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9W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1

從整體的角度來看 ,沒有什麼比找到路的方向和歸屬 ,更能給大家帶來希望和幸福了 。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良好發展即是如此 ,總是建立在一定的意識自覺、精神指引和美好追求上 ,這離不開共同體意識的有效支撐 。因此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國家和民族的精神氣質與命運走向 ,有助於明確政治方向、匯聚智慧力量、提供精神歸宿、鞏固國家善治、捍衞民族尊嚴 。

有助於明確政治定位 ,指明行動方向 。“沒有方向的船 ,什麼風都是逆風” 。作為黨和國家在十九大提出的重要論斷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就是要對新時代包括民族工作在內的各項工作的具體開展提供政治定位、點亮行動的明燈 。在深化改革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 ,更有助於確立民族共識、鞏固集體認同、鑄牢整體意識 ,激發廣大黨員和人民羣眾的建設性與能動性 。

有助於匯聚集體智慧 ,凝聚發展力量 。諺語有云 ,“眾人拾柴火焰高”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行動指南並努力維護共同體的行動舉措 ,實際上是一個智慧聚集與力量凝聚的過程 。如亞里士多德所言 ,“每一個別的人常常是無善足述;但當他們合而為一個集體時 ,卻往往可能超過少數賢能” 。歷史經驗也告訴我們 ,正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發揮中 ,我們黨和國家才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實現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飛躍 。因此 ,新時代仍需努力鑄牢這種意識 ,以充分凝聚人心、彙集有效資源、整合進步力量 。

有助於共築精神家園 ,提供精神歸宿 。現代社會在帶來豐饒物質的同時 ,也裹挾了浮躁、焦慮與不安 ,而後者的凸顯即是共同體意識缺失所帶來的精神空虛的表現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際上是紮根中華文明的沃土 ,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 ,創新性地構築安寧真誠的精神家園 ,形成一個共同認同、棲息的精神意義世界 。唯有如此 ,才能滋養並慰藉共通性的內在心靈 ,形成精神上的共有歸宿 。

有助於維繫良好秩序 ,鞏固國家善治 。有情有義 ,方能行穩致遠 ,一個國家和民族也是如此 。大家有情有義 ,同鑄共同體意識 ,才能開展有效的互動與合作 ,形成充滿活力的制度體系與治理格局 。共同體意識的存在與鑄牢 ,是善治形成並鞏固的重要條件 ,特別是其藴含的權威理念、規範意義 ,是成員形成正當性、有序性觀念和行為的重要依託和體現 。與此同時 ,共同體意識還藴含着一種對未來的積極期待 ,從而對秩序的未來延續與創新提供良好的保障 。這些都將有助於促進成員主體的多元合作與共治 ,增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福祉 。

有助於促進民族振興 ,捍衞集體尊嚴 。集體尊嚴是一種不可冒犯的獨立自主狀態 ,但更是一個贏得尊重的擔當貢獻過程 ,這是一個民族的靈魂 ,是大家共建共有的價值感 。這種尊嚴狀態既建立在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實基礎之上 ,又依賴於每一個國人的付出、擔當與貢獻 。尤其是對於我們這個在近代蒙受外來侵略、內部衰敗苦難的民族而言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 。因此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與否 ,直接關聯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興衰和尊嚴 。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2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同我國發展的現實目標和未來方向緊密聯繫在一起,要滿足學生成長髮展需求和期待,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新時代,對於民族高校而言,要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讓互聯網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就必須提高各族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即使用、解讀、評價各種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識、技巧和能力。

努力提高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在“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的全媒體時代中,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媒對現實環境的再現絕不是“鏡子式”的再現,而是一種經過選擇、加工後的再現。傳媒反映怎樣的現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介體制、傳播者的意識形態以及經濟因素等。正因為信息環境不是現實世界,而人們的行為卻是直接面對現實環境,所以需要受眾具備辯證分析能力,具備對媒介信息進行準確、全面、客觀、公正判斷的能力。具備了媒介素養的受眾,才擁有對各種媒介信息的解讀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為個人生活、工作服務的能力。

