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心靜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5W

心靜的心得體會多篇

心靜的心得體會篇1

諸君大多對內容大加褒獎,我的關注點倒是柴靜的文筆可謂很是不錯,特別常用對比的手法,造成某兩人之間強烈的反差,或是現實與虛幻,或是一人的前後變化,且有意藴的句子分段來強調感喟,首尾呼應。

而文章本身帶給我的感悟,可以引用三段文字來表達。

“每當你覺得想要批評什麼人的時候,你切要記着,這個世界上的人並非都具備你稟有的條件。whenever you feel like criticizing any one, just remember that all the people in this world haven’t had the advantages that you’ve had.”

——《了不起的蓋茨比》

那是最好的年月,那是最壞的年月,那是智慧的時代,那是愚蠢的時代,那是信仰的新紀元,那是懷疑的新紀元,那是光明的季節,那是黑暗的季節,那是希望的春天,那是絕望的冬天,我們將擁有一切,我們將一無所有,我們直接上天堂,我們直接下地獄——簡言之,那個時代跟現代十分相似,甚至當年有些大發議論的權威人士都堅持認為,無論説那一時代好也罷,壞也罷,只有用最高比較級,才能接受。

——《雙城記》

但這本書並非為了追悼亡者——那不是他想要的。他説過,死亡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無意識,那才相當於死。他所期望的,是我能繼續他曾做過的事——就像葉子從痛苦的蜷縮中要用力舒展一樣,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

——陳虻

心靜的心得體會篇2

?看見》這本書,很早我就看過簡介,一直沒有時間看。那時很心動的就是這個書名,作者看見了什麼,我能從這本書上看見什麼。只是看見這個詞在心理學裏也會用到,人人都渴望被看見,所以我對這對書產生了極大的興趣。書中記錄了作者她選擇了留給她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和她身邊的人。她在首頁中寫道他們是流淌的,從我心腹深處上滿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被一遍遍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她在書中儘可能誠實地寫下這不斷犯錯、不斷推翻、不斷疑問、不斷重建的事實和因果。

我們很多人也像柴靜之前一樣,從開始的柔弱,文藝,慢慢地被現實摔打,從書本中的理想主義向現實的經驗主義轉變,變得厚重,踏實。經歷了地震和現實採訪,把頭腦裏的疙瘩揉出了韌勁。慢慢的作者的心也沉澱了一點。她寫道我就生活在這裏,沒有完美新世界,沒有需要等待的未來,沒有要向外界索求的理解,也不許需要通過跟誰比較才能判斷自己,要做的就是此時,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靜在書中記錄自己採訪開始是關注自己,對錯分明,戾氣,倨傲,後來慢慢能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了。這一轉變和鬆動讓她更有“人”味了。採訪不用來評判,只是用來了解;不是用來改造世界,只是用來認識世界。記者的道德,是讓人明白。在採訪中她寫道第一次有了與對方討論的心態,因為我漸漸知道,有時候偏見的造成是利益和庇護,也有無知和矇昧。媒體重要的是呈現出判斷事物應有的思維方法,而不是讓一個人成為公敵。柴靜就是這樣如實的記錄下了她一路走來的十年曆程,感知着每個人真實流淌的東西。新聞記者有責任去記錄持任何一種觀點的人,評判是觀看者自己的事。

從這本書中我找到了一些答案,要看見什麼?我們為什麼看不見?怎樣才能看見?什麼是真實,怎樣面對真實?

一、要看見什麼,看見自己,看見“人”,看見真實

翻書的第一面我就被一句話吸引了,看見就是看見真實的人。作者在書中寫道我們和他人的相同,萬物流變,千百萬年,誰都是一小粒,嵌在世界的秩序當中,採訪是什麼?採訪是生命間的往來,認識自己越深,認識他人越深,反之亦然。不光采訪,任何職業都是一樣,看見是什麼,是看見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人是一樣的,對幸福的願望是一樣,對自身完整的需要一樣,只要她生在這兒,這麼活着,我來到那兒,那麼活着,都是偶然。在哪裏生活都是一樣的,沒什麼生活在別處。人類只是個概念,一代代人都是相似的生活,這輩子決定你悲歡的就是你身邊的幾個人。作者什麼時候看見自己了,從他人的評論中,從領導的敲打中,從她採訪一次次的記錄中,從她真實感受她身邊的人,真實發生的事情中,她漸漸地看到了自己,看見了人,看見了真實。真相自有千鈞之力。生和死,苦難與蒼老,都藴涵在每一個人的體內,總有一天會與之遭逢。我們終將渾然難分,像水溶入水中。書中記錄了她採訪了女囚犯等等邊緣社會人,敏感話題的社會事件。生活就是生活,他沒有隻站在哪一方的立場上。在看見裏面柴靜採訪過,她寫道知道和感覺,是兩回事,要想了解他人,他人受之,我必受之。才能算真正瞭解一個人。那麼我如何能看見我自己呢,從生活中,從身邊的人中,從文字記錄的反思中看見自己,看見他人,看見真實。

