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48W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

生活就像是一條路,不總是平坦而筆直的。人只有一勇氣、毅力和信心去面對和克服種種的挫折與不幸,體會幸福的不易與甜蜜,才會更加熱愛生活,珍惜生命。活着是一種證明,是一種歷練。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於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請您閲讀。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1

沒那麼簡單就能學着成熟,總是要在經歷了很多事情後,才會在寫滿滄桑的臉上留下笑紋;沒那麼簡單就能讀透幸福,總是要在嘗試了很多苦難後,才會在印滿歲月的手上留下聲響;沒那麼簡單就能留住歡笑,總是要在聽慣了很多哭泣後,才會在沾滿淚水的眼角抹去痕跡。

影片《活着》講述了三十年代、四十年代、五十年代以及以後的關於福貴的故事,福貴從一個少爺淪為唱皮影戲的,是活受罪,還是該暗自慶幸呢?在戰爭場上的轟鳴聲前,福貴的耳邊圍繞的是賭場的喧囂聲,妻子的勸阻聲,父親的叫罵聲。眼看着所有聲響落幕,福貴嘴裏的嘟囔的總是“活着回去”。全片採用冷色調,使影片的悲情意味更顯濃厚。

熱鬧非凡的賭場上,惡賭成性的福貴;寂靜無聲的賭場外,絕望無助的福貴少爺;徐家大院裏借錢做生意的福貴,解放軍駐紮營裏唱皮影的福貴;他拖着時而沉重時而矯健的步伐笑對生活。福貴有一個幸福的家庭,頑皮的兒子,懂事的女兒,還有一直默默支持着他的妻子。福貴的妻子把傳統的侷限做到極致,只是為了要同他過安生日子,她也許很累,有時會累得在路邊睡着,有時會哭得很傷心,但她堅持下來了,以一個妻子的形態陪伴着福貴,又以一顆温暖的心感動着福貴。原本幸福美滿的生活卻總是在蠟燭點燃前落地,把剛剛燃起的希望的燈一點點打落,又一點點消失。兒子和女兒的未來是父母的牽絆,但在如往常一樣高亢的皮影戲調裏,父母的勇氣在兒子的突然離世中轟然倒塌,福貴的長久呆立,重複嘶喊,和着孩子母親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詞語,活生生地把他們絕望的心境展現出來,女兒的愛情就像一顆塗滿了蜜的糖果,塞在福貴兩口子的嘴裏,微笑持續着。各種社會現象在影片中也得到了真實體現,導演注重在每個細節刻畫當時的社會,一大摞語錄,長久框裱的證明,還有一張張牆面上,婚宴上的齊聲歌唱奏響的不只是這對新人的美好生活,也是一種新生力量的產生,各個寫滿妥協的臉上也有他們找到的幸福。

影片《活着》是由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影碟依舊以場面大見長,賭場的沸騰,戰場的寧靜,閒暇消遣的眾賓客,無辜落難的眾士兵,叫囂一片又是沉寂一面。玩命的追趕,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2

觀電影《活着》,從影片總體來看,導演水準尚可,葛優、鞏俐,尤其那幾個小演員的表演都不錯。

但是就小説原著以及本劇的編劇餘華而言,大失水準(我沒有看過原著)。我真不明白,故事講述得這樣不着四六,過去怎麼會有那麼多人吹捧?

