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28W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多篇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1

學習了張桂梅同志的先進事蹟,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她是一個平凡的女人,膝下無子,但被評為“全國百名優秀母親”、“中國好人”,被幾百個孩子親切的稱呼為“媽媽”;她疾病纏身,但她誓死與病魔抗爭,堅持把畢業班的學生送進考場;她放棄優越環境,選擇了艱苦,因為她覺得“艱苦的地方更需要我。”她為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四處奔走,忍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酸……

究竟是什麼樣的一種精神力量在支撐張桂梅同志為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藍天,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我想是因為她心中始終牢記“我是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正因為如此,張桂梅同志對黨無限忠誠和熱愛,她不忘初心使命,心甘情願為民奉獻一輩子。也正因為如此,她毅然決然選擇了貧困山區教育事業,用她飽含深情的偉大的“愛”去幫助貧困山區女孩實現人生的夢想!張桂梅同志踐行初心使命,以責任擔當實現了人生的超越。正如張桂梅同志所説:“如果説我有追求,那就是我的事業;如果説我有期盼,那就是我的學生;如果説我有動力,那就是黨和人民!”

我想,作為一名基層教育工作者的張桂梅同志,她始終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作為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奮鬥目標。她心繫困難羣眾,投身教育扶貧,克服一切困難的精神,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和使命,是我們人民教師的驕傲;她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黨愛黨、在黨為黨,是我們基層共產黨員的驕傲。

的確,我們要走羣眾路線,就必須情繫羣眾、一心為民;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要全心全意為人民。落地落實、做事做實。張桂梅同志,始終衝在最前線,敢與時間賽跑,敢和病魔抗爭,竭盡全力幫助一批又一批貧困山區的孩子走出大山,託舉起他們的希望和夢想。

作為新時代的人民教師,我們也一樣紮根山區農村,面對的一樣是貧困的孩子,他們也一樣想改變自己的命運,但唯一的出路就是學知識、學科學,我們一定要接過老教師們艱苦奮鬥優良傳統,用心來工作,用心來教書。記住,這裏—更需要我們!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2

雲南一位縣級領導在教育局工作的時候,有幸和張老師有了面對面的接觸。

2008年香港教育工會組織了“向張桂梅老師學習分享活動”,一行30多人到了兒童福利院看望張桂梅老師。

香港教育工會的副理事長李副祕書長臨行前,特意遞了個信封給這位領導,説“張老師身體虛弱需要加強營養,建議每天喝袋牛奶,但沒有冰箱牛奶不易存儲,上半年我給了她3000元囑咐她買個冰箱,昨天去她住房看沒有買,這筆錢都用孩子們身上了!這裏面有2600元,請你在張老師搬到新的兒童福利院時,幫忙用這筆錢給她買個冰箱,拜託了!”這位領導深深地感受到了李副祕書長的用心良苦,接受了這個重託。

可還沒等到張老師搬新家,組織安排這位領導到了新的崗位,臨行前他到兒童福利院看望張老師,一是辭行,二是把李副祕書長的心意告知張老師。他誠懇地對張老師説,“請您不要辜負李副祕書長的心意,一定照顧好自己的身體,這筆錢只能用來買冰箱……”再三囑託後便離開了。

半年之後,這位領導到新福利院看望張老師,發現宿舍裏除了原有的書和物件外,沒有看到冰箱的影子!“牛奶只是我喝,孩子們卻沒得喝,我怎麼能喝呢?”張老師説到。

後來知道張老師把錢用在購買孩子們的生活用品上了。這位領導深深地自責,覺得辜負了李副祕書長的重託!耳邊迴響起祕書長的話“張桂梅老師的身體太弱了,她的工資不用在自己身上,連我們寄給她買藥的錢,她也用在孩子們身上了,請你給她買個冰箱,華坪天氣熱,鮮奶必須放冰箱保鮮,希望她能每天喝上一袋鮮奶。”

萬般懊悔之後,這位領導陷入沉思,每天喝一袋牛奶於常人不過是平常之事無可厚非,況且身體健康需要,張老師卻視為奢侈,孩子們有的她才能有,有人説張老師“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他真誠贊同。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3

