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首頁 個人文檔 個人總結 工作總結 述職報告 心得體會 演講稿 講話致辭 實用文 教學資源 企業文化 公文 論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品多篇)

欄目: 觀後感 / 發佈於: / 人氣:2.24W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精品多篇)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一

“擇一事,終一生。”

第一次看到這句話,不知道你是什麼感覺,我只覺得平淡無奇。但最近看完《我在故宮修文物》這本書後,瞭解到有這麼一羣文物修復師傅,甘於寂寞,偏居一隅,卻用自己精湛的手藝讓很多古老的文物重新煥發生機。我突然明白,在當下這個浮躁且喧囂的時代,“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尤其是用一生去堅守一件事,是多麼彌足珍貴,值得學習。

正值故宮博物院建館90週年,為了趕上院慶展覽,鐘錶組的師傅加班加點的修復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鍾,木器組的師傅夜以繼日的修復乾隆60大壽時的32展屏風,其中,讓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陶瓷組修復三彩馬的故事,文物修復師傅們的工匠精神令人敬佩。

工匠精神需要嚴謹求實。王五勝師傅所修復的唐三彩馬,缺失了一條尾巴。他為了補上那條尾巴,查閲了關於唐朝不同時期出土的三彩馬造型的資料,還特地去博物館實地研究唐朝出土的三彩馬,並請專家會診討論。最終,由於爭議太大,他決定放棄修補馬尾巴。王師傅的放棄,並非出於無奈,恰恰相反是基於對歷史的尊重。這讓我明白,無論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事實為依據,不能以臆想中的“完美”為目標。

工匠精神需要奉獻。陶瓷組的工作場地是古時的“冷宮”,十分偏僻,每天早上都要去熱水間打一整天的開水,也不能用電子設備,但師傅們並沒有因為工作條件的簡陋而鬆懈,仍舊踏踏實實年復一年的認真工作着。王五勝老師傅從1983年進入故宮工作,已經有30多年了,他為文物修復奮鬥了一輩子,也為文物保護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正是因為文物修復師們的甘於寂寞、無私奉獻,用自己的雙手修復着文物、修復着人心,我們才有機會欣賞這些曠世“國寶”,領略那些塵封的歷史。

工匠精神需要挑戰自我。那匹唐三彩馬破損嚴重,一條尾巴都斷了,顏料也脱落了一大片,難度何其之大。面對困難,陶瓷組並沒有放棄,反反覆覆經過兩三個月的改進再改進,這匹唐三彩馬幾乎恢復了它先時的雄姿。反觀我,遇上稍微難一些的奧數題,就磨磨蹭蹭,不願動筆,那些很難的題,我連看都不想看上一眼,更別提主動挑戰了。從今往後,我要學習工匠精神,勇於突破,敢於挑戰自我。

故宮的歷史文物有100餘萬件之多,一個人窮其一生也修不完。人終將老去,但工匠精神是不會消失的。匠人,匠心,薪火相傳。希望每一個和我一樣的少年,都能傳承工匠精神,更好地的奉獻社會,服務國家,圓夢小康。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二

今天和同學們一起欣賞了北京故宮裏的文物,也見識到了那些在故宮裏修文物的師傅們的高超修復技藝。

《我在故宮修文物》這個紀錄片讓我們更加了解了我國古代文化的歷史豐富,也體會到了這些師傅們的艱辛。

紀錄片裏的王津叔叔告訴我們:“想要修復好一件物品,首先就是要有耐心,一顆平靜的心會給工作帶來很大的幫助。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就只能轉行了。”接着説:“其次就是要有興趣,你對這個工作要是有興趣,堅持不懈,持之以恆,你一定會做的非常好!”又説:“但是有些古代遺產會有破損,而大部分的也都是孤品,所以不好修復。”王津叔叔一次又一次地補充道。

王津叔叔修復過許多古代鍾,也參加過許多關於鐘的拍賣會,一次一次的……反反覆覆,修復鐘的經驗也就增多。現在的人,有多少都是因為沒有耐心而打破自己的堅持,有多少是因為偷懶而沒有做到當初的誓言。而王津叔叔就是因為一直堅持,從沒有放棄過而取得了今天的輝煌成就!如果每個人都能這樣下去,中華民族將會變得更強大!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向王津叔叔學習,不僅能堅持自己的工作,還能為祖國做出貢獻。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後感 篇三

看了《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季,我對片中陶瓷組完美修復唐三彩馬的故事記憶深刻。影片中,王五勝和兩個徒弟紀東歌、竇一村在安靜的小屋裏,面對破裂嚴重的唐三彩馬,粘貼、磨平、上色,用自己的巧手使它恢復昔日的風采!