高校青年學生正處於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時期,各種社會思潮在全媒體時代被傳播放大,在青年中形成了不可小覷的影響力。因此,在高校青年學生中開展媒介素養教育具有重要意義。民族高校青年學生民族成分多,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媒介素養教育,不僅有利於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還有助於促進民族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當前,民族高校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狀況表現出以下特點:在媒介認知和媒介批判方面,對媒介類型、介質特點有一定感性認識,但對媒介歷史瞭解不夠;對媒介的商業屬性有較清醒的認識,但對受眾在傳播中的能動地位認識不足;能意識到媒介對自己知識結構、觀點思維方面的影響,卻相對忽視媒介對價值觀等其他深層次的影響,對媒介的表徵和建構能力也缺乏足夠的判斷和警惕。在媒介接觸動機和行為方面,表現出較強的目的性和功利性特點,選擇瞭解信息、消遣娛樂是媒介接觸的主要動機;手機媒體已成為大學生媒介接觸的主要載體,傳統媒體的接觸量比例很低。

自21世紀開始,中國傳媒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師範大學、復旦大學、雲南大學等高校已經致力於媒介素養課題的實踐和研究。但我國尚未形成完整成熟的媒介素養教育機制。尤其在民校高校或者民族地區的高校,還需要建立和發展媒介素養教育機制,提高各族青年學生的媒介素養。

民族高校開展媒介素養教育的着力點

在民族高校進行媒介素養教育,就是要教會學生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使用媒體資源,通過這種教育,使學生面對紛繁複雜的媒體報道或自媒體資訊時,能夠具有鑑別能力,能夠充分利用媒介資源完善自我,參與社會發展,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深刻理解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從專業課程設置入手,發揮組織傳播的先天優勢。民族高校可面向全校開設媒介素養通識選修課。尤其是開設有新聞傳播專業的高校,可以有針對性地開設專業必修課和通識選修課。媒介素養教育藉助高校課堂,憑藉高等教育制度化、持續性優勢,可使媒介素養教育理念和內容得到相對長期和穩定的貫徹。對於大學生尤其是非新聞傳播專業的學生來説,通過教師專業的、系統的講解,有助於他們瞭解新聞傳播的基礎知識,主動去閲讀相關書籍,有利於對大眾傳媒產生理性認識,對於怎樣接觸媒介、應該接觸哪些媒介、吸收相關媒介的哪些知識也會有比較明確的認識。有了這樣的基礎,對於大眾媒介中的報道內容和報道方式,該怎樣有選擇地接觸、有判斷地接受,自然而然就可以找到正確的路徑。

輻射課堂教育成效,發揮人際傳播的獨特影響。接受了媒介素養教育的大學生能夠在人際傳播中恰當傳遞自己的理解和體會。通過互相交流討論,大學生比較容易對熱點問題形成共識,形成媒介素養教育成果在校內的輻射。在畢業以後,大學生會把自己掌握的媒介素養知識傳播給同事或者是親朋好友,推動媒介素養教育向社會延伸、在朋輩間傳播。若干年後,他們為人父母,在對下一代的教育中,媒介素養知識必然會融入其家庭教育體系中,形成代際縱向傳承。

凸顯示範引領,建構科學的理解框架。在融媒體環境下,高校主流校園媒體已從報紙、廣播、電視、新聞網轉向微信、抖音、B站、微博。這些新媒體也是民族高校學生最常接觸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容的平台,因此要在學生在校期間,讓他們接觸到更多優秀的校園新媒體資源,包括兩方面:一是人的資源。在校園從事新媒體工作的教職工和在校學生,由於長期與媒體接觸,在實踐層面獲取了一定的媒介知識,他們成為校園中具有較高媒介素養的人羣,在大眾傳播效果的形成過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過濾的作用,由他們將信息擴散給受眾,形成信息傳遞的兩級傳播。因此,要善於發揮這部分人羣在理解和接受傳播內容方面起到的示範引領作用。二是內容的資源。高校學生在校期間對校園生活、身邊師生和校友關注度極高,民族高校校園新媒體可以充分利用多種媒體的多種宣傳報道形式,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主線,策劃相關宣傳教育內容,如開通專題網站、製作專題節目、推送系列報道、製作播放短視頻、開展與受眾互動等,建構青年學生理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容的新聞框架,從而在實踐中自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3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原創性論斷,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工作指明瞭根本方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在中華民族發展史、我國民族工作史上無疑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

