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教育創新》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73W

《教育創新》心得體會通用多篇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一

【摘要】本文首先闡述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必要性,然後分析了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存在的典型問題,最後基於筆者多年工作經驗,提出了幾點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策略,以促進我國職業教育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創新

近年來我國的職業教育事業飛速發展,已成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是聯繫企業和學校的關鍵紐帶。但隨着職業教育的發展,管理體制方面問題日益突出,嚴重製約着職業教育的良好發展。因此,在新時期要推動職業教育的創新發展,關鍵在於解決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問題,針對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存在問題,提出建設性、創新性的解決策略,強化教育體制改革,提高職業教育管理的效用。

1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必要性

職業教育管理體制主要指職業教育中的管理系統組成和領導機構的構建。管理體制的建設有助於調動教育職能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統籌協調職業教育工作,是學校與政府部門共同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體現。因此,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意義重大。由於歷史因素,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在發展之初採用“條塊分割、以塊為主”的管理體制,教學模式構成為職業教育學院統一辦學、管理和收益,管理與辦學相結合,各院校、各專業間獨立發展、運營,彼此間缺少相關的交流溝通,導致教學內容多樣化、教學標準與教學方法難統一等問題出現。雖然在早期發展時期,該管理體制和模式對職業教育起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從長遠角度出發不利於我國職業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在市場經濟新時期背景下,傳統的條塊式管理模式更加難以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因此必須對我國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進行改革創新,激發職業教育的活力,提升職業教育對企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效果,促進職業教育的良好發展。

2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存在問題分析

2.1職業教育管理不規範,職業教育層次區別明顯

目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發展迅速,職業教育管理中的規範性問題日益突顯,推動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規範化、系統化是發展職業教育的保障,勢在必行。但高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在政府教育主管部門中分屬不同管轄範圍,在職業技能人才的培養方面存在差異。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不規範造成職業教育課程設置、培養方向和培養內容難以統一,使得職業教育系統性差,中、高職業教育間存在脱節現象,職業教育層次區別明顯,在職業技能和教學內容上難以銜接。

2.2管理部門協調性差,教育管理效果弱化

要實現職業教育的發展與成熟,首先要建立健全職業教育的管理體制,使職業教育管理部門協調管理,統籌發展,提升職業教育的管理效果。但目前我國職業教育存在管理部門協調性差,管理效果弱化問題。在現有教育管理體制中,職業教育行政職能部門與教育主管部門在職權上定義模糊,存在雙方職權重疊,共同監管問題,嚴重製約了職業教育的發展,使得管理職權分配不清,削弱了職業教育管理效果。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建設的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管理組織形式分散,國家、政府職能部門管理效力弱化;二是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缺乏執行主體,難以保障制度切實有效的執行。

2.3管理缺乏社會積極性,羣眾參與面較窄

雖然我國的職業教育在近二十年來發展迅猛,但在社會公眾的認可度方面仍存在巨大問題,具體表現在公眾對職業教育存在思想認識上的偏見,與傳統中高等教育相比,羣眾的參與面較窄。社會積極性不高。職業教育管理缺乏來自社會、企業和家庭等方面的參與和支持,從而導致教育管理的社會力量薄弱。由於傳統觀念的影響,人們往往對職業教育存在思想芥蒂,對職業教育的重視程度低。因此要實現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就應當將提升職業教育的社會影響力考慮進去,提高公眾的認可度。

3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策略

3.1定位政府機構職能,加強職業教育規範化管理

隨着經濟體制改革的進行,我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力度也逐漸加大。而實現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首先要分析當前教育形勢,在滿足市場經濟發展的同時,定位政府機構職能,加強職業教育的規範化管理。政府機構職能的定位要求政府對各職業學校進行宏觀調控,轉變傳統管理觀念,從管理者角度調整自身管理方式和權限設定,實現教育管理的高效性。其次要完善職業教育管理中的行政管理組織,建立起統一的組織體系,以此為管理體制創新的基礎。通過統一的管理體系,集中行使管理權力,確保管理部門的權威性,強化管理的規範性,在職業教育發展指導和規劃方面發揮管理效力,引導職業教育院校的良好發展。

