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3.15W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多篇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一

國小教師的教育觀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國小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通過學習加深了我對教育觀的認識和理解,使我對自己所從事的教師職業有了新的認識,對自己在職業中應該具備的職業道德有了更加規範的理解,瞭解了更多的現代教育思想,掌握了更為先進的教育技能和教學方法等等。現將我學習的心得總結如下:

一、注重學習、轉變教師角色。

新的課程、新的標準、新的教學模式,需要用新的教學理念、教學原則來支撐,而這些理論的實踐者,就是教師。可見轉變教師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師對課改的認識是實施課程改革的要害。

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處於主體地位,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台”,好學生是配角中的“主角”,大多數學生只是“觀眾”與“聽眾”。在課堂上,學生被當成是單獨的學習個體,而教師往往居高臨下地對待學生,有點唯老師獨尊的架式,而且一味地強調學生接受老師灌輸的現有知識,很少甚至沒有考慮過學生的真實感受。

新的教學理念強調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同時認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老師應儘可能地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儘可能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把“主宰”權還給學生。我認為,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學以致用,而不是單純地為了考試,為了升學。因此,作為教師確實有必要轉變一下自己的角色地位,順應課改的需求,把放飛心靈的空間和時間留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課堂氛圍,在這種輕鬆的氛圍裏真正地引導學生們積極、主動地學習,這樣一來,學生有了較自由的

學習空間,有了與老師平等對話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大膽,在課堂上踴躍發言,積極地表現自我。

二、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和進取精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

1、確立一個思想,即“為學生一生的。發展做預備”的思想。

學生的發展,我們主要強調應該是全體學生;而不是部分學生,應該是學生人格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重智力輕其他;應該是個性發展而不是同一模式,應該是可持續發展,而不是限於當前的發展,教師的每節施教必須從這點做起,這是我們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

2、落實兩個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一個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預備付諸行動時,他才有動力,有激情,而當他想到的事情預備付諸行動時,那就激活他創新,所以在課改中我們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去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做。

3、進行三個轉變:教師角色的轉變;學生地位的轉變;教學手段的轉變;

4、採取四種方法:激發學習愛好,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會學生學習、發展學生的自主性;營造創新教育氛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面向全體,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得。

三、加強教師自身專業的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升自我發展的能力。

1、提高政治思想素質。

教育思想、教育觀念對教育事業的發展至關重要,正確的教育觀可以造就人才,錯誤的教育思想則能摧殘人才。“教書者先強己,育人者先律己”,教師要終身加強政治思想修養、現代教育理論、國家教育政策法規和文件的學習,堅持正確的教育觀、世界觀、價值觀和人才觀。

2、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

我身為一名年輕的教師,又奮鬥在課程改革實驗的最前沿,更應當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隨着課改如火如荼的展開,我們在學校學習的那點知識,已經遠遠不夠傳授了。要想成為研究型教師、專家型教師,不學習怎麼可以,怎麼能勝任更多的教育教學工作?新課程將改變教師與學生的傳統角色、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積極倡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探究的精神,教師要不斷地實現自我更新,在自己的實際教學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創設情境讓學生們去想,鼓勵學生動腦、動手去做。

3、制定自我發展目標。

我們只有更加努力地勤奮學習,不斷充實自我,不斷超越自我,不斷完善自我的知識體系,保持一顆永遠年輕奮進的心,唯有如此方能適應當今教育形勢的發展。迎接知識挑戰,不懂就學,沒有就補,學習是我自身提高政治思想素質、補充更新專業知識的最好途徑,我將用終身學習來引領自己的專業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二

數學學習需要想象力。有這樣一段話:“數學是現實世界中數量關係與空間形式的客觀反映。”缺乏想象力的數學是很難學好的。數學想象力就是能把一個數學問題聯想到另一個數學問題,找出彼此的關聯處。在解決問題時,讓學生展開聯想,將簡單的一幅圖或幾句話進行擴展,以“連環畫”的形式,把數量的變化過程進行展示,從而使學生養成看到一幅圖,想成幾幅圖的習慣。

