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讀書筆記多篇作文

欄目: 學生作文 / 發佈於: / 人氣:4.05K

活着讀書筆記多篇作文

《活着》實際講述的是一個人一生的故事,這是一個歷盡世間滄桑和磨難的老人的人生感言,是一幕演繹人生苦難經歷的戲劇,它富於的內涵和哲理太過複雜,非三言二語能夠詮釋清晰的,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活着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參閲。

活着讀書筆記1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活着讀後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

活着讀書筆記2

人越懼怕死亡,人就活的越怯懦。而堅強樂觀是對死亡的超越。人因為孤獨而痛苦,又因痛苦而孤獨,在冥冥中兩者相輔相成,互為補充,互為因果。看了餘華的《活着》,才開始覺得自己從未真正的活着。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讀它,我們會頓悟活着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人要靠記憶來慰藉,要靠傾訴來釋然,要靠平靜來概括,要靠回首來徹悟。

悲愴的殘陽微弱的呼吸着,無意感染了那一個午後的黃昏,帶着些許的惆悵,帶着些許的悔悟,帶着些許的淡然,福貴講述了自己的一生。

枯草衰楊,曾為歌舞場。“曾經”像一部經典被縮成了記憶。年少的福貴是富少,有着劉村人所不能及的生活,享受着他人所不能享的尊寵。人往往在滿足和擁有中墮落,福貴也變得焦躁不安了,煙花柳巷像無形的磁場,福貴一步步陷進其中,當他讓青樓女子揹着穿梭在大街上之時,他不顧一切,包括他妻子的父親。他也許從未想到此刻的逍遙只是曇花一現,也許他從未感覺到煙花易冷時的淒涼。他不顧嬌妻,他忘懷於紙醉金迷的世界。人總是忘乎所以,放浪形骸,當一切浮華都成為過去時,繁華也就悄無聲息了,福貴不知道自己正在給自己挖陷阱,這一陷,福貴再也沒有出來過。

煙花柳巷太柔情,而金牌賭場才是富少揮手灑金的地方。福貴比鍾愛他的妻子還要鍾愛於賭場,天下人熙熙攘攘皆為利,而金錢就是利的實體。賭場上的輸贏就像夢一般若真若幻,福貴不知道他正在輸掉自己的人生。歎息之餘,我感歎人生換位的易,福貴不再是富少了,他的前半生充滿了奇幻。當他把家財輸地一無所有之時,父親並沒有大打出手,相反他的父親很平靜。其實,人表面的平靜是虛偽的,人內心的驚濤駭浪才是真實,福貴父親的死恰恰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示。

人一旦被上帝關注,那麼他得到的不是垂青,就是遺棄。那一抹悲傷的氣氛還未退卻,又增加了一份妻離之痛,家珍之父羅鼓聲張的接走了女兒,帶着福貴未出生的孩子。福貴木訥了,啞然了,沒有説一句話。男人一旦犯錯就難以讓人原諒,男人一旦傾家蕩產就少了擁有時的霸氣,福貴看着妻子走了,默默耕種着租來的五畝地,他要養活一家人。人往往在容易活的時候不安分地活,而在難以活下去的時候又要竭力地活下去,福貴學會了耕地,看着年邁的老母蹣跚在旁福貴心中也許很痛;看着伶俐的女兒鳳霞,福貴也許在狠狠地咒罵自己。我一直認為:親情是人內心中無形的線,看着親人為自己所累時,人的自責會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福貴也如此。福貴的人生軌跡從圓滑優美的弧線變的曲曲折折、顛簸不平了,而他在一直竭力的想要好好的活。此時的福貴叫“富貴”,帶有點諷刺性的悲涼,但此時的福貴很真實,很認真的在活着。

人一旦真實得活着,那不真實也變的真實了。

當福貴的妻子家珍帶着兒子有慶回來時,他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昔日裏被自己痛打痛罵的妻子竟好端端的站在門前,帶着那份執着的微笑,福貴終於明白了自己有多麼的淺薄。女人是水做的,有着太多的柔情和牽絆,而女人又是堅強執着的,有着太多的深情。在人擁有時,人就會很容易忽略她的存在,在他失去時,他才想起她的好,但此時的福貴再也不會不顧妻子了,他開始變的疼愛自己的妻子了。他們的愛情不再是奢侈的形式,而是情深似海的患難夫妻,為了一家人活着,他們真實的在勞作。

