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袁隆平功勛事蹟心得感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1.12W

袁隆平功勛事蹟心得感悟精品多篇

學習袁隆平同志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一

2021年5月24日,註定是值得銘記的日子。

“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遺體送別儀式,在湖南長沙明陽山殯儀館舉行。“我盼行至您的夢裏,良田萬里,禾下乘涼”“知道他走了,一定要來送送他。我們種田的,對他有感情”……各地羣眾手持鮮花趕來弔唁,其中不乏一張張年輕的面孔。他們臉上有淚,眼中有光。

人世間,“吃飯的事情”,袁隆平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這件的事情。對中國人來説,“袁隆平”三個字,是嵌入百姓粥飯、天下糧倉的重要符號;對全球而言,他的“東方魔稻”“營造了一個糧食更為富足、糧食安全具有保障的更加穩定的世界”。

雖然今後無法再看到這位一生為民謀稻粱的耕耘者,但他播在每個人心頭的種子,化作千千萬萬個“他”,藴含了生生不息的力量。

這種力量,有着愛國為民的情懷。“糧食是國計民生的頭等大事,我是學農的,我應該在這方面盡我的努力!”在他心中,國家和人民的需求至高無上。

這種力量,有着信念堅定的分量。畢其一生,專注田疇,播撒智慧,收穫富足,在千百次的失敗中他依然堅信,世界上必然有一粒種子,可以戰勝飢餓。

這種力量,有着矢志不渝的勇毅。“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他更因此立下收徒“門規”---“你不下田我就不帶”。

這種力量,有着勇於創新的擔當。充分尊重科學規律,敢於提出設想、勇於探索。從選種、試驗、失敗,到再選種、再播種、再觀察……依據事實、發現真理、驗證真理,伴隨他的一生。

這種力量,有着樸實無華的品質。他留給人們的印象,總與水稻有關,是一位直到入院前還心心念念要下田看看、絕不願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的中國“老農”。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斯人已逝,風範永存。他留下的“種子”,將在無數後來者和奮鬥者的代代傳承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今天的中國,一項項代表着科技前沿的成果凝聚着全球關注的目光,同時,在尖端科技領域也有不少“卡脖子”問題,還有一些體制機制障礙阻隔着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面對成績與不足,以自立自強的精神在科技領域不斷攻堅克難、闖關奪隘,廣大科技工作者需要的正是這種力量,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應用在實現現代化的偉大事業中,一切工作都要往實裏做,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躬行實踐、厚積薄發,用“腳踏實地”的作風成就“頂天立地”的成果。

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一顆編號為8117的“袁隆平星”光芒閃耀。未竟的事業,科學的價值,我們定會堅守,定去拼搏,定將開拓出更加廣闊的天地。

學習袁隆平事蹟心得感悟 篇二

常言,民以食為天。生存,是人類亙古不變的主題,自人類誕生起就從未停止過對糧食的渴望。又有俗話説,人是鐵飯是鋼,一頓不吃餓得慌。足以體現糧食於人們而言的重要性。一個國家想要在世界上立有不敗之地,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民的温飽問題。

上世紀,災禍來臨,饑荒嚴重,人們的生活遭遇嚴峻考驗。懷着對國家、對人民的憂慮,對生存下去的迫切期盼,有一位博學多才的人,踏上了培育水稻新品種的漫漫研究長路。他,就是偉大的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黑且瘦,顴骨突出。青絲間染上了白雪的顏色。手掌寬大粗糙。衣着樸素。話並不多。身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形象卻樸實得像個平凡的農民。他亦笑稱自己,“再怎麼打扮都是個農民”。

不同於別的院士坐在室內、享受國家的津貼,袁隆平是實實在在當了一輩子的農民,在田裏勞苦了一輩子。

袁隆平是堅韌而執着的。在探索雜交水稻的這條路上,他遭遇過太多太多的困難,遇到過太多太多次的失敗,可他始終沒有放棄。他擁有博愛,寬厚的胸懷,憐憫蒼生,以己身赴湯蹈火在所不惜。在研究尚未成功時,袁隆平為了尋找一株自然突變的雄性不育株,在田間,頭頂毒陽,腳踏爛泥,一穗一穗的仔細尋找。

