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奧爾夫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專題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5W

奧爾夫心得體會(多篇)

奧爾夫心得體會 篇一

20xx年3月,我有幸參加了省教廳組織的奧爾夫教學法培訓。認真聽取來自台冰島南娜老師的授課。通過5天的學習和訓練,使我從不懂、不瞭解奧爾夫教學法,到開始初步瞭解了奧爾夫音樂教學體系及它的基本思想觀念,並逐步掌握了一些具體的教學法,並使用了一些具體的教學內容。對所學知識達到從理性到感性的過度。此次學習自己收穫頗多,受益匪淺。以下談談自己的體會。

此次培訓主要內容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介紹、雲南民族音樂賞析、雲南民族音樂與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奧爾夫教學基礎理念。

許明勇老師給我們介紹了當代世界著名的3大音樂教育體系,以及奧爾夫教學法在歐洲應用現狀和其教學法的基礎理念。通過學習我認識了奧爾夫音樂教學為何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讚譽,以及為何能在50多個國家廣泛流傳的原因。黃凌飛老師上的“雲南民族音樂賞析”,讓我知道我們生活中存在許多音樂素材和民族音樂文化。音樂就在我們身邊,在我們的生活、勞動中。

而我們的主講教師是來自冰島的奧地利薩爾斯堡莫扎特音樂大學奧爾夫學院南娜教授,培訓內容包括:

(一)音樂與律動

(二)音樂與舞蹈

(三)音樂與歌唱

(四)音樂與樂器的配合及運用,培訓的形式主要以遊戲的形式滲透,完成以下教學目標

1、如何激發幫助孩子練習建立信任感、與人交流和對音樂的興趣;2、如何激發孩子肢體伴隨音樂積極表達和表現的能力,增強孩子的韻律感和在團隊中演奏或演唱時對集體韻律感的把握;

3、如何讓孩子們保持住穩定的氣息感受樂曲中的節奏,從而提高對節奏的把握能力;4、通過4—8歲孩子對音樂內容或活動主題結合的學習體驗和感受,欣賞音樂中多元素整合,培養孩子對音樂的熱愛、理解音樂無處不在、就在身邊。只要動起來(肢體、五官、樂器)、就可以創造不同的音樂、不同的“樂隊”等等。

南娜老師和示範團隊做了一些“遊戲”,比如:名字遊戲、吹氣球律動、方言兒歌等,讓我們在輕鬆、愉快中掌握了律動、唱歌、即興創作,樂器合奏和音樂劇表演。雖然聽不懂南娜老師的語言,但在做遊戲期間南娜老師用了很多的手勢、樂器、小道具和一些很誇張表情,整個過程我很享受。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原來音樂課還可以這樣上。

在聽南娜老師的奧爾夫音樂培訓活動中可以看到,她所呈現出來的教學方法不是單一的,而平時我們的活動就只有一個目標,讓孩子唱會歌,填鴨式的教孩子唱歌。聆聽這次活動,使我有機會領略到:作為音樂而言,它的材料也應是多樣的,畫面中有節奏,節奏中有律動,律動中有欣賞,在有機整合中,讓兒童在音樂中記憶、感知、注意、體驗等,這將會是我今後努力的方向。奧爾夫教學非常的生活化,讓人有一種輕鬆、快樂的感覺。我越來越覺得這種教學可以把比較枯燥的音樂知識,通過精心的設計運用舞蹈,遊戲、情景教學等方式使孩子們在輕鬆的氛圍中掌握這些音樂知識。

音樂是審美和育人的教育。奧爾夫教學法強調藝術教育的綜合性。它把語言、律動和音樂教學相結合,通過節奏朗誦、拍手跺腳等人體樂器、音樂遊戲、歌唱、舞蹈、繪畫、演情景小劇、等多種形式,使孩子不僅興致勃勃地參與音樂活動,而且綜合提高語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

但對於教師而言,奧爾夫教學法要求教師要具有更高的音樂教育素質和紮實的音樂功底。在今後的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將會把奧爾夫教學法逐步運用到課堂中去。帶領孩子結合本土文化和自身情況,在音樂課上去探索和實踐奧爾夫教學。

奧爾夫教案 篇二

奧爾夫教案

活動名稱:藍精靈王國 活動目標:

1、感受樂譜並嘗試創編動作。

2、瞭解音樂樂段,嘗試畫出曲式圖譜。 3.培養幼兒記憶力。 活動準備:

音樂、樂器、十六宮格紙、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們今天我們一起去藍精靈王國跳舞,國王有一個要求,必須會跳舞才能參加。我們一起來學習好嗎?

