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心得【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8W

于丹心得【多篇】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一

讀完《于丹〈論語〉心得》這本書,心靈有所觸動:它使我重新認識了孔子,讓我領略到了一種獨特的智慧,一種正確的心態,一種融入到當今社會中理性的道德。

《論語》是一本記錄着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的語錄。記得讀中學時,我在語文課上機械地背誦着“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其實並未真正讀懂。而今,于丹教授用自己獨到的視角,將這樣一本古老的書籍,用現代的眼光進行系統的解讀和闡釋,拉近了我們普通人和聖賢之間的距離。

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可是現在,于丹教授將一般人艱澀難懂的《論語》和現在這個繽紛的世界聯繫起來,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用深入淺出的語言,結合現代實際生活娓娓道來,闡述其深刻內涵。其中,她的許多獨到見解,彷彿讓人欣賞到了一個個曲徑通幽的勝地,宛如久閉的心門打開了一扇窗,絲絲縷縷的陽光透進來,心裏明亮了許多;又如涓涓細流注入心田,沁人心脾而美不勝收。

于丹教授筆下的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出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正如易中天所説:“孔子只有温度,沒有色彩”。《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説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于丹〈論語〉心得》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等七大篇章,並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告訴我們許多為人處事的哲理。下面,我從五個方面來談談《于丹〈論語〉心得》詮釋的“為人處事”:

(一)為人之道。在物質生活豐富的今天,因為生活節奏快、工作壓力大、競爭激烈等問題,人們顯得越來越浮躁,精神世界十分空虛,很多人心態不平衡,怨聲載道。其實人的生命是短暫的,如何讓自己的人生有意義,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于丹〈論語〉心得》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有限的生命變得有意義,做一個有意義的人,要做到:精神富足、心理健康、積極生活、和他人和睦相處,愛崗敬業、安於本職,獻於社會。

(二)處世之道。在社會交往中,無論是工作還是處世,人們都想找到一個法則,既對自己負責任,又要對他人負責任。《于丹〈論語〉心得》中提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意思就是説,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你在什麼位置上,就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要越過你的職位,去做不該你做的事,不在其位,就不要謀其政。在工作上如此,在與人相處方面也要如此。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可以説人與人是近了,但也可以説人與人更遠了。因為通訊和交通工具的使用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但是在鋼筋混泥土的城市中,對門的鄰居卻往往成了陌路人。記得顧城寫的一首詩《遠和近》:“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這首詩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講述得非常形象、非常微妙。人與人之間,即便走得再近,也還是會有可能產生距離。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于丹在《<論語>心得》中借用《論語》之語總結了與人相處的幾點原則:第一、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第二、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第三、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從三點原則中我們可以悟出,相處之道的確是一門藝術,其前提是要保持一個樂觀和積極的心態,其關鍵是要把握好相處的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地做到與人和諧相處。

(三)交友之道。在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會有很多的朋友,但究竟有幾個真正屬於自己的朋友呢?究竟有誰會在自己需要幫助的時候伸出手來幫一把呢?《于丹〈論語〉心得》中説,對待朋友要有一定的尺度,要保持一定的距離,要保留一條界限,這樣朋友也才能夠交往得長久。可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論語》告訴我們的是一種交友方式:怎樣交朋友,交怎樣的朋友並要怎樣維護友情。

(四)理想之道。一個人應該有理想。中國傳統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好一切事情的根本是修身,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為:外在能力完善,懂得變通,與時俱進,內在心靈完美、富足。因為只有內心修為提升了,自身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去處事。通過《于丹〈論語〉心得》,我們知道了這是孔子對人生理想的總結,這也被後人奉為人生理想的指南。

(五)人生之道。孔子説:“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自道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和價值體系。它就像一面鏡子,人們可以通過它比照自己的人生軌跡。當然,人的年齡有生理年齡、心理年齡和社會年齡,但如果我們能在二三十歲時就能提前感悟到四五十歲的境界,並在內心建立起明晰的人生價值體系,做到淡定從容,那這樣的生命一定是有效率、有意義的生命。從《于丹〈論語〉心得》中,我讀到了這份人生的價值體系。

于丹教授對《論語》的感悟是快樂的、豐富的、給人啟發的。通過讀《于丹〈論語〉心得》,我學會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的生活道理。只有以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並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到自然的狀態中,才能尋找到自己內心的那份安寧,也才能如孔子教導我們的那樣:快樂地生活!

