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讀後感高中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96W

活着讀後感高中多篇

《活着》講述了福貴一生的悲歡,表達了福貴一生的起落盛衰,閲讀了《活着》這一本書你會有什麼感想呢?那麼關於活着讀後感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活着讀後感範文高中7篇_《活着》讀後感範文大全,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活着讀後感範文(一)

很久前就知道《活着》這本書,但一直沒有時間去看,是通過老師的介紹,我才開始閲讀這本書。

夕陽下一位叫福貴的趕牛的老人用不同的名字吆喝着老牛,就象一個個親人又站在眼前。他們的生活未嘗不象那頭老牛一樣負重着。解放前的生活如一張破了洞的網一般,緊緊地扣着他的呼吸。從闊少爺到佃户,一夜之間的身份改變完成了他人生的轉折點。在他的生命中,幾個名字撐起了他的一生。

想起家珍,一個善良而堅韌的女人!富裕的生活沒有讓她變得慵懶世俗,反而愈加襯托出她的高貴。富裕的時候她並不高傲,我腦間唯有是她,一個城市女學生那個清純的背影;轉折時她並不驚慌,懷着8個月的身孕在牌場上的哀求讓我為之動顏,離開了主房去茅屋住時的沉靜讓我為她讚歎;還有失去有慶的悲痛,鳳霞走時的鎮靜,加上那讓她難堪的軟骨病,都深深地烙在我的心中。想起她,活着是一種沉重!

想起有慶,一個可憐而樂觀的孩子!在城裏出生半年就被母親帶回了茅草屋,也就那麼短暫的生命卻經歷了幾次的生死磨難。最真切的感受是他對羊的喜愛,赤腳走幾十裏從來不喊累,那麼小的孩子每天就這樣上學、割草、餵羊從不怠慢,我欣賞這樣的一種品質!最痛心的是他的夭折,一個這麼可愛懂事的孩子卻被狠心的醫生活活地抽血而亡。這對於他來説是一個太殘酷的世界。想起他,活着是一種折磨!

想起鳳霞,一個失聰而純淨的孩子!一場疾病奪取了她的言語,卻奪不去她那顆天使般的心。優越的童年的背後是無窮的災難,而一個柔弱的女子卻支撐着一個破碎家庭的重擔。最讓我感動的是她對於父母的理解和對弟弟的愛護;最讓我心酸的是她為了一段地瓜和別人爭奪,僅僅為了給家人一點乾糧;最讓我痛心的是由於啞而遭受的欺凌;最讓我惋惜的是幸福向她招手時,她卻在迎接一個新生命的到來後悄然離去!想起她,活着就是一種生命的延續!想起二喜和苦根,一對在書中短暫走過的父子,惟有的只是對活着的詮釋……

一個個走過的人,讓經受了坎坷的福貴,最後近乎了麻木,對於他,活着只是等待着死亡的自然到來,於是,那頭夕陽下的老牛就和他默默相伴而行……

活着讀後感範文(二)

活着或死亡都是一個年輕生命難以駕馭的題目。同樣是一本薄薄的讓我只用了一個下午就讀完了的書。巧的是讀了幾頁便發覺心這本書為背景的電視劇我竟看過,這讓我更真切地體會到了這書的含義。

《活着》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我想起陸幼青的死亡日記,那不也是站在生命的邊緣真正完全而清醒的對世人講述一切。

讀到家珍死去,這是我看到的所有生離死別中最寧靜的一段,也是最真切的一段,想起阿朱死後喬峯抱着她的屍體的痛器失聲,想起陳家洛聽聞心上人香消玉殞後流下的懦弱眼淚,想起莎翁着作中男女主角一次一次的撕心裂肺和悲痛欲絕,我想人活一生,總要承受這樣的擊,而多年之後,當身邊的人一個個全都被歲月帶走了,那時的我們也許真的會選擇一種平靜,它是多年的感情磨合而成的,是滄桑的經歷,澆鑄而成的。數十年後的我呢,我是否可以面對着一塘殘荷將過去的傷痛記憶娓娓道來,我對自已的過去是否清楚地知道並且敢幹面對,我不敢説。