一個很不錯的故事,卻硬要套入歷史的框架中,偽裝成極具有歷史責任感的時代主義外殼。這一點與餘華的小説《兄弟》有很多的相似之處。餘華同志或許根本不瞭解他所記錄的40、50、60年代……他無非想表達:人呀,要適應時代,屈服於時代,為了生存,要活着這個主題。所以他記錄國軍敗走時的情形、大躍進時的樣子……都跟《兄弟》犯同一個毛病--膚淺,他對歷史的理解得就像我們小時候聽老人講早年間的故事一樣,有道聽途説的感覺。

《活着》中有許多感人的場面。

比如饅頭出事,這其實只要歸功於演員的表演到位。細想情節,作者好象是在説,因為大家都在搞大鍊鋼鐵,也讓孩子參與很荒唐,所以孩子才出車禍,但其實這樣的事在任何時代都會發生,它沒有明顯的大躍進標誌,現在這個時代出車禍比那時代多得多,硬要聯繫起來,太牽強。

鳳霞難產死去,也是很感人的一段,當然也不是餘華同志的功勞。他本想告訴觀眾,專家都被打倒了,實習醫生不知道怎麼處理才造成了這個悲劇,但是這種聯繫又是有些牽強,因為這跟車禍一樣,都屬於疑外事件,如果那個時代如餘華同志所講的樣子,那生存下來的產婦是少之又少,誰還敢生孩子呀,事實是那個時代出生的孩子都還好。你想表述那個時代的荒唐,幹嘛一定要以這樣一個牽強的故事呢?現在現在專家治死病人的事是滿大街都是,你説他們是實習醫生嗎?

餘華同志想把一個感人的故事寫成時代主義風格,但是個人修養不夠,反而弄巧成拙,他的故事跟那個時代其實沒有必然聯繫。單看這個故事還是不錯的,一個玩紈褲子弟,賭博把家產輸光,靠演皮影戲過活,整日夾着尾巴作人,辛苦地活着……不如就當一個故事去講,比弄成40、50、60年代的,更打動人。他的這種表達都不比郭德綱的相聲有説服力,你聽郭德綱怎麼説:現在這殺手都很講原則,拿人錢財與人消災,你看這大夫都跟殺手一樣,來一個宰一個,你分得清誰是殺手,誰是大夫嗎?現在這明星都跟妓女一樣,今兒跟這個睡,明兒跟那個睡,那妓女,她不高興的她不接,你分得清誰是妓女,誰是明星嗎?……

人民藝術家老舍先生的《茶館》,百看不厭,老舍先生劇本中的語言,寫得就像鞭子一樣,一下一下打在舊社會的皮囊上,真是每一下都皮開肉綻、一下見血!你在看故事的同時,就像在看歷史。

勸餘華同志,要有“十年摸一劍”、“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修養呀。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3

語文課上,老師湊出了一下午的時間給我們看電影,名為《活着》。

電影是根據餘華的同名小説改編而來,小説我沒有讀過,據説很沉重,不過通過這部電影已足以感受心頭之重。

《活着》淡淡的兩個字,平凡的百姓的平凡故事。《活着》到底是為什麼而活着?片中大少爺徐福貴嗜賭成性,妻子家珍屢勸無效,帶着女兒鳳霞回孃家。當夜福貴輸光全部家產,父親給他氣死。一年後,家珍帶着女兒及手抱的男嬰有慶回家,福貴痛改前非,走埠演皮影戲維生。適逢國共內戰,福貴先被國民黨拉俘當兵,後被俘擄。好不容易獲釋回鄉,慶幸一家團圓。但生活讓他失去了兒女等親人,最後剩下的惟有活着……

電影中一次又一次提到“活着”,影片中福貴和春生在國民黨抓去的時候,在無數的屍體中説:要活着無論如何都要活着回去;人,活着不容易,小人物活着更不容易,葛優的活着只是中國千千萬老百姓活着的縮影,活着,再苦再難也要活着,因為只要活着就有希望,在淚水中我們也有慶幸。

福貴的命運,是時代的命運,也是一部分人的命運。一個敗家的子弟,看着家道中落,在窮困潦倒中生存,由富有變為貧窮,母親的去世,巡演皮影戲被抓服役,參加內戰,意外地失去自己的兒子,女兒的死,都是那麼慘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家人極力的維持中,命運和社會給他們開着一個又一個殘酷的玩笑。看得出來,生活沒有絲毫動情,要給他一個完好的感覺。福貴居然堅強的活了下來,晚年與妻子為伴,想這種可怕的生活。一個人的生命竟是如此的脆弱,生活又是如此的無奈。深深思考,人為什麼活着,真是一個要自己必須回答的問題。