于丹心得(共9 篇二

于丹教授講到天地人道時,説了這樣一句話:“神於天,聖於地”。一個人不僅要有一雙翅膀可以向天空飛去,也要有腳踏實地走好每一步路的現實責任感,二者缺一不可。只是神於天,那就是空想主義,不切實際地做事情,覺得輕飄飄。只是埋頭看着腳下的土地而沒有遠大的志向也會只停留在蝸牛的小軀殼中。正如於丹所講的眼睛的功能一樣。人的視線可以朝地上看,也可以朝遠方望,但最重要的是可以向內心深處窺探,感受心靈的準則。真正的眼界應該超越生命的長度、心靈的寬度和靈魂的深度。

諸葛亮的眼界應該説夠廣闊吧,他料到曹操當時仍有活路,便讓關羽做個人情。不管此事虛實,但從其他戰例也可證明他寬闊的眼界。然而,馬有失蹄,諸葛亮也有失誤。因為對馬謖(sù)的過分信任而誤下軍令,失卻街亭,後悔不已。

古人總説,天時地利人和是重要因素,其實從某種程度上歸結起來就是命。很多人認為命是很玄乎的東西,是不可捉摸的。但我個人覺得命運是每一天的積累。比如大學聯考的那幾天有人因正好生了重病而落榜了,第二年去考,考得不錯。算命先生説,這是他或她命中註定會復讀。可我覺得,是這個人平時的積累。平時,不注重身體素質,大學聯考來了,一緊張就將儲存的病菌都激活了,人倒了。所以不要把一切都歸結為命,那只是一種藉口,一種失敗者無奈的感慨。要想成功就要一點一點的積累。就像蓋宮殿,一塊磚頭是不夠的。它需要很多磚頭,需要用汗水去攪拌泥水,用信念做為夯基。當熱也需要朋友的幫忙。

講到朋友,我就想起可愛的舍友們。天下沒有不散的宴席。孔子説過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我想她們就是我的益友吧!友情也是有保質期的,過一陣子就會慢慢變得不新鮮。但是友情的保存期是一生,該留的總會留下。人與人相處必定存在摩擦,沒有摩擦的情感是不長久的。時光總會帶走一些東西,但真正值得珍藏的東西是會沉定在心中的某一個角落裏的。窗外的'雨是天空向大地傾訴的形式,是天空借用雨絲親吻着大地,那麼難捨難分……

言語的力量比武器更強,有時它的殺傷力是不可估量的。孔子曾曰:“慎於言”。正是這個原因吧。今天下午我打掃衞生,我無形之中中了一槍,只覺得開始皺起眉,撅起嘴。這説明我的情商不高,也説明有人的言語不當。“不要為他人的缺點過分操心。”所以我只是在反省自己是否有因説話不當而傷害別人的行為,並改正自己。在沒有弄清楚出事情的前因後果前不要妄下論斷,三思而後言。

于丹教授説:“更多一點沉默的關愛去了解別人”那是不是閉口不言站在一旁?不,應該是針對他所需要的事情而悄悄的幫忙準備好。可以在朋友哭泣時遞一張紙巾,在父母疲憊時倒一杯温水,在老師下班時道一聲再見。人生只有一次,該行動時就行動。

總的來説,《論語》離我們很遠,卻又時時在我們身邊。它就像一塊表面荒蕪而地裏面藴藏着石油、煤、有色金屬等寶貴的資源。每個人都可以從中挖掘出屬於自己的成果。請細細體會這本書的內涵吧!

于丹心得(共9 篇三

“于丹心語”之“做人之道”我則迫不及待一氣看完,因為早就耳聞于丹老師在百家講壇與易中天媲美。()

於老師的講述,氣韻好,哲理清,沁人心脾,似一股清泉潺潺流入身心。尤其是於老師對孔子教學生做人之道的闡釋,更是淺顯易明,娓娓動聽。聽着於老師的講述,感覺很實在,很清新。我不禁思索:世人能有幾多這樣深入領會孔子真意的?能有幾多按孔子所言去做的?我剛剛看的這一段,觸及我心靈深處的是孔子教我們終生受益的“恕”字,它要我們寬以待人,寬宏容人;它要我們善待家人,廣容他人。可細想,自己不是常常困惑於他人之過而不能自拔嗎?不是常常迷茫於他人之錯而哀怨無終嗎?看來早該像於老師這樣細細研讀孔夫子對我們的教誨,慢慢品味孔夫子的做人之道呀。

我想我一定會將於老師的“心語”一一細賞,然後一日三省吾身,愛親人,愛朋友,愛同事,愛學生,愛身邊的一人一事,一草一木,以一顆博愛之心最大可能地活出一個真我。(好像是有點言過其實)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四

