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孟子》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5W

學《孟子》心得體會多篇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1

?孟子》是儒家的一部經典鉅著,系統的為我們闡述了治國之道和孟子思想。與孔子相比,《孟子》對中華儒家思想也有着極其深厚的影響,它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的傳承與完善,是剖析“仁愛”精髓的亞聖之作。每次讀《孟子》,都會有洗滌心靈的感覺。

與孔子時代的儒家思想相比,孟子不僅僅是傳承,而且還對儒家思想進行了完善和解釋。“仁”本來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沒有理論基礎來解釋,孟子修繕了理論基礎,彌補了不足。對於“仁”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這一切都來源於人的本能。他認為這是人與身俱來的人性,這是與禽獸最大的區別。善一直存在於人的心中,只不過有些人是為了一己私慾而做的壞事,這是私慾對於善念善念的控制。孟子對於“人本善”的提出無疑是對“仁愛”的最好解釋,這也是對後人道德修養方面最大的啟發。道德修養的提高也是《孟子》中很重要的內容,孟子認為個人的反思和思考相對於教育來説,更顯得重要。教育只是被動的接受,而個人對於自己德行的思考才是昇華。一個人要有好的修養,首先要接受教育,要刻苦學習,反覆思考和反思,這樣才會有進步。對於反思,也就是孔子《論語》所説的“一日三省吾身”。孟子的這些思想對於宋明理學家們都有着極大的影響。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後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這是孟子在政治主張上一個縮影。孟子的仁政思想在孔子的基礎上提出了君王個人德行的重要性,這是才是仁政的基礎。君王對待子民就應該像父母對待子女一樣,子女對於父母也要順從。當然,在那個時代,這些先進的理念有着歷史的侷限性,孟子沒有考慮到封建階級制度的根深蒂固,這些都是不能實現的”空談”。但是這些政治主張的提出也從側面體現了孟子對於民間疾苦的同情。

“周公沒,聖人之道不行;夢珂死,聖人之學不傳。道不行,百世無善治;學不傳,千載無真儒。”讀《孟子》,就是學做人、為政。這是兩千年多來《孟子》一直深受我們喜愛的原因。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2

施行了仁政之後,可以獲取天下的民心,而接下來要做的,是救他國之民於水火,也就是征伐問題,征伐,是仁政的向外推行過程。孟子説春秋無義戰,實際上戰國時期也是如此,諸侯國之間的戰爭都是為了土地、人口的爭奪,説統一天下在當時並不實際,只有到戰國後期,在秦國強的國勢下,其它諸侯國摧枯拉朽,統一天下才成為一個目標。孟子説的王天下,其實並不是指的.是土地意義上的天下,而是民心上的天下。能獲取天下民心,也就得到了天下。至於征伐他國,必出於義,義,在孟子看來也就是民意,孟子説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就是看重了民心的作用。説孟子言必稱堯舜,其實並不完全,其更多説到的是商湯和周文王,其中説到商湯更詳細。如對於王天下,商湯實際上就是孟子經常提到的君王榜樣,商湯的征伐就是為了救民於水火,所以東征西怨、南征北怨,此一“怨”就是埋怨沒有先來解救自己,可見這種征伐由於出於民心,所以百姓都希望仁德的君主先來幫助自己解脱困厄。因此,當“義師”到來的時候“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征戰必勢如破竹,王天下自然易如反掌。

孟子非常重視民心民意,甚至不惜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以彰顯民心的重要,甚至不惜説“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來警戒君王。雖然孟子終其一生沒有實現理想,但其對於民心的重視及其對於仁政的闡釋對後世無論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都有着較大的影響。

(一)持志養氣

孟子十分重視立志,認為道德教育的首要問題便是"尚志"、"持志",即堅持崇高的志向。他提出"捨生取義"的理想境界:"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與孔子一樣,孟子也要求學生追求高尚的精神生活,不要貪圖物質生活的享受。認為志士仁人應該把道德理想放在首位,就這點説,有合理的因素,但他把求生存的慾望與道德意識對立起來,這也是片面的。

(二)深造自得

孟子強調學習、修身的關鍵在於自得。他説"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左右逢其源。"他認為君子深造要有正確的方法,這就是要求他自覺的追求而得到。自覺追求而得到的,掌握得會比較牢固,牢固的掌握了,就會積蓄得很深,積蓄的深了,就能取之不盡,左右逢源。據此,孟子主張,學習的深化,必須要有自己的收穫和見解。尤其是學習中要有獨立思考精神,讀書是必要的,但應求理解,而不能書雲亦云,對前代的文獻典籍,不要輕信,不能盲從。