要培養學生的想象和聯想能力,首先要提高觀察能力,教給學生科學的觀察方法,結合教學內容進行有效地觀察訓練。要求學生觀察時做到四要:一要認真細緻,二要有序有向,三要全面深刻,四要有靜有動。豐富表象積累,培養形象記憶。形象記憶是把外界信息轉化成記憶可以接受的形象編碼。沒有形象記憶,就沒有表象的積累,而表象的數量和質量決定着聯想和想象的水平。因此,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要讓學生動用多種感官,充分感知,增加形象信息量的儲存,建立完整、清晰、豐富的表象。

比如,書本第一次出現大括號,我是這樣處理的:用投影儀很自然地將書本上的圖展示給學生,請全班同學仔細觀察,説説你看到了什麼,隨着學生的敍述,題目的意思也就一一被大家瞭解,而這時,有一位同學説起了大括號,我結合主題圖,讓學生猜猜什麼意思。一些很有膽量的學生就説:“是加起來的意思”,“是合到一起的意思”,“是合起來的意思”。“對,你們真聰明!可是,你能告訴我你是怎麼看出來的嗎?”我大聲表揚了孩子,又及時地問他們。得到了老師的表揚,學生們更自信了,紛紛把自己的想法在課堂上説出來,通過多個同學的補充,正確地理解了大括號的意義。在這一過程中,正因為有了猜想這一步,所以學生對大括號的認識特別深刻,也理解得好!在以後的主題圖中,他們都能正確地找出圖中的數量,根據大括號確定總量,很好地對解決了這一類問題。

思維過程有了想象的參與,智力才能得到發展。正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説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三

“最是一年春好處,課改蹊徑花正放。”今天有幸參加了澗西區特色教研活動。

從接到通知那天,看到活動安排了兩節數學課,一節是數學繪本課,另一節是複習課,還有説課、辨課和一個專題交流等活動環節。看到活動流程那一刻,我的心裏便充滿了期待。

數學閲讀課,心嚮往之,行卻不至;複習課,摸索嘗試,終不得法。澗西區的這次活動猶如久旱逢甘露,怎不讓人期盼?

王夢雅老師的數學繪本課《尋找消失的寶石王冠》,在圖畫文字展開的故事中融入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閲讀的興趣,培養了學生遇到問題觀察思考的習慣,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孫杰老師《分數的意義和性質的整理與複習》由課前整理、小組評優到課上展示、組長點評,再到問題引領,回顧梳理,最後的好題推薦、學生當師。充分體現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新教育提出“把課堂還給學生”,在這一節課上孫杰老師做到了。

陳冬妹老師的專題報告《數學有趣數學好玩》,不僅讓我感受到了數學閲讀對學生的影響,更讓我看到了一個團隊的智慧和力量。理越辯越明,道越論越清,辨課環節帶給我的不僅僅是對這兩節數學課的理解,而是一種別樣的研討方式。聽課活動結束了,但是我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回來後,我細細揣摩,用心思考,自己的數學課堂該走向何處?

一、數學閲讀課數學味要濃

最近我們學校正在開展“全科閲讀”,怎麼讓閲讀和數學融於一堂,既保持故事的情趣,又能凸顯數學的本質,豐富的感性如何與深度的理性結合?今天的數學繪本課為我打開了思路,明確了方向。

首先要選擇合適的讀本,營造數學閲讀的氛圍,使學生明白數學也需要閲讀,數學讀物很多,也很有趣;其次,對繪本和數學知識的結合,要根據教學和學生的需求,敢於進行二次創造,讓數學閲讀課有深度,有濃濃的數學味。就像王夢雅老師的這節課,通過觀察、思考、推理,讓學生從顏色、形狀、位置和數字等方面感知規律,數學知識容量之大,數學方法與思想的滲透之到位,讓人歎服。最後,要有隻管耕耘、莫問收穫的心態。數學閲讀的開展,不為迎合任何活動,不為一紙分數而做。如果説數學閲讀是一盞數學與生活連接的燈,是一盞讓學生思維更加靈動的燈,那麼就讓我們來做這個點燈的人,讓每個學生在數學閲讀中,走進數學世界,感知數學的魅力。相信歲月,相信種子,在孩子心中播下一顆閲讀的種子,靜待美麗花開。

