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07W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多篇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1

春秋割據,各國戰亂,孔子的年代就穿插在這樣的亂世中。他和他的弟子們顛沛流離,周遊列國十幾年。一直未曾放棄的是禮義仁和。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

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

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

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

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

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媒體的擔憂,在現在看來有驚無險,《孔子》並不會因為阿凡達遭到票房威脅。中國的歷史深得人心,孔子的禮義仁和備受推崇,胡玫的實力也得到見證。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2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朝聞道,夕死可矣”……電影《孔子》帶我們重回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恍惚中,我彷彿聽到了孔子對弟子們的諄諄教導;聽到了顏回謙和恭敬的話語;聽到了子路勇敢果斷的聲音……

孔子,名丘,字仲尼,被人們奉為“至聖”,他如一顆絢麗的流星,在歷史漫長的黑夜中用短暫的生命照亮了夜空,給後人們帶來了無盡的啟示……

銘記戰爭的教訓。

孔子助魯國抗齊時,幾大桶油,扔上火把,向敵軍潑灑而去。霎時間,火光把天都映紅了,慘叫聲一片,有些人竟被火活活燒死!孔子,自然也是悲慟不已,可在那個戰火紛飛的混亂年代,有什麼對錯可言?弱肉強食,或許是戰爭年代最殘酷的。

保衞和平的年代。

試看戰爭年間,戰火紛飛,民不聊生,百姓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一場戰爭動輒就要死幾千人,甚至幾萬人;而和平年間呢?社會安定,百姓們豐衣足食,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兩者相比較,保衞和平,難道不應該嗎?

珍愛寶貴的生命。

古代封建社會,僅一個季平子死亡就要幾百人甚至幾千人陪葬,難道人命真的有貴賤之分嗎?不,只是因為封建社會是歷史的必然趨勢。那時候的統治者視人命如野草般,動不動就草菅人命!孔子為了救一個陪葬小奴——漆思弓,在朝堂之上“舌戰羣儒”,以一己之力駁回咄咄逼人的季平子家管家,這就是孔子“仁義智慧”的君子品格。

在電影中,孔子曾與弟子失散,路人這樣描述他:“氣度像個大人物,卻是像喪家之犬般狼狽。”讓人有些心疼:一個聖人,怎會落魄至此?有幾人又能理解孔子?

從血淋淋的歷史中,我們得到的啟示太多太多:銘記戰爭的教訓;保衞和平的年代;珍愛寶貴的生命。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3

電影業發展至今,數不盡的風雲人物被搬上了銀幕,在那黑白的方寸之間重領風騷,卻少有人問津儒家始祖孔聖人。一則是孔子已不是單純的一個名字或是一個人物,而是代表了一種精神和思想;再則該角色實在是難以駕馭,我們可以天馬行空的去想象神怪仙魔,可以憑着照片和文字去模仿偉人的風範,可對於這位孕育出了現今華夏數千年文化于思想的孔聖人這一角色,令多少影視人望而卻步。

不得不承認周潤發的精湛演技,不愧是在演藝界的頂尖大師,他將孔子對世間生靈的珍惜,對家人的慈愛,對知識的求索,均展現的淋漓盡致。尤其是孔子的強大智慧生出了對人世蒼生的悲憫之心令人刻骨銘心,那眼神中所透出的憂傷與智慧之光,讓人過目難忘。

遺憾的是,《孔子》也存在着些許瑕疵。比如在前期宣傳時力捧的南子與孔子的感情戲份反倒是枯燥乏味,飾演孔子的發哥和飾演南子的周迅只有一場對手戲,且台詞只有寥寥幾句。南子乃孔子紅顏知己一説根本就站不住腳,整個劇情發展下來,南子一角完全成了“雞肋角色”可有可無。還有片中出現了像連環弩這樣的大漢朝以後才有的“高科技”武器卻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多少讓人有點接受不了,好看是好看了,可還是注意點尊重歷史吧。不過該片的可圈可點之處也頗多,時不時的插進一些典故如“朽木不可雕也”、“苛政猛於虎”,頗有教化人心的意思。

?孔子》從總體上來看還是不錯的,也得到了孔聖人後人的認可。當然,跟歷史較真的觀眾也大有人在,指出了片中各人的稱謂不合情理等細枝末節的問題。我奉勸各位,切莫計較這些,就當這又是一場豪華的商業巨片又何妨呢?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4