現在請小朋友手拉手,舉起吃飯的那隻手,直接哼唱向右轉圈,向左轉圈,向前問好(兩次)、拍手跺腳兩次。

二、展開

提問:剛才一起做了什麼動作?(走路、拍手、跺腳) 放音樂繼續重複兩遍到三遍。

提問:還能怎麼走?(根據幼兒創編走三到四遍) 請幼兒原地坐,提問:身體什麼部位可以發出聲音。一個樂句一個動作。跟着音樂做。

提前準備樂器,介紹樂器。

三、結束

一起幫藍精靈國王記錄下來,教師示範(跟音樂),給幼兒發紙和筆(放音樂)做記錄。

奧爾夫 篇三

[奧爾夫]奧爾夫音樂課程在蒙特梭利日常教學實驗中的應用 音樂教育是早期教育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在世界早期教育領域風行的一種音樂教育是奧爾夫音樂教育,它也是愛爾貝的一項核心的教學內容。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可以説不知道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即不知何為二十世紀音樂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理念是一種被稱為“原本性的音樂教育”理念,也有人稱為“從鋼琴凳上、座位上解放出來的音樂教育”。這一種理念歷經七十餘年曆史發展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大洲、各種膚色的國家中被人們傳播着、實踐着、樂此不疲。

一、奧爾夫的生平簡介

卡爾·奧爾夫(Karl Orff 1895-1982),是當代具有世界聲譽的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他的音樂劇作《卡爾米娜·布拉納》在目前世界舞台上是演出最多的音樂作品之一。他作為一位大師級的作曲家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音樂教育家。

奧爾夫1895年7月10日出生於德國慕尼黑遠郊——地森城的一個巴伐利亞軍人家庭,祖父是位將軍,也是一位出色的科學家。奧爾夫的父親是位盡職的軍官,他的母親愛好大自然及藝術。他的父母對於奧爾夫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視人文精神的培養。他的家庭生活環境,總是充溢着濃郁的知識與藝術的文化氣氛。這是奧爾夫早期教育很重要的生活、文化環境。這不僅對他的青少年教育教育有重要的影響,並且也影響了他的一生。

二、奧爾夫的原本性音樂教育的原理

“原本的音樂又是什麼呢?原本的音樂決不只是單純的音樂,它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須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奏者參與其間。” ------------奧爾夫

奧爾夫原本性音樂教育有以下幾個特點:

l 綜合性。奧爾夫是想通過原本的音樂即語言(詩歌、朗誦)、音樂(唱、奏)、舞蹈、戲劇緊密結合的形式去找回人類最接近自然狀態的感覺。將人類最寶貴的生靈東西開發、挖掘出來,並伴孩子的一生永葆青春活力。

l 即興性。

“所有的音樂教學應當從„遊戲‟入手,而通過即興達到它的目的和成功。”

--------------奧爾夫

即興-----對一個人的一切禁錮的放縱。人類生而有之地具有即興的本能。奧爾夫正是從這一點開始他原本性的音樂教育:“完全從即興出發的自由教學,是而且永遠是一個卓越的出發點。”可以説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這種即興都是有益的,可以幫助找回人自身的平衡。

即興創作成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構成部分,也正是這個體系經歷七十餘年生命力仍長盛不衰的原因,同時在二十一世紀又為人們架起一座橋樑。 l 親自參與,訴諸感性,迴歸人本。

“我追求的都是通過要學生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並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生的主動性。” ------奧爾夫

“音樂是我達到散發心靈力量的手段罷了。” ------奧爾夫

他的原本性音樂教育直接指向心靈深處。他要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參與音樂活動,從親身的體驗中找出那些“知識”(概念),在音樂中去感覺,去體驗,並且一定要結合動作。這就是奧爾夫音樂的重要原則和內容。也正是它人本主義(以人為本)教育觀念的體現。

l 適於開端的。

“原本的音樂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機體的、能為每個人學會和體驗的、適合兒童的。” --------------奧爾夫

所以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把“適合兒童”、適於開端作為原本性音樂教育的一個重要原則與內容來對待。這方面我們通過大量的具體教學內容可以清晰地看到。

比如節奏入手,在沒有教兒童正式歌唱,沒有學習樂譜之前,通過語言的字詞、呼喚名字、成語、童謠、兒歌的節奏朗誦;通過身體有節奏的走、跑、身體動作的拍掌、跺腳、拍腿等起步,再加上全身的大肌肉動作作節奏訓練,這些都是適於開端的。

l 從本土文化出發,多元化的教育

“尋找古老的童謠、歌謠,用它們來進行我們的工作。讓孩子們接觸這些東西,讓孩子們用這些東西來娛樂遊戲。” --------------奧爾夫

原本性音樂教育從兒童出發,從兒童所熟悉的語言、文化、環境出發,開始基礎的教育。所以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培養的是一種對待音樂的態度--熱愛本土、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各種形態文化的態度。而這些是滲入所有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中的。

l 為全體學生的。

“原本的音樂是每個人都可以學會的。”

“我的經驗告訴我:完全沒有音樂感的兒童的罕見的,幾乎每一個兒童從某一點上都是可以去打動的,可以去促進的。教育的無能出於無知,經常在這一方面堵塞源泉、壓制才能並造成其他的不良惡果。” --------------奧爾夫

