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活動學習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89W

第一篇: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活動學習心得體會

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活動學習心得體會

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活動學習心得體會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繫羣眾的八項規定和省市委要求,動員全市宣傳戰線深入基層接地氣,率先垂範轉作風,經研究決定,在全市宣傳系統深入開展“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主題實踐活動。通過學習“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活動,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認真落實中央政治局八項規定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深入學習黨的十八大,中央、省、濟寧市和我市兩會及科學發展綜合考核總結表彰暨幹部作風建設大會、全市宣傳思想工作會議等系列重要會議精神,牢牢把握“跨越發展、爭先進位”主基調,堅持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自覺站穩羣眾立場、增進羣眾感情、運用羣眾語言、迴應羣眾關切,匯聚發展正能量,傳播鄒城好聲音,不斷提高工作科學化水平,樹立宣傳戰線良好形象。

二、抓好學習,深入領會並積極貫徹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魏民洲在全市宣傳部長會議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強化考核,堅決杜絕遲到早退、無故曠工、串崗聊天、上網娛樂等庸懶散陋習;改進作風,積極營造愛崗敬業、務實進取、狠抓落實的工作氛圍和“講實話、幹實事,敢作為、勇擔當,言必信、行必果”的良好風尚。

三、學風也好,作風也好,文風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就要緊緊抓住這個關鍵,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政績觀。不關心羣眾利益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脱離實際的本本主義,華而不實的文牘主義,這些不良作風、學風和文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徹底解決。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問題的頑固性和反覆性,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在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形成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

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以“三觀”正“三風”,以“三風”強黨建,這是興黨興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重大任務。

第二篇: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

轉作風 正學風 改文風

講話更加簡潔明瞭,開會更加註重質量,公務活動更加節儉務實??自中央出台八項規定以來,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率先垂範,各地各部門、各級黨員幹部積極轉變工作作風,不斷取得人民滿意的成效,許多方面呈現出新的氣象。總結這段時間以來的實踐,進一步推動黨風政風的轉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轉作風與正學風、改文風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整體推進。

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作風、學風和文風,三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作風正,學風、文風就會端正;而學風、文風是否端正,又直接反映作風的好壞。古人説,“立言者,必先立身”,沒有求真務實的作風,談何聯繫實際的學風、言之有物的文風?反過來,“人不學,不知道”,不注重學習積累、不深入調查研究,胸無點墨怎能擺脱官話空話套話,腦袋空空又拿什麼服務羣眾、帶領羣眾?正因如此,當年我們黨開展延安整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將三者統一起來共同推進。也正因如此,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強調。只有“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才能標本兼治、形成合力、取得成效。

學風也好,作風也好,文風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就要緊緊抓住這個關鍵,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政績觀。不關心羣眾利益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脱離實際的本本主義,華而不實的文牘主義,這些不良作風、學風和文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徹底解決。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問題的頑固性和反覆性,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在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形成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以“三觀”正“三風”,以“三風”強黨建,這是興黨興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重大任務。

第三篇:人民日報評論員:轉作風 正學風 改文風

人民日報評論員:轉作風 正學風 改文風

2014年04月03日 07:24:13

來源: 人民日報

講話更加簡潔明瞭,開會更加註重質量,公務活動更加節儉務實??自中央出台八項規定以來,黨的新一屆領導集體率先垂範,各地各部門、各級黨員幹部積極轉變工作作風,不斷取得人民滿意的成效,許多方面呈現出新的氣象。總結這段時間以來的實踐,進一步推動黨風政風的轉變,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把轉作風與正學風、改文風有機結合起來,相互促進、整體推進。

毛澤東同志在《整頓黨的作風》中指出:“學風和文風也都是黨的作風,都是黨風。”作風、學風和文風,三者相互聯繫、相互依存。作風正,學風、文風就會端正;而學風、文風是否端正,又直接反映作風的好壞。古人説,“立言者,必先立身”,沒有求真務實的作風,談何聯繫實際的學風、言之有物的文風?反過來,“人不學,不知道”,不注重學習積累、不深入調查研究,胸無點墨怎能擺脱官話空話套話,腦袋空空又拿什麼服務羣眾、帶領羣眾?