學過“三有”教育理論後,我覺得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教育信仰。

教育是需要信仰的事業,它也需要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才能從他所從事的職業中體驗到人之為人的意義和價值,體驗到人生最大的幸福。信仰教育並選擇教育而且把它作為一種事業來追求,將使人在這一追求的過程中體驗到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陶行知曾説:先生不應該專教書,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學生不應該專讀書,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教師是要教人成人。要把學生造就成一種什麼人,自己就應當是什麼人。教人成人他必須自我成人,進而才能引導學生成人,而教人成人不能沒有教育信仰。因為“信仰是知識和實踐行為之間的一定的中間環節,它不單純是知識,充滿人的意志、感情和願望”,信仰“是一個人的基本態度,是滲透在他全部體驗中的性格特徵,信仰能使人毫無幻想地面對現實,並依靠信仰而生活”。

教育信仰作為一種內在精神然引導我們去追求人生幸福。對職業信仰才有職業的樂趣,對人生信仰才有人生的幸福。正是有着對教育的信仰,特級教師霍懋徵才會以一個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身份在國小教師的崗位上一干就是60年,而她一生從教的體會就是那六個字“光榮,艱鉅,幸福”;正是有着對教育的信仰,鄒有云、盤振玉這樣的教師才會在偏僻的教學點、在大瑤山使自己與教書育人融為一體,使自己與學生的成長融為一體。之所以有這樣的教育信仰是因為“我們深信教育是國家萬年根本大計……我們深信教育應當培植生活力,使學生向上長。所以有教育信仰的教師,才是我們真正學習的榜樣,我們也才能從他們身上汲取到精神的營養。

如何做到有教育信仰呢?

教師的教育信仰首先是對人自身的信仰。我們倡導“以人為本”,就是一切從人出發,人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教育要以學生為本,教師是“人師”而非“經師”。教育就是要使人成為人,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實現,使人的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協調、全面發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為自由之人。這是一種“完美的人”,也是永遠無法完成的人。正因為無法完成,我們才會不斷追求使其完善,而這才是教育所信仰的人。信仰這樣的人就意味着如教育家蔡元培説的那樣: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在,而專為將來。就意味着教育不是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而是與人一樣不斷成長的過程,從而使教育由“階段性教育”走向“終身教育”,成為終生解放人自由本性的教育。

教師信仰人自身,一切從人出發。那麼怎樣使人成為人?我們相信教育的過程就是愛的過程,真正有效的教育只能是愛的教育。凡是從教者只有具有無私的.愛才能為教育殫精竭慮,為學生嘔心瀝血。因為愛包含了給予、責任、關心、尊敬、瞭解等積極的人性因素;愛引導“我”進入存在的深處並形成個體人格;愛建構我和他人與自然的人性化聯繫。“深刻的愛存在於從‘生存’到‘生存’的關係中,對於愛者來説,一切‘實存’都變得人化了。

故蘇霍姆林斯基説“沒有愛就沒有教育”,而“精神空虛、思想枯竭、志趣低下、愚昧無知等絕不會煥發和孕育出真正的愛”。陶行知説“捧着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教師信仰愛就是信仰生命本身,相信每個生命的希望和珍貴,相信每個學生都有聰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費心血去培養。

有人説愛自己的孩子是本能,愛別人的孩子是神聖。有教育信仰的教師他成為愛別人孩子的神。他全身心地愛學生、給予學生,這種富於熱情和智慧的給予使他從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以及直接來自學生的積極反饋,從而體會到付出和給予的幸福。霍懋徵老師從教60年,從沒有對學生髮過一次火,從沒有懲罰過一個學生,從沒有向一個學生家長告過狀,從沒有讓一個學生掉隊。這就是對愛的信仰!有愛的信仰才能始終平等面對每個學生,並熱情地關注他們的成長。信仰愛就是無私地、孜孜不倦地為學生創造和給予,使自我與學生成長為一個“人”。或許我們缺少的就是霍老師身上的這種愛的精髓。

教育是靈魂的教育,教育本身意味着: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霍懋徵老師的學生説:霍老師教我們做人,不是説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有教育信仰的教師,要用自己的人格形成學生的人格,他用愛使學生形成愛,他使自己與學生一起成長。我們作為教師,要像霍懋徵、鄒有云、盤振玉、黃靜華老師那樣,像林崇德教授那樣,有教育信仰,如此才能使我們人生的意義得以體現,才能使我們的人生得以昇華,也才能使我們作為教師的人生價值得以實現!

我們在做有信仰的教師的同時才會體會到職業的幸福,人生的意義。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4

每位同學的校衣領上,都會帶着一條鮮豔的紅領巾。每條紅領巾和它的主人背後或許有什麼故事。我和我的紅領巾就有幾個小故事,雖然談不上震撼人心,感人肺腑,但這幾個平平凡凡的小故事卻改變了我的人生,讓我的一生不再平凡了。

大家現在可以看到,現在的我是班裏的正班長,語文組長,是三科老師的好幫手,甚至是學校裏的大隊委、校風督導員……但是,你們知道嗎?當我還沒是少先隊先鋒隊隊員,少先隊員,也就是當我還沒正式佩戴上紅領巾之前,我是怎樣的一個學生嗎?