而人生總是悲喜雜劇,沒有純粹的喜,也沒有純粹的悲。

他們的母親因勞累過度卧病在牀,請醫治療是必須。福貴進城了,沒請到醫生卻被拉去當壯丁,這就是人生必然中的偶然,福貴欲逃不能,看着離家越來越遠,福貴越來越感傷,這也許是上帝故意搞的一處鬧劇,活生生的讓一個人經歷些許的生離死別,爾後徹悟人生。

在戰火紛飛時,福貴更想活。之後遇到解放軍,他倖免回家,看着那依舊的茅草屋,福貴也許感到從未有過的親切;看着眼前的一雙兒女,福貴也許才真正體會到活着有多麼的重要。眼淚是思念的載體,是歡欣的背面,是情意綿綿的流淌,夫妻兩人劫後餘生相逢是讓人感動的人生場景。福貴在死亡中的掙扎是有價值的,是對生的期盼,是超越了孤獨和痛苦的勇敢。

但命運似乎並不讚賞他的堅強和勇敢,無情的奪取了有慶年輕的生命,福貴心中那升起的希望之火又被澆滅了,看着靜靜躺在病牀上的兒子,福貴的堅強被失子之痛衝磨的所剩無幾了,他也許自責自己給兒子起的“有慶”這樣帶着嘲弄的名字吧,但福貴還在活着,因為還有家人。隨後女兒、妻子、女婿、小外孫相繼離去,留下了他孤獨一人,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但這些並未將他打倒,因為他還有老牛,在悽清的歲月中,他和老牛有着十分的默契,他把思念全都寄託在牛身上。人就是這樣,在沒有任何人可傾訴、可理解的情況下,他往往將感情轉移到他物,人是情感動物,再怎麼受打擊,也磨滅不了他真實的性情。福貴經歷了太多的不幸、悲傷和痛苦,我想,他已經超脱了那樣苦楚的生活,他在真正的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

經歷的越多,徹悟的就越深。人明白了死亡必然中的偶然,懂得了死其實是另一種的生,那麼人就活的真實、寧靜、淡然,就像福貴在靜靜的午後向別人講述自己的一生。其實,福貴一生的悲摧不是他一個人的,而是一個不成熟時代的,20世紀50-60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潮流中顯得搖搖擺擺,難以把握。那是一個不成熟、不理性、不民主的時代,而人總是被動的接受那個時代,人權也許遭到了上天都難以容忍的程度,福貴就是那個時代的不幸兒。個人雖然超越了生死。但卻難以超越時代,而福貴卻在那個悲摧的時代裏好好地活着,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活着》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述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人生的真諦。書中,生命在不斷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變得異常詭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測的成分也就越來越大,越能體會生命的可貴和活着的不易。那層出不窮、一波接着一波的苦難象風一樣襲向人的生命旅程之時,才讓人更加深刻的體會到堅韌不屈這種難能可貴的品質。生命雖是脆弱而無常的,但在書中,卻讓生命的堅強得到了最充分的體現。命運,可以感激,也可以仇恨,但是它不可違抗。帶着與生俱來的印記。生活的意義與幸福的標準,永遠沒有答案。《活着》向我們昭示了平靜從容生活的可能,絕望的不存在。

“人為什麼而活着?”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説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説:活着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活着的人的最基本的目的,而不是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就是這樣一種自然而然的過程。

我想起了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年輕時因一次意外,雙腿殘疾,之後又頻發重病,生活坎坷,然而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説: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上帝在交給我們這件事實的時候,已經順便保證了它的結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它還説:活着是自己的一種選擇,既然選擇了活着,為什麼還要痛苦的活着!