在中央的部署下,各級各方面積極開展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取得了重要進展。甘肅省委也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正在研究制定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工作體系的指導意見。但從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目前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豐富內涵、基本要求、實踐路徑、具體抓手等認識還不夠、研究還不深、工作還不細,還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作推進慢、實踐抓手少等問題。因此,我建議:加強頂層設計,從中央和國家層面謀劃實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同心共鑄”工程。

第一,構建國家話語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就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論斷,這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但目前理論界、學術界的研究總結還跟不上,存在解讀闡釋不繫統、不到位、不權威的問題,還沒有形成與之相適應的理論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以及教育培訓體系等。為此,建議對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研究作出系統部署,構建成熟完善的理論研究體系,把黨的民族理論最新成果通過權威的國家話語體系傳播開來,講清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方向性、根本性、原則性、實踐性等重大問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理論指導。同時,也為世界範圍內的民族事務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

第二,完善法律法規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必須要有法律法規作保障。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應當及時修訂完善,把新時代民族理論的新發展、民族關係的新變化、民族工作的新要求寫進去、體現好。黨內法規方面,建議以黨章為根本遵循,專門制定出台關於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黨內法規,使之成為各級黨組織的主體責任、全體共產黨員的行為準則。國家法律方面,建議遵循憲法,對現行涉民族法律法規進行調整完善、立改廢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嵌入到國家法律體系之中,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化為國家意志,使之成為全體中國公民必須遵守的行為規範。

第三,形成組織動員體系。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既需要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雙輪驅動”,更需要黨內黨外、各行各業和各族人民的“同心共鑄”。因此,必須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納入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融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嵌入“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做到全面動員、全域覆蓋、全員參與、全力推進,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4

一部名為《山海情》的主旋律扶貧劇廣受好評,圈粉無數。故事發生地——寧夏西海固和閩寧鎮翻天覆地變遷的歷程,是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習近平於上世紀90年代親自部署、親自推動,開展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閩寧模式”並結下豐碩成果的縮影,也是各族幹部羣眾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典範。

回望過去,發生在西海固的傳奇不止於此。這方土地,同樣也見證了黨的民族工作的非凡歷史。

1935年至1936年,紅軍長征途中三過寧夏西海固回族聚居村莊——單家集,毛主席為當地宗教人士講解黨的民族政策和抗日主張,留下了著名的革命佳話“單家集夜話”。紅軍駐紮時,還向當地百姓傳授了馬鈴薯粉條製作技術。從此,這種粉條就被稱為“紅軍粉”。如今,“紅軍粉”已成為單家集各族羣眾致富的支柱產業。

從“單家集夜話”到閩寧對口扶貧協作,從幹沙灘到金沙灘,從貧窮閉塞到全面小康,從長征精神到脱貧攻堅精神……在百年曆史長河中,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篳路藍縷、艱苦奮鬥、開創輝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空前增強。

今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強調,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要用好這些紅色資源,組織廣大黨員、幹部重點學習黨史,同時學習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做到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特別是要在堅持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維護各民族大團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重大問題上不斷提高思想認識和工作水平。

