼球,符合當下輿論的關注點。

因此,輿論譁然,各界人士爭論不休也是不足為怪。

藥家鑫最終被判處了死刑立即執行。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於將死刑複核權收回,從此以後我國對於死刑判決尤其是死刑立即執行的判決可謂是慎之又慎。

我國《刑法》規定如果不是必須應當被立即執行的死刑的犯罪分子,就可以被宣告適用緩刑。

對於藥家鑫一案的死刑立即執行無疑是受到了社會輿論壓力的影響,社會民眾直覺式的道德判斷嚴重影響着司法判決,司法獨立最終不得不屈服於社會輿論壓力。

三、維護法律權威,實現司法公正

民眾、媒體監督是社會監督的重要手段,社會普通力量對司法的監督可以有效的扼制不斷膨脹的權力,有效保護公眾的合法利益,所以倡導社會監督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然而,當下道德綁架法律現象的不斷蔓延正是社會監督權利濫用的惡果。

當輿論足以左右法官專業判斷的時候,法律就會被徹底架空,一種大眾司法就會隨之出現。

在具體個案中,當輿論的觀點不同於法官的專業判斷,而輿論的力量又足夠強大時,就難免影響法官在審判中公正裁判,甚至可能使法官產生一些偏見,做出具有傾向性的裁判結果,這就必然對一方當事人不公平,實體公正難以實現。

同時也破壞了程序公正,大眾司法的存在一定會加速或是延緩司法審判,破壞司法程序的內在機制,這不僅會影響裁判人員對案件事實的準確認定和對證據的專業判斷,還會使裁判結果的準確性和正確性受到質疑。

程序公正是實現實體公正的前提和基礎,當司法程序受到社會輿論不良影響時,那司法公正全面實現就無從談起。

(一)扼制民意的不正當干預

不論是古代封建社會還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司法活動,都會受到民意不同程度的影響和干預。

在司法公正和民意干預這場博弈中,同時做到既滿足社會民眾的意願又符合法律的實體和程序公正結局恐怕往往不很完美。

因此在肯定民意對司法公正進行社會監督發揮着有力作用的同時,更要清楚地認識到民意濫用影響司法獨立這一不爭的事實。

司法實踐中,民意應當被控制在合理的限度內,既要發揮促進的司法公正的積極作用,還要不影響司法獨立原則的全面貫徹。

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限制,就會在無形中助長民意不正當干預司法實踐的氣焰,那麼司法的獨立性就無法保障,司法公正也將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二)杜絕新聞媒體的橫加干涉

人們獲取信息的眾多途徑中新聞報道佔據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但同時新聞媒體對司法實踐的橫加干預所引發的新矛盾就無法避免。

在西方國家傳媒權被稱為“第四種”國家權力,與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相併列,這就對媒體地位給予了充分肯定。

但是傳媒權並不是一種實際存在的國家權力,傳媒只是一種信息傳播的渠道,通過傳媒公眾對於社會信息的知情權得以實現,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導了廣大民眾參與權的行使,傳媒對社會生活的滲透反映了輿論對社會的監督。

參與到了社會信息會以不同的方式通過這一媒介傳播給不同的人。

“在這一過程中,傳媒既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也引導了大眾的參與權。

毋庸置疑,新聞媒體對司法活動的監督作用意義重大,但是目前我國對於新聞媒體的法律規制還很匱乏,很多案件都會被新聞媒體無節制炒作,當案情被傾向性的大肆渲染後難免給大眾和裁判者造成一定誘導。

因此,對媒體新聞進行立法約束具有現實的緊迫性,專門立法的出台應該是最有效的方式,通過立法對新聞媒體進行必要的法律限制,以控制新聞媒體的不當報道,影響司法的公正性。

四、道德綁架氾濫下的法律救濟

道德綁架法律現象肆無忌憚的蔓延勢必會給我國法治建設的進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為了協調好道德與法律的關係,我們必須實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來解決,對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完善立法

首先,要完善對道德綁架行為的處罰規定,嚴格打擊性質惡劣的道德綁架行為。

公交車上的“被讓座”,明星等公眾人物在自然災害後的“被捐款”,以及民營企業家不計其數的“被求助”等一系列道德綁架事件中總是有人以社會公德為藉口,以行善為幌子,實施一些其實並不道德而且還涉嫌違法的行為。

以公交車讓座事件為例,不但是道德敗壞的表現,從法律角度而言還涉嫌故意傷害、侮辱、猥褻婦女。

所以在立法上,在避免走極端的情況下應該加大對此類行為的處罰力度,而不該僅僅以道德譴責來治理道德敗壞,否則勢必會助長社會“偽道德”的囂張氣焰和不正之風。

對於社會影響惡劣的道德綁架行為,更應該上升到刑事處罰的高度,保障國家法律的權威性。

(二)嚴格執法

這裏的嚴格執法主要是針對司法工作人員而言。

網絡媒體、大眾輿論對司法審判工作的不正當干預已是不爭的事實,這就要求司法審判工作者承受得住社會輿論的。高壓,爭取不受各種媒體報道的影響,做到準確認定案件事實,正確分析判斷相關證據,嚴格遵守相關法律。