非常感謝機關團委能夠提供這個展示自我的機會。人生如書,書伴人生。每個人都有自己鍾愛的書籍,對待讀書的態度也不盡相同,有的人嗜書如命,有的人讀書為消遣,愉悦精神。宋代詩人黃庭堅認為“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現代文人林語堂則認為“如想真正得到享受,讀書必須出於完全自動。”因此,每個人對讀書的理解也是見仁見智。藉此機會,就我個人的一點讀書心得,向大家作個簡單彙報,不妥之處,敬請批評指正。我演講的題目是(讀書、工作、生活)。

可能在座的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感觸,現在的社會,面臨着競爭、就業、家庭等各個方面的壓力,焦慮、不安、彷徨像影子一樣始終圍繞在現代人的身邊。如何在這個全面加速度的社會裏,合理釋放壓力,讓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變得豐富多彩,我認為靜下心來讀一本好書可以讓自己浮燥的心靈得到一次徹底地放鬆。古人云:開卷有益。英國學者科利爾曾説:書籍,在青年時代是引路人,成人之後就是娛)本站○(樂。這句話,可以説將書籍的兩重身份説的十分透徹,書籍是人類文明的果實,每一本好書都是我們良師益友,它不但可以給人以愉悦,還能給人以啟發,讓人受益良多。因此,我們應該把讀書當作是人生的一種樂趣,快樂工作,快樂生活。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的(論語心得)就是這樣一個良師益友。對於(論語),學生時代曾學習過一些,特別是對一些經典章句也曾背誦過,但真正去理解、去感悟儒家思想卻很膚淺。作者緊扣21世紀人類面臨的心靈困惑,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養之道、理想和人生觀等七個方面,用獨特的個性視角來解讀(論語)。通過讀(論語心得),不僅讓我重温了那些經典語句,而且瞭解了儒家思想在現代社會中的影響,更對如何運用(論語)面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正如於丹教授所説的(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讀者怎樣才能過上自己所需要的快樂的生活。

時下,很流行測算幸福指數(或快樂指數)。所謂幸福指數是衡量人們對自身生存和發展狀況的感受和體驗,即人們的幸福感的一種指數。從(論語心得)我們可以感受到:幸福感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內心體驗,是一種感悟。你幸福,你快樂嗎?誰都覺得這是一個簡單的問題。可要認真思考和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對快樂的理解卻各有不同。有的人認為升了職,做生意賺了錢,買了房,買了車,就快樂了;有的人則認為這世界變化太快,生活節奏,整天忙於生計,沒有時間享受快樂,認為只有今後賺了錢或達到某一個成功的目標後,自然就會很快樂了。這些理解,就是認為只有那些有錢人或成功人士,才是幸福快樂的。但據有關方面調查,財富和幸福沒有太大關係,經濟更為發達的北京、上海的居民,其幸福感比杭州、成都的居民要低。于丹也總結到:人人都希望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因此,一個富翁不一定就會比一個擦皮鞋的幸福指數高。可能有些人會説,如今天天忙得團團轉,哪有時間讀書呢?想想,似乎確實這樣,但人們都在忙些什麼?沒時間讀書,卻有時間喝酒、打麻將,其實,忙只是個藉口而已。我們對讀書的理解,其實就是我們對生活的一種態度。因此,于丹教授説:我們無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讓內心的選擇能力更強大,一個人內心沒有了“憂”、“惑”、“懼”,自然就減少了對外界的抱怨和指責,也就增強了把握幸福的能力。

工作,也應該是快樂的。談起工作,可能大家總是會感覺有許多的壓力與煩惱。那麼,我們該如何在工作中尋找到快樂的支點呢?(論語心得)告訴我們:並不是一個人志向越高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個人內心的定力與信念,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並不在於他給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標,而在於他內心是否有一種能夠淡定的理念,能否把握自己。在我們周圍,有很多人在每天默無聞地做着自己的本職工作,一點一滴的儘自己所能,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可能他們所做的事並不轟轟烈烈,但大家卻可以感受到他們內心對自己工作的熱愛,對生活的滿足,實際上他們是最快樂的。快樂工作並不難。有些人心隨所願,從事自己為之熱愛的工作,有些人可能為了生計和生存,從事一些和自己所愛偏離的工作。無論所從事的是什麼樣的工作,它都是我們每一天應該去做的事情,有時我們無法選擇工作,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對這項工作的態度。只要懷着一顆熱情的心對待你的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你就會發現工作會帶給你成就感以及這種感覺帶給你的快樂。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于丹把(論語)所帶給我們的感悟闡釋的淋漓盡致,從中,我們進一步加深了對人生的感悟,對生活的理解,更瞭解了怎樣做一個智慧的快樂人。讓我們在工作之餘,拿起書籍,在淡淡的墨香中,尋找快樂吧!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五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反映着他的為人。選擇一個朋友,就是選擇一種生活方式。朋友,從一個側面體現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人生觀、世界觀。俗話説:物以類聚人以羣分。我是很相信這句話的。這並不是説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即使現實的可悲的社會中真正的平等仿如天方夜譚。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的機會總會相對多一些,共同的理想、共同的愛好、共同的處世哲學……正是在諸多可以彼此理解容納的基礎上,才會成為朋友。事實上,你不能期望貴族會從心裏真正接受平民成為他們的一份子。他可能對你和藹可親、體貼照顧,那是一種教養、一種禮儀、一種體現自身優雅高貴的表現形式。無法通徹地瞭解相互的生活習俗、知識結構、文化構成等等,又何來的溝通和所謂的心靈碰撞?又談何長久的相處、融合及接納?