對於廣大黨員幹部來説,紮實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就要從百年黨史中感悟思想偉力,從百年奮鬥中汲取前行力量,堅持不懈用黨對民族工作創新理論的最新成果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回顧歷史,我們黨始終高舉民族大團結旗幟,創造積累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寶貴經驗。欲知大道,必先知史。黨的民族工作史是黨史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早在成立之初,就高度重視民族工作,強調“一切夷漢平民,都是兄弟骨肉”,把少數民族解放納入中華民族解放的全局之中,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共同締造新中國,開創了中華民族大團結大發展的歷史新紀元。從中共一大唯一的少數民族代表鄧恩銘(水族)到韋拔羣(壯族)、黃振士(黎族)、藍飛鶴(畲族)等革命英雄;從“半條被子”“彝海結盟”“犛牛革命”“山山金達萊、村村烈士碑”,到“八千湘女進新疆”“三千孤兒入內蒙”“齊心協力建包鋼”;從中央訪問團到全國少數民族參觀團;從東西部對口扶貧協作到鄉村振興……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始終凝聚起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團結奮鬥的磅礴偉力,為實現中華民族獨立解放、繁榮發展不懈努力,繪就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動畫卷。

進入新時代,我們黨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成為推動民族工作創新發展的鮮明主線。在驚濤駭浪中挺立潮頭,在櫛風沐雨中書寫華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新理念,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寫入黨章,把“中華民族”概念寫入憲法,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推動我國民族工作進入了新時代。比如,明確指出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為我們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提供了根本遵循;明確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民族不能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一個民族也不能少,出台支持民族地區發展的政策措施密度之高、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極大地幫助民族地區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和經濟大循環,步入發展質量更高、羣眾得實惠更多的歷史時期;明確強調把加強民族團結作為戰略性、基礎性、長遠性工作來做,推動出台依法治理民族事務保障民族團結、加強少數民族流動人口服務與管理、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等政策文件,重視解決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突出困難和問題,形成、鞏固和發展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局面。

面向未來,我們要堅決履行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一百年驚濤拍岸,新時代激流勇進。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把“中華民族凝聚力進一步增強”列入“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了戰略性部署。在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徵程中,我們要履行好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深刻認識和了解民族工作在黨的百年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真學習好貫徹好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民族工作的重要論述,結合實際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要在大統戰工作的格局下,進一步找準民族工作部門的職責定位,突出工作主線,聚焦主責主業,健全工作體系,做到職能職責向主線優化、工作舉措向主線發力、人員力量向主線加強。要堅定不移地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分析和處理民族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抓教育、抓交融、抓發展、抓法治、抓穩定,着力推動“十四五”時期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推動中華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強、凝聚力更大的命運共同體。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5

習近平總書記“以史為鑑、開創未來,必須加強中華兒女大團結”的重要論述,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抓好貫徹落實,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推動民族團結進步事業取得新成效。

要強化責任擔當,不斷完善創建工作體制機制。要進一步落實好中央和黑龍江省委要求,推動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切實擔負起創建主體責任,把創建工作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內容。要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堅持由各級黨委統一戰線工作領導小組統籌,宣傳、統戰、民族工作部門共同負責,各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密切配合,推動形成強大工作合力。

要突出主線方向,不斷豐富創建工作的內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鮮明主線。只有緊扣主線,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才能體現時代性、彰顯羣眾性、富有創造性,才有蓬勃生機與活力。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指導思想、主要任務、評價標準,貫穿到創建工作各領域各環節。自覺肩負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責任,做積極宣傳者、有力推動者和堅定捍衞者。準確把握傳承弘揚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關係,不斷推動各民族文化交融創新,切實夯實“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思想基礎。

要堅持精準創建,推動創建工作平台化、項目化、工程化、品牌化。黨政機關要做執行黨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規的表率,在盡職履責中促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企業要廣泛吸納各民族員工就業,團結各族員工緻力於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履行好社會責任;社區要着力構建嵌入式的社區環境,讓各族居民安居樂業;鄉鎮要順應城鎮化發展,將民族團結進步融入鄉村振興戰略中;學校要加強各族師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連隊和駐地所在地方要弘揚軍愛民、民擁軍的優良傳統,全面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等。