在這段影片中,大國工匠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們內心熱愛,靜心鑽研,追求極致,將艱難的文物修復工作做到最好。

工匠精神源於對工作對象的興趣。孔子説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在影片中,他們就是以修復文物為樂,才把這件事做到極致。只有熱愛,才會執着。在我7歲時,就能搭建議14歲+拼的樂高玩具。當時,我特別喜歡一艘大船,並全神貫注地玩了起來,樓下的小夥伴們叫我去踢足球,我也不去。最後,用幾千個比指甲蓋還小的積木搭成了半米長的大船。這就是熱愛的成果。

工匠精神意味着耐性。在影片裏,他們工作的西三所屬於冷宮,空無一人。每天大清早騎着自行車穿過寂靜的故宮,獨自工作。修復文物是件很考驗耐性的活兒。你可能要反覆重做,每一處細節,馬鞍、韁繩,都要一絲不苟地打磨。我在生活中也要有耐心,有一次我在做口算,卻因為量太多(有10頁),又想着待會兒要買新水杯新鋼筆,晚上又要去吃米其林大廚燒的自助餐,便失去了耐心,胡亂做一通,結果書寫極亂,錯題也有一大堆。看了這段影片,我以後一定要靜下心來,因為靜能生慧、定能生智。

工匠精神需要不斷地學習,虛心發問,拓寬知識邊界。唐三彩馬的尾巴完全消失了,為了更好地修復,王武勝三人向木器組求助,討論馬尾的形態,雖然他們都是專家,但工匠精神需要他們博採眾長,借鑑採取別的專家的意見和作品。他們又到了博物館,觀察別的唐三彩馬尾的造型,以運用在這匹上。看到他們的虛心求教。我想起語文老師在講解辛棄疾《青玉案元夕》時向同學們請教有關唐朝宵禁的問題。她的不恥下問讓我十分敬佩。

《我在故宮修文物》加深了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我要向他們學習,向他們致敬,把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都做到極致。

我在故宮修文物節目最新觀後感作文 篇四

從敍事上來説,片子沒有宏大的敍事,而是從一個個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中,體現出文物修復的'複雜、精細和枯燥,表現出文物修復師對於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對自己工作的熱愛。

在鏡頭裏的文物修復師,他們沒有被塑造成多麼高大偉岸的形象,在鏡頭裏,他們或是工作多年經驗豐富的老匠人,或是學歷高但又踏實肯幹的年輕一代。他們共同的特點就是—能 夠忍受住那份安靜和寂寞。能夠慢工出細活。片中也提到年輕一代在剛入職對於工作的不適宜,很真實,很現實。所以我們才更慶幸有這樣一羣人堅守着。

而在一個個修復師的話語中,一方面是對文物本身和修復工作的介紹;另一方面又流露出自己對於這份工作的認真對待。很多觀眾最感動的點,也在於此。

説中國需要匠人,那匠人到底是怎樣的一羣人呢?他們應該不僅僅是精通某個行當的佼佼者,而且也是始終熱愛職業,在工作中收穫快樂和成就感。從而才能像故宮的文物修復者一樣在孤獨中找到歡樂,在枯燥中找到歡樂。從而將這份工作轉化為一種責任。

片子裏説,有的人認為一個文物修復師生命的價值體現在所修復文物本身的價值,但是文物修復師自我價值或許在朝朝暮暮與各式文物對話的過程中已經實現。他們在每日與文物相處的過程中,不斷思索如何更好修復文物,不斷提高技藝,也透過文物瞭解到厚重的歷史和萬物的滄桑。生命的意義在一日日裏早就有所提升了吧。