(三)專心有恆

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孟子舉例説:"今夫奕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奕秋,通國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誨二人奕: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奕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兩個人同時跟一個圍棋國手學習下棋,但結果大不相同,這決非由於其智力差異,而是由於專心與不專心的緣故。因此,孟子認為,學習必須專心致志,集中注意力,這是孟子在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條科學原則。

孟子主張專心致志的同時,還提出了持之以恆的思想。他告誡學生説:"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山間小道經常去走就變成了一條路,如果有一段時間不走,便會被茅草所堵塞。學習亦然。如果停下一個時期不用心學習,學到的知識也會遺忘。因此,學習要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他説"有為者闢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有所作為的人做一件事如同掘井,掘到六七丈深還不見水,就停止挖掘,結果等於沒挖,這説明有為者必須有恆心,不能半途而廢。學習也是如此,必須堅持到底,不能功虧一簣。孟子反對"一曝十寒"的學習態度,他説:"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即使是最容易生長的植物,如果曬它一天,凍它十天,也不可能得到生長。都是反覆強調學習要持之以恆。

(四)教亦多術

學習主要靠學生深造自得、專心有恆,但教師也不是無所作為的,教師的作用在於積極引導,啟發學生思維,因此,教學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應根據不同情況採取靈活多樣的方法。他説:"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材)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又説:"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對學生,有的應及時指點,有的應成就其德行,有的要發展其才能,有的可答其所問,不能及門者可以間接地進行教育,甚至拒絕教誨,足以成為人的警策,本身也是一種教導之法。總之,教法很多,要因人而異。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3

説到孟子,我們還會想起"孔孟之道",他對孔子和儒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使後世將其與孔子並稱為"孔孟",且稱其為"亞聖"。孟子三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成人,孟母管束甚嚴,給後世留下了孟母三遷,孟母斷織的千古美談,成為母教之典範。孟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遊説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孟子提倡"仁、義、禮、智",並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仁,就是寬厚,指同情、關心和愛護的心態,即"仁愛之心"。義,就是正直,指正當、正直和道義的性格,即"正義之氣"。禮,就是謙讓,指禮儀、禮貌和禮節的規矩,即"禮儀之規"。智,就是才能,指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和明理睿智的能力,即"智謀之力"。信,就是誠實,指誠實守信、堅定可靠、相互信賴的品行,即"誠信之品"。

孟子是一個慨然以天下自任,富有使命感的大丈夫。"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處身於戰國亂世,他希望用自己的一套仁政理想輔佐諸侯統一天下。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在一個分崩離析,中央集權淪喪的時代,武力才是解決爭端,爭取利益的最有效途徑,孟子倡導的"仁政"必然難以被統治者所接受。雖然不能在政治上有一番作為,但他並沒有自暴自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他仍以天下為己任,"正人心,息邪説,距詖行,放淫辭,以承三聖",即他仍要把他的思想學説宣佈於天下,以此來影響並匡正世風世俗。

除了像"孟母三遷"、"孟母斷機杼"這樣家喻户曉的故事外《孟子·公孫丑》中説:"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站在正義方面,會得到多數人的支持和幫助;違背正義,必陷於孤立。關於這一點,告訴我們做事情的出發點要正確,才能得到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承認,才能獲得最後的勝利。否則,即是你通過一些手段使自己佔據了有利形式,但最後還是會失敗。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所以能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取得最終的勝利,就是因為我們的行為是正義的,得到了絕大多數人的贊成和支持。

?孟子·盡心上》:"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觀於海者難為水,遊於聖人之門者難為言"孔子登上魯國的東山,整個魯國盡收眼底;在聖人門下學習過的人,便難以被其它言論所吸引了。表面上指泰山之高,實際指人的眼界。這一點告訴我們要不斷尋求突破,超越自我,不斷積澱,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形成更開闊的視野和人生境界。在生活和事業的征途上,我們經常都只能看到眼前的事物的發展,或者"一葉障目",被一點小障礙阻擋了視線。為眼前利益的迷惑而看不到長遠的發展呢,為視野不夠開闊而錯失了機遇。因此我們要努力登上人生的"泰山",觀到事業的"大海",摒棄"井底之蛙"的心態,做一隻嚮往"井外世界"的"青蛙",向着更高更遠更開闊的境界靠近。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4

上個學期讀了《大學》和《中庸》,與這兩者相比,《孟子》不似《大學》,全篇一貫而下,行文流暢嚴謹,不似《中庸》,晦澀難懂,它是先從眾人熟知的一般事物説起,慢慢引入大道理,令人沒有辯駁的餘地,不知不覺中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讀《孟子》,自己的思維也彷彿進入其中,坐在孟子的對面,接受那一句句深入靈魂的詰問,靈魂在這過程中不斷地梳洗、剔除、凝練、昇華......