要夯實基層基礎,促進創建工作向縱深拓展。要規範省級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示範單位命名活動,推動創建工作下沉到社區、鄉村、學校、企業、連隊等基層單位,引導和激勵示範區、示範單位爭當民族團結進步創建試驗田和標兵,創造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要着眼提高宣傳教育實效,進行“滴灌式”宣傳教育,紮實推進“互聯網+民族團結”,推動創建工作重在平時、融入日常。注重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民族團結,用好各族羣眾身邊的歷史故事、現實經歷,不斷增強各民族的情感聯繫、文化共性、心靈共鳴。組織開展“永遠跟黨走”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宣講活動,持續宣傳全國及全省民族團結進步模範事蹟,宣傳好黨的民族政策,講好民族團結進步故事。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6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着眼國際國內兩個大局,深刻分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的現實需要,科學謀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原創性論斷,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主線,也是民族院校的立校之基、育人之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是維護祖國統一的必然要求,是促進民族團結的必然要求,是造福各族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民族院校承擔着為黨的民族工作服務、培養各民族優秀人才、維護民族團結進步等重大使命和責任,必須緊扣推動民族地區高質量發展、加快民族地區人才資源開發等,切實找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着力點、發力點,將民族院校建設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堅強陣地。要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用我們黨百年來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產生的歷史性影響感召青年學子、教育青年學子,讓他們深刻認識到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現在美好生活。要教育引導各族青年學子始終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自覺從內心深處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始終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自覺投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偉業;始終牢固樹立正確的民族觀,自覺守好促進民族團結的生命線;始終牢固樹立正確的文化觀,自覺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共有精神家園;始終牢固樹立正確的宗教觀,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民族院校青年學子既是各民族的優秀人才,更是中華民族的棟樑和未來,希望青年學子們要像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託的那樣,始終胸懷“國之大者”,自覺把大學生實現個人夢與實現中國夢結合起來,把個人之志與報國之行統一起來,在傳承黨的百年光輝史基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爭做新時代韌不可破的“紅紐帶”,把各族人民牢牢地鏈接在一起、緊密地團結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爭做新時代固本強基的“鋼筋釘”,鑲實薄弱點、嵌牢鬆動處,讓各民族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根基更加厚實和穩固,在全社會形成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濃厚氛圍;爭做新時代遍地開花的“金種子”,把民族團結的優秀基因播撒到祖國山川、各族人民心中,讓民族團結之花遍地綻放、常開長盛。尤其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民族團結,像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珍視民族團結,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共擔風雨、共迎挑戰、共創輝煌,匯聚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202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青年學習心得體會7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有精神,與世界上其他共同體比較,中華民族是有獨特歷史特徵的共同體。

歷史上,各民族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創造了中華民族團結發展的輝煌歷史。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各民族共同培育了獨具特色的中華文化。因能容納,而成其大,因能調適,而成其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着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

中華民族共同體有着自己的特點,這使其區別於19世紀以來出現的西方各類共同體。如費孝通先生所説,“我們東亞這一塊大陸和西歐相比,在這方面大不相同。西歐至今統一的局面還沒有形成,甚至所謂‘共同體’也不牢固,而我國統一的主流是沒有斷過的。”費孝通先生的這個觀點,可以從美國芝加哥大學社會學教授羅伯特·帕克1932年訪問中國時的印象中得到佐證。當時,帕克被中國的文化和文明深深打動,他説,“中國就是這一種有機體。在它悠久的歷史中,逐漸生長,並在地域上逐漸擴張。”在帕克看來,中國已經是一個完成了的文明,它的文化、習俗、制度相互搭配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帕克這一印象也得到歷史學家許倬雲先生的證明:“秦漢時代,一個龐大的共同體網絡終於形成。這一‘天下’格局,以其開放性不斷吸收與消化外來的影響。”這是中國區別於其他國家的典型特徵之一。

中華民族即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新發展階段。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勾畫了“十四五”時期和2035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吹響了各民族一起邁向偉大復興新徵程的進軍號。中華民族既統一於文化,也統一於共同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對美好生活的孜孜追求。在邁向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將逐步在走向信息化、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中形成越來越緊密的共同體。共同的歷史、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目標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基礎,必將激勵着全體中華兒女在黨的領導下,齊心協力、團結奮鬥,共同面對國內外錯綜複雜的形勢,克服一切艱難險阻,不斷推動各民族共同進步、共同繁榮,一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