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先進時代楷模人物事蹟精品多篇

欄目: 先進事蹟材料 / 發佈於: / 人氣:1.96W

先進時代楷模人物事蹟精品多篇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一

【頒獎辭】

桃李天下,傳承一家。你發掘詩歌的祕密,人們感發於你的傳奇。轉蓬萬里,情牽華夏,續易安燈火,得唐宋薪傳,繼靜安絕學,貫中西文脈。你是詩詞的女兒,你是風雅的先生。

【人物事蹟】

葉嘉瑩,女,號迦陵,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教育家、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專攻古典文學方向。 現為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中華詩詞學會名譽會長 ,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她的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將中國古詩詞的美帶給世人。

葉()嘉瑩10歲前,她都在家中接受父母的教育,誦讀經典,由此開始與詩歌結緣。1948年冬,葉嘉瑩隨丈夫來到了台灣,不久,因為丈夫沒有了工作,葉嘉瑩靠辛苦教書承擔起養活家中老小的重擔。

20世紀60年代之後,葉嘉瑩先後擔任美國哈佛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客座教授,加拿大哥倫比亞大學終身教授,她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傳播到了國外。

1978年暮春,葉嘉瑩在報紙上看到內地的學校需要教師,便即刻給國家教委寫了一封申請信,她希望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

1979年,她的申請得到批准,來到南開大學開始執教。40年來,她應邀到國內幾十所大學巡迴講學,舉行古典詩詞專題講演數百場。在數十年教學生涯中,葉嘉瑩先生培養了大批中國古典文學研究人才,她的許多學生目前已是中國、加拿大、美國多所大學的知名教授和學術帶頭人。

20世紀70年代,已是多所名牌大學教授的葉嘉瑩,願不要任何報酬回國教書。如今,90多歲高齡的她仍堅持講學,還捐出3500多萬元支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她用一生培養了大批中國傳統文化和古典文學人才。葉嘉瑩説:“人的精神品格能夠提升,提升以後,他就有他自己內心的一份快樂。他不會每天總是為追求現實的'那一點金錢之類的東西而丟掉人生最寶貴的價值。”

先進典型人物的事蹟材料 篇二

肖傑同志現任泊裏鎮經濟發展與投資促進中心副主任(正科實職),擔任過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聯席會議辦公室團委書記、新區接待處會務辦公室主任等職務,先後獲評“青島董家口經濟區先進工作個人”、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融合先鋒”、“東亞海洋合作平台青島論壇服務保障工作先進個人”和“新區招商引資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高效辦文,文以輔政。制定完善10項規章制度,嚴格規範文件收發和印章使用審批等流程;全面做好保密、政務公開工作,公開政府信息335條,同比增長88.2%;檔案管理規範有序,助力鎮政府獲評山東省檔案工作示範單位;建立信息聯絡員制度,紮實做好上級約稿和工作信息報送,累計撰寫上報各類信息300餘篇;組織起草的《打造充分就業鎮,實現共同富裕路》《堅定法治思維,推進依法治鎮》工作報告獲工委管委主要領導批示,智慧城市建設經驗在《青島改革》專題刊發。

強化服務,提質增效。主持修訂完善泊裏鎮公務接待、公務用車、政府採購、公共機構節能等相關管理制度,通過制度規範提升行政服務工作。依法依規開展政務公開,做優營商環境工作,落實新區“千名幹部進千企,精準服務促發展”活動要求,鞏固和拓展“泊長裏短”政務服務品牌內容。同時,做好人大政協工作,順利完成區鎮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2021年設立3處基層立法聯繫點,泊裏鎮被區人大確定為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基層立法聯繫點立法聯繫單位。

從嚴管理,精細提升。在精細化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後勤服務水平。政府採購、公章管理、公務接待全部按照“有審批、有台賬、有記錄、有專人”的標準精細管理,從嚴控制費用支出,車輛維護費用同比下降35.5%。完善餐廳管理制度,加強機關食堂日常管理,嚴把食材採購關,倡導“光盤行動”,不定期督導檢查,狠抓用餐浪費行為。推動節能型機關建設,提倡節約用電用水,助推鎮政府獲評青島市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榮譽稱號。