活着,難啊,要活的堅忍不拔,偉岸不動,難啊,福貴看似弱不禁風,細皮嫩肉。他所經歷的風風雨雨下有誰能心平氣和地承受!活着很無奈,有很多事不能阻止,因此而喪失痛絕一直兢兢業業地活着,卻可以一瞬間把你打回原形,身上猶如揹負着萬砘巨石,為它而發泄,發狂、發瘋。

電影最後富貴的外甥孫給了我們最後的希望。所有的話語都匯成了那一句像兒歌似的略帶疲憊的而又韻味悠長的話語:小雞長大之後就會變成鵝,鵝長大之後就會變成羊,羊長大了就會變成了牛,牛長大了,就一切都好起來了……

看完這個電影,我們會明白自己是多麼幸福,我們不再需要太多,我們活着不僅為自己,還為了愛着我們的人和我們愛着的人!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4

再看一遍《活着》這次不是餘華的小説,而是張藝謀的電影,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大場景,但是看完之後感覺很震撼,它是一部小人物的史詩,一場充滿黑色幽默的悲劇。

福貴少爺嗜賭成性,輸光家產後不得不靠演皮影戲維生,又被國民黨抓去當勞工,好不容易從死人堆裏逃回來,發現他的女兒因病變成啞巴,而在後來的大躍進運動中,他雖獲某些小福,逆境卻也一直與他如影相隨,經歷了喪子喪女之痛後,他已經老了,唯一的希望就是一個小外孫...

但是小説中富貴好像不止兩個孩子,好像還有一個是吃豆子噎死的,可能是我記錯了吧,因為看小説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況且我的記憶力不太好。個人覺得小説更引人入勝,情節遠遠要曲折得多,人物心理活動等因素是電影無法表達的。當然,這部電影能拍成這樣已經相當不錯了。

雖然福貴的命運一直被捉弄,但他總是堅強地活着,他總是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影片最後的富貴和家珍已經老了,小外孫饅頭和小雞讓他們對下一代人的生活充滿希望。富貴説“雞長大了就變成鵝,鵝長大了就變成羊,羊長大了變成牛,牛以後呢,饅頭就長大了,生活就越來越好了”看似愚昧的玩笑話卻發人深省。

看完《活着》不由得讓人想起《霸王別姬》,同樣是描寫主人公在動盪的社會中風風雨雨的幾十年人生,人的命運總是被捉弄,在歷史面前顯得那麼渺小。但是《活着》中的不起眼的小人物,無處不在的黑色幽默(比如富貴被抓壯丁,永慶被牆塌死,鳳霞生孩子大出血,王大夫卻被饅頭噎得不省人事)讓人發笑,苦笑,潸然淚下,它對命運的詮釋顯然比《霸王別姬》更為深刻。

我在想,如果用《大話西遊》將悲劇拍成喜劇的手法去演繹《霸王別姬》,大概能達到《活着》的水準吧。

再想想我的情況,一個城裏的知青被迫回農村做農民,和富貴年輕的時候何其相似啊。失去了一切,讓人焦慮萬分,可是後邊的路還很長,現在最多就像富貴當年輸光家產,而這還僅僅是杯具的開始。人生苦短,造化弄人,如果以後我的命運像富貴那樣,也得像他那樣提醒自己:活着,比什麼都強!

或者把人生當作一部戲,遇到挫折的時候就用《喜劇之王》的台詞安慰自己:其實,我是一個演員!