我帶着並不是很高的期望去看這部影片。兩個多小時,和場內的觀眾一起,很安靜地看完。正如胡玫所説“《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讓你記住很多故事情節的影片”。但孔子帶給我的,不僅是故事和情節那麼簡單。他留下的,是一個形象,一種精神,連同他身後的弟子一起,或許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讀書人。但你感覺到的必定是如海濤般的千軍萬馬,統領着一個時代。

孔子名丘,字仲尼。他出身於當時一個小諸侯國——魯國的沒落貴族家庭,為社會的混亂情形而憂心忡忡,希望以他超越時代的思想和智慧來影響春秋諸國的歷史進程。然而就像歷史上的其他聖賢早年的經歷一樣,彼時孔子的時代還未到來。雖曾仕官於魯國,並以其勇敢和智慧帶給魯國以尊嚴和強大的希望,但最終政治理念破滅於現實之前。隨後孔子為了理想率領眾弟子奔走在列國之間長達十四年之久,傳播其思想,想與整個時代抗爭,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間,不容其主張。他曾數度被亂軍圍困而身陷絕境,也曾被捲入政治陰謀的旋渦,甚至曾被世人誤解……於晚年返鄉祖國——魯國,他歸而不隱,不懈於教育弟子眾人及進行文獻整理工作。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報國熱血空付東流。但是,禮崩樂壞終促成萬世師表!歿後,其言行及思想終為後世所認同推崇,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諡“大成至聖先師”。

周潤發飾演的孔子是影片的主線和靈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終堅定淡定的眼神,禮義娓娓道來的神韻,彷彿孔子轉世。顏回、子路、冉求,性格各異,但愛師如命,遵循禮儀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衞國,冉求回魯國效命。最牽動人心的是顏回,顏回是孔子最鍾愛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卻機智靈活、意志堅定。他死得那一幕,有很多人給出了負面的評價:矯情、假、搞笑。但我被感動了,我相信顏回不顧生命,甚至都沒有想到生命,反覆潛入水中挽救竹簡的那一刻,很多觀眾也落淚了,我也相信當孔子一直抱着死去的顏回不肯放手的那個場面,震撼了萬千人。周迅演出了南子的神韻,她天生就是一個好演員,扮演的角色能逼真到骨子裏。南子這個角色也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重要的角色是它存在,你覺得可有可無,它一旦不存在,你會覺得缺了很大一塊。孔子其實是驚豔和動心於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終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決然截斷了即將昇華為曖昧的一種情愫。南子讓世人看到了孔子並非神,孔子同時也是一個普通人,南子雖然簡單出場,寥寥的情節鋪陳,但巧妙地反射出人物在本性和信仰之間的取捨,實為一個看點耐人尋味,又怎麼會是可有可無呢。孔子説:後人理解我,後人誤解我,都因為—《魯。春秋》不難預料,《孔子》也一樣,會在不同人心裏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內心埋下不同的種子。但不可否認,胡玫是成功的,他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個時代的癥結點,表現起來就不會像看歷史書一樣晦澀難懂和索然無味。這部影片給人的總體感覺是好的,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都沒有打水漂。

記錄片《孔子》看到最後我們知道了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亦是仁德之道的最高目標,被稱之為大同。孔子説:“在大同的世界裏,天下人不只以自己的家人為親,不只以自己的父母、兒女為愛,而是相互敬愛,愛天下所有的人。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孩子們都能獲得温暖與關懷,孤獨的人與殘疾者都有所依靠,男人有各自的事情,女人有滿意的歸宿,天下沒有欺詐,沒有盜賊,路不拾遺,夜不閉户,人人講信修睦,選賢舉徳,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大同世界!”這就是聖人的思想境界,現在回想起來,用“萬世師表、至聖先師”來形容孔子真是最恰當不過了。此時弟子冉求的話也在我的耳邊響起:“如果把夫子喻成大河,我們至多是河中的水滴,如果喻成高山,我們至多是山中的石礫,是上天使他成為難以啟及的聖人”!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5

首先,我深刻認識到,我黨開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活動,是及時而必要的,是順應時代發展和中國國情、社情的。法理上,是落實黨章關於加強黨員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體黨員深化黨內教育的重要實踐。形式上,是推動黨內教育從“關鍵少數”向廣大黨員拓展、從集中性教育向經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舉措。結構上,是加強黨的思想政治建設的重要部署,這對於我們公交安全營運尤為重要。

“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學黨章黨規應該重在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範;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在統一思想行動。做合格黨員,要着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