二、數學複習課學生做主人

陶行知説:教是為了不教。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培養學生的終極目標。聽了孫杰老師的複習課,讓我看到放手複習課,孩子們自主學習的潛能。平時每一個單元學習結束,我也讓學生做思維導圖,進行梳理,並利用課堂邊角時間做出點評,然後粘貼展示欄進行展示,沒有把學生的梳理和課堂的複習結合起來。孫杰老師的複習課,給我了啟發。首先要學會整合,課前複習與課堂教學有機整合,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教師的點撥指導有機整合,教師的整體把握與學生的生成有機整合。其次問題設計要精巧。“誰能像老師這樣,也説一句話,不直接説出五分之二,可是讓別人聽了知道你説的就是五分之二。”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從不同角度得到五分之二,起到了對整個單元的知識進行回顧的作用。“得到五分之二的依據是什麼?”教師的追問,讓學生對知識更加明晰。“在找到了五分之二時,我們用到了哪些知識?”一個問題,黑板上幾條連線,讓零散的知識系統的展現出來。這些看是簡單的問題,包含着教師課前的思考和智慧,這是我所欠缺的,需要努力提升的方面。

只有精心的設計,在課堂上才敢放手;只有放手,學生才能成為課堂的主人;只有成為學習的主人,真正的學習才能發生。

教壇無邊,學海無涯,在教學實踐、教學研究的路上,我一直努力地追求着,快樂而幸福的成長着。在追尋理想課堂的過程中,我欣賞着美麗的教育風景,享受有意義的教育幸福。

讓數學課堂活起來。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四

在20xx年10月21日—22日我有幸參加了由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舉辦的20xx年度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第一天是由王建強老師講授的課程《工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第二天是由李靜斌老師講授的《鋼結構工程設計與建造》,兩位老師都是鄭州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教授,專業知識紮實,閲歷豐富,授課生動有趣,通過為期兩天的培訓,是我獲益匪淺。

通過王建強老師講授的課程《工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使我認識到了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的重要性,建築工程質量和其他產品質量一樣,既關係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又關係到人民羣眾的切身利益。

隨着我國經濟建設的迅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大規模的城市化進程逐步深入,必將導致城市可利用資源壓縮,城市新建工程發展趨於平緩。由於建築年代、使用年限、自然災害、原設計估計不足等諸多因素影響,建築物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一些建築物因歷史、人文等方面的特殊性,或因為周邊環境的影響及使用功能的轉變而成為雞肋建築。為了保持文化的延續性和建築的正常使用功能或改善功能,工程結構加固改造將逐步凸現其重要性。在發達國家,房屋結構的新建與加固改造早已呈現前消後漲的態勢。而我國,房屋結構也已開始進入新建和維修改造並重的發展時期,建築物的鑑定加固已在業界引起高度重視,因此工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相關理論和技術方法就愈發的突出重要,工程結構可靠性鑑定與加固包括:概論,建築結構損傷機理與危害,建築結構檢測,建築可靠性鑑定,建築結構加固,建築抗震鑑定與加固等。結合相關規範標準通過老師的講解我從中學到了不少知識,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和見解。

通過這門課程學習我認識到了:

以前,建築結構檢測、加固的重點主要是面對舊房,但近十年來,無論舊房或新房都存在着檢測、加固的問題,建築結構檢測、加固的工作越來越多。一般來説,在下列情況下要對建築物進行鑑定和加固:(1)設計不周或有誤;如對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尾部和地基情況瞭解不全,地基承載力估計過高,漏算或少算作用於結構上的荷載;設計人員受力分析概念不清,結構內力計算錯誤等;(2)

施工質量低劣;如混凝土強度等級低於設計要求,鋼筋混凝土結構構件有蜂窩、孔洞、露筋等缺陷,鋼筋力學性能不符合設計要求;或砌體砌築方法不當,造成通縫,空心砌塊不按設計要求灌築混凝土芯柱;或鋼結構的焊接質量