司法獨立原則是實現司法公正的重要原則之一,同樣也是解決道德綁架問題的必要手段。

在面對複雜的外界輿論干擾時,作為司法審判人員,應當嚴格堅守司法獨立原則,維護法律的權威與尊嚴。

同時,這也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的大力配合,應當樹立現代的法制意識,充分信任司法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和職業技能,尊重法院的判決結果。

再之,加強司法信息的公開度也必定會降低輿論的炒作力度。

《道德綁架》演講稿 篇四

有一種道德綁架,叫做“我都是為你好!”

“我們都是為你好”

“我們不會害你的”

“我們做這些都是為了你”

這些話伴隨着我們升學、擇業、辭職、找男朋友、結婚生子的每一個選擇,每當面前出現岔路口的時候就會聽到。但有多少個“為我好”只是披着善意外衣的“必須按我説的做”。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有一種“為你好”,叫做因為愛你綁架你。

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父母,都是希望能夠把愛給孩子的。

然而,愛到底是什麼?如果説父母真的都懂得如何愛一個孩子,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家庭製造的創傷?

我想我並沒有權利去指責任何盡他們最大努力去愛自己孩子的家長,同樣,我也沒有權利去説服你什麼樣的愛對孩子更好。

但我們是不是可以嘗試着把原來我們認定是“愛”的行為和語言,拿出來仔細覺察,甚至懷疑,也許會對這個問題有更好的解答。

一、“我都是為你好”

為什麼你卻不領情?

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你冷。

“聽我的,你穿這件衣服真的很醜,換我説的那件出門!我説這麼多,還不都是為你好!”

“你不要選繪畫專業,出來肯定找不到工作,還是學計算機吧!我現在這麼強迫都是為你好!”

“你趕緊考個公務員啊,等畢業了就可以進事業單位,多穩定,多好!我這麼説都是為你好!”

親愛的,你聽過多少次這樣的“為你好”呢?

有一種家長(媽媽或者爸爸),他們的確是傾其所有的對你好,他們每天醒來第一個想到的人絕對是你,他們為你做早餐,為你洗衣服,你上國小時他們會每天督促你寫作業,載你去各種課外輔導班,你上中學時他們十有八九還在幫你整理書包,幫你收拾房間,幫你打理一切你不願動手的事情。

可是很多時候他們的“犧牲”和“幫助”也許並不是你想要的。但是他們覺得你需要,你就是需要。因為,“我都是為了你好”!

説到這裏我想講一個自己的親身經歷。媽媽非常希望我可以在北京買一套房子,但

是買房真的不是我想要的,我們就在這件事情上有了爭執。最終房子我還是買了,可這個結果好像沒有讓我們中的任何一方滿意。

我們彼此犧牲着,然後共同製造了一個我們都不喜歡的局面。

我想我們並沒有誰對誰錯。一個傾其所有,只為給女兒她覺得女兒需要的安全和穩定;一個盡心竭力,只為讓媽媽放心的想到“現在我女兒終於有自己的房子住了”。可悲的是,在這件事情中,我們都不快樂。

她會覺得委屈,因為她的養老錢都給了這所“給我買的房子”,她甚至有一次跟我説她沒有去看病,因為她覺得要先盡一切可能攢錢,來支付房子的首付;我也覺得很委屈,因為我也把自己銀行卡上的錢一分不剩的拿出來付首付,在未來還要為這所“為她買的房子”賺錢,甚至要犧牲自己的一部分自由。

我甚至覺得很歉疚,因為我對他們最大的期待,就是能夠安享晚年,能夠在人生的中真真正正的為自己活一次。

可是現在他們沒有更多的錢享受生活,我也因為要還房貸而無法給予他們經濟上的支持。就像我説的,我們彼此犧牲着,卻共同創造了誰都不幸福的結果。

這就是權威型家長的困惑:為什麼我做的一切都是為你好,你卻從不領情?

二、“我是你爸爸”

你怎麼能質疑我?

那麼到底是什麼造就了這樣的結果?

這可能要從我們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儒家哲學説起。儒家文化強調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儒家文化裏非常有名的一句話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句“不得不死”,有多少的無奈和孤獨?

我們的文化裏總是在強調: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我們需要為了自己的家庭,家族,國家或者民族去犧牲自己。

可是那個弱小的“自我”又有誰替我們去完成呢?我們個人的夢想,我們不同於家族或者國家的願望,又有誰可以去實現它呢?