3.2強化職業教育主動性,促進其辦學效果提高

創新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要強化職業教育的主動性,努力提升其辦學效果。教育主動性的關鍵在於職業教育管理的社會參與度和羣眾認可度。目前職業教育在社會、企業和家庭中認可度相對較低,對職業教育管理缺乏興趣和積極性,從而導致管理方面缺少根基。因此創新職業教育體制應當加強職業院校辦學的開放性,積極與社會、企業聯繫合作,與家長交流溝通,提高辦學的透明度,提升辦學活力,以此來提升社會參與度,強化其主動性,從而實現職業教育辦學效果的提升。同時在課程內容選擇和設置方面充分研究,根據社會發展需求和地方經濟實際設立人才培養計劃、目標,着力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

3.3完善招生管理和人才市場培育,建立人才供求關係機制

創新職業教育管理體制應該關注學員的招生、培養和就業問題。因此管理體制的改革必須着眼於招生管理的革新、人才市場的培育和人才供求關係機制的建立,確保招收學員素質高、學校人才培育質量高、畢業學院就業率高。政府及相關部門首先應對職業教育招生進行總體規劃,根據當地人才市場和經濟發展現狀調研分析,確定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畢業流向等,以宏觀調控手段調整學員招收。院校在人才培育時嚴格按照教學計劃執行,注重學員的綜合素質培養。同時注重學校與企業的聯繫,加強合作,建立起長期的人才供求機制,促進人才交流,提升職業教育的教學效果。

結束語:

總之,新時期背景下我國的經濟發展需要更多的職業技能人才參與,更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的發展需要一個高效的管理體制作後盾,為其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目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管理方面存在諸多問題,教育管理規範性差、管理部門協調難、社會參與度低等都嚴重製約着職業教育的發展,必須通過創新管理體制來解決當前問題。只有不斷加強職業教育管理的規範性、提升其主動性和辦學效果,拉近職業教育與社會、企業間的距離,才能更好地實現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創新,促進職業教育的良好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彭志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的改革與創新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2)。

[2]姜英玉。新常態下職業教育管理體制創新的探討[J]。亞太教育,2016(7):160-160.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二

摘要:哲學的教育,是按照哲學的特性進行教育發展,使的受教育者可以掌握人類或者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的基本方式。哲學史這門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教育方法基本要求一致,而現在哲學教育理念或許已經不能滿足於社會與時代的要求。因此,我們就要理性思考哲學教育的創新,要注重對哲學教育創新的理性思考。

關鍵詞:哲學的本質;德育教育;哲學指引

社會與時代的進步發展,對哲學的學科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但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哲學教育還沒有形成獨立的學科。隨着教育科學的繼續發展,教育學又與哲學相結合,這才形成為教育哲學這一學科。所以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如何讓哲學變得更加“有用”,更加的為人們服務,也是廣大哲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和努力解決的問題。

一、哲學教育的特定性

概括來説,哲學可以定義為對事物的思維的考察。如果説“人之所以易於禽獸在於他能思維”,則人之所以為人,這是全憑他的思維在其作用。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孔丘等,都從各自的政治觀、道德觀、人性論、哲學觀、認識論等方面出發,討論過關於教育的問題。相應的,在歐洲,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也都用自己的哲學觀點論述過教育問題。

(一)哲學教育也是一種思想教育

在傳統教學過程中,教師在發揮主導作用的同時也往往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體現,並且是老師越主導,學生就越被動,這是一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思想。而不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思想。我們認為正確的教育思想應當即不是“以教師為中心”,也不是“以學生為中心”,而是既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要突現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即要“主導—主體相結合”。

(二)哲學教育是一種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的提出,是針對我國在長期教育中只是通過應試教育的分數來評價、選拔學生的這一情況提出來的,換句話説,它是試圖從教育目的上改變忽視學生素質發展的現狀,目的是在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自身思想素質的提高。而絕對的自由選擇是把上帝不存在的後果推演到地而得出的又一個結論。這對素質教育也有着極為深遠的意義。