比如:上課時,孩子隨着老師很有節奏、表情豐富地念叨諸如:“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不來,嘰哩咕嚕……滾下來!”的同時,把捻指、跺腳、拍手等動作融進童謠裏,形成音樂的節拍,體現了音樂的元素。這些本土化的、原始的兒歌、童謠將孩子帶到了音樂的世界。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了以打擊樂為主的奧爾夫樂器,讓孩子們得到即興的表演、創作,透過這種藝術教育的形式,培養了孩子健全的人格。

奧爾夫]中國十大經典古曲

一、《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見於我國現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祕譜》。該書在解題中寫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廣陵散》

又名《廣陵止息》。現存琴譜最早見於《神奇祕譜》。據該書編者稱:此譜傳自隋宮,歷唐至宋,輾轉流傳於後。《廣陵散》的題材源於古代的《聶政刺韓王曲》。該作品講的是一個造劍工匠被韓王無辜殺害,他的兒子聶政為了報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韓宮,謀刺失敗後,他逃入深山刻苦學琴,十年成絕技再度混入宮中,利用彈琴的機會刺死了韓王,實現了多年的願望,自己也為此而壯烈犧牲。“廣陵”的意思是流傳在廣陵(今江蘇揚州)地區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平沙落雁》

明代稱本曲為《雁落平沙》。樂譜最早刊於《古音正宗》琴譜集。《平沙落雁》的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羣在空際盤旋顧盼的睛景。《天聞閣琴譜》中寫道:”蓋取其秋高氣爽,風靜沙平,雲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雖然出現較晚,卻是近三百年來流傳最廣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種琴譜刊載此曲。它之所以流傳甚廣,除了曲調流暢、動聽之外,還因為它的表現手法新穎、別緻,容易為聽眾理解。

四、《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詠懷,借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節操高尚的人。樂曲前半闋奏出了清幽、舒暢的泛音曲調,表現了梅花高潔、安詳的靜態;急促的後半闋,描寫了梅花不屈的動態。前後兩段在音色、曲調和節奏上然不同,有着鮮明的對比。同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的徽位上重複了三次,所以稱為”三弄”。《梅花三弄》現存譜最初刊見於《神奇祕譜》(1425年版)。

五、《十面埋伏》

這是一首歷史題材的大型琵琶曲。關於樂曲的創作年代迄今無一定論。資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寫過的著名長詩《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聽過有關表現激烈戰鬥場景的琵琶音樂。

本曲現存樂譜最早見於1818年華秋萍編的《琵琶行》。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戰爭垓下決戰的情景。漢軍用十面埋伏的陣法擊敗楚軍,項羽自刎於烏江,劉邦取得勝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湯琵琶傳”中,曾記載了琵琶演奏家湯應曾演奏《楚漢》一曲時的情景:“當其兩軍決戰時,聲動天地,屋瓦若飛墜。徐而察之,有金鼓聲、劍弩聲、人馬聲……使聞者始而奮,繼而恐,涕泣無從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傳甚廣,是傳統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夕陽蕭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在演奏中運用了各種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擴展、收縮、局部增減和高低音區的變換等手法展開全曲。此曲流傳甚廣,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樂譜最早於1875年的抄本。

1925年前後,上海大同樂社根據此曲改編成絲竹樂曲《春江花月夜》,它猶如一幅長卷畫面,把丰姿多彩的情景聯合在一起,通過動與靜、遠與近、情與景的結合,使整個樂曲富有層次,高潮突出,音樂所表達的詩情畫意引人入勝。

七、《漁樵問答》

此曲在歷代傳譜中,有30多種版本,有的還附有歌詞。現存譜初見於明代。樂曲通過漁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出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採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漁樵悠然自得的神態。正如《琴學初津》中所述:“《漁樵問答》曲意深長,神情灑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櫓歌之矣乃,隱隱現於指下。迨至問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胡笳十八拍》

本曲為根據同名古詩譜寫的樂曲,歌詞最早刊於南宋朱熹的《楚詞後語》。有《大胡笳》和《小胡笳》兩種傳譜。

“胡笳”原來是我國北方少數民族的吹奏樂器,它音量宏大,用於軍樂以壯聲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題是著名的“文姬歸漢”的故事:漢末戰亂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達十二年之久。她雖身嫁左賢王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捨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的喜悦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詩人李欣曾作詩如下:“蔡女者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向邊草,漢使斷腸歎歸客。”詩人戎昱在《聽杜山人彈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這一矛盾最尖鋭的場面:“南看漢月雙眼明,卻顧胡兒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達了這種複雜的心情,無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漢宮秋月》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一為二胡曲,由劉天華先生所傳。本曲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箏曲演奏運用了吟、滑、按等諸多技巧,風格純樸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則速度緩慢,用弓細膩多變,旋律經常出現短促的休止和頓音,音樂時斷時續,加之各種複雜技法的運用,表現了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

十、《陽春白雪》

相傳這是春秋時期晉國的師曠或齊國的劉涓子所作。“陽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問》上寫道:當歌手唱《下里巴人》時,國中和者數萬人。後又改唱《陽春白雪》,因為曲高和寡,只有幾個人跟着唱和。現存琴譜中的《陽春白雪》和《白雪》是兩首器樂曲。《神奇祕譜》在解題中説:“《陽春》取萬物知春,和風淡蕩之意;《白雪》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琅之音。”