正因如此,當年我們黨開展延安整風,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將三者統一起來共同推進。也正因如此,在黨的十八屆二中全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全黨進一步轉變作風、端正學風、改進文風,把“三風”作為一個整體來強調。只有“三位一體”協同推進,才能標本兼治、形成合力、取得成效。

學風也好,作風也好,文風也好,歸根到底都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轉作風、正學風、改文風,就要緊緊抓住這個關鍵,牢固樹立正確的權力觀、事業觀、政績觀。不關心羣眾利益的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脱離實際的本本主義,華而不實的文牘主義,這些不良作風、學風和文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

的,也不可能在朝夕之間徹底解決。我們要充分估計到問題的頑固性和反覆性,以踏石有印、抓鐵有痕的精神,在求實、務實、落實上下功夫,在學以致用、學用結合上下功夫,以黨風促政風帶民風,形成凝聚黨心民心的強大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黨的十八大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把我們黨建設好。以“三觀”正“三風”,以“三風”強黨建,這是興黨興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的重大任務。(人民日報評論員)

第四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心得體會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心得體會

通過參加十幾天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其重要意義。實際上這次活動就是一次黨的羣眾路線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國情教育。跟隨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車間,深入生活,面對面瞭解羣眾、服務羣眾,增進羣眾感情,做羣眾的貼心人。最終目的不是為形式上“走基層”而“走基層”是要把深入基層、服務羣眾、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常態化、制度化。

新聞工作是黨聯繫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承擔着宣傳羣眾、動員羣眾、服務羣眾的莊嚴使命。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走出真情實感,轉出踏實求真,改出清新樸實。跟隨着《科爾沁周迅》的記者同志“走轉改”採訪學習,受益匪淺,收穫良多。 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這些不是材料改出來的報道讓我覺得媒體離百姓更近了。百姓生活不光是喜事和好事,還有不少實際困難,所以“走轉改”活動要落到實處,我們寫新聞要多反映普通羣眾的利益需求,更好地服務人民。很感謝部領導班子給我這次鍛鍊的機會,雖然過去也數度從事過外宣工作,但是所寫的新聞多數都是材料改出來的“死新聞”,通過這次走基層,發現了不少好的新聞點,新鮮事,我想這次 “走轉改”會不光成為我,也會成為每一名走基層同志貫穿終生的一課,基層意識、羣眾觀點必將融入我們的新聞創作之中,成為始終堅守的價值理念。

通過這次參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到《》工作期間也感觸良多,過去去《》的次數不多,對好多記者編輯不熟悉,通過這次一起工作走基層建立起工作上的友誼。同時總編和報社的同志們的兢兢業業的搞好新聞事業的奉獻精神也深深感染教育了我,擁擠的辦公環境、較為落後的新聞採訪設備,在這樣的條件下能發揮力量,宣傳基層,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想我們應該把首先學習系統內這種埋頭工作服務羣眾的務實的精神。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做好推動外宣工作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我們一定要真正轉變工作作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應該成為我們宣傳思想工作者的自覺行動和職業追求。

“温室裏的玫瑰再鮮豔也不值得驕傲。”、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裏才能踏實。”這是一位媒體編輯在參加 “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後感慨,我想這也是所有記者的真實體會。其實對於大多數記者來説,“走基層”幾乎是每天必備的功課,以廈門衞視《兩岸新新聞》節目為例,我們的日常節目每天都在關注影響民生的種種社會現狀,包括交通、住房、物價等等,而在我們週末版的節目中也會就本週民生最關注關心的話題進行探討、議論,基層民眾所觀所感所想也是我們的關注焦點。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的記者同仁也會經常組織學習,瞭解“基層和羣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羣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但我們仍然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文稿有時流於表面,節目語言和百姓

有距離,也就是存在着編輯記者主播對於稿件內容的消化不夠等問題,因為羣眾才是真正的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活潑、最有生活氣息。要通過走進基層,消化經歷,才能掌握和運用羣眾的豐富語言,養成羣眾喜聞樂見的文風。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裏遣詞造句,或者走馬觀花的走形式,語言就會幹癟枯燥,節目就會索然無味,走不進羣眾心裏。我們説的話羣眾聽不懂,有距離感,怎麼會有感召力?同百姓“嘮嗑”,才能説出“家常話”、抒發百姓情。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本身就是一種作風,是彰顯黨性的具體體現。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既是對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聯繫羣眾、依靠羣眾、服務羣眾的生動實踐,旨在把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點和黨的羣眾路線落到實處,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羣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不斷提高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基層和羣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所以,我深知,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重在聯繫實際、貴在取得實效,因為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我相信,如果我們媒體記者都能夠以基層為念,都能雙腳踩入土地,用心觀察,作風與文風必有切實的變化,媒體與羣眾的感情必定更加親密。

