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于丹論語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1W

于丹論語心得(精品多篇)

于丹論語心得 篇一

我們今天已經遠離了產生孝道的宗法社會,父子的關係已經不存在跟君臣關係的對應,那麼,是不是可以説,”孝”已經過時了?是不是在今天這樣一種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會裏,”孝”就不是做人的根本了呢?有一天,顏回、子路跟老師在一起聊天。老師説:”你們每個人都説説自己的志向吧。”子路説:”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車馬這些好東西,與朋友一起享用,用壞了也沒有什麼抱怨。這就是我的願望。”顏回説:”我的願望呢,就是一個人不經常誇耀自己,也不。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 篇二

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校長推薦給我們的《于丹心得》這本書,簡單的一百多頁字卻足以讓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的心靈都有所觸動。我也不例外,讀完這本書,我對生活中的很多人很多事都有了重新的定義,並試着用一種平和的心態去看待一切。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天地人之道、心靈之道、處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書中的每一個小故事都告訴我們許多的人生哲理和做人處事的道理。

這本書給我感受最為深刻的就是天地人之道中的“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緩和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這一段。説實話,作為教師,作為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從教一年的我面對這個稱號真覺得慚愧,想想我對學生的態度,往往是以一副嚴肅的面孔出現在孩子們的面前,孩子做錯了事犯了錯誤,要麼指責要麼批評教育,很少用一種平和的、從容不迫的心態來和學生平心靜氣的談論,然後把道理給他們一一講清楚。我知道我的這種教學態度就像書中所説的“我們見到一些老師聲色俱厲,經常指責他的學生不該如何如何。那是這個老師沒有到境界,真正的老師會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

跟學生商量着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係講透。”其實,我們這樣做也許是因為現代學生共有的特點讓教師改變了教學的態度。但是,在現代這樣一個追求“人”的大的教育環境下,我們不得不向古代先賢“取經”。那麼,以後和學生的學習生活和我的工作中,我都會以一種平和的、快樂的、緩和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事。因為“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當然,這本書告訴我們的為人處世的道理還遠遠不止這一點,但它將會作為我從教之路上一本永遠的教育書籍教會我怎樣教育學生。

于丹論語心得 篇三

宋朝開國宰相趙普對國民説‘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于丹老師對我們説用半部《論語》健康向上。讀‘天地人之道’,我懂了很多。裏面説的天地人,其實就是理想、現實和我們自己。一個只有理想而不腳踏實地的人,充其量是個理想主義者;只會埋頭苦幹而沒有理想和目標的人,只能算一個務實主義者而不是現實主義者。這告訴我們既要勤勤懇懇的學習,又要有一個遠大的目標和理想,這樣才可能成功。

什麼是幸福?宋丹丹曾經在小品裏給過一個答案:“幸福就是遭罪。”人人都想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而幸福快樂只是一種感覺,與貧富無關,同內心相連。我們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內心的太少,所以才覺得不夠幸福。但我個人認為,這句話既對也錯,我們是應該對眼前的東西感到滿足,因為知足常樂,但我們更需要一種慾望,不是説財色,而是在事業上、學習上的不斷追求,永不止步。

讀‘心靈之道’,我知道了如何去改變自己以應付很多的事情。每個人的一生中都難免有很多的不如意,也許我們無力改變這個事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的心態。這讓我想到了我們在學校政治課上講的一個小故事:“一個老奶奶的大兒子開雨傘店,二兒子開洗衣店,老奶奶就天天發愁了:今天是晴天,我的二兒子雨傘賣不出去,他可怎麼辦啊;如果明天是雨天,大兒子的衣服幹不了,人家找他可怎麼辦啊。”其實他完全可以認為晴天大兒子很好過,雨天而兒子會很開心就好了。可見,態度對一件事是起了決定性的,所以這一章告訴了我,如何用平和的心去面對生活中的和學習中的不如意。

讀‘處世之道’、‘君子之道’和‘交友之道’時,我覺得‘交友之道’比‘處世之道’和‘君子之道’離我們高中生或是青少年更近一些,現在談處世之道還是君子之道有些為時過早了。交友對我們來説很重要,俗話説‘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什麼是益友,什麼是損友?益友應當具有①正直②誠實③見多識廣,一個好的朋友會使你受益終生。而損友則會拍馬屁、不守信,是個牆頭草,而且光會耍嘴。這種人你要交上就危險了。所以,不論是在校外還是在班級裏,你在交友時,一定要小心。

‘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我覺得是個包含的關係,基本是討論人生的意義和價值的,我讀後也覺得是受益匪淺。這本書真的很棒,網上有人這樣評價:“于丹的解讀,符合大眾的文化需求、符合大眾的心理需求,也符合當今社會現狀,傳播了一種和諧之音、一種積極向上的思想,這種“心靈雞湯”式的“快餐文化”,正是生活在快節奏時代大眾的需求。”我很贊同這一看法,這樣一本經典的《論語》,能被一個現代人解析的那麼透徹,實在是我們該慶幸的。