對照實際,我覺得為進一步做好工作,有三點想法。

第一,就是要找準自身定位。為進一步加城市公交運營安全管理,更好的滿足廣大人民羣眾出行需要,保證城市公交運輸安全、優質、有序進行,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方針,全面加城市公交運營源頭安全管理,認真抓好安全教育,落實安全工作各項措施,切實加強公交車輛的安全運營管理。在工作上協調,在態度上開放,為綠色環保、共享發展的目標努力。為此,我們仍需進一步找準區域特點和公交文化特點,不斷強化自身優勢,緊跟國家發展戰略,勇做改革開放先試先行的排頭兵。

第二點,要學有所用。孔子家語説,“士必愨而後求智能者焉”,古人都知道越有才幹的人,越需要他忠誠正直。因此,對於我們黨員隊伍,更加要明瞭為什麼學,學了做什麼的問題。我們公司在去年11月底就訂購了書籍,將《十八屆第五次全體會議文件彙編》、《廉潔自律準則》和《紀律處分條例》等下發到全體黨員手中,要求各基層黨支部組織專項學習,就是感悟到了當前黨風廉政建設對企業黨建的補全效用。

而結合到本次的“兩學一做”學習教育中,我更加清醒的認識到“兩學一做”,基礎在學,關鍵在做。學黨章黨規應該重在明確基本標準、樹立行為規範;學習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重在統一思想行動。做合格黨員,要着眼黨和國家事業的新發展對黨員的新要求。而落實到我們具體的工作裏,就要進一步強化我們黨建工作責任制,推進作風建設與源頭治理,更加重視黨團工作和幹部人才建設。我們一直堅持參與所在地的黨建共建活動,也是對我們改革開放中的黨建新思維新做法的體現。尤其學以致用加強對營運車輛技術狀況的日常檢查和保養,定期檢查公交車的轉向、制動、傳動、燈光、輪胎、懸掛、雨刮、滅火器等裝置,建立規範的車輛技術檔案,做到一車一檔;要制定嚴格的每天發班前和收班後實行車輛安全例檢制度。在交通運輸部未出台城市客運車輛維修保養相關規範前,嚴格遵照《城市客運車輛保養通用技術條件》(cj/3052-1995)要求,公交車行駛里程達到3000公里,必須進行一級保養;行駛16000公里,必須進行二級保養;行駛50000公里,必須進行三級保養;行駛110000公里,必須進行四級保養。公交營運車輛維修,必須在具備資質的汽車維修廠家進行維修,嚴禁在加油站、加氣站檢查維修車。

第三,要科學挖潛。木桶原理告訴我們,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候,補上短板,是提高績效最有效的辦法。具體到我們公交安全來説,嚴把公交客運駕駛員准入關。要對駕駛公交車的駕駛員實行嚴格的技能考核和從業資格審查,在嚴格資質審查的同時,要對司乘人員進行培訓,考試合格後取得公交服務資格證方可上崗工作。定期組織司乘人員,進行安全教育學習,保證每月學習時間不少於一次(2小時),要進一步做好消防安全培訓、滅火應急演練、剎車失靈應急以及機動車初起火災事故撲救等工作,確保司乘人員符合安全行車要求。

最後,藉此學習良機,我表個態,如諺語所説:火車開的快,全靠車頭帶,我作為一名黨員幹部,本質的標準,就是從今日做起,從我做起,響應本次“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將學黨章黨規和講話與做合格黨員,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各項目標的達成,順應新時代改革的新變化,突出自身特點,從黨員黨組織自我學習、自我完善的長效機制建設出發,立足改革開放先試先行的角色定位,強化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將學黨章黨規與做合格黨員,融入到平日的工作中去,形成良性循環,促進各項目標的達成,努力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而奮發有為、建功立業。

學孔子的心得體會篇6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標榜説,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於我們現代社會,現代人的生活,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穫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麼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説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座標。

它就是這麼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彙集編纂,後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_,很多是就事論事,裏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説,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説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樸素的、温暖的生活態度。孔夫子正是以此來影響他的弟子。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説孔夫子是聖人,聖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聖神聖,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聖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聖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裏面自然生長脱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世神話是盤古開天闢地,但這個開闢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説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後金光四射出現一個什麼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敍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敍事是像《三五曆紀》裏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

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

闢,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

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

丈。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它説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裏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後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並不是天地開闢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着。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於天,聖於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於現實世界上很多的規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這個故事還要接着講:

天地開闢之後,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着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後是“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並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現,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_,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