8月27日,雲南省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昆明金馬碧雞廣場面向公眾舉行了啟動儀式。隨後,報社領導也召開會議,傳達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使我再一次感受到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

脱離羣眾的作品絕不會是好作品。現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羣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沒味、沒用,聽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迴應羣眾的關切和訴求。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把握觀眾的思想脈搏,養成迴應觀眾關切的創作風格。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們創作的着力點。

勿忘人民”,語重千鈞。這是新聞工作者傑出代表穆青生前最為鍾愛、寫得最多的四個字。穆青一生六訪蘭考、七下扶溝、九進輝縣、四訪寧陵、兩上紅旗渠……藉由他的筆,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走進幾代國人的心靈深處。他曾飽含深情地説,“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

如果説,在通訊設施匱乏的年代,靠腳底板跑新聞或是無奈之舉的話,那麼,在通訊便捷、信息極易複製的當今,新聞工作者還需不需要親自扎到基層去“掘金”?我給出的答案是:生活和實踐是新聞的本源,當記者就是要一輩子向生活、向社會學習。

我們在實際採訪工作中,往往會遇到缺乏新聞線索,不知採訪什麼去哪裏採訪的難題。其實,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走進基層,沒有走進生活。記得那是1999年的事,當時我和

部門的一名記者剛採訪完一個新聞,因為採訪地點離報社不遠,我們決定步行回報社寫稿,在路過東風廣場時看到有人在吵架,就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名中年男子在廣場上不講衞生,隨地吐痰、擤鼻涕,環衞工人對其勸阻,中年男子不但不改正,反而向環衞工人大嚷:老子就要擤鼻涕,看你怎麼辦!那天因為前一個採訪需要給採訪對象照相,我倆剛好帶了相機,於是我們將中年男子蠻橫無理的樣子拍了下來,由於當時的相機不是數碼的,我倆商量後,一人回報社寫稿,一人到相館洗照片,當我們將圖片和稿件交到主任手裏時,主任決定在一版突出位置使用,第二天圖片和稿件見報後,獲得了報社領導和讀者的一致好評。這一報道還獲得了雲南新聞獎二等獎。所以説,堅持深入基層一線採訪將有效解決新聞線索缺乏從而形成新聞採訪的良性循環。

同時,深入基層一線採訪還最大程度地拉近了讀者與報社的距離,有利於報社知名度的提高。去年我參加一個新聞發佈會瞭解到,為使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我省啟動了光明行動,可以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發佈會結束後,我並沒有就事論事,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能惠及我省白內障患者的一件大事,於是和涉及的幾家單位約好第二天進行深度採訪,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了省殘聯,瞭解到因為我省屬於貧困省,所以只要是我省户口的白內障患者都可以參與這次活動。為使白內障患者瞭解免費手術的情況,我又來到了省級白內障免費手術的定點醫院之一的紅會醫院,通過對醫生、護士以及來準備做手術和已經做完手術的患者的採訪報道,將這一利民的好消息通過報紙傳遞給廣大的讀者。報道出來後,我接到許多讀者打來的電話,紛紛感謝報社報道了這樣一條好消息。還有一次,有位讀者找到報社,稱他打贏了官司,卻多年未執行。我看了他提供的法院判決,知道他因為不服一工商局認為他出售假冒偽劣產品,並對他進行扣押物品和罰款的處罰,他將工商局告上了法庭,最終法院判決工商局敗訴,要求工商局返還他扣押物品和罰款,但工商局一直不執行法院判決。由於這件事發生在昭通,為了解事情真相,我到了昭通,採訪了法院和工商局,回報社後發表了題為《生效判決豈能不執行》的監督稿件,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最終使得工商局執行了判決。事後這位讀者很激動地給我打來電話,説報社為他申張了正義,他會從此成為報社的忠實讀者,並説他的親戚、朋友也表示本報永遠是他們首要訂閲的報紙。

平時我們感覺發行、廣告、甚至報社的知名度與自己似乎無關僅有,只要認真幹好自己的活兒就行了。其實不然,我們只要出去就是代表報社,代表報社的利益,通過以上的例子我感覺到,我們在基層一線採訪,要時刻關心報社的利益,報社的知名度,只有這樣我們的報紙才會在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打出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通過這麼多年的採訪,我真切地體會到,只有真正接觸採訪對象,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而也只有在與採訪對象面對面交流中,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寫出好的新聞。

