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讀後感心得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4W

《活着》讀後感心得多篇

作品採用主人公福貴自述的方式,福貴生動的日常語調及其對命運的屈服,向人們展示了將苟活作為唯一生活目標的狀況,使作品更深刻。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活着》讀後感心得,歡迎閲讀!

《活着》讀後感心得1

翻開書頁,心中湧上沉重,卻也交織着欣慰。作者近乎冰冷的筆調洋溢着樂觀,同時印證一個年代的艱辛、坎坷與蒼涼。一次次生離死別,委婉卻淒涼,展現着生命的渺小與短促。家道中落的悲哀,強徵兵役的悽慘,雙親逝世的痛楚接踵而至,在為“活着”而“活着”的信念的支撐下,次次打擊後福貴依舊繼續堅持着。孤苦伶仃的晚年裏,他只能與一頭同樣名叫“福貴”的牛作伴,回首曾經,他需要多大的勇氣。“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他用他的一生告訴我:活着是一種歷練,活着是一種幸福。

“活着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活着是任何人也無法逃避的,有的人在歲月中感知到活着的意義,於是得到了生命的價值與永恆。可是有的人活着,失去了追尋的方向,活得迷茫;失去了的奮鬥的理想,活得可悲;失去了美好的期待,活得艱辛;失去了腳下的路途,活得愚昧。其實活着,並非要名垂青史,轟轟烈烈。過分追求名望,常常是身心俱疲卻也無所得。“平平淡淡才是真”,不要過於苛求,不要有太多的奢望,淡然面對,積極把握,珍惜當下。

生活是人生一片廣闊的田野,而苦難亦是一種希望的播種。它在落寞時滋潤枯竭的心靈,在迷惘時指引前進的方向,在無助時鼓舞失意的靈魂,它能夠使人在逆境中堅強,在平凡中不凡。

這樣一句俗話被人們口口相傳:“好死不如賴活。”的確,人們總是在探求生命的實質與活着的意義,認為人活着是為了理想、奉獻、青春、奮鬥,諸如此類,卻忽略了人生中最真的東西——“活着”,不管處境如何,不管堅持着是為了什麼,我們都應該為“活着”而好好活着,這是人生最基本的信條,沒有什麼比生命更加有價值。就如人生旅途上的朵朵小花,我們日積月累地採摘,那些樸實無華的花朵,也會變成生命的花籃。

人生中沒有什麼幸運或是不幸,生命只是靜靜地、平淡地活着。善待自己,珍惜生命,把握人生。

《活着》讀後感心得2

活着,是個耐人深思的問題。人為什麼活着,為了什麼而活着,要怎樣地活着。是苟且偷生,還是功成名就,是尋歡作樂,還是忍受孤獨。誠然,每個人活着的姿態不盡相同,在忍受中活着,何不為一種樂觀的生活姿態。

初看《活着》是在高二,再看《活着》是在高三,又看《活着》是在大一,如今大二,又一次忍不住翻開這本書。這本書以時間為線索,以“我”的口吻,以福貴的一生來揭示主題——以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偉大文豪餘華筆下的主人公福貴,年少之時,虛度光陰,遊手好閒,欺瞞父母,欺負妻子;中年之時,豁然醒悟,卻不得不面對至親至愛相繼離開,無奈只求於平淡簡單的生活;老年之時,孤身一人,與牛為伴,將一切看得雲淡風輕。

活着,是一個美好的旅程,我們會在這一旅程中明白人生的真諦。在忍受中活着,這是我在這本書中學到的`。人生在世,我們不可能事事順心,難免會有狂風暴雨的時候。就如我們許多學生一樣,在接受大學聯考挑戰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失利,最終成績不盡人意,我們難受,我們鬱悶,但我們必須去接受,去忍受,再站起來,在另一個起點上努力,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重新站起的魄力。

這次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我們真正地過了個“鼠年”,舉國上下每一位人民都選擇了活着的意義。有的人選擇站在抗疫一線,捨己為人,舍小家為大家,每分每秒與死神抗戰,也許,這一過程他們會失去自己僅有一次的生命,但他們毅然前行,詮釋着無畏無私活着的姿態,他們是英雄。有的人待在家裏,足不出户,在這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裏默默忍受着,在不知道明天和病毒哪個先來的恐懼裏默默忍受着,他們相信國家,相信奮戰前線的人們,他們相信春暖花開的那天總會來臨。他們意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待在家裏,少出門,戴口罩,勤洗手,不給國家添亂,這便是他們活着的意義。還有的人,是這場戰爭中的不幸者,儘管這樣,他們依舊勇敢地選擇接受,默默去忍受疾病帶來的痛苦,勇敢地配合醫護人員與死神鬥爭,他們的親人朋友,也忍受着現實帶來的殘酷,承受着親人朋友不幸的悲痛。在忍受痛苦中活着是他們的選擇。這場戰“疫”中的所有正義的人們,都在忍受着各自的疼痛,目標都只有一個——活着。為自己活着,為他人活着,為國家活着!這不是屈服,是一種忍受現實再對症下藥的無畏。