現在,音樂舞台上流傳的琵琶曲《陽春白雪》,又名《陽春古曲》,是一首有標題的多段體樂曲。它經過歷代名人的刪改,音樂結構更集中、更嚴謹、更富有層次,音樂形象也更加鮮明,成為一首雅俗共賞的優秀傳統樂曲。

音樂教案

奧爾夫中班音樂遊戲:《鞋匠之舞》 rn活動目的:

1、通過元素性的節奏/律動/遊戲等體會角色遊戲的樂趣。

2、通過圖示體會音樂的曲式結構。

3、培養幼兒模仿能力、想象能力,節奏感等。

活動準備:

道具(鞋匠的包);音樂《鞋匠之舞》、《玩具兵進行曲》;黑板、粉筆。

活動過程:

1、律動《玩具兵進行曲》A教師帶領幼兒跟隨音樂節奏,變換動作行進。例如:拍手、拍肩、拍腿、跺腳等。體會運用身體樂器的樂趣。B教師提醒幼兒模仿自己喜歡的玩具,邊表演邊行進。

2、欣賞音樂《鞋匠之舞》,老師模仿鞋匠,跟音樂節奏做縫和捶的動作。

3、引導幼兒畫圖並通過圖示體會音樂的曲式結構:A-B-B‟。看圖示跟音樂做動作,體會A縫的動作及節奏;體會B和B‟的節奏區別。

4、幼兒扮演鞋匠練習動作,啟發幼兒在捶的動作時的創編,例如:不同方位的捶。

5、分角色遊戲:一半的幼兒扮演鞋匠,一半的幼兒扮演顧客。提出要求,鞋匠要利用各種語言或方法招攬顧客。顧客在A 時找鞋匠修鞋,B時伸出腳,跟着音樂節拍做出得意或滿意或不滿意的表情。一個樂句結束時換腳。B‟結束要付錢。第二次A 開始再換一位鞋匠修鞋。

6、小朋友交換角色,創編不同的修鞋方法,再次遊戲。

7、教師和小朋友一起做活動小結。

8、聽音樂開火車律動,離開活動室。

教案:《秋思》 rn教學目的:

圍繞一首古詩詞使用樂舞畫等綜合藝術手段進行創編活動。

1、探討《秋思》所表現的情感,並嘗試運用其他藝術手段來表現,如繪畫、舞蹈、為詞配曲、配樂伴奏等,通過這些活動進一步探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的特點,和它們是如何去表現相同的一種感情。

2、通過創編活動,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遷移泛化,從一種表現形式如何開發、遷移。 3.學習合作。如如何去組織創編、排練,所有活動均需合作,共同完成一個任務。

4、學習各種藝術的表現手段。如繪畫、舞蹈、奏樂、歌唱等等。

教學過程: ——背《秋思》。介紹作者及作品的歷史背景。

——討論詞的寓意和感情,有感情地吟誦(模仿古詩詞吟誦),探討在聲調上的表現力,集體或個人各種形式吟誦。

——討論《秋思》每一句中的聲響(如鳥鴉叫聲、流水、西風、馬蹄聲以及表現人的哀歎、思愁的聲音),畫面(有表現的)。充分發揮想象力。分四組,每一組畫一句(最後兩句一個組畫)。建議小組共同構思,是共同畫一幅還是每人畫後集體評出小組代表畫,用什麼 方法畫,由學生自己定。

——各組展示,介紹本組的構思,自我評價(比較滿意和不足地方),其他組分析評價和建 議(如何修改)。根據時間決定是課上還是課下再修改。

——分兩組,每組用人聲、打擊樂器(包括音條樂器,也可選用其它藝術類樂器)、各種自制聲響為這首詞編一個配樂朗誦,並排練成一個小作品,朗誦形式由小組決定。

——各組表演,並圍繞表現詞的意境和感情方面耒討論、評價。

——討論:用身體動作怎樣表現這首《秋思 》?在配樂朗誦的基礎上,用舞蹈耒表現,分組設計並排 練,教師到各組觀察,主要看是否圍繞表現詞所表達的情感(可以啟發,但不能包辦代替)。各組表演,並討論、評價和修改建議。

——為這首詞配曲,先將詞的節奏定下耒,再給五聲音階幾個音,根據字的四聲高低配曲調。學唱自已編配的歌曲。

——教師出示由作曲家編配的歌曲《秋思》(己有谷建芬、舒澤池兩個作品)。教唱歌曲(由於學生對詞己非常熟悉,且嘗試過自已編配,一般學唱會較快)。

——討論作曲家歌曲的創作特點。(可通過比較這兩首風格各異的作品耒分析,如節奏上、曲調上音階、音程、旋律走向,以及唱法等等)。

——全班分成舞蹈組、器樂伴奏組、唱和朗誦等幾個小組,用作曲家寫的歌曲共同創編一個詩樂舞《秋思》作品。先共同討論一個總體構思,如選擇那一首歌曲,準備唱幾遍?有無前奏、間奏、尾聲(器樂)?…然後分組創編、排練,再總排合成。如果有可能,建議在校內、外爭取有正式表演機會。到時還可發展到服裝設計、製作,組織演出等相關活動的內容。

——討論和總結:1.這首詞的藝術特點。與所學過或知道的古詩詞比較。也可與現代國內外詩詞比較。2.這個單元都使用了那些藝術手段,它們在表現這首詞時有什麼是共通的?(情感) 又有哪些是不同的?(表現手段、形式)。各有什麼特點?