先進典型人物的事蹟材料 篇三

2016年,黃文秀從北京師範大學碩士畢業,放棄更好的選擇回到家鄉百色支援建設,成為廣西百色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的第一書記。之後,她以高度負責的政治責任感,埋頭苦幹、不為名利,與羣眾日夜相伴,用心用情用力為基層羣眾做實事、辦好事,為百坭村的脱貧攻堅傾注了心血和汗水。

在黃文秀的駐村日記裏,字裏行間無不透露出她對工作的認真投入,對駐村百姓脱貧致富的期盼。她幫助村子發展電商,讓砂糖橘等土特產遠銷全國各地;她為百坭村申請到通屯的路燈項目,在村裏走夜路不再需要手電筒;她挨家挨户走訪全村195建檔立卡户,記錄本上清晰標註着每一户的致貧原因。.。.。.駐村滿一年的她,汽車儀表上的里程數正好增加了兩萬五千公里,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跑完了長征,卻因意外戛然而止。“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是扶貧幹部們不忘的初心,黃文秀以生命赴使命,以忘我的情懷燃燒出信仰的火光。

黃文秀用短暫而優秀的一生詮釋了一名年輕幹部的擔當和作為,詮釋了人生的價值和追求,是新時代以實際行動堅守共產黨員初心的典範,是新時代牢記使命為民服務的榜樣。黃文秀是一朵“小紅花”,她用信仰、信念、信心詮釋了共產黨人的鋼筋鐵骨,靠擔當和奮鬥始終忠誠於黨的事業,將“紅色基因”展現得淋漓盡致。“小紅花”雖然倒下了,但她內心的堅定和執着,卻能激勵廣大黨員幹部對未來長征之路的堅持,從而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取得新勝利。

黃文秀就是在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一線奮鬥的一員,這種甘於下基層、樂於與羣眾融在一起、想在一起、幹在一起的幹部人才,是一大批基層幹部的縮影。送別這位倒在扶貧路上的年輕生命,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中學習她對黨忠誠、信念堅定,紮根基層、心繫羣眾,胸懷大愛、無私奉獻,立足平凡、追求崇高的品質,方能在各自的崗位上凝聚拼搏奮進的力量。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四

用愛澆灌,讓山裏娃更加自信

望謨縣地處麻山腹地,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發展等原因,當地部分學生性格比較內向,甚至自卑。

20xx年,劉秀祥大學畢業,毅然選擇回鄉教書育人。除了在學校做好教育工作外,他還在社會上開展公益性演講,目前已演講1000多場,聽眾多達上百萬人次。

“開展勵志演講的目的,就是希望學生們更加自信。”這就是劉秀祥四處演講的初衷。

“劉老師的課太受歡迎了,今年我才得聽了4次。”剛聽完主題思政課的吳銀雨不禁“抱怨”。

在吳銀雨看來,聽演講最大的收穫在於,現在自己每天都會定一個小目標,或是背下50個英語單詞,或是完成兩套數學試卷……

過去,高三(3)班的簡合意性格比較內向,不喜歡和同學接觸。“劉老師告訴我們,要陽光地面對生活,要對生活時刻保持思考!”上過多次“祥哥”的課後,簡合意變得越來越開朗。

不僅如此,看着長期患病的家人,簡合意還樹立了自己的目標,“我的夢想是考上遵義醫科大學,回鄉當一名醫生,去幫助像我家人一樣的病患。”

能夠贏得學生的信任,是因為劉秀祥把大量時間都放在了他們身上,用心教學、用愛澆灌。

凌晨5點半鐘左右,他就會站在宿舍窗邊,看着學生們走進教室。他清楚地知道,哪些學生起得早,哪些學生愛吃什麼口味的早餐,哪些學生喜歡成羣結隊去上早課……對此,劉秀祥很得意,“他們肯定不知道我起得那麼早。”

在劉秀祥的幫助下,實驗高中的孩子們越來越自信,朝氣蓬勃、樂觀向上。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五