這個世界的確不公平,有人可以享盡榮華,有人卻要像富貴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揮灑着血汗過完一生。面對這樣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勞,甚至我也説不清到底該怎麼做,我面對的是無法自由選擇生活方式的無奈和內心與現實的強烈,在這樣一個狀態下,我一面應付着現實中的瑣碎,而在內心尋求思想上的解脱,但不管怎樣,我始終希望自已能對世界友好,儘管天性中的倔強與後天形成的反叛也許會導致我走上叛逆的路。

生老病死,我們都得一樣一樣地過,生命只不過是個過程罷了。我只是希望能按自已的意願選擇一個方式,真實清醒併發自內心的去實現它的價值,到了那一天,但願我能帶着平靜的微笑向世界道個別,也對身邊的人説聲再見。

活着讀後感範文(三)

《活着》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這是最為感人的友情,他們互相感激,同時也互相仇恨,他們誰也無法拋棄對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講述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難,就像千鈞一髮,讓一根頭髮去承受三萬斤的重量,它沒有斷,講述了眼淚的豐富和寬廣,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主人公曾經嫖賭輸光了家產,但是親人並沒有拋棄他,這令他悔悟。這時候他明白只要活着貧窮未必不好,只要有愛,有關懷。然而妻子得病,兒子被害,女兒難產致死,女婿事故死亡,孫子被自己的疏忽害死,一切一切的悲劇接連發生,最後只留下自己活着,然而經歷了種.種的他卻有了超然的心境,面對自己的過去可以冷靜的回憶與論述。

他在剩下的日子裏與老牛為伴,寄託着自己對親人的懷念,與對生活的感激,儘管不幸發生在自己身上,但卻慶幸自己曾經有那麼好的妻子,懂事的孩子。他的人生了無遺憾!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主人公福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先後離他而去,一次次在絕望的邊緣徘徊,但是他卻有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的樂觀態度。當他發現間接害死自己兒子的是自己昔日患難與共的春生,是他選擇了埋葬仇恨,他們之間互相感激,互相仇恨,但是誰亞無法拋棄地方,同時誰也沒有理由抱怨對方。即使是在絕境面前他依舊勸解朋友要堅強地活着,只要活着,只為能夠活着。

作者沒有發泄,沒有控訴或者揭露,而是向人們展示高尚。這裏的高尚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而是對一切事物理解之後的超然,對善和惡的一視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我們現在的生活中無疑也會有許許多多的困難也挫折,有的時候我們確實很難以承受,然而每當我想起福貴感恩生活的時候,我就會自慚形穢,覺得自己與福貴的差距,或許我無法在經歷這些苦難之後得到內心的昇華,然而我卻可以通過對福貴經歷的觀察感同身受,活的同樣的感慨!

無論怎樣,生活總要繼續。只要活着就好,只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或者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範文(四)

“活着”,是一個多麼平凡的詞,似乎平談無奇,它並不是什麼華麗的詞藻。但在讀了餘華先生的《活着》,我為這個詞的力量而感動,我們活着忍受一切有形或無形的壓力,我們活着享受生活的酸甜苦辣,我們活着去追逐自己的遠大前程,但歸根結底,我們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講述的是福貴的一生,一個歷盡滄桑與磨難的老人的回憶歷程。《活着》之所以能夠引起共鳴,是因為福貴坎坷的一生折射出了一代人的艱辛與苦楚,反映出上世紀中國的困頓與變遷,福貴個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更令人感到人性的寬廣與豐富。福貴這個人物是當時整個底層社會的縮影。

福貴的人生之路並不平坦,崎嶇盤旋,除了苦難還是苦難,但他用了一生詮釋了“活着”二字。青年時的福貴荒.唐淫亂,整日吃喝嫖賭,輸光了家業也氣死了父親,此時的他為了玩樂而活着。年輕時的福貴被人抓作壯丁,在戰場上九死一生,撿回了一條命,一心只想回到那殘缺但又温暖的家,此時的他為了回家而活着。中年的福貴在田間勤懇勞作,而命運卻是如此的不公,也經歷了突如其來的喪子之痛,妻子也得了絕症,此時的他為了家庭而活着。老年的福貴身過的親人一個個地離去,只留下他獨自一人與老牛生活着,了無牽掛,此時的他為了自己而活着。

