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8.58K

《活着》觀後感(精品多篇)

《活着》觀後感 篇一

這對每一個普通人來説是非常難以接受的,但富貴在親人都離他而去之後,在忍受親人離去的巨大悲痛之後,在自己隻身一人的情況下,仍能以老黃牛為伴,好好活着,這是令讀者感動的地方,對於我來説具有很大的教育意義。

那是今年的3月11日早上7:14分,還在學校的我突然接到了母親打來的父親病逝的電話,…本站 …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巨大的打擊,我默默辦理了請假手續,搭車趕回了家。父親在臨走之前,我都沒能見他最後一面,這是我一生的遺憾,我也將自責和愧疚終生。

在送走父親的那一刻,我摸着父親冰涼的手,看到父親還有一隻眼睛沒有合上,我想父親在臨走之前一定很想見我最後一面吧,我後悔沒什麼週末沒有回家看看父親,我多麼希望母親在父親臨走之前能夠告訴我,讓我見父親最後一面,可是,父親臨走之前仍未能見到他這個不孝的兒子,只能在走後睜着眼睛看我了。

我知道父親總有一天會離我們而去的,就像奶奶和五叔那樣,留給生者無盡的痛苦和悲傷。雖然在父親臨走之前,在親人面前,我忍着不哭,但誰比我心裏更加痛苦難受呢。在父親走後第二天,睡醒之後我忍不住哭了,就偷偷地跑到屋後的角落,淚流不止,我是不想讓爺爺和母親看見我流淚痛苦的樣子。

我知道,很多人都會有我相同的經歷,也忍受着親人離去的痛苦。在往後的幾天裏,我想到了餘華的《活着》,就看了根據餘華的《活着》改編的同名電影《活着》。

該劇的主人公富貴經歷了父親、母親、兒子、女兒先後離開自己的痛苦事實,雖然在餘華的《活着》裏還有他的老婆、外孫等親人也離他而去,遭遇更加悲慘,但誰不希望好好活着,但生活總是這樣,讓我們身邊的親人一個個離我們而去,使我們一次次遭受痛苦的打擊,使我們沉浸在傷痛之中,但親人已去,活者就應該好好活着,我想這也是《活着》給我最大的教育和感悟吧。最後,願父親一路走好,在那邊要好好照顧自己…

活着電影觀後感600字 篇二

電影講述了主人公福貴和春生及其家人自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國內戰時期起,兩代人的艱難生活狀況。

“活着”一詞出現在不同年代主人公不同處境的口中,這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展現了人物形象,還從側面表現小説的主題。“活着”如前4次出現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福貴和春生被抓去當兵,當國民黨軍潰敗時,他們看到戰場上躺滿了國民黨人的屍體,他們渴望活着回家,見到自己的親人。這是他們面對死亡時對生的渴望。他們這種求生的慾望也反映了主人公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表達了人以積極的態度面對人生苦難的主題。“不想活也得活”則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難和無奈。

春生和福貴本是戰場上患難生死的朋友,然而生活陰差陽錯,因春生開車不慎撞死了福貴唯一的兒子,春生也由此成了福貴一家的仇人。然而在中,春生被定為走資派,因此受到迫害春生的妻子因不能忍受打擊而自殺,此時的春生不僅失去了親人,而且備受迫害,這些困難和痛苦幾乎把他推到了人生的谷底。此時的春生已對生活不再抱有希望。他在臨走之前,表達了自己對福貴一家的歉意和愧疚。當福貴和其妻家珍得知春生的處境時,他們為春生擔心難過。昔日把春生視為仇人的家珍放下了過去的恩怨,鼓勵春生好好活着。家珍的話像春日和煦的陽光温暖了春生。這也是家珍對“活着”的理解。這也體現了人性的善良和美麗。

主人公在不同年代,不同處境下,説到“活着”一詞,這表現了人們生活的艱苦,也從側面表現出人在特定歷史環境中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甚至無法掌控自己生死的主題。“活着”一詞也鼓勵人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人生的苦難和不幸,鼓勵人們珍惜生命,好好生活。

活着觀後感 篇三

第一次看根據餘華的小説《活着》改編的電影《活着》,早就想看餘華的《活着》這本書了,可惜一直都未在圖書館藉着,今天在影視欣賞選修課上有幸看了這部電影,感觸很深。

這部電影是著名的大導張藝謀導演的,上映時間是1994年,距今已有17年之久了,但仍然是經久不衰。總體上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就是悲劇中透漏着感人的情節,讓我好幾次心中都有一股酸酸的暖流劃過,是一種叫感動的東西,很無奈,但卻是事實存在的發生了。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徐富貴(葛優飾)、家珍(鞏俐飾)一家的人生歷程,有過喜、亦有過憂。富貴原本出生於當地一個顯赫有名聲的家庭,天生懶散好賭,他的妻子家珍因其嗜賭成性不思悔改而離開他。最終因他好賭而輸掉了全部家產,也因此氣死了他的父親。這時富貴漫長的苦難人生開始了。

他被強拉入伍,險些喪失了自己的小命,就在這時他第一次意思到生命的可貴,發出了“我一定要活着,活着真好”的感慨。於是,他經歷了千辛萬苦回到了自己的家庭。對於他的第二個打擊又來了——女兒鳳霞因為高燒不退導致啞巴了。很可惜,看到一個笑的很甜的很天真的女孩竟然不能開口説話,這是多麼的哀傷!

