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吳孟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7.13K

學習吳孟超先進事蹟心得體會多篇

吳孟超同志先進事蹟 篇一

仔細讀過吳孟超院士的資料,感動之餘,不禁為他高尚的人格、無私的胸懷、崇高的境界所折服,他為共產黨員立起了標杆。廣大黨員幹部應當認真學習吳孟超的先進事蹟,在學習中要注意“知不足”、“不知足”。

在愛黨愛國上“知不足”。由於對祖國懷着深深的愛,17歲的吳孟超放棄了去英國讀書,回到戰火紛飛、災難深重的祖國,他幾十年如一日,把畢生精力和智慧獻給了祖國。文革開始後,因受華僑身份牽連,黨支部停止了他的組織生活。但他仍然深深地愛着黨,堅持交黨費,寫思想報告。然而時下,有的黨員幹部擺不正自己同組織的關係,幹一點事就向組織要回報,剛剛提拔就向組織要求再“進步”;有的受不得半點委屈,有少許不如意,便滿腹牢騷。與吳孟超院士相比,這些黨員幹部的 “委屈”要小得多,甚至是微不足道。廣大黨員幹部要學習吳孟超的愛黨愛國情懷,進一步加強黨性鍛鍊,堅定理想信念,把為黨爭光、為國爭氣,作為自己的崇高信念和終身追求。

在服務羣眾上“知不足”。當建設“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費緊張時,有人建議醫療費漲價,卻遭到吳孟超的強烈反對,“老百姓熱愛共產黨,擁護共產黨,説到底就是因為這個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好。發展為了誰?如果大樓建高了,蓋好了,而老百姓卻看不起病,我吳

孟超不會開心啊……”為了給病人省錢,他做了三條規定:只要確保療效,用藥能用便宜的不用貴的,能用國產的不用進口的;不準給病人過度檢查等。當前,少數黨員幹部羣眾意識淡薄,對待羣眾“冷、橫、硬、推”,有的甚至與民爭利。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像吳孟超那樣,堅持站在羣眾的角度想問題,以讓羣眾得實惠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去做事情,自覺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愛崗敬業上“不知足”。吳孟超對技術可謂是精益求精,爐火純青——他創造的“吳氏刀法”以精準見長、快速著稱,心到刀到,如行雲流水。即使這樣,他仍不顧89歲高齡,堅持每晚在卧室繼續工作,雙休日經常到病房查房,撰寫論文,並且每年主刀完成近200台手術。廣大黨員幹部應當學習吳孟超的敬業精神,立足本職工作,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高能力,兢兢業業、紮紮實實做好每一項工作,不辜負組織的重託和人民的厚望。

吳孟超主要先進事蹟 篇二

吳孟超還有一項努力,在他一生的奮鬥中具有突出意義,我必須敍述。在有了“三人小組”後,吳孟超爭取在醫院外科裏分出一個獨立的“肝臟外科”,那是中國第一個肝臟外科。接着把肝臟外科變成了一所肝膽外科醫院,就在長海醫院的母體裏發展,所謂“院中院”,同時成立了肝膽外科研究所。再走一步,就從長海醫院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迄今,它不僅是“中國唯一”也是“全球唯一”的一所肝膽外科醫院。

如果缺少一個有規模的戰鬥堡壘、一個擔當起重任的指揮中心,怎麼跟肝癌作戰,怎麼能凝聚起戰勝肝癌所需要的多方面人才!有了這個特種戰鬥團體,凝聚了一大批人才,吳孟超領導着他的團隊陸續拓展了巨大肝癌二期切除術、肝硬化肝癌局部根治性切除術、肝癌復發再手術、腹腔鏡下肝腫瘤切除術、肝移植等幾十項高難度手術。

今天,治療肝癌的方法已有很多種,但很多患者並不清楚,同是肝癌患者,身體的基礎情況與腫瘤卻有很大差異,可以採用最適合的方法治療。但不少醫院能運用的方法往往只有少數幾種,某個患者去掛一個專家號,這位專家可能只會做一種切除術,或只會做肝移植。接診後,如果能幫助患者抉擇,用什麼方法治療更合適,那就好了。可是不少專家,一方面因專業分得過細而使判斷力受限,另一方面是責任心也受到腐蝕……於是,不必做肝移植的做了,不能開的刀開了,導致的嚴重後果,則往往被認為原本就是不治之症。而且,醫患合同書已經把醫方的責任都排除乾淨了,患者家屬也簽字了。

在吳孟超領導的這所醫院,不僅僅是吳孟超的手術成功率高、治癒率高。為什麼?因為在這裏,不論哪位醫生接診,首先要判斷這個患者適合用哪種方式治療。如果來院時已不能承受手術,則需先用怎樣的治療為患者創造可承受手術的條件。還有,是否需要化療,或其他輔助治療。這所醫院還有中醫科,吳孟超重視中)本站○(醫聯合治療。這一切都需要制定出治療方案,記錄在案,要經受檢驗。有沒有違規的醫生?有。吳孟超發現了,是不留情面的。