(三)哲學教育是一種終身德育教育

終身德育,無論是對理論還是實踐而言,都是終身教育的合理構成要素和基本內容。我們可以從成人道德發展的未完成性來得出,終身的德育有其必要性的。維特根斯認為,語言是關於世界的圖式。他曾經告訴別人,他把語言看做是圖式的思想是由一個偶然的機會而萌發的。語言對於德育教育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語言教育能夠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德育習慣和德育行為。

二、哲學教育現今所面臨的問題

隨着中國社會與經濟長期以來高速發展,人們物質文化得到極大豐富的同時,在精神方面上存在的問題必然將影響着整個全中國社會的整體發展速度。而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也是最好方法就在於全民的教育。哲學本身就是要“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教育”在這裏不僅是一個“過程”,而且還是“目的”本身。

(一)哲學教育與哲學知識

我們記住和理解學習哲學知識,就只是走向哲學的第一步,也是學習哲學教育的基礎。而在現實中的哲學教育並沒有以哲學的本性為依託,反而出現了相反的趨勢。所以,我們在這個趨勢下,要認真思考哲學教育的問題,這對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都有着重大的意義。同樣的也要透徹的理解哲學知識,使之轉化為積極向上的因素,能更好的促進與發展哲學教育。

(二)哲學教育忽視德育教育

從目前來看,我們社會和國家對德育教育不是那麼重視,這就導致了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智商和成績往往很高,但思想道德素養比較低下,比如會因為一點小事大打出手或者偷竊等行為。我們可以瞭解教育是一種知識傳遞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知識的接受體是人。與動物不同的是人是具有思維的,能自己獨立思考,是處於運動狀態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更要注意對德育方面的教育,加強對學生思想素質方面的加強與提高。

三、哲學教育創新的對策

通常來説,人們對哲學與現實的關聯都不是很直接,兩者之間似乎既相互需要又彼此分離,尤其是當哲學被一些哲學家獨特的生活方式表現出超現實的情況時,哲學與現實的聯繫也越發的明顯起來。哲學對於我們今天探討教育問題時最大的助益就是警醒作用,並由此來達到教育自身的認識,這其中也包括教育的施行者和接受者雙方對教育理想、目標和本質的體認的一致性。

(一)教學方法需要哲學的指導

哲學是一門使人變的聰明的學科,學習哲學可以促進我們學習能力與思考能力的提高,在現實的教育中,教學方法也需要積極哲學的指引。赫爾巴特認為人無固定心能,人類的心靈活動,是發源於外界輸入的種種觀念,教法上便注重教材的灌輸,以注入法教學。在知識論方面各派別上,理性主義以理性活動的結果便可構成知識,教法上重啟發與思考。

(二)教育目的需要哲學的指引

生命哲學家賦予生命的本質以本體論的意義,個人主義哲學認為個人為實在的,其教育目的以發展個人特性,培養個人人格為主旨;社會主義哲學則認為社會為實在的,其教育目的,在造就個人為社會服務,以謀社會羣體的福利。由於當代社會不斷的進步與發展,哲學教育和教育方法也需要與時俱進,不斷的進步,不斷面對和解決社會和人們普遍關注的各式各樣的現實問題,從而促進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與進步。所以我們應當將哲學原理與當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結合起來,以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科學性和正確性,這也是我們解決問題的重中之重。由此可見,我們在對哲學教育進行思考與發展時,不能從片面出發,要理性對待。

【參考文獻】

[1]黑格爾。小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2]何菊玲。教師教育範式研究[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三

近年來,隨着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傳統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越來越明顯,如何使高等教育管理跟上社會前進的步伐成為每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一、當前高等教育管理存在的問題

現代高等教育在我國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實現了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華麗轉身。然而,隨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及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改革的逐漸深化,傳統的高等教育管理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時代的要求,其中存在的一些典型問題不容忽視。

