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2.99W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精品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一

“瀾滄縣資源豐富,農民有大量的耕地和森林,但是怎樣把這裏的資源優勢變成經濟效益?這裏的資源最適宜發展什麼產業?”

帶着這些問題,他走村串寨,研究田間地頭的脱貧經。

五年如一日,朱有勇帶領團隊利用專業特長,科學制定了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發展措施,按下瀾滄扶貧“快進鍵”。

20__年4月,“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扶貧工作站”在蒿枝壩組掛牌成立。

蒿枝壩組活動室成了一座“科技小院”。“這像是一個農民田間學校,在朱院士團隊帶領下,鄉親們一邊種田一邊學技術,樹立了科技致富的觀念。”竹塘鄉黨委書記黃鎮説。

朱有勇不敢懈怠,“我們習慣了把論文寫在紙上、發表在刊物上,現在要把論文寫在大地上,讓一家家農民富起來、一個個村寨脱貧!”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二

按照市中院《全市法院關於開展向滕啟剛同志學習活動的通知》要求,我院通過黨組中心組學習、各學習小組學習討論等方式,紮實開展了學習活動。

滕啟剛,中國共產黨員。在法院工作31年間,先後從事刑事審判、民事審判、信息化管理、行政審判等工作。去世時,任遼寧省鞍山市千山區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主要負責行政審判和千山區行政爭議調處中心工作。曾獲得“遼寧省人民滿意政法幹警”“辦案標兵”“調解能手”等多項榮譽稱號,多次榮立個人三等功,並帶領行政審判庭多次榮立集體三等功。

20__年6月4日,滕啟剛同志在家中突發疾病去世,辦公室裏,他的“老搭檔”——一副碎了很久也沒換的舊眼鏡還擺在一堆案卷上,彷彿他從沒離開,在等着他回來。

滕啟剛曾説,他審過的案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案子再多也沒關係,只要懷着司法為民的初心和秉持正義的決心,一件一件把它們辦完,定會為百姓帶來朗朗光照。

他是一個有能力的人,無論在哪個崗位都能幹得有模有樣、風生水起。他是一個有情懷的人,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對審判工作無比熱愛。他是一個有激情的人,工作起來風風火火,廢寢忘食,不顧一切。他是一個有情感的人,以羣眾苦為苦,力求實質性解決問題;對同事,肝膽相照,如兄長般關愛;對後輩,春風化雨,像老師一樣督促進步。他更是一個有故事的人,熱愛生活,熱愛勞動,持家有道。

滕啟剛生前受理的案件數量在遼寧並不算多,他30年共審結了1927件案件,這個數字在法院裏未必很突出。然而,誰也算不清楚他在訴前還化解了多少矛盾,在生活中幫助他人解決了多少難題。

不管多忙,現場永遠是滕啟剛的第一法台。凡是遇到涉行政類的環資案件,滕啟剛都會第一時間到現場去調查,再次確認案件類型,確保案件管轄無誤。“加強學習”是他提到最多的詞兒。

滕啟剛調解有“三不原則”:不違反法律、不違背事實、不違背良心。他將情理法融為一體來講述,運用傳統文化啟發人、鄉土人情感染人、現身説法教育人、以案釋法震懾人,他把當事人的案子都當作自己的案子來辦。

滕啟剛也有受氣的時候,每當他自己受委屈時,他都會説:“羣眾打官司很不容易,你可能永遠也體會不到當事人打官司的痛處。”他一定不放過任何一個化解矛盾的機會。堅持有案必立,着力解決羣眾“不知告”“不會告”“不敢告”的“三不”問題。一個案子對於我們來説是工作,可對當事人來説或許就是他的人生。

在法院工作近30年,審過的案子已經記不清有多少了,已在天命之年,始終無畏歲月,老驥伏櫪,我相信我還是從前那個孜孜不倦、追求公平正義的少年。

我生於上世紀70年代,經歷並見證了偉大祖國的開放和發展,愛黨於我而言,是一種鐫刻進生命裏的情感。新中國的發展壯大來之不易,讓我從中不斷汲取奮進的力量,激勵我要永遠做一名堅韌不拔、永不生“鏽”的共產黨員。要做社會治理的推動者,又是百姓利益的守護者,工作中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腳踏實地,在法治格局框架內尋找公正與效率、理想與現實、自由與秩序的最佳結合點。

“無論何時,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一切服從組織需要,黨叫幹啥就幹啥。”舍小家顧大家,從不計較個人得失,把對黨和事業的忠誠融入到每一份的公正判決中,融入到每一次的矛盾化解中。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百姓懇切的訴求和期待,就是激勵我不斷前進的初心動力,百姓對我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繼續努力的深厚底氣,在“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開啟新的征程,貢獻自己的力量。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三