活着是艱難的,生存是充滿苦難的,正是這些許許多多偉大的、平凡的人物,使我們透過淚水觀察到了微笑,通過苦難體會到了生存。

福貴一生的悲劇是自身命運與社會變遷的交織,活着,為了什麼,為了這讓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嗎?不!正是這種痛楚才使活着的感覺更加強烈。希望破碎後的痛楚使下一個希望更加真摯,使得來的幸福更加珍貴。人生來就註定要伴隨悲傷,但正是悲傷使我們更清醒地活着。正如餘華自己説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只要活着就有希望,是他帶給我們最重要的信息,堅持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活着》像一支古老的歌謠,在向我們講述着一個生命中脆弱與頑強、歡喜與哀傷的真相,讓我們懂得卑微生命中藴藏着些微的卻如金子般閃亮的光芒,讓我們懂得人性的温情能夠一步步把無邊的苦難變成繼續前進的力量。

其實,自己的生活別人難以懂,別人的生活自己也不會刻意去懂,在這個時代中,我們都要好好地活着,無需懼怕死亡和時代的侷限,只需真實的活在當下。

活着讀書筆記3

執錦問故

一個叫福貴的老人牽着一頭叫福貴的老牛,嘴裏唱着舊日的歌謠,向這塊古板的田地走來,也向我走來。恍惚聽到“二喜,有慶,家珍,鳳霞,苦根。”這些塵封在記憶的名字,是他專屬的,也是我欲忘而不忘的人兒。如果不是福貴的講述,那麼我恐怕無論如何也是想象不了,這樣一個皮膚黝黑,痴痴顛顛,與牛為伴的老者,曾經是遠近聞名的闊少爺,可如今到這般田地,其中輾轉的四十年,他是怎樣活着的……誰知道呢?

幽魂香還

活着,是一種正在進行的狀態,不是已然過去的或者還未來到的。當冰雪過後,韶華已逝,淚水拂去,人,要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去承受,去回憶,去追逐;人,還要用怎樣的目光,去同情,去揭穿,去悲哀,去放逐。我討厭醫院!從小就是,那隻看錢不看人的醫院,簡直比周扒皮還讓人厭惡,我的外婆,也是在醫院裏面走的。為什麼?為什麼電視上報道的那些懸壺濟世,妙手回春,仁德仁信的醫者,在現實裏面,我們看不到?小説中的醫院,是在離我們稍遠的時代,可惜了,醫生的品性似乎是一脈相承的,所以福貴的三位親人,在同一家醫院的同一房間中,離他而去。

家珍,多好聽的一個名字,而她的父親也的確把家珍當作家裏的掌上明珠來呵護,直到遇到了福貴……她美麗,善良,聰穎,能幹。我想她應該就是男人理想中的好妻子吧。在看這本小説的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家珍是不是愛着福貴的,後來我發現,這個問題很傻,如果沒有愛,家珍怎麼會甘願嫁給福貴,還給他生兒育女呢?家珍的背景在當時也是很優裕的,家裏並不缺錢,不是那種一般小説裏面寫得苦不堪言的貧困家庭的可憐小女生。可她就是嫁了福貴這樣一個玩世不恭,傷風敗俗的紈絝子弟,福貴在公眾場合羞辱過她,還對自己的父親不敬,但是家珍竟然依舊不離不棄。即使自己被父親接走了,生的孩子還是堅持姓徐!還有,災荒的時候,瘦弱的她去父親家了,可是竟然不是要離開福貴,而是將米藏在胸口,帶回來,煮粥給福貴和孩子們。身份轉變了,地位也改變了,可是熱烈的情感還在,這是經得起折騰的感情!我一直記得她説過她害怕死去。害怕見不到福貴,見不到家人。我想她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她要離開那經歷了無數磨難和多次死裏逃生才建立起來的家庭,雖然窮苦,但是幸福的家庭。“春生,你要活着。你還欠我們一條命,你就拿自己的命來還吧。”幾年後的--,春生説自己已經活不下去的時候,最後來他們家道別。春生走的時候,家珍從屋內喊的是這麼一句話。這也是家珍和春生的最後一句話。雖然家珍對春生抱有一種難以言語的感情,但是在生與死的一霎那,她還是要春生活下去。堅強的活下去!可是,就是這麼一個完美到極致的女人,卻也逃不過命運的捉弄,她走之前,即使閉着眼睛,也用盡平生最大的力氣,去抓福貴的手,彷彿不讓死神帶走自己,不讓死神將自己與福貴分開。可是一切都是徒勞,她什麼也沒能帶走,什麼也沒能改變。當然,在這之前,她的子女已經先她一步了,這莫大的無言的悲哀,讓我第一次嚐到什麼是語言的蒼白。每次想到家珍,我就想到我的母親,曾經瘦弱膽小,卻為我變得堅毅勇敢的媽媽。