靜讀《論語》,笑看人生,道不遠人,讓我們在聖賢的光芒下努力學習,茁壯成長。

于丹論語心得體會通用 篇四

最近一直在看于丹寫的《論語》心得,我覺得這是一本非常好的書,值得一看。

《論語》彙集了大部分中華傳統美德。講述了天地人道,心靈之道,處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它要求人們真誠做人,追求完美的個性,但又不苛求人們瑕如白玉。它講求實際,要人們做力所能及的事。它不要求人們改變他們的傳統信念,而是沿着他們的信念引導人們,將他們提升到最高水平。《論語》的特點寫的很平實,在平實中講述做人的基本道理。想起以前讀中學的時候,什麼《論語》《莊子》在我的眼中都是很深奧的東西。“學而時習之,不亦説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這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似乎理解的明瞭些,其實也是比較膚淺和隨意的。平時生活中我不會想起讀《論語》,不會想到通過讀《論語》來指導自己的生活。當讀了于丹的書後,我知道了過去自認為孔夫子的〈論語>並不是高不可及的,先賢們説的話,穿越滄桑,傳到今天,仍然讓我們現代人受益非淺。深深地觸動了我的心靈,讓我從中悟到了一些做人的道理,生活中得到了不少的啟示和幫助。于丹説:“<論語>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書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座寺院裏供着一個花崗石雕刻的非常精緻的佛像,每天都有很多人來到佛像前膜拜。而通往這座佛像的台階也是由跟它採自同一座山體的花崗巖砌成的。終於有一天,這些台階不服氣了,他們對那個佛像提出抗議説,你看我們本是兄弟來自於同一個山體憑什麼人們都踩着我們去膜拜你啊?你有什麼了不起?那個佛像淡淡地對它們説,因為你們只經過四刀就走上了今天的這個崗位,而我是經過千刀萬剮才得以成佛。看了這個故事後心理豁然開朗,這樣的一個境界看似平易,在此之前卻要經歷千錘百煉。通過它我們可以比照自己的心靈是否可以做到從心所欲,淡定從容。”胸懷無限大,很多事情就渺小了"工作中同事之間,生活中夫妻之間,朋友之間,總會有一些遺憾事,傷心事,面對這些瑣事心態不如放開些,何必計較那麼多,對自己的缺憾正確對待,讓我們的內心平和些,知足常樂。

于丹論語心得 篇五

《論語》記錄的是大聖人孔子的言行,其中有很多我們耳熟能詳的經典語句,但我們真能讀懂其中的含義嗎?在現代社會學習《論語》有用嗎?今天聽完于丹教授的講座,覺得《論語》中的思想對我們這些社會壓力大的現代人來説很有現實意義。通過於丹教授的解讀,這本《論語》變得懂俗易懂,她用許多淺顯的故事,讓我們明白了很多為人處世的方法,做人的規矩和道理,也使得我們的內心更加平和。

一、處世之道

處世之道首要任務就是把握好一個度,否則“過猶不及”。在孔子看來,事情做得過頭了和沒有做到位是一樣的效果。不管是對待身邊的朋友、親人、領導,還是對待工作都應該如此。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一個人不要越俎代庖,在什麼位置上,做好本分,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只要把你應該做的事情做好就可以了。

為人處世更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言談舉止要適度。孔子不鼓勵巧言令色的人,鼓勵積極做事的人。不説自己做不到的事情。要少説多做,慎言,慎於言,這也是一個分寸。因為禍從口出,言多必失。

其實從於丹教授的解讀中不難發現,孔子主張的處世之道是先修自身。當我們碰到不順心的事情時,不要總是一味抱怨,抱怨不會改變什麼,不如先“盯自己”,恭身自省。當我們的心態是積極的、樂觀的、光明的、有希望的,我們就能成為快樂的人,就能快樂的工作、快樂的生活。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不要妄想替別人解決什麼問題,不要越過自己的職位,去做不該自己做的事。謹言慎行,做什麼事情之前,三思而後行,這樣能讓我們少後悔,這樣我們離成功就不遠了。“子曰:‘多聞闕疑,慎言其餘,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餘,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就是這個意思。

二、理想之道

作為老師,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樹立遠大的理想。但看看孔子在“侍坐”中的。表現,我們驚訝的發現,雖然立志很重要,但關注自己的內心,擁有一份淡定從容,能正確的認識和把握自我更重要。這是所有那種人生大道、社會理想內在的一個根本基礎。現實中,我們不缺乏宏大理想,但缺乏到達的切實道路。只有經常給自己的心靈一個儀式,真正聆聽我們內心的聲音,才能讓我們在忙忙碌碌、周而復始的工作節奏中擁有一份淡定和從容。這也能讓我們對教師這份職業有認同感,今後在自己的教師職業生涯中有所提升,而不是迷失了自我。

三、人生之道

孔夫子將他的一生概括為“吾十有五,而治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的人生軌跡,卻也成了後人的人生座標。但我們卻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靈的自信;四十歲做到內心不惶惑;五十歲“不怨天、不尤人”,內心有一種定力去對抗外界;六十耳順就是悲天憫人,理解與包容;七十歲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孔子還是要我們修煉自身,只有建立內心的價值系統,才能把壓力變成生命的張力。如果我們能早早感悟到,那我們的生命將更有效率。即使不能達到孔聖人的境界,我們拿着這面鏡子經常照一照自己,我想,我們的心靈也會更加平和,我們的生活和工作也會更加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