教案:聲勢——拍腿 rn教學目的:

1、節奏訓練

2、學樂器的準備練習

3、讀譜入門:節奏譜視奏

4、聽力訓練

5、即興演奏

6、聲勢(拍腿)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

教具準備:

聲勢譜、慢四拍樂曲音帶、打擊樂器、音條樂器、鍵盤樂器、小瓷酒盅。

附拍腿聲勢譜。

教學建議: ——教師帶領學生,做各種拍腿聲勢節奏(每種樣式要反覆做幾次一一至少四次)。 ——由學生帶着做。

——看聲勢譜視譜拍腿,(每小節的速度和次數根據學生水平掌握)。 ——放慢四拍速度的歌曲或樂曲,邊聽音樂邊看譜拍腿(每小節四遍)。 ——每人一件打擊樂,放剛才的錄音,請拿雙響筒的看譜敲(每小節四遍),其他樂器即興輕聲伴奏。

——選一小節做固定音型,為童謠或已學過的歌曲伴奏。 ——放一段蒙族歌曲(如《蒙古人》、《草原戀》、《雕花的馬鞍》等)。用小瓷酒盅做道具,學蒙古盅碗午,即興打節奏伴奏(如加簡單的動作更好)。

——拍腿聲勢加十六分音符練習。

——換音條樂器(取下F.B),節奏照譜(可反覆數遍),音高即興,其他同學拍腿(雙響筒保留)。

——分組, 每組選一首童謠或兒歌編一個伴奏譜,每架音條琴選一個固定音型,節奏樂器選一個固定節奏型,。並記錄下自己小組的譜子。

——這種方法也可移植到鍵盤樂器上(同樣去掉F.B音,或在黑鍵上)即興,可2一3人同時彈奏,其餘學生用打擊樂伴奏。

提示

音樂教學不可避免要進行技能訓練,要有操作。如何使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樂趣、有創造性,並真正具有音樂性,是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課題。這個教案提供了一種可能。

教案:鼓的故事

rn腰鼓、小軍鼓、大鼓等,少數民族地區或不同地域最好選本民族、本地域的特色鼓,人手一個。

有關鼓的圖片。音響資料。

教學過程:

——每人拿一個鼓,嘗試它可以發出什麼聲音。選幾個同學怎樣發出不同的聲音。 ——討論用什麼樣的符號耒記錄這些不同的聲響:

——由學生指揮帶領大家看圖擊鼓(自由節奏),先是一個聲部,並用手勢指揮音量、速度的變化,(可多幾人試試不同的處理)還可全班分成兩組,進行兩聲部的演奏。

——四人一組,(1—4報數)每人四拍,即興演奏,用不同的音色、節奏、奏法,(注意保持拍率,不要斷)。用迥旋曲式,每組由教師臨時叫一個號,該號即為主部,其他三人依號序做三個插部,如2為主部,即2 1 2 3 2 4 2 。 (班級人數多,可採用分小組進行。)

——聽兩段不同風格的鼓樂,討論:兩段音樂比較,(從總體到要素),那些一樣?那些不一樣?進行探索。

——選一種鼓,如腰鼓、太平鼓,鼓不夠其碼每人一副槌,(以腰鼓為例),設計一個動作,大家模仿到大部份掌握,再繼續設計新的動作。

——看兩段鼓午、鼓樂(如山西安塞鑼鼓)錄像。討論:是樂、還是舞?音樂舞蹈各自特點及互相融合的地方。除敲鼓外,還涉及那些藝術種類?

——討論:鼓的名稱及屬地、構造及材料。

——全班分兩組,設計並排煉一個鼓的音樂,要求一組用外國鼓,一組用中國鼓,編曲要有兩個樂段以上,音樂、動作風格須和樂器一致。

——討論:鼓的用途,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中作用的比較。 圓

rn教學目的:

1 認識藝術的一個表現形式“圓”,探討藝術各門類表現方式的特徵,並進一步認識不同文化應用的特徵。

2 創造性能力培養:探索發現、即興、遷移、創編。賞析:藝術作品(繪畫、音樂、戲曲、舞蹈)

教學過程:

——教師黑板畫一個大圓圈,問這是什麼?還可表示什麼?

