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讀後感多篇

欄目: 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1.83W

活着讀後感多篇

餘華的《活着》前言中説到:“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看完《活着》,女主人公家珍的人生態度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這裏給大家分享一些關於活着讀後感範文,供大家參考。

活着讀後感範文1

在老師的推薦下,我讀了《活着》這本書。讀之前我聽同學説,故事很悲慘。以至於在一段時間內,我以為它是一本普通的寫農民悲慘生活的小説,講述活着的不易。然而在我讀了它之後,我有了全新的理解和感悟。

故事是以一個叫福貴的老人展開的,用第一人稱的方式給別人講述了自己的大半生。從他身邊的人一個一個多起來,再到一個一個地離去,我感到難過,同時又覺得這樣的生活真實又不可思議。真的會那麼巧嗎,身旁的親人怎麼會一個不剩地全部離去?然而,未來,是我們無論如何也不能掌握和確定的。

雖然生活很困苦,但是我能體會到他們有時的幸福感。正如作者餘華在序中説:“我説在旁人眼中福貴的一生是苦熬的一生,可是對於富貴自己我相信他更多地感受到了幸福。”和賀拉斯:“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死前,無人有權説他幸福。”幸福到底算是種什麼?它不是一些物質,而是一種滿足的,用心的感覺。在一生當中,在一生的暮年,怎樣才能做到擁有福貴那樣的真心與坦誠,無悔?

在餘華日文版自序中,提到關於“生活”與“倖存”的辯解,面對問題:“為什麼在如此極端的環境中,還要講生活而不是倖存?它們之間的輕微分界在哪裏?”答道:“在中國社會底層的人來説,它們就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代表了方向的不同。對《活着》而言,福貴經歷了苦難,但是他在講述自己的故事。只需要他自己的感受,所以他講述的是生活。”

無論怎樣,日子都會過下去,明天總會到來,也總會離開。它從來不會因為某些事而停下腳步,它永遠均勻地前行着。就像現在的我剛考完期中,就像當初考完兩天半的會考一樣,惶惶恐恐地訝異着,十天前還發愁的考試,現在竟都過來了!何止一場考試,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

福貴倚在樹下,慈愛地看着他的老牛,向傾聽者訴説自己的一生——應該也是歷歷在目,恍惚之間就在眼前。活着,是那麼不易,又是那麼簡單。它需要用心經營,用愛來呵護。我正活着,我感受着。

活着讀後感範文2

“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不得不走。”記得多年前的深夜我合上《活着》那墨黑的封面,滿口盡是苦澀,眼淚汩汩而出。福貴用他的一生告訴我:平淡是福,活着真好。

《活着》是一本讓人沉重的小説。福貴説:“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説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着一個死去我還活着。”家道中落的悲哀,失去雙親的痛楚,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打擊,最後的最後,只剩下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孤苦伶仃的日子裏,回首曾經,追憶故人,他需要多大的勇氣?我很想知道一個人要有怎樣的信念和意志,才能支撐他在絕望的路上繼續走下去,站在命運的對立面,不屈不撓地活着,以平淡素淨的姿態過完平凡的一生。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便是福貴的一生了。一次次的死亡,早已讓福貴千瘡百孔的心麻木了吧?在他平靜地敍説這一次次的死亡時,內心又有多麼大的悲痛,我無從可知。他把所有洶湧的情感都潛進了平淡的敍述中,我不敢想象,若換作是我,我該怎樣活下去,怎樣笑着活下去。

經歷的越多,感悟的就越深。我想,福貴一生的悲慘不是他一個人的,而屬於那個不成熟、大病初癒的時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國,有着太多的躁動與不安,人人自危,為生存而擔憂,福貴便是那個時代不幸的代表,而他卻在那個不成熟、不理性的時代裏好好活着,懷揣着思念,忍受着寂寞,經歷着孤獨,他在真正而真實地活,不帶半點掩飾痛苦的虛假,帶着份別人看不懂的釋然。

“我知道黃昏在轉瞬即逝,黑夜從天而降了。我看到廣闊的土地袒露着結實的胸膛,那是召喚的姿態,就像女人召喚着她們的兒女,土地召喚着黑夜的來臨。”《活着》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輕輕地敍説着一朵素淨的花開在絕望路上該怎麼生存。

不記得是第幾次翻開又合上《活着》烏黑又厚重的封皮了,抬頭看天,窗外藍天白雲,陽光不噪,微風正好,淚水沾了滿面,不知是為哪般?