其實説白了,我們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為他們自己的家族和他們的父輩犧牲,他們的血液裏,流淌着代代相傳的自我犧牲。如今,他們也用同樣的方式,希望我們可以去為他們的價值犧牲。

雖然不是所有家長都如此,但有一些家長們的價值觀受傳統影響很重,這種影響會體現在很多方面。

比如你“應該”找什麼樣的工作-我甚至覺得公務員這個職位就是被家長們炒起來的;

比如你必須跟什麼樣的人結婚-如果説結婚的男方必須有房,那麼北京驚世駭俗的房價也肯定和岳母們有關;

比如你必須在什麼年齡結婚-“剩女”這個概念在歐洲和北美都是聞所未聞的,它,也是男權社會的產物。

甚至如果你是同性戀羣體的一員,sorry,你可能會被逼着和異性結婚。

其實價值觀單一本身並沒有那麼大的殺傷力,因為我相信在西方國家,價值觀的多元也是逐漸形成的。

但可怕的是儒家文化裏我們剛剛提到的“父權”。這樣的父權,讓溝通幾乎成為禁忌。我的來訪者們曾經無數次跟我説:我沒有辦法跟家長溝通,尤其是自己的父親。

這個原因很簡單,試想一下,如果一個人跟你溝通的時候,態度永遠是:我都是對的,你要聽我的。那麼這個對話怎麼可能有流動?它最多隻是一場兩敗具傷的説教。

寫到這裏,我想跟親愛的你説明,我並不是想在這裏譴責這部分家長。相反,我深深的體會到他們的不容易,他們深埋在心底沒有被完成的自我,他們該有多麼的孤獨,他們在這種“去個人化”的文化中,又放棄了多少跟主流不符的自我價值!

但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到底還要不要延續這樣的自我犧牲,我們到底要如何給予我們自己的孩子他們真正需要的愛?

三、“我從來都沒有做自己”

你憑什麼做自己??

我曾經在自己的團體諮詢中問過小夥伴們一個問題:做自己和容許別人做自己,到底是什麼關係?

一個從來沒有做過自己的人,會容許別人做自己嗎?一個能夠做自己的人,會容許別人做自己嗎?

這些問題我並不知道答案。但當我做了並不符合父母期待的人生選擇,聽到父母或者是周圍人口中説出的“自私”兩個字時,我不得不開始反思,到底什麼叫自私,到底什麼又叫做不自私?

如果説“做自己”意味着去表達自己最深切的價值,意味着表達自己全部的天賦,意味着找尋和實踐屬於自己的意義,意味着真實的聆聽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意味着去自我完成和自我實現,而這些表達和實踐也許並不符合父母以及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期待,那麼這樣的“做自己”到底是不是自私呢?

從前我學土木工程,因為父親是工科出身,當了一輩子的工程師。現在我學心理學,因為它是我覺得能夠發揮自己全部天賦,和實現我最深刻的人生意義的最好方式。在我做出這個選擇的時候,我跟父母的關係曾經一度緊張過。

當時媽媽説我自私的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只考慮自己的快樂和幸福,卻不顧及她和爸爸的擔心和焦慮。可是親愛的媽媽,你要我如何為你的情緒負責?你的焦慮,到底是應該由你來平復,還是由我來平息?

沒有人可以為別人的情緒負責,因為只有我們自己能夠跟自己的情緒共處。

當然我的確在那時候有很多跟她的頂撞和反抗,這些的確是我當時做的很差的地方。但回過頭來想想,我甚至覺得每個人都需要那麼一段叛逆和“自私”,需要那麼一段跟家長和這個社會所有期待的分離,來完成自己。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我們當時的叛逆和“自私”,而是我們不斷自我犧牲,去滿足所有人的期待,變成他們需要我們成為的樣子。

並且總覺得這輩子都在為別人而活,並且同樣要求我們的下一代説:“親愛的孩子,我對你的要求,都是在為你好……”

道德綁架優秀精選 篇五

那天遇見乞丐乞討,便翻找兜裏的零錢,剛好有三個五毛錢的鋼鏰。正要給乞丐時,有兩位看着比較有錢的大媽湊了過來,一把將我的手扒拉到一邊,一人給乞丐10塊錢。我愣了一下,才把三個可憐的鋼鏰小心的放在那兩張紙幣上面。乞丐託舉雙手,不停衝兩位大媽感謝,似乎沒我什麼事兒了。

也罷,我這人就這樣,向來碰見乞丐,總是要表示表示的,至於乞丐理不理我,從未想過。我轉身要走,就感覺有人扯住了我的衣服。回頭一看,是那兩位大媽。

找我有什麼事麼?我一臉茫然。其中一位叉着腰相當不屑地看着我,十分不高興地説,我倆老太太都一人給了乞丐10塊錢,你怎麼才給一塊五,你看合適麼?另一位大媽也叉着腰,不時的附和。我完全蒙了,我這是遇見神了,他們三個不會是一夥的吧?想自己也算是“行善”多年,還頭一次碰見這樣的。兩位大媽見我像個似的杵在那,便提高了嗓門,指責我沒同情心,不善良,不講公德。圍觀的人開始議論紛紛,但是最後達成了一致的意見,要求我再給乞丐10塊錢,否則甭想離開。好漢不吃眼前虧,我扔下10塊錢後才得以脱身。

離開了很遠,突然又聽見兩位大媽的聲音:現在的年輕人怎麼這樣呢。得,我又罪加一等,我竟因為10塊錢,把其他年輕人都給連累了。

一件根本與那兩位大媽沒有任何關係的事,兩個根本與我沒有任何關係的人,就這樣神奇地變得有了關係。什麼都甭説,我感謝那個乞丐!

