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04W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多篇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1

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第十三屆委員會全體會議、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第二十七次代表大會17日上午在京開幕。習近平總書記致信祝賀,強調“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握青年工作特點和規律,深化改革創新,組織動員廣大青年和青年學生堅定跟黨走、奮進新時代”。

在產生的1375名第十三屆全國青聯委員中,視頻博主李子柒、網絡主播薇婭入選,引發熱議、衝上熱搜。全國青聯委員的評選標準嚴苛,包含政治素質、思想道德和社會形象等多個維度,當選者都是優中選優的青年榜樣。在這個選拔標準下,有人認為她們是行業翹楚,入選實至名歸,也有人對網絡主播和美食網紅的身份是否與青聯委員相符產生質疑。事實上,除了他們,這次青聯委員名單中也出現了塗鴉師、網絡作家、街舞從業者、快遞小哥、電子競技員等諸多新業態從業青年。

面對質疑,讓我們先來看看李子柒、薇婭取得的成績吧。李子柒因拍攝鄉村古風生活、傳統美食、傳統文化等內容,通過互聯網短視頻走紅世界,粉絲超過1000萬,視頻總播放量超過13億,創造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向全世界傳播的奇蹟;疫情期間積極籌集捐贈價值數百萬元的各類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醫用酒精等急需物資。薇婭從2016年就開始做公益慈善直播,經常赴雲南、安徽、青海、河南等地做公益扶貧直播,一年累計超50場,引導成交額超過4.6億元;疫情期間累計捐贈物資金額超過300萬元,同時幫助湖北的“為鄂下單”公益直播,引導銷售超過2.5億元。

兩位網紅以紮實業績和公益行動,向中國青年傳播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向全世界展現中國青年的奮鬥形象,獲得眾多網友紛紛點贊,試問,這樣的成績有幾人能取得,憑這些還不夠資格成為中國青年的優秀代表嗎?應該説,李子柒、薇婭入選全國青聯委員,不僅因其“網紅”、更因其“能量”,不是偶然、而是理所當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勞動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任何一份職業都很光榮。”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隨着經濟不斷轉型升級,新行業新業態將不斷湧現,由剛開始的飽受爭議,到後來的被大眾所認同,成為激發經濟創新發展的新引擎。而奮鬥的五彩顏色,就體現在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不同人羣的工作生活中,體現在不同的人正在做的每一件事情、完成的每一項任務、履行的每一項職責中。“薇婭李子柒們”當選青聯委員,其實也是對新業態新職業的一種認同,鼓勵大眾以新觀念看待新領域,也激勵更多年輕人積極去擁抱新職業。

奮鬥的底色本就是五顏六色的,每個人都有出彩的機會,普通的青年勞動者在平凡的崗位上不懈奮鬥,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業績。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信祝賀中強調“把握青年工作特點和規律,深化改革創新”,也正是對新業態新行業奮鬥者的充分肯定、對各領域各職業青年人的殷殷期盼。我們要積極適應時代發展和青年變化,找準突破口、把握着力點,讓各個行業乘風破浪的“弄潮兒”用青春作槳、以夢想為帆,在各自領域做到極致,用奮鬥致敬青春、向社會傳遞正能量,以五彩繽紛的奮鬥之光,照亮青春前行之路,成為中華民族復興征程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2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一個文明古國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藴。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志在高山的曲調時,鍾子期就説“峨峨兮若泰山”;彈到志在流水的曲調時,鍾子期又説“洋洋兮若江河”。鍾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鍾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志。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瞭解的人。一個“知音”裏,就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一個一心一意的人,就這樣,和他一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一句家喻户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絃,因為它飽含着真情實感。

古語云“百善孝為先。”那麼説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一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一個小男孩吃力地端着一大盆水,笑着對媽媽説説‘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一個典範,一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大學畢業,到一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一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着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裏。就是這樣一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脱穎而出,正是因為那一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一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3

“90後”非遺傳承人楊昌芹,立足傳統文化產業,挖掘“赤水竹編”特色潛力,讓傳統文化為鄉村振興注入靈魂;“網絡視頻達人”李子柒,用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藝術和智慧;國漫驕傲《哪吒之魔童降臨》取材中國經典傳統神話英雄故事,喚起文化自信……當打之年,“國貨”正當“潮”,越來越多的中國青年在民間民俗、非遺元素、經典文化中進行創新創意衍生,讓“國潮”風生水起,傳統與創新、經典與潮流的融合逐漸成為文化傳承、守正創新的新步調,中國青年要扛起文化傳承大旗、擔起文化傳承重任,當好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創新者。

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結合中的文化認同。

中國傳統文化世代相傳、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並具有獨一無二的民族特色,當代青年要傳承傳統文化,必須在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前提下築牢文化認同的堅實根基,才能更好地將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相結合。文化是連接歷史與現在及未來的一種精神力量,傳統文化與時下潮流的結合根本是舊與新、傳承與創新的衝突化解與相互共生,既要全面認識傳統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傳統文化精髓與現代文明相協調,也要不斷挖掘、保護、整合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在此基礎上形成一種“共同的文化”,以共同的價值情感培育起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基礎。正確價值觀引導正確的文化認同,當代青年應在文化繼承的基礎上不斷堅持文化創新,瞭解傳統文化、尊重傳統文化、認同中華文化,汲取中華文化的智慧,在自我發展中既繼承發揚優秀傳統文化也充分體現時代精神,讓中華文化展現出經典魅力和時代風采。