【頒獎辭】

六十多年了,吃苦一直是傳家寶,奉獻還是家常飯。人們都在向着幸福奔跑,你們偏向艱苦挑戰。為國家苦行,為科學先行,穿山跨海,經天緯地,你們的身影,是插在大地上的獵獵風旗。

【人物事蹟】

國測一大隊自1954年建隊以來,先後完成和參與完成了全國大地測量控制網布測,中蒙、中蘇、中尼邊境聯測,京、津、唐、張地震水準會戰,2000國家重力基本網的布測,全國天文主點聯測,珠穆朗瑪峯高程測量,南極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極科考測量,國家GPSA、B級網、國家高程控制網、中國公路網GPS測繪工程、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地原點的建設、施測和管理等國家重點測繪項目,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的測繪保障。

珠峯高程測量工作是由自然資源部第一大地測量隊完成的。這是國測一大隊第七次深入生命禁區測量珠峯,並創造了中國人在珠峯峯頂停留時長新紀錄。

2020年5月,國測一大隊第7次測量珠峯高度,最終測定珠穆朗瑪峯的最新高程為8848.86米,向世界展示了我國測繪科技的巨大成就。兩下南極,7測珠峯,39次進駐內蒙古荒原,52次深入高原無人區,52次踏入沙漠腹地……自1954年建隊以來,國測一大隊徒步行程累計6000多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1500多圈。國測一大隊的歷史,就是一部挑戰生命極限的英雄史。建隊以來,有46名職工犧牲,還有許多人姓名難以尋找,連一塊墓碑也沒來得及立。他們的生命傳奇唯有大地作證。

【特別緻敬】抗疫英雄

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感動中國》把這一年的特別緻敬,獻給了所有以生命赴使命、用摯愛護蒼生、舍小我顧大局的抗疫英雄們。此外,要致敬的還包括14億人當中的你我他,我們應該為自己點贊,因為每個人都了不起!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六

【頒獎辭】

爛漫的山花中,我們發現你。自然擊你以風雪,你報之以歌唱。命運置你於危崖,你饋人間以芬芳。不懼碾作塵,無意苦爭春,以怒放的生命,向世界表達倔強。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人物事蹟】

張桂梅,女,滿族,中共黨員,1957年6月生於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籍遼寧省岫巖滿族自治縣,1975年12月參加工作,1998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麗江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書記、校長,華坪縣兒童福利院院長(義務兼任) ,麗江華坪桂梅助學會會長。

2002年,在雲南兒童之家工作的張桂梅看到了很多農村貧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創辦一所免費女子高中,徹底解決山區貧困問題。她四處奔波籌集資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籌集到1萬元。經多方努力,2008年,華坪女子高級中學成立,這是全國唯一一所免費女高,專門供貧困家庭的女孩讀書。建校12年來,已有1804名大山裏的女孩從這裏走進大學完成學業,在各行各業做貢獻。

華坪女高佳績頻出之時,張桂梅的身體卻每況愈下,患上了10餘種疾病。張桂梅説:“當聽到學生大學畢業後能為社會做貢獻時,我覺得值了。她們過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夠了,這是對我最大的安慰。”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七

【頒獎辭】

最先出發,最快抵達,為危難的鄉親奉上最好的年華。欠身體一台手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父母一次團圓。洪水洶湧,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過後,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

【人物事蹟】

陳陸(1984年2月-2020年7月22日),男,漢族,籍貫江蘇江都,出生於安徽合肥,大學本科學歷,2001年12月參加消防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隊級正職、一級指揮員消防救援銜,曾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抗震救災先進個人。

2020年夏天,安徽廬江縣遭受百年一遇洪災。7月22日,廬江縣石大圩漫堤決口,約6500人被洪水圍困,情況危急。當天,安徽省廬江縣消防救援大隊政治教導員陳陸帶領大隊輾轉5個鄉鎮,連續奮戰,成功轉移羣眾2665人。在營救過程中,決口突然擴大,救援隊員所乘橡皮艇被捲入激流漩渦側翻,年僅36歲的陳陸英勇犧牲。“放心,我會守好廬江”,是陳陸對父親的承諾,也是他用生命兑現的對國家和人民的承諾。

