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 發佈於: / 人氣:4.79K

學習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精品多篇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一

朱有勇,奮鬥在脱貧攻堅主戰場的“農民院士”!12月2日晚上9時,他的先進事蹟發佈後,引起雲南省高校、科研院所廣大幹部職工和師生的強烈反響和熱情點贊。大家紛紛表示,向“時代楷模”致敬!向朱院士學習!堅守初心,勇擔強農興農使命,為雲南省打贏脱貧攻堅戰作出應用的貢獻。

學榜樣,增添前進動力

“他是農民教授,亦是農民院士,把農民裝在心裏,把學問種在田裏,把論文寫在大地上。他不忘初心和使命,以共產黨人的擔當和攻堅精神,助力雲南人民脱貧致富,在雲嶺大地上唱響了脱貧攻堅的時代最強音。”昆明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黃風感慨地説,朱有勇院士是我輩之楷模,是祖國之榮光。

“新時期的農業科學家是什麼樣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為農民服務的言行給出了響亮回答。”昆明醫科大學基礎醫學院臨牀二大班的黃胄表示,要將朱有勇院士精神作為寶貴的精神財富,不斷傳承和發揚光大,讓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一起學時代楷模,做優秀青年。

雲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專業學生楊俊濤説:“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向朱有勇院士學習,增強自己的道德責任感,努力成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積極、最活躍、最充分的青年先進代表。”

雲南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的楊舒涵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深刻詮釋了科學家、科學成果應該如何為人民服務,也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為深度貧困地區脱貧攻堅工作提供了優質、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為青年學者,一定要用行動示範解決頑疾,而非只是對老百姓紙上談兵,務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務人民,未來的路,懷揣敬仰,踏實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論文寫在了祖國的大地上。”雲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教授寸亞玲表示,將以朱院士為榜樣,繼續立足本職,開拓進取,用自己的光和熱照亮他人。

雲南農職學院園藝技術二班學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極大鼓舞了農業院校的學生,未來一定要努力掌握好專業知識,把青年學子的青春汗水和報國之志寫在大地上。

“觀看完朱院士的事蹟後,我腦海中最先浮現的一個詞就是‘無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絕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圖名不圖利,他常説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比寫在紙上更有價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開花結果,心裏的欣慰,是發表論文無法比的!”雲南中醫院大學黨委宣傳部陳楠提出,作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應當做到心中有責任、肩上有擔當、身上有功夫,守正創新、積極作為,積極投身到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二

朱有勇院士不僅僅在科學研究中開拓創新,在科技扶貧的思路和方法上也勇於探索。他立足農村實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扶志’和‘扶智’結合起來,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為雲南少數民族貧困地區培養了一大批科技致富帶頭人。”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科技成果轉化處處長王暉表示,作為農業科研機構的一員,科技扶貧也是自己應盡之本分,不但要學習朱有勇院士60多歲高齡還牢牢紮根貧困地區,以實際行動踐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更要將他探索的模式和經驗運用到工作中,為雲南省脱貧攻堅取得勝利作出更大的貢獻。

“幾年來我不僅課堂上聽到朱有勇院士親口講他在瀾滄科技脱貧致富的事,更在蒿枝壩實地親眼看到朱有勇院士科技扶貧的成績。朱有勇院士以個人魅力、用科技的力量,踐行着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實際行動,為脱貧攻堅提供了樣板。”雲南大學農學院院長鬍鳳益認為,朱有勇院士的先進事蹟是雲南大學農學院學習的榜樣和楷模,將會激勵着全院師生踏實學習認真學習,把學到的農學知識應用到雲南農業經濟建設主戰場中,把論文寫在雲嶺大地上。

“朱有勇院士讓三七種植迴歸山林,迴歸自然,種植全程不用農藥、化肥,解決了三七生產面臨的高產低質、農殘超標、連作障礙等問題,了三七無地可種的窘境。讓中藥材造福蒿枝壩村的百姓,通過中藥材的保護和產業種植,增加蒿枝壩村這個貧困村的農民收入,讓中藥材真正能造福一方百姓,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所長金航為朱有勇院士由衷點贊。

雲南農職學院農學院教授、雲南省現代農業玉米產業體系試驗站站長趙燕認為,作為一名長期從事農業教育的科技工作者,要像朱有勇院士一樣,做到身上有土、腳下有泥,把汗水灑在田野;既要把知識傳授給面向“三農”服務的大學生,也要把農業技術教給農民,真正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三