或焊縫高度達不到設計要求;(3)使用或改造不當;如未經核算就在原有建築物上加層或對其進行改造,造成原有結構承載力不足,使用過程中任意改變用途加大荷載;或隨意拆除承重牆或牆上開洞;(4)使用環境惡化;如結構長期受到高温、振動、酸、鹼、鹽、雜散電流等不利因素作用,引起結構構件的腐蝕性和損傷(5)建築物年久失修.結構有損傷或破壞,不能滿足目前的使用要求或安全度不足;(6)由於各種災害事件的影響使結構產生裂縫或者破壞;(7)需要對古建築、歷史建築進行進一步維護、保護。而結構結構加固的具體方法有多種:直接加固的一般方法有:(1)加大截面加固法。(2)置換混凝土加固法。(3)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4)粘貼鋼板加固法。(5)粘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6)繞絲法。(7)

錨栓錨固法。

通過李靜斌老師講授的課程《鋼結構工程設計與建造》,使我瞭解到這幾年我國鋼結構產業的迅猛發展。以及鋼結構設計與建造的基本思路及相關的規範規程。

鋼結構比較適用於高層、大跨度、體型複雜、荷載或吊車起重量大、較大振動、高温車間、密封性要求高、活動量大或經常裝拆的結構。如大廈、體育館、歌劇院、大橋、電視塔、倉棚、工廠、住宅和臨時建築等,因與其鋼結構自身的特點是相一致的`。例如河南省標誌性建築物—中原福塔,就是鋼結構工程塔高388米,其塔主體高268米,桅杆高120米,鋼結構總約一萬六千噸,在目前已建成的世界全鋼結構電視塔中高度居於第一位,高於同類結構的日本東京鐵塔(333米)和法國埃菲爾鐵塔(321米)。塔高388米,其中,塔主體高268米,桅杆高120米,鋼結構總約一萬六千噸,在目前已建成的世界全鋼結構電視塔中高度居於第一位,高於同類結構的日本東京鐵塔(333米)和法國埃菲爾鐵塔(321米)。

在李靜斌老師的講授中,我瞭解到鋼結構設計的相關基本知識。鋼結構建築設計的過程中,強調“概念設計”很重要,因結構選型、佈置階段需要。特別對難以作出精確理性分析或規範未規定的問題,可依據從整體結構體系與分體系之間的力學關係、破壞機理、震害、試驗現象和工程經驗所獲得的設計思想,確定控制結構的佈置及細部措施。運用概念設計可迅速、有效地進行構思、比較與選擇,結構方案易於手算、概念清晰、定性正確,能避免結構分析階段不必要的繁瑣運算,也是判斷計算機內力分析輸出數據可靠與否。鋼結構通常有框架、平面(木行)架、網架(殼)、索膜、輕鋼、塔桅等結構型式,其理論與技術大都成熟,但有部分難題或沒有簡單實用的設計方法(比如網殼的穩定等)。

通過這次培訓,開闊了視野,提升了認識高度,,對個人來説是值得的。再次感謝河南人才交流中心給我的培訓機會以及王建強老師和李靜斌老師帶給我更新,更全面的知識,讓我瞭解到新的行業的動態和發展趨勢。希望在學習中成長,為以後工作做鋪墊!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五

再次體驗了一個學期的數學教學,我頗有感觸。在新課程的標準下,學生需要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再創造”,在實踐操作中體驗“做數學”,在合作交流中體驗“説數學”,在聯繫生活中體驗“用數學”。學生體驗學習,是用心去感悟的過程,在體驗中思考、創造,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而傳統的數學教學是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儲存的過程,沒有主體的體驗。然而在新課程中,教師只不過是學生自我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而學生學習數學是以積極的心態調動原有的認知和經驗,嘗試解決新問題、理解新知識的有意義的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謂體驗,就是個體主動親歷或虛擬地親歷某件事並獲得相應的認知和情感的直接經驗的活動。讓學生親歷經驗,不但有助於通過多種活動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體驗中能夠逐步掌握數學學習的一般規律和方法。教師要以“課標”精神為指導,用活用好教材,進行創造性地教,讓學生經歷學習過程,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強信心,從而達到學會學習的目的。