一年級的時候,我是一個經常欠交作業,見到老師不打招呼的學生,老師經常打電話給父母,為的就是投訴我的狀況,父母卻又因為教育我的事情吵架,差點走到鬧離婚的地步。一年級第二個學期,我們全體同學正式進入少先先鋒隊,成為少先隊員之後,經過唱隊歌,宣誓,佩戴紅領巾後我便是一位少先隊隊員。那天晚上放學後,我興高采烈地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把這個喜訊告訴我的父母。可父母一臉嚴肅的神情,鄭重地對我説:“嘉怡,其實你根本不配佩戴紅領巾,佩戴上紅領巾的學生是位有禮貌,按時交作業,學習成績好和負責任的同學。而你不是,老師經常投訴你,你過意得去嗎?”我的眼淚在眼眶裏打轉,對爸媽説:“爸爸媽媽,對不起,我以後一定不會再這樣了,我一定會改正過來的。請你們相信我。”爸爸媽媽欣慰地笑了,點了一下頭,對我説:“嘉怡,爸爸媽媽永遠都相信你,加油!”

從那以後,我開始奮發圖強,按時交作業,遇到老師主動打招呼,做一個有好思想好習慣,好品格的少先隊隊員。老師經常打電話給父母,不過,全是表揚我的:老師説,我改變很大,變得很棒,不像以前那嘉怡了!

紅領巾,是我的恩人,否則,我也不會像現在這樣。我要感謝我的紅領巾。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5

6月24日至25日晚,為慶祝建黨91週年,展示各個時期優秀共產黨員的精神品質、理想信念和傳奇故事,歷史文獻紀錄片《信仰》在央視綜合頻道首播,全篇共分為三集。第一集:只要主義真;第二集:壯志換新天;第三集:時代先鋒行。每集時長約50分鐘,影片以黨的90多年曆程為背景,以理想信念教育為主題,通過講述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優秀共產黨員堅持理想信念、發揮先鋒模範作用、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故事,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核心價值觀。《信仰》兼具了政論片、文獻片、紀實片之長,將展現歷史、刻畫人物、闡述理論融為一體,以人帶史、以事論理,主題鮮明突出,故事真實感人,表現手法新穎,是一部思想性、教育性、藝術性、觀賞性很強的經典電視片,是對廣大黨員、幹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重點教育片,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宣傳教育的優秀電視片。該片着重“有情、有義、有力量”的表達,用人的故事講黨的道理,播出後引起社會各界強烈反響。雖然只有短短三集,卻包含了許多鮮為人知的鏡頭資料,是我們黨克服重重困難走向勝利的縮影,是幫助我們重新認識歷史的寶貴教科書。

90多年來,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鐵、百折不撓的優秀兒女忠誠踐行黨的宗旨,勇立時代潮頭,植根中國大地,與人民心連心,為旗幟添風采,我們黨和她所領導的民族偉業才能於艱苦卓絕中砥礪奮進,於風雲變幻中風光無限。

觀看了這部紀錄片之後,我認為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共產黨員的信仰,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三集裏,分別闡釋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面貌以及黨員的理想信念。系統地觀看下來,我發現不論是“只要主義真”的建黨之初的革命戰爭時期,還是“壯志換新天”的建國之初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抑或“時代先鋒行”的改革開放後的現代化建設時期,不同時期黨員的使命和職責不同,但是黨員的信念始終不變,那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論是奔向戰場殺敵,還是跳入油田挖井,或者獻血植樹造林,行為不同,可信仰始終如一,正如片中彭湃的孫女彭伊娜所説:“他們更關注‘大我’而不是‘小我’,所以他們是為了實現一個‘大我’去尋找信仰,去踐行信仰。”國家和民族是“大我”,個人是“小我”。共產黨員可以為了“大我”而忽略“小我”,甚至可以犧牲“小我”來保全“大我”。生命對於人的意義不言而喻,可比生命更高的東西是什麼呢?“時代先鋒行”這集中有一段話給出了答案——“一位外國哲人説過,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反覆地思索,越會覺得它永遠新鮮,並不斷增長對它的讚歎和敬畏:一個是頭上的星空,一個是心中的道德。”

