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師者”與“傳道者”——讀《人類簡史》後感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3.16W

“親其師,信其道”的説法源自《學記》一書,原話説:“……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信其道,是以雖離師輔而不反。”譯文:“……能安於學習,親近師長,與同學相處融洽,從而信奉自己所學的真理。能夠這樣,即使離開了同學師長,也不會背棄道義。”

“師者”與“傳道者”——讀《人類簡史》後感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作為孩子成長的引路人,僅僅傳授學生知識並不能夠培養出全面發展的完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説教師的工作近乎“傳道者”。“傳道者”需要做的就是讓眾人“信其道”,那麼“傳道者”之“道”與“師者”之“道”有什麼共同點抑或是區別?通過《人類簡史——從動物到上帝》(以下簡稱“簡史”)一書中“宗教的法則”這一章節的閲讀,筆者體會如下:

一、宗教的“普世特質”

西方宗教的發展經歷了“泛神論”到“多神論”、“二元論”最後由“一神論”統一,然而所謂的“一神論”其實也是一個萬花筒,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論的上帝,相信二元論的魔鬼,崇拜多神論的聖人,還相信泛神論的鬼魂。西方宗教將有着不同解釋甚至矛盾的思想結合,並且吸納了各種不同來源的儀式和做法,這樣的現象在宗教學上有一個特別的名稱:綜攝(syncretism)。“簡史”一書的作者——尤瓦爾·郝拉利認為很有可能,綜攝才是全球最大的單一宗教。

宗教是除金錢和權利之外第三種讓人類統一的力量。因為所有的社會秩序和階級都只是想象的產物,所以它們也十分脆弱,而且社會規模越大就越脆弱,宗教的重要性在於讓這些脆弱的構架有了超人類的合法性。可以説宗教是“一種人類規範及價值觀的系統,建立在超人類的秩序之上”,這種超人類秩序具備讓各種社會和政治秩序合法化的功能,因此宗教需要同時具備“普世特質”和“推廣特質”。

二、宗教的“推廣特質”

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一開始只是猶太教的一個神祕教派,該教派信徒想説服猶太人,拿撒勒人耶穌就是他們期待已久的彌賽亞。這個教派最早的領導者之一是來自塔爾蘇斯的保羅,他認為宇宙的至高神有私心偏見,對人類並非莫不關心,而且他甚至還化為肉身,為了人類的救贖被釘死在十字架上,這種事不該只有猶太人知道,而應該讓全人類都瞭解。於是,就有必要將關於耶穌的好事(也就是“福音”)傳到世界各地。

保羅的這個想法開枝散葉,基督徒開始組織了對所有人類的傳教活動。而在一場史上最意想不到的轉折下,這個猶太教的神祕教派接掌了強大的古羅馬帝國。

基督教的成功,成了另一個一神論宗教的典範,7世紀在阿拉伯半島誕生了伊斯蘭教。就像基督教,伊斯蘭教一開始也只是某個偏遠角落的小宗教,但它又以更快速的腳步,打破了阿拉伯沙漠的隔絕,收服了從大西洋一直延伸到印度的龐大帝國。自此之後,一神論的概念就在世界歷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崇尚自然法則的“佛教”

在東方出現的宗教與相信神靈或者其他超自然對象的宗教有所不同,這些信仰也認為有某種超人類秩序控制着這個世界,但他們所崇拜的這個秩序是自然法則,而不是什麼神聖的意志。其涵蓋範圍包括了我們所説的“儒釋道”三教,其中最為盛行的是佛教。佛教的開山祖師釋迦摩尼思索了各種人類苦痛的本質、原因和解決方式,最後他體會到,一切苦難並非來自厄運、社會不公或神祗的任性,而是出於每個人自己心中的思想模式。

郝拉利也説道:佛教這種前現代的自然法則宗教還是無法擺脱神祗崇拜,因為大部信眾無法達到涅槃境界、不為名利所困,日常生活裏多半還是追求着世俗的成就。

四、人文主義宗教

有神論的宗教,重點在對神的崇拜;至於人文主義宗教,重點就是對人的崇拜,或者講得更明確,是對智人的崇拜。在人文主義宗教中最有影響力的是自由人文主義和社會人文主義兩個教派。自由人文主義認為人性就在於每個個人的自我特質,因此個人自由也就變得神聖不可侵犯,簡單來説也就是“人權”。而社會人文主義認為所謂“人性”是個集體而非個人的概念,因此他們認為神聖的不是每個人個人心中的聲音,而是由所有智人這種物種構成的整體,他們追求的是讓所有人都能平等。

這兩個現代教派注重的都是“人性”,“人性的自由神聖”、“人人平等”,歸根結底這種對人的崇拜也是對神的崇拜。

通過對宗教概況的瞭解,回到最初的問題:“傳道者”之“道”與“師者”之“道”有什麼共同點抑或是區別?很容易找到的區別是其受眾,由於受眾的不同導致“傳道”內容的不同,筆者認為傳道者側重於“人文思想”,教師教書育人側重於“自然科學”。不過筆者也認為兩者並不是沒有關聯:

一、韋納歸因理論——向內尋找的思維方式

韋納的歸因理論主要有三個論點:人的個性差異和成敗經驗等影響着他的歸因;人對前次成就的歸因將會影響到他對下一次成就行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等;個人的期望、情緒和努力程度對成就行為有很大的影響。其中“自我努力程度”在歸因理論中十分重要,把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努力程度不夠則有利於提高學習的積極性,是一種向內的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與佛教向內尋求寧靜的思維方式相似,雖然從本質上佛教的內修是為了脱離苦厄,而歸因理論則是希望通過正確的歸因從而進一步獲得成功,但兩者在思維方式上是有關聯的。

二、現代宗教與教育的關聯

現代宗教崇拜的是人,也即“人性”,從這個意義上來説與我們教育有着千絲萬縷的關聯。現代教育要遵循孩子成長的自然規律並注重因材施教,也就是説要尊重孩子的“天性”並關注孩子的“個性”。這樣的觀點與“簡史”中對自由人文主義教派的描述有着內在的聯繫,自由人文主義認為人性就在於每個個人的自我特質,每個智人都有着人性的神聖本質,正是每個人的內心讓全世界有了意義。

社會人文主義教派崇尚的“人人平等”在現代社會的各個領域都是適用的。體現在教育中最顯著的是:對於學生,教師要做到一視同仁不能區別對待;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優異而偏重,更不能因為學生成績差而忽視他。

宗教是統一人類的重要思想,目前我國主流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還有大部分人沒有明確的宗教信仰,這也許與國內多種宗教並存,以及自由信仰的整體氛圍有關。但不可忽視的是傳統文化的影響,我們的祖先崇敬的是自然法則,而不是什麼神聖的意志。追尋“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從某種意義上和佛教“內修”的思想吻合,這也許是國內盛行佛教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