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82K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多篇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1

老子在《道德經》中説: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老子高度概括大道的德性進而總結出人應具備慈德、儉德和讓德的三大美德,更是為人修身處世的三項基本原則。

寬厚仁慈是領導幹部的安心立世之本。慈是老子三寶中最重要的,是世間一切美德的基礎。《孫子兵法》中:視卒如嬰兒,故可以與之赴深溪;視卒如愛子,故可與之俱死。這就是領導者仁慈所激發出的巨大作用。

老子説:天將救之,以慈衞之。倘若一個領導幹部無視國家法律,為所欲為,即便能夠躲過一時,最終也沒有好下場,老虎、蒼蠅的結局就是現身説法。領導幹部若能秉持老子倡導的這種官員應有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應具備的官德,用慈的理念去從政,對社會有回饋之心、責任之感,對百姓有人本思想、服務意識,對自然有敬畏之心、感恩之情,對下屬有仁愛之心、感激之念,做事從政能成人之美、與人為善,就不會肆意妄為,繼而與社會和諧相處,得到百姓的擁戴,這也是領導幹部的安身立世之本。

清心寡慾是領導幹部的修身養廉之要。老子用 儉字作為治國、事天和養生的根本原則。治國者唯有堅守少私寡慾、勤儉治國的原則,才能更好地為民謀福。多少王朝更迭、社會變遷、政權興衰的歷史,無不驗證了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人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和精神狀態,又如何實現自身的價值?你想給人一滴水,自己就需要有一桶水的容量,這就是儉德。孟子説:養心莫善於寡慾。保持淡泊清靜的心態,神安體健,也是對廉政自律者的回報。對物質享受的追求是人與生俱來的本性,面對形形色色的誘惑,通過外界制度的規範與約束就非常必要。當前,黨中央強力推進八項規定精神落實和四風整治,以優良的黨風政風帶動社風民風。八項規定的意義深遠,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

謙虛和順是領導幹部的立身處事之則。為什麼老子崇尚謙柔之德?因為他明白物極則反,過盛必衰,盈滿則覆的道理。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凡是過於自我膨脹的行為,都不會持久!老子的謙下,也被孔子視為克敵制勝的法寶。孔子帶子路遊覽魯國宗廟,看到一個欹器,它中空時會傾斜,半滿時會端正,滿盈時又會傾覆。孔子藉此教育子路:唉,哪有盈滿而不傾覆的道理?子路問:有保持盈滿的方法嗎?孔子答:聰明睿智,要守之以愚拙;功蓋天下,要守之以謙讓;勇力蓋世,要守之以怯弱;富有四海,要守之以節儉。這就是抑制自滿的方法。孔子告誡人們,要想保持完滿,必須做到不自滿。若能做到謙、讓、愚、怯四點,近可獨善其身,遠能兼濟天下。

以來,隨着中央強力推進反腐敗,大老虎的一個個倒下,再次證明了老子物壯則老和孔子滿盈傾覆的道理。同時,也給世人敲響警鐘:有恃無恐的狂妄者必然沒有好下場,為政者唯以謙和、辭讓為處事原則,時時警鐘長鳴,警示自己時刻清醒頭腦,防止罪、禍、咎落到自己身上,才能獲得長久的安定。

?道德經》中的三寶及許多精闢見解都閃耀出思想的光輝,豐富了當代反腐倡廉思想,對促進當代領導幹部廉德修養具有很強的借鑑意義。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2

作為充分體現中國古代樸素辯證法神韻的《道德經》,用不多的字數,闡述了道家對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及社會觀、人生觀的基本思想。雖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詩體的語言,有些晦澀難懂,但用博大精深來形容它絲毫也不過分。