“國潮風尚”崛起背後的文化自信。

從時尚大牌到綜藝節目,從非遺傳承到文創產業的發展壯大,越來越多的本土品牌以潮流的方式傳承中國傳統元素及文化,“國潮風尚”在各行各業掀起了一波時代風潮,也成為當代青年喜好的“復古熱”,這是年輕一代對中國文化自信的體現,也是各方力量匯聚推動的成果。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藴含着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當下“國潮風尚”的崛起正是以時代創新創造的力量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並在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着中華兒女的精神志氣,要對中國文化價值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並對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要堅定文化自信,以文化自信激發新時代新時期的文化創新創造能力。“國潮風尚”的背後正是不斷的創新,有一種潮流叫做經典,有一種創新就叫做“國潮”,把握時代脈搏、聆聽時代的聲音,以開闊的胸襟和兼收幷蓄的態度努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

“國潮青年”用傳統定義“潮範”的文化精神傳承。

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在繼承傳統優秀文化的同時,大力弘揚那些跨越時空、富有永恆魅力又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下去、傳播出去,立足本國、面向世界,努力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是中國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以人為本的主體精神,是愛國主義的民族情懷,是仁者愛人的人道思想,是剛柔相濟的堅韌精神,是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等,從古至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始終指導和推動着中國文化不斷向前發展,繼承和弘揚文化精神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當下,以90後為主體的“國潮青年”正在成為傳統文化精神傳承的主力軍,無論是“國潮”還是“國學熱”“傳統文化熱”,都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當代青年正在用年輕的方式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精華,讓傳統文化永葆青春活力,用傳統定義“潮範”,賦予文化精神以新的時代光芒。

“國潮”背後,是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是文化自信的彰顯,也是文化精神的接續傳承,“國潮”趨勢勢不可擋,“國潮”動力堅定而強大。當打之年,講好“中國故事”是中國青年的時代責任,在傳統中定義“中國潮”,青年一代是最重要的角色擔當,中國青年要努力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者、踐行者和傳承者。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4

習近平總書記向來高度重視文物工作和文化傳承。從2014年“打卡”首都博物館到2017年“留跡”合浦漢代博物館,從2019年考察敦煌莫高窟到2020年走進大同雲岡石窟,習近平總書記的文化之“路”充分體現了他的文化“心”意:“要增強文化自信,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礎上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時代之光照亮了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更多的“有”和在此基礎上的“新”,我們在新思路中規劃新生活,在新生活中產生新變化,在新變化中領略新風景,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新新”向榮。面對時代的高速發展,我們又不免產生隱憂:文化的發展會不會隨着城市的高速發展而日漸式微?我們又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保護城市的文脈?人們的隱憂體現了對文化發展的高度關切,系列的問題解鎖了文化發展更好的未來。在問題的引擎下定能更好地找出答案,在反躬自省的探問中定能穩步走好文化的發展道路。

問:歷史文化是黯然的“影子”嗎?

答:不,它是發亮的“印子”。

步行街上的人流熙攘,街心公園的比肩接踵,城市雕塑散發出的現代氣息……當前,城市功能在建設中日益多元。在發展理念的推動下,土地得到了開發利用,樓盤接連拔地而起,我們的城市建築越來越齊整挺拔,我們的生活也愈加方便快捷,商業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但商業發展若喧賓奪主、本末倒置,以破壞名勝古蹟和百姓情感為代價,讓歷史文化成為其附屬品,成為其黯然的“影子”,是萬萬不可取的。深厚的歷史根脈和民族的精神寄託讓文化成為了發亮的“印子”,貫穿了歷史也照亮了整個時代,它是彌足珍貴的,是不可被替代的,商業化進程如若演變為對歷史文化的侵略甚至是掠奪,顯然是危險短視、捨本逐末之舉。發亮的“印子”不能被塵沙掩埋,我們決不能讓商業經濟的風沙侵蝕了歷史文化的綠洲,因為缺少文化色彩的高樓大廈讓人“喘不過氣”,沒有文化氣息的商業發展勢必“奄奄一息”。對歷史文化的“印子”要勤加擦拭,才能讓它的亮度更加燦然,讓文化自信更加飽滿。

問:傳統文化是消散的“暮光”嗎?