問:生活中那些東西是圓的?——請學生畫出各種“圓”(平面、,立體、球形、橢圓等),討論畫“圓”的要領。

——出示幾幅以“圓”為主題或主要表現形式的不同風格和內容的作品,並討論。

——站成圓圈,問:用身體的動作可以做“圓”嗎?(如頭、手、臂、腿、腳、腰等部位)探索與模仿。

——加上移動位置(如轉圓圈、旋轉)和動作組合探索更多地“圓”的形式。 ——討論:從繪畫和動作的“圓”探討其表現的意味和特點。相同與不同。 ——引導到用聲音表現“圓”的特點(如圓滑、循環不斷),用嗓音或其他聲響表現與模仿。聽幾段音樂(如“小狗圓舞曲”肖邦曲、“金雞”李姆斯基——科薩柯夫曲等片段),請學生邊聽邊用手在空中或用筆畫出旋律線走向,探索其中與“圓”相關的音樂特點。

——看幾段戲曲和舞蹈錄像,找出其中“圓”的表現形式(如中國的跑圓場、手、頭、眼動作中的圓,外國的旋轉等),並帶領學生做幾組動作來體驗。

——聯繫“圓”在中國文化中的表現,如太極拳、陰陽八卦符號、語言聲腔,以及文化觀念、風俗人情,探討中國各種藝術在表現形式、風格、文化內涵上的關係,並比較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特點。

——“圓”在藝術中的象徵意義:表現那類的情感?

——分小組活動,用繪畫、舞蹈及音樂來創作一個小品,要求以“圓”為主要表現形式末表現一種情緒。

教案分析:

該教案是一個綜合教學的課例,不但將各藝術門類:繪畫、雕塑、舞蹈、戲曲、音樂等綜合進行教學,還將藝術表現的要素、形式、風格、情感融為一體,一步步引導學生昇華到文化的視角。主題集中,手段豐富。教學過程可分若干學時完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根據自己的專長將其中的某些環節縮減或擴張,觸類旁通。整個教學中,教師是個引導者,主要是設置環境,讓學生去探索。對不同年齡段學生,可以以側重體驗(操作),或增加藝術作品深度、評析內容來調整教學內容程度。

奧爾夫心得體會 篇四

上週有幸參加為期2天的“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專項培訓,使我對奧爾夫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培訓中,尚永娜老師給我們展示了各種課例,新穎的形式、輕鬆的氛圍,深深吸引着我們在座的每一位老師,讓我們近距離感受到了奧爾夫的魅力,體驗到了它給我們帶來的快樂,更得到了不少的收穫和啟迪。

自己第一次接觸奧爾夫是在大學的時候,當時就非常喜歡奧爾夫,喜歡上奧爾夫課。我認為,奧爾夫教學把枯燥的音樂知識通過不同的遊戲、舞蹈、情境表演等方式展現出來,讓人在歡樂、輕鬆的氛圍下牢固的掌握這些音樂知識,並學會運用。這樣的方式是不同於死記硬背的,是孩子、大人、甚至是老人都樂意接受的,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快樂中學習。

通過尚老師的專項培訓,我瞭解到奧爾夫音樂的材料應該是多樣性的,學習的方式也應該是多樣性,畫面中有節奏、節奏中有律動、律動中有欣賞,各種多樣性的結合,形成了奧爾夫音樂的綜合性,這種綜合性不但培養孩子的感受、欣賞、表現能力,而且還綜合提高孩子們的語言能力、理解力和表演能力。通過這次培訓,我對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可以在欣賞課的教學中加入奧爾夫的元素,尚老師對《匈牙利舞曲(第五號)》進行教學時,採用情景教學以小矮人的故事代入音樂,使孩子們更形象的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圖譜的欣賞以視覺與聽覺相結合的方式感受音樂;在與舞曲對比時,分別從情緒、色彩、旋律線來分析音樂。這些方法都是值得學習的,在今後的欣賞課中都是可以借鑑的。在音樂課中是可以通過語言、聲勢、律動、旋律、打擊樂器、舞蹈、情景表演等方式來進行學習的。我認為,奧爾夫教學是一種過程性的教學,是以孩子們為主體的教學,是一種創造性的教學,你學會了不一定會教好學生,它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音樂素養以及深厚音樂功底,才能通過嶄新的教充理念和教學方法給孩子們全面有效的、生動有趣的音樂教育。因此,今後我在音樂教學上要不斷去實踐,不斷去探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使孩子們感受音樂的魅力並熱愛音樂。

奧爾夫樂器 篇五

奧爾夫教學法是當代世界著名的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其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得到世界各國同行的高度讚譽和喜愛,更深得兒童的歡迎,因而在世界廣泛流傳。奧爾夫音樂教學是綜合性的教學,不僅讓幼兒學習音樂,培養幼兒的音樂能力,而且對語言、模仿、創造等多方面有啟智性的效果。