我對《道德經》的理解主要是講求無為,尊重規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説作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語言來形容的,但並不是永恆的。名可名,非常名。説的是可以稱呼的名不是恆常的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是説天地剛剛呈現時是沒有名的,萬事萬物逐漸出現時才有了各自的名(但並不永恆)。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經常在沒有欲求時來探究它的奧妙,有的時候探究它的倪端。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是説有和無這兩方面都同出於道卻有不同的名稱。同謂之玄都同樣可以被認為深遠微妙,難以把握。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裏指的是這種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奧妙的門徑。

這一段作為《道德經》的起始,詳細闡述了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規律的理解。在《道德經》裏,道指的就是規律。而道家思想對規律的最根本的見解就是規律是自然的,變化的,不為人所控制的。對待規律的根本態度是充分尊重規律,然後才是利用規律。這是一種非常樸素的辯證思想。全面體現了我國古代人民對大自然的探索與思考,而這種探索與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計劃、有科學根據的,它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影響也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認為堅持按規律辦事,一切都會順利,而違背規律會得到大自然的懲罰。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這樣闡述的:昔之得一者古來大凡按規律辦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這句話承接上句舉了很多例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證明尊重規律的好處。上天尊重規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規律可以安寧,神靈尊重規律可以帶來安寧,河流尊重規律可以水滿,自然界萬事萬物尊重規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規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正,將恐蹶。説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會爆裂,大地不安寧就可能會塌陷,神明不顯靈就可能會消失,河流沒有水就可能枯竭,萬事萬物不能生長就可能滅亡,君王不能統治天下就可能顛覆。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所以富貴以窮賤作為根本,高貴以低下作為基礎。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x,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這局是舉例説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説侯王都用孤、寡、不x這類貶義詞自稱。這難道不是以賤為根本嗎?難道不是嗎?故致數輿與輿。世故不欲如玉,如石。這是對上面的申論與例證的總結,説的是所以最高的榮譽就是沒有榮譽,於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樣美麗,像石頭那樣堅硬。

由此可見,以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學派對規律是十分尊重的,這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是很難能可貴的,這種辯證法雖然很不健全,但卻具有非常強的科學性,這對現在我們的唯物論十分有幫助,為後來人們對唯物論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個十分堅實且廣泛的基礎。而且,從這一段中,我們也可以體會到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對無為的崇拜。

在現實和一些文藝作品中,我們常常會看到雲遊四方的道人,他們虛幻而飄渺,空靈且高傲。從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飄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種無為。

老此文來源於文祕寫作網説: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知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智。所以説聖人的治理方法是讓人謙虛,讓人博學,減弱人的志向,增強人的體魄,讓百姓沒有知識和慾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為,以自然無為的態度治理天下便沒有做不好的事。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3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一章有這樣的句子,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這是説大的地方,是沒有角落的,一望無邊,廣闊無垠。大器是要晚成的,早成的不可謂大。人們所説的早期的天才,那只是在某個方面暫露了頭角。例如唐初四傑之一的王勃,在二十多歲的時候就寫出了名垂史冊的《滕王閣序》,文筆優美,可謂詞彩華章。然而可惜他英年早逝,否則到老的時候,那會有多少優秀的作品啊。蘇老全,二十七歲始發憤,最後終有所成。大音希聲,大的音樂是無聲的音樂,這正像唐朝著名詩人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描寫的那樣此時無聲勝有聲。大象無形,説的是最像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這是評價美術作品的最重要的要素。國畫家齊白石的作品,他筆下的蟲、蝦,只寥寥幾筆,便栩栩如生,那就是大象無形。