活着的觀後感八年級5

這是一部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電影,演員們專注的演繹更是深深的觸動了我。整部電影,無論是從藝術效果上來看,還是從歷史角度,電影所藴含的人生觀來看,都極具感染力和欣賞性。

這部電影,我已經看過好幾遍了,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那是一個寂靜的深夜裏,我一個人對着電腦看着細細的體會着其中的滄桑和歡喜。每次看完內心深處都會浮沉着一股股的感動與同情,那晚更是思緒飄飛,很晚才睡着,現在希望藉此文以表達出自己對此電影的觀後感。

首先,對於電影的名字,叫做活着,我認為這達到了一個先聲奪人的效果。為什麼叫活着,這顯然讓人會不自禁的去思考?可以想到,影片中主人公勢必經歷着一種特殊的時代活着生活方式,以至於生活對於他來説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活着也必將作為主人的信念支撐着他以及身邊的人活下去。試想,21世紀的人們有多少人會為活着而艱苦的走下去會以活着為信念為動力呢。

沒錯,這是一部以新中國成立前後幾十年為背景,講述着主人公福貴及其朋友,家庭乃至整個當時社會的人們為了活着都經歷着各種各樣的生活的考念,有痛苦,有歡喜,有離別,有團圓。從福貴來看,他的身份發生了一次大轉變,從大少爺變成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流浪漢,因為生性好賭,也因為龍二的卑鄙厚顏,這與當時的社會風氣和背景無不有關係。然後,為了活着,福貴像當時的中國一樣,從無到有,從有變好,一步一步的生活開始有了好轉,妻子也回來了,家總算暫時團圓了。

的確,這只是暫時的團圓,四五十年代,中國發生了許多大的事件便是殃及全國上下的一次重大災難。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也是特別荒唐特別殘忍的年代,雖然我對歷史瞭解的不多,但每次我看到聽到,多少的有為青年,多少的革命先輩,多少的學術權威被打到的時候,我的心裏好恨好痛,那時為什麼會如此荒唐,就像影片中的王斌教授一樣,明明是醫院中首屈一指的婦產科教授,卻被指為走姿派,而取代這些資深專家的卻都是一些世俗的初出茅廬的學生們,這也是直接導致福貴的女兒死亡的原因。她的女兒不是因為簡單的難產而死,而是因為產後出血她們竟然不懂如何護理而至。這讓我想到人活着到底是為什麼,我想了很久,後來有一天半夜我忽然想到了,覺得這裏的“活着”並不是指“好死不如賴活”,不是純粹地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為有這些感情的聯結,一個人的活着,不僅僅是他個人在活着,也是因為他是其他人賴以活着的精神動力,而他又因別人的活着而活着。有了為別人而活,別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這“活着”就不是“賴活”。

是呀,鳳霞的死牽動了多少人的心啊,還有有慶,他們的死,讓他們的父母也就是福貴和家珍,是否還記得,當福貴看着滿身鮮血淋淋已經步入天堂的有慶自己的兒子的時候那悲痛欲絕的嘶喊聲嘶力竭的痛苦,活着真的不是一個人的事,還有家珍,縱然那麼多人攔着她,她也是想看看自己的兒子,那麼的難過那麼的傷心,那個時候她的生命多麼脆弱,所以活着不是賴活而是因為和身邊的親人朋友有着感情的聯繫。

在看片子的時候,我常想,電影的重點是要表現時期的荒唐殘忍呢還是要表現對於生活的壓迫,活着是唯一的選擇,活着是關鍵呢。我想兩者都有。“活着”的福貴在影片的開始和結束都説了關於小雞的話,兩者有很多的相似,只是在最後説變成什麼的時候,結尾的時候福貴暗示着生活會越過越好。也總算給觀眾一個歡喜的結局。

最後我想説説福貴的妻子家珍,家珍的扮演者是鞏俐也是我很喜歡的演員,片裏她是一個真正的好妻子好媽媽,她幾次都説了,我不圖什麼,只圖和你過個安穩日子,確實,福貴也確實有福氣,有家珍這樣的好老婆。生活判了很多人死刑活着走資派,但我相信對於家珍這樣的好女子,生活最後都會給與她幸福和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