林子大了,什麼鳥人都有,你見到的,遠遠不及這世界存在的。

朋友養只小狗,平時寵愛有加,卻從不帶着出門。有一天,小狗一直蜷在客廳的角落,只是偶爾望望門口。朋友以為小狗病了,便將寵物店的醫生請到家裏為小狗診治。醫生隨便詢問了朋友幾句,又摸摸小狗的。腦袋。小狗見到生人立馬興奮起來,圍着醫生轉,還不時地汪汪幾下。醫生説小狗在樓上太久了,領出去遛遛就會好的。

朋友倒是聽話,抱起小狗就去公園了。公園裏有很多人,大家都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朋友。朋友看看自己懷裏的小狗,心想,可能自己抱着小狗顯得太另類,於是就把小狗放到地上。小狗第一次被領到公園,都談不上興奮,簡直瘋掉了,開始撒歡兒地蹽,見誰跟誰汪汪幾聲,還不時地鑽到人的褲襠下,咬人家褲腳。有害怕的,特別是小孩子,都以為小狗要咬他們,一邊忙着躲閃,一邊厲聲尖叫。

有人開始指責朋友,一個公共場合,怎麼能把狗撒開呢,太沒有道德,太沒有公德,太缺德。不一會兒,圍過來好幾個人,你一言,他一嘴,無一例外,都在指責朋友。朋友滿頭大汗,抱起小狗轉着圈不停地給大家作揖賠罪。朋友定下神來一瞧周圍這幾個人,有隔壁單元的李家大爺,有兄弟單位的王師傅,有曾經一起打過牌的張嬸,有一起聊過天的趙大哥……都熟人。朋友差點噴血,他們昨天還帶着各自的小狗在公園遛來着,今天竟責備起別人了。朋友無語,抱着小狗衝出了包圍圈,心裏暗暗發誓,再也不領小狗出來了。

朋友給我講這個故事時,我在一旁一直呵呵地樂。臨別,我跟他説,那天可能是社會道德日。

道德綁架議論文 篇六

1、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這個詞雖然聽起來與我們來説十分遙遠,卻在我們生活中十分常見。“因為你是……所以你應該……”像這種以自己的主觀認知,來約束別 人做一些類似聖人所做的人,在我們身邊並不鮮見。

因為自己是年青人,是否就應該給老年人讓座?這個問題曾經在微博之中引起轟動,反響強烈,年輕的網友們紛紛曬出了自己對此事的不滿,以及自己曾經被迫讓座的經歷。

尊老愛幼,自古以來便是中國優良傳統,如今有那麼多年輕人對老年人讓座而感到不滿,算是傳統文化的缺失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我曾經看過一個視頻,視頻中的老人因為年青人不肯讓座,一個老頭就指着他罵,一直持續了很長時間,其間不乏推搡,拉扯等惡意舉動,最後年青人沒有辦法才向老人讓座。視頻中年青人顯然是身體有些不舒服,才不能給老人讓座的,老頭一直很強勢,很無禮,表現得比一個年青人還壯實些。由此可鑑,網友們對讓座給老年人的不滿是有原因的,獲得如此反響,恰恰證明了此類事件在我們生活中並不鮮見。

這讓我們不得不重視起來,道德綁架這個詞被多次提及,道德的定義應被重新審視,。像不給老年人讓座,這種實質上就是不尊老的舉動,是否違反了道德底線?

道德底線,本身就無明確的定義,其在我們的意識中,是主觀且獨立的。所謂道德,本身就與自身的素質,性格有關。道德的高低,造就道德底線的不同,所謂道德底線本身應由自身的素質來定,而不是以古之聖人為模板,醚讓別人來生硬模仿。並且,道德底線雖關乎素質,但並非具有法律意義,何以來約束綁架他人?

當然,自身的道德底義自已是要堅守的,但拿來約束別人就不對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着自己獨特的一面,這是他們的自由,限制了自由,誰都會難受的吧,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國小時便學過的道理,應以此話約束自己,拒絕道德綁架。

2、道德綁架

少站在道德制高點上了,山頂冷不冷?

“道德綁架,是指人們以道德的名義,利用過高的甚至不切實際的標準要求、脅迫或攻擊別人並左右其行為的一種現象。”即以聖人的標準去衡量別人的行為。道德綁架的現象在生活中也時時發生。比如説公交車上一定要給老人讓車,富裕的人一定要捐錢要救濟他人等等。

尊老愛幼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讓位是好心,卻不是必須的責任,倚老賣老逼迫別人讓位不但得不到別人的幫助,反而得到別人的唾棄和嫌惡,以及別人捐不捐錢由別人的意願決定,即使不捐錢是不道德的,那強迫捐錢的行為難道就是道德的行為?