近年來,我國鐵路發展突飛猛進,一列列快速運行的列車,在快速運行的背後,他們經過上百次上千次的反覆試驗,為的就是人民的平安,國家的財產。終於美麗的結果在中國大地綻放,讓世界驚歎、讓全球矚目,讓國人驕傲。

這一個個生活在我們身邊的平凡鐵路人,選擇了一生堅守平凡,在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堅守中,展現出中國鐵路人的最美特質。他們如同一塊塊璞玉,經過歲月雕琢,終於綻放美麗的光彩。他們在崗位上默默無聞的奉獻,雖然沒有幹出驚天動地的成績,但他們卻是鐵路的榜樣,是無數鐵路人的驕傲。

在新的發展形勢下,鐵路部門努力將疫情防控與高質量運輸服務結合起來,不斷豐富疫情防控基本措施,讓疫情防控不出現任何死角,把每一項平凡工作做好、把每一件日常小事做好,這是成就不凡人生的必然之路,也是所有奮鬥者的無悔追求。

每位“最美鐵路人”都是鐵路行業幹部職工的優秀代表,是廣大職工身邊的榜樣。他們是堅守抗疫戰場的x站“頭雁”黨團員突擊隊代表賈青青、在高寒高鐵追夢奔跑的刑雲堂、投身復興號核心系統技術研發的張波、以實幹助力貨運增量的孟照林、慢火車上的“索瑪花”阿西阿呷、苦幹實幹的鐵路扶貧幹部亞庫甫。阿沙木都、勤學敬業的“輪軸迷”劉曉燕、忠誠守護平安車站的周榮亮、給中國高鐵裝上“智慧大腦”的陳志強、堅守高原鐵路的“鋪路石”於本蕃、千年大計的“開路先鋒”吳亞東。

這些“最美鐵路人”期待的不是鮮花和掌聲,他們更多生活在鏡頭之後,生活在容易忽視的一線崗位。他們的美,是平凡、樸實、執着的美。但是,他們用揮灑的汗水見證了最美付出,體現最美擔當。而他們也有如鐵路線上一個個細小的零件,用一個個“釘子精神”串連起了新時代的“中國夢精神”。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四

“朱有勇院士不僅僅在科學研究中開拓創新,在科技扶貧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於探索。他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王暉表示,作為農業科研機構的一員,科技扶貧也是自己應盡之本分,不但要學習朱有勇院士60多歲《www.》高齡還牢牢紮根貧困地區,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更要將他探索的模式和經驗運用到工作中,為雲南省脱貧攻堅取得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幾年來我不僅課堂上聽到朱有勇院士親口講他在瀾滄科技脱貧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壩實地親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的成績。朱有勇院士以個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踐行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際行動,為脱貧攻堅提供了樣板。”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鬍鳳益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是雲南大學農學院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將會激勵着全院師生踏實學習認真學習,把學到的農學知識應用到雲南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讓三七種植迴歸山林,迴歸自然,種植全程不用農藥、化肥,解決了三七生產面臨的高產低質、農殘超標、連作障礙等問題,了三七無地可種的窘境。讓中藥材造福蒿枝壩村的百姓,通過中藥材的保護和產業種植,增加蒿枝壩村這個貧困村的農民收入,讓中藥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金航為朱有勇院士由衷點贊。

雲南農職學院農學院教授、雲南省現代農業玉米產業體系試驗站站長趙燕認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樣,做到身上有土、腳下有泥,把汗水灑在田野;既要把知識傳授給面向“三農”服務的大學生,也要把農業技術教給農民,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五

他始終牢記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積極投身脱貧攻堅事業,主動來到深度貧困的“民族直過區”承擔扶貧任務,帶領村民發展特色產業,改變了當地貧困落後的面貌。

他致力於農業科學研究,取得多項重大科研成果,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1000餘位科技致富帶頭人。

他情繫三農,紮根邊疆,掛鈎聯繫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以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間地頭,與少數民族羣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受到各族羣眾真心愛戴和社會各界高度讚揚,被親切地稱呼為“農民院士”。

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國優秀共產黨員”“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模範教師”等榮譽稱號。

新時代的年輕黨員幹部和大學生要像朱有勇等老一輩人才學習,學習他們崇高的愛國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無私的奉獻精神、踏實的工作作風、堅定的人民立場、真摯的愛民情懷,把視線投向國家發展的航程,把汗水灑在艱苦創業的舞台,把青春寫在中國大地上,到基層去、到西部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積極擁抱新時代、奮進新時代、珍惜大有可為的新時代,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之以恆奮鬥,讓青春在為祖國、為人民、為民族、為人類的奉獻中煥發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六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持久戰,關係到每個人的生命健康。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多次主持召開會議,對疫情防控工作進行研究部署,提出明確要求。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中華大地驟然打響。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幹部堅定信心、衝鋒在前,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奮力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

“我宣誓,牢記使命,衝鋒在前,堅決貫徹醫院部署,全力以赴支援紅十字會發熱定點醫院工作,圓滿完成院黨委交給的任務……”這是每一位前線的醫療工作者們發出的的奮鬥口號。