他用粗糙的大手撫過稻穗,向深沉的黑土地傾訴夢想。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國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種植雜交水稻後,產量大增,獲得了全國無數農民大力稱讚。之後,雜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範圍的關注,世界各國紛紛引進種植。雜交水稻,養活了中國,養活了世界。

袁隆平成功了。他能夠成功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與探究。袁老説過,他信奉這樣一條公式: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成功。首先,知識——袁隆平畢業於西南農學院;其次,汗水——幾十年如一日對雜交水稻的研究;其三,靈感——依據對遺傳學已有的較深的認識,論證出“鶴立雞羣”的稻株是“天然雜交稻”;其四,機遇——發現了一株雄花花葯不開裂、性狀奇特的植株。這幾點,他都具備了,所以他成功了。而這四點其中,最可貴的莫過於“汗水”,試問有誰能堅持把一生的時間都花在田裏?若是幾個月,或許有人能堅持,若是幾十年,都怯了。袁隆平做到了,所以成為“雜交水稻之父”的不是別人,而是他,袁隆平。

袁隆平是專注而敬業的。一次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沒多久,袁隆平便起身告退,“水稻長了,要到田裏去了。”是這般的樸質的話語,滿溢出對名利的淡泊與對本業的鑽而不倦,如何不教人感動!如今的人們,已經被社會上的浮華迷失了眼睛,靈魂覆滿塵埃,空洞而貧乏。袁隆平獲得成功的道理與我們能否獲得成功,本質上是相通的,我們企望獲得成功,卻總是不願付出,與成功屢屢擦身而過,終不可得。

他一生只做了一件事情,並把這件事做到了極致。説他拯救了世界也並不為過。

“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

——這是他澤被蒼生的胸懷。

這位老人,現已過古稀之年。他仍然用他的生命燭光照亮着世界,關注着農業,將一生獻之天下蒼生。在他身上,彰顯出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盛而不衰的傳統美德——孜孜以求,鑽之彌堅的探索精神,博愛無私,敬業樂業的奉獻精神。他用他的智慧,支撐了世界以億計的人民!

如果沒有雜交水稻的發明,很難想象我們依靠什麼存活至今。我們每個人,都應懷着最誠摯的謝意與最真摯的感動,向袁老致敬!

功勛袁隆平先進事蹟學習心得體會 篇三

袁隆平是值得尊重的科學家。他品德高尚、淡泊名利,生活簡樸,不論颳風下雨,天天工作在試驗田裏,一心只想着造福全體人民。袁隆平是值得讓世界尊重的中國科學家。他首創的雜交水稻不僅為中國的糧食生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而且也在亞洲、非洲的一些國家推廣了3000多萬畝,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卓越貢獻,獲得了聯合國有關組織和世界許多國家的讚譽。袁隆平在這次世界種子大會上感動了全世界,並不是偶然的。袁隆平的責任、胸襟與貢獻,就象是一面鏡子,折射出一個公民、一個科學工作者閃光的精神品格。

很容易想像,有那麼大頭銜、那麼多榮譽的袁隆平,如果想在財富積累上更進一步,如果真正重視“身價幾何”,顯然不需要費多大週摺,做一些廣告、或者把他的獎金成立一個可以最大程度賺錢的公司什麼的,都是可行的辦法。但袁隆平呢,已經“滿足於”自己每個月6000多元的工資,而且,儘管自己尚有一些“積蓄”,但他卻會穿15元一件的襯衫,100多塊的鞋子,260元的手錶……對於如此節儉的“世界級科學家”、“科技明星”,不知道該有多少追求一夜暴富、為金錢不惜一切、對金錢揮霍無度的人們應該為此感到臉紅!不僅如此,已經年近八旬的袁隆平老人還給日益功利的社會上了一課,那就是,到100歲他也還想在田裏,還想着解決更多的人的吃飯發展問題、為人類取得更大的研究成果。那麼,無數相對於袁隆平老人年齡的“年輕人”,是否該以袁隆平老人為榜樣,為着更有意義的人生而不是隻考慮更“賺錢”的人生而努力向上、奮鬥不息呢?