有慶,我最悲痛的一個人物,世間怎麼會有如此乖巧的,如此重情懂事的,如此讓人不捨讓人光是想到就想流淚的人兒,他善良純潔地不像一個真實的人,在他的身上,我完全看不到半點的自私,半點的貪念,半點的人類的劣根性。福貴,經常不分青紅皂白地對有慶施暴,又是打又是罵,可他,小小的年紀,卻已然習慣了把什麼都放在心裏,一個人默默承受,他還是個孩子阿,本應該天真活潑,有着快樂無比的童年,可他擁有的是怎樣的艱苦而又悲哀的生活。就是這樣的有慶,一個洋溢着無限活力,未來充滿着無限可能的生命,在那個年代裏戛然而止了。這是一種斷然的空白,無聲無息的,潛入心魄,在思緒落寞間久久地激盪震顫,餘音不止。那個頭不高的青澀少年,那重視親情對姐姐有無限依戀的有慶,那懂事的主動為家庭分擔的有慶,那揉着惺忪睡眼每日風雨無阻去割草的有慶,那捨不得穿鞋在鄉間小路上來回奔跑踏出咚咚步音的有慶,那善良的飽含着愛心護羊心切的有慶,那憨厚正直固執的勇於承擔的有慶阿,你一定是還活着,對不對……

有慶之後就是一連串接踵而至的死亡,這死亡,給予我情感上的震盪卻越來越淡,彷彿麻木般的我,看着那些文字描寫中的那些我熟悉的書中的人物,鳳霞,二喜,家珍,一個個相繼離去,一直到小小的苦根的近乎無聲的死,彷彿,將生命視作了一個微不足道的塵埃,或許第一次是給予人關注的,然後越來越多的塵埃,落下來,你卻無暇顧及了,於是熟視無睹了,多麼悲哀。苦根的死為全書畫上一個既圓滿又不圓滿的句點,而我的神經到了這裏,也彷彿已經麻木到快要窒息了。

苦根走後,整個世界,彷彿在一瞬間,都寂寥了,其實在苦根之前,還有福貴身邊的人相繼死去了,使詐騙取福貴田宅的龍二被槍斃了;被抓去做過壯丁,又跟着解放軍徵南闖北的春生,在--中被打成走資派,上吊自殺;逃得不想逃,認識好幾個軍隊裏的壯丁的壯丁老全也被子彈打中了。這些人無論好壞,都是曾經在福貴生命中出現,並給予他一定生命啟示的人,可是他們不在了,都不在了。好人壞人,一旦落入黃土,就無所謂了。

此時的福貴,頭髮雪白,身體枯槁,心力憔悴,可是即使全世界只剩下他一個人,他獨獨一個人,他也終究沒有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在生與死之間,對於福貴而言,死是更容易的選擇,可是,就像當時廢了雙腿的史鐵生一樣,他選擇了活着,而活着,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曾經想過,如果我斷了手腳,我一定會選擇死,可是真到了那時候,我會去死嗎?我不知道,也許人只有真的體會到人生的刻骨銘心痛徹心扉的疼痛與苦難以後,才會明白活着是一件多麼讓人奢望的事情。所以,就像小説裏面所説的,福貴也許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當一切自己所要追求的,所要維繫的,傾盡心力所要保護的,都不復存在的時候,我們的面前呈現的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空白和虛無時,我們所要做的也許就是好好地活着,即使是在黑暗中,也要一步一步,向前,向遠處,向自己的歸宿,走去,再慢再難,也要走去,走去,走去……

秋後餘響

幾乎所有對這本書的品評都是沉重的悲哀的淒涼的,可是,這平淡無實的文字,一一道來的人生,又漸漸遠去的生命。是否也帶給我們除了沉重悲哀以外的東西呢?