二、我們為什麼會看不見自己,甚至看不到別人,看不到真實

“人”常常被有意無意的忽略,被無知和偏見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這些思維,被埋在無意識之下。無意識是如此之深,以至於常常看不見他人,對自己也熟視無睹。要想“看見”就要從矇昧中睜開眼來。她寫道這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因為矇昧就是我自身,像石頭一樣成了心裏的壩。人也要從不假思索的矇昧裏掙脱,這才是活着。誰都有年輕時候認識的侷限。我們時常有“自我”的存在。我們靠它保護,但又受到它的限制。我們都曾像柴靜那時候一樣,年輕,説道理的時候,往往都是説的應該如何,覺得自己掌握了真理,內心只有倨傲,只有判斷,卻沒有對別人的感受。

她在《雙城的創傷》章節中寫道對人的認識有多深,呈現才有多深。我們在聽到自己經驗之外或者與自己觀點相悖的意見時,臉上會流露出詫異、驚奇、反感、不屑,想通過提問去評判對方,刺激別人,想讓對方糾正,那種冷峻的正直裏暗含着自負。所謂專制,就是堅持是自己不會錯的想法。讓他人屈從自己,那麼他失去了看到自己的機會,也阻礙了他人看到他自己。她寫道準確是記者這一工種最重要的手藝,而自我感動、感動先行是準確最大的敵人,真相常流失於涕淚交加中,我們需要提醒自己:絕不能走到探尋真相的.半山腰就號啕大哭。認清真實最大的阻礙是自己的限制和情感先行。用各種情緒賄賂自己,包裝自己,取之便捷,容易成癮。熱愛就會誇張,感情就會變形,就沒辦法真實地認識事物了。

為了一個目的,哪怕是一個正義的目的,就像車輪一樣狠狠輾過人的心,也是另一種戾氣。碰到自己認為非得如此的時候,就免不了疾言厲色,而且一定是衝自己最親近的人來。啟蒙的定義不是誰教化誰,而是人擺脱自身造就的矇昧。人往往出自防衞才把立場踩得像水泥一樣硬實,如果不是質問,只是疑問,猶豫一下,空氣進去,水進去,他兩個腳就不會粘固其中。思想的本質是不安,一個人一旦左右搖擺,新的思想萌芽就出現了,自會剝離掉泥土露出來。

三、怎樣才能看他人和自己,看清真相

能以別人可能是對的為前提來思考一些問題。而不是專制的認為我就是對的。錢鋼老師對她説,你只管用力把一個人、一件事吃透,後面的就知道了。陳虻説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裏發生的東西。就是片子一定要帶着問號行走,不管我們在瞭解的過程中發生了錯誤,但是這個問題本身就是真的。對於記者來説是真的,對於觀眾來説就是真的。

不人云亦云。書中寫道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與信念,一腳一腳地踩下去。他們根本不管你做了什麼或者試圖做什麼,只説你乏味。不要聽那些聲音,你唯一需要關心的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

如何與他人溝通,是在理解的基礎上。寬容不是道德,而是認識。唯有深刻地認識事物,才能對人和世界的複雜性有了解和體諒,才有不輕易責難和讚美的思維習慣。只有同樣經歷過無邊黑暗的人,才有資格説,我理解你。寬容的基礎是理解,理解的基礎是感受。人能感受別人的時候,心就會變軟了,軟不是脆弱,是韌性。柴靜在《無能的力量》章節裏寫道外國人盧安克説:“如果已經理解,然後再去跟他們説一句話,跟反感而去説一句話是不一樣的。如果自己作為老師,想象學生怎麼樣,總是把他們的樣子跟覺得怎麼樣比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礙。這樣我們無法跟他們建立關係,這個想象就好像一面牆隔在學生和我之間,所以我不要這個想象。如果是有了目的,故意去做什麼了,沒有用的,沒有效果,那是假的。這個很奇怪,想影響別人,反而影響不到。因為他們會感覺到這是為了影響他們,他們才不接受。我以前考慮過很多方法,最後都放棄了,如果很開放地看得到,很自然地就會有反應,適合學生的反應,而這種反應學生很喜歡,很容易接受。教育就是兩個人之間發生的事,不管是故意還是不故意。人的強大不是征服了什麼,而是承受了什麼。要通過行為來學習,而不是説話,説話時抽象的,不侵入他們的感受,但用行為去學習,更直接。”這段話裏面盧安克告訴了我們方法,要想影響他人,要先去感受,用行動,而不是説教。