《袁隆平》心得體會 篇四

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終於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而在試驗田收割以後,種糧大户王化永告訴他第5號田599.1平米合0.897畝,毛重1172.5公斤,合1307公斤每畝。並要按通行的“七五折”來計算他的每畝淨產量時,袁隆平謙虛的説,我們不按七五折,我們按七二折算吧好不好?就這樣稻穀收穫後經烘乾、除雜後,按標準水分加權平均,七二摺合每畝片平均畝產926.6公斤。

田裏增產幾公斤水稻也許算不上什麼大事,但對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來説可就意義非凡了。當年把雜交水稻的畝產量從600公斤提高到700公斤,袁隆平用去了4年時間。從700公斤攀上了800公斤,又耗去了4年心血。而現在從800公斤實現了畝產900公斤的目標,袁隆平整整摸爬滾打了7個年頭。可想而知,在這期間,每增加一公斤的產量都要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付出數不清的心血。如果在這次驗收中,袁隆平只要稍微做點手腳,甚至只需要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的1000公斤目標可能就會在現在同步實現了。然非但如此,袁隆平不僅在全程遠離驗收的專家組,更主動要求驗收專家組放棄通行的“七五折”,而用“七二折”的淨出率。這樣一改變,袁隆平的成績也超過了900公斤,但總成績卻也“打折”了。

我們中國人素來就有“好事可大不可小,壞事可小不可大”的“傳統”。對於一個人的成績,不但能“可大”,甚至還能“拔高”和“塑造”,就是“注點水”人們也能理解。因此不少英雄模範人物出現之初少有非議,而一經歷史檢驗便難掩瑕疵。特別是如今所謂的這獎那杯更是非議重重,其主要原因就是成績的內容並不是那麼實在。按照袁隆平的聲望和其貢獻。別説成績要“打折”,就是按照“毛重”1305公斤計入袁隆平的成績單,甚至國家就按照這樣一個成績單獎勵他,估計老百姓也很少有怨言。因為按照袁隆平的貢獻,他現在早已遠遠超出國家的獎勵界限了。

也正是袁隆平的這種對自己成績的“打折”,也才釀造出中國科學界獨具性格而又耀耀生輝的袁隆平。袁隆平是中國的科學家,按他對社會的貢獻和他得到的獎勵足夠他有晚年享受不盡的奢華,更用不着在奔波于田間地頭,但是我們看到雖然已經80出頭的袁隆平仍然額也不停留的忙碌在稻田裏,對奢華的生活更不屑一顧。他是中國最有錢的農民,但他也可能是世界上工作在最艱苦環境中的一流科學家。而袁隆平卻説,要那麼多錢做什麼,那是個大包袱,背來背去。我覺得這種生活很好,搞豪華車有什麼意思,穿着豪華的衣服還有什麼鱷魚的皮帶,兩千多塊錢我從來沒有,送給我,我不要。

事實上正是袁隆平的超然和灑脱,把一切看得都很淡然,才使他對成績和榮譽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人們常説,什麼都能忽悠,人的肚子不能忽悠,吃不飽就要捱餓。水稻每畝達到900公斤,就能解決全球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如果這個增產不是實打實的,就有可能還有幾千萬人捱餓。而袁隆平把這個成績“打折”,就意味着夯實了這個成績單,也就意味着不僅能保證5000萬人的吃飯問題不會“打折”,更能夠綽綽有餘。他不僅對自己要求這樣嚴格,同時也對自己所帶的研究生、博士生也有“特殊要求”:“你要把名利丟開一點,不怕困難,努力鑽研”。甚至提出:我培養研究生、博士生第一個條件你要下田,你怕下田,怕吃苦的,我就不接收你,我説電腦很重要,書本知識也很重要,都是基礎,但是電腦裏面,書本里面種不出水稻出來的。這樣一種認真求實的精神,足該成為中國科學家的“座右銘”。