小説中,最終離去的人兒,每一個,都曾經為生命爭取過,有慶,家珍,鳳霞,二喜,苦根,尤其是家珍,這個頑強堅毅的女人,這個身染軟骨病還固執到讓人心痛的女人,她放心不下兒子和女兒,所以她抗爭了,柔弱的她依靠怎樣的力量,明明已然在死亡邊緣,可又再次回到自己深愛的家庭,看着最愛的鳳霞嫁給一個疼她愛她護她伴她的二喜,她堅持地太久了,真的太久了,倘使她早一點離去,也許就不會承受兩次失去子女的痛苦,這樣雙重的打擊,任是哪一個堅強的人,也無法承受的,家珍,你太苦了,所以你終於也堅持不下去了,對不對?所以你還是走了,無力與命運抗爭了,也不想抗爭了,是嗎?去吧,家珍,在那邊,你會比現在幸福。

很多時候,我也會像那些社會評論家那樣,去探討社會,可是社會一如既往地如此發展,就算我們看清了,深知了,卻還是逃不開這禁錮,既然身在這社會,唯有默默地承受,默默地順從,默默地活着,活着,也許就是這社會對你最好的恩賜了。我的外公也經歷了-那段可怕的歲月,當時,他是黨員也是村長。到現在,他還活着,並且像福貴那樣,已經不會哭了。那時候的社會,現在的社會,似乎都有幾筆悲哀的色彩,因為無論我們自身的生活條件多麼好,我們也絕對不可能一口咬定,我們的和諧社會沒有悲哀沒有淒涼沒有苦痛。沒有一個國家,是沒有貧苦人民的,而這些貧苦人民的悲哀就是他們見不到天日,倘使要見到,也必須要經過一系列的光鮮亮麗的包裝,並且受過嚴格的説話訓練,絕對不能説錯一句話。他們,也許曾經作為一個羣體的代表,被媒體推到我們面前過,可是之後呢?又有誰去繼續關注他們了?好像我們從來都只是提出問題,而很少去解決問題,甚至深入問題關注問題,沒有持久性,於是貧富差距大了,於是悲哀愈演愈烈。如果説那個時代曾經是荒謬的,那也是從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待的,在當時的人民眼中,悲哀地認為,這是個新時代開天闢地的光明時代。那些社會底層的人並沒有錯,卻為那個時代,那個巨大的悲哀背上了永遠無法卸去的黑鍋。對於生命,什麼時候,我們能夠重視地如同金錢呢?真的好諷刺阿!窮了,就代表生命貶值了。

活着讀書筆記4

總夢想着,作為“紅迷”的我,能在《紅樓夢》各種譯文版中加上我寫的序,讓全世界都知道中國有這樣一部壯麗宏大的文學鉅著。每每對人提及,得到的回答無非是:“放着那麼些個專家學者作的序不要,人家偏偏就看上了你?”我總消極地的堅持着,臉上掛着尷尬的笑。時至今日,雖然內心深處還保留着這個夢想,但我也知道,有些夢想,就是實現不了。為《紅樓夢》寫序,便是其中之一。

然而我寫序的熱情依舊不減,於是才有了這個似乎有點不自量的題目。好在我寫這些東西無非是自娛自樂,絲毫沒有發表或者公開的意圖。少了些焦躁的目的,便多了幾分寫作的快樂。周國平有一段説日記的話:“日記是最純粹的私人寫作,是個人精神生活的隱祕領域。在日記中,一個人只面對自己的靈魂,只和自己的上帝説話……”我覺得這段話用在寫文章上也未嘗不可,一個人只有在面對自己的靈魂,不為外物束縛,才能寫出超凡脱俗的作品來。所以我覺得,每個人都有為書寫序的權利,發不了不要緊,大不了當作日記。能夠當作日記的文章並不多。

中國人謙虛,一味地貶低自己,替人作序叫“佛頭着糞”,作跋叫“狗尾續貂”;而這種謙虛的另一種表現則是過分地抬高他人,在介紹某個作家作品時,動輒“大家”、“鉅著”,讓人驚詫整個青黃不接的當代文學史,真的迎來了春天?至於我這篇序,姑且還是讓餘華“佛頭着糞”吧。

首先説到他的《兄弟》,因為這是我最早看的餘華的作品,看了上部過後,覺得不對胃口,和想像的太不一樣,於是沒了看下部的衝動。對於我這是很少出現的情況,我看書向來是有始有終的。或許就像許多評論家説的那樣吧:荒誕的故事情節,失敗的人物刻畫,沒有力度的文字表現手法。以致有人揚言要給餘華這個曾經的牙醫拔牙,拔掉他的“黃牙”、“假牙”、“雜牙”、“黑牙”。措詞之激烈,可見一斑。