再如書中的福貴,敗盡家財,父母相繼離世,接着妻兒,甚至女婿,外孫也離自己而去,但他毅然選擇忍受,孤身活着,將死亡看得坦然,這不是苟且,是一種活着的勇氣。或許,正如餘華自序中所説“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一個人所能承受的苦難有多少,那麼他活着的意義就有多大。當我們熬過一個苦難時,就會感到“我不棄歲月,歲月終不棄我”的温情及人之為人應有的力量。人生中大大小小的挫折總是悄無聲息地向我們走來,倘若我們能夠勇敢地面對它,接受它,忍受它,也許,這就是我們活着的意義了,我們也不枉來這一遭。

聽,“少年去遊蕩,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漫漫人生長路,我們終究要學會在忍受中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3

“活着”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貴”怎樣“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畝田地為所欲為,老丈人見着了都要躲得遠遠兒的,倫理綱常壓根兒沒放在眼裏,跟老子對罵也是常事,在村裏人眼中丟淨了臉面,儘管從小過慣了村裏人眼中“奢侈糜爛”的生活,好歹只作賤了自己,沒有傷到別人,居然乖乖的還了賭債。

他不是好兒子、好丈夫,甚至好鄰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輸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開始在意爹、孃的感受,在意家珍、鳳霞喜怒。以前是別人對他的忍受,趾高氣揚,從不低頭;現在是他忍受着別人,唯唯諾諾,陪着笑臉。只為“活着”。他黑髮時,送走了白髮人;他白髮時,送走了黑髮人;他和他的那頭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頑強的“活着”。

誰能想到當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講出做人的道理來,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講述了部分中國人在那物質貧乏、精神困頓的幾十年是如何熬過來的,我不能把主語更換為中國人或人,這是不準確的,有人肯定不是這樣“活着”的,隨着經濟發展、物質豐富,以後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會這樣“活着”,但人性總會在這樣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來,我們應該致力於思考“我們怎樣活着?”。

《活着》讀後感心得4

作為一部作品,《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因為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埋怨對方。他們活着時一起走在塵土飛揚的道路上,死去時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

福貴的一生,經歷了年少闊綽、家道敗落、戰爭離亂、賢妻早逝、兒女雙亡,最後只和一頭老牛相伴…這些苦難疊加於一個人的身上,的確顯得有一點戲劇化,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或許不必執着於苦難本身的形式,於人而言,活着的痛苦經常是一樣的,或殘陽如血,或黯然如塵,儘管苦難的形式會不同。

因為遠離那些動盪的年月,因為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讀起來平淡中有些窒息,卻也不乏温情和感動。

當我們知道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痛苦總不離不棄時,也便沒有必要自怨自艾。正如我們終會明白,無論現時經歷的是措手不及的幸福喜悦,亦或是無可告人的艱辛苦難,只要繼續活着,它們中的大多數細節和感受都將被我們和時間一一遺忘,只留下蒼白的結果。而對那個結果,我們終將毫髮無傷。

《活着》讀後感心得5

本來想先看影版,看到書架裏的書就點開一口氣讀完了。高一時的語文卷有一個老福貴牽牛福貴的片段,才知道這是選自《活着》第一次聽説這本書。其實,我很早就接觸餘華的這部作品了,小時候看過電視劇《福貴》,開頭以為是喜劇,沒想到越看越悲,每一次甜美的劇情只是為了下一個更悲的劇情做鋪墊。我爸有個習慣,總是愛把喜歡的電視劇再看一遍,福貴就是在我爸多次追劇的影響下,我已經明絡了大部分情節。我感覺福貴這部劇拍的很好,很多片段都把小説裏的情結演活了。尤其是有慶死的時候,福貴埋有慶看的我心都要碎了,電視劇裏還原度還是很高的,我也一定要去看看影版。

印象中,電視劇裏的結局苦根沒死,騎在黃牛身上,福貴牽着牛走在路上…書裏,真的很現實,很讓人難過。福貴爹孃、有慶、鳳霞、家珍、二喜最後連苦根也離福貴而去,只剩下福貴一個人了,經歷了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後孤獨老去。福貴只是那個年代的一個人物縮影,我想,晚年福貴其實並不可憐,他經歷了那麼多事情,慢慢找回了真正的自己,不去賭,努力生活,疼惜家珍和子女,一直努力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