深入基層的新聞報道不僅增進了同人民羣眾的感情,還提高了服務羣眾的能力。“?走轉改?活動,從根本上説是解決新聞戰線羣眾觀點、羣眾立場的問題。”只有敢於、樂於、善於為人民羣眾鼓與呼,才能贏得基層的信任。下面,是我對這個活動的具體的認識。

走基層:走到最基層去

開展“走基層”活動,就是要把這個活動在最基層貫徹好,切身地感受文化體系的強大魅力,由衷地去評價這個思想文化體系的正確與否。人民羣眾的“感受”和“評價”成為我們在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活動的關鍵環節。

人民羣眾生活和生產的這個“最基層”,也是考驗我們黨員幹部執政水平、為民排憂解難能力、與民關係融洽程度的標尺。只有走進這個“基層”,才能瞭解百姓所需,才能明白百姓所求,才能知道百姓冷暖愛憎,才能懂得百姓苦樂哀愁,“只有我們把羣眾放在心上,羣眾才會把我們放在心上;只有我們把羣眾當親人,羣眾才會把我們當親人。只有這樣做,黨員幹部才能是真正的“人民公僕”,才能在新聞戰線上寫出百姓喜聞樂見的新聞作品,才能在新聞寫作上寫出真正反映民情民意的新聞作品,才能起到監督和自省的鏡子作用。

轉作風:徹底轉變觀念

作風能夠鮮明地體現出個人素質和信仰理念,新聞工作的作風亦是能夠鮮明地體現出從業人員的自身素質和信仰理念。現實生活中,由於事物的運動和變化,總會出現一些新的矛盾和問題;由於主觀認識的侷限和不足,總會產生一些新的麻煩和困難。“轉作風”活動,就是要試圖解決新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就是要試圖解決新出現的麻煩和困難。

新聞工作總是有受眾羣體的。受眾羣體就是人民羣眾。工作的時候,總要與人民羣眾打交道。讓人民羣眾看到新聞之後覺得十分滿意等方面。新聞工作者“官老爺”的態度和行為是錯誤的,是應該進行自我檢討的;新聞工作者“爭名奪利”的心態和行為也是錯誤的,是應該進行自我反思的。新聞工作者應站在人民羣眾的立場上,關心百姓利益,反映百姓需求,新聞受歡迎,不驕傲,新聞不受歡迎,不氣餒,進行反思,找出原因,再接再厲,為下一次能夠產生受歡迎的作品去努力。

改文風:抓到點子上

寫老百姓願意看到的使用好“文風”這把鑰匙,有利於新聞工作的持續、健康、有序、科學的發展;管理好“文風”這把鑰匙,有利於新聞工作的受眾羣體——人民羣眾的接受、理解、喜愛、反饋。要進行“改文風”這個活動,就一定要“改”在點子上。這個“點子”就是要不斷學習來自於生活、來自於最基層的語言,提升語言的層次感和認識感。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這個活動的開展,要求我們能夠“走基層”,在“基層”中最大化為人民服務這個宗旨;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轉作風”,在“作風”重塑的條件下展示新時期的新聞成就;就是要求新聞工作者能夠“改文風”,讓“文風”朝着健康的方向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新聞工作的作用。

第五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心得體會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心得體會

通過參加十幾天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我最大的收穫就是真正的理解了其重要意義。實際上這次活動就是一次黨的羣眾路線教育、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教育和國情教育。跟隨新聞工作者深入基層一線,走進田間地頭、車間,深入生活,面對面瞭解羣眾、服務羣眾,增進羣眾感情,做羣眾的貼心人。最終目的不是為形式上“走基層”而“走基層”是要把深入基層、服務羣眾、轉變作風、改進文風常態化、制度化。