所以不要站在所謂的道德高點去批判別人,指責之前先反思自己是不是符合這套所謂的道德準則,以高標要求別人,自己卻也無法達到這個標準,實在是不要臉的兩面派,不要再突出自己的“高尚”了,秀兒們,不要讓道德成為他人的負擔。

韓愈有言:不以眾人待其身,而以聖人望於人,吾未見其尊也。

道德不是義務,我們提倡道德,但不提倡道德綁架。道德應該是每個人發自內心的善意,而不是在別人強迫之下受傷害,本應該是社會一股良好風氣,此時卻成為束縛他人的枷鎖。

3、被綁架的,是人心

生存在這個快速更替的時代,約束的東西自然越來越多。萬物得到一定的約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但,過分的約束,甚至是變了質的約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正如道德綁架。

什麼是道德綁架?道德綁架是一種以道德的名義過分約束和左右他人的行為。相信你一定在生活中遇到或看到過類似的場景:公交車上給老人讓座,這看上去似乎真的沒什麼不對勁,讓座的人考慮到老人站着不方便,出於好心所作出的本能行為。但是每一個結局都如此圓滿嗎?曾在網上看到這麼一件事例:一位老人帶着自己的孫子乘坐公交車,當老人將孫子安置在空位上了之後,站在了一個坐着的年輕人旁邊,盯着他。年輕人實在受不了,將位置讓給了那位老人。其實很多時候,我覺得被過分約束和被綁架的不是道德,是人心。

看來善意的結局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圓滿。

在道德綁架面前,善意顯得那麼可悲可哀。英國曾有過這麼一位著名的慈善家Olive Cooke,遺憾的是她已經告別了世界,是以跳橋自殺的方式。在她的一生中,她盡心盡力地為慈善事業作出奉獻,堅持賣了幾十年的手工塑料花,為皇家退伍軍人協會籌款,還捐助了二十個慈善機構,甚至連自己的退休金也捐贈了出去。我們都以為,善良的人應當是為眾人的祝福和敬意所包圍着的,但是,這位善良的奶奶每月接到超過兩百封要求她捐款的郵件以及電話。“我已經付出太多了,我再拿不出更多了。”這句發自肺腑的話,在人性的醜惡面前,顯得那麼蒼白,那麼無力。直到她所有的積蓄被掏空,甚至連她寄給兒子的二百五十英鎊失蹤了的時候,道德綁架徹底切斷了她最後的希望……老人盡了她的所能,人們卻還在背後説她捐的太少。道德,沒有被綁架,被綁架的,是人的心,而綁匪是人心中填不滿的慾望。

或許你會問,“他們為什麼不反抗呢?”並不是他們真的不想反抗,而是他們反抗過後,換來的並不是理解和接受,而有可能是更加刺耳的説辭和抨擊。道德,它一直都在,但是人心,卻會為慾望和利益所迷惑,成為它們的奴隸。

面對道德綁架,我們要敢於説出那一聲“不。”面對被道德綁架的人,我們不要成為那所謂的旁觀者和鍵盤俠。人心的慾望可以把人變成魔鬼,但是在這個世界上,仍然有真摯的善良和無私存在,仍然有理智和理解存在。正如前面説到的那個讓座的故事,後頭是有一位老大爺將位子讓給了年輕人,説道:“我下一個站就下了。”後來老大爺站在那位老人的孫子旁邊,盯着老人的孫子看,老人的孫子也受不了了,將座位讓給了老大爺。

其實,道德沒有被綁架,被綁架的是人心。用道德來約束自身,是聖賢,用道德來約束天下,是賊寇。

4、道德綁架

“你跟小孩子那麼計較幹什麼”“你怎麼還跟老人家吵架呢”“大家都不容易互相體諒吧”類似於這種話已經隨處可見,不再僅僅是一小部分人。

小孩子去表哥家裏玩,非要人家架子上的手辦模型,那都是表哥辛辛苦苦攢下的,自然不會那麼輕易給出去。小孩子哭鬧不已,孩子父母説:“不就幾個玩具嗎?幹嘛那麼小氣。”但表哥堅決不給,那小孩子便一把將整個支架櫃子給弄倒了,稍微易碎一些的手辦就這樣摔壞了。“不就幾個玩具嗎。算了。”孩子父母又開口了。表哥一把抓起那個孩子,丟在地上:“賠錢。”“不就幾個玩具嗎,賠就是了。”那孩子的父母依然滿不在乎,當表哥將摔壞的手辦損失統計之後,孩子的父母大發雷霆:“幾個破玩具哪裏就值幾萬塊錢了?你就是想訛我們!”表哥將官方價格一一找出來擺在他們面前時,他們依然不願意。“既然你們管不住自己的小孩,就讓我來幫你管教。”表哥持起衣架要打那小孩,孩子父母實在招架不住,只好給了錢帶着小孩子走了。