第一、讓學生體驗“再創造”。實踐證明,學習者不實行“再創造”,他對學習的內容就難以真正理解,更談不上靈活運用了。教師作為教學內容的加工者,應站在發展學生思維的高度,相信學生的認知潛能,對於難度不大的例題,大膽捨棄過多、過細的鋪墊,儘量對學生少一些暗示、干預,正如“教學不需要精雕細刻,學生不需要精心打造”,要讓學生像科學家一樣去自己研究、發現,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在體驗中主動建構知識。

第二、讓學生體驗“做數學”。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教學做合一”的觀點,在美國也流行“木匠教學法”,讓學生找找、量量、拼拼……因為“你做了你才能學會”。皮亞傑指出:“傳統教學的特點,就在於往往是口頭講解,而不是從實際操作開始數學教學。”“做”就是讓學生動手操作,在操作中體驗數學。通過實踐活動,可以使學生獲得大量的感性知識,同時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求知慾。

在學習“時分秒的認識”之前,讓學生先自制一個鐘面模型供上課用,遠比帶上現成的鐘好,因為學生在製作鐘面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思考或詢問家長,已經認真地自學了一次,課堂效果能不好嗎?如:一張長30釐米,寬20釐米的長方形紙,在它的四個角上各剪去一個邊長5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圍成的長方體的體積、表面積各是多少?學生直接解答有困難,若讓學生親自動手做一做,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體驗長方形紙是怎樣圍成長方體紙盒的,相信大部分學生都能輕鬆解決問題,而且掌握牢固。

再如“將正方體鋼胚鍛造成長方體”,為了讓學生理解變與不變的關係,讓他們每人捏一個正方體橡皮泥,再捏成長方體,體會其體積保持不變的道理。在學習圓柱與圓錐後,學生即使理解了其關係,但遇到圓柱、圓錐體積相等,圓柱高5釐米,圓錐高几釐米之類的習題仍有難度,如果讓學生用橡皮泥玩一玩,或許學生就不會再混淆,而能清晰地把握,學會邏輯地思考。

對於動作思維佔優勢的國小生來説,聽過了,可能就忘記;看過了,可能會明白;只有做過了,才會真正理解。教師要善於用實踐的眼光處理教材,力求把教學內容設計成物質化活動,讓學生體驗“做數學”的快樂。

第三、讓學生體驗“説數學”。這裏的“説數學”指數學交流。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合作交流,能夠構建平等自由的對話平台,使學生處於積極、活躍、自由的狀態,能出現始料未及的體驗和思維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因為“個人創造的數學必須取決於數學共同體的‘裁決’,只有為數學共同體所一致接受的數學概念、方法、問題等,才能真正成為數學的成分。”因此,個體的經驗需要與同伴和教師交流,才能順利地共同建構。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達、爭辯,在體驗中“説數學”能更好地鍛鍊創新思維能力。

第四、讓學生體驗“用數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體現生活性。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教師要創設條件,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學習和理解數學;要善於引導學生把課堂中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應用於生活實際,既可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切實體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到數學的價值。

如簡便運算125-98,可讓學生採用“購物付款的經驗”來理解:爸爸有一張百元大鈔和25元零錢,買一件98元的上衣,他怎樣付錢?營業員怎樣找錢?最後爸爸還有多少錢?學生都能回答:爸爸拿出100元給營業員,營業員找給他2元,爸爸最後的錢是25+2=27元。引導學生真正理解“多減了要加上”的規律。以此類推理解121–103、279+98、279+102等習題。

學習“圓的認識”後設計遊戲:學生站成一排橫隊,距隊伍2米處放一泥人,大家套圈。學生體會到不公平,應站成一圓圈或站成縱隊才公平,更好地體會“在同一個圓內半徑都相等”。

總之,體驗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全過程,在體驗中思考,鍛鍊思維,在思考中創造,培養、發展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當然,創設一個愉悦的學習氛圍相當重要,可以減少學生對數學的畏懼感和枯燥感。讓學生親身體驗,課堂上思路暢通,熱情高漲,充滿生機和活力;讓學生體驗成功,會激起強烈的求知慾望。同時,教師應該深入到學生的心裏去,和他們一起歷經知識獲取的過程,歷經企盼、等待、焦慮、興奮等心理體驗,與學生共同分享獲得知識的快樂,與孩子們共同“體驗學習”。