新聞工作是黨聯繫羣眾的橋樑和紐帶,承擔着宣傳羣眾、動員羣眾、服務羣眾的莊嚴使命。新聞戰線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走出真情實感,轉出踏實求真,改出清新樸實。跟隨着《科爾沁周迅》的記者同志“走轉改”採訪學習,受益匪淺,收穫良多。 最美的風景在基層,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層,這些不是材料改出來的報道讓我覺得媒體離百姓更近了。百姓生活不光是喜事和好事,還有不少實際困難,所以“走轉改”活動要落到實處,我們寫新聞要多反映普通羣眾的利益需求,更好地服務人民。很感謝部領導班子給我這次鍛鍊的機會,雖然過去也數度從事過外宣工作,但是所寫的新聞多數都是材料改出來的“死新聞”,通過這次走基層,發現了不少好的新聞點,新鮮事,我想這次 “走轉改”會不光成為我,也會成為每一名走基層同志貫穿終生的一課,基層意識、羣眾觀點必將融入我們的新聞創作之中,成為始終堅守的價值理念。

通過這次參與“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到《》工作期間也感觸良多,過去去《》的次數不多,對好多記者編輯不熟悉,通過這次一起工作走基層建立起工作上的友誼。同時總編和報社的同志們的兢兢業業的搞好新聞事業的奉獻精神也深深感染教育了我,擁擠的辦公環境、較為落後的新聞採訪設備,在這樣的條件下能發揮力量,宣傳基層,是值得我們反思的。我想我們應該把首先學習系統內這種埋頭工作服務羣眾的務實的精神。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做好推動外宣工作健康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我們一定要真正轉變工作作風。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應該成為我們宣傳思想工作者的自覺行動和職業追求。

“温室裏的玫瑰再鮮豔也不值得驕傲。”、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只有真正腳踩在這一片黃土地上,心裏才能踏實。”這是一位媒體編輯在參加 “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後感慨,我想這也是所有記者的真實體會。其實對於大多數記者來説,“走基層”幾乎是每天必備的功課,以廈門衞視《兩岸新新聞》節目為例,我們的日常節目每天都在關注影響民生的種種社會現狀,包括交通、住房、物價等等,而在我們週末版的節目中也會就本週民生最關注關心的話題進行探討、議論,基層民眾所觀所感所想也是我們的關注焦點。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的記者同仁也會經常組織學習,瞭解“基層和羣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走進基層,向羣眾學習,一直是我們黨新聞事業的優良傳統”,但我們仍然有做的不足的地方,文稿有時流於表面,節目語言和百姓

有距離,也就是存在着編輯記者主播對於稿件內容的消化不夠等問題,因為羣眾才是真正的語言大師,老百姓的話最生動、最活潑、最有生活氣息。要通過走進基層,消化經歷,才能掌握和運用羣眾的豐富語言,養成羣眾喜聞樂見的文風。如果只是坐在辦公室裏遣詞造句,或者走馬觀花的走形式,語言就會幹癟枯燥,節目就會索然無味,走不進羣眾心裏。我們説的話羣眾聽不懂,有距離感,怎麼會有感召力?同百姓“嘮嗑”,才能説出“家常話”、抒發百姓情。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本身就是一種作風,是彰顯黨性的具體體現。 “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活動,既是對我們黨的新聞事業優良傳統的繼承和發揚,也是聯繫羣眾、依靠羣眾、服務羣眾的生動實踐,旨在把馬克思主義的羣眾觀點和黨的羣眾路線落到實處,促進新聞單位深入基層、深入羣眾進一步制度化、常態化,不斷提高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的科學化水平。基層和羣眾是每個新聞工作者的情感之根、報道之根,所以,我深知,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重在聯繫實際、貴在取得實效,因為一步實際運動比一打綱領更重要。

我相信,如果我們媒體記者都能夠以基層為念,都能雙腳踩入土地,用心觀察,作風與文風必有切實的變化,媒體與羣眾的感情必定更加親密。

8月27日,雲南省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在昆明金馬碧雞廣場面向公眾舉行了啟動儀式。隨後,報社領導也召開會議,傳達了“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精神,使我再一次感受到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是堅持黨的新聞事業性質宗旨、履行新聞工作責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實“三貼近”要求、增強新聞宣傳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徑,是加強隊伍建設、提高新聞工作者綜合素養的有效舉措。

脱離羣眾的作品絕不會是好作品。現在一些作品、文章被羣眾戲稱為“鏡中之花、水中之月”,沒味、沒用,聽不明、看不懂,最大的要害就是沒有迴應羣眾的關切和訴求。只有走進基層,才能把握觀眾的思想脈搏,養成迴應觀眾關切的創作風格。只有深入基層,才能知道老百姓衣食住行生活百味,也才能找到我們創作的着力點。