這樣的事情我們在生活中時常可見,可最終長輩都會告訴你:“人家只是一個小孩子而已。大度一點吧。”如果這樣還體現不出事情的嚴重性,那就讓我們來看看下個事例。

在某網站一位網友發表了一篇文章,稱自己姑姑的孫子在自己嫂子懷孕四個多月的時候,在嫂子身後猛推,要不是自己趕緊扶住,嫂子就會倒在地上了!問起這個孩子為什麼要推孕婦的時候,熊孩子竟然説就是為了要看孕婦會不會流產,因為電視上都是這樣放的。

如果孕婦摔倒流產了,這件事情是不是也可以用“只是小孩子”來推卸過去呢?道德綁架是熊孩子的保護符,那麼等他們長大了,又有什麼來做他們的保護符呢?

5、請不要用錯做錯

“道德”這兩字在我們生活以及學習中經常用到,尤其是在人性方面,但是依然會有人違背了這兩字。

有些人總是以道德來威脅人,這就是“道德綁架”。對方本來沒有做錯事,反倒被他説着,就成了錯事。

生活上的例子總是很多,還記得地鐵站上,一位大媽跟一位買了座位票的女生,這位女生因沒有讓座給大媽,被大媽罵了一通,但是許多旁人都説“人家姑娘買了這座位的票,是應當做的啊!”但是大媽卻吵着説:“我是老人哎,你應該讓座嗎?怎麼學的,不讓座給老人,沒點道德修養!”這句話讓許多網友很氣憤。視頻一發在網上,許多人都在説是大媽的問題。其實我也這麼認為。

每個人在履行義務的同時,也在享受權利,更何況人家是應當的呢!反而你卻用“道德”一詞來評價人家,請你自己先看好詞,再去使用。在生活上,很多人會以自己是老輩或者其他人士,威脅無辜人,來滿足自己。口頭上説“道德”,但實際又懂得什麼?有人説你要有道德就必須履行義務,但我認為這是錯的,義務和道德是根本兩碼事,不沾邊。每個人都有道德底線,但是有人越過了,會變成道德綁架。有人會以自己的經歷去否定他人的所作所為,不在觀點問題上切入矯正,而是以一種偏激的態度去責問乃至諷刺或辱罵,人和人的經歷不同會導致對同一個問題產生不同看法,有部分人會認為自己經歷的優先度高於他人,做不到換位思考便先去諷刺批判一番,所以很多時候我們應該換位思考問題。而不是亂用道德,去評價一個人。

“道德”是一個美好的詞,用起來就不一樣了,請不要用錯做錯!

《道德綁架》演講稿 篇七

論當代中國慈善受到的阻力——道德綁架

慈善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人類社會的潤滑劑,也是人類社會的粘合劑,它所表達的善意和愛心,有助於克服社會的疏離和隔膜,增強人際關係的融洽與友善,從而增進社會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國大百科全書》對“慈善”的釋義是:從同情、憐憫或宗教信仰出發對貧弱者給予金錢或物品相助,或者提供其他一些實際援助的社會事業。其目的是做好事求善報。國外詞義的翻譯:慈善是出於對人類的熱愛,為了增進人類的福利所做的努力。然而,當今慈善事業受到了“道德綁架”,用聖人的標準要求普通人,用美德來要求道德義務,或混淆政治義務和道德義務。比如,要求一個人捨身救人,否則就要譴責,這就是道德綁架;要求一個人掏錢支持希望工程,這儘管是一件好事,但如果一個人不掏就要譴責,這也是道德綁架,因為這並非他的道德義務。“道德綁架”之所以發生,除去人的精神結構不談,根源就是道德判斷邏輯的混亂。有困難者應當怎樣求得別人幫助?行善者應當以怎樣的方式行善?這些問題成為當今社會值得思考的問題。

白血病患者跪借百萬

6月,24歲的莫向鬆帶着14名同學跪在成都市武侯區新希望大廈門外,他們手中捧着玫瑰,身上纏着玫瑰,頭上戴着玫瑰……寫有“借我一百萬,我打工還你一輩子”的標誌牌,道出了此舉的目的――希望打動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暢,以獲得100萬元的借款治

病。莫向鬆,成都某職業學院動物防疫與檢疫專業級學生,去年11月被確診患急性白血病。莫向鬆表示,目前養父母為給他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已經沒有辦法繼續治療了,前段時間有位熱心網友建議他找富豪借錢。因為其就讀於畜牧專業,所以把目光投向中國畜牧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送人玫瑰,手留餘香”,莫向鬆説,手持玫瑰花目的就是倡導更多人力所能及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同時他希望能夠到借款企業去打工,慢慢償還借款。下跪求借款事件,在網絡上發酵多日,輿論譁然。某門户網站的民意調查顯示,有接近六成的公眾認為:這不是借錢是“要”錢,是道德綁架;有接近三成的公眾認為:為活命這一做法可以理解,但用錯了方式。換句話説,近九成人認為此舉不妥。

