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項目化運作與社區治理創新專題培訓班學習工作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42K

*月*日至*月*日,有幸參加了*專題培訓班進行學習思考,課程中安排的“團隊管理、社會治理理論、市區政策文件解讀類課程、社區參與型協商類案例分享、項目化運作與社區治理創新等專題課程,受益匪淺。

項目化運作與社區治理創新專題培訓班學習工作體會

一、本次培訓班三點感受。

1、會議規格高。聘請的專家、學者、從事一線有經驗的同志從理念、思路、舉措、創新、效果指明瞭工作方向。

2、講課實效性強。聘請專家教授做了講座,講課內容注重實效。 “創新社區治理、共築社會和諧”、“參與型協商”等從理論闡述、中國面臨的現實、本項工作的難度,言簡意賅,聽後精神倍增,給我們做好工作充了電、 打了氣。

3、選點特色鮮明。以問題為導向,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工作落腳點,以推動居民自治為出發點,以協商民主為方向進行了探討。

在培訓中我對社區多元化治理感悟較深。

一、創新治理機制:實現社區治理滿覆蓋

 “以前無論大小事務,都是政府管理,羣眾被管,政府提供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羣眾只能被動接受,因此很多時候政府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區覺得很累,而羣眾又覺得沒有解決好自己的需求,不‘買賬’。因此必須從體制機制上根本解決問題,這才是長久之道。”創新社會治理機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權,將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項目向社會“發包”,給社區徹底“減負”,另一方面是扶持發展多元社會主體,增強多元主體承接社區服務的能力。

讓社會組織等多元主體力量在社區治理的平台裏發揮作用,實現多元主體力量參與社區治理的全覆蓋,確保散居院落的居民能就近享受社區服務。

二、減輕社區負擔:調動多元主體參與治理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在傳統社會管理中,雖然一再強調社區的服務功能,但事實上社區基本相當於政府機構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攬居民社會生活的大小事務,而具體負責落實的都是社區。”*表示,這就造成社區嚴重的行政化傾向,社區不堪重負,同時百姓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滿足不了。院落自治組織、志願服務隊伍、駐區單位、各類社會組織等參與社區治理,他們將由“客人”變為“主人”,主導社區治理工作。

三、推行購買服務:滿足羣眾多元需求

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勵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增強社會組織承接服務的能力,滿足羣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由於過去供需雙方信息不對稱,社會組織不瞭解社區居民服務的具體事項,無法滿足居民的多元需求,也調動不起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社會組織通過紮根社區,參與政府購買服務,還掌握到了社區的基礎數據,為下一步更好地開展居民服務提供了科學依據

四、梳理社區清單:形成“三社聯動”新局面

如何實現社會組織、專業社工廣泛參與社區治理,形成社區、社會組織、社工“三社聯動”的社區治理新局面?劃清了“行政權力”與“自治權利”的界限,明晰了政府與社區權責的邊界,改變了政府對自治組織行政命令或者行政干預的傳統做法,確保社區自治組織的社會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尊重,基層羣眾的自治權利得到切實保障。

大力推進社區協同治理,社區、社會組織、社工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又相互銜接、相互配合初步形成黨委領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區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