於是又過了好久,我才又敢看餘華的作品。看《活着》就是在這個時候。不長的故事,只花了一上午的時間

一貫的大時間跨度,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的紈絝子弟福貴,因為沉溺賭博輸光了家產,生生地將老爹氣死,已有身孕的妻子家珍也被丈人強行帶回孃家。家道的敗落倒似乎讓他一下子長大,明白了肩上的責任。不得以,為了維持生活,他從贏走他家家產當了地主的龍二手裏討來五畝田地,與母親、女兒一道勞動,過起了農民生活。一年後,妻子帶着半歲的兒子回到他身邊。其實從某種意思上講,這樣的生活,也未嘗不幸福,就像福貴的娘説的那樣:“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但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連男耕女織式的平淡生活幾乎都成了奢望。為了給母親治病,福貴帶着僅剩的妻子從孃家帶來的兩塊銀元,到城裏買藥,沒想到陰差陽錯卻給國民黨的軍隊拉去當了壯丁。在戰場上,福貴忍受着飢餓與寒冷與死亡的三重壓迫,九死一生,最後成了解放軍的俘虜,幾乎是僥倖地撿回一條命。歷經波折,他終於回到了家裏,一家人抱頭痛哭,卻得知母親早已去世,而女兒鳳霞也因為一場病變得又聾又啞。真個是物是人非啊。接着是轟轟烈烈的土改運動,地主龍二因不配合人民政府,被判槍決。緊接着又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運動,全村大鍊鋼鐵,吃大鍋飯,用歷史課本上的話説,那個時候,生產關係並不適應於當時的生產力發展。這造成了在三年饑荒中,村裏人幾乎餓死。俗話説,貧賤夫妻百事哀,為了讓兒子有慶上學,逼於無奈,福貴夫婦只得把女兒送給人家。就是這樣一個夫妻倆熱愛的兒子,卻因為給產後大出血的區長夫人獻血被庸醫無情地抽乾了血液!而那個區長正是福貴在戰場上認識的好兄弟春生。一家人痛不欲生,家珍的病也一天天重了。--來了,春生、隊長等一大批人都被打成了走資派。可喜的是鳳霞的婚事終於有了眉目,男青年萬二喜雖是偏頸,但人卻實在,自然而然地和鳳霞走到了一起。不久後鳳霞有了身孕,給這個不幸的家庭帶來了無盡的歡樂。然而好景不長。鳳霞生把孩子生下來不到十分鐘,因為大出血,死在了奪去有慶生。

《活着》是一篇讀起來讓人感到沉重的小説。那種只有闔上書本才會感到的隱隱不快,並不是由作品提供的故事的殘酷造成的。畢竟,作品中的亡家,喪妻,失女以及白髮人送黑髮人這樣的故事並不具備轟動性。同時,餘華也不是一個具有很強煽動能力的作家,實際上,渲染這樣的表達方式是餘華一直所不屑的。餘華所崇尚的只是敍述,用一種近乎冰冷的筆調娓娓敍説一些其實並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緒就是在這種娓娓敍説的過程中中悄悄侵入讀者的閲讀。這樣説來,《活着》以一種滲透的表現手法完成了一次對生命意義的哲學追問。

在後來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以現實主義為標榜的中國主流文學評論,對《活着》給予了尖鋭的批判。例如:認為作者將主人公富貴最終的活着類比為一種類似牲畜一般的生存,並予以唾棄。但是,隨着時間的推移,市場,尤其是當海外市場對《活着》給予了高度的評論評價後,有關《活着》的另外一些見解漸漸出現。例如:《活着》是繁花落盡一片蕭瑟中對生命意義的終極關懷;富貴的命運昭示着人類苦苦追尋一切不過虛妄而已,結尾那個與富貴同行的老牛暗示一個另高貴的人難以接受的事實:其實人真的只是一種存在,它和萬物一樣並無意義。追尋,探究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大笑話而已等等。

事實上,後一種可能是非常大的,因為餘華在冰冷中敍述殘酷是他的拿手好戲。他就象一個熟練的外科醫生慢條斯理地將生活的殘酷本質從虛假仁道中剝離出來一樣,《活着》用一種很平靜,甚至很緩慢的方式,將人們在閲讀可能存在的一個又一個向好的方向發展的幻想逐個打碎。這樣就會有一個結局:人們就對此書留下深刻了印象。因為閲讀是一次心理的恐懼經歷。