裸曬下跪索捐

許智豪裸曬希望殺死癌細胞,下跪求富豪捐助100萬,因為這兩起事件,身患白血病的大學生莫向鬆“紅”了。無數媒體追問他背後是否有人策劃,他一直否認,後來卻公開承認,的確有幕後推手王某幫他策劃了裸曬、下跪。

一開始,雖説莫向鬆的舉動存在炒作的嫌疑,但那是真切的在困境中掙扎的姿態,情有可原。現在他公開承認存在幕後推手,也就是説,“下跪借款”是一出精心策劃的戲。即便身患白血病屬實,這樣的求助方式非但不能獲得同情,反而會招致反感,惹來非議。可謂“索捐不成,倒蝕一把米”。

面對一出出鬧劇,我們可以向不幸的人表示同情,伸出援手,但

於此同時,也必須向各種各樣的索捐行為説不,不論當事人是多麼迫切需要救助。短期看,假如各種“索捐”都能有所收穫,那對需要救助的人來説,無疑是件大好事。但長遠看,對整個社會慈善文化和慈善事業的發展,則是一種摧殘。

做慈善,是自願主動的行為,是發自內心的道德驅使。捐款行善,也是自覺自願地將自己的東西給別人。而且在嚴格意義上説,因為“索捐”而被迫的給與,不能算作慈善。倘若捐贈帶上了“被逼”或者“無奈”的成分,顯然就失去了其應有的意義。從這個角度看,“索捐”更像是道德勒索。

面對“索捐”,被求助者往往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顯得十分被動。如果答應索捐者的要求,那多半要違背自己的真實意願;而公然拒絕,則可能遭到輿論的譴責。事實上,這正是慈善文化不健康的表現。並不是富有的人就必須有兼濟天下的情懷,對求助者“來者不拒”,同時,也不是有難的人,就有權利索取捐贈,並且大肆宣揚。 更嚴重的是,有能力進行慈善活動的人,面對“索捐”帶來的各種無奈與困擾時,很難相信他還能加入慈善的行列。這對於民間慈善事業的發展,何嘗不是憾事。

要讓慈善發自本心。慈善的基礎是自願,自願是慈善的前提,“下跪”和“強捐”都違背了慈善的基本準則。慈善是發自內心的博愛精神,是源於心靈的高尚行為,捐與不捐、捐多捐少都是個人的選擇,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採用任何手段強迫捐助者捐款,發自本心的自願捐獻是慈善事業能夠長遠、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石。

莫讓慈善傷了愛心。慈善是在慈悲心理驅動下的善舉,其前提是真心,其動力是愛心。顯然,“點名式慈善”“強迫式捐款”,非但不能獻出真正的愛心,反而會讓愛心受傷。慈善的本意就是號召人們“贈人玫瑰,手留餘香”,不是“心甘情願”的奉獻,“愛心”就變了質。一次慈善義舉就是一場愛心雨露,但莫讓“偽善”傷了“愛心”。

別用道德綁架慈善。在“跪求借款”事件中,那位董事長如果不借款,是否會被貼上“為富不仁”的標籤?求生慾望不能作為採取過激方式的理由,用道德綁架慈善並不合適。當慈善被道德綁架,人們看到的不是慈善的大善大德,而是攫取。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逼迫捐款,最大的危害是扭曲慈善精神。

維護慈善中的尊嚴。求生的本能讓這2人不顧一切去抓救命稻草,其情可憫,但採取下跪這種“有失尊嚴”的方式求助是否可取?求助者不能因為“差錢”而失去尊嚴,施與者不能因為“不差錢”而傷害求助者的尊嚴。慈善是大寫的字,背後有一個有分量的詞彙,就是尊嚴。 打造慈善健康環境。用出位、出格的行為吸引關注,以獲得救助,被要求行善者的尷尬和無奈正在於此。如果求助者尋求制度化的救助,能不能得到活命錢?現代慈善理念、慈善環境氛圍、慈善制度法規是慈善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元素,是慈善走上良性軌道的支撐。這需要慈善方的真誠和熱情,需要受助者的理性和冷靜,更需要社會的機制和責任。

《道德綁架》演講稿 篇八

在演講開始之前,請允許我向大家提一個問題,平心而論,大家覺得自己算的是有道德的人嗎?

何為道德,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範。常言道:罪莫大於無道,怨莫大於無德。人們對高尚的追求和對理想社會的嚮往常常促使我們以道德的標準來衡量和評價自我和他人的行為。不得不説,這樣的一種社會風氣讓社會羣體裏的每一個人,無論是籍籍無名的普通人,還是聚光燈下的公眾人物,都無時無刻的處在道德的約束裏。但是,這種道德的約束不論是對自己還是對於對他人,是否真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我們試圖批判我們眼裏的所謂的“不道德”言行時是否又真的站在了一個客觀的角度,或者説,我們是不是在無意間以道德之名行綁架之實!

