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大學聯考全國二卷作文精品多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7.11K

大學聯考全國二卷作文精品多篇

大學聯考全國二卷作文優秀範文 篇一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一言,使不爭成為智慧的代名詞。何為不爭?不爭並非是一種消極沉淪、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與世無爭,而是不爭不該得到的,不爭得不到的,不爭得到了也沒益處的。

淡然處事,淡品香茗。讓清雅來代替浮華,讓靜然來遮掩浮躁,讓不爭來替代喧囂。季羨林先生不慕名利、淡然處之。他精通多門語言,回國後儘管經歷,儘管被打為“黑幫”,儘管在北大看守牛棚,但他對印度語言佛典的研究之深是國人有目共睹的。當我們親切地稱他為“國學大師”、“學界泰斗”時,季羨林先生卻一再強調要摘掉這些稱號、桂冠。儘管老人已離開了這個喧囂的世界,但我們要記住他那與人無爭,與世無爭,不計名利的平淡心境。

在如今這喧鬧繁雜的時代,請獨守一份沉默,默唸一份平淡。心若止水,靜觀其變。不就一事爭長短,不急一時較高低。“不爭”是一種智慧,是一種崇高的境界。

中國現代哲學家馮友蘭先生,把人分為四種境界: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一般人都處在功利境界,他認為中國古代處在天地境界的只有一人,那就是老子。老子看破放下,六根清淨,與世無爭。

曾有户人家找附近寺廟的僧人做法事,事後主人發現丟失了二十兩白銀,他懷疑是僧人所為,便到寺院問罪。僧人明白來意後,並不多言,直接取出二十兩白銀給他。等到他回到家中,妻子便告訴他是她因為臨時有急事拿走了銀子沒及時交代。此人聽後十分愧疚,連夜送還銀兩,並向僧人道歉。這位有口皆碑的大師都能在被別人誣陷時不怒不爭、不計得失,這是一種泰然的處事風格,也是一種淡定的境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有這樣的品行與境界,只要我們功利心稍淡一些,虛榮心少一些,心胸開闊一些,以坦然之心面對這喧囂的世界,以不爭作為一種完美的處世心態。

2022年全國新大學聯考II卷大學聯考作文:再繪新畫卷,青年任蹁躚 篇二

從東亞病夫到兩屆奧運會的主辦國,從積貧積弱到GDP世界第二,從任人宰割到“東風快遞”使命必達……中國的和平崛起讓世界驚歎,更讓國人自豪。作為享受發展紅利的青年人,時代的答卷擺在我們面前,你會做出怎樣的選擇?

是鼓掌加點贊,還是躺平自舒坦?

有人年紀輕輕便老成世故,做出一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樣子,一天到晚淨躺平,一味享受父輩創造的優越條件,過着“頹”生活,露出“喪”表情,真真是辜負了“青年”這個朝氣蓬勃的標籤。其實你完全可以為神舟十四的上天而發個朋友圈,為“葱桶組合”的奪冠去點個贊,為戰勝疫情而撒個歡吃個串拍個照片美個顏……——同頻共振,才是時代真青年!

是勇敢挑重擔,還是逃避縮一邊?

捫心自問:大國重器上,有沒有你擰上的一顆螺絲?奧運華章裏,有沒有你寫下的一個音符?綠水青山中,有沒有你種下的一株樹苗?當年,錢學森、鄧稼先老一輩科學家在最青春的年華放棄國外的優厚待遇毅然回國,隱姓埋名,篳路藍縷,披荊斬棘;而今,一些年輕人卻寧可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總覺得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其實嘗一嘗你就知道——家鄉的月餅香又甜!今天的中國早已不需要我們像顏回一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是提供了各種優渥的條件。那麼,在建設美好祖國的征途上,你是選擇做一個懶惰而懦弱的看客,還是積極主動成為出類拔萃的主角?——勇挑重擔,才是中國好青年!

是創新不侷限,還是故步求穩安?