以前總説門當户對是封建毒害的殘餘,但真的沒有更現實的意義嗎?就我看來,它是為婚姻做一些必要的、經常被忽略的、精神層次上的鋪墊。當然,我並不是説要把其當成一種鐵定律例來執行,而是認為應該作為必要的參考來對待。

子曰: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好的朋友是良師,他潛移默化地影響你的思想、行動,令你覺得快樂幸福,生活處處充滿陽光;好的朋友不見得時時刻刻陪伴在身邊,卻可以在你需要的時候默默地站在你身邊,也許僅僅是一個眼神、一句話語、一種態度、一份默契。

但是再好的朋友,也是需要距離的。否則就是非愛行為,就是事君數,思辱矣;朋友數,思疏矣。

那麼如何可以結交到好的朋友?最根本的,讓自己成為善良的、樂觀的、幸福的人,使自己與這些美好的品德相貼近,那麼至少可以在與這樣美好的人相遇時共品一杯茶。

于丹論語讀書心得體會 篇六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生活。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每一個故事都告訴了我們許多人生的哲理和處事做人的道理。

于丹老師的《論語心得》別具一格。在我的心目中,孔子是一位離我們很遙遠的古代聖賢,《論語》猶如高山上一顆勁鬆高不可攀,只可仰望而不可觸及。而於丹老師彷彿是一位美味快餐的加工高手,它能把一般人很難懂的《論語》通過心得的方式來解讀,似乎把難以消化吸收的食品加工成了老少皆宜備受歡迎的高檔營養品。他帶我們超越時空,把一位兩千年前的聖人引領到了眾人眼前與今人對話。孔子沒有聖賢的架勢,樸素平和、平易近人,時時傳遞一種樸素、温暖的生活態度。她把深奧的道理講的淺顯易懂,真正走進了我們的心裏。他説:“孔子沒有温度,只有色彩”。面對人生的遺憾,我們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接收下來,不要糾纏在裏面,一遍一遍地問天問地,這樣只能加重你的痛苦。如果你因為錯過了太陽而哭泣,那麼你也將錯過星星了。

于丹老師在論語心得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座寺廟裏供着一個花崗巖雕刻得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台階不服氣地對佛像提抗議:我們本是兄弟,憑什麼人們採着我們去膜拜你?你有什麼了不起?佛像淡淡地説,因為你只經過了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崗位,而我經過了千刀萬剮才成佛。我們也總是喜歡與他人相比,為什麼你我一起參加工作,你今天如此輝煌?往往比的都是自己的缺失和他人的所得,而忽視了他人付出的努力、做出的貢獻、肩負的責任、承受的壓力。想得到他人所得,背後的付出,千刀萬剮與四刀相比相差何其大,這樣比起來我的內心就平和多了,怨氣自然就少了。你有你的快樂,我有我的開心,知足常樂!

我們知道,西方國家以宗教立國,中國長期以儒學立國。孔子提倡仁愛,但他並不認為應當以喪失原則的仁愛之心去寬宥所有人的過失。《論語》告訴我們,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態度去尊重每一個人,且彼此之間要留有一點分寸,有一點餘地。常言道:世界是個大家庭。既然是在“家”裏,就不免人各有志,人各有稟性,正如有愛茶者喜歡龍井,有愛好烏龍茶一樣,不過都是求真的一種心境。“不奪其真香”,“不損其真味”,那麼,還有什麼不可以真心待人,真誠説話,真情做人的道理呢!

品味人生,修身養性,其目的正是要在生活中愉快地度好這一輪迴。淡泊的襟懷,曠達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閒適的心態去生活,將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狀態,這樣才無愧與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導我們快樂地生活的祕訣那樣,去找到你內心的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