出征號角吹響,衝鋒戰鼓擂起。國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醫務人員逆向而行。1月26日,陸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開始進駐武漢市金銀潭醫院。1月27日,海軍軍醫大學醫療隊進駐武漢。他們的進駐,是我們更加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勝利充滿了信心。

我輩固非猛士,亦不是懦夫,絕不會退縮。廣大黨員幹部立足本職,帶頭奉獻,積極投身防控疫情第一線。無論是出租車司機,還是奮鬥在一線的醫療人員,亦或是黨員幹部,都展現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堅強脊樑。在這次防疫過程中,鍾南山院士也令我感動不已。18日傍晚,84歲的鐘南山從廣州出發趕往武漢當天航班已買不到機票,他擠上了傍晚17點開往武漢的高鐵列車。由於春運高鐵票緊張,他被安頓在了餐車一角,剛一落座便拿出文件研究。到武漢開完會後,他又立刻趕往武漢金銀潭醫院瞭解病人的收治情況。

在採訪中,鍾南山幾度哽咽,眼含淚光。但他依舊堅定地説:有全國,有大家的支持,武漢肯定能過關。“網友的樸素表達,更是道出了對鍾老的敬意:”火神山,雷神山,鍾南山,三山齊聚克難關。

鍾南山院士還呼籲:“春節前我説過,請大家目前不要到處跑。網友這樣回覆:鍾南山不説動,我絕不動。

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

加油武漢,加油中國!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學習心得 篇七

在全國上下埋頭苦幹、萬眾一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戰之際,中央宣傳部12月2日在北京向全社會宣傳發布朱有勇的先進事蹟,授予他“時代楷模”稱號。

提到朱有勇,就不得不提起他20__年兩會在人民大會堂向中外媒體推銷土豆的場景,面對媒體的人大代表朱有勇難掩臉上流露出的激動和自豪,手裏抓一顆碩大的土豆,向大家講述他在西南邊境科技扶貧的故事。普通土豆不過鴨蛋大小,而他指導村民種的土豆比鴕鳥蛋還大,重的一顆就有5斤。通過種植冬季土豆,邊陲村寨裏村民的冬閒田變成了高產田、脱貧田,靠着這顆“神奇土豆”,貧困山區的村民實現了脱貧致富奔小康。

出身農家的朱有勇在曾經下鄉插隊的勞動中,體會到了因農作物病蟲害帶給農民和農業生產的苦難,後來的他考上雲南農業大學,通過刻苦鑽研農業科技,成為了農業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靠着長達20多年紮根冷門領域的研究,他成為了國際知名的植物病理專家,為世界糧食安全生產做出了傑出貢獻。

拳拳赤子心,殷殷報國情。就在20__年,已經功成名就的朱院士在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決定:去最艱苦的地方扶貧。出身農家的他深知農村條件的艱苦,但是他毫不退縮,從昆明驅車14小時駛入西南邊境的貧困山村,撲下身來,用自己的畢生所學助力祖國的脱貧攻堅大計。

扶貧必先扶智,治貧必先治愚。在這塊素質貧困的邊境山村,朱有勇和村民們同吃同住,學習説拉祜語,帶領他的團隊一次次深入山野林間、用雙腳走遍深山密林,為村民選擇適合種植土豆的冬閒田,在冬季缺少蔬菜的季節種植出熟期早、薯形好、個大光滑、口感好的“神奇土豆”,為村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讓村民種上一畝即可脱貧,種上兩畝直奔小康。至此,“神奇土豆”在朱院士的手裏發揮出了巨大的魔力。

助力貧困地區羣眾脱貧只是第一步,保證村民不再返貧才是扶貧攻堅的長久之策。為此,朱院士決定親自開辦技能培訓班,免費吃住,免費學習,他帶領着他的農民學員一起犁地、播種,享受豐收的喜悦。這個培訓班不僅教授種植土豆,還教授蔬菜種植、茶葉種植、林業、畜牧業等多種適合在林間山區開展的致富產業。在他和他的團隊的精準扶貧下,朱院士用他的實際行動將科研論文寫在了祖國的西南邊境脱貧攻堅主戰場,用科技扶貧的豐碩成果譜寫了一曲時代讚歌。

大山無言,一石一礫皆是見證。5年的時間,這位年過60、活力四射的“農民院士”,用“神奇土豆”將一片片常年閒置的農田變成了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用科技扶貧的力量幫扶了我們祖國最需要幫扶的貧困羣眾。朱院士的雙腳沾滿了山野林間的泥土,汗水揮灑在脱貧攻堅戰的戰場,書寫的脱貧傳奇在遠山之外續寫。朱有勇的事蹟啟示我們,樹立“以國家之務為己任”的志向,懷揣一顆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到黨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發光發熱,用自己的生動實踐書寫出無愧時代、無愧歷史的人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