在《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五章裏,老子寫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吶。後三個大有大智若愚的意思,大直若屈使我們想到周恩來在文化大革命時,在毛澤東身邊時的處境。大成、大盈句,有物極必反的道理。聯想到前蘇聯衞國戰爭時的功臣朱可夫,他的一生三起三落。在莫斯科保衞戰中,由於他英明的指揮,取得了莫斯科保衞戰的勝利。之後他又率軍進攻德國,攻破柏林後,在蘇聯第二次大閲兵時,他曾代替斯大林閲兵,可以説他的功績已經達到了頂峯。中國有句古話,臣子若功高蓋主,那他的災難就到了。結果在和平年代,朱可夫的地位在一點點地下降。赫魯曉夫上台之後,為了擊敗對手,從新起用了朱可夫。他幫助赫魯曉夫擊敗了對手,他的權勢在與日俱增,逐漸危機到了赫魯曉夫的地位,於是他又被認為是企圖奪權的人,而被趕下台來。赫魯曉夫倒台之後,他再一次被起用,這時他不再在政治舞台上表演了,他開始著書立説,開始寫回憶錄。書的銷量非常大。他的一生就説明了人在大成、大盈之後的命運。中國古代提倡明哲保身,功成身退,就有大成若缺大盈若衝的含義。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中為道命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四大之中有人,在老子的觀點中,體現了人本思想。道法自然,也體現了老子唯物主義的自然史觀。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規律,道就是以自然規律為準則的。現在我們提倡的和諧社會,許多觀點也體現了《老子道德經》中的觀點。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以人為本的觀點。人要想在大自然界中更好的生存,就要和自然界搞好關係,就不能破壞自然環境。否則人就難以很好地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例如現在熱氣排放,大氣污染的問題。老子在幾千年前就能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觀點,説明了老子思想的偉大。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五章説:民之肌,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飢。這話是説,老百姓之所以飢餓貧窮,是因為苛捐雜税太多。自古以來,沒有免除農業税的,所以農民一直生活在貧窮困苦之中。趕上戰爭農民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20xx年,我們中央政府實行免除農業税政策,這是破天荒的一件大事,這也是改革開放政策的一個豐碩的結果。現在的政策體現了老子以民為本的思想。最近又實行了九年義務教育免除學生學雜費政策,使許多因貧困念不起書的學生能夠繼續學習。這一系列政策的實行體現了黨的富民政策,加快了和諧社會建立的步伐。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六章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居下,柔弱居上。傳説中説,老子臨死的時候,他的弟子在他的牀邊,老子深出他口中的舌頭,示意他的弟子。弟子不明白老子的意思。老子説:你看我口中有什麼?弟子回答説:是舌頭。老子説:牙齒比舌頭堅硬,然而牙齒先沒有了,而舌頭卻還在。弟子恍然大悟,説:我明白了老師的意思,柔弱勝剛強。現在世界上以美國為首的國家推行單鞭政策,妄圖憑藉強大的武力稱霸世界,自封為世界警察,干涉別國內政。以莫須有的罪名,侵略伊拉克。現在又陳兵海灣,對伊朗躍躍欲試。美國以強凌弱的政策,導致的結果,只能是自食惡果。伊拉克戰爭,美國死亡士兵現在已經超過了三千多人,幾千億美圓的戰爭費用,已使美國經濟發生緊張。現在每天還在以二點五億美元的費用用於戰爭。美國人民反戰的呼聲越來越高,反對戰爭,反對布什的民眾已由原來的百分之三十達到了百分之五十七。木強則風必折之,美國將來必走兵強則滅的道路。布什給美國人民帶來的必然是災難。幾十年來我們國家實行的韜晦政策,是以柔弱勝剛強的絕妙方略。幾十年之後,我們國家必將柔弱居上。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4

老子認為美與惡,善與不善都只是我們人類對於某種關係和情感認識的存在,而非事實本身,事實本身與對事實的認識及情感反應,兩者是嚴格區分的,事實本身就是自然,就是天道,而對自然的認識和反應,就是人為,就是不可靠的,甚至是自欺欺人的。當人對某種東西喜歡的程度越高的時候,因此帶來的煩惱程度同時相應越高,一體兩面,喜歡伴隨着煩惱,

