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重走革命聖地延安有感

欄目: 黨員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71W

機關黨支部按照區委安排,組織一次走進革命聖地,尋訪樑家河習近平下鄉之路黨日活動,心中嚮往,擔心工作原因去不了,臨時前一天晚上,非常難得的機會向兩位主要領導請假成功,很快給組織牽頭的支部書記發微信:“明天和大家一起走”,期盼、探尋的心理難以言表。來***六年了,參加黨建活動外出尚屬首次,更讓我激動的是從八七年上大學時擔任學生幹部而參加學院團委組織了一次暑期延安行,至今三十年後得以重訪延安聖地,用賀敬之的詩句以表心志即就是——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

重走革命聖地延安有感

早晨六點起牀,吃了簡單的早飯,六點四十分集中,一輛中巴載着機關二十餘名幹部,一路高速七個小時後到達習近平同志下鄉的村莊延安市延川縣文安驛公社(鎮)樑家河大隊(村)。

兩山夾一溝,山坡上翠綠遮蓋黃土,溝內一條小溪,近五米寬的道路上小中巴疾行而上,一路風光秀美,沿溝兩邊低矮的房屋修繕一新,展現出了陝北民居的粗獷大氣、簡約淳樸的形象氣質。沿着彎延的小路徙步慢行,一座座房屋一塊塊展板展現出了習近平同志在此走過的七年艱苦歲月,鐵業社、大隊部、第一口沼氣池,居住窯洞,淤地壩上的菜田,樸實厚道的陝北大娘坐在碾盤旁一邊拉鞋墊一邊為我們唱起了陝北民歌,喝着瓶中的水彷彿飲酒微醉,讓人思緒萬千……

“陝北高原給了我一個信念,也可以説是註定了我人生過後的軌跡。經過了陝北這一人生課堂,就註定了今後是做什麼,它教了我做什麼”。這是習近平同志的心得。

1969年1月13日,不滿16歲的習近平“知青專列”先到銅川,轉乘車到延川,再到文安驛,15名知青進樑家河,習近平與另外4人分到二隊。住窯洞,吃大鍋飯,早出晚歸參加勞動

從那時開始,讀書、思考、勞動、入黨,實幹,到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帶領大家修建沼氣池、打井、建淤地壩,與農民交朋友。

從1969年年底開始,先後有知青當兵、招工、招幹、招生返城,年輕的習近平內心的期盼和磨礪難以想像……1975年清華大學分配給延安兩個各額,全部給了延川,習近平三個志願全部填寫“清華大學”,習仲勛下放的洛陽耐火材料廠出具了一份證明,“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終於衝開了難以跨越的政審關,1975年10月7日,習近平淚別樑家河。

正如他在回憶錄中寫到的——我人生第一所學到的都是在樑家河,不要小看樑家河,這是有大學問的地方。

古人云:一日無書,百事荒蕪。腹有詩書氣自華。習近平從北京到延安,兩箱行李一箱書,最大的愛好就是看書,七年歲月,書中日月長。年青周恩來説過:與有肝膽人共事,從無字句處讀書,習近平七年知青歲月,從16歲至23歲,除了讀書本上的書以外,更多的是在陝北惡劣的生活環境中從淳樸善良厚道的農民朋友身上讀到了做人、做事的道理,造就了他一生大學問的基礎。

回到聖地延安城,看寶塔山,上清涼山,進革命歷史紀念館,倘佯在棗園和楊家嶺革命發源地,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悟“陝北窯洞的燈光照亮了全中國”。感歎老一輩革命家對信仰的堅定追求,矢志不渝。長征到延安只剩幾萬人,最終打敗有800萬軍隊的國民黨,理想、信念、意志讓我這個五十多歲三十年黨齡的普通黨員,心中無限嚮往。

陝北窯洞的燈光,樑家河窯洞的堅守,讓我對毛澤東思想的偉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光榮正確更加堅定信念,不忘實心,方得始終。中國共產黨的偉大,正因為有這樣的一批意志堅定、信念不移、能在最艱苦最危難的環境成長壯大起來的革命家為帶頭人,才能有我們黨的九十多年波瀾壯闊的歷史成就。

重訪延安聖地,尋找樑家河精神,學習偉人,感懷歷史,讓我更加增強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對我們黨的理論、制度、文化自信。習近平同志執政五年來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正是他不忘初心,砥礪奮進,一往無前的印證,體現了共產黨人的優秀品質和堅定的信仰,不忘初心,求得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