四、真實是什麼,怎樣面對真實

真實就是客觀的陳述事實,裏面的情感自然就會流露,而不是加入自己過多的解讀。當你拋下成見和忘記自己時,你才慢慢接近事實的真。在書中引入了《罪與罰》裏的一句話,什麼是真實,真實是很豐富的,需要有強大的能力才能看到,光從惡中看到真實是很單一的,人能從潔白裏拷打出罪惡,也能從罪惡中拷打出潔白。電視節目習慣把一個人塑造為好人,另一個是壞人,實際上這個世界上沒有好人和壞人,只有做了好事的人,和做了壞事的人。真實就是具體的生活,越具體越好。戒峻奇陡峭,置身高寒,要温暖平易。別在生活裏找你想要的,要去感受生活裏發生的東西。哪怕是過去的事情,重讀歷史的原因是因為新舊之間沒有怨訟,唯有真與偽是大敵。在現實面前,不必有任何裝飾。

糾正偏見的最好方式就是讓意見市場流通出來,讓意見與意見較量,用理性去喚起理性。從理想主義向經驗主義的轉變,認識到書本概念如果變成教條,容易像飛人雜耍一樣腳不沾地,左右擺盪。人是不能清空自己的情緒判斷的,但要有個戒備,念頭起來要能覺察,覺察之後你就不會跟隨它。得誠實地説,例如悲情、苦大仇深的心理基礎是自我感動。自我感動取之便捷,又容易上癮,對它的自覺抵制,便尤為可貴。書中錢鋼老師對柴靜説不要太愛惜自己的羽毛。柴靜的自我剖析是做調查記者最容易戴上“正義”、“良知”、“為命請命”的帽子,這裏面有虛榮心,也有真誠,但確是記者在困境中堅持下去的動力之一。現在如果要把帽子摘下,有風雨時也許無可蔽頭。就像我們那些自我限制的想法,就是阻礙我們認清自己,認清他人,認清事實的阻礙。我們要有勇氣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面對他人和事實。就像把蝸牛的殼撬開一樣,我們沒有了遮蔽自己的屏障了,把自己脆弱和細嫩露出來了,雖然沒有了遮蔽,但更接近事實了。對於擺拍新聞,陳虹説到,在認識這個事件的時候,有一個干預它的事件發生了,但你原本可以通過拍攝它,看到這背後更深刻的真實,你失去了一次認識它的機會。多麼像日常的我們,為了完成所謂的任務,而忽視真實發生的事情,而不去認識它,矇蔽了真相也矇蔽了自己。

追求真相的人,不會被任何東西脅迫。當柴靜受到他人質疑的時候,錢剛老師對她説:“我們要在甚至更遠的地方來看我們自己。別太着急回答對還是不對,清水裏嗆嗆,血水裏泡泡,鹹水裏滾滾,十年後再來回答這個問題。”當有人質疑柴靜無法做調查新聞時,柴靜如是寫道只有善良的人才剛性。善良的人做對抗性採訪,不會躍躍欲試的好鬥,但他決定看護真相的時候,是絕不撤步的對峙。在《我只是討厭屈服》這章中,柴靜採訪陳丹青時説的話:“我接觸最多的情況不是質疑、反抗、叫罵,而是——————這是讓我最難過的,所有人都認了。柴靜問:“怎麼叫認了?”陳丹青回答到:“我現在隨便到馬路上拉一個人來,你見到這個人,就知道他認了,從很深處認了。”胡適説,你們要爭獨立,不要爭自由。你們説要爭自由,自由是針對外面束縛而言的,獨立是你們自己的事,給你自由而不獨立,仍是奴隸。獨立要不盲從,不受欺騙,不依賴門户,不依賴別人,這就是獨立的精神。文章末尾中柴靜寫道能獨立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卻不傲慢,對政治表示服從,卻不卑躬屈膝。能積極地參與國家的政策,看到弱者知道同情,看到邪惡知道憤怒,我認為他才算是一個真正的公民。