我認為應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學習教育科學,學習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和業務水平。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動和實幹,要充分發揮黨員先鋒模範作用。人活着要有目標,有了目標,才會有奮鬥的激情。德才兼備,努力使自己成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質、知識淵博的合格接班人。

作為一名學生黨員,我要結合自身學習生活實際,認真查找不足之處,從現在做起,團結同學,堅持正義,少説空話廢話,多幹實事正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創先爭優,努力學習,為黨的事業奮鬥終身,為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添磚加瓦。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6

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那麼“不忘初心”在教師尤其是黨員教師的身上,又有着怎樣的含義呢?我作為一名農村國小的黨員教師,該如何不忘初心?下面談談自己對“不忘初心”的理解和認識。

一、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應該擁有對職業的敬畏之心。

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要時刻擁有一顆敬畏之心。心懷敬畏,既是一種人生態度,又是一種生活信念,心懷敬畏,方知行有所依,行有所止。教師是文明的傳承者,一頭挑着國家和民族的希望,一頭挑着學生和家庭的幸福,職業雖然清貧,但使命崇高;工作雖然平凡,但意義重大。如果沒有源自內心的熱愛和堅守,只簡單地把教師看成謀生的飯碗,職業倦怠就會如影隨形,敬畏之心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要心懷敬畏,視職業為事業,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和人格魅力,用新時代教育理念引領自己的教育旅程,鍛造自己的教育意志,見證自己的成長。

二、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應該擁有對事業的追求之心

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應該擁有對事業的追求之心,要追求高遠境界。教師肩負着立德樹人的重任,要有崇高的人生境界、高遠的治學境界。我們要能靜下心來思考,埋下頭去做事,孜孜以求,奮發有為。學高為師,身正為範,我們既要以過硬的水平給予學生分數,改變學生和家庭的命運;又要以深刻的思想重建學生生命,助力學生感悟生活的真諦;更要以高尚人格影響學生一生,引領學生站在人類道德的高坡上。我們要矢志不渝、日益精進去做細學問、做深學問、做大學問,為學生成才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撐。

三、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應該擁有對學生的仁愛之心

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要擁有對學生的仁愛之心。愛是崇高偉大的,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前提。沒有愛的教育是蒼白的。作為教師,要把我們的愛體現在平凡的工作中,體現在學生點滴的進步中。愛是體貼入微的。一個關切的眼神,一句温暖的話語,一次安慰的撫摸等等,都會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來自家人般的濃濃親情,真切感受到來自家庭般的暖暖愛意。愛是具體實在的。愛學生,不是一句空話。她應該落實在我們每一天的工作中,落實在工作的每一個環節中。多關注情感,多表揚鼓勵,多積極暗示,多看亮點與進步,讓學生有自我體驗、自我痊癒的時空。

四、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應該擁有對浮華的淡泊之心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一名不忘初心的教師,要擁有對浮華的淡泊之心。要看淡名利。看淡名利是教師的為師立德之本。只有看淡名利,才能抵禦外界的紛擾,才能堅守平凡的崗位,才能甘之如飴地潛心工作。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教有所進、事有所成、業有所立。要理性超脱。理性是一種智慧,超脱是一種能力。“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對名利的理性超脱,我們才能真正去追求職業的幸福,實現人生的價值。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在各種思潮相互激盪、各種文化交互融合、各種觀念相互碰撞,浮躁、功利衝擊着教育這片聖潔的沃土的當下,我們當敬畏事業,因為事業是我們當初的選擇;追逐夢想,因為心若在,夢就在;淡泊明志,因為淡泊寧靜,才能安心定神,遠離浮華與騷動,追求沒有功利而平等,崇尚迴歸自然而傳統的根的教育,演繹一段好老師意義上的教育人生。

讀了信仰心得體會篇7

“我人生的價值在於改變了一代人,不管有多少數量,只要他們過的比我好,我就滿足了!”這是張桂梅校長在接受採訪時説的一段話,她的一生貢獻給了教育事業,作為一名知識的傳播者,她是偉大的,無私的。看完了她的事蹟,也讓我對於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了更深刻的反思。

我出生在雲南的一個邊陲小鎮,所幸,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在我身邊也有過同樣的事情發生,我清楚的記得我的一位國中同學,沒有上完國中就回家了,她的家在雲南的一片山區裏,後來我在朋友那裏得知,她是回家結婚了,家裏給介紹了一個對象,所以只能放棄了上學的機會,那時對於我來説,還不知道這意味着什麼,現在想來,也許那個同學的一輩子就被圈禁在了大山深處。