1、教育管理觀念陳舊

一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當成行政管理,當成單純對教師和學生的管理,對高等教育管理的目的、任務理解膚淺,對管理和教學的密切關係認識模糊。二是重管理輕服務,以行政意志支配教學工作的運行,漠視教師和學生的要求。三是缺乏“人本管理”的理念,與教師、學生的溝通交流不足,不利於激發師生的教學熱情和內在潛能。四是把高等教育管理簡單地看做執行、傳達、歸納、整理的技術性工作,對其管理育人職能重視不夠。

2、教育管理體制僵化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大多比照政府的行政模式設置,運行機制也類似於政府部門,按照政府部門的指示和要求規劃人才培養目標。二是辦學目標上沒有擺脱精英教育的思想束縛,無論是研究型大學、教研型大學還是教學型大學、應用型大學都追求規模大、專業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設計沒有考慮高校自身的實際情況,人才培養模式千校一面。三是管理制度過於剛性,對教師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學方式、考核要求等管理統一性、指令性有餘,個性化、自主化不足。四是教學管理的評價指標和評價標準陳舊,缺乏對教師教學創新和學生學習創新的激勵,教育教學效率低。

3、教育管理方法落後

在高等教育管理方法上,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形式和手段單一落後。習慣憑傳統經驗發佈各種指令,管理中見物不見人,機械地依靠各種所謂規範化、標準化的規章制度實施管理,忽視人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沒有充分發揮專家和教師在學校管理中的主人翁作用。

二、高等教育管理創新的實施策略

高等教育管理相對於其他教育和社會管理有着自身的特殊性,高等教育管理創新的核心是促進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培養,促進高校的內涵發展。在高等教育管理創新的實施策略上應強化以下幾個方面:

1、創新教育管理理念

現代高等教育的發展以教育思想的突破和革新作為先導,創新高等教育管理理念是提高高等教育管理效率和管理質量的關鍵所在。一是要明確高等教育管理與政府行政管理的根本區別,理解高等教育管理的特有內涵,掌握高等教育管理的一般規律,將高校教育功能重新定位,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發展需要。二是要樹立服務意識,關心師生員工在情感與物質上的合理要求,全心全意為教學、科研做好“保障性”工作,實現高校內部不同要素之間的和諧發展。三是要貫徹“人本主義”教育管理思想,堅持以人為尊、以人為重的人文主義價值取向,體現平等民主精神,尊重師生員工的個性差異、思想認識差異、生活方式與行為習慣差異。四是正確領悟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質屬性,營造生動活潑、積極向上、充滿活力的大學校園環境,把管理育人、服務育人作為每個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神聖職責。

2、創新教育管理體制

高等教育管理體制創新是高校制度性改革的落腳點,是由傳統高等教育管理模式向現代新型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轉變的根本性標誌。一是要擺脱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政府行政管理機構設置模式和運行方式的束縛。按現代高等教育發展需要設置教育管理機構,確定運行方式。二是切實推動“黨委領導、校長行政、教授治學、民主管理”的高校管理體制的建立和完善,保障專家學者在相關學術事務中的決策參與。三是結合本校辦學實力和學生情況,定位學校發展方向和發展目標,按社會的人才需要確定人才培養總體規劃,設計專業和課程,突出人才的培養特色。四是建立更為高效、充滿活力的教育管理機制,適當降低教育管理重心,發揮院系的管理主動性,實現學校教育管理體制創新和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有機融合。五是建立有利於創新人才成長的、富有人性化的教育管理制度,在教學計劃、課程安排、教學和考核方式等環節給教師以充分的自主權,以科學而靈活的教學評價指標檢驗教育教學工作,激勵教師的教學創新和學生的學習創新。