還記得8.12天津爆炸案嗎?在當時這場爆炸事故引發了強烈關注,網友紛紛在網絡為天津祈福,當運送遇難武警官兵的車隊駛過,民眾甚至自發停車鳴笛送戰士們一程。許多公眾人物也在網絡自發組織為天津祈福捐款活動,從13日起,成龍、范冰冰、李晨、黃曉明、Angelababy等明星率先為傷者捐款,隨後郭德綱、張馨予、唐嫣、韓紅等人也隨之發起了捐款行動,向傷者和犧牲的消防戰士家屬施以援手。眾明星及全國各地心繫天津的熱心市民為天津捐款的行動被網友稱讚為“正能量”,但也出現不少負面事件,不少公眾人物就遭到鍵盤俠的網絡“逼捐”,其中尤以阿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雲為

甚。不少網友跑到馬雲微博底下留言,指責馬雲“為什麼不給天津捐款”、甚至還有一些過激的言論,比如“首富就應該捐1個億”、“你捐了就等於我捐了”、“你不捐款,我再也不淘寶了”。以至於,在馬雲7月29日更新的一條微博下,30569條評論中,幾乎所有的評論都是網友關於“網絡逼捐”的爭論。對於這場微博裏的口水戰,一部分媒體以其彰顯了國人高度的道德責任感為題大加讚揚,而更多的媒體和公眾則斥責其為一場典型的道德綁架。

道德,綁架,這兩個詞並不晦澀難懂,但對這兩個褒貶極端的詞進行組合,我們又有多少了解呢?百度百科對道德綁架的定義是這樣的:以道德為砝碼,要挾個人或眾人不得不做某些事情。一般是一個羣體思想道德低下,認為資源多的人就必須幫助資源少的人,才能達到一種心理平衡,也順帶達到了自己幫助別人的虛榮感。從這定義裏我們看到了什麼?道德只是亮麗的幌子,出發點不過是以掩蓋心裏的陰暗。自己無力而為,卻對他人強加高標準的要求,甚至進行言語上的抨擊,行動上的強迫,這完全不是道德二字的真正含義。在當今社會,我們推崇道德,敬畏道德,所以似乎給人一種假象,只要打着道德的旗號,我們能夠只看新聞標題,就對新聞事件進行道德評判,對當事人隨意謾罵、惡意攻擊,甚至人肉搜索,人身侮辱。沒有誰可以主宰別人的選擇,用道德qian奸他人的自由意志,根本上是社會文明的倒退。

從深層次而言,是什麼造成了道德綁架呢?當今國家和社會大力弘揚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媒體輿論宣傳方向總是把道德看得

很重,無論如何,在批判的最後,總要辯證法的來一句:“但是多數人是需要我們幫助的,普通人還是需要做好事的。”這句話説多了自然弱勢羣體就會把禮讓當成理所當然,即使自己做不到,他們也會把這種心理投射到更具有能力的人身上,渴望藉助他們的能力實現自己做好事的精神需求。毫無疑問,公眾人物的確是具有比普通大眾更優越的經濟條件,也更有能力憑藉自己的行為去帶動去影響普通大眾的行為,但是,公眾人物也只是芸芸大眾的一員,他們也有選擇做與不做的自由。

另一方面,我們要承認公眾人物在表達自己個人感情的時候和普通人的確是不能完全一樣的。因為公眾人物是公眾的偶像和粉絲,是他們學習和模仿的榜樣。因此,公眾人物必須在公共場合嚴格要求自己。他們應做的是以己之行弘揚正能量,發揮積極作用,而不是利用自己所具有的影響力對大眾的行為強加約束,形成另一種錯位的道德綁架。譬如周立波曾在節目裏,讓一個女孩子跟親生父母相認。女孩子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被請上台,並被周立波一次一次用語言攻擊,甚至動用道德,親情,看似合情合理,但為何女孩子卻並不想與親生父母相認,這自然也就造成了不一樣的分歧!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用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女孩最終不肯與父母相認,必然有她的難言之隱。沒錯,親生父母確實最大,但作為一個主持人有沒有想過女孩子的感受呢?而周立波卻只是一次次的用道德,用親情來逼迫女孩與父母相認。整個事件對這個女孩又造成了多大的傷害且不談,周立波完全以其個人的影響力製造一種一人領道,眾人跟風的局面,在這種局面下,

公眾意志凌駕於個人意志之上,個人的選擇似乎沒有堅持的意義,換句話説,是整個社會替我們做出了選擇。

道德綁架是雙向的,我們可能在無意中以道德綁架他人,也可能因道德壓力迷惑個人選擇,但無論如何,我們必須承認“道”是萬物萬法之源,創造一切的力量;德是為順應自然、社會和人類客觀需要去做事的行為和提升自己的踐行方式。我們不能忽視道德在人類社會所起的積極作用,但也不能矯枉過正,一切事情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以道德為唯一標準隨意評論。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