與你相遇好幸運。——後記

活着讀後感範文3

這本書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悲劇。作者用這一連串連珠炮彈式的、接踵而來的悲劇,利用各種手段不停地“折磨”福貴的人生,可是始終不許他死去,始終讓他活着。最終給讀者呈現出一位,看上去好像是超脱一切,淡然一生的老者。這種表面上的波瀾不驚,裏層隱藏了多麼深的波濤洶湧。

作者安排的悲劇,從福貴一出生就開始了。

福貴出生在一個富有的家庭,長成了驕揚跋扈的惡少性格。嫖妓,賭博,打老婆什麼都做過。可能是報應,福貴把他爸敗剩的家產也敗光了。只是如果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為什麼家珍也會跟着遭殃呢。

家珍賢惠,就像福貴自己説的,是上輩子當了狗才換來這輩子娶了家珍當了老婆。可是後來還是逃不了生活給她開的玩笑,先是軟骨症讓她不能工作,整天躺在牀上,受着心中那份因為成為包袱而產生的內疚感的折磨。然後還得經歷喪子,喪女的痛苦才與世辭別,跟這個多災多難的生活告別,終於能鬆口氣了。可能作者想告訴我們,“惡有惡報,善有善報”只是幻想中的豐滿,現實永遠是這麼骨感。在家珍身上看到的,是一個婦女對自己的丈夫,對家庭的執着。她幾乎是將自己的丈夫,家庭視作自己的全部:丈夫有外遇,但是她不鬧,反而是想着各種隱晦的語言、手法來試圖勸那個無可救藥的丈夫;後來被父親強行接回家,放着高牀軟枕的生活不過,卻跑回去那一間破茅草屋裏面找自己的丈夫跟女兒。能做到這樣的算是女人中的極品了吧。用我自身的觀點,真的無法想象一個女人的觀念是要怎樣的狹隘才能做到這種地步,或者説這種感覺,本來就無法做到“感同身受”。試想一下,如果家珍就真的在家裏不會來了,那就不會有有慶,也就不會有喪子之痛。鳳霞也可能因為捨不得孤獨的父親而不會出嫁,也就不會難產。可能最後的故事發展是:福貴惡少賭博敗家,家破人亡,與女兒相依為命度過餘生。這算是悲喜交加,但也總歸不是一個純粹的悲劇。

對劇情的討論沒有意義,説到底都是作者一手操縱的,該這樣的還是得這樣。

值得討論的是,一個人,在面對了這麼一連串的連珠炮彈式的悲劇,面對生活向他劈頭蓋臉丟來的一波又一波的悲慟,他怎麼能一直活下去?活着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養自己,養父母?但是福貴沒有父母,到最後只剩一頭老黃牛,生活完全沒有寄託,沒有負擔,沒有任何鈎子將他鈎在這個狗血的生活裏面,他為什麼不去死?説實話我一直以為故事應該是以福貴的自殺結尾的。這是作者留給我們的一個問題,活着到底為了什麼,而福貴活着又是為了什麼?

思前想後,想來想去,最後只是想到,福貴活着,可能就只是為了“活着”本身這一件事情。看起來很扯淡,很狗血,很廢話吧?看看福貴自述的最後一個片段,去買牛的時候看見一頭老牛準備要被宰,福貴猶豫了一陣,最後把它買了下來。作者刻畫了這一過程中老牛似乎因為重獲新生而“停止流眼淚”“在路上跟福貴親近”。由此呈現出對生的嚮往,渲染了繼續生存的美好。後來福貴看來看去,自己説覺得這頭老牛“跟自己很像”,於是給這頭老牛取了個名字叫做“福貴”,那麼那條老牛之前的“對生的嚮往”是不是也是同樣可以映射到福貴的身上呢?再説,福貴為什麼要買這一頭不怎麼能幹活的老牛?還不是因為不想看見它死麼,很明顯老牛已經沒有生存的價值,生存的意義。不能幹活了,除了被宰來吃了就沒有任何生存的意義了。但是就是這樣毫無理由的,福貴將它買下來了,讓它“活着”,沒有緣由,沒有理由的“活着”。沒有任何理由,沒有任何緣由,就這樣活着,大概富貴心裏也是這樣想着的吧。

是不是,其實,活着,本來不需要一個什麼理所當然的理由。因為,你活着這件事,就是你活着的理由?