任何一個事物,都可以從無數的角度來理解,而任何一個角度,都有互相對立的方面,每個角度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每個角度都不是唯一的,永恆的,而是相對的,暫時的。這是老子道家的思維原則,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固定的思維習慣及僵化的思維模式。接下來,老子用了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先後等六個排比句來説明我們使用的名詞和和概念具有相當的侷限和相對性,這些名詞和和概念都不是真實恆定的存在,而只是取決於人類的主觀判斷,根據人心的不同,可以變出千萬種花樣,比如我們評論男人,可以説他比較高,比較黑,比較聰明,比較瘦,比較靈敏,比較善良,比較孝順,簡直有無數個角度啊!把這種多角度的認知方法,破除固定僵化思維的高度智慧,轉用於聖人對國家治理原則方法論演繹,就是無為無言的道家至高無上,高度靈活和多角度多思維層次的管理境界。對真正有智慧的領導者來説,就不會隨便亂説話,亂下結論,亂做事。

聯想到張老師講的內家拳:老拳師的一招雲手,就可以變萬招,一個招式達到渾圓的球體立體的感覺,而我們初學者最開始練雲手,這個動作要內含兩個完全不同方向的可能,接下來練含有上下左右四個方向的,再下來就是八個方向,逐步增加到一個圓形的面,達到較高的境界。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祕為大家整理的10篇《關於道德經心得體會》,希望對您有一些參考價值。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5

在省級機關和全廳開展的讀書活動中,閒暇我又翻了翻《道德經》,隨着歲月的流逝,可能是年齡的增長,過去的事情常常會歷歷在目。我從鄉村民辦老師入伍的新兵當團政委後轉業,再從派出所普通民警到廳出入境管理局政委,在這個一直為共產黨效力的兩個強力部門服務的人生歷程中,讀《道德經》的心得體會從無到有,再到現實的運用與感悟,實在受益匪淺!

?道德經》是我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道教始祖--老子唯一傳世的著作,全書雖僅五千字,卻被歷代聖賢、帝王、朝野各界奉為處世與治國寶典。中國各大思想流派均從中汲取了豐富的養料,也深為西方大思想家如黑格爾、海德格爾等所推崇。《道德經》文字簡約而深奧,思想豐富而難測,似乎能滿足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和期望,能引出不同的理解、解釋、理論、猜想以及發揮。

?道德經》第八篇説:“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之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樣。水善於幫助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所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接近於道。上善的人為人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樣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樣相親,言語要像水那樣真誠,為政要像水那樣有條有理,辦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為要想水那樣待機而動。正因為他像水那樣與萬物無爭,所以才沒有煩惱。

老子還説:“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

從這裏悟水之德行,老子在這裏便把水之德認為是最接近於“道”的,如水,“道”無處不在,因此,水無所不利。它避高趨下,因此不會受到任何阻礙。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養萬物,洗滌污淖。它處於深潭之中,表面清澈而平靜,但卻深不可測。它源源不斷的流淌,去造福於萬物卻不求回報。這樣的德行,乃至仁至善……

讀《道德經》,修為雖淺,感悟猶多,參學百家,對於老子水之悟猶為尊崇,所以作下散記。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水能廣濟通達。水最具包容性、滲透力、親和力。它通達而廣濟天下,山有水則靈,園有水則秀,木有水則青,地有水則綠。水是地球的血液,它與土地結合便是土地的一部分,與生命結合便是生命的一部分,但從不居功,彰顯自己。水的這種廣濟通達品格啟迪我們要有恢宏的氣度,博大的胸懷。學習水不爭的品格就應該不爭名,不爭利,將個人價值體現在對事業的默默奉獻中。

抽刀斷水水更流,水具剛柔相濟。水雖柔弱但意志堅定,它信念執著,追求不懈,沒有走不通的路。長江黃河,奔流向前,萬千阻隔,東流入海的意志沒有一絲的動搖。還有那屋檐的滴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水滴石穿。由此啟迪我們對事業的追求要鍥而不捨。一旦認準一個目標,就要有一往無前的勇氣和堅定執著的精神。