3、創新教育管理方法

高等教育管理方法必須與時俱進,以提高效率為主旨。一是在落實教育管理目標的過程中,更多地從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出發思考問題,尊重師生員工在教育管理中的主體地位,採用靈活多變的方法和形式,調動學校全體成員的創造性和主觀能動性。二是利用現代信息處理技術,構建基於互聯網的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實現教育管理信息資源的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務工作的效率和水平。三是引入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參照制定高等教育管理的各項目標要求,以高等教育管理的標準化更好地服務於教師的教學科研和學生的成才創業,增強高校的適應力和競爭力。四是充分發揮工會組織在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溝通與紐帶作用,及時瞭解高校教職工的願望和利益訴求,推動高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進程。

4、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高等教育管理創新的最終目的是為社會培育更多優秀人才,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是實現這一目的的最直接要素。

一要根據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從改善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入手,在學科設置綜合化、專業設置寬口徑、課程設置實用化三個層面開展創新聯動,為學生的未來職業發展構建更為優質的學習環境和教育平台。

二要制定較為靈活的、彈性化教學管理制度,落實學分制和選課制,使不同興趣和特長的學生在選擇專業、選修課程上有更大的自由度。

三要改變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教學弊端,強化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的就業與創業教育,幫助學生順利地完成社會化角色的轉變,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四要完善涵蓋學生思想品德、學習成績、身心素質、個人特長等方面的考核評價機制,為學生的自我發展和社會的選人、用人提供科學的導向。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四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化席捲了各行各業,計算機教育專業也在信息化的推動下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效。但是,作為培養計算機專業人才場所之一的中職院校,其計算機教育還是存在很多的問題,嚴重製約着計算機教育的效果。本文就中職院校計算機專業教育現狀進行簡要分析,旨在提出計算機教育改革的相關策略。

1中職院校計算機教育專業存在的問題

(1)教學設備配置不完善。基礎設施配置薄弱是“硬傷”,大部分中職計算機教育專業教學設備陳舊落後,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網絡覆蓋欠缺,以致出現“有硬件沒軟件”“,有電腦沒網絡”的問題。即便有電腦,往往也是配置及其陳舊,還不如中等城市家庭用手機的上網速度,更不用説跟上信息時代高速的發展的步伐了。計算機實驗室往往層次也比較低,即便發達地區擁有功能完善的多媒體教室也是屈指可數的,致使中職計算機教師陷入“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境地。

(2)計算機專業教師整體水平偏低。我國現在有很多中職教師學歷較低,相當多的中職教師為大專學歷,甚至更低,師資力量整體文化水平偏低。因此,為有效提中職計算機教育專業水平,必需培養和提高計算機教師的整體水平,才能為名師出高徒奠定紮實的基礎。

(3)學生對計算機學習過程不夠重視。由於中職學生沒有大學聯考的壓力,就讀門檻低,中職學生學習主動性往普遍偏低,課程上學生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甚至有些學生在實踐課程中上網聊天、玩遊戲,玩手機等。因此,要提高中職學生對計算機教育的重視度。

(4)教學模式落後,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模式普遍採用演示、操作和講解的教學模式,無法有效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加上學生上課不集中,一堂課下來根本不知道老師講了什麼,無法了掌握和運用計算機知識內容。在以老師講授為主的課堂環境下,無法做到師生之間的有效交流,老師也不知道自己的授課效果如何,長此以往,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興趣。

2計算機教學改革創新相關策略

(1)轉變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是老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過程,該過程造成學生往往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熱情,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師必須改革傳統教學模式,充分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索的慾望。首先,做好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信息時代,學生接觸的網絡信息越來越多,往往對網上的新聞興趣極大,教師課堂教學中應當充分利用這一特點。譬如新課講授“如何進行圖像處理”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做好課前備課,選用網絡上熱門的新聞點及其照片,將其運用到課堂教學的有效導入中來,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探討分析他們感興趣的網絡熱點話題,對學生進行有效提問,就網絡上虛假圖片嘗試問學生“這些圖片是怎麼弄出來的“”如果是你,你如何去判斷圖片的真假”等,通過這些熱點問題成功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入到新課教學中來。其次,計算機教學過程中,應當藉助多媒體,將豐富的圖片信息和多樣化的視頻資料運用到課堂教學中,從而把抽象的教學內容直觀的展現在學生面前,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計算機教學效果。