我們怎樣面對真實,就是思想上能意識到沒有絕對的黑與白,世界上也存在於灰色地帶。允許他人表達,不先入為主,不屈從,不盲從,追求獨立與自由。

看完柴靜的《看見》後,我有了一種面臨真實的力量了。書中寫道痛苦是財富,這話是扯淡。對痛苦的思考才是財富。這些痛苦也不是沒有用,從痛苦的經歷中我得到將來面對問題時需要的力量。現實就是擺在那裏,不管你是看,或者回避它就是自自然然,真真實實發生了。陶行知説千教萬教,叫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我慢慢能理解這個真了,他就是從你身上自然而然流淌的東西,你掩飾不住。真真實實感受自己,從情緒和矇昧中掙脱出來,看見自己;真真實實感受他人,理解與尊重;真真實實面對發生的事情,不漠視,不屈服,不盲從。

心靜的心得體會篇3

我是把柴靜的《看見》當成短片小説集來讀的,仔細跟隨着一篇篇文案的主人公,去代入感受、想象還原那種場景和心情,時而悲傷,時而振奮……可是故事看久了,心中也不免會有所思,有所想。

我首先思考的是人性。《看見》一書中展現的最多的便是小人物的人性,正因為是聚焦於對小人物的描寫,其所展現的人性便能夠躲開“政治粉底”、“宣傳修容”與“道德口紅”的擦脂抹粉,最大限度的保證真實。千百年來,人們常常對人性的善與惡爭論不休,有人説“人之初,性本善”,亦有人講性惡論,然而透過柴靜的鏡頭,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自私夾雜着熱情,温馨交織着仇恨,種種情感糅合在一起的複雜。

且不説孰對孰錯,單就柴靜筆下的這些小人物:母親、病人、農民工、死刑犯、維權者……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種人性的真實與向利性。人的皮囊可以偽裝,但是人性容不得半點掩飾,它就是那樣不增不減、不垢不淨地待在那裏,人的種種想法與念頭皆因其所生,而推動其的力量之源便是向利性。人生的種種痛苦皆因此而來。

人生來便被教育着去分辨這世上的一切,有了分別心,便有了種種心意,也一切與深植入人性的向利性結合在一起,便產生了今世的果。

?看見》一書中,我們看到的種種感情上的悲歡離合、交往中的折衝樽俎、犯罪前的善惡心意較量,無不體現着這一點。因此,我們不妨去想想,我的身體到底是誰在控制着呢?我到底是不是我呢?

因此與其緣求外物,不如反求諸己,安禪未必需山水,滅卻心頭或自涼。當我們觀照到那顆不垢不淨地人性時,便是度化一切苦厄之日。心不為外界所動,無謂善無謂惡,觀照當下。

見,看見,見不見也。

萬物皆自化,枯榮各有時。心定境自轉,意何強為之?

心靜的心得體會篇4

在接觸《看見》之前,對於柴靜我算是一無所知,很無意地從同學裏借到書看了下去,就情不自禁地讀了下去。《看見》雖然是柴靜20_年從業來的自傳性作品,和其中我所拜讀過的名人自傳比如《巴菲特自傳》、《喬布斯傳》比較起來,《看見》對於作者自己的成功的方面和經驗描述幾乎沒有,而是運用了超多的細節描述和心理描述,既是生動地還原了作者本人親身經歷的重大事件的過程,同時把事件任務包括柴靜自己的感受相當細膩的表現出來,表現了柴靜在苦難和苦澀下內心和潛力一步步地艱難成長。

?看見》一書涉及了相當多的中國重大事件,幾乎所有的重大事件我們都能看到柴靜奮鬥在最前線奔波不停的身影,在這奔波之中也讓她逐漸的成長起來。對於我而言,《看見》讓我能有一個機會重新審視那些以前震撼我們的事,有一些事當時我還年幼,只是跟隨着當時主流媒體的看法。能在時隔多年後能再次看到事件的真相的還原,更多的是修正了一些對事情的偏見,有了更深刻更準確的體會吧。