2021年1月,被追授2020年“最美應急管理工作者”稱號;1月7日,被追授“安徽省防汛救災先進個人”稱號;2月17日,陳陸被評為“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

感動中國人物先進事蹟 篇八

葉嘉瑩説自己“好為人師”,因為急於把自己所知道的詩詞裏的好處告訴別人。

她閲讀涉獵廣泛。中國的、外國的,文學的、心理學的,經典的、暢銷的,她都看。

受聘於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的20年間,葉嘉瑩幾乎每天開車經過西南海邊大道。大道右邊是高高的森林,左邊是住宅區,越過住宅區,是廣闊無邊的太平洋。退休之後,只要從中國講學回來,她仍每天風雨無阻地在這條路上往返,去亞洲圖書館看書、研究、撰寫新的論著。除了午飯時分到休息室吃自帶的三明治和水果,她要待到圖書館關門才離開。

她在海外查着英文字典教書,英文提高了,就去聽西方人的課,借西方文學理論的書。她發現西方文學理論中有的説法與中國傳統詩論有暗合之處。

葉嘉瑩指出:中國傳統文論,需要以西方的新理論來補足和擴展。

她講心與物相感的關係,是中國傳統詩詞的“比興”,是西方現象學所説的主客體之間的相互關係。

她講秦觀填詞的用字和內心的敏鋭時,提出希利斯·米勒的觀點——不管小説的內容有多少不同,他總能在不同故事、情節和風格之中,找到作者的本源。她因此解釋用詞源於“真正心靈情感的本質”。

談到温庭筠的《菩薩蠻》,一句“懶起畫蛾眉”,她講杜荀鶴和杜甫的詩,也用西方學符號學的觀點解釋:“蛾眉”就是聯想軸上的一個語碼。因為“照鏡畫眉來做託喻,在中國文學已經形成一個傳統。可以喚起我們的聯想。你一看蛾眉,就能想到離騷中‘眾女嫉餘之蛾眉兮’,想到李商隱《無題》裏的‘長眉已能畫’。”

近些年,她發現越來越多的學生本科時讀英文專業,然後去國外學西方理論。回國後,將這些理論生搬硬套到自己的文化上。她覺得這不可取,必須先對自己的文化有充分的瞭解。“理論是荃,目的在魚。”

她創造了一個名詞“弱德之美”,詮釋中國古典詩詞美感特質的本質性。她説,弱德不是弱者,弱者只趴在那裏捱打。弱德就是你承受,你堅持,你還要有你自己的一種操守,你要完成你自己,這種品格才是弱德。

感動中國人物事蹟 篇九

【頒獎辭】

沒有人能百毒不侵,熱血可以融化恐懼;沒有人是生來的勇者,責任催促你重裝上陣。八方統籌,百般服務。你以凡人之力,書寫一段傳奇。

【人物事蹟】

汪勇,男,漢族,1985年12月出生,中共預備黨員,大專學歷,現任湖北順豐速運有限公司分部經理。

2020年2月19日,汪勇接到了單位復工的通知。因為疫情中的突出表現,工作近6年的他連升3級,從一名快遞小哥升職為分部經理,這在順豐歷史上從未有過。管理200多名員工的汪勇至此再也沒時間接單跑“快車”了。

他帶領的志願者司機團隊,自大年三十起義務接送金銀潭醫院醫護人員上下班,協調推動網約車企業參與接送醫護人員,協調共享單車企業在醫院周邊投放單車。自行募集資金為醫護人員提供泡麪,“掃街”找餐館、爭取有關部門餐食供應,快速搭建起應急餐食免費配送備用網絡,以“聚攏温暖守護英雄”的義舉被批覆火線入黨。

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後,他瞞着家人成為了武漢金銀潭醫院戰疫一線醫護人員後勤保障的“帶頭人”,他和他的志願者團隊將温暖聚攏,以非凡之勇守護着冬日裏“逆行”的白衣天使。其事蹟在新聞聯播和央視《面對面》等權威媒體報道,在社會層面影響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