(2)以社會為導向,提高教學實用性。現有社會計算機知識應用主要涉及平面設計、辦公文祕、網頁製作、三維動畫和軟件開發等。中職計算機教育要緊密以社會為導向,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教學實用性,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廣大中職計算機教學應當重新編排課程設置,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技能為根本,選擇符合社會需要的相關課程。譬如平面設計和廣告專業,後期工作過程中必須具備熟練使用Photoshop軟件和AutoCAD等相關軟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針對性地對這些專業所涉及的知識技能進行重點講解,提高計算機教學的社會實用性。另一方面,中職院校還應做好社會調查,及時掌握社會需求變化和社會趨勢,以便及時調整計算機教學方向,從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學的實用性。

(3)加強計算機師資隊伍建設。中職院校應該實施公開招聘制度,注入新鮮“血液”,引進部分既具有企事業單位實踐經驗,又有一定教學經驗的高級技術人才,讓這些“新血液”影響、推進原有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技術水平,最終把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推向一個新台階。同時適量組建兼職教師隊伍,由於兼職教師接觸不同學校,往往會給學校新穎的教學方法。除此之外,中職院校還要切實加強教師考核制度,依據本校教學需求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對教師的教學水平、職稱及論文發表數量進行考核,讓教師產生一定的壓力;對於教學創新、成績顯著的教師,應當從物質和精神上給予一定的獎勵,以便充分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定期對教師隊伍進行繼續教育,提高院校師資隊伍水平。

(4)加大教學設備資金投入。加大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設備的資金投入,為學生打造良好的硬件和軟件教學環境,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教育設施的更新換代,讓計算機教學配備緊跟信息時代的發展步伐。

(5)提高學生對計算機課程的重視。提高學生思想認識,讓學生知道當今社會拼的就是信息,誰獲得了一手的信息,誰就掌握着時代車輪的“方向盤”。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鼓勵學生創新,運用已有的知識去發現新方法和新規律,注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把課堂交還給學生,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通過老師問題式教學引導,調動學生探索科學知識的積極性。

(6)加強學生實踐經驗。計算機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中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學生理論知識水平,還應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與校外企事業單位建立長久的人才輸送機制,定期將學生送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提升學生行業實踐操作能力,通過了解企業真實工作流程,讓所學專業知識得以充分發揮、運用,以實踐檢驗理論,從而更好地鞏固所學知識技能。

3結語

信息技術不斷髮展,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也面臨着巨大的挑戰,其教學設備不完善,師資水平弱,教學模式落後,學生不重視等問題都嚴重製約着中職院校計算機教學水平和效果的提升。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對計算機教學相關問題進行創新,從設置教學課程、提高教學實用性、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等方面出發,不斷提升學生的計算機技能應用水平,提高中職計算機教學質量。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五

【摘要】:

在發展飛速的中國,文明、教育早已深入人心。是教育改變了我們的生活,讓我們學會了文明做人。但是在今天,以往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我們需要做一次大的改變,對教育進行一次改革創新,為國家發展進一步作出努力。

【關鍵詞】:

教育觀念;創新;思考;

一、更新教育觀念

素質教育推行以來,教師們在實踐 中進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思想觀念也有了很大轉變,但仍與教育創新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師們要繼續更新教育觀念。

1、樹立正確的人才觀。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是一句老話,也是人們的共識,但現在新聞媒體和社會各界都在大肆炒作大學聯考“狀元”。一時間謝師宴酒肉飄香,祝賀者鳴炮送禮,使一些考場失利和雖非狀元但學有所長的學生及家長大有無地自容之感。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學校和教師不可能真正把精力用在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創新上,只能圍繞考試大綱,與學生一起在“題海”沉浮,期盼考個狀元或名牌大學,為學校貼金,為父母爭光,難以真正邁出創新的腳步。筆者認為,要落實教育創新,必須改變這一觀念。學校一定要靜下心來為全體學生的健康成長而努力,為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而喝彩。職業學校的教師更要明確自己是在為各行各業培養實用型人才,使他們成為某一方面的行家裏手,因此更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用心思考如何進行教育改革和創新。