實事求是地講,我國雖然在高鐵、航天、5G技術等方面已經領先全球,但從芯片設備到高產種子,從醫藥器械到機牀航發,不少領域還是略遜一籌,受制於人。實踐證明,科學依然是有國界的,先進的技術是花再多的錢也買不來的。所以,吾輩不可以不弘毅,因為任重而道遠。沒必要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畏首縮腳,擔心失敗而放棄探索,因為時代潮流浩浩湯湯,但從來淹沒不了青年人的激昂!——一往無前,才俊切莫甘平凡!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路。不能躺在前輩的功勞簿上踟躕不前,在最好的時代,應該策馬揚鞭,擼起袖子加油幹;跨越險阻艱難,再譜傲嬌新篇。到時候:美麗畫卷輕舒展,待我青年自翩躚。國家強盛看鉅變,民族復興開心顏!

全國大學聯考二卷滿分作文 篇三

三月的微信朋友圈,到處流傳着關於黃金風鈴木的圖片。圖中的花簇一片金黃,一朵朵花倒掛着像一個個風鈴,很招人喜愛。可顯然幾張圖片根本滿足不了我的慾望,我一邊上網查着黃金風鈴木的花期,一邊籌劃着週末出遊親自擁抱一場盛大的花事。

科技日益進步,為人們認知自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輕點鼠標,便可查花木屬性,打開電視,便可知雨雪陰晴。科技向人們傳遞着“足不出户知天下”的理念,卻讓奔走在快節奏生活中的勞碌眾生以為憑此便可盡得自然。他們以為冰冷玻璃背後的幾個符號、幾張圖片便是自然的全部,甚至有人妄想從中可收穫古人常説的能潤澤心靈的自然甘霖。殊不知,這種淺嘗輒止、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只能讓他們看到“黃花”就認為是油菜花,聽到黃花梨木只會想到砍了賺一筆,見到木棉花只會撿回家煮一鍋去濕湯。對自然只知皮毛,不曾深入體會,註定他們也無法獲得自然的恩賜,所以他們的心靈依舊貧瘠與乾涸。

自然不是困在玻璃櫃中失去生氣的標本,它是鮮活的,立體的,有聲有色、甚至有語言有情感的。而這些,必須走出去,投進自然的懷抱才能體會得到。你可以在電腦上搜索出很多關於“長江”的解釋詞條,卻無法感受到親臨長江時的心境壯闊,也無法體會江水翻滾着詮釋“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的時間意義;你可以躲在石屎森林中打開電視看着一派田園風光,卻無法感受到身臨田園的心曠神怡,也無法收穫山水煞費苦心安排的“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轉黃鸝”的一刻明淨安謐;你可以通過手機玩着虛擬的種菜遊戲,卻無法感受到親手收割莊稼的豐收喜悦,也無法真正領悟“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真諦。

感知自然,就如同做一道寫景詩的鑑賞題。只知道答題術語還不夠,還需要對詩歌意境正確且深入的領悟。答題術語的獲得很簡單,翻翻教科書就能掌握,這就像通過科技途徑去認知自然。這種途徑能幫助我們更好組織答案,卻不能助我們拿到滿分,它充其量只是“知”,並未做到“感”。必須要領悟到詩歌的意境才是抓住了詩歌的靈魂,這如同要真正理解自然就要對自然做一番深入的感悟。而要做到這一“感”字,必須走進自然,與自然共呼吸、同對話,讓清澈的流水流進我們的血液,讓芬芳的花香盈滿我們的衣袖,讓飄落的落葉漾開心湖的漣漪。只有把“感”與“知”結合起來,通過“感”促進“知”,通過“知”更好做到“感”,才能真正解讀自然,才能使“自然”二字鮮活起來,才能使自然滋潤我們心靈的同時發自內心地守護自然。這是感知自然的圓滿答案,也是感知自然的最終歸宿。

我感激科技讓我認識了美麗的黃金風鈴木。通過微信把圖片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曉這份美麗。然後明年三月我們相約去看黃金風鈴木吧,徜徉在金黃的海洋中,跟隨一個個“風鈴”一同起舞。那時你會發現,你不是玻璃屏外的看客,而是其中曼妙的一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