富貴回到了家,生活也有些好轉。往往看似平靜的生活下其實隱藏着莫大的波瀾,於是第二個不幸也將隨之而至。一家人原本可以快快樂樂的過着平靜的平淡的日子,這也是家珍多麼希望過的日子,可上天就是不願意。就在一個很熱鬧的夜晚,一個很大的不幸又悄然的降臨在富貴頭上了——僅有的兒子有慶被車撞死了。這個場面可謂感人至深,看着有慶那渾身是血的身體,讓人有種很心疼的感覺。還有家鎮那撕心裂肺的叫喊着兒子的名字,我的心也在一陣陣的痛。淚水不禁已流出眼眶,止不住。是啊,多麼可愛的孩子,多麼無辜的孩子!他保護姐姐,不讓別人欺負姐姐。他善良,他頑皮,他天真···他只是想睡覺啊!難道睡覺也有錯嗎?!就這樣連自己都不知道就永遠離開了爹孃,連餃子都還沒吃。這時富貴又感慨,要活着,好好的活着。

他的家人終於從這樣的悲痛生活中走了出來,可誰又能預測到又會有什麼悲劇降臨到這個不幸的家庭中去呢?偏偏命運總是這樣不公平,捉弄人。眼看着鳳霞的日子也越來越好了,可偏偏鳳霞卻是因難產而死,更具有諷刺意味的竟然是王醫生因為被饅頭噎着了而不能給鳳霞醫治!人生就是在你剛品嚐到了幸福的甜果時,上帝就要急着把他收走,毫不同情。

這就是富貴一生經歷的三次不幸的遭遇。是那個獨特的年代造就了富貴悲慘的一生還是其自己的性格、家庭背景造就了他悲慘的一生?這樣悲慘的一生又有幾人能承受得住?富貴一生的遭遇,涵蓋着人在歷史的命運無法掌控的生命之痛,衍生出了對死亡的苦笑。

影片的結尾意味深長,富貴又將以前對自己兒子説過的話又對外孫説一遍:“雞大了就變成鵝,鵝大了就變成羊,羊大了就變成馬,馬大了饅頭也長大了,騎在馬背上···你是趕上好時候了,將來這日子就越來越好了。”這段話很好的將那時候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道出來,也反映了那時人們思想的落後。歷史早已離我們遠去,可其帶來的影響、給那個時候人們帶來的苦難卻是不能忘懷的。四十年,彈指一揮或是滄海桑田,無數黃面孔的、沉默的、堅韌的中國人就這默默地生活着。

活着,就是活着的人要更好地活着!

《活着》觀後感 篇四

《含淚活着》播出後曾受到了日本電視界的廣泛關注。日本紀錄片知名製作人橫山隆晴表示,在日本主流頻道以配字幕的方式播放外國語紀錄片,並且是在黃金時段,這在日本電視界是破天荒的事情。

紀錄片《我們的留學生活—在日本的日子》在中國放映後,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前中國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在訪問日本時,曾給與了這樣的評價:“我看了這部紀錄片後,深受感動。”

一位21歲的男性大學生説:“這是我有生以來最感動的電影!現在日本大學生就業問題比較嚴重,我即將畢業,聯繫了許多公司但都沒成功,我感歎自己生不逢時,情緒非常低落。但《含淚活着》讓我改變了想法,給了我真正的勇氣,我會振作起來!”

一位42歲雙眼哭得通紅的女性觀眾激動地説:“我是張麗玲紀錄片的粉絲,她的每部作品都讓我深受感動。今天我帶全家來看《含淚活着》,邊看邊流淚,不過不是悲傷的淚,而是温暖的淚,心靈像被洗過一樣,激勵我更加熱愛珍惜生活,這就是張麗玲紀錄片的魅力。她用十年時間拍攝的《含淚活着》,主人公對人生和家庭的熱愛,勤勞堅韌不拔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動,我再次感悟到中國人的美德值得好好學習。我將介紹朋友們都來看。”

一位49歲的中年男性:“五個月前公司倒閉失去了工作,家庭和心裏壓力很大,我甚至產生過人間蒸發等極端念頭。《含淚活着》給我的震動太大了!我的困境和片中男主人公簡直無法比,我會永遠以他為榜樣,做堅強不屈的男人和父親。在我人生中最苦悶絕望時遇到《含淚活着》這個電影是我的幸運,給了我希望和目標!我向主人公和製作者表示深深的感謝和敬意!”

