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延安印記

欄目: 學習培訓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46W

延安的第一印記是來自於小時候學過的一篇課文,賀敬之的《回延安》。那一句深情的詩句:“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道出了多少延安兒女對母親的深切情懷。除此以外,對延安再無任何印象,這次有幸到延安參加學習培訓班,讓我徹底改變了對延安的印象。

延安印記

一、黃土高坡。

從西安出發,動車剛駛入延安境內,映入眼簾的即是連綿不絕的小山堡,山山茆茆一片綠海,不是我想象中黃色的土壤連着一片片光禿禿的山坡。雖然植被不是很濃郁,依稀能見到裸露的黃色土壤。但黃土高坡不再是我對這塊聖土的最初印象。來接我們的張老師給我們介紹,革命聖地延安地處黃土高原,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00毫米,長期以來植被稀少,山垣裸露,水土流失嚴重,這不僅導致延安農村的貧困,更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1999年,黨中央發出西部大開發號召,啟動退耕還林工程,明確提出“退耕還林(還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方針。延安市率先在全國實施退耕還林工程。退耕還林使延安市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全市林草覆蓋率由1999年的42.9%提高到現在的57.9%,林木綠化率由37%提高到46%。延安的山川大地,基調已經實現了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雖然我不能親眼目睹黃土高坡的狀麗景觀,不能站在黃土高坡上縱情高歌,但我由衷的為延安人民高興,因為他們有了綠水青山。

二、窯洞裏有馬列主義

通過幾天的理論培訓學習後,老師帶我們參觀了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生活和工作的地方——窯洞。這一孔孔的窯洞低矮潮濕,有土窯、石窯,延安窯洞, 先前只是在書本上見過,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見到人們居住窯洞的真面目. 只見一孔孔窯洞都鑲嵌在黃土坡中間,窯洞均為木製上格門窗,並呈圓拱形,窯洞裏面也是拱形建築,不像漢式建築,多數沒有橫樑,一般是並列三至五孔房間。我們先後瞻仰了當年毛澤東、朱德、周恩來、劉少奇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窯洞舊居,在這些門窗陳舊斑駁的土窯洞裏,映入眼簾的都是一些簡陋而破舊的木板牀、辦公桌、木櫃子、木凳子,木桌之上還擺放着小小的煤油燈盞,窯洞最裏面還挖掘有深入地底下的防空洞。見到這些窯洞情景,不禁使人肅然起敬。遙想當年,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從一九三五年至一九四八年共十三年,就是住在這樣破舊簡陋的延安窯洞裏,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在這個世界上最小的司令部裏,指揮着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解放戰爭,孕育了中國革命的最後勝利。

老師還給我們講解了當年毛澤東住在既陰暗,又潮濕的窯洞裏,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伴着微弱如豆的燈光,在這低矮的窯洞裏寫出《論持久戰》、《實踐論》、《矛盾論》、《為人民服務》等重要文章。收入《毛澤東選集》的158篇文章中,其中就有112篇是在延安窯洞裏完成的。毛澤東住在窯洞裏,天上有敵人飛機不斷地轟炸,地面有國民黨軍隊晝夜圍攻清剿,就是在那樣艱難困苦的環境裏,奠定了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思想理論基礎。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艱苦探索中,對中國革命與建設中一系列獨創性經驗作了理論概括,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這一適合中國實際需要的科學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是指導中國革命和建設取得勝利的旗幟,是我們黨和中國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維繫中華民族和國家統一的重要精神支柱。就是這樣名不風經傳的破窯洞裏,走出了馬列主義的最好實踐者。我們通過學習,一定會認清自已身上的責任和重擔,把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從窯洞裏走出的路發揚光大,以這裏為起點,走向全中國,走向全世界。

三、兒女情長

在朱德同志的窯洞裏,我們看到了最為豪華的一把沙發,説最為豪華,是因為沙發是皮質的,而且是三個配套的單人沙發,當時安在朱老總的會客廳裏,成了最為豪華的接待處。其實這一套沙發是一個外國記者送給毛主席的,毛主席雖然對外國友人贈送的沙發愛不釋手,但考慮到朱老總南征北戰落下了長期腰疼的毛病,忍痛割愛送給了朱德同志。雖然沙發皮質已然陳舊斑駁,在當代人看來不過是一套破舊的座椅,但老一輩革命家之間的這種階級情誼卻永遠歷舊彌新。毛澤東和朱德兩人自1928年春在井岡山會師開始合作,歷經21年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和27年沒有硝煙的和平時代,近半個世紀,既有親密無間的合作,亦有數次爭論分歧。他們這種建立在生死與共基礎上的非同一般的深情厚誼深深地震撼了我們。這種情誼,既包含着對革命、對理想的共同追求,亦有着七尺男兒惺惺相惜的兒女情懷。

Tags:印記 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