福貴是一個真正的勇者,貧窮困苦是他一生形影不離的“伴侶”。他從一個衣食無憂的闊少年淪落成一個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農民,他親手送葬了所有至親的親人,最後孤苦伶仃地活着。他的“勇”即在於他具有強大的承受能力,扛起這些從天而降的沉苦負擔,在這些突如其來的變故前沒有一擊就垮,繼續為了活着而奔走。對比《駱駝祥子》中的祥子,本是個勤勞懇乾的車伕,但他在遭受多次身心打擊後自甘墮落,成為了又嫖又賭的行屍走肉。同是生活在較為貧瘠的年代裏,擁有着可憐的命運,祥子變得墮落、自私、骯髒,而福貴換種姿態堅強的應對造化弄人。

同時福貴一家對生活的樂觀與堅持也在作者筆下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動容。鳳霞因高燒而聾啞,可她沒有自暴自棄、怨天尤人,樂觀地幫助家中分擔家務;家珍得了軟骨病,仍堅持下地勞作,即使滿頭大汗仍咬牙堅持……

那個年代有很多如作文/福貴一般的貧困農民,他們日復一日地辛勤勞作,卻仍舊無法活得體面,他們的生命被一場病或是飢餓便能輕易奪去。他們在那個不成熟的時代潮流中漂泊、到處碰壁,但他們用堅強、樂觀去承受那些苦難。

再聯想到我們自己,我們遠離那些動盪的歲月,未親身經歷過絕望與困頓,在福貴式農民的面前顯得多麼脆弱,輕微的挫折就會讓一些人意志消沉,微小的困難就讓一些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們輕易地感歎命運的不幸,埋怨學習或是工作的辛勞。有人説《活着》是一面“人性的鏡子”,面對着堅強的福貴、隱忍的家珍、勤勞的鳳霞、樂觀的有慶,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品性。那個年代的困難、貧乏更讓我們珍惜現在的充裕生活。

“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事物而活着。”這本書也讓我們反思該為了什麼而活着?人活着,一旦被賦予沉重的意義與價值,就終有一日會被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所折磨、摧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求,有些人為了財富、名利而活着,正如泰戈爾所説“鳥兒的翅膀一旦被繫上黃金,那麼它就永遠不能展翅高飛了。”這樣的人生必定馱滿了包袱,被厚重的名利壓得喘不過氣。還有些人為了別人而活着,一旦在自己所愛之人、自己的靈魂寄託那兒達不到目的,就輕易變得墮落、變得絕望甚至是自殺。

若是為了外物而活,這樣的人生有着太多的負擔與牽掛,總有一天會不堪重負。應遵從自己的心意,不為他人、為金錢等外在事物活着。意外的變故很輕易便能剝奪那些我們很看重的名利、奪走我們很珍愛的親人,我們都有可能在某一天變得一無所有。福貴將祖輩的田產揮霍一空,又經歷了所有親人的死去,他孑然一身,卻與老牛踏實的度過餘生。因為所有親人都已離去,所有財產都已輸光,他沒有什麼事情值得擔心,不為金錢或他人而活。有村民説他和老牛是兩個“老不死”,認為他只是幸運,而他真正地為了活着而活着,泰然自若地活在當下。

《活着》就像一首歷經滄桑的詩歌,它用樸實無華的語調向我們講述着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活着的艱辛與苦楚,讓我們體會到即使是卑微的生命也要堅強、樂觀地活着,讓我們懂得人性的光芒可以驅散苦難籠罩下的黑暗,更讓我們明白為了活着而活着。

活着讀後感範文(五)

餘華説,人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不是為了除活着以外的一切事物而活着。

《活着》作為一部影響幾代人的文學作品,的確發人深省,耐人尋味。在新中國成立前後的特殊階段,時代特徵突出,時代氣息濃厚,活着是一分痛苦也是一分快樂。書中主人公福貴的人生便是整個社會的縮影,他的身上折射了整個底層民眾的興衰禍福。

人為何而活着。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認為,人是為了思考而活着;法國啟蒙思想家盧梭則認為,人因自愛而活着;中國武俠小説家古龍則堅持,人為承擔責任而活着……而福貴卻説:“人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福貴早年玩物喪志,家道中落,妻子背離,父親慘死。年少的福貴因貪圖享樂而活着,一步一步走向生活的陷阱,不得自拔,最終落得苟活之地。而立時的福貴,家境清貧卻自得,生活艱苦而自樂,在一切漸入佳境之時,迫入壯丁,背井離鄉,烽火連月,苟且偷安。這時的福貴為了重回故鄉而活着,在拂塵間摸爬滾打,在硝煙裏破繭重生。中年時的福貴,白髮人送黑髮人,喪子的悲哀貫徹了整個家庭。這時的福貴必須為了支撐家庭而活着,作為唯一的男人,是家的希望。老年的福貴,終於有一點安穩的幸福,卻造化弄人,喪女,喪婿,喪妻,再喪孫,活着便是與一頭黃牛相依相隨。活着了無牽掛,活着僅僅是為了活着而活着。