作為一名教師,我在反省自身行為的同時,總不自覺得聯想到我和班裏孩子的相處,在心底對自己進行審判。比如《孟子·公孫丑章句上·第三節》:“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誠服也。”就是説“仗恃實力來使人服從的,不能讓人心悦誠服,只是因為他本身實力不夠的緣故,依靠道德使人家服從的,人家才會心悦誠服。”試想,當孩子們犯錯誤的時候,以暴力的溝通方式迫使學生糾正錯誤,合適嗎?“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力服人,似乎取得了快速的顯而易見的效果,於是自己滿意了,覺已經糾正了他們的錯誤,達到了育人的效果,是這樣嗎?我們不妨來換位思考一下,如果被教訓的人是自己,何如?“非心服也”,不過是因為他們懼怕你的威勢,不得不暫時改變而已,於長久何益?

師者,人之模範也。要想真正讓孩子對你“中心悦而誠服”,自身必得是那個典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帶芬芳,人必心悦之。孟子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凡是行為得不到預期的效果,都應該反過來檢查自己,只要自身端正了,連天下的人都會歸服。只有自己做到了才有資格指摘孩子的錯誤,時常反省,方能不斷進步,更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視角上,真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蹲下身子聽聽孩子的心聲。“子路,人告之以有過則喜。禹聞善言則拜”,子路和禹,都是先賢聖人,他們的賢德在於別人指出他的過錯,他就高興,聽到善言,就拜謝。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多溝通,多調研,對自己的錯誤不迴避,對善處,不驕傲,還愁走不進孩子心中嗎?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教育”一詞,多麼深重,乍擔此重任,必得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辜負孩子,不辜負家長才好。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5

孟子,名軻。

戰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仁政”的創立者和倡導者,有“亞聖”之稱。

課餘時間我閲讀了孟子一文。

讀後被孟子的母親所感動。

孟母為了孩子的教育,為了兒子能有一個好的生活環境,一而再,再而三地搬家,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環境—————學堂附近,從而使心地善良,接受事物能力很強的孟軻開始喜愛讀書學習了。

人們常説:孩子的命運是父母創造的。

這話一點不假。

孟子正是得益於母親的言傳身教,才走上了求學之路。

由此,我深深地體會到“可憐天下父母心”的真正內涵。

作為為人子的我,切身感到父母為我們的付出太多了。

他們整日整年的四處奔波,掙錢,自己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攢下錢來給我們用,把好的衣服讓給我們穿,把好的食物讓給我們吃。

我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好好學習,學好本領呢?

讀到這裏,我也為孟子的懂事而感動。

孟子的父親去世了,母親含辛茹苦地拉扯他。

他深知母親的不易。

擔心母親孤獨,為了減輕母親的痛苦,不再找別的孩子玩耍,而是守在母親的身邊。

他是一個很有孝心的孩子。

在求學的道路上,小孟軻刻苦好學,不厭其煩地練字,讀書。

只因為他的刻苦,努力,最後終於成為一代傑出的思想家。

我要向孟子學習,學習他對母親的孝順,學習他在學習上的刻苦。

學《孟子》心得體會篇6

在讀《孟子》之前,只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知道母子很會教育孩子,對孟子卻知道的甚少。後來通過誦讀《孟子》,才發現孟子的高明之處和他不平凡的人生。

孟子主張“仁政”,他説“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民有飢色,野有餓殍”的戰亂時代,孟子重視普通百姓的生存權利,提出了“省刑罰、薄税斂”、“不違農時”、“取於民有制”等一系列主張。他認為先使人民有產業,然後再以“禮儀”來教導人民。要實現仁政,重要的是王權能夠以仁治國。以仁愛之心施政,才是仁政,這樣才能使民眾歸附,也就擁有了天下。才能達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的理想社會。

孟子認為“性本善”,孟子主張人對自身良知的發掘,肯定人性之善。他在《告子上》中説:“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至大至剛”“塞與天地之間”的”浩然之氣“很形象的表現出了內心充實,道德完滿的精神狀態。也只有不斷地完善,當遇到困難、挫折的時候我們常用孟子的這段話來激勵自己:“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每一次讀這鏗鏘有力的警句都讓我頭腦清醒,使我渾身充滿力量。感謝古聖先賢的智慧滋養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總之,通過誦讀《孟子》我收穫了很多很多,但我深深的知道經典不厭不回讀,每讀一遍就會增加一分對《孟子》的理解。在今後的日子裏,我要常讀《孟子》,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品格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