20世紀60年代初,米楚林和李森科的遺傳理論盛行,但袁隆平院士視野開闊,通讀外國資料,學習了孟德爾和摩根的現代遺傳理論研究的新動向,於是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打開了雜交水稻王國的大門。他為我們這一代樹立了一個好榜樣。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立人,終身學習,熱愛和鑽一線,遇到困難不退縮,遇到挫折不屈服,堅守崗位。弘揚時代精神,樂於服務,樂於奉獻,振興中國電力環保事業,積極參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第三,要學習袁隆平院士顧全大局、不計名利、甘當他人階梯的合作精神。袁隆平院士自從事雜交水稻研究以來,一直着眼大局,從困難出發,考慮全局,所以每次項目啟動,總能帶動不同地區、不同單位合作攻關。

20世紀70年代,他將研究團隊發現的野生材料毫無保留地分發給國內18家研究機構,加快了合作研究的步伐,使後續的配套研究得以迅速實現。從這個角度來説,我認為作為一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應該有這種精神,團結協作,承上啟下,傾聽大家的聲音,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強工作的預見性。要做一個合格的服務員,圍繞整個公司和部門做決策,加強協調,開拓創新,全力以赴為項目服務好。努力加強自身修養,打造環保行業領先形象。最後要學習袁隆平院士的好品格,好作風,好健康的生活方式。他謙遜豁達,不自命不凡;他作風樸實,關心他人;他熱愛生活,健康樂觀。在他身上,體現了憂國憂民、造福人類、自強不息、勇攀高峯、勇於面對困難、淡泊名利、奉獻社會的創新精神。袁隆平院士對事業的堅持和奉獻深深激勵了我。作為一名普通的企業員工,我們的名聲並不顯赫,我們的地位並不高尚,我們的收入並不富裕,但是我們從事的職業卻極其高尚,所以我會努力實現我個人的社會價值。可以説,袁隆平院士的這種精神不僅激勵了我們,也淨化了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靈。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將更好地貫徹各級領導的工作安排,積極開展各部門的工作,認真學習節能環保新技術和新知識,努力掌握全球環保領域的新趨勢,拓寬知識面,以適應現代生產和和諧社會發展的需要,提高環保設備的質量,建設一個項目,一座豐碑。同時,還不如組織部門員工參加政治學習和業務培訓,開展員工文化體育活動,關心員工生活,幫助解決實際困難。以袁隆平院士的先進事蹟為榜樣,以各方面的標準,不斷鞭策自己,提高自己,以求更大的進步。

2022學習袁隆平功勛事蹟心得 篇五

52年時間,魏德友始終堅守在兵團第九師161團二連,放羊、巡邊,他一直做着這樣看似平凡但讓人感動至深的事。連日來,魏德友老人巡邊的事蹟,在我區各族幹部羣眾中引起強烈反響。大家表示,魏德友的精神品質可歌可泣,堅定的理想信念、獻身黨的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欽佩和敬仰,要以魏德友為標尺,立足崗位,為兵團事業發展不懈奮鬥。

兵團第七師131團號召全團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以魏德友為榜樣,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掀起學習熱潮,擬定學習計劃,組織1300餘名黨員幹部認真學習先進事蹟,並組織召開學習先進事蹟專題討論會,通過討論加深對魏德友先進事蹟的理解,形成立足崗位學先進、見行動、比貢獻的濃厚氛圍。

兵團第十三師淖毛湖農場組織全場黨員幹部認真學習魏德友先進事蹟和崇高精神,教育和激勵廣大幹部羣眾,做像魏德友同志那樣理想信念堅定、富有責任擔當、甘於吃苦奉獻、矢志維穩戍邊的兵團人。