無論山河如何變遷,時代以何種速度繼續更替,生存對於人的價值卻始終如一。我們生來就為活着,為了活着而打拼,為了活着而承受生活各方面的有形與無形的壓力。在夜深人靜,愁思萬千的時候,我們何嘗沒有盤問自己,活着的意義在哪裏,生存的價值在哪裏。

形形色色的人生小則為了家庭,為了金錢,為了事業,大則為了社會,為了國家,為了和平。每個人活着都有一個目標,都有一股推動自己進步的力量。但在某種程度上看來,與其説是目標支持着生存,不如説是為了活着而不斷地找尋目標。生活是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串聯起來的有機整體,這些目標的一個又一個地現實,則是人生的終極大目標。而這些目標的實現歸根結底是為了活着。

我們太常見因為人生中的一個小目標一兩次失敗而灰心喪氣的人,他們失意,他們墮落,他們失去自信,有的甚至失去活着的勇氣。但凡是這樣輕生或者只是有輕生念頭的人,他們都還沒有完全看透目標與活着的本質聯繫。而這樣的人太多太多。他們嘴上追求活着的意義,追求生存的價值,願以死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這樣的行為的確令人肅然起敬。而這樣的人生,卻沒能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以死的方式來實現價值並不是一個好的途徑。請記住,以生命的形式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為了活着而活着才是生命的本質。我們是為了活着而努力生存,死亡只是生命道路上不得已而為之的小插曲。

為了活着而活着的人生,簡單明瞭,泰然自若。只有我們把生活的思想簡單化,把生存的意識強烈化,才能真正地體會到活着的意義——以笑的方式代替哭,在死亡的伴隨下努力活着。

活着讀後感範文(六)

我很少讀小説,但最近,卻開始讀小説了。因為,我發現,兒子雖然很喜歡讀書,但對抽象的作品,還是不太感興趣,比如讀《君主論》,兒子只讀了一半,就放下了,對我説,太枯燥。相反,對故事性比較強的小説卻很喜歡,我想,這也許是年齡的關係,孩子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夠,於是,我就決定幫兒子選幾本經典小説。作為審查,我一般要先看一看這些書的內容,如果不適合孩子,那就放下。

考慮到暑假就要到了,孩子可以有更多的閲讀時間,我最近就去書店買了幾本,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是《活着》,我之所以買這本書,是因為我以前看過電影《活着》,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感到特別的震撼。一讀起來,發現這本書很有魅力。我以前,讀思想深刻的書,讀一會就會有睏倦感,但讀這本書卻沒有任何疲倦,隨時拿起,隨時就能讀下去。

讀了一半,我就去書店,又買了作者的兩本雜文集和一本小説,讀了其中幾篇文章,對作者餘華有了更多瞭解。餘華高中畢業,沒有考上大學,在農村當了5年的牙醫,後來感覺,不能這樣活下去,用他的話説:"我們衞生院就在大街上,空閒的時候,我就站在窗口,看着外面的大街,有時候會呆呆地看上一兩個小時,後來有一天,我在看着大街的時候,心裏突然湧上了一股悲涼,我想到自己將會一輩子看着這條大街,我突然感到沒有了前途,就在這一刻,我開始考慮起自己的一生應該怎麼辦,我決定要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我開始寫小説了".這種感覺,我也曾經歷過。當年在一個計算機廠實習,很多同學都在那裏,工作特別的枯燥,我就這麼想過,所以,後來一有機會,我就離開了那裏。

餘華決定開始寫作以後,就鍥而不捨,終於被《北京文學》發現,還被請到北京去改稿,這件事情轟動縣城,不久,他被調到縣文化館工作,這是他期盼已久的地方,從此,他漸漸走上專業作家的道路。