印象最深刻的首屬藥家鑫事件。《看見》讓我們有機會從藥家鑫的內心想法的角度再度審視整件事的經過,而讓我居然驚奇地發現這個被全中國主流媒體斷定為“殺人魔”、看似罪無可赦的藥家鑫竟然也有那麼無奈的一面,而他更像是一個選錯了方式的孩子,令人惋惜。《看見》還讓我們看到了“非典“時期從醫人員的艱辛和巨大的生命風險,每一天都與死神是如此的近;讓我們看見了還有盧安克那樣默默無聞地為我們農村教育事業奉獻的外國人……沒有《看見》,沒有柴靜的用心尋求和發現,也許許多事情的真相和許多默默無名的人就將這麼一向被淹沒在時間的潮流中了。勇於質疑並盡力挖掘真相正是柴靜在《看見》中所散發出的作為一名記者最最珍貴的精神也是我被《看見》深深吸引的原因吧。回到自身反思,那股“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幹勁算是我缺少的吧,更多時候是在對事事保留着淺嘗輒止的態度,過去的是因為學業排的時間很緊張實在是很少時間做些自己的事,淺嘗輒止無可厚非。來到了大學,時間上相對自由了許多,在保證了學業的基礎上,是該用計劃規劃好課餘時間認認真真地學一些自己喜歡的東西的時候。其次,《看見》還讓我真正理解並學會了用客觀公正的眼光看待發生的每一件事,並用心發現身邊的真善美,就算是最權威的媒體也會有偏頗失實之處,盲目跟風並隨意評論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和傷害。

?看見》一書中描述的作者20_年從業來一步步地成長曆程也相當精彩,對於剛走入大學的我如何調整自己不久的未來投身於工作時的心態尤其具有現實好處,或多或少我看到了自己的未來的不易吧。每一步成長都充滿着相當多的苦澀和困難,每一次蜕變或是來自於或是剛入業時的常常的辛苦熬夜加班,或是一些前輩的不經意的話和深刻的指導等等方面,一點一滴積累起來完成了從量變轉為質變的過程,也從一個剛進入工作的小女生到了這天受到眾人矚目的位置,其中的汗水想必只有她最清楚,在看《看見》的同時我們也是在和柴靜一齊成長着,以她的視角審視着在這片56個民族共享的中華大地上,發生過的那些在我們心裏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的以前。“《看見》中,我沒有刻意選取標誌性事件,也沒有描繪歷史的雄心,在超多的報道里,我只選取了留給我強烈生命印象的人,因為工作的原因,我恰好和這些人相遇。他們是流淌的,從我的心腹深處的石壩上漫溢出來,堅硬的成見和模式背一遍遍的沖刷,搖搖欲墜,土崩瓦解。我明白這種搖晃是危險的,但思想的本質就是不安。”這就是柴靜在《看見》中的原話,最本真和樸實的一段話。在發售《看見》一書後,柴靜在微博上經歷了大起大落,譭譽參半。但她並沒有表現出相當的大起大落的迴應,不爭不辯,依舊在她的崗位上默默地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也是她在書外同樣表現出的那份本真樸實的氣質吧,只能讓人遠遠地仰慕。

最後,《看見》帶給我的不僅僅僅是書籍資料上的的享受,也讓我能有機會認識了一位很堅強很了不起的中國記者柴靜,從書和作者身上我都同樣收穫豐富,也期望這份收穫今後還能帶給我更多的有好處的啟示和指引吧!

心靜的心得體會篇5

看完這本書大概花了兩週,抽空寫了一點感想,但又覺得過於矯情,一字字的刪去。還是來天馬行空想到啥寫啥。柴靜説,每個生命都是有很多個個體組成,我經常聽到國小生甚至大學生輕生的現象,每每聽到這種新聞心中無限的悲憫,不禁感歎,生命真的好脆弱。誰能擁有一帆風順的人生,要想成功,只能不斷的抗擊抗壓,只要不忘初心。

當然,説這個不只是為了鼓勵別人,同樣説給自己,現在的生活給了我很大的壓力,有時候很想改變但是會恐懼到退縮。朋友説我很會規劃自己的生活,其實他只説對了半句,但我不會經營生活啊,走着走着,就迷失了自己。想想自己,説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是自己變得更優秀,看看這句話説的那麼沒底氣,“更”有界定嗎?還是對自己過於温柔,事事留有餘地。

陳虻説,“不要因為走得太遠,忘了我們為什麼出發。如果哀痛中,我們不再出發,那你的離去還有什麼意義?”且行且珍惜,時光匆匆,容不得自己時時迷茫,希望這一次能把自己所決定的事堅持下去,不抱怨,不遺憾。

柴靜的《看見》也讓我感受到了人間的冷暖真情,她,温柔平和,眼裏無限的悲憫與温情,很好的平衡了工作與情感所需要達到的境界,我看到了她,她也看到了整個世界。現實中我總容易被太多愚昧矇蔽,所以希望自己能做一個善良的人在公正的要求下以寬鬆的視角對待每一件事。時常勉勵自己,不嬌柔做作,不阿諛奉承,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這複雜美好的世界中綻放我自己的青春。

在《看見》中我看見了柴靜看見了世界,更重要的是看見了自己,我要擁有我自己的十年之期,好好經營我生活,十年之後的自己一定是幸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