實際上,這又暗示了中國文學的另外一個事實:以現實主義做口號的現實主義其實是最不敢面對現實的。比如:本質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並無任何意義。那麼如果一定要賦予意義的話,那麼唯一可以算作意義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偉大感可能恰恰源於這裏。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確了一個內容,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個過程,但是,活着本質上其實是一種靜止的狀態。

餘華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靜靜地活着,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

活着讀書筆記5

我得為餘華的《活着》寫一篇讀後感。有哪本書比《活着》更有意義,能更好地有感而發呢?是《青春之歌》,是《兄弟》還是《冷山》?《活着》,一個悲慘的故事。雖然不會像看郭敬明的《夢裏花落知多少》時哭得稀里嘩啦的,但看《活着》會讓我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一種不膚淺的感覺,一種看了讓人深感悲涼悽慘的感覺。這書看過很久了,但餘華那淡淡的文字,平凡的故事,還是令我難忘:一個小村,一座小城。還有主人公福貴。

這故事講述了福貴的一生。他是地主的兒子,娶了城裏一個有錢人的女兒,過着無憂無慮的生活,每天都進城裏的賭館賭錢。賺得不多,輸了的不少。終於有一天賭光了家業一貧如洗。一次福貴爸上茅廁時死了。也許這是報應,他是地主,是敗家子。地主位置被一個以前經常借錢給福貴賭博的人坐了。一貧如洗的福貴因為為救母病去城裏抓藥,沒想到半路上被國民黨部隊拉去當兵。在戰場上九死一生,當他幸運歸家時,女兒卻已經成了啞巴,母親死了,家裏一窮二白。福貴的兒子意外身亡;後來女兒好不容易嫁了出去卻因產後失血過多而亡;妻子中年病死;女婿二喜做工時被板車壓死了;外孫子吃豆子時死了。福貴老了,故事結束了。

福貴經歷了人生最大的痛苦,當他看着親人離自己而去時,心底那時就像在被刀割般地痛,割得很深,痛在全身,鮮血都流出來了……但他卻奇蹟般地挺了過來,依然樂觀豁達地面對人生。到風燭殘年之時,依然牽着一頭老牛做伴過日子。

他沒有因為親人的離去而結束自己的生命,因為活着是為了讓死去的人安心。其實福貴並不知道什麼是活着,他只知道人活着就是這樣,經歷一下酸甜苦辣,有錢就賭一賭,沒錢就種種田。活着就是這麼簡單。

人活着為了什麼?人活着不為什麼,只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而世上卻有成千上萬的人始終不明白,他們總以為活着只是為了幸福,只為了愛情,只為了養家,只為了金錢,只為了做官,只為了別人。當他們達不到目的時就跑去結束自己的生命。

有些人覺得自己的命不好,自己改變不了自己的命運,對自己前途不懷有任何希望,於是他們也選擇了在這個世界上消失。

亦有些人,在碰到丁點兒大的困難時,選擇了後退,後來他們覺得退縮也不是解決方法時,於是他們也與世界説了聲再見,然後揮手而去了。

小時候,我曾想過自殺。自殺,現在一想,咳!一個驚心動魄的詞語!

那是國小時,我的數學糟透了,每天都要被數學老師罰留堂。我寫的作文在語文老師的眼裏永遠都是次等貨。那段日子真令我活得心驚膽戰的,每天都期待着可愛的老師們不要當着全班五十多位同學的面對我一個人實行鞭策,但老師們還是這樣做了。我沒了面子,沒了自信心,沒了立足之地,沒了表現自己的機會,沒了一切。世界沒有了任何色彩。但我還有一條生命,活生生的。我想結束她,結束了她我就可以逃開一切。但當我站在家裏陽台向下望時,當我一步一步爬上長城時,我突然發覺,我並不想死。若我想死,我早就可以跨出陽台上的欄杆一躍而下,在長城上可以將扶緊欄杆的兩手鬆開,往後一躺……那是多麼觸目驚心哪!我不想死了。

後來我找回了自信心,找回了面子,有了立足之地,大家對我有了幾分羨慕,自然有了表現自我的機會。我的心情如同擁有了一切一樣興奮。慶幸當初我沒有做愚蠢事兒啊!

是啊,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人只要活着就是一種勝利。沒有比活着更好的事,也沒有比活着更難的事!生不可選,死不該選,惟有硬着頭皮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