答:不,它是最美的“晨光”。

我們總能在網端、報端、筆端見到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激烈角逐。有人斷言,在現代文化的衝擊下,傳統文化已然成為消散的“暮光”,終會被覆蓋直至消失。但事實果真如此嗎?答案是否定的。傳統文化是一條淘不盡的河流,這條河流裏有燦爛輝煌的唐詩,有悽婉多情的宋詞,有發人深省的典故,有為人處世的善言,有愛國情懷的激盪,有治國理政的智慧……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在傳統文化中,情感是細膩綿長的,“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人物是栩栩如生的,“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哲思是通達事理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傳統文化的五光十色匯聚成了最美“晨光”,我們的心境在這藹然的“晨光”中得以平靜,我們的思考在這繽紛的“晨光”中得以開啟,在每個人的心裏,傳統文化都有一份獨屬的“位置”,也正因為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獨一無二,碎片化的現代文化遠無法比擬,更無法取代。我們當在傳統文化的“晨光”照耀下,奮力前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有定義,有解析,有內容,有方法,這就是文化的“答案之書”。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5

傳統文化,形成於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發展歷史當中,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優秀的傳統文化,就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然而,人類進入21世紀以後,工業與商業的全球化正逐漸改變着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行為方式,消解着傳統文化的精髓,傳統文化瀕臨消失。

首先是傳統節日。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繼承與發揚傳統文化的一種良好方式。然而在現在,隨着西方聖誕節,情人節等一系列節日的廣泛傳播,傳統節日卻漸漸被淡化了。鮮少有人在端午節賽龍舟,吃粽子;在重陽節登高插茱萸;在中秋節賞月,慶團圓;在臘月初八熬一鍋熱騰騰的臘八粥祈平安。在西方節日被人們熱火朝天的慶祝之時,誰還會想起這些內涵豐富,意義非凡的傳統節日,與習俗呢?恐怕,早已將它們拋之腦後了吧?

其次是傳統的歌舞。鳳陽花鼓,雲南花燈,東北秧歌等早已被人們認為是俗不可耐,在公園中看到老年人扭秧歌時,還有許多的年輕人加以嘲諷,而西方傳入的街舞,雷鬼等舞蹈卻被年輕人大加追捧,成為他們的心頭大愛。而在一些搖滾,rap等流行歌曲廣為傳唱的同時,中國的一些民間音樂以及國粹京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冷落。隨着時代的發展,許多人拋棄了傳統歌舞,而奔向了流行音樂與舞蹈的懷抱。

不僅如此,曾經在民間大放異彩的民間藝術也面臨着失傳的危險;傳統的繪畫書法也受到了一定的衝擊;傳統思想道德正在被人遺棄。這許許多多的社會現象,不禁令人堪憂。傳統文化瀕臨消失,而我們卻不加以挽救,而還是為了各種外來的文化,節日,興奮不已。在我看來,在這樣下去,不用多久,傳統文化就會完全消失,不復存在。

為了不使我們中國人遺憾,後悔,我們每個人應該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建設者,努力使傳統文化重新綻放光彩,恢復生機與活力,為我們將來的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了傳統文化的恢復與發展貢獻出自己的力量,使其重新發出奪目的光芒。

傳承傳統文化心得體會範文篇6

隨着西方文化思潮和價值觀念不斷湧入,“愚人節”等西方的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國也隨之流行起來,體現的是文化的包容並蓄,互融互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指出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汲取中國智慧、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作為黨員幹部來説,更應該在傳統文化中去找到參“愚”感。

以“愚公”的身影,踐行不懈的奮鬥。“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愚公移山的故事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子孫相繼、挖山不止的故事,體現了中華民族知難而進、艱苦奮鬥的偉大精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弘揚愚公精神,並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被稱為“太行山上的新愚公”的李保國同志、被讚譽為“當代愚公”的黃大發同志都是實現深刻踐行愚公精神的先進代表,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他們身上紮實苦幹、奮發作為、無私奉獻的精神,面臨艱難困苦時,始終保有樂觀向上的態度,敢於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啃硬骨頭,努力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用“愚誠”的舉動,彰顯無悔的擔當。“半生蹤跡浮滄海,一片愚誠唱赤旗。縱有繁霜摧兩鬢,更磨利劍擊蒼鷹。”是著名劇作家、詩人杜宣同志跌宕起伏、絢麗多姿傳奇人生的真實寫照。當民族危難、家園破碎之時,他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回國抗戰,成為了隱蔽戰線上的文人,85歲之後,他還堅持創作,用文字書寫他那激情噴湧的赤子情懷。黨員幹部要秉持這種“愚誠”精神,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切實擔負起黨和人民賦予的職責,把羣眾的冷暖時刻放在心上,增強服務羣眾的本領,創新羣眾工作的方式方法,不斷打開新局面、開闢新境界,讓敢於擔當在新時代蔚然成風。

表“愚見”的實言,打撈真誠的民意。《晉書·王渾傳》“私慕魯女存國之志,敢陳愚見,觸犯天威”講的是為了國家安危,不惜代價而敢於發表意見。現實生活中,一些黨員幹部在公共場合説官話、講套話的“羣體失語”現象時有發生,把真話藏在肚子裏,卻讓假大澀言語成了場面上的“硬通貨”,這種語言上的形式主義勢必會影響民情民意的表達,導致黨和政府政策決定失去依據。在工作中,黨員幹部既要在講真話、講實話上樹立榜樣,又要有“言者無罪,聞者足戒”的胸襟氣度,在服務羣眾中營造寬鬆、愉悦的談話氛圍,主動打撈來自基層的真實聲音,讓黨的幹部真正成為人民的貼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