奧爾夫音樂教學是活動式教學,符合幼兒的學習特點,使幼兒快樂地學習音樂,熱愛音樂,鼓勵幼兒表達自己,進行創新。

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

1、聽力訓練。

2、節奏訓練:打擊樂器找節奏及應用。

3、律動訓練:聲勢、形體、遊戲等訓練及應用。

4、語言學習:作為音樂語言教學訓練及應用。

5、創造性能力培養。

6、奧爾夫器樂的練習:節奏、音條樂器、豎笛、鍵盤訓練。

通過説、唱、跳、奏、戲劇表演、繪畫等音樂舞蹈藝術形式,讓學生髮現自我,培養自己的創造力、自信心、專注性、合作精神、反應能力及全人格發展。

通過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學習,內向的寶寶開朗了;膽怯的寶寶勇敢了;孤僻的寶寶合羣了;靦腆的寶寶大方了;

當他們聽到音樂時,那怕是在陌生人面前,也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來,而且是那樣地合拍;

當他們聽完歌曲前奏時,會準確無誤地唱起這首學過的兒歌,並且伴有即興歌表演;當他們聽到不同節奏的鼓點時,會合着從來沒有聽過的音樂進行演奏,並且是那麼的和諧;

他們能很順利地融合到集體生活中,而且是班上學習進步最快的孩子;

有些寶寶加入了各級幼兒藝術團,其音樂感受能力、情感表現能力、集體協作能力、完成排演能力都非常突出。

奧爾夫樂器16件套

1、藍色8音鋁板琴,長26CM,小頭寬8CM,大頭寬10CM.注兩根琴錘

2、沙蛋1對(雞蛋大小)

3、沙錘一對(長13CM)

4、雙響筒一個(敲擊可發出響筒聲,用打棒刮螺紋可出魚蛙聲)

5、加溝單響筒一個

6、寸鈴鼓2選1,(紅白兩色,沒備註隨機發)直徑15CM7、環保鈴一對

8、塑料舞板一對(透明和不透明任選一)

9、打棒一對(又稱節奏棒,兩根棒子互相擊打打出節奏)

10、4寸三角鐵一個(邊長10CM)

11、腕鈴一對(長23CM)

12、卡祖笛一個(不是用來吹的,用嘴巴含住小的那一邊,對着笛子説話或唱歌可發出不同的聲音)

13、塑料串鈴一對(規格8*8CM)

14、13鈴一個

15、指鑔一對

16、碰鐘一對

奧爾夫 篇六

卡爾·奧爾夫創建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20世紀流傳最廣,對世界音樂教育產生重大影響的音樂教育體系。奧爾夫音樂教育以“整體的藝術”為核心,集節奏、語言、音樂、舞蹈為一體。通過即興創作以培養兒童的想象力、創造力、自主性為目的。

我國引進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前後不過三十年的時間,隨着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的深入研究和本土化,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我國幼兒園和早教園得到推廣,受到教師、家長和兒童的喜愛。

奧爾夫心得體會 篇七

今天是週六,我們去威海教育實驗幼兒園,參加奧爾夫培訓學習。

講課的是上次給我們培訓的張老師,很喜歡這個老師,因為她講課很有感染力,條理很清楚。

上午,我們觀摩了三節示範課。每個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各有特點,但是都很用心,能夠運用老師培訓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教學。因為沒有幼兒參與,聽課的老師配合上課,活動沒有孩子的那種活潑,但是也很有趣,講課的老師活動進行的更順利,更容易。

印象最深的是最後一個老師的課,這個老師一看就是那種本身素質很好的老師雖然是給大人上課,但是仍然很投入。整個活動很有感染力。

張老師在對每節課進行的點評的時候,都是神筆馬良的感覺,點到的地方讓人心裏豁然開朗。真不虧是指導老師,每次奧爾夫老師來培訓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感覺,老師對音樂的的分析和講解,以及大家一起做的律動遊戲,都是一種享受。不管是張老師還是潘老師,她們總是輕輕的把聽課老師帶進音樂的世界,然後激發起大家的表現慾望,整個培訓活動總是那麼激情。

每次學習都會有點感悟,會在內心深處跟自己有一個對話,然後會去模仿老師的授課方式,帶給孩子美妙的音樂學習。

奧爾夫心得體會 篇八

真正瞭解奧爾夫,還是在上了兩次家長課後。雖然只短短兩次課,卻讓我由衷地喜歡上了這種教學方式。奧爾夫課的基本理論很少,在瞭解奧爾夫教學法的創始人卡爾。奧爾夫,以及他的“原始性”及綜合性音樂教育的思想後,我們開始“感受”了。

七八個家長圍成一圈,席地而坐。老師帶着我們先做了一個有節奏地朗誦活動,然後她告訴大家,用手掌擊出節奏,同時説‘我喜歡蘋果我喜歡梨,我喜歡水蜜桃跟我做’再用身體做出一個造型。依照這個例子,每個人要用相同的節奏邊拍手邊説:我喜歡xx(兩個字如葡萄)我喜歡(一個字如杏),我喜歡xx(三個字如哈密瓜)跟我做。每個人所“喜歡”的東西和“跟我做”的動作造型不能一樣,絕對禁止重複別人表演過的。媽媽們的積極性立刻調動起來,每個人都極認真地想着怎樣才能與眾不同。我們依次示範表演後的結果就是,在座每一位母親都充分意識到這個看似簡單的遊戲,其內涵是極其豐富的:有創造力的發揮,想象力的體現,還要集中注意力,跟着音律節奏的變化而變化。平時,我們並未注意到,其語言本身就是有着音調和節奏的。這個小小的遊戲使我們認識到:音樂是與動作、舞蹈及語言密切相聯繫。