水的公平正義是為官者必學之道。水從不嫌貧愛富,不管泥缸瓦罐,還是金盆玉碗,隨形就物,始終堅持“一碗水端平”。公平正義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根本體現,也是我們做人做事的基本準則,只有“端平一碗水”才能贏得民心。

水光明磊落,清澈透明。惟其透明才觀得魚戲淺水,月映深潭。惟其本色清廉,自然天成。即使蟄伏地下,依然清澈純真。若以水為鏡,能辨出忠奸善惡,照出真善美,假惡醜。人若修養到像水一樣光明磊落,玉潔冰清,心地充滿陽光,陰影自然遠去。

水無堅不摧,滴水成河,團結無私。水的聚集力非常強大,一旦融為一體,就不分你我,榮辱與共,休慼相關,朝着共同的方向前進。水聚集在一起就能顯示自己的強大力量,故有“團結一心、其利斷金”之道理。這印證了要把我們的事業不斷髮展壯大,推向前進,就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榮辱與共、包容豁達的境界與情懷。

我們學習水的優秀品格和精神,最本質的是“善利萬物而不爭”。即要謙虛謹慎,豁達包容,積極向上,增強能力,堅定信念,對黨忠誠,心繫人民,努力去做一切有利於社會和人民的事,不計較名利與地位,有了這種境界,我們就能真正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6

老子《道德經》是一部灰常好的中華珍寶,包含了豐厚的人生哲理。還記得小時分跟着他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時分還不曉得這是出自何處,更別説是什麼意義了。時過幾載,再次看這部道家代表鉅作,固然還是不能完整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本人的感受。

?道德經》倡導慾壑難填、無為而治。千百年來,上至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無不從這部人類文化史上的聰慧寶典中吸取治國安民、修身養性、立人處世的精華。當今社會科學興旺,社會經濟高速開展,人們的物質財富越來越殷實,而肉體財富卻越來越貧乏,道德淪喪的現象日益嚴重,我想我們更應該從老子的《道德經》裏面找到本人的人生原則,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靜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們的心境到達虛靜的狀態,才會時辰堅持狂妄自大、不驕不躁的作風,才會在社會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實招、辦實事、務實效。

人們常説:讀史而明鑑,讀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經》之十七章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的無為思想並不是説消極而無所作為,這是對老子《道德經》的誤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為,而有作為。只要不妄為才幹更好地有所大作為,也就是説不妄為是有所作為的保證。什麼是有為呢?盡心扮好社會角色,幹好本職工作,擔起家庭義務,就是有作為。是的,在世欲紛爭的當今社會中,如能盡心安心於本職的話,那他的心態肯定是經常處於靜心、淨心的狀態,沒有進入靜心、淨心的心境,他是收斂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馳,心不外思,由是説:靜心、淨心是盡心幹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決條件。

?道德經》可謂言簡意賅,一字千金,字字無動於衷,字字催人深思,足可見老子紮實的文字功底和信手拈來的寫作技巧及慘絕人環的創新才能。實是信服信服!再加上一些經典事例,點睛之筆,妙筆生花,意境深遠,呼應前文,昇華主題,把作者本人要表達的感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給人無限打動和難過,有渾然天成之感,實乃文章中之極品,古文中之絕筆!

關於《道德經》的心得體會篇7

己丑歲上半年,我在渭水校區給全校本科生開設了一門公選課《論語》與《道德經》。倒不是華中科技大學楊叔子院士啟發了我,因為在楊院士要求博士生在答辯前必須背會《論語》與《道德經》兩本書這句話説之前的一九九四年,我就力主在大學生中加強傳統國學的養成教育。為此,我曾經與當時的西安公路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原理教研室的同仁一起搞了一部電視政論片,題目就叫《歸去來兮,中國心!》。在一九九四年的暑假,我們拿着這個片子去內蒙古的呼和浩特交通學校參加由交通部組織的全國第四屆交通部部屬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成果交流會,在會上,我們送的片子受到與會專家的好評,並被評為一等獎。