2、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由於應試教育的長期影響,許多老師對學生不放心,總想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但實施教育創新,必須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首先,要給學生思考、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滿堂灌”、“題海戰術”等在實際教學中仍被普遍運用,教師的指令和安排幾乎佔據了學生課內外的所有時間,尤其是從國小到高中的輔導、補課更是剝奪了學生的休息時間,這樣的教學如何培養創新型人才呢?其次,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提倡探究性學習。韓愈説:“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師應把自己定位成一個“解惑者”。凡是學生自己能解決或互相切磋能解決的問題應儘量讓學生自己解決,教師則把功夫下在學生確實難以解決的疑難問題上,從而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思考、創造的能力和習慣。第三,重視和增加實驗、操作教學,鼓勵學生搞小製作、小發明。職業技術學校要有自己的實習基地和車間,要擺脱普通學校的教學模式,以就業為導向,鼓勵學生自己動手修理、製作工具、器械,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不能只讓學生死記硬背課本上的條條框框。

二、更新知識結構

教師如果僅憑自己原有的一點知識,抱着課本混日子,是無法承擔教育創新的重任的。在這個信息迅速更新的時代,教師也要不斷學習,擴充知識,不但要具備本學科的基礎知識,瞭解本學科新的成果和理論,還應該廣泛涉獵最新的科學知識,如航天學説、仿生學説、遺傳基因學説、納米技術等前沿科學成果,並能在課內外與學生探討,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慾望。

三、創新教學模式

我們的許多教學方法是從前人那裏學來的,而目前有一些教師不加區別地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事實上,推陳才能出新。孔子的一些教學方法至今仍不失其光輝,凱洛夫的課堂五個環節設計雖不能機械套用,但在局部或某個階段的教學中仍然有采用價值……教師應當認真研究一下傳統教學和國內外優秀教師的教學方法,使自己受到啟發,同時,根據創新教育的要求,選擇適合本地、本人實際的教學方法,實現教育創新。

四、運用新型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技術為教學手段的現代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保證,為更新和構建科學、高效、有利於提高學生素質的新型教育教學模式提供了條件。各個地區和學校紛紛以此為契機突破舊的教學模式,在更新教學思路和手段、設計教學結構和環節等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設備、器材、場地等物質條件是運用新型教學手段的基礎,此外,教師也要不斷“充電”,不僅要會運用各類信息技術,還要能給學生提供指導和幫助。

教育創新的幾點思考 篇六

摘要:“入黨啟蒙教育”一般指入黨前的啟蒙教育階段,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導兩種形式。新媒體時代為入黨啟蒙教育提供了新機遇,新媒體在豐富教學資源、創新教育模式、增強教育針對性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優勢,因此,我們必須注重新媒體的特點,轉變工作理念;積極介入新媒體,做到有力掌控;挖掘新媒體資源,增強入黨啟蒙教育的效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入黨啟蒙教育

一、新媒體時代高校入黨啟蒙教育的內涵

“新媒體”主要是指20世紀後期在世界科學技術發生巨大進步的背景下,在社會信息傳播領域出現的建立在數字技術基礎上的能使傳播信息大大擴展、傳播速度大大加快、傳播方式大大豐富的、與傳統媒體迥然相異的新型媒體。就其外延而言,主要有互聯網、手機電視、IPTV(交互式網絡電視)、數字電視、移動電視、博客、播客、即時通訊工具等。“入黨啟蒙教育”一般是指入黨前的啟蒙教育階段,其任務主要是使大學生在瞭解黨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認同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黨的優良傳統,並開展對現實問題深入解讀和理解途徑的教育,教會大學生冷靜思考、學會辨別。