整本書的主要內容都是用福貴口述的形式來呈現,平淡的語言,展現出來的波濤洶湧的生活,讀罷,掩卷自思。

活着讀後感範文4

餘華在《活着》寫到:“活着,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裏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是啊,福貴就是其中的一個代表。

正如王安憶認為的:餘華的小説是塑造英雄的,他的英雄不是神,而是世人,而《活着》的主人公福貴便是這樣一位世人。福貴在感歎着祖上的兩百多畝地到他手上竟折騰光了;感歎着戰火紛飛、子彈無形的日子已消失;感歎着原本不該死去的親人終究都死去了;感歎着他最後竟跟老牛一起存活下來……這一切的厄運一個個地將他逐進了傷心絕望的深淵,但是接連的災難並沒有把福貴打倒,他活着,與一頭名叫福貴的牛好好地活着。

是啊,活着作為一種人類最基本的生存要求,是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情。餘華用一種平淡而又自然的筆觸將福貴的一生經歷娓娓道來,這樣的平淡與自然更能凸顯出生活於福貴而言是殘酷與無可奈何,但同時也是一種活着的態度,真正體現生命的張力與無限可能。也正如作者餘華所説的:“活着是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的任何事物而活。”福貴有很多個離開這個人世的理由,但他卻仍然從容淡定地活着。

面對各種各樣的苦難,福貴在活着,其實是對活着最好的詮釋,但讓人感到難受而不禁淚下。在我的認知中眼淚是痛苦或喜悦的宣泄,而《活着》卻是寓於這種宣泄後的沉思,上升到生命意識的高度。從主人公身上,我看到生命在苦難與幸福之前與之後,永遠都是飽含着對希望、幸福、美好的追求;福貴是芸芸眾生的一員,他平凡,在他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找到自己的影子,但他又是不平凡的,他面對苦難所展現的堅忍和抗爭正是常人所不能及,我為他的不幸與堅忍而感動。縱使淚水照耀不了前進的道路,但我們可以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這也是一種哭過後的堅強和淚水洗滌過的幸福。作家餘華正是以犀利的筆調將人類的苦難赤裸裸地展現在讀者眼前,讓讀者不得不有所“畏懼”,同時也真正地感受到命運的殘酷和生命的脆弱。

活着,便是以最簡單、最平凡的方式,去展示生命中最頑強、最動人的精神力量。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説“活着就要忍耐,面對所有逆境苦難,包括最殘酷的,每個人都應該嘗試着去克服它、度過它。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

所以讓我們忍受此時的苦難,享受此時的幸福,因為我們正活着!活着已經是一種難求的幸福,而能快樂地活着,那便是人生莫大的追求了!不管生命賦予了我們怎樣的一種責任,我們的任務就是盡力、儘量、盡心、盡意地完成它。走進餘華,讀完《活着》,我收穫了對人生的另一種深層感悟......

活着讀後感範文5

夏日午後,一位老人,一頭老黃牛,兩個進入垂暮的生命將那塊古板的田地耕得嘩嘩翻動,猶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活着就好。

從驕奢淫逸的紈絝子弟到白髮蒼蒼種田為生的老人,從家庭圓滿到身邊只有老牛相伴,這幾十年到底經歷了什麼,只有福貴知道。

當人們期待着的一件好東西到來的時候,它往往來的既遲緩又艱難,而且它還附帶着一切人們在幻想裏沒有顧及到的現實的灰塵。“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養大了又變成牛,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在福貴的眼裏未來的日子總是美好充滿希望的,可是現實呢,母親妻子因病而死,兒子為了救女校長抽血抽死了,女兒產後大出血死了,二喜被兩排水泥板夾死了,孫子因為吃了過多的豆子活活撐死……悲劇接踵而至,令人無法喘息。幻想在現實中一次又一次的破滅,最終只剩下一頭老牛與福貴相依為命。福貴在死亡的伴隨下活着,沒有抱怨,只有希望。

如果福貴在年輕的時候能夠珍惜他原有的生活,他的一生又會怎樣,福貴不知道,我們也不知道……張愛玲曾經説過:“在這個光怪陸離的人間,沒有誰可以將日子過的行雲流水。但我始終相信,走過平湖煙雨,歲月山河,那些經歷劫數、嚐遍百味的人,會更加生動而乾淨。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殘酷其實是我們宿命的一部分,但殘酷和希望從來就是孿生兄弟,生離死別的殘酷現實沒有將福貴擊垮,在大風大浪之後他依舊頑強的活着,為了心中永遠不滅的希望。我願意相信,有一天,福貴會過上好日子。

《活着》本身沒有什麼華麗的語言,有的只是樸實平淡的自述,一個平凡人物的一生卻藴含着無窮無盡的力量。小説中的每一個人物都讓我們感動:始終相信“人只要活的高興,窮也不怕”的母親、對福貴不離不棄的家珍、勤勞的鳳霞、善良的二喜……生命中最困難的時刻曾經有過他們的陪伴,福貴是幸運的。

人是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生活不易,活着就好。

炊煙在農舍的屋頂裊裊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後消隱了。

兩個福貴的腳上都沾滿了泥,走去時都微微晃動着身體。笑着,唱着。這日子還得好好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