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讓德有力量——“德”與“道”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8W

 讓德有力量

讓德有力量——“德”與“道”

——“德”與“道”

吳曉山

中國傳統文化從本質上來説,是一種倫理文化。這種文化所追求的目標,在於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和諧的人倫關係,形成長久穩定的社會秩序。這種人倫關係和秩序的維持和延續,建立在道德的基石之上。所以大體上,中國傳統文化既是一種倫理文化,其實也是一種關於“道德”的文化。

從近代以來,人們對於中國的歷史及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態度,一直莫衷一是,眾説紛紜。“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魯迅在其著名的《狂人日記》裏,就假借“狂人”之口寫下過這樣的一段話:“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着‘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着,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裏看出字來,滿本都寫着兩個字——‘吃人'!”魯迅的眼光其實沒有看錯,中國的歷史文化裏確實“寫滿”了“仁義道德”,但至於這“仁義道德”裏是否就只有鮮血淋漓的“吃人”,而毫無歷史進步的意義和傳承當代的價值,則並不盡然。中國社會近代一百多年的風雨變遷表明,任何忘記民族歷史、割斷民族文化傳承的企圖,不僅徒勞,也絕不可能於民族命運的改變有益;“道德”文化曾經支配了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幾千年,驅動造就過引領世界千年風氣之先的中華文明,仍將繼續沉澱為中華民族心靈的底色,成為凝聚全中華民族的力量、引導當代中國人為實現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的一面旗幟。當然,歷史不斷髮展,傳統文化中“道德”的內涵無疑也應當隨之演變,與時俱進。在當今中國“道德”裏挺身站立的,不應再只是少數特權階級的皇親貴胄,而是以公平正義維繫的普羅大眾。

中華傳統文化所關於“道德”,這其中的“道”,是這種文化欲將人們引導朝往的方向,而其中的“德”,則是人們對於“道”的體認、遵循和實踐。在“道德”的文化裏,不僅僅只有人的人性和德行,更包含了人的地位、價值、原則、觀念、尺度,以及人的信念與追求,等等。在人們的心目中,道德一直是一種驅動向善、向上的進步的力量。如果將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個整體,那麼無論從何種角度來看,它其實都充斥着這樣的強烈的“道德”的色彩和光芒。因此,離開“道”“德”的經緯,而奢談所謂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無論怎樣地喧囂與熱鬧,其實卻悖離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精神,都將淪落為一場華而不實的幻境和空想。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可以用心去想象,無論儒、釋、道抑或其他諸子百家,他們的思想流傳,其實無不在於勸世喻人,修“德”以達“道”。老子的《道德經》,分為“道”經、“德”經兩部分,而據有後人考證分析,《道德經》最早的版本,以老子的編排,本來應當是“德”經在前而“道”經在後,並非今天流行的版本“道”經在前、“德”經在後。這樣的考證分析的結果且不論是否合符歷史本真,但卻真實地道出了老子寫作《道德經》的良苦用心,是對“道”“德”兩者關係的客觀判斷和準確把握。

道之以德,德以載道。人以道德立身處世,對於每個人而言,都會有屬於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放大開來,由個人及社會、及民族、及國家,關涉前途命運,重要的,不是站立的位置,而是所朝往的方向。《禮運》中就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閉,是謂大同。”這樣的“大道”“大同”人人嚮往,但如何通往人間的“大道”,實現社會的“大同”?《大學》有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孔子説:“志於道,據於德。”老子言:“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重積德,則無不克。”……大意無非都是,即使大道常新,而德無止境,無論個人還是社會,都應當心中有嚮往,行動有方向,人人修身進德,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接近並最終實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衡量社會文明,並非只有財富的是否富庶,更取決於人們的內心世界是否寬敞明亮;而“德”正是這樣的一盞照亮人性文明路途的燈光,是衡量人類社會文明高低的一根標杆。很難想象,人心不古,世風日下,在一個道德滑坡崩潰的社會,無論其物質生活是怎樣的充裕富足,仍將使人們生在其間,猶如置身荒漠無邊,這樣的社會又究竟能在通往文明的大道上行走出多遠?!

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共同理想,是當代中國人夢寐以求的光明大道。《中庸》言:“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在為實現夢想而奮鬥的途中,我們究竟要以怎樣的“德”來範引和保障,才能凝心聚力,而不至於走上“歪路”、“邪路”,迷失了方向?戰國時,墨翟認為墨者應當“厚乎德行”,而“有道者勸以教人。”在西漢,名儒董仲舒常歎:“皇皇求仁義,常恐不能化民。”而北宋理學家張繼則以其“橫渠四句”這樣寫道:“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古尚有此,於今何異?!這些話語其實也正是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建設所應有的使命與擔當,是繼承弘揚我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題中應有之內涵!

Tags: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