隨後,我們又開始“聲勢”表演,即拍拍手、捻捻指、拍拍腿、跺跺腳,這樣幾個極其簡單的、人們常常會有意無意做的動作,讓我們連續做時,我們感受到的是高低音的不同。之後,“卡門序曲”響起,我們配合做聲勢表演,以此欣賞起這首著名的樂曲。這首樂曲我曾經聽過多次,但從不知道用聲勢欣賞音樂會有如此妙境,因為我已感受到自己的肢體動作在盡情地體現節奏的快慢和聲音高低的變化。由於這是人人都會做的動作,我們幾個媽媽很快就配合得很好。而後,我們分成四組,併發給不同的奧爾夫樂器。這種樂器是奧爾夫獨有的。它們不是鋼琴、小提琴等,而是原始的發聲器如:鈴鼓、手鼓、木魚、沙錘、三角鐵等,還有一種音條可以靈活拆裝的敲擊樂器如:木琴、鐘琴等。我們每個小組分別被給予三角鐵、響板、鈴鼓及串鈴,這些樂器將被用以表現一拍、二分之一拍、四分之一及八分之一拍。老師做指揮,她的手勢指揮到哪個小組哪個小組就配合音樂演奏手中的樂器。我們未做配合練習,隨着音樂看着老師的手示指揮演奏起來。一曲下來每個媽媽都興奮不已,原來音樂可以這樣感受!原來我們這些對樂理知識一竅不通的人也能組成一個小樂隊,並且也能演奏得這樣好!大家興奮地鼓掌,既感謝我們的老師,又驕傲於我們自己的表現!

第二次聽堂課更有趣,首先,我們被要求聽一段音樂,這段音樂每間隔幾秒或幾十秒就會有一節或連續幾節長音,有點兒象鳴笛聲或長鈴聲,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間隔的時間也長短不定。老師要求我們集中注意力,聽到一個長音時就要找別人握手,長音一停就要趕緊鬆手自由活動,長音一響就要再握手,但握手的對象不能相同,比如這次你同奇奇媽媽握手,下次長音響起時就得換其他媽媽。這裏,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有一羣三歲的寶寶做這個遊戲時,一個兒個頭和桌子差不多高的小女孩,長音一響時找不到可以握手的人,小傢伙靈機一動,一雙小手緊握着桌子腿兒不放,長音結束,趕緊鬆開手。由此可見孩子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輪到我們遊戲了,音樂響起——長音響了!媽媽們趕緊就近抓住一個媽媽,有抓胳膊的,有拉手腕的;長音過去!鬆開手,正想放鬆一下,長音又響了!再慌亂地撲向另一個!這回可是亂套了,隨着音樂的變化,只見大家象是磁鐵的兩極,忽而緊緊地吸到一塊,忽而遠離,長音不停地響起,媽媽們像撈救命稻草似的到處握手,看也不看就抓住眼前跑過的人,手忙腳亂。長音又響了,我急着去握手,咦?怎麼邁不動腿了?低頭一瞧,哎呀!樂樂媽正坐在地上,反正也跑不動了,就勢抱住了我的大腿!這可真是經典鏡頭啊!不知在一旁拍照的當當媽有沒有照下來?這個時候,大家忙暈了,也樂暈了。音樂遊戲結束了,媽媽們氣喘吁吁,大汗淋淋,好久不鍛鍊了,這回是過癮了。用樂樂媽的話就是:“既欣賞音樂又開發創造力,還可以減肥!一舉數得了!”媽媽們好象又回到了童年和小夥伴們一起嬉戲的時候,雖然累得上氣不接下氣,每個媽媽的臉上卻洋溢着發自心底的快樂。

老師在黑板上畫了些符號如“,“”。”等我們常見的符號表現音樂。我們藉助這些符號欣賞貝多芬的《軍隊進行曲》。對於我來説,這些符號與音樂是沒有聯繫的,但是當老師隨着音樂的播放,用教棍演繹着這些符號的時候,我們越來越深入地瞭解到樂曲的節奏、結構和風格,如臨其境般地體會到士兵們由遠及近再走遠的整齊步伐。一曲終了,再回過頭去看這些符號,真是回味無窮啊!老師説也可自創符號和圖形來理解、記錄音樂。因為對孩子來説,可愛有趣的圖形比空洞的説教更容易使他們接受。

回味這兩節課,我感觸很深。我覺得奧爾夫與傳統教學法相比,就是給孩子創造了“一個自由快樂的童年”,“盡享藝術的真善美”,師生互動,老師高興,孩子有成就感,培養孩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