《活着》是餘華1993年的作品,使他一舉成名,隨後,他又寫出了《許三觀賣血記》等多部優秀作品。被翻譯成很多國家的文字,還獲得許多國際大獎。

《活着》是受美國民歌《老黑奴》的啟發,講的是一個叫福貴的農民,他曾經是地主家的少爺,但因為賭博,輸掉了全部家產,然後,經歷瞭解放戰爭、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大鍊鋼鐵、自然災害、文化_等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家庭的命運也是一波三折,艱難坎坷,一個個親人先後離他而去,最後,只有一頭老牛陪伴着他。作者通過一個人自述自己苦難的一生,反映出人活着的艱辛與無奈,也反映出一種面對人生的豁達與樂觀。

尼采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説》中説:"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裏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既然髒水都可以洗身,那苦難又何嘗不是生命的源泉。正如湯因比在《歷史研究》中所強調的,正是外部環境的挑戰,創造了人類的文明。

讀這樣一本書,經常會被書中的人物所感染,情不自禁地流下淚水,每次放下書,都會為書中人物的命運而感慨,同時,也會感覺到自己現在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我想,古希臘人之所以創造了"悲劇"的形式,也許正是讓人通過體驗故事中人物的苦難,來釋放人內心中壓抑的傷感,並對現實的生活更加充滿希望和熱愛。

回想世界上許多偉大的藝術作品,也都是如此,它們通過一個很小的切入點,折射出時代的變遷與人生的坎坷。它們不只讓我們在精神上獲得一次次洗禮,更讓我們對身邊的現實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反思,甚至對人生有了一種更豁達的寬容與同情。

我今天能再次閲讀這些偉大的作品,其實要感謝我兒子,要不是因為教育他,我是不會讀這些書的,也不會主動去找來那麼多古典作品來試讀。反思起來,為兒子而讀書確實是一種非常奇怪的動力,我也在這種動力的驅使下,獲得了許多意外的收穫。

在陪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我在不斷地觀察他的成長,看到他每個階段的變化,我都會情不自禁的聯想起自己當年的一些類似經歷。年輕時一些古怪的行為和衝動,現在看來,就是上帝在不同時期,打開了我們身上不同的開關,我們自己甚至都不清楚為什麼。但是多年以後,當我們看自己孩子身上的行為,聽他們講他身邊同學的一些怪異事件時,我們好象突然明白了,理解了,寬容了,淡定了。

最近讀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有很多感受。也許,人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穿梭之中,才能更深刻的理解過去與現實。我們都從年輕時走過來,但是,回頭看,我們並非完全理解當年自己的所做所為,也許,只有在回憶與現實的交織中,我們才真正認識了自己和人生的本質。

小説這種文學形式,雖然看上去似乎通俗膚淺,但卻有着其他文藝作品不能替代的作用。講故事和講道理不一樣,專門講道理的作品往往確定性很強,而故事則能給人更多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可以從一個故事中,讀出不同的味道和內涵。而且,偉大的作品一旦產生,就不再完全屬於作者本人。好象一個孩子一旦出生,就已經不完全是父母所給予的內涵,他將漸漸成為他自己,並擁有自己的生命。

讀完《活着》,讓我更加深刻的感到,人只有經歷人生的一些苦難,才能真正理解和珍惜現實生活中的幸福與美好。伴隨孩子一起成長,使我明白,人必須經歷幾次不同方式的"重生",才能真正讀懂人生這部經典所藴涵的真諦。

活着讀後感範文(七)

週末宿友又回家了,晚上依舊只有我一人,有些孤單,卻成全了我想要的寧靜。這樣沒有其他人干擾的夜晚才適合閲讀。我從晚上六點半開始一口氣讀到晚上十二點左右把它讀完了。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感覺似曾相識。不知是因為作者的語言感人,還是因為我從這本書中找到自己身邊親人的影子,寫出了我心底裏深埋的感情,一晚上我邊讀邊流淚。我很久都沒有這樣讓自己自由地流淚了。前段時間眼睛還感覺癢癢的,過了這一晚的肆意淚流,竟然不癢了,看來我是欠哭啊。通過閲讀和流淚,我渾身都感覺很輕鬆。確實,一個人不能太壓抑自己,找個機會發泄一下,也是一種解脱。