《活着》觀後感 篇五

活着能承受多幸福的就能承受多痛苦的。

福貴生在**,變革,饑荒的時代,能因敗家躲過地主鬥爭,能從戰場上逃回來,妻子對他不離不棄,兒女懂事聰明,與他而言是非常大的運氣,他若是一直當地主,文革時他和他的孩子都要被鬥死,他的妻子在他那麼落魄的時候依然沒有怪罪他,他是何德何能有這樣的妻子,沒有心疼過的孩子,都跟他那麼親熱,連戰場都沒有奪取他的性命,還能有個心眼好的女婿,有個可愛的外孫,他遇到了最大的驚喜和幸福,同時也在不斷承受一個個幸福的離去,福貴回憶他不斷失去親人的一生。

在時間的流逝裏,他與痛苦已經和諧了,而與親人在一起時候的歡喜與温暖卻在突顯,家人給他的愛伴隨着他的晚年生活,那個年代的人大多和福貴是類似的遭遇,好死不如賴活着是一個時代人的精神理念,只要活着,就可以遭遇更好的,更壞的,只要沒有打破活着,一切都可以接受,海明威説,人可以被消滅,但不可以被打敗,而對當時的中國底層人,卻是可以被無數次打敗,但不能被消滅,可能這就是中國人與美國人的區別,我們慶幸生在一個平和的年代,有病可醫,有書可讀,不會被餓死也不擔心打仗,我們應當珍惜自己的親人,多愛自己的家人,他們是與活着最直接也是唯一有關係的,珍惜自己擁有的愛,是活着的見證。

《活着》觀後感 篇六

雖然張藝謀憑藉《活着》徹徹底底火了一把,但是與這部電影相比我更傾心於餘華的原著小説。張藝謀與餘華相比缺乏了點對於藝術的忠誠和堅持,結尾顯得有些獻媚觀眾,而餘華的原著小説則是徹頭徹尾的藝術。

國中讀《活着》,覺得這本書很假,故事太不合邏輯了,為什麼這一個好好的家庭要接二連三的遭受命運的苦難呢,而且災難每次都來的那麼突然那麼赤裸。一次又一次的打擊甚至不給讀者留下一絲悲傷的空間,這種擠壓的感覺令人近乎窒息,直到最後,一人一牛艱難地頑強地生活着,書中描繪的那背影是如此的悲傷又如此的堅韌。

高中讀《活着》,覺得這本書很真。那些不符合邏輯的故事其實就是將生活放大誇張後的產物,人生就是那樣,總要去不斷地承受生活抑或應該稱其為命運所給予的一次次歷練。只是那時候還天真,根本不明白那些挫折的意義和重量,總以為“扼住命運的咽喉”是我聽過最經典的話語,經常信口開河地去跟同學朋友們講“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懼怕挫折,敢於直麪人生挑戰命運的人才是男人”,最大的感想就是福貴的懦弱和妥協(實際上可能當時自己都不知道妥協是個什麼概念),叛逆的青春在現在想起是多麼的激情,同時也是那麼荒誕。

現在讀《活着》,不會再將它當成一本書,因為我清晰的看到這就是生活最真實的面目,不虛假也不誇張,而且是對生活不施脂粉的忠誠。當你通過電視熒幕看到億萬人瞬間被大地無情的震吼所吞噬的時候,會明白生命到底有多麼脆弱不堪。當你目睹身邊生活着的朋友在陽光明媚的早晨瞬間被汽車撞飛的時候,會記住命運是多麼乖張無常。當你知道那些不幸的家庭因為災難一蹶不振又屢遭不幸的時候,會理解雪上加霜這個成語居然如此殘酷不仁。當再次讀到一人一牛倆“福貴”相扶相持的背影時,才真正明白“活着”二字的重量。

為什麼活着是個沉重的問題,這個疑問也遠不是一個還未真正接觸社會的青澀學子能解答的。生活由幸福和磨難構成,一喜一悲二元對立但又力量不均,這種失衡讓生命不再輕靈。上了年紀的前輩時常告誡説“生活就是經受住一次次打擊”,有了點覺悟的知識分子怒罵道“貝多芬要與命運搏鬥那是一句屁話”。活着就要承受生活的擔子,活在當下就要去直面自己生命中的一次又一次挫折。因為《活着》,懂得了生活的本真即為堅強地接受和堅韌地面對;因為活着,懂得了要活得真實,抓住當下,儘量不留自己遺憾,下一秒鐘發生什麼無人知曉,但這一秒鐘的風景要看得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