7月29日,看到《新疆日報》刊發的《向巡邊老人致以崇高敬意》的消息後,塔城地區政協工委、地委編辦、地區紅十字會住裕民縣阿勒騰也木勒鄉阿勒騰也木勒村聯合工作組成員張春明説,魏德友老人屯墾戍邊的精神讓自己感動,心中有祖國、用心愛祖國,他的精神值得自己用心學習,而今自己的住村地點就與161團臨近,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今後會以魏德友老人為榜樣,立足基層工作,服務奉獻各族羣眾,傾心盡力去完成“訪惠聚”各項工作任務,向黨和人民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161團職工張華説,魏德友老人身上所體現的愛國情懷值得大家深思與學習,裕民縣有全國聞名的小白楊哨所,魏德友老人就如哨所旁那筆直挺立的白楊樹,紮根邊疆、頑強生長,默默戍守着祖國的邊防,他吃苦就是為了大家生活的甜美,他做的事既是平凡的,又是偉大而光榮的,他永遠是各族幹部羣眾學習的榜樣。

袁隆平先進事蹟心得與感悟 篇六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這個人口大國,真正解決吃飯問題只是近些年的事。在解決祖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吃飯問題上誰的貢獻呢?幾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標準答案:袁隆平。他是80年代就上了歷史課本至今健在的老科學家;他是創造水稻畝產1200多公斤神話的當代神農;他是美國科學院的外籍院士;他是年已九十依然戰鬥在科研第一線的雜交水稻之父……大家知道他的夢想嗎?他的追夢經歷給我們什麼啟示呢?

他的一個夢想是“禾下乘涼”:超級水稻個頭比高粱還高,稻穗有掃帚那麼大,稻粒有花生米那麼大,他和助手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涼。他這個夢想真夠高的——不但水稻長得高、產量高,而且境界更高。被1960年的饑荒刺痛,他研究水稻是為了能讓大家都吃飽飯。他這個夢想也夠遠的,遙遠得像一個特不現實的神話。從1960年7月發現奇異的稻子,採花藥進行鏡檢,反覆種植、實驗,到1964年找到天然雄性不育株,提出三系育種法,從14000多個稻穗中仔細搜索出6株不育株,兩年春播、翻秋,僅有四株繁殖了兩代。1970年,他翻山越嶺跟助手到海南,終於找到“野敗”取得突破性進展,1973年育成第一次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並研究出整套的制種技術。其中,他付出了多少心血汗水,耐住了多少寂寞的休閒時光,忍受了多少無知無聊者的冷嘲熱諷啊!從三系法、二系法到超級雜家水稻、海水稻,再到落實研究成果的“三產四豐”工程,他風裏來雨裏去百折不回,五十年如一日,累在其中樂在其中。如今,他名滿全球,水稻畝產早超一千公斤,個人品牌價值超過千億,依然不辭勞苦在田間忙碌,追求着水稻高產的“上不封頂”。他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追求高遠的夢想,是他的使命和幸福的源泉。

科學無國界,他的另一個夢想是:讓雜交水稻覆蓋全球。為此,從上世紀八十年代起,他領導的團隊為近80個國家培養了14000多名技術員,40多個國家大面積種植雜家水稻700萬公頃,普遍增產20%以上。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尼日利亞等地,因為種植他改良的雜交水稻,畝產從每公頃3噸增加到10。8噸!他還牽掛着吃大米全靠進口的利比里亞,每年花掉兩億美元,國民才能打牙祭。他要推廣雜家水稻,讓大家每天打牙祭。

因為長期在泥裏水裏穿梭,不用特意健身減肥照樣健康。他身家千億照樣開幾萬塊錢的車僅為代步,甚至穿着20幾塊錢的衣服。他根本沒心思對那些俗事上心,想想幾億人因自己的科研成果不再為吃飯發愁,這種普濟眾生的快樂是任何吃穿、豪車別墅都無法比擬的。他九十高齡依然躊躇滿志,一息尚存追夢不已。袁老用一生的時間追求夢想,高遠的夢想也成就了袁老不朽的價值。

袁隆平事蹟心得體會 篇七

袁隆平與世長辭,全國人民悲痛不已,以各種方式表達對他的追思與緬懷。習近平總書記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為我國糧食安全、農業科技創新、世界糧食發展作出的重大貢獻,並要求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