後來發來會議記要,要求在交通部部署所有高校推廣交流這個成果。起碼從那時起,我就自覺地強化了對大學生的傳統國學精粹的教育力度。在新世紀長安大學組建成立後,我們成為教育部直接管轄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我把原來的想法凝練成了一門課,就叫《論語》與《道德經》。這樣算起來到今年20xx年是第八次給學生講這門課了。但由於國學水深得很,每一次講授我都不敢馬虎。今年上半年授課任務不是很重,於是又充實了原講稿中的內容。上週這門課算結束了,也引來了學生的高度肯定,現就把建工學院28010809班同學張旭升對我這門課的評價綴與文後,望各位看官點評為盼!(以下全部是張旭升同學的文字)

雖然所學選修課是《論語》與《道德經》,但我還是覺得《論語》對我感受較深。其一是,可能是學生與年齡的問題吧,《道德經》對我來説有些深奧,就從《論語》而言也是不好理解,但在老師的講解下,我也有一些膚淺的認識;其二是,課程安排《道德經》的時間太短了,這樣一門高深的學問,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裏要理解實非易事,所以我就僅僅談談對《論語》的感受。

既然是選修課漫談,我就先從為什麼選這門課開始。為什麼要選這門課呢?總是聽人説四書五經,但從來沒有認真讀過,更重要的原因是古文學得不好,句子都翻譯不過來怎能學好呢?經常講半部《論語》治天下,而論語開首篇《學而》中的名言更是耳熟能詳,如學而時習之不亦悦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想想這些句子可以説是婦孺皆知和家喻户曉。在古代科舉考試中,《論語》就像今天的英語一樣,不過四級不發畢業證。搞得人心惶惶本末倒置,學英語就為了過四級?我可不想如此,為什麼放着中華民族的精華不學,而為那一張證書荒廢一切?我相信《論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我們生存文化的底藴,是我們賴以立身的基礎,是幾千年文化和文明的結晶!

鑑於以上種種原因,我選擇了《論語》。我喜歡這門課,所以我每次必到,從不缺堂;我喜歡這門課,所以我不斷地有所收穫和提升!我不僅喜歡這門課,我更喜歡講這門課的岐嶷齋人戴老師。我可以引出很多實例來説明我為什麼喜歡戴老師,因為更重要的是我能從中有所收穫。

第一,戴老師真的很有才,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很少見,最起碼在我周圍從來沒有見過。有的只是從書本上知道的那些詩人,偉人或者聖人。在三月二十一日星期六那節課上,即弘道篇中,戴老師提到贈友人楊宇立的一首藏頭詩,即楊直志凌雲,宇光澤萬品,立達貴普同,喬灌草共馨!短短二十個字,真是巧妙而有寓意深刻。最後一句畫龍點睛,昇華主旨,即人們不要造成大樹底下寸草不生的非和諧性局面。這是在暗示右派們要注意了,不要只管自個兒發達而脱離草根,大樹的樹葉活在人生之樹的響亮處,但不要忘了樹根的功勞。就像一個人的上半身離不開下半身是一個道理。當老師説到這是他三十秒時間內作出來時,我很是驚訝,甚至有些不相信,但當有一次下課時,我讓老師寫下自己的博客名時,旁邊的同學拿着一本嶄新的《道德經》讓老師簽名,老師不假思索,不到三十秒就搞定。從此我不再懷疑,併為自己的無知深感羞愧。

第二,戴老師愛憎分明。高尚就讚揚,低賤就扁壓;君子就追求,小人就不恥。最深刻的一次就是在《弘道篇》那一講中,批評芙蓉姐姐和範跑跑是騷貨和賤貨;而對於那些高尚的偉人和聖人君子毫不含糊的給予讚揚!因為連戰先生清明公祭車隊當道,造成了普通民眾出行的不方便,就寫文章諷刺挖苦;因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思想就寫出文稿《居安思危正解》予以褒揚;因為5.12汶川大地震,就寫出了中國最長的抒情詩,深刻感人,催人淚下,又給人以希望並激勵人奮進!在愛憎分明的道德原則方面,戴老師為我們做出了榜樣,涇渭分明!