在這個醫學進步以及醫院市場化的社會大背景上,我們看到,吳孟超身上最可寶貴的並非他的醫術,而是他那顆總在為患者着想的心。最能體現他那顆心的也許莫過於他堅持的“吳孟超星期二門診”。

吳孟超主要先進事蹟 篇三

吳孟超的生日是農曆七月初九。中國在商周時期就把農曆七月定為秋季的第一個月,稱之孟秋。吳孟超生於七月,小時候的名就叫孟秋。孟秋上國中後,給自己改名為孟超。這是我所看到——從他內心發出的第一個渴望自強的信號。

此後的吳孟超,一生都在努力地超越自己,超越環境對他的束縛,包括父母的愛與期望交織在一起的“父母意志”對他的束縛。17歲,他就經歷了一次重要超越。

他5歲時隨母親去投奔在馬來西亞做工的父親。家裏窮,父母只供得起這個矮小的孩子讀書,起初是期望他學了知識將來能有飯吃。不料他書念得非常好,讀完國中,當地沒高中,父母決心送他去英國繼續讀書,這時是指望他將來長了學問改變一家人的命運。可是,吳孟超卻堅持要回國。

這是1940年,中國正在日寇的鐵蹄下遭受蹂躪。吳孟超17歲半,為什麼要離別父母弟妹回國?這是個值得追思的問題。

他在馬來西亞上的學校是當地華僑辦的,叫“光華學校”,取的是光耀中華的意思。校名是孫中山先生題寫的,孫中山還寫了一副對聯:“求知求義最重實踐,做事做人全憑真誠。”此聯成了這所學校的校訓。知識不僅有助於一個人謀生,知識裏是有一個日益增長的大世界的。祖國正被侵略,學校裏的課程也變了,華僑教師給學生們講祖國、講正義、講國內的英勇抗戰,講得熱淚盈眶。青年是有熱血的,青年吳孟超是國中的班長,他的心中不再只有一個家,更有祖國,一個寬廣遼闊的很大的祖國!

他在實現着人生中極其重大的一個超越,從關心自己的家到關心祖國!他的熱血和情感在為此激動,他已經無法服從父親的願望,無法僅僅為改變一家人的生活處境而去英國讀書……他深知父母在五六個孩子中只培養他一人讀書,自己肩負着全家的厚望,可是他堅持要回國……回國能幹什麼,去打仗,還是去讀書?國內還有平靜的課堂嗎?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想要回國。1940年1月,他是與6位同學一起回國的,可見那個年代懷有一腔報國熱血的青年是不少的。吳孟超成為吳孟超,必還有他個人的因素。

吳孟超的人物事蹟 篇四

我沒有統計過吳孟超究竟帶出了多少研究生,我以為比有關數字更重要的是吳孟超鼓勵學生超越他。你已知道,“常温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是吳孟超發明的經典手術方法。在他的鼓勵下,他的學生周偉平教授在2004年發明了“不阻斷下腔靜脈全肝血流阻斷切肝法”;楊甲梅教授在2006年發明了“半肝完全血流阻斷下無血切肝術”。肝臟手術技術一次再一次得到發展,手術成功率因此不斷提高。可見吳孟超心中最看重的是患者的康復。

外科界有人認為,吳孟超確實帶出了在手術上可以與他難分伯仲的學生。更令我敬佩的是,吳孟超培養研究生,多有不是做手術的醫生。這可以追溯到吳孟超1979年舊金山國際會議回國後,他沒有陶醉在讚揚聲中,而是看到,光靠手術治療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肝癌問題的,自此把人才培養的重點轉移到基礎研究上。就在這一年,他招收首批碩士研究生陳訓如、屠振興,為他們定的研究方向是“肝癌的早期診斷”。

他主導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肝癌基礎研究實驗室,並以自己的影響力陸續把學生派往歐美國家去留學。今天,成為中國肝臟醫學領域領軍人才的吳孟超學生,多是吳孟超從普通醫生和普通學生中發現、培養起來的。

吳孟超的先進事蹟 篇五

人有高志,當從基礎做起。1956年的吳孟超去跑圖書館,據説幾乎找遍了他能翻到的所有藏書目錄,只找到一本英文版的《肝臟外科入門》。就這本“入門”,已萬分珍貴。

吳孟超拿着書去告訴導師,裘法祖則對他説:你儘快把它翻譯成中文吧,讓更多我國醫生能看到。

這是個重要情節。此前,吳孟超只想到閲讀它,還沒有想到翻譯它。導師這話,不是一般的鼓勵。裘法祖心裏想着的不只是一個吳孟超,導師在想着中國的肝臟外科,導師心裏裝着中國無數的肝臟疾病患者。當年吳孟超不僅尊矚翻譯了這本英文書,更為珍貴的是他繼承了導師心中總是裝着患者的偉大的情感。所以,2011年5月,吳孟超站在人民大會堂的講台上做報告,他説他的榮譽“屬於教導我做人行醫的老師們……”在這裏,他更強調老師教他“做人”,這“做人”比“醫術”重要。