人們常説知識改變命運,對於小時候的.我來説,並沒有太大的實際意義,我也還沒有明白知識是如何能改變人命運的,但是,現在的我,在錯過了最好的學習環境和最佳的學習時間後,我明白了,還記得高中時,我媽媽也常和我説讓我好好的學習,不要一輩子就蝸居在一個不大的城市,以為自己所處的這一片天空,就是整個世界。那時的我處於青春的叛逆期,幹什麼都要和父母對着來,現在我也曾不止一次後悔過當時沒能早點懂事,沒能聽父母的好好學習,但是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人生沒有重來一次的機會。

踏入教育這個圈子是我沒有想到過的,在填報大學聯考志願的時候,我也有想過要讀教育,但是在父母的勸説和自己對於未來的迷茫下,我放棄了,而是選擇了在當時看來似乎比較吃香的計算機系,走進教育的圈子,也算是偶然,在大學時,朋友介紹我去做一個兼職,是市教委給的一個國中生科學實踐課程,我當助教。有一次,因為安排上的失誤,有兩個孩子沒有安排老師上課,負責人讓我臨時帶兩次,那是我第一次作為一個老師上課,課後的成就感是巨大,後來我開始在不同的機構做兼職,畢業後來到了高思,也算是正式走入這個圈子。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做教育是一個神聖的職業,肩負着教育強國的重擔,一開始,我也想親自和學生們傳授知識,但是我自身的能力限制了我,後來我想,給學生們介紹適合她的老師,能夠從側面幫助到也是好的,一開始這個工作確實給我帶來了很大的成就感,特別是在家長找我,説老師特別好,孩子有提升的時候,這種滿足感上升到了一個極點。進入教育行業,我的初衷就是想讓更多的孩子學到更有用的知識,讓他們的未來有更多的選擇性,這樣就夠了。雖然我們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確實幫助了一些孩子不是嗎?但是當這份工作給我帶來滿足感的同時,也有家長的投訴和謾罵,我也動搖過,也想過要不要繼續下去。但是今天這則新聞給了我很大的衝擊,張校長在創立學校之初,也遇到過很多的困難,也有過很多人的不理解,但是她為了心中的信念堅持下來了,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影響的不只是一代人,起碼是三代人會因為讀書而改變自己的未來,我感受到了教育強國的重要性。

北京的教育環境確實比一些山裏的環境好了太多,給我們的感受自然也沒有山裏老師那麼強烈,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想,我們肩負的不僅僅是一個孩子學習成績的提高,同時也是肩負了千千萬萬個家庭的希望和信賴,更肩負了教育強國,國家興亡的使命感。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富則國富,而我們作為知識的傳播者是少年強的重要一環。我們的力量很弱小,小到可能對一個孩子的未來起不到決定性的作用,但我們的力量也可以很強大,只要被家長和孩子們信賴,我們同樣可以改變千千萬萬個孩子的未來。

我還記得小時候的第一位語文老師,那是一個從大城市來的語文老師,很漂亮,普通話也很標準,正是在她的教育下,我的普通話沒有大多數南方人的口音,那是我的啟蒙老師,我也記得我的最後一位語文老師,一位有着幾十年教齡的老教師,我是他的最後一屆學生,也是他告訴我,年輕就要敢拼,敢闖,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會有着我意想不到的精彩。這兩位老師都在我人生的重要時期對於我有着特殊的意義。我更加記得去年的高思年會,年會上須老師向我們展示了高思和其他一些邊遠學校的合作,也帶着我們的產品走遍了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也告訴我們有無數的孩子可以享受和北京同樣的教育資源,對於北京的孩子來説,這可能沒有什麼稀奇的,但是對於那些孩子來説,可能就是開啟了人生的另一扇窗,人生因此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人們常説一個詞——言傳身教。我想新聞裏那個想考到東三省的女孩,也是受了張校長的言傳身教吧,不想自己的人生以後侷限在一個地方,想要有很多的精彩,能看到,她説起目標時,眼睛裏都是有光的,是對未來的期待。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能做的還是太少,我也許不能影響一代人,但是我能努力做到影響身邊的人,不忘教育的根本,也不忘我的初心。我想如果有機會,我也想去教教那些孩子,也想有一個親自改變他們的機會,也想親口告訴他們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從思想上改變他們。

這篇新聞給我的感觸太多,有的話也不知道怎麼説出口,借用公司的一句話——始而初心,十而用心,不忘初心,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