斯人已去,巨星隕落。在表達沉痛哀思的同時,關鍵要學習弘揚袁隆平同志身上的高貴品質和崇高風範,立足本職工作崗位,砥礪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斷拼搏,開拓前進。

學習弘揚袁隆平的高貴品質。袁隆平的一生始終心懷祖國和人民,從小他就立志要當一名農業科學家。19歲的他義無反顧地選擇報考農學系,從西南農學院畢業之後,他主動紮根基層,當一名農校教員。無論面對怎樣的困難與挫折,袁隆平始終沒有忘記作為一名農業科學家的初心使命。他把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獻給了畢生追求的雜交水稻事業,他把心血與汗水獻給了一方稻田。袁隆平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於創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卻熠熠閃光。我們緬懷和紀念他,就是要學習他這種從小立志為國為民的博大情懷,就是學習他矢志不渝追夢築夢的高貴品質。

學習弘揚袁隆平的崇高風範。“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一生獲得了各種榮譽與獎勵。面對鮮花與掌聲,他始終“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我有兩個夢,一個是禾下乘涼夢,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夢。”為了夢想,他一輩子躬耕田野,無論是在青春年少時,還是在功成名就時,或者是在耄耋之年,始終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電腦里長不出水稻,書本里也長不出水稻,要種出好水稻必須得下田。”下田,既是袁隆平對年輕人的第一位要求,也是他自己一輩子的追求。面對新時代的新任務,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廣大科技工作者,我們要主動紮根基層,始終堅守工作崗位,心懷祖國與人民,腳踏實地,把業績寫在祖國的大地上,用實際行動交出一份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今年是建黨100週年,全國各地正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我們要把學習袁隆平的高貴品質與崇高風範作為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公開課,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和科技工作者賡續袁隆平身上的寶貴精神,始終保持奮鬥精神,鼓起邁進新徵程、奮進新時代的精氣神。

學習袁隆平功勛事蹟心得 篇八

袁老去世的消息令人痛惜,我們終將沒有等到媒體的二次闢謠。今天上午,一則“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今天去世的消息全網炸裂,好在媒體隨後進行了闢謠,直到噩耗再次傳來,我們依然希望“這不是真的”。對袁老稍有耳聞的人都會明白,先生的離世是我們的哀痛,更是國家的損失。

袁老的一生獻給了農業科學事業,他的生平也因此寫滿輝煌。1981年獲得國家發明特等獎,2001年獲得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2014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特等獎,2018年獲“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被授予“共和國勛章”。他還相繼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科學獎”等二十餘項國內國際大獎。説譽滿中外,毫不誇張。

如果説這些榮譽的表達還不夠真切,那麼我們再用一組數據來説明。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3000斤攻關測產在湖南衡南縣啟動,最終第三代雙季雜交稻畝產達到1530.76公斤。從700公斤到1500公斤,其意義不言而喻。

其實我們敬仰袁老不光是因為成績,更因為情懷。袁隆平院士曾説自己有兩個夢想:一個是禾下乘涼夢,第二個夢是雜交稻覆蓋全球夢。“全球有一億六千萬公頃稻田,如果一半有八千萬公頃(種雜交水稻),那現在的情況,每公頃增產兩噸,可以多養活五億人口。”他的奮鬥夢,讓他守護了“把飯碗掌握在中國人自己手上”這句話近70年。

稻菽千重,禾下留夢。袁老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的夢並沒有結束。今天下午,長沙市民夾道送別袁隆平院士靈車,齊喊“袁爺爺,一路走好”,這場面與“十里長街送總理”異曲同工。大家打開朋友圈,總有幾條動態屬於袁老,留言支持降半旗的聲音隨處可見。“從今以後珍惜每一粒糧食”的質樸表達,像極了晚輩對彌留長者告別……民眾的自發行動説明了一切。

袁老曾説,“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他把自己遍灑在祖國大地之上,也把他的兩個夢餘下的部分留給了我們來完成。始終端在自己手裏,就算我們中的大多數不能把農研的冷板凳坐熱,但我們能做到光碗、光盤,一日三餐、必不相忘。我們此後都會做一粒“好種子”,喜看稻菽千重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