1958年吳孟超給醫院寫報告要求向肝臟外科進軍。醫院批准他和張曉華、胡宏凱三名軍醫聯合攻關,這就是中國肝臟外科史上著名的“三人小組”,吳孟超任組長。

《肝臟外科入門》的原作者是美國人,該書沒有涉及肝臟手術的止血方法。而止血方法是肝臟手術必須解決的首要難題。“三人小組”從研究肝臟解剖入手,經300多天,終於製作出肝臟血管鑄型標本。隨着肝臟血管構造如同珊瑚般呈現,把他們自己都嚇一跳,肝臟內大大小小的血管多達幾千條,這猶如打開了一座神祕的宮殿,而怎麼認識它,仍然是個難題。

經深入的持續研究,他們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肝臟結構“五葉四段”解剖學理論。如果通俗地説,我想大約可以這樣理解,肝臟就像一棵血管樹,有主幹有分支,按照各個分支相對獨立的血管體系,大致分為“五葉四段”比較合理。做手術不能僅僅切除腫瘤,而是要把長着腫瘤的那部分肝臟切除。有了“五葉四段”理論,看看腫瘤長在哪葉哪段,把這個部分前端的主要血管找到,加以結紮,然後才可以切除長了腫瘤的這一段肝葉。

由於摸清了肝臟血管的走向和分佈規律,1960年吳孟超主刀實施了中國第一例成功的肝臟腫瘤切除手術。從理論到實踐,這標誌着中國醫生掌握了打開肝臟禁區的鑰匙。

肝臟手術出血多,止血難,是個世界性難題。此時國際上普遍採用西方的“低温麻醉法”,就是把病人麻醉後放到冰水裏,等體温降到32度以下再進行手術,這可以減少出血,卻也容易引起多種感染和併發症,手術死亡率很高。吳孟超想探索新的方法。一天,手術後洗手,忽然,他從自來水龍頭的一開一關中得到啟發。他想,如果在病人的肝動脈和門靜脈上裝個“開關”,就像自來水龍頭的開關那樣,把血攔截在肝臟外面,到一定時間打開,恢復供血,就在這一開一關的間歇期間切除腫瘤,不是可以大大減少出血嗎?

這是個有如從“水壺冒氣”、“蘋果落地”中得到啟發那樣的啟發,吳孟超經過在動物身上反覆試驗,取得最佳參數,接着就在臨牀上大獲成功,手術成功率一下子提高到90%以上。這是1963年,吳孟超就此發明了“常温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改變了西方沿用已久的傳統技術。

正是運用這項發明,吳孟超在1963年為一位中肝葉生癌的農村婦女成功實施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葉切除手術,這位婦女叫陸小芬。何以又是“第一例”?因中肝葉是肝臟血管最豐富的部位,外科界曾把它看作“禁區中的禁區”。吳孟超的這項發明,以及他在中肝葉施行大手術的成功,均屬於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

此時的吳孟超以接二連三的突破性成就,證明了他沒有辜負鄭寶琦、裘法祖對他的預見。不論昨天還是今天,比他的醫術更重要的,是他身上確實有一種非凡的氣質,而比他的氣質更寶貴的是他有一顆總在為患者着想的心。

他提出要辦進修班,把“五葉四段”理論和他發明的肝臟手術新方法教給廣大外科醫生。有人曾提醒他:外科醫生靠的就是一手絕活,教給別人,你的優勢就沒了。他説:我國有幾十萬肝癌患者,靠我們幾個人救不了那麼多病人,只有把技術傳播出去,才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他自編教材,親手示範,把新技術毫無保留地教給了來進修的外科醫生,帶出了1000多名“吳氏刀法”傳人。這使中國肝臟外科手術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走到了國際肝臟外科的領先地位。吳孟超作出上述突破性成就的年月,是中國與西方缺少交流的年月,但他的“常温下間歇性肝門阻斷切肝法”還是傳到了西方,這是吳孟超對人類的貢獻。改革開放後,吳孟超於1979年9月應邀出席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國際外科學會第二十八屆會議,參加這次大會的有60多國的2000多名外科專家,代表着世界外科的最高水平。吳孟超在大會作的15分鐘學術報告,被稱為“舊金山颳起吳旋風”。

因吳孟超報告的病例和相關數字令西方震撼,譬如肝癌手術成功率已達到91.2%,手術死亡率僅8.8%,有6例已生存10年以上……醫學是一種世界性的語言,在外科醫生聽來,那並不是枯燥的數據,它有如貝多芬命運交響曲那強勁的樂章,所有的醫生都能聽懂那些數據所凝聚的巨大生命意義和深刻的人道精神,以及為此付出的種種艱難和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