國小數學教育心得體會 篇六

數學是一門基礎學科,要讓學生學好數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國小生的主要思維形式是直觀形象思維,特別是國小低年級學生,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對學生加以約束,限制學生"動"。這樣學生完全處於被動地位,像是被捆住了手腳,一堂課下來又苦又累,會逐漸產生怨學情緒。如果能夠讓孩子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從小培養他們強烈的求知慾,良好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將使學生受益匪淺。在此我就如何激發學生數學興趣談談淺見。

一、儘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數學的教學內容較抽象、枯燥、無味,它沒有形象生動的語言及生動的故事情節,不易引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課堂上儘量用形象生動的數學語言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生認數和記數時,採用具體形象的事物和一些有趣的故事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如:為了讓學生記住數字1—9的字形,讓學生背誦順口溜:"1象粉筆,2象鴨子,3象耳朵,4象小旗,5象鈎子,6象口哨,7象銀鋤,8象葫蘆,9象蝌蚪。"以此來幫助學生形象記住字形。通過這樣的教學,賦予數學內容以一定的感情色彩,將數學的知識滲透到童話的故事中去,從而激發了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

二、採用直觀教學,利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直觀教學"看得見,摸得着,能直接説明問題,能幫助理解問題,使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學生從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國小生的思維很大程度上是一種形象思維佔主體的思維,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可是他們好動、好奇心強,對新奇動人的'事物比較敏感。為了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形象性的矛盾,應充分利用直觀教學的各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在教學過程中,可採用直觀教具、操作學具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多(少)幾的應用題"時,讓學生先擺10個三角形,然後在下面擺6個圓形,並向學生説明擺的時候要從左邊起,把圓形和三角形一個對着一個地擺。教師問:"哪一行擺得多?看看第一行裏的三角形哪一部分和圓同樣多?請你們用手指畫一畫,同桌互相檢查一下,看看畫得對不對?再畫出三角形比圓多的部分。"接着問:"同樣多的有幾個?三角形比圓多幾個?"再啟發學生想,三角形比圓多,三角形可以看成是哪部分組成的?多的部分是幾個三角形?從而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三角形多,圓少,三角形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圓同樣多的部分,一部分是比圓多的部分,從而體會到多的數能分成兩部分,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

三、讓學生親自操作,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只有讓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才能激發學生高昂持久的興趣。常言説實踐出真知。學生通過演示學具,可以理解一些難以講解的概念。在課堂中,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操作,運用多種感官參加學習了活動,經歷了建構知識的過程,能對所學知識產生深刻的體驗,獲得的知識較深刻;同時學生在實踐操作中學習,興趣濃厚。要儘可能多的提供機會讓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活動中發展學習興趣,積極參與課堂學習。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設計兩次操作活動。第一次,給每組學生提供6個長方形硬紙板,讓每一組學生糊一個長方體紙盒。學生在挑選紙板糊紙盒的時候,就會體驗到只有相對的兩個長方體硬紙板大小相等、形狀相同,才能糊成長方體紙盒,從而對長方體面的特徵產生感性認識。第二次,讓學生利用細木條和橡皮泥,做一個長方體框架,讓學生在插框架的過程中,體驗到只有把12根木條分成3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長短相等的木條才能插成長方體框架。從而對長方體稜的特徵產生了感性認識。再通過同學之間的交流和教師的提煉,學生對長方體的特徵就有了深刻的認識。學生在操作活動中,手腦達到有機的結合,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四、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增強學習興趣

國小生年齡小,自制力差,學習時明顯受心理因數支配,容易產生"喜新厭舊"的情緒。只有遵循學生心理活動的規律,把學科特點、年齡、心理特徵結合起來,學生才願意學,主動學。可採用靈活多樣的形式、方法進行教學,使學生不會產生厭煩感,給學生以新異感,讓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提高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並保證數學教學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