二、當前入黨啟蒙教育的內容概述

當前,入黨啟蒙教育主要有集中教育和日常引導兩個環節。在集中教育環節,一般安排講座、觀看影片、座談和參觀實踐等主題活動,以不同的形式感染和教育學生。入黨啟蒙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個漸進的、持續的、不斷深入的過程。集中教育之後,即是日常引導為主的持續教育階段。日常引導的形式主要有通過黨員大學生走訪宿舍,與入黨積極分子“結對子”,以朋輩教育的形式加強交流;以及通過入黨積極分子觀摩支部會議和黨員為入黨積極分子答疑等活動來帶動黨員和入黨積極分子之間的交流互動,旨在帶動積極分子在交流和互動中學會思考和辨別,真正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和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

三、新媒體時代入黨啟蒙教育的路徑探索

1、注重新媒體的特點,轉變工作理念。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入黨啟蒙教育更要樹立“研究問題,有的放矢”的理念,以期達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首先,要把握新媒體發展的方向。在新媒體的教育內容、方法、實踐環節、活動載體等措施的設計和實施方面,都要考慮是否真正解決教育的問題;第二,要科學把握新媒體的傳播規律、輿論特點和發展趨勢;第三,新媒體時代,學生在選擇和使用媒體的目的性與主動性更強,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體差異,注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2、積極介入新媒體,做到有力掌控。第一,教育者要具備一定媒介素養。媒介素養不僅包括接受媒介產品的能力,而且包括用獨立的批判的眼光看待傳播媒介的內容和建設性地利用媒介的能力。作為黨務工作者,就是能夠引導黨員樹立正確地辨別事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培養黨員學會利用新媒體發佈、傳遞、篩選、整合信息的媒介意識和技能;第二,教育者要努力為入黨啟蒙教育搭建綜合服務平台。可利用新媒體的超媒體性建立入黨啟蒙教育綜合服務平台,使之操作簡便,更新便利,通過點擊,不僅可以獲得相關文本信息,還可以獲得相關音像信息,使黨員信息、黨史人物等信息立體化地呈現在用户面前;第三,教育者要積極引導入黨積極分子對新媒體信息進行分析、研判。新媒體對大學生來説也是一把“雙刃劍”,因此,要樹立一個正確的導向,幫助大學生樹立積極向上的思想,同時引導大學生抵禦負面消極信息的影響,防止大學生被新媒體中的負面、消極信息所影響。

3、挖掘新媒體資源,增強教育效果。第一,充分利用新媒體,推動教育內容創新。新媒體時代,入黨啟蒙教育的內容創新要注重培養學生在宂雜的信息中進行甄別的能力,夯實內容的政治方向性,把大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難點問題引入課堂。內容選擇要兼顧大學生入黨積極分子的身心發展特點,尊重和倡導他們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側重在複雜的網絡氛圍中傳遞正能量;第二,充分挖掘新媒體資源,拓展教育的途徑。新媒體越來越成為黨員教育的有效載體,高校開展入黨啟蒙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有效資源,如校報專欄、校園廣播、LED屏、主題網站和官方微博等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形式,弘揚黨史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開展宣傳動員。還可以利用網絡論壇,加強同入黨積極分子的聯繫,聽取意見與建議,推動工作。此外,還可以利用QQ、微博、微信等交互功能,實現多向交流,利用隱性的情感因素加強溝通交流,增進距離;第三,整合傳統資源與新媒體,形成教育的合力。入黨啟蒙教育,一方面要總結傳統教育的做法與經驗,另一方面,要拓寬新媒體教育途徑,形成教育合力。例如,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相融合,“實現新舊媒體之間的資源共享”;把面對面的交流學習方式與新媒體互動相結合;把網上與網下活動相結合,力求達到教育效果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顧祥勝,韓剛。用好新媒體服務機關黨的建設[EL/OL]。,2013

[2]陳志勇。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

[3]於國妮。高校新生入黨啟蒙教育的設計與反思——以華東師範大學為例[J]。上海黨史與黨建,2013

[4]張嶽君,陳錦,劉志偉。新媒體環境下創新高校宣傳思想工作路徑探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

[5]李大棚,王太海。新媒體時代黨員教育研究[J]。長江論壇,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