勿忘人民”,語重千鈞。這是新聞工作者傑出代表穆青生前最為鍾愛、寫得最多的四個字。穆青一生六訪蘭考、七下扶溝、九進輝縣、四訪寧陵、兩上紅旗渠……藉由他的筆,焦裕祿、吳吉昌、潘從正……走進幾代國人的心靈深處。他曾飽含深情地説,“要當好一個稱職的記者,我的目光和筆觸時刻也不能離開人民”,“只有在生活的激流中,才能寫出時代的篇章”。

如果説,在通訊設施匱乏的年代,靠腳底板跑新聞或是無奈之舉的話,那麼,在通訊便捷、信息極易複製的當今,新聞工作者還需不需要親自扎到基層去“掘金”?我給出的答案是:生活和實踐是新聞的本源,當記者就是要一輩子向生活、向社會學習。

我們在實際採訪工作中,往往會遇到缺乏新聞線索,不知採訪什麼去哪裏採訪的難題。其實,我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沒有走進基層,沒有走進生活。記得那是1999年的事,當時我和

部門的一名記者剛採訪完一個新聞,因為採訪地點離報社不遠,我們決定步行回報社寫稿,在路過東風廣場時看到有人在吵架,就走過去看個究竟,原來是一名中年男子在廣場上不講衞生,隨地吐痰、擤鼻涕,環衞工人對其勸阻,中年男子不但不改正,反而向環衞工人大嚷:老子就要擤鼻涕,看你怎麼辦!那天因為前一個採訪需要給採訪對象照相,我倆剛好帶了相機,於是我們將中年男子蠻橫無理的樣子拍了下來,由於當時的相機不是數碼的,我倆商量後,一人回報社寫稿,一人到相館洗照片,當我們將圖片和稿件交到主任手裏時,主任決定在一版突出位置使用,第二天圖片和稿件見報後,獲得了報社領導和讀者的一致好評。這一報道還獲得了雲南新聞獎二等獎。所以説,堅持深入基層一線採訪將有效解決新聞線索缺乏從而形成新聞採訪的良性循環。

同時,深入基層一線採訪還最大程度地拉近了讀者與報社的距離,有利於報社知名度的提高。去年我參加一個新聞發佈會瞭解到,為使貧困白內障患者重見光明,我省啟動了光明行動,可以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手術,發佈會結束後,我並沒有就事論事,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能惠及我省白內障患者的一件大事,於是和涉及的幾家單位約好第二天進行深度採訪,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到了省殘聯,瞭解到因為我省屬於貧困省,所以只要是我省户口的白內障患者都可以參與這次活動。為使白內障患者瞭解免費手術的情況,我又來到了省級白內障免費手術的定點醫院之一的紅會醫院,通過對醫生、護士以及來準備做手術和已經做完手術的患者的採訪報道,將這一利民的好消息通過報紙傳遞給廣大的讀者。報道出來後,我接到許多讀者打來的電話,紛紛感謝報社報道了這樣一條好消息。還有一次,有位讀者找到報社,稱他打贏了官司,卻多年未執行。我看了他提供的法院判決,知道他因為不服一工商局認為他出售假冒偽劣產品,並對他進行扣押物品和罰款的處罰,他將工商局告上了法庭,最終法院判決工商局敗訴,要求工商局返還他扣押物品和罰款,但工商局一直不執行法院判決。由於這件事發生在昭通,為了解事情真相,我到了昭通,採訪了法院和工商局,回報社後發表了題為《生效判決豈能不執行》的監督稿件,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最終使得工商局執行了判決。事後這位讀者很激動地給我打來電話,説報社為他申張了正義,他會從此成為報社的忠實讀者,並説他的親戚、朋友也表示本報永遠是他們首要訂閲的報紙。

平時我們感覺發行、廣告、甚至報社的知名度與自己似乎無關僅有,只要認真幹好自己的活兒就行了。其實不然,我們只要出去就是代表報社,代表報社的利益,通過以上的例子我感覺到,我們在基層一線採訪,要時刻關心報社的利益,報社的知名度,只有這樣我們的報紙才會在報業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打出自己的品牌擴大自己的影響力。

通過這麼多年的採訪,我真切地體會到,只有真正接觸採訪對象,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確保新聞報道的準確性;而也只有在與採訪對象面對面交流中,才能產生情感的共鳴,才能寫出好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