已經80多歲的榮廷昭院士,評價朱有勇“對人真誠、善良、忠厚耿直”。不論對同行還是對農民,朱有勇説話都是有一説一、實事求是,特別是説到成果時從不吹牛。

榮廷昭最佩服朱有勇即便在入選工程院院士以後,雖然年過花甲還是親自和博士生一起種樣板田。“他從不要求農民必須怎麼種,都是先自己種樣板田,成功了,農民自然就願意學了。”吳伯志説,朱有勇和農民有着天然的感情,每次下鄉都能很輕鬆自然地和農民打成一片。

“他是一個有知識的農民。”李永川説,每次見到朱有勇,他幾乎都在地裏,但是打電話找他請教問題卻也能及時得到回覆,實在是人民的好科學家。

劉西莉説,朱院士帶領研究團隊建立了生物多樣性防控植物病害的創新研究平台和國家級工程研究中心,推動了全國相關同行在這方面的生態防控研究和生產實踐。在他的科研工作中真正體現了“解民生之多艱”的家國情懷,以及通過科研解決農業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科學精神。

立足雲南,胸懷天下。朱有勇帶領團隊多次到全球稻米生產區調研,希望把他的研究成果推廣到全球去。他們研發的“遺傳多樣性控制水稻病害”技術在全國10省(區、市)推廣6000多萬畝,榮獲聯合國糧農組織科研一等獎;“物種多樣性控制作物病害”技術在國內外應用於3億多畝旱地作物。

紮根大地,把解決農民的生產問題放在首位。2011年,剛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朱有勇提出,希望專心搞科研,不再擔任雲南農業大學校長,兩年後他如願以償。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四

朱有勇的智慧常常令同行擊節叫好,而他又一直用自己的智慧解決農民生產中的問題。作為前輩,榮廷昭這樣評價朱有勇:“他來自農村,是農民的兒子,對農業、農村、農民有一種天然的、深入骨髓的感情。所以他對農民的問題想得透徹,既要貼近科技前沿,又要能夠解決生產問題。他有着服務‘三農’的情懷,選取了很多高原特色農業的技術難點在攻關。如解決三七連作問題,提出在松樹林下種植三七,在迪慶香格里拉乾冷河谷種植葡萄助藏族羣眾脱貧等,都是實實在在地為雲南農民做實事。”

三七種植需要育苗一年、移栽兩年後才成材採收,但種植過一輪三七的土地中就含有了很多病、蟲,三七長勢越來越差。過去的研究都是有什麼蟲“治”什麼蟲,效果並不好。朱有勇關注這個問題後,一改以往思路,聚焦土壤修復,經過反覆試驗,探索了一套成熟技術,用於育苗實現同一土壤的連續“耕作”,且在天士力等兩家大型企業開始了“工廠化”育苗。對於這種創新工作思路的做法,吳伯志評價:“朱院士在選擇課題和搞科研時,都充分顯示出了他過人的聰明與智慧。”

朱有勇第一個提出在低熱河谷區種植冬季馬鈴薯。這種智慧實現了農民增收。以前雲南的馬鈴薯種植都是春播秋收。現在,德宏、普洱、西雙版納、紅河、臨滄等地的低熱河谷大面積種植冬季馬鈴薯,曾經擱置的“冬閒田”變成&ldquo ;效益田”,畝產平均3.3噸的馬鈴薯為農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

榮廷昭説,朱有勇尊重年紀大的同志,扶助年輕的同志,所以能團結同行一起做事情。提到中國工程院對口幫扶瀾滄拉祜族自治縣的事情,他説,朱有勇是帶頭人,也是橋樑和紐帶。如今,院士們的研究成果已經在瀾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了。

時代楷模朱有勇先進事蹟心得體會 篇五

“朱院士真的是實至名歸。”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劉西莉説。她向記者介紹了朱有勇於2000年在國際著名雜誌《自然》上以封面文章發表的學術論文《水稻遺傳多樣性及病害控制》。“這是我國科技界植物保護學科在該類高水平刊物上發表的第一篇論文,令業界感到震撼和鼓舞,他的學術光輝引領業界。”劉西莉説。

“其研究成果不僅對雲南有重大意義,對全國、全世界都有重大意義,是對全世界農業生產的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四川農業大學學術委員會主任榮廷昭,中國工程院院士、貴州大學校長宋寶安對朱有勇都有這樣的評價。

宋寶安認為,朱有勇開創性地將生物多樣性原理和植物病害防治理論相結合,幾十年如一日在利用生物多樣性控制病蟲害研究領域攻關,實現了從基礎理論到應用技術,再到轉化應用各個層面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利用生物多樣性防治農作物病蟲害的完整科學體系。其成果與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走綠色發展道路的國家戰略高度契合,是當前我國全面推進實施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中行之有效的生態控害技術,充分體現了一個科學家的前瞻性、創新性。他發明的一系列作物多樣性時空優化技術被政府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與生態安全的重要措施和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