《活着》通過第一人稱講訴了一個人的一生,主人公福貴應該出生於民國末年,書中敍述了他從國共抗戰時期到解放戰爭時期、五八年、大躍進、_以及從人民公社到包產到户的歷史背景下的人生經歷。年輕時是他是地主少爺,不務正業,愛到青樓去_賭,結果賭輸掉了整個家產,氣死了他爹。他妻子是米行老闆的女兒,不管他怎麼胡來,還是不會跟丈夫爭吵,只是暗示勸導,敗家後不顧她爹的勸歸仍然留下來和他一起勤勞節儉過苦日子。他娘也在他們家落魄後不久就病死了。他娘得病期間,他到城裏去買藥時被國民黨抓去當了壯丁,家人不知,他失信兩年後,死裏逃生回到家時他娘早已命歸了。他和妻子有一雙兒女,女兒又聾又啞,但勤勞賢惠;兒子不愛學習,卻聰明懂事。福貴的妻子得了軟骨病後家裏家外全靠女兒撐着,吃了很多苦。由於聾啞給他女兒提親的很少,最後終於找到了一個在城裏做搬運工的偏頭女婿,女婿實在心眼好,他女兒跟着他過了大概一年幸福日子,後來懷孕了因出生時大出血死了,留下一個兒子。福貴的兒子也在給縣長的女人他學校的校長出生時大出血輸血時醫生抽血過多死了。他的一雙兒女都去世後他妻子病情加重也離開了人世。他女婿也在一次搬運事故中死亡了。只有他養自己的小外甥了,當時全國鬧饑荒,孩子吃不飽,一次孩子生病給他吃的太多了,見到好吃了吃了太多竟撐死了。最後他孑然一身,只有和自己的老耕牛為伴,他和他的耕牛卻是村裏最長壽的。

當老人福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沒有抱怨,卻是平靜的回味。他慶幸自己敗了家而沒有因當地主被批死;他慶幸自己沒有被抓壯丁時被搶打死;他慶幸自己能娶到賢惠的妻子;他慶幸自己擁有一雙懂事的兒女;他慶幸自己能這麼長壽……

這樣的故事對我來説並不陌生,我也相信作者所寫的真實性,因為我小時侯姥姥姥爺經常跟我講他們過去的這些事,和作者所寫的情景很相似。姥姥姥爺愛用他們的苦難對比現在的幸福。每當我不想吃飯或是挑食時,他們就用鬧飢發洪水時期經歷的苦難教育我,而且一説就一直絮叨,説了上句我就知道下句要講什麼了。為了不讓他們嘮叨,我就強迫自己去吃。現在我飯食很均勻,飲食有規律,不挑食,身體一直很健康,這還多虧他們當時的教育啊。不過現代人看來我這樣的人很土,文明人士都是講究這講究那,不吃這個不吃那個的。別人可能會説我是在強迫自己做不情願的事情,可這樣對我又有什麼不好呢?況且這已經成為我的習慣了,當一種東西成為習慣時就是本屬於自己的一部分了,還有什麼強迫可説呢?

小時候,姥姥姥爺是我最親近的人,當時我就想着自己活着的目的就是長大後讓二老享我的福過好日子,我把這樣的想法告訴給他們時,他們總是滿臉的幸福,而後又説我們哪能享上你的福啊。我當時也只是覺得他們的話不是真的。當二老病危時,我看到當時的他們時自己痛苦得像是在做夢,這樣的感受已經在我心底塵封了七八年了,《活着》似乎又讓我帶回了過去,似乎我又回到了田地圍繞着的農家,似乎聽到了他們以前經常説的話,似乎又重新感受了即將失去他們時的痛苦……家,像夢一樣遙遠,像魂一樣附屬。逝去的親人,我已用平靜表達悲傷,用回憶詮釋懷念。

我的感受似乎偏離作者的主旨了,作者的目的是想向我們説明我們是為了活着才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以外的事情而活着,活着的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幸福是個人的感受,跟其他人的評價沒有關係;時間能稀釋一切,經歷了一切後總歸於寧靜。讀之前作者的主旨我本身已經領會了,作者描寫的苦難沒有驚動我,我讀後只是感覺很親切,像是姥姥姥爺在講他們的往事。

這樣的文章能使浮躁的心寧靜下來,我本不再浮躁,所以也沒有讀後應該出現的心態轉變,看來心態上面我已經調整得很好了。不過它寫出了我心底一些最想聽到的以前經常聽到現在卻很難尋找到的原汁原味的話,很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