第三,戴老師知行合一,誠實正直。王陽明説,知而不行,是為不知。我就是這樣一個人。知而不行。而戴老師就很誠實,喜歡仕途盡情表達;喜歡雨水就雨中漫步;喜歡從政而又不與人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20xx年西安市大雁塔區人民代表選舉時,戴老師因為在學生中的威望而高票勝出,成為區人民代表候選人,但因種種原因未能當選,但戴老師卻真正踐行了《學而》篇裏的教導,作到了人不知而不愠。這種知行合一,誠實正直不就是《論語》裏的活的知識嗎!試問當今之世,又有幾人能真正做到?試問當今的大學生又有幾個人能夠理解到,真可謂不解風情,誰知其中味!

前面就是我對戴老師的評價。我因為喜歡戴老師,所以就喜歡上了《論語》,古人説的愛屋及烏就是這個理吧?下面我想説説《論語》一書的核心理念中庸之道中的十六字要訣。這是十六個字就是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永執厥中。老師要是不講,真是一頭霧水!其實,我聽了這麼久了,做了許多筆記,而且每一堂課我都有許多思想上的啟發,我的筆記本上記得滿滿的,許多靈感全部寫出來真的很多,不過我覺得十六字要訣,不僅是《論語》的核心,而且對我也影響極深。

首先,做人要有公平正義原則,要有毛澤東所説的滄桑正道——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其次,我們要有真本事,要有為人民服務的技能,在能力本位的現當代,就一定要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基礎上,要有遊於藝的真本領。第三,要永執厥中。我的認識是,中庸就是要在矛盾衝突中尋求平衡點,科學發展觀中有一個基本方法就是全面協調和可持續性,這也是我以前規勸一個朋友不要走極端説的。一個人只有學會了處理自身所承載的各種關係,能夠有效的化解矛盾,才能收到工作中的真正的高效益。

説到這裏,我想重點説説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一般的理解是學習之後要複習,才能保證學習的效果,其實這種認識是不全面的,因為這依然是一種應試教育下的認識。我認為,這裏首先需要搞清楚的就是學習的對象,學習在這裏絕對不是僅僅為書本知識,而是實踐和生活本身!而且學習的目的並不是考個一百分,而要學以致用,學習説到底就是要明白,要真正理解和懂得。因為我發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一個國家僅僅靠應試教育而興旺發達的。幾乎所有的國家的發展,都是在科技創新的實踐中走上進步的。

從實際的觀察中辨別事理,然後做出判斷,而不是人云亦云,不僅可以使一個國家走上創新之途,而且還能真正收穫人生的幸福。這可以從孔子把女兒嫁給公冶長看出來。孔子在擔任魯國的大司寇期間,給自己的女兒物色了一個對象,就是被關在監牢裏的犯人公冶長。按照世俗的眼光,好像不明智,但孔子絕對算是高明,因為他知道公冶長是一個冤案,所以就毫不猶豫地將女兒許配給了在他。孔子在這裏並沒有拿女兒的終身大事開玩笑。因為公冶長能為朋友坐牢,他以後不會照顧好自己的女兒嗎?孔子不傻,因為公冶長真正做到了學以致用,學到了知識,所以公冶長也是博學的。所以我認為,學了以後並不實行,就等於沒有學。在這方面,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讀了《論語》後一無所獲?真正説來這些人可能就是為了裝潢門面,並不是為了改造人生,所以我們要學學戴老師,學學孔子,學學,想想公冶長,靜下心來學習,站起來行動。從此刻起,你將學以致用;從此以